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大閱兵中的十個方麵軍

(2009-02-21 10:36:00) 下一個
1945年6月莫斯科紅場舉行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盛大閱兵,當時蘇軍參加過衛國戰爭的部隊中共有10個方麵軍派出混成團出席了大閱兵.

在這10個方麵軍裏,其實巴格拉米揚大將率領的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已經被並入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而且巴格拉米揚大將本身當時就擔任著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的司令,但是在紅場的勝利大閱兵時,率領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混成團卻是其前任司令員華西列夫斯基元帥, 當時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真實身份是遠東蘇軍總司令.看來當時這樣的閱兵隊列安排也有戰略欺騙的涵義,主要是蒙蔽日本軍方,以掩護當時蘇軍已經計劃的從東歐向遠東的調兵遣將.

蘇軍當時在遠東正在迅速組織起遠東第1方麵軍(計劃沿哈爾濱-吉林方向出擊日軍嚴密築壘地域以牽製日軍)和後貝加爾方麵軍(計劃擔負對日作戰的主要突擊,以坦克兵團越過高高的大興安嶺,直接撲向東北的腹地),連同由原來駐守遠東地區的蘇軍遠東方麵軍改編而成的遠東第2方麵軍(計劃攻占庫頁島南部和日本北方島嶼,並以地麵部隊向鬆花江,齊齊哈爾,饒河方向突擊), 上百萬大軍和大量裝備正在積極準備對日作戰.

不過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在曆史上卻是和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是一家的,這兩個方麵軍的曆史都可以追溯到衛國戰爭爆發時由白俄羅斯特別軍區改組而來的西方麵軍.

西方麵軍在衛國戰爭的曆史上非常出名,第一任司令是當時蘇軍卓越的坦克專家巴甫洛夫大將,可惜他因為在戰爭初期指揮混亂,在部署防禦時犯下致命錯誤,導致西方麵軍主力遭受德國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的沉重打擊,斯大林一怒之下下令逮捕並槍決他. 朱可夫回憶說,當巴甫洛夫從前線回來的時候,他幾乎已經認不出來了,當時戰爭爆發才僅僅八天.

巴甫洛夫大將在赫魯曉夫時代被平反,不過赫魯曉夫晚年在回憶錄中毫不掩飾對巴甫洛夫大將的蔑視,並指出當時把巴甫洛夫大將交軍事法庭審判是有合理的法律依據的,但是他本人在自己執政時期領導平反斯大林的錯誤, 也就無意阻止蘇軍將領要求對巴甫洛夫大將的平反. 何況把前線失利的責任完全推給他也不公平.必須澄清的是,直到今天,還有人認為巴甫洛夫從西班牙內戰中錯誤地總結經驗,認為坦克在未來戰爭中難以發揮重大作用,而反對組建強大的坦克兵團, 實際上巴甫洛夫當時是認為象T-26這樣的輕型坦克將無所作為(這已經在戰爭中被證明了), 他期望的是擁有重型坦克組成的強大兵團, 這一點是完全正確的. 梅列茨科夫元帥在他的回憶錄中特意強調這一點.

巴甫洛夫大將被槍斃後,接替西方麵軍司令的是蘇芬戰爭的英雄,衛國戰爭爆發時的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 鐵木辛哥元帥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在斯摩棱斯克會戰中把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給拖住了,這一點功勞很大,當時德軍是想在行進中攻破莫斯科的.不久鐵木辛哥元帥被派去解救西南方麵軍,西方麵軍司令由當時任第19集團軍司令科涅夫中將升任(隨即被晉升為上將).
 
