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凱,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2004年在澳洲墨爾本去世,享年55歲。
山哥曾在《思想者楊小凱的早期人生 》 一文對這位傑出學者,思想家做過
簡單介紹。下麵轉載一篇他在2002年所作的講座,聽聽這位智者的逆耳忠
言。
這個題目也許不太適合很多人的口味,因為現在國內都在講“後發優勢”。
我講的後發劣勢在西方研究的人也不多,有一位過世的經濟學家叫沃森,
他在財政聯邦主義、政治經濟學等領域很有建樹,“後發劣勢”概念就是
他提出來的。他提出的英文名稱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對
後來者的詛咒”。他的意思就是說,落後國家由於發展比較遲,所以有很
多東西可以模仿發達國家。模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模仿製度,另一種是
模仿技術和工業化的模式。由於是後發國家,所以可以在沒有基礎製度的
情況下通過技術模仿實現快速發展。
為什麽說“詛咒”呢?就是說落後國家由於模仿的空間很大,所以可以在
沒有好的製度的條件下,通過對發達國家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發
達國家必須在一定製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別是落後國家模仿技術比較
容易,模仿製度比較困難,因為要改革製度會觸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
後國家會傾向於技術模仿。但是,落後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
的發展,但是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可能失敗。
英法製度差距
18~19世紀,當時的英國是發達國家,而法國是發展中國家,二者最根本
的差距就是製度的差距。法國自大革命時期就實行專製製度,而英國1688
年之後就實現了憲政製度。憲政製度在當時來說並不是一種民主的製度,
而是一種共和的製度。所謂共和製度就是參加選舉的主要是一些特權階層,
隻有少數有錢人才有選舉權,因此你很難說它是民主的。但它是“共和”
的,就是說保護分權製度。共和實際是對民主的不信任,它害怕民主變成
多數人壓迫少數人,所以共和有一種保護少數的機製。比如美國參議院不
管各個州的大小和人數多少都是一州兩票,所以可以作為少數對抗多數的
一個機製。美國另一個對抗民主的製度就是大法官製度。法官不是選舉的,
而是總統任命的,而且實行終身製。法官是可以對抗輿論的,所以有人說
美國是言論自由,這不是絕對的。共和與民主是有很大差異的。
早期英國的成功就是一種共和製度、憲政製度的成功。有了這種製度才能
限製當權者的機會主義。隻有對政府的機會主義限製住了,經濟才能發展
起來。這是英國發展起來的一個根本原因。法國當時是一種專製製度,在
政治上是人治的。比如說它是“薄賦輕徭”。“薄賦輕徭”是專製主義的
一個特征,因為一個不是民選的政府不敢收太高的稅,否則人民會造反的。
而一個民主的政府反而會征很高的稅。所以當時英國和法國發展的一個重
要區別就是,英國政府平均稅率比法國要高得多,但英國的稅法很公平。
在法國有很多人是可以不交稅的,比如貴族。而在英國,任何人都要交稅。
正因為稅法不公平,所以法國的平均稅率比英國低很多,它沒有能力搞大
規模的公共事業。當時英國的官商關係叫做“建設性的衝突”,而法國就
是官商勾結。所以英國當時的製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憲政經濟學、政治經
濟學裏麵的東西。其中第一個特征就是國王的財政和國家的財政是分開的。
還有一個是當時英國執政黨的財政和國家的財政是分開的,執政黨在執政
的時候不能從事贏利性事業。遊戲規則的製定者不能直接去比賽,打個比
方說,分餅的人絕對不能先拿餅,不能跟別人有利益衝突。
諾斯和溫格爾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一個觀點,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不是
一個純粹的經濟現象,而是1688年光榮革命建立了上麵說的這樣一套憲政
遊戲規則。這樣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就被限製住了,人民的機會主義也就
跟著減少了,所以工業革命才會在英國發生。政策初一和十五不一樣,就
是國家機會主義。隻有在憲政製度下,政府“分餅”才能盡可能公平。比
如說專利製度,它沒有公私之分,政府是完全中立的;還有普通法中規定
了自動注冊的製度,也就是保護私人企業剩餘權的製度。這些使得技術發
明可以賺錢,從而大大推動了技術商業化發展和技術進步。有了這些,才
會有工業革命。而當時法國老是強調政府的科技獎勵製度,就是由政府來
判斷獎勵誰不獎勵誰,這阻礙了它的技術的商業化。
對後來者的詛咒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在20世紀前,靠國有企業、專製製度和中央計劃絕不
可能實現成功的工業化。但是前蘇聯1930年代卻用專製製度,國有企業和
中央計劃,通過模仿資本主義成功的工業化模式和技術實現了工業化。這
種短期的成功,曾經使哈耶克和米塞斯等人受到很大的批評,但是今天我
們看到,它同時也使俄國的憲政和法治的製度基礎設施至今沒穩固建立起
來。俄國人民為此付出極高代價。不但長期經濟發展受損,很多人更因此
被迫害至死。這是一個後發劣勢的例子。
還有南北美洲發展的對比。南美洲的資源很豐富,但一直處於發展中國家
的地位,北美洲的資源貧乏,卻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有人將此歸結為
三個方麵原因。第一,北美地區各個國家中地方權力都很大;而南美洲隻
是把地方看作一個個稅源,地方自治性很弱,所以就很難發展起來。第二,
北美是一個新教國家,南美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文化的差異導致了經濟發
展的不同。最近哈佛大學的一位經濟學家通過一個回歸分析,也得出了類
