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中的蘇聯元帥們
(2009-01-26 01:08:56)
下一個
前蘇聯紅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共有五位蘇聯元帥健在,他們是伏羅希洛夫元帥(戰爭爆發時60歲), 布瓊尼元帥(戰爭爆發時58歲), ,鐵木辛哥元帥(戰爭爆發時46歲), 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戰爭爆發時59歲), 還有庫利克元帥(戰爭爆發時51歲), .
在蘇德戰爭中,這5位元帥裏軍事方麵學問最深厚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算表現最好,在關鍵的莫斯科保衛戰中擔任蘇軍總參謀長, 他對蘇軍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建立和訓練了一個能力卓越的總參謀部,蘇軍總參謀部對蘇軍和斯大林的貢獻其實是最關鍵的, 到戰爭後期斯大林對蘇軍總參謀部的信任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可惜的是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多病,在戰爭即將勝利前病逝.
鐵木辛哥元帥在戰爭爆發時是國防人民委員,老實講在戰爭爆發前後的表現,他要比斯大林強很多,他堅決主張盡早展開主力部隊以對付德國可能的入侵,但是斯大林卻一廂情願地認為德國不會在占領英國之前和蘇聯開戰, 所以害怕刺激德軍,不允許紅軍進入戰鬥準備,結果在開戰之初損失慘重.鐵木辛哥元帥在斯摩棱斯克會戰的關鍵時刻指揮西方麵軍,後來又在烏克蘭吃緊的時候指揮西南方向, 在1942年5月之前他的指揮能力還是很強的, 在他的指揮下,紅軍在西南方向首先反擊成功,大大鼓舞了莫斯科的保衛者們,斯大林在戰爭中最早的賀電就是發給他的,可惜的是,鐵木辛哥元帥在1942年夏季明顯錯估形勢,指揮和用兵上也很輕率,造成在哈爾科夫空前大敗, 使紅軍在整個南方戰線上立即陷入全麵被動, 從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和在紅軍官兵中的崇高威望, 鐵木辛哥元帥戰後堅持不寫有關蘇德戰爭的回憶錄.
伏羅希洛夫元帥在戰爭爆發初期在列寧格勒前線表現很差,幸虧朱可夫前來救駕,布瓊尼元帥雖然能力有限, 但他倒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他支持從基輔撤退,結果被粗暴的斯大林免職, 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這兩位內戰時期和斯大林並肩戰鬥的騎兵第一集團軍的老將在整個衛國戰爭大多數時間裏中都默默無聞.
1942年3月庫利克元帥因為在克裏米亞指揮不力被降級為少將(1957年9月28日被恢複蘇聯元帥軍銜).
1943年1月18日伴隨著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功勳卓著的最高副統帥,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當時國防人民委員由斯大林親自兼任) 朱可夫在整個衛國戰爭中在蘇軍第一個被晉升為元帥, 朱可夫是戰前的大將, 戰爭爆發時是紅軍總參謀長, 在戰爭初期指揮西方麵軍保衛了莫斯科,又作為最高統帥部的代表製定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大反攻的作戰方案, 晉升蘇聯元帥時47歲.
在朱可夫晉升蘇聯元帥不到一個月,當時的蘇軍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被緊接著晉升蘇聯元帥軍銜,華西列夫斯基比朱可夫年長一歲,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俄國陸軍的營長, 他這個資曆可比很多蘇聯元帥要高, 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在沙皇俄國軍隊也不過是個上校而已,象朱可夫連軍官都不是,可是華西列夫斯基在紅軍中升得很慢,當了很多年的團長,入黨也很晚, 多虧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看中他,把他選入總參謀部,這樣後來才有機會展露頭角, 衛國戰爭開始後,勤勞能幹的華西列夫斯基很快就引起斯大林的注意, 莫斯科大會戰中他被晉升中將,隨後在1942年5月又被提升為上將,接替他的伯樂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出任蘇軍總參謀長, 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晉升元帥的同一天華西列夫斯基被晉升大將軍銜,但是緊接著不超過一個月,1943年2月16日,華西列夫斯基又被晉升為蘇聯元帥. 在衛國戰爭的大多數時間裏, 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是斯大林最器重,最倚重的左膀右臂.