德軍在取得1941年夏季基輔大會戰勝利後,將古德裏安的坦克部隊重新撲向中央戰線,發起著名的"台風"戰役,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把西方麵軍, 預備隊方麵軍(當時的司令是布瓊尼元帥)還有葉廖緬科上將的布良斯克方麵軍打得潰不成軍,斯大林隻好決定將西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合並,把當時任列寧格勒方麵軍司令的朱可夫大將調來擔任新的西方麵軍司令, 朱可夫在戰爭爆發時是蘇軍總參謀長, 因為建議蘇軍在西南戰區全線退過第聶伯河,放棄基輔而被撤職, 他在很短暫地當了一段預備隊方麵軍司令後,被調到列寧格勒前線接替正在討論怎麽放棄列寧格勒的伏羅希洛夫元帥, 在關鍵時刻守住了列寧格勒,並拖住當時有一百多萬兵力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

朱可夫大將接任西方麵軍司令後, 委任身為敗軍之將,可能被送上軍事法庭的科涅夫擔任他的副手,並指揮加裏寧方向,隨即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決定組建單獨的加裏寧方麵軍,由科涅夫擔任司令.

加裏寧方麵軍後來一直與西方麵軍,還有重建的布良斯克方麵軍並肩作戰,保衛莫斯科,尤其是在爾熱夫,維亞濟馬等地與德軍傑出的防禦大師莫德爾多次交鋒, 後來西方麵軍演變為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而加裏寧方麵軍則演變為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 而布良斯克方麵軍則演變為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後來被並入列寧格勒方麵軍), 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這兩個方麵軍仍然經常並肩作戰,最後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被並入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 該方麵軍最後解放了東普魯士, 將他們多年的老對手-德軍當年的中央集團軍群(其實德軍這個中央集團軍群是在巴格拉季昂會戰被殲滅後由餘部重建的)徹底圍殲. 在今天波蘭版圖的北方有一塊俄羅斯的飛地加裏寧州其實就是當年東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在蘇聯解體之後,加裏寧州與俄羅斯本土的地麵聯係被切斷.至今孤懸在海外.

除了這2個方麵軍外,參加勝利大閱兵的卡累利阿方麵軍實際上當時已經被撤消,該方麵軍當時正隱蔽調動到遠東地區改組為後來的遠東第1方麵軍對日作戰, 卡累利阿方麵軍在衛國戰爭中長期在北極寒冷地區作戰,守住了摩爾曼斯克,這在戰爭中非常重要,因為盟國的物資主要是在摩爾曼斯克卸貨的, 如果丟了摩爾曼斯克,將嚴重影響蘇軍的作戰,盡管蘇聯在戰後極力否認盟國援助的重要性,但在戰爭中還是生死攸關的.

在列寧格勒被解除封鎖之後, 當時蘇軍在北方與列寧格勒方麵軍並肩作戰的一支主力-沃爾霍夫方麵軍的領帥機關被加強給卡累利阿方麵軍,從此在梅列茨科夫大將的指揮下,在兄弟部隊支援下迫使芬蘭退出戰爭,解放了蘇聯的北極地區,並打到了挪威的北部,戰前就當過總參謀長的梅列茨科夫大將終於晉升為元帥.
 
梅列茨科夫的命運和巴甫洛夫的命運有點象,不過他的運氣要好一些,衛國戰爭爆發時梅列茨科夫是負責防空的副國防人民委員,在戰爭的頭兩天,蘇軍在西部前線的空軍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梅列茨科夫被逮捕比巴甫洛夫還要早,在當時貝利亞的內務部人員的拳打腳踢下,被迫承認自己參加了反斯大林集團, 這在當時其命運可想而知,幸虧蘇軍在列寧格勒吃緊,急需指揮幹部, 他才被放出來, 從集團軍司令幹起, 後來領導起沃爾霍夫方麵軍來解救列寧格勒, 其間一度被朱可夫的愛將霍津給擠走,可是霍津在指揮上不太敏銳,造成第2突擊集團軍被合圍, 第2突擊集團軍司令弗拉索夫就是在這次被俘叛變的. 當時已經降為西方麵軍第33集團軍司令的梅列茨科夫又被重新調回沃爾霍夫前線, 從此帶領著沃爾霍夫方麵軍, 卡累利阿方麵軍, 遠東第1方麵軍不斷取得勝利.

