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紀念中美建交30年,似乎忘記了也是對越自衛還擊作戰30年, 卻好象無人紀念,特以此文懷念30年前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設想始於1978年底,鄧小平訪美時曾明確通知美方,當時中國方麵最大的顧慮是蘇聯可能對我國三北(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進行報複, 因此最後總參確定的作戰方案就是淺近縱深邊境作戰,快打快收,同時在北線全麵備戰(當時我軍在三北地區集中了17個軍和若幹獨立師,絕大部分的裝甲部隊以及第二炮兵部隊).當時主持軍隊工作的是鄧小平,葉劍英, 負責總參實際工作的是楊勇.
擬定以廣州軍區主力(41軍,42軍,55軍)擔任東線(廣西方向)主要突擊, 由廣西方向對越北實施主要突擊,武漢軍區擔負全軍總預備隊的43軍和54軍也投入東線作戰(後來又增加了武漢軍區的20軍58師,和成都軍區50軍主力),負責東線主要指揮的是許世友(當時任廣州軍區司令). 東線自衛還擊作戰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殲滅高平地區之敵,集中41軍、42軍、43軍129師及加強部隊,采取大膽穿插、包圍迂回戰術,速決全殲高平地區守敵346師及其地方部隊。41軍和42軍除以3個師又1個團分別進攻朔江、八姑嶺、複和、七溪之外,主力分別從念井和布局突破,向高平實施穿插突擊,首先關門,包圍住高平地區之敵,爾後分割殲滅之。
擬定以成都軍區的主力第13軍和昆明軍區的主力第14軍(後來增加了昆明軍區11軍和成都軍區50軍149師)擔任西線主要突擊任務,並保障我東線主力的側翼安全, 負責西線主要指揮的是楊得誌(當時與王必成對調出任昆明軍區司令員).
在東線作戰中, 第41軍(軍長張序登,政委劉占榮)擔負北翼突擊任務,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歐致富代表軍區前指加強這個方向的作戰指揮。軍決心以121師、123師(-368團)分別向班莊、扣屯實施穿插,到位後形成對內對外正麵,切斷高平之敵退路,阻擊太原、原平之敵增援,而後在42軍協同下奪取高平。
2月17日4時40分,41軍開始炮火準備,5時許,步兵開始發起衝擊。工兵和民工同時搶修119號界碑至越南莫隆的5公裏急造軍路,保證坦克、車輛前出。121師363團2營(不含6連,該連搭乘軍區獨立坦克團5連,因為水陸坦克爬破能力低掉隊)在副師長,戰鬥英雄李培江率領下搭乘軍坦克團2營坦克於10時30分出境,18時許在通農下車徒步開進。經28小時穿插,於次日14時30分攻占841高地,切斷了原平通往高平的3號A公路,第一個穿插到位,行程80公裏。當日19時30分,363團主力進占朗金地區,次日6時30分攻占董賽地區,最早到達指定位置。至當日19日18時,121師基指率三個團(-362團3營、363團3連和6連)全部到達809、841高地和董賽地區,完成穿插作戰第一步任務。隨後361團奉命北上安樂,師基指率362團向扣屯發展進攻,留363團控製董賽地區準備打敵增援。
由於部隊分散,力量不足,121師基指率362團22日進至扣屯後就地防禦,未能向高平方向進攻。26日至28日,該師全部集中於扣屯地區建立起穩定的防禦,同時清剿殘敵。3月6日至12日,對由納隆進逼之敵進行了3次大規模出擊,為安全撤軍回國創造了良好條件。
121師不惜一切代價晝夜兼程實施大縱深戰役穿插,在敵情不明、地形險要、四麵受敵、遠離後方、補給困難的條件下邊打邊走,途中遇敵大小襲擾100餘次,傷亡較大、糧彈供應不上,仍然忍饑耐寒,抬著傷員和烈士遺體堅定不移地向指定目標前進,充分體現出當年四野頭等主力師不怕艱難困苦、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