似的結論,就是天主教及與此對應的普通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負麵的,
而基督教及與此對應的大陸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正麵的。諾斯也得出了
類似的結論。第三,北美實行的是聯邦製,而南美實行單一製。這也涉及
到“好的資本主義”和“壞的資本主義”的區分。壞的資本主義除了官商
勾結、政治壟斷等之外,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南美的基
尼係數是世界上最高的,達到0.6~0.7。
最近很多史學家有這樣一個公論,在18~19世紀的法國,生產是為少數貴
族階層服務的,其特點是一般的人買不起,這使得市場規模很狹小,從而
生產成本很高,效率很低。而當時英國的生產是為大眾服務的,所以市場
規模大,成本低。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阻礙經濟發展的。有人說收入分配
不公是發展中國家的必然現象,這個觀點是很值得反省的,因為這涉及到
好的資本主義和壞的資本主義之分。同時收入分配和經濟發展也是互為因
果的,就是說收入分配公平使得經濟發展快,經濟發展快又使得收入分配
公平。這也是好的資本主義的特點。而後發劣勢跟壞的資本主義有很大關
係。
正視中國的後發劣勢
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用國有製(官辦)、合資企業(官商合辦)、承包製
(官督商辦),通過模仿香港和台灣的勞力密集產品出口導向新工業化模式
及大量模仿西方新技術來實現工業化,卻相當成功。從俄國的教訓,我們
可以看出,這種短期的成功,可能又是“對後來者的詛咒”。它可能用技
術模仿代替製度改革,產生很高的長期代價。
我國家電行業的例子也很能說明問題。上世紀80年代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
基本是國有企業占主導,這個發展過程是個典型的用技術模仿代替製度改
革的過程。成套設備的進口是技術模仿,不搞私有化就是用技術模仿代替
製度改革。政府壟斷銀行業、保險業、汽車製造業、電信業,並用模仿新
技術和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來代替製度改革,也是中國的後發劣勢。這種
後發劣勢的最重要弊病並不是國營企業效率低,而是將國家機會主義製度
化,政府既當裁判,又當球員。在這種製度下,國營企業效率越高,越不
利長期經濟發展。
中國的另幾個後發劣勢的例子是電子商務、股市和期貨市場。中國股市的
硬件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香港,但它嚴格限製私人公司上市,也不給私人
公司開證券公司的許可證,因此股市成為向股東吸血來補助低效的國有公
司的工具。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吃了財政吃銀行,吃完銀行吃股東”。
這卻被有些人說成是“製度創新”。關於期貨市場,大家已看到了國有公
司壟斷的條件下,期貨市場買賣就是坑蒙拐騙,不可能成功。對於電子商
務,有不少人相信中國在網絡經濟上有後發優勢,但我卻相信電子商務方
麵中國也有後發劣勢,隻要看看絕大多數網絡公司都是國有公司或合資的,
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一點。合資在洋務運動時期叫做“官商合辦”,也就是
說政府控製,而最近韓國的教訓告訴我們政府控製是要壞事的。而且中國
因為政府壟斷銀行業,信用卡和私人支票都無法普及,而這二者是電子商
務付款的主要方式,沒有它們電子商務怎能發展?
我參觀浦東時,對中國的後發劣勢深有所感。浦東的加工出口區,85%的
企業是“官商合辦”(中國國營公司占50%以上的股份),基本上是政府以
地頭蛇的身份,利用其對土地和其它資源的壟斷權,與外國和中國私人企
業直接爭利。大多數自由經濟中的政府在加工出口區隻是租地,提供服務,
通常不經營企業。在自由經濟中,私人企業很少會自願與政府合資,而浦
東政府在加工出口區又是用“官商合辦”,模仿技術和資本主義管理方法
來延緩製度改革。表麵上頗有成效,實際上留下製度隱患。
所以今天中國想在政府壟斷銀行業和資信業的情況下獲得電子商務的後發
優勢是絕不可能的。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也自認在電子工業中有後發優勢,
結果超英趕美的豪言壯語成了曆史笑話。當年在電子工業方麵與中國差不
多的日本,反而靠老老實實學資本主義製度成了工業大國。二戰後,美國
軍事占領當局為日本起草了一部憲政主義(而不是將政府的無限權力製度化
的蘇聯式)的憲法(由公民投票通過),國會又通過公平競爭法,解散了壟斷
性私人財閥(在美國壓力下),形成經濟中的戰國紛爭局麵。憲法中的私人財
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及專利製度成為日本成功的動力。
我了解到韓國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對私人銀行的控股和指派
董事長的特權。金融危機後的改革也主要針對這一落後的製度
所謂中國“專製”是一頂很方便的帽子,隻要能使中國不發展,西方會送來很多桂冠,如西方為了挺達賴,連農奴製也說成是令人向往的香格裏拉天堂。
很讚成中國正視後方劣勢的觀點。但不讚成用西方話語來抹黑中國近代的進步。正式後方劣勢就是要正視國際壟斷資本置中國經濟為殖民地經濟的危險,無論這個危險是通過勾踐買辦資本和官僚資本,還是通過製造一個沒有經濟政治能力保護的民族資本的“民主政府”。
記住了,就是最好的理論.
記住了,就是最好的理論.
女皇是收稅的。她是英國的主權所有者。
中國今天的發展,完全超乎西方經濟學家的預料,是他們認爲不可能的,但是,卻變爲現實。楊小凱的看法就是典型的西方看法,如果不按他們的所謂理論,那麽,中國的經濟發展要不就是假的,要不就不能長久。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已經超過30年,用西方的觀點,已經是很長久了。中國的經濟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這不是假的。
謝謝瓦斯彈博支持。我們這個民族缺少楊小凱這樣的智者和赤子!
八年了,別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