在當時的蘇軍的建製中其實還有1個外高加索方麵軍,一直負責保衛蘇聯在高加索的油田,並監視土耳其,伊朗邊境,可能是因為打仗太少,這個方麵軍並未出現在紅場勝利大閱兵中,指揮該方麵軍的秋列涅夫大將是老資格的騎兵,早在戰前就是大將,他在1942年夏天把德軍衝向高加索油田的坦克兵團給擋住了,應該說功勞不小, 可是在整個戰爭期間以至戰後一直未能得到任何軍銜提升.

在參加紅場勝利大閱兵中的10個方麵軍裏,最出名的當然是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和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蘇軍的方麵軍雖然在級別上與英美還有德國的集團軍群相當,但論人數則跟英美還有德國軍隊中低一級的集團軍差不多,蘇軍方麵軍的突出特點是方麵軍擁有自己的戰術空軍集團軍, 有時還指揮艦隊, 是真正的立體合成作戰的軍事集團, 蘇軍的弱點在於步兵人數一直較少,通常一個滿員的步兵師也隻有六七千人(美英的陸軍師通常都在一萬六千人左右),在戰爭中,尤其是在後期,蘇軍主要是依靠其令人生畏的強大炮兵實施密度驚人的火力突擊(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通常達到每公裏正麵超過兩百門大口徑火炮和迫擊炮),並以強大的坦克部隊實施大縱深突擊來打垮對手, 蘇軍在戰爭勝利時有六個強大的坦克集團軍,其中四個(近衛第1,2,3,4坦克集團軍)是隸屬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 可見這兩個方麵軍的實力.

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完成了從斯大林格勒打到柏林的史詩般業績. 它的前身是鐵木辛哥元帥在衛國戰爭初期蘇軍基輔大會戰慘敗之後重建的西南方麵軍(政委就是赫魯曉夫), 這個方麵軍在1942年5月與南方麵軍一起冒險突擊哈爾科夫,結果被德軍從側翼猛擊並合圍,損失巨大, 這就是有名的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這次戰役後來被赫魯曉夫說成是斯大林的罪過,不過從朱可夫的回憶看,鐵木辛哥和赫魯曉夫都應負有嚴重的責任, 不僅無視敵情,而且一味蠻幹,造成嚴重損失,這次戰役基本上把戰前的基輔軍區(當時蘇軍最大的軍區)經過1941年殘酷的夏季被包圍幸存下來的精華都給葬送了.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之後,西南方麵軍被迫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因為德軍已經很快突到斯大林格勒城下了,斯大林幹脆把鐵木辛哥元帥撤職,換上了戈爾多夫中將擔任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司令. 鐵木辛哥元帥後來被調去指揮西北方麵軍, 這也是他悲劇性的軍事生涯中最後一次指揮方麵軍.

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後,因為戰線太長而且被德軍的坦克給分割了,不得斯大林格勒方麵軍被分成東南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奇怪的是保留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名稱的方麵軍其實是在斯大林格勒城北進行牽製作戰,並未退入城市進行保衛戰,而隻是起牽製德軍的作用.而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的東南方麵軍的戰線卻包括斯大林格勒城市,在保衛斯大林格勒城市的戰鬥中進行殘酷巷戰的第62集團軍在戰役的關鍵階段其實是在東南方麵軍的指揮下的.

後來斯大林把羅科索夫斯基調來換掉容易暴躁罵人的戈爾多夫,把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改稱頓河方麵軍,把東南方麵軍則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本來規定葉廖緬科的東南方麵軍在作戰時也負責指揮戈爾多夫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 但是在戰役最後消滅德軍第6集團軍時,斯大林命令葉廖緬科把自己指揮的所有的主力部隊(包括崔可夫的62集團軍)交給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麵軍指揮,葉廖緬科自己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則改為重建的南方麵軍(後來南方麵軍改稱烏克蘭第四方麵軍,由托爾布欣大將指揮,解放了克裏米亞).
 
