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逃避不如享受》:棋童李昌鎬的人生傳奇

(2009-03-09 19:32:02) 下一個
     一頭闖碎玻璃門

  李昌鎬確實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16歲就能超越天才中的天才曹薰鉉的棋手,如果說沒有任何過人之處,那不是太奇怪了嗎?

  李昌鎬1975年7月29日出生在韓國全州,是中央洞(注:“洞”相當於街區)“李氏鍾表店”李在龍和蔡壽姬夫婦的第二個兒子。

  李昌鎬在上小學的時候,智商測試IQ達到了139。雖然這個數值與天才們的數值相距甚遠,但足以算得上是頭腦聰明的孩子。他的計算速度非常快。在圍棋的世界裏,比對方快得越多,就越能占領有利的位置。因此,“計算速度快”對圍棋來說是相當有用的才華。

  平時的他是個很聽話的乖孩子,可是隻要流露出想做什麽的意思,輕易就不肯放棄了。如果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他就會放聲大哭,結果,要麽是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要麽是挨打。

  李昌鎬上幼兒園之前,有一天,他想到外麵去玩,可是家人說天太晚了,外麵危險,不讓他出去。李昌鎬又糾纏了一會兒,見父母還是不允許,就不顧一切地朝著鍾表店的玻璃門跑去。他按照自己的意願打碎了玻璃門,去了“外麵的世界”。當然會受傷了,而且傷得很嚴重,玻璃碎片紮進了手腕,傷到了動脈。直到現在,那個光榮的傷疤仍然留在他的左臂,成為“執著”的標誌。

  李昌鎬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表現出摔跤的天分,成為摔跤王。三年級時,有一天,低一年級的弟弟英鎬哭著回家了。問他為什麽哭,他說調皮的六年級學生打了他。對於小學時代的孩子們來說,三年的差距是很難跨越的。大多數孩子都會去找父母,或者找老師告狀,可是李昌鎬卻馬上找到那幾個六年級的學生。他腦子裏隻有父母“好好照顧弟弟”的教誨。

  他問那些淘氣的六年級學生:“誰打了我的弟弟?”難道這些六年級的學生會乖乖地向比自己低三個年級的孩子道歉嗎?一場打鬥開始,李昌鎬帶著輕傷回了家。不過,從那以後,六年級的學生們再也沒欺負過英鎬。

  注意觀察李昌鎬童年時代的照片,還能發現他的另外一個特點。在他過生日和小朋友們坐在一起吃飯的照片裏,還有夏天在避暑勝地玩水的照片裏,別的孩子嬉笑打鬧,玩得興高采烈,惟獨這個孩子卻總是在獨自思考著。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麽。李昌鎬從很小的時候就是一個“多思的孩子”。

  爺爺帶來的快樂

  一天,平凡的日常生活突然發生了變化。李昌鎬進入了以前想都沒想過的新世界。

  當時李昌鎬的爺爺每天都和朋友們一塊下圍棋。那天他又在下圍棋,這時,在外麵玩的李昌鎬突然進來,看到了他們下棋的情景。人們在四方形的棋盤上輪流放黑色和白色的棋子,表情也隨之千變萬化。在年幼的李昌鎬眼裏,這是截然不同於彈玻璃球、摔紙片、摔跤的新世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自學習圍棋之後,其他的遊戲都變得索然無味。

  從此以後,爺爺每天都帶著昌鎬去附近的棋院。爺爺本來隻滿足於可愛的孫子有點兒小才華,後來發現孫子的棋藝轉眼之間就超過了自己,他意識到昌鎬的才華非同尋常,於是開始給昌鎬請老師。

  李昌鎬開始跟隨爺爺去李氏鍾表店附近的雪棋院。爺爺並沒有讓他向職業棋手或業餘高手學習,卻讓他和任何一個懂圍棋的人比試。

  李昌鎬不管和誰下棋,隻要坐下,就像粘上了棋盤,紋絲不動地沉浸其中。人們望著這個不知道在想些什麽,麵無表情地注視著棋盤的孩子,都覺得很欣慰。這種毫不動搖的投入精神是值得關注的另一種天賦。“少年道人”、“薑太公”、“冷麵殺手”、“石佛”,這些綽號的來曆絕非偶然。