1944年2月20日在蘇聯紅軍收複烏克蘭取得科爾鬆-舍弗琴科夫會戰的凱歌聲中, 比朱可夫小1歲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司令科涅夫被晉升為蘇聯元帥, 科爾鬆-舍弗琴科夫會戰在蘇軍戰史中有"小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美譽,因為紅軍最強悍的對手德國的曼施泰因元帥就在這一仗之後徹底失去了元氣. 朱可夫在回憶錄中為他的好朋友.當時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瓦圖京大將抱屈,因為事實上烏克蘭第1方麵軍為這次勝利也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因為瓦圖京在以前幾次和德國的曼施泰因元帥交手時犯過很多錯誤,被斯大林嚴厲的訓斥過,所以戰役的最後關頭, 斯大林把指揮權交給了科涅夫大將,並在戰役勝利之後立即晉升科涅夫為元帥.科涅夫的資曆其實也不淺, 在國內戰爭時期他是一名政委, 後來轉做指揮員, 他在朱可夫之前擔任過蘇軍駐蒙古的最高指揮官,他的後任朱可夫就是因為在蒙古和日軍打了個諾門罕戰役才一舉出名的, 科涅夫在戰爭爆發前是北高加索軍區的司令,戰爭爆發後擔任第19集團軍司令員,在莫斯科保衛戰前期他接替鐵木辛哥元帥出任西方方麵軍司令,並同時被晉升上將軍銜,可是沒過多久就在維亞濟馬會戰中被德國馮-博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打得潰不成軍,差一點被前來督戰的伏羅希洛夫元帥送上軍事法庭,多虧朱可夫力挺才僥幸活命. 科涅夫後來在加裏寧方麵軍,西方麵軍,西北方麵軍當司令,但都沒什麽作為,直到後來的庫爾斯克大會戰中才打了翻身仗,他指揮的草原方麵軍(後改為烏克蘭第2方麵軍)銳不可當,把德國名帥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打得屁滾尿流,重新奪回並徹底鞏固占領了戰略重鎮哈爾科夫, 這也是戰爭期間蘇軍第3次奪回這座以T-34而聞名的全蘇第4大城市.1943年8月26日被晉升為大將, 此時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成名的瓦圖京,羅科索夫斯基和馬利諾夫斯基,甚至連列寧格勒的戈沃洛夫都已經是大將了,不過科涅夫後起直追,他的部隊在烏克蘭戰功卓著,從晉升大將到晉升元帥,中間的時間間隔還不到半年.
1944年6月29日,與朱可夫同歲(隻比朱科夫小20天)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晉升為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是波蘭人,戰前他曾是朱可夫的上級,後來因為搞肅反把他關進監獄,直到戰爭爆發前不久才被釋放,羅科索夫斯基的運氣非常好, 戰爭開始時,他的軍是在西南方向的, 可是他被調出,派往中部戰場,如果他繼續呆在軍裏,最後不是戰死就是當俘虜, 在維亞濟馬會戰中他又一次被從包圍圈裏調出來, 這次救他的命的是科涅夫, 福大命大的羅科索夫斯基很快抓住機會, 他是莫斯科大會戰(他在會戰中晉升中將軍銜並指揮第16集團軍),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他擔任發起總反攻的頓河方麵軍司令,並晉升上將)和庫爾斯克大會戰(他擔任中央方麵軍司令)這三大最關鍵的大會戰的英雄, 深得斯大林的器重. 他在1943年4月28日晉升大將,在著名的巴格拉季昂會戰中,他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左右開弓, 橫掃白俄羅斯, 羅科索夫斯基也因此被晉升為蘇聯元帥軍銜.