朱可夫在自己的"回憶與思考"中很替戈爾多夫(戰後和庫利克一起被槍斃)和葉廖緬科說話,其實朱可夫的"回憶與思考"準確地講,應該是"回憶與爭辯",朱可夫的晚年很淒慘,他對自己的功績被抹殺感到憤怒, 對那些元帥們已經出版的回憶錄, 除了華西列夫斯基的"畢生的事業"還有他的好朋友巴格拉米揚的回憶錄外, 都是盡力澄清和駁斥的, 他反複強調假如沒有城市北部的牽製,崔可夫是守不住城市的,他甚至對崔可夫的前任洛帕京中將(因喪失信心而被撤職)也說了很好的話,這很明顯地反映出他對崔可夫被塑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第一英雄的不滿,他還長篇大論地指出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才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的真正功臣,這也就等於說他朱可夫自己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因為當時他是最高副統帥. 在他的"回憶與思考"中對科涅夫的不滿更是在文中指名道姓地駁斥.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認為戈爾多夫,葉廖緬科,還有葉廖緬科的參謀長紮哈羅夫(後來擔任過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司令,大將)都是很暴躁的,他回憶道有一次他竟然發現葉廖緬科在用拳頭毆打軍事委員會的委員, 而紮哈羅夫也是這種人. 隻有馬林諾夫斯基受到他的欣賞. 後來赫魯曉夫執政時就是用馬林諾夫斯基來接替朱可夫擔任國防部長.
 
馬林諾夫斯基在1942年5月的哈爾科夫大敗中是負有嚴重過失的,正是因為他的粗枝大葉, 被德軍迅速打跨,造成鐵木辛哥的側翼完全暴露導致全軍慘敗,所以馬林諾夫斯基被撤消了南方麵軍司令(其實南方麵軍已經被德軍打散失去指揮了), 降級去當集團軍司令, 好在在斯大林格勒會戰的關鍵時刻,馬林諾夫斯基指揮的近衛第2集團軍把德國曼施泰因元帥的援兵給擋住了,所以馬林諾夫斯基也成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英雄, 並被重新啟用. 其間發生了一件怪事,馬林諾夫斯基的政委在勝利的時刻居然毫無預兆地神秘自殺,留下的遺言隻有"列寧萬歲",在當時這是很敏感的,因為貝利亞懷疑為什麽遺言裏隻有"列寧萬歲"而沒有"斯大林萬歲",斯大林曾當麵詢問赫魯曉夫馬林諾夫斯基是否可靠,因為自從弗拉索夫叛變後斯大林對高級將領的忠誠是很警惕的,多虧赫魯曉夫的堅定支持,才使馬林諾夫斯基轉危為安.

在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之後,頓河方麵軍立即被調往中央戰線,改稱中央方麵軍,最後被改稱為天下聞名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在羅科索夫斯基指揮下在庫爾斯克會戰,解放烏克蘭,巴格拉季昂,解放波蘭等戰役中無堅不摧,銳不可當. 可是就在進軍德國之時,斯大林卻堅持拿朱可夫換下羅科索夫斯基,從而使羅科索夫斯基失去了成為攻克柏林的曆史英雄的機會.

朱可夫雖說是成為攻克柏林的英雄,又檢閱了勝利大閱兵,但之後的命運是所有戰時元帥中最崎嶇的, 戰後他回到蘇聯差點被斯大林下令逮捕,當然朱可夫自身也有些問題, 他在德國"購買"了那麽多數量驚人的金銀財寶,在他的別墅裏到處都是德國的"戰利品", 他的政委捷列金比他還過分,居然在德國"購買"房產, 統帥如此,可以想象蘇軍在占領區的紀律. 朱可夫在斯大林死後成為赫魯曉夫的盟友,在詆毀斯大林這點上當時他也是很積極的,隻是後來被赫魯曉夫暗算,以至到了晚年落魄時才給斯大林公平一些的評價.

