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的示愛史

(2009-01-12 06:02:50) 下一個
愛上一個人,該怎麽辦?目前全球最通行的做法無非是親口告訴對方三個字:我愛你。有的學生能用30種語言說這三個字。有的國家,這三個字已經說了千百年。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示愛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上海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婚姻史學者鄧誌偉認為,先秦時代,是中國古代愛情的黃金年代。當時的人們,從山野上隨手采摘鮮花送給愛慕的人,可以男送女,也可以女送男。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各地,人們吹笛子,拋繡球,自由戀愛更可直達婚姻。
  
         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禮法的強化,將自由戀愛的大門逐漸關閉。盡管如此,國力強盛、政治開明的唐代,仍給了禮法下的愛情以很大的生存空間。洛陽河畔,上遊的公子用荷葉順水漂下一頁詩箋或一把折扇,向下遊的婦人傳情。此時媒妁大量出現,但僅是名義上的婚姻締結者。
  
        宋末元初,法度更加強硬,女子開始纏足。媒妁在事實上控製了婚姻的大局。90%以上的夫妻初次會麵的地點是在洞房。
  
        五四運動不僅完成了國人思想上的啟蒙,也將婚前愛情放生。“羅曼蒂克”進入知識分子的語係之中。
  
        共產黨力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延安解放區,愛情生活相當自由奔放,直接問“能否跟我談戀愛”的表白方式在革命同誌間被廣泛使用。而在上海等大都市,玫瑰、鑽戒、燭光晚餐等源於西方的示愛、求婚方式成為都市新寵。
  
        建國後到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前的一段時間,被鄧誌偉標定為新中國愛情的黃金期。那時的人們輕物質重精神,城市裏,舞會、唱歌等公眾娛樂形式給男女青年創造了很多戀愛機會;在農村,媒妁失去了原有的權威。
  
        隨著“反右”等一係列政治運動的展開,自由戀愛雖仍受保護,但示愛方式大大收斂。暗示,成為當時中國人戀愛中的一個關鍵詞。想和一個人談戀愛嗎?就隻能拚命地暗示,靠默契相愛著。除此之外,另一個傳統的方法就是托人介紹。“文革”期間,又實用又革命的《毛主席語錄》成為戀人之間最好的定情信物,如果一方是軍人,往往會送紅星像章。
  
        80年代初期,政治高壓結束,媒人介紹開始不時興了。青年人的示愛方式變得豐富多彩。“交個朋友吧。”有人在團員聯歡會上向一見傾心的女孩當麵表白;有人送電影票;有人在情書中言必稱“Dear”。瓊瑤的書開始了學生中的浪漫普及,女孩想象著她的白馬王子。愛情中,精神又占了上風。
  
        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精神和物質的追求開始在愛情中齊頭並進。人們學會了開口說“我喜歡你”、“我愛你”,送玫瑰、電台點歌成為普遍的示愛方式,很多人在求婚時獻上鑽戒。
  
        進入21世紀,一方麵,短信、電郵、BBS鵲橋版為更多的人提供了談情說愛的渠道;另一方麵,各種新奇、大膽、戲劇化的示愛方式在一部分新派戀人中間出現,許多場景成為偶像劇中浪漫情節的翻版。
  
        先是在2001年左右,開始有學生在食堂門口貼出示愛大字報、用整棟宿舍樓的燈光拚出I LOVE U字樣、用蠟燭圍成心形,校園成為最初的浪漫秀場。
  
        2003年以來,社會青年開始跟進,動用的道具更加豐富和昂貴:玫瑰花雨、噴繪條幅、人造雪、步行街上大屏幕上突然出現的“真情告白”、地鐵燈箱的求愛廣告、球場求婚、影院求婚等頻頻見諸報端。
  
        商家開始為浪漫秀提供專業服務:餐廳推出求婚7道菜、花店推出花瓣刻字的“言情玫瑰”、廣告公司公開承接示愛廣告、各地出現了浪漫示愛坊、求婚工作室……
  
        凡夫俗女,一晃變身浪漫愛情戲中的男女主角,樂此不疲地炮製著都市裏的成人童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