  李昌鎬受到了雪棋院柳亨玉院長以及李光弼先生等全州業餘高手們的指導,也和許多棋術不高的人交過手。不論棋術高低,隻要是和孫子下過棋的人,爺爺都會請他們吃炸醬麵。不管和誰對陣,都不輕視對方,不失慎重,也許李昌鎬的這些習慣從小就開始養成了。

  1983年夏天,李昌鎬從全州業餘高手李貞玉門下轉到職業棋手田永善七段門下,第一次與職業世界的人結下緣分。田永善是具有獨特的“田流”特色的一流職業棋手。如果不是沉醉於酒和自由奔放的行為,他恐怕會在一流職業棋手的位置上停留更久。

  拜在曹薰鉉門下

  1984年春天,田永善把李昌鎬推薦給曹薰鉉,想讓曹薰鉉收李昌鎬做內弟子。當時曹薰鉉已經三次成為“全冠王”,承受著沒有對手,“高處不勝寒”的孤獨。

  棋士們通常在自己退役的時候才會收內弟子。曹薰鉉身為韓國圍棋第一人,無論是年齡、氣質,還是體力,都剛剛達到巔峰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收內弟子是史無前例的事。

  出於田永善的懇切要求和茫然的好奇心,曹薰鉉以授三子的方式對李昌鎬進行了測試。這個曾經在“竹馬圍棋王戰”中獲得冠軍的全州小學三年級少年並沒有給他留下太強烈的印象。

  大多數的天才雖錐處囊中,不管怎樣掩飾,才華都會暴露出來。可李昌鎬眼神朦朧,胖乎乎的身體給人的感覺有些笨拙,而且在表達上也不是很熟練。曹薰鉉3歲就開始獨自住在離家1.5公裏遠的地方,少年時代就創下了三場職業圍棋對局的記錄,表現出過人的才華,當然不可能對這個平凡的少年滿意,氣質也與他截然相反。

  但是,命運的鎖鏈又讓他們再次見麵了。在田永善的請求之下,曹薰鉉一個月之後又到了全州,對李昌鎬進行第二次測試,還是讓三子,但測試內容和前次不同。用當時與曹同行的《中央日報》專門委員樸治文的話說,曹薰鉉在這場對局中“感受到了刻骨銘心的強大力量”。

  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感覺。這個少年的棋雖然下得很好,卻明顯不是天才的類型,可是他的棋風中又有著某種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東西”。

  第一次測試之後的一個月裏,少年悟出了克服曹薰鉉的方法,贏得了第二次測試。曹薰鉉被這種莫名其妙的“東西”吸引,與小學三年級的孩子結下了師徒之緣。這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有人預料得到,這個偉大的決斷最終揭開了韓國職業圍棋最燦爛的篇章。

  李昌鎬的膽子很小,從小就害怕一個人留在家裏。晚上睡覺之前,家裏總要有個人陪在他的身邊,他才能安心地睡覺。這個極度恐懼獨處的孩子下定決心離開家人,獨自前往首爾拜師,家人隻能理解為這是因為他對圍棋的強烈熱愛。對於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冒險,也是一次渴望多於未知恐懼的出發。

  為了迎接李昌鎬的到來,曹薰鉉一家需要更寬敞的環境,而且妻子鄭美和的分娩日期也臨近了,所以他匆忙做出決定,由原來的禾穀洞搬到了蓮熙洞。搬家兩周以後,鄭美和順產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女兒。三天以後,李昌鎬來到了首爾,他稱呼鄭美和為“嬸嬸”。

  來到首爾後,李昌鎬轉學到了梨花女子大學附屬小學,在曹薰鉉家裏生活了七年。李昌鎬的房間在二樓。他害怕“一個人的房間”的問題,通過和曹薰鉉的老父母同住得到了解決。曹薰鉉夫婦考慮得很周到。

  每一天都很幸福,他在純真的渴望中睡去,又在純真的渴望中醒來。七年裏,李昌鎬從來沒惹過任何是非。“像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孩子”,鄭美和女士說,“七年來,我從來沒聽見昌鎬上樓時發出太大的聲音。”

  11歲,新星升空

  當曹薰鉉第一次收內弟子的消息在貫鐵洞傳開的時候,很多同事都開玩笑說,“不會是養虎為患吧?”每當這時,曹薰鉉總會慢條斯理地笑著說:“輸給弟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過,怎麽也得十年以後吧?”