123師(不含368團)於進攻發起之後隨121師跟進,在通農分路,向東經安樂、河安,向扣屯方向穿插。367團2營在師王政政委率領下沿公路乘坦克開進47公裏,沿鄉村小路徒步開進43公裏,於20日5時抵達扣屯西側的312高地。團主力因為迷路耽誤時間近50個小時,未能到達扣屯地區,後改為參加河安地區進攻戰鬥。
123師主力在河安的戰鬥持續了3天方才攻克目標,打通了公路,把在朔江、河安、扣屯、班莊等地作戰的3個師連成了一片。隨即該師向位於那懷的越軍346師師部展開進攻,27日攻占敵師部指揮坑道,河安地區進攻戰鬥結束,部隊轉入就地清剿和擔任護路任務。
令人可惜的是41軍這兩個擔任穿插突擊的師,都沒有能夠完成攻占高平的預定任務,121師滯留在扣屯無力進攻,123師苦戰於河安難以前進,結果高平由42軍攻占。
41軍122師擔負從平孟、孟麻攻殲朔江守敵的任務。第一天戰鬥雖然突破了越軍第一線連的防禦陣地,突入縱深2-3公裏,但是傷亡較大,進展不順利。部隊當晚停止進攻,總結經驗教訓,鞏固既得陣地,肅清殘敵。次日繼續發起進攻,至19日傍晚,364團攻占大無名高地和墩張一線,366團攻占阪洋地區,切斷了朔江之敵向高平撤逃的退路。365團進至一號榕樹山、長白山、馬利一線。20日開始圍殲朔江地區之敵,由於協同不嚴密,364團主力由南向北實施側後攻擊時兩次受挫。21日發起第三次攻擊,3營於18時攻占了朔江。22日11時,364團3營主力與365團1營在大黑石山會合,完成了圍殲朔江之敵打通平孟至朔江公路的戰鬥任務。從23日起至3月15日,122師主要執行清剿任務,並繼續打通阪涯至安樂的兩條公路,同時擔任平孟至河安的護路任務。122師原計劃一天最多兩天攻殲朔江守敵,實際上是打了5天,戰鬥中多次出現複雜、困難的局麵,但該師領導毫不動搖,在堅決貫徹既定決心的同時積極吸取經驗教訓,實施靈活指揮,部隊作風過硬,敢打敢拚,勇往直前,最終完成了軍賦予的任務。
第41軍在整個自衛還擊作戰中作戰28天,共殲敵7032名, 本身傷亡5132人(含非戰鬥減員). 121師和123師打得不好,沒有完成預定作戰任務.
在東線作戰中,第42軍(代軍長魏化傑,代政委勳勵)擔負南翼進攻任務,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吳忠代表軍區前指加強這個方向的作戰指揮。軍決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從布局方向突破越軍防禦,首先以126師迅速奪占東溪,爾後以124師組成摩托化穿插梯隊沿4號公路直取高平,與41軍協同,殲滅高平地區之敵。如先於41軍打下高平,軍主力則繼續向茶靈方向發展進攻,殲滅高平東北及其以東之敵。另以125師從水口向複和,配屬該軍的43軍129師從那花向七溪實施突擊,以配合軍主力圍殲高平之敵和阻擊諒山方向之敵增援,保障軍主力的翼側安全。
2月17日6時40分,42軍開始炮火準備,15分鍾後全線發起攻擊。126師兵分兩路,376團主力搭乘坦克沿簡易公路,378團徒步沿小路,並肩突破敵第一線防禦,向東溪攻擊前進。377團為預備隊,隨後跟進。43軍坦克團1營1連為尖兵連,不搭乘步兵,於進攻發起後2小時55分攻入東溪(2月17日上午9時55分),提前5分鍾完成任務。坦克部隊從布局突破沿崎嶇山路迅速突入東溪,完全出乎越軍的意料,當日13時5分,378團1營主力進入東溪,與43軍坦克團1營會合。於當日16時、17時分別攻占615高地、661高地,控製了東溪附近各要點,形成南北正麵,打開了布局通往東溪的通路,保障了124師向高平實施快速穿插。
