屈原配得上“愛國詩人”的桂冠嗎?
(2010-06-18 10:43:43)
下一個
今年端午節剛過,有幸與屈原同為楚人的山哥原本也有心寫點什麽,可是一則由於工作上的雜事纏身,二則萬維網藏龍臥虎,就我所知,至少網友小百合就是在國內屈原文學的研究生出身,故此不便班門弄斧。不過最近讀了幾位的有關博文,頗受激勵,覺得有必要談談對於這位中國和東亞文化巨匠的淺見。
屈原是前4世紀至前3世紀(戰國末期)楚國貴族政治家,文學家。他作為中國最早最偉大詩人的地位大概沒有人有異議。在他之前數百年,雖已有著名的詩歌總集“詩經”問世,可詩經上百位作者絕大多數多數都不可考。詩經中收納的“國風”,有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可是裏麵卻沒有楚風。楚雖大國,但在當時很多人心目中依然是蠻夷落後之地。當屈原作品“離騷”,“天問”,“九歌”等橫空出世,且光澤千秋後,沒有人再懷疑2300餘年前的南楚之地,早已有不輸黃河流域的高度文明。
作為楚國宗室貴族政治家,屈原不幸生活在腐敗衰亡的楚國。他早年曾獲楚懷王重用,官至三閭大夫和左徒,大概相當於當今的政治局常委,副總理吧。他在對秦國鬥爭的重大策略等方麵的確體現了他過人的才幹膽識,可惜受到嫉恨和排擠,後來被楚王疏遠,最終因不同政見而遭受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大軍攻破了楚國首都郢都,屈原在流放地今湖南汨羅一帶聞此噩耗,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作為愛國詩人受到質疑,我想不外有如下原因:
1.對屈原作為楚國傑出政治家的作為和品德不夠了解。屈原主管外交事務,在戰國七雄之間處於最後搏鬥的階段,他清楚地了解強秦的野心和巨大威脅,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可是楚王和楚國高層卻受到縱橫家張儀的賄賂和欺騙,背棄齊國交好秦國。愚蠢的楚王和楚國一步步陷入滅頂之災。屈原眼見自己的真知灼見得不到采用,自己反而獲罪,悲憤到了極點。其實100多年後的賈誼也歎息屈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他若效法商鞅,張儀等人一樣,脫離祖國,投奔求賢若渴的明君,肯定會獲得秦國的重用。可是屈原選擇了潔身自好,殺身成仁,成為後世忠君愛國的楷模。
2.對屈原作品裏的愛國內容不夠了解。屈原的作品中有大量謳歌楚地河山風情的美文。他在“國殤”中對楚國陣亡將士“首身離兮心不懲”和“魂魄毅兮為鬼雄”的英雄氣慨的讚美,激勵了後世多少英雄豪傑為國慷慨捐軀。如果屈原不算愛國詩人,古今中外還有誰能佩得上被稱為“愛國詩人”?!你可以爭辯說屈原“君國”不分的時代局限性,可是在古代的體製下,誰又能夠把二者割裂開來呢?
3.對屈原的流放生活與屈原詩作之間關係不夠了解。屈原不隻是忠君愛國,他也真真切切地熱愛楚地人民,珍惜南楚大地上古百越族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和價值。最後一點常常被很多傳統的評論所忽視。
作為有成就的先秦屈原文學和楚文化學者,家父曾多次滿懷深情地向山哥介紹他所認識的屈原。楚政權源自長江以北的漢水流域,原本有著較多中原文化。對於生活在沅水湘水之間的南楚大地的古百越族(現代南方苗瑤等族群的祖先),楚國政權原本也是外來征服者。屈原被流放至此“蠻荒之地”以後,和當地民眾水乳交融,收集整理了當地許多神話風俗,以及民間信仰,充實到他的偉大詩篇裏。如“九歌”裏麵就真實地反映了南楚人民的巫文化信仰和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等近期考古發現十分吻合(家父的一些有關論文曾在台灣同行中受到較好評價,我想也絕非偶然)。
屈原真切地珍惜熱愛楚國人民,民眾在他投江後悲痛欲絕,長期紀念便十分自然了。當然,屈原這麽作也許有他的政治目的:他希望自己能夠替楚王分憂,畢竟團結聯絡民眾也是愛國救國的重大策略。
總之,屈原成了2300年來中華民族仁人誌士的楷模便不奇怪了。他的影響早就超越了中國國界,至少整個東亞地區的人民都對他熟悉尊敬。1972年當田中角榮首相首次訪華時,毛澤東便把屈原的“離騷”線裝本作為禮品送給日本客人。田中也滿懷尊敬地雙手接過,這曆史的一幕,山哥終身難忘。
端午節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南楚大地上出生長大的山哥永遠為此驕傲。但對山哥更大的激勵來自屈原人生路上真理和信仰的不懈求索者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