  可是,不過五年,這對師徒之間的對話戰就開始了。不但曹薰鉉沒想到,任何人都想象不到。

  李昌鎬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圍棋上麵,對其餘一切好像都不感興趣,甚至連運動鞋的鞋帶鬆了,他也想不起來重新係好。

  李昌鎬進入韓國棋院,成為了五級研究生。放學後,他要坐30分鍾左右的公共汽車去位於貫鐵洞的韓國棋院。下午四點開始和其他研究生對局,七點鍾回家,這就是李昌鎬一天的生活。曹九段偶爾回家早的時候,會把昌鎬叫到跟前,跟他複盤當天的對局。

  曹薰鉉的指導方法並不是1比1的對局。李昌鎬複盤自己在韓國棋院的對局以後,曹薰鉉從中指出重要的步驟,為他指點方向,使他自己轉變思路或者想出新的辦法,也就是指導他的思維。

  如果說1比1的對局是一起捕魚,那麽曹薰鉉的教育方式就是讓李昌鎬自己在各種地方捕捉各種各樣的魚,等到李昌鎬捕魚結束以後,曹薰鉉再和他一起回顧捕魚的過程,讓他思考哪裏魚最多,應該在什麽時候撒網等重要問題。

  那年7月,韓國棋院入段大賽引入了新製度。以前,入段大賽允許普通業餘高手參加比賽,現在卻把參加人員限製在韓國棋院研究生範圍之內。在輿論壓力下這個製度隻堅持了三年。

  這個時期,李昌鎬成為研究生中水平最高的人。可是研究生勝負本來就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誰也不知道結果會怎樣。隨著入段大賽日期的臨近,不安的影子在李昌鎬的心裏搖曳。

  第五十四屆入段大賽從7月23日持續到8月1日,一直在研究生中名列前茅的李昌鎬直接進軍本選,共有9名研究生進行角逐。出人意料的是,李昌鎬輸掉了第一天的兩番棋。本來應該綻放笑容的臉上布滿了陰雲。那時候,如果沒有父親的安慰……小時候在房間裏鋪上被子和他一起摔跤,陪他去遊戲廳的父親,總是默默地像影子似的守護在他身邊的父親向他靠近過來:“昌鎬呀,輸了也沒關係,以後還會有機會的。”

  聽了父親的安慰,陷入了困頓的李昌鎬心裏總算舒服了些。他的能力已經足以通過入段大賽。每到關鍵時刻就束縛他手腳的強迫意識再次把魔爪伸向他,父親的安慰和鼓勵幫助他擺脫了那雙黑暗的魔爪。

  最後,他以6勝2負的戰績取得第一名,和以5勝3負戰績獲得第二名的金原並肩通過了職業圍棋的關門。也就是說,他以滿11歲零2天的年齡創造了僅次於曹薰鉉的入段記錄。

  韓國棋院發行的月刊雜誌《圍棋》刊登了這樣一則報道:

  可怕的十幾歲一代出現了。在興奮的漩渦之後,第五十四屆入段大會選出了18歲的金原和11歲的李昌鎬為職業一段,比賽順利落下了帷幕。今年首次嚐試把入段人選限製在韓國棋院研究生範圍之內,所以選拔出的這兩棵夢想之樹背負著沉重的囑托和希望,以天才的腳步走進了職業圍棋界。更讓人欣喜的是,我們都相信他們是有希望的棟梁之才。

  摘自《逃避不如享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