124師利用126師打開口子的效果,於7時20分分成兩個梯隊進入突破口。12時20分進至班翁附近時,越軍炸壩放水,造成長約800米、寬40米、深0.8-1.2米的泥濘地帶。擔任前衛的軍坦克團2營和搭乘372團1、2營的軍坦克團3、1營強行通過後,後續乘坐輪胎車輛的372團3營、師指、371團和炮兵則被阻於該處以東地區。為了爭取時間把握戰機,軍即令124師乘汽車的部隊改為徒步前進,同時全力搶修泥濘路段。19時,124師坦克快速梯隊在東溪稍事休整後既以坦克為先導,上4號公路向高平實施突擊。18日8時05分,奪占了嫩金山口,控製了弄梅隧道。
越軍發現我之企圖後,匆忙調集851團8營、9營9連、特工第20營和一個"冰雹"火箭炮連倉促占領高平以南之博山、526、490高地等要點,企圖憑借有利地形阻止我軍進攻。為此,軍調整了部署,令124師和126師分別從4號公路左右兩側向高平並肩突擊。當日19日傍晚,攻擊部隊攻占了博山、652高地等要點。20日繼續掃清外圍,21日15時對高平發起攻擊,戰鬥進展順利,於17時40分前攻占了高平外圍諸要點。
此時軍區通報越軍852團從班莊退守高平,並集結有幾十輛坦克,連同851團,高平之敵約有兩個多團。41軍尚未到達,以42軍一個多師單獨發起攻擊沒有把握。令42軍就地控製要點,待41軍到達後再行攻擊。直至24日,42軍通過對高平的反複觀察和派出小分隊偵察,發現城內並無重兵,遂於當晚占領高平。同一天,穿插納隆的370團炸毀了太原至高平的3號B公路的咽喉-納隆橋。
占領高平之後,兩個師繼續向北發展進攻,先後攻占673高地、楠略,弄壓、光頭、茶靈、下琅等地。
從水口向複和進行正麵攻擊的42軍125師第一天進展不順利,沒有能夠打下複和縣城,沒有攻下平江渡口預定架橋區的製高點,373團甚至還退回了原進攻出發陣地。軍區前指嚴令125師師長親自帶375團拿下複和。當日19日5時5分,375團攻占了複和縣城。但該師的戰鬥仍然艱難。375團團指遭敵炮擊,又誤判被敵四麵包圍,搞得整個部隊都相當緊張,造成了指揮上的忙亂和部隊的混亂。向軍區前指也報告了錯誤情況,使得軍區前指感到該師情況非常嚴重,隻得同意該師停止向廣淵發展進攻,改為清剿水口、複和、東溪、魁南公路沿線地域殘敵並維護交通安全。同時調戰役預備隊-54軍162師接替125師攻打複和、廣淵的任務。
125師沒有能夠完成任務,好在2月26日375團以70分鍾戰鬥攻占班占西側長形高地,斃敵236人,俘敵1人,創造了一個加強營殲敵一個營的成功戰例。
第42軍在28天中共殲敵6901名,本身傷亡3915人(含非戰鬥減員), 除125師外,出色完成了受領任務.
根據廣州軍區前指的戰役部署,東線自衛還擊作戰第一階段主攻目標為高平地區之敵,同登、諒山方向為次要方向。
第55軍(軍長朱月華,政委閻壽湖) 在戰役第一階段的任務是用5天左右的時間消滅同登、阪然地區的越軍,以積極的行動配合軍區主力在高平方向作戰,為殲滅諒山之敵創造條件。戰役第二階段,諒山則成為東線主攻方向。163師擔任同登、諒山地區主攻任務。
2月17日戰役發起後,163師以488團迂回探壟斷敵退路阻敵增援,以487團和489團對同登實施正麵攻擊。當天即完成對同登的合圍,餘敵退守339高地、探某、鬼屯炮台等核心陣地。489團7連經三次攻擊,於21日17時25分全部占領了平頂山表麵陣地。炮台內之越軍拒不投降。487團2營在傷亡過半的情況下死打硬拚,於23日3時30分攻克探某據點群,殲敵450餘人。488團阻擊分隊在探壟粉碎越軍營以下規模反擊13次,斃敵400餘名。2月27日諒山戰役開始,487團攻克扣馬山,488團攻占417高地。3月2日,488團和489團控製了諒山北市區西部。3月4日489團2、3營打過奇窮河占領了南市區。164師在北山方向擔負經阪然向諒山東麵進攻的助攻任務。2月17日6時40分發起攻擊,至11時15分基本殲滅阪然地區守敵,完成了第一階段任務。