至於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方麵軍-烏克蘭第1方麵軍,原本隻是布良斯克方麵軍的沃羅涅日集群,後升格為沃羅涅日方麵軍, 在第2次哈爾科夫戰役中被德國名帥曼施泰因殺了個回馬槍,蘇軍再次大敗, 老實說,這次失敗與華西列夫斯基還有當時擔任西南方麵軍司令的瓦杜京關係似乎更大, 可是斯大林卻把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戈利科夫撤職, 由瓦杜京接任.

戈利科夫和瓦杜京在衛國戰爭爆發前都在總參謀部, 瓦杜京是第1副總參謀長, 戈利科夫則是副總參謀長兼情報總局局長, 戈利科夫本身經曆不是很清晰, 他當過指揮員,做過政治工作,可是似乎沒有情報工作的經驗,要命的是在衛國戰爭爆發前的關鍵時刻卻讓他負責蘇軍情報工作,他在得到佐爾格從東京和紅軍在德國的偵察員從德國搞到的關於德國將進攻蘇聯的準確日期和進攻規模的情報之後,在上報斯大林的時候,附在有關情報之後的歸納分析中卻否定了這些情報的準確性,從而更進一步誤導了斯大林, 坦率地說,這樣致命的失誤是可以將戈利科夫送軍事法庭的. 戈利科夫在戰後擔任蘇軍總政治部主任,並在赫魯曉夫時代成為蘇聯元帥.
 
沃羅涅日方麵軍在瓦杜京大將指揮下,在庫爾斯克戰役中頂住了德國曼施泰因元帥的"虎"式坦克猛攻,而後又在斯大林幫助下取得了解放基輔的榮譽(本來羅科索夫斯基的機會更大), 瓦杜京犧牲後,朱可夫曾短期接任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司令,當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被最高統帥部確定為解放柏林的主力時,朱可夫被調到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當司令, 而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司令科涅夫則接任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司令.

科涅夫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從西方麵軍司令調任加裏寧方麵軍司令後, 當朱可夫卸下西方麵軍司令職務後,他又一次回到西方麵軍, 後來斯大林決定用索科洛夫斯基擔任西方麵軍司令, 又是在朱可夫建議下, 科涅夫被調到西北方麵軍來接替可憐的鐵木辛哥元帥, 索科洛夫斯基戰前也在總參擔任副總參謀長,他和瓦杜京, 華西列夫斯基都是當時總參謀長朱可夫器重的人, 西北方麵軍撤消之後,科涅夫被調任草原方麵軍司令, 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他手下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司令為羅特米斯特洛夫)在會戰的關鍵時刻在普羅霍羅夫卡和德軍展開曆史上空前的坦克大會戰, 決定了這場關鍵性大會戰的命運.

蘇聯解體之後,出現了很多說法,似乎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會戰中損失慘重而失敗的是蘇軍,而德軍則是損失輕微,並且取得了戰術勝利,然而不管是怎樣歪曲事實,如何解釋"損失輕微"的德軍從此再無能力展開坦克集群進行猛攻和反突擊,而且從此徹底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呢?

科涅夫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突出功績在於他拿下了哈爾科夫,這也是第3次哈爾科夫戰役,蘇軍最終贏得了勝利,曆史學家通常把哈爾科夫解放視為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結局.

科涅夫最出名的還是在柏林戰役中和朱可夫的比賽, 當時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主攻被塞洛高地擋住,進展遲緩,朱可夫對崔可夫很不滿意,又把卡圖科夫的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過早投入,不僅沒幫上忙,還把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由保衛斯大林格勒的第62集團軍改編)的後方弄得一片混亂,而科涅夫在南翼的攻擊則非常順利,於是斯大林臨時同意把科涅夫的兩個坦克集團軍轉向柏林方向,雖然科涅夫沒有搶到頭功,但是他的確幫了朱可夫很大的忙,把德軍很多部隊吸引了過去.

