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哥的文化廣場

山哥的見聞和人生感悟,與華語世界的朋友們分享
個人資料
山哥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詩《憫農》 新解

(2009-12-08 13:18:28) 下一個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此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紳。李紳(772~846 ),字公垂,無錫(今屬江
蘇)人,元和進士,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與著
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全唐詩》收錄李紳的詩,題《古 風二
首》,又稱作《憫農二首》,其中之一就是“春種一粒粟”。

山哥小學時的語文課文裏就有這首詩。老師的解釋是該詩揭露了封建時代
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證明唐代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當然作者能
夠同情勞動人民,表明他是一個開明的紳士。階級鬥爭學說在中國已經不
再是金科玉律。但是,對這首著名唐詩還是沒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釋。山哥
不揣冒昧,提點初淺看法,歡迎博友們指正。

我認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描述了當時帝國農業生產的情形。看
來農夫使用的是良種粟米,產量相當令人滿意。“四海無閑田”,繼續描寫
了唐帝國當時的農業開發的廣度,在前麵所述農作物產量豐收的精度的基
礎上,令讀者對當時唐帝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留下深刻印象。帝國有如
此壯觀的豐收,國民應該是豐衣足食吧。結果實在令人意外:“農夫猶餓
死。”真的隻是因為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導致農夫餓死嗎?難道官府,
豪紳情願讓粟米在倉庫裏變腐爛,來造成糧食短缺,饑荒發生?不是很合
情理,對不對?

那麽有不有可能,盡管唐帝國的農業開發已經有相當大深度和廣度,可是
由於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因此發生了?我看這種推理比較合理。盡管
當時人口最多不過5000多萬,但唐代世界人口總共不過2億。由於技術水
平的限製,唐帝國人口的相對過剩已經出現。

英國18世紀人口比現在少得多,可是卻有大量過剩人口去開拓全球殖民
地。站在中國5000年農業文明的頂峰的大唐帝國,沒有繼續大力開疆拓土,
特別是開發海外殖民地,而是眼睛向內,內爭,內鬥,內戰,文明能不衰
落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