2月27日,163師分3路向諒山發起攻擊。廣州軍區前指以50軍148師之443、444團加強該師力量。490團1日18時占領461高地,492團12時攻占445高地,491團於3月2日9時許首先攻入諒山市區。3月4日上午,443團、44團各一部打過奇窮河,占領317高地、332高地、460高地、那班等要點。165師從14號界碑至渠曆西側無名高地地段突破,495團占領549、438高地。493團1營奪取那炸,控製了同登通往太原的公路,主力進至巴寨為敵火力所阻。494團進至伯良北側遭敵火力攔阻難以前進,遂以2營就地轉入防禦,其餘部隊拂曉撤回,19日至23日,493團連續組織4次進攻,拿下了339高地。22日,494團以一個營又兩個連殲滅了據守班莊的越軍3師12團5營營部帶兩個連。
戰役第二階段55軍165師繼續在163師右翼擔任助攻,493團先後攻克555、520、559高地、恢複,並於4日越過奇窮河,占領627、413高地。494團鞏固493團攻占之要點組織防禦。495團於28日進至巴扁附近控製要點,並以一部兵力清剿弄供、伯弄石山地域殘敵。3月6日拂曉,部隊全部撤至奇窮河北岸。8日拂曉,撤至扣馬山、395高地、扣當山一線。至12日6時前,全部撤回國內。
第55軍在整個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共殲敵10509名,本身傷亡5114人(含非戰鬥減員),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分別占16%和18%,以上指標均位居參戰部隊首位。出色完成了受領任務。
武漢軍區第43軍(軍長褚傳禹,政委趙雙選)奉中央軍委1978年12月8日越作戰命令,加強廣西方向作戰。按照廣州軍區前指戰役部署,分別在兩個方向上執行作戰任務。軍部率127師、128師、炮兵團、高炮團在祿平、諒山方向;129師和坦克團配屬42軍,在七溪、東溪、高平、複和方向。
戰役第一階段,127師(師長張萬年)攻殲支馬、龍頭地區之敵;128師攻殲540高地、長條山地區之敵,突破了越軍防禦體係,打開了通往祿平的口子。戰役第二階段,127師(加強54軍坦克團3營)和128師,於27日7時發起攻擊,28日占領祿平縣城和附近各高地,殲敵2個營,推進至奇窮河北岸控製各要點,然後以主力鞏固占領地區,抓緊肅清殘敵。3月1日128師以382團和383團3營向公母山前進。於3日爬上1100-1500米的公母山山脊,4日占領巴散,殲敵一部。3月3日根據軍委和軍區前指命令,127師380團和379團1營強渡奇窮河,準備攻占迷邁山,與55軍一部共同造成進逼河內的態勢。4日8時380團向迷邁山攻擊,於11時25分占領主峰陣地。爾後在381團一部協同下對迷邁山周圍的班茂、茹遨、遨詩等地進行了搜剿。5日12時30分,128師383團1營強行徒涉奇窮河,經過4個半小時戰鬥,全殲班崗越軍338師462團9營11連。3月6日,43軍部隊開始回撤。越軍數次以營連規模兵力組織反撲。127師、128師分別在390高地、休慶、班坑和612高地、柯來南側高地、巴當東南側高地沉重打擊了尾隨追擊的越軍,先後共殲敵1000餘人,受到軍區前指兩次通電表揚。配屬42軍在七溪方向作戰的129師於戰鬥發起當天分別以386團3營和385團攻占靠茅山、班腮地區。從黃昏開始,該師以387團為前衛向七溪以北地區穿插,在班牙和540高地地區突破越軍縱深防禦。20日17時,387團按計劃在七溪西北12公裏隆派附近截斷了4號公路。次日12時前出搶占了703、608和330高地,構成對外正麵,保障了42軍主力向高平方向進攻的左翼安全,受到該軍表揚。2月27日,386團和387團分兩路對七溪實施鉗形突擊,當天攻占預定目標。隨即轉入清剿殘敵、執行護路階段。