參加紅場勝利大閱兵的除了以上指出的卡累利阿方麵軍, 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 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  烏克蘭第1方麵軍這5個方麵軍外,還有列寧格勒方麵軍,這個方麵軍最後把德國當年戰爭爆發時進攻蘇聯北方的"北方"集團軍群最後包圍在庫爾蘭半島並最後將其繳械, 在同德軍這一集團苦戰四年後終於消滅了對手,不過必須指出的是,直到柏林被攻克,希特勒已經自殺,蘇聯的國土其實還沒有完全解放,位於拉脫維亞的庫爾蘭半島上的40個師的德軍還在絕望地戰鬥,最後投降時還有將近20萬軍人,不過當最後從西伯利亞遣返德國時生存下來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

參加紅場勝利大閱兵的還有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率領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混成團, 托爾布欣元帥率領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混成團,這兩個方麵軍橫掃烏克蘭, 巴爾幹,解放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 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戰功顯赫. 當年由馮-博克,曼施泰因,莫德爾等德國名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幾經變更,最終還是被蘇軍這兩個方麵軍消滅得七零八落. 烏克蘭第2方麵軍的前身是庫爾斯克大會戰中的草原方麵軍,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前身則是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為了反攻而重建的西南方麵軍,朱可夫在自己的"回憶與思考"中反複強調是他的好朋友瓦杜京指揮的西南方麵軍承擔斯大林格勒反攻中的主要突擊任務,而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麵軍隻是進行輔助突擊的,而在羅科索夫斯基的回憶錄裏,對朱可夫的不滿也是處處可見的. 這也反映出自斯大林死後,蘇軍的元帥們其實彼此都不服氣, 盡管在文字裏某處也泛泛地偶爾讚美一下其他的元帥.

葉廖緬科率領的烏克蘭第4方麵軍也參加了紅場勝利大閱兵, 葉廖緬科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最後時刻被剝奪兵權而失意之後,很快又丟失了由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改編而成的南方麵軍司令的職務,因為他攻擊羅斯托夫的速度讓斯大林火大,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裏曾敘述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斯大林就打算換掉葉廖緬科,多虧赫魯曉夫堅持才保住職務, 葉廖緬科當年在布良斯克被古德裏安的坦克群打得屁滾尿流給斯大林的印象太深了,盡管後來葉廖緬科曾經指揮加裏寧方麵軍解放了斯摩棱斯克, 在戰爭結束前指揮烏克蘭第4方麵軍都是戰功赫赫,但是在整個斯大林時代他都未能晉升元帥,直到他的老相識赫魯曉夫上台之後才升為元帥. 後來長期統治蘇聯的勃列日涅夫在當年紅場勝利閱兵時也在這個方麵軍的混成團裏,這位年輕的少將當時擔任一個集團軍的政治部主任.

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也出席了紅場勝利大閱兵,這個方麵軍也是由著名的西方麵軍中分出來的,最後由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在易北河與盟軍會師, 老騎兵羅科索夫斯基元帥也是紅場勝利大閱兵的總指揮,必須指出的是雖然他被認為是波蘭人,但他出世時,波蘭是沙俄的領土, 他的父親早亡, 母親則是俄羅斯人, 他是參加俄軍龍騎兵而經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他在蘇聯的經曆應該更勝過他對波蘭出生地的感情. 他也是把蘇聯視為祖國的.

綜上所述,參加1945年6月24日莫斯科紅場大閱兵的十個方麵軍依此是:

1. 卡累利阿方麵軍 - 指揮梅列茨科夫元帥

2. 列寧格勒方麵軍 - 指揮戈沃洛夫元帥

3. 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 - 指揮巴格拉米揚大將

4. 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 - 指揮華西列夫斯基元帥

5. 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 -  指揮特魯布尼科夫上將 (方麵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是閱兵總指揮)

6. 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 -  指揮索科洛夫斯基大將 (方麵軍司令朱可夫是閱兵首長)

7. 烏克蘭第1方麵軍 - 指揮科涅夫元帥

8. 烏克蘭第4方麵軍 - 指揮葉廖緬科大將

9. 烏克蘭第2方麵軍 - 指揮馬林諾夫斯基元帥

10. 烏克蘭第3方麵軍 - 指揮托爾布欣元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