在羅科索夫斯基晉升為蘇聯元帥前的1944年6月18日,比他小1歲,不太為人知的列寧格勒方麵軍司令戈沃羅夫也被晉升為蘇聯元帥軍銜,戈沃羅夫也是個舊俄國軍官, 戰前是炮兵學院的少將院長, 他在莫斯科保衛戰的關鍵時刻接替負傷的列柳申科擔任第5集團軍司令,並晉升為中將,此人直到1942年才成為蘇共黨員, 他在戰爭中長期擔任列寧格勒方麵軍司令,表現穩健, 雖然手裏的部隊不多,但善守能攻, 不僅把德國的北方集團軍群給牢牢拖住,還橫掃芬蘭的軍隊, 使蘇軍在北方始終處於戰略主動.有趣的是, 他和羅科索夫斯基同一天晉升上將(1943年1月15日), 但是晉升大將則比羅科索夫斯基遲了半年多(1943年11月8日),然而他晉升元帥卻比羅科索夫斯基早十來天.
1944年9月10日,比朱可夫差不多小2歲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司令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會戰後被晉升為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戰前原本是軍事學院的教授, 開戰後擔任步兵軍少將軍長, 1941年11月9日他被晉升為中將,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他指揮近衛第2集團軍把德國的曼施泰因元帥的救兵給擋住了,立下關鍵性的大功勞, 1943年2月被晉升為上將,並擔任南方方麵軍(即後來的烏克蘭第4方麵軍)司令,很快便於同年4月又被晉升為大將,當時他擔任西南方麵軍(即後來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司令.
就在馬利諾夫斯基被晉升為蘇聯元帥兩天之後,比朱可夫還大2歲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司令托爾布欣也因為雅西-基什尼奧夫會戰被晉升為蘇聯元帥, 雅西-基什尼奧夫會戰把德國趕出了盛產石油的羅馬尼亞, 從此德國的坦克和飛機都失去了主要的油料的供應地. 而紅軍的坦克和飛機開始主宰戰場. 托爾布欣本人也是舊俄軍軍官,他和華西列夫斯基一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當過營長, 而且在紅軍裏開始也沒怎麽受重用, 如果說華西列夫斯基多少是靠斯大林的賞識,那麽托爾布欣則全靠自己的能耐了.戰爭爆發後他開始在方麵軍機關當參謀長,後來被大本營代表梅赫利斯(此人曾擔任過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撤職, 但是因禍得福, 他被撤職後, 擁有兵力和裝備優勢的紅軍立即被德國的曼施泰因元帥的第11集團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 克裏米亞失守. 斯大林公開訓斥梅赫利斯的電報成為二戰蘇軍元帥們的回憶錄裏最常被引用的資料.托爾布欣直到斯大林格勒會戰勝利後,才於1943年1月19日晉升中將,但隨即於同年4月28日晉升為上將,當時他已升任南方麵軍(即後來的烏克蘭第4方麵軍)司令,幾個月後的1943年9月21日,他又被晉升為大將,也就是說他在短短的不到十個月的時間內從少將升到了大將. 這期間他指揮的集團軍和方麵軍轉戰斯大林格勒, 第聶伯河. 而且很快他就帶著部隊收複了克裏米亞, 並攻入羅馬尼亞.
1944年10月26日,比朱可夫小不到1歲的卡累利阿方麵軍司令梅列茨科夫被晉升蘇聯元帥,梅列茨科夫和朱可夫一樣都是戰前的蘇軍大將,而且在朱可夫之前出任蘇軍總參謀長,此人的資曆深厚,十月革命前就入了黨, 衛國戰爭爆發前他擔任負責防空的副國防人民委員, 德國空軍在開戰之初的閃電空襲使紅軍損失慘重, 他也被因此逮捕,在內務部的酷刑下承認自己是間諜,不過他還是活了下來, 出獄後到北方戰線,擔任過集團軍司令和方麵軍的司令,順便說一句,蘇德戰爭時著名的俄奸弗拉索夫就曾經在戰爭中給他當副手, 後來弗拉索夫去指揮他所下屬的第2突擊集團軍的司令,兵敗投降德國,不過當時梅列茨科夫當時被斯大林貶去當第33集團軍司令, 指揮弗拉索夫的是朱可夫的愛將霍津,正是因為這一失利, 梅列茨科夫才重新回來指揮沃爾霍夫方麵軍,沃爾霍夫方麵軍在列寧格勒解圍後被撤消,梅列茨科夫被調到北極地區指揮卡累利阿方麵軍. 迫使芬蘭退出戰爭,並一直打到挪威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