3月3日386團2營曾奉軍區前指命令從那杭沿4號公路向南前出至吊卡山口,準備配合161師進攻脫浪。因脫浪之敵已經被殲,該營於次日17時40分返回原陣地。3月3日,《解放軍報》第一版以近二分之一的版麵發表通訊員劉欣生、孫鳳讓、陳漢初,記者李啟科寫作的戰地通訊《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寄自廣西邊防前線某部》,報道了第43軍將士前仆後繼、英勇作戰的情況。文章在篇尾寫道:"我們的邊防戰士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他們像當年赴朝作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一樣,是我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這一篇通訊也迅速傳遍神州大地,引起巨大反響,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的幹部戰士由此被稱之為"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第43軍在整個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共殲敵5269名,本身傷亡2559人(含非戰鬥減員)。
第54軍(軍長韓懷智,政委朱誌偉)根據軍委1978年12月31日擴大會議上決定, 赴廣西方向歸廣州軍區前指指揮,擔任戰役預備隊。廣州軍區前指指示該軍到一個師投入一個師作戰,是故54軍下車後即按照162師、160師、161師的順序,先後於2月19日、23日、26日分別從水口、念井、友誼關方向出國,參加自衛還擊作戰。
160師歸41軍指揮在高平以西執行任務。第一階段攻殲魁瓦、克馬諾地區之敵;第二階段清剿高平至茶靈公路兩側殘敵,守護該段公路並守衛高平。161師配屬55軍參加諒山地區作戰,為該軍預備隊。第一階段攻殲540高地地區之敵,第二階段攻占脫浪縣城,保障了55軍進攻諒山的右翼安全。162師在高平以東機動作戰。第一步,2月19日接替125師進攻複和的任務,21日基本殲滅複和之敵,打通了水口經複和至東溪的公路。第二步與42軍協同圍殲高平之敵,會攻克馬諾。第三步,以南北夾擊手段奔襲廣淵,打通廣淵至複和公路。第四步,在複和地區清剿殘敵。第五步協同58師會攻重慶。
其中以162師表現最為出色,從2月19日水口出境到3月16日嶽圩回國,其中僅大的任務變化就達9次,部隊忽南忽北、忽東忽西、機動頻繁、連續作戰,共轉戰400多公裏,戰鬥縱深80公裏,足跡幾乎遍布整個高平以東地區。廣州軍區前指對162師這種堅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優良作風特別予以了表揚。但該師484團3營在班姆南側高地遭敵阻擊時,帶隊幹部驚慌失措、放棄指揮,不僅不積極組織部隊反擊敵人,反而丟棄部隊下令"各自突圍",以至造成傷亡101人的嚴重後果。
第54軍在整個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共殲敵4433名,本身傷亡2116人。
成都軍區第13軍曾長期駐守滇南,地理民情各方麵情況諳熟,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經曆兩次中緬邊境戡界警衛作戰和叢林大練兵,有戰鬥力優勢;越軍頭號主力步兵師308師、351工炮師第34團均由其一手訓練和裝備,13軍上上下下都有著"師傅打徒弟,教訓龜兒子"心態,有心理士氣優勢。因此軍委第一次作戰命令即調13軍南下,加強雲南方向作戰力量。實際上是擔負西線主要突擊任務.
2月16日21時至17日7時,13軍(軍長閻守慶,政委喬學亭)12000餘人成功偷渡紅河,一舉突破越軍紅河防線,創造了大部隊偷渡江河的典型範例。38師(-114團)殲滅壩灑地區之敵,戰後被中央軍委譽為自衛還擊作戰的第一個殲滅戰。37師攻克穀柳、保勝,39師攻占嶽山和穀珊西山。至21日,13軍摧毀了越軍縱深防禦陣地,兵鋒直指越西北重鎮柑塘。昆明軍區前指專門發出表揚通報,號召所有參戰部隊"向13軍學習看齊"。22日,39師攻占代乃地區,控製要點,堅決阻擊了敵316A師的東援行動,殲敵900餘名,有力的保障了軍主力殲滅柑塘地區之敵。23日7時,37師、38師以鉗形攻勢並肩向柑塘突擊,至25日15時,占領了該地。敵345師師長率殘部逃過外波河。
戰役第二階段,軍區預備隊50軍149師歸13軍指揮,並加強32師95團等部隊擔負攻占沙巴,消滅敵316A師的任務。149師克服重重困難,一對一單挑敵一個師(1979年對越作戰唯一一例),於3月5日完成任務。可惜的是3月2日晚正麵攻擊部隊和穿插部隊均無進展,致使316A師一部通過黃連山埡口西逃。13軍在紅河右岸的攻勢淩厲,進展快,戰果大,突入敵縱深40公裏。
在整個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 第13軍共計殲敵8075人,其中俘虜459人。本身傷亡3977人(含非戰鬥減員,其中含50軍149師傷亡數字)。
第14軍(軍長張景華,政委範新友) 同樣經曆國兩次中緬邊境戡界警衛作戰和叢林大練兵的鍛煉,有較好的叢林作戰基礎。13軍、14軍以紅河為界,分別在右岸和左岸遂行各自的戰鬥任務。14軍的任務是殲滅紅河左岸的越軍345師部隊及地方部隊。
在戰鬥實施階段,40師攻克老街、班菲;41師占領發隆、孟康;42師奪取拔坡、那馬。經5天戰鬥,14軍攻占越軍邊境全部一線要點,為向縱深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月22日至3月5日為14軍作戰第二階段,以42師為軍預備隊清剿半琴山地區殘敵,40師、41師、32師繼續向敵縱深發展進攻,先後攻克鋪樓、郭參,控製了朗洋鐵路大橋和朗格姆渡口,切斷了紅河兩岸越軍的聯係和左岸越軍南逃退路。
第14軍在整個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共計殲敵4146名,其中俘虜271名。本身傷亡3843人(含非戰鬥減員)。
第11軍(軍長陳家貴,政委張琦)按照軍委命令, 以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加強, 在金平方向擔任西線助攻任務。2月17日戰鬥發起後,迅速突破越軍一線防禦陣地,爾後拿下巴沙山口、封土等地,並於撤軍之時以一個加強團殲滅班繞散地區越軍741團1營。32師為軍區預備隊,94團在突破階段攻克西羅樓後歸建,全師東調南屏農場待命。95團配屬149師參加沙巴地區進攻戰鬥,師主力則攻殲了郭參地區之敵。
總的來看,11軍部隊完成助攻任務圓滿,突入越南縱深34公裏,共殲敵2901人。本身傷亡2744人(含非戰鬥減員)。
成都軍區第50軍(軍長張誌禮,政委張立勳)奉軍委1978年12月31日擴大會議上決定,擔負東西兩線戰役預備隊任務。149師赴雲南方向,軍指揮機關和148、150師(並指揮20軍58師)赴廣西方向執行作戰任務。
148師442團與炮團在板爛正麵進行牽製性進攻,殲敵338師460團650人。443團與444團進至北山地區配屬55軍164師,為該師預備隊,參加了諒山地區作戰,打到奇窮河南岸。
149師為昆明軍區戰役預備隊,原計劃配屬14軍作戰,後根據鄧小平指示改歸13軍指揮,擔起了殲滅沙巴地區敵316A師的重擔。149師以一個加強團實施穿插,迂回敵側後,主力沿10號公路正麵進攻。於3月3日攻克沙巴縣城,清剿兩天後回撤入境,共殲敵2338人,重創了越軍316A師。
150師3月6日出境,歸41軍指揮,在高平以西執行清剿殘敵、搜剿敵倉庫物資、查找友軍失散人員和烈士遺體的任務。3月13日,448團在回撤途中,由於軍工作組指揮失誤,遇伏部隊幹部驚慌失措處置不當,造成542人失散(被俘回歸219名)。
武漢軍區20軍58師在54軍162師協同下於3月12日攻占重慶。
50軍在此次作戰中最大的特點是部隊相當分散,共在兩個方向五個地區作戰。軍前指沒有指揮到自己所屬的任何一個師,指揮的是從武漢軍區調來的58師。共殲敵2187名(不含149師含58師),本身傷亡計1876人(含非戰鬥減員,不含149師傷亡數字)。
除了上述9個陸軍軍以外,廣西軍區,雲南省軍區,思茅軍分區,炮72師12團,高炮65師,炮4師等單位也奉命參戰,全軍各大單位也抽調了大批戰鬥骨幹充實前線作戰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