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的博客

發表一點心得看法,轉貼一些好文章,自利利他。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根本佛法相關名詞的提示和解釋 之一

(2011-09-14 13:03:11) 下一個
根本佛法相關名詞的提示和解釋佛:覺悟的聖人(無上正等正覺,覺行圓滿)。不是指神。法:覺悟的方法(四真諦,三十七道品法)修四念處,行滅苦道,解脫生死證涅磐。 三寶:佛 法 僧。僧:滅苦解脫梵行僧。 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有飲食、睡眠、情愛(淫欲),這三種欲望。欲界的眾生皆具有此三種欲望,然而人類除了這三種欲望外,還加上愛財,愛名,稱為五欲。色界:此界的眾生都是依據禪定進入色界,沒有欲界眾生的欲望,唯有清淨微妙的色身。無色界:無色界的眾生不但沒有欲望;而且也沒有身形的器界;他們沒有身體,也沒有外在物質的世間;隻有五蘊中的“受”、“想”、“行”、 “識”等的心和心所在活動。三受:苦受,樂受,舍受(不苦不樂受)。苦受:領受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強,身心感受到苦。樂受:領受順境,就是一般所喜愛的境,身心處在愉快中。不苦不樂受(舍受):領受中庸性的境,身心處在不苦不樂的感受中。受的來源:凡夫的感受與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從六根而來的。三毒:貪,嗔,癡。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四聖諦: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聖諦、集聖諦(原因)、滅聖諦、道聖諦。 四聖諦:苦、集、滅、道。輪回:通常指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六道)。四念處: 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法: 四念處: 四種念:  四顛倒:不淨--身念處--觀身不淨--淨:執著身心是幹淨的。苦 --受念處--觀受是苦--樂:執著世間有快樂。無常--心念處--觀心無常--常: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無我--法念處--觀法無我--我:執著有一個我。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勤)、正念、正定!〔戒:正語、正業、正命三無漏學-〔定:正勤、正念、正定〔慧:正見、正思維八正道有時又被解釋為兩種:一者、世間之八正道,既是正確生活之標準。二者、出世間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之生活標準。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淨化眾生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淨化(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實相的途徑。四食:段食,觸食,念食,識食。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邪見: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包括:對因果起不正確的知見,撥無因果:認為沒有過去世,沒有將來世,都是邪見。見取見:執著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凡夫有一個很深的執著,認為自己的見解才是對的,別人的見解都是錯的,這叫做見取見。戒禁取見:執著不正確的戒律,稱為戒禁取見。比如有人放生,說放雞以後不能吃雞,放烏龜就後不能再吃烏龜,這其中沒有因果關係,根本無此事,佛陀是根據因果道理來製定戒律,所以這是戒禁取見。甚至有人認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脫,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菩薩道行者,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眾生,所以吃素,這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並非是為了要解脫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脫,牛羊早都解脫了。更有些人持牛、羊、豬、狗戒,他們學習牛羊豬狗所做的一些行為;還有些不吃這些眾生的肉,有些教徒認為牛是神聖的,就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卻認為豬是神聖的,就不吃豬肉等,這些都是戒禁取見。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雙八輩: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三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五下分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貪欲結,嗔恚結。涅磐:非緣起,無造作的無為之境;是諸苦的熄滅。生死已盡:在明覺中徹底斷除生死的五取蘊。梵行已立:時刻處於念住處之中。所作已辦:所有的修行已經完結。不受後有、知如真:斷除十二因緣法則,如實了知四諦。回向辭:願將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一、處觀法(六入處法)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心)。六塵境:色(物) 聲 香 味 觸 法(方法、經驗)。六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六根=六入=內色 六塵=六境=外色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 根+境+識=觸。內色     外色     產生的知覺  眼根-----色塵-----眼睛看到顏色  耳根-----聲塵-----耳朵聽到聲音  鼻根-----香塵-----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塵-----舌頭舔到味道  身根-----觸塵-----身體接觸到東西佛陀說:我一向宣說“識”由於因緣而生起;必須具備特定的因緣,“識”才能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佛陀說:“識”依因緣而生起,也依因緣而得名。眼根對境接物(眼觸),生起了視覺,就稱為“眼識”。耳根接納聲音(耳觸),生起了聽覺,就稱為“耳識”。鼻根聞到各種氣味(鼻觸),生起了嗅覺,就稱為“鼻識”;舌根嚐到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舌觸),生起了味覺,就稱為“舌識”。身根內外因碰觸外境或生理變化(身觸)而生起感覺,就稱為“身識”。意根對於各種概念、經驗、印象...(意觸)生起思考、推理、回憶...等功用,就稱為“意識”。這就好比火焰,隨不同的因緣而生起,即依生起的因緣而得名;燃燒木柴而生起的火,稱為木柴火;燃燒幹草而生起的火,稱為幹草火。就像這樣,意隨不同的因緣而生起,也依不同的因緣而得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接觸,各有不同的“識”生起,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六根所生受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並非看到東西,它是看到光線(物體表麵之顏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觀看電影,看到的是光線,光線告訴你電影裏麵有一個“李小龍”,而你看到的是光線,看不到“李小龍”。同樣的道理,現在大家坐在大悲殿裏,看到的是佛像的顏色(即光線),並不是看到佛像。眼睛對顏色有三種感受,比如說光線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馬上閉起來,當時眼睛在受苦;如果當時的光線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樂;如果光線沒有什麽作用,你沒感覺到什麽,這時的眼睛是處在不苦不樂受(舍受)中。不同的眾生對顏色有不同的愛好,碰到所喜愛的光線,就感覺樂受;人類喜愛柔和的青色和藍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顏色,眼睛看不清楚,就會很辛苦。同樣的,我們看到強烈的光線,眼睛感覺的刺痛,那時的眼睛在受苦。  2、耳根所生受:耳朵聽音調的高低,以及聲量的大小。如果音調太高、聲量太大的話,就受不了為苦受;耳朵聽到和諧的聲音受樂;如果沒有聲音,耳朵就處在不苦不樂(舍受)的狀態。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為濃烈與清淡。如果味道很濃重,我們一聞,鼻子就塞住,受不了就是苦受,如果聞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暢,它受樂。  4、舌根所生受:舌頭舔到味道,會生起苦、樂、舍三種感受。  5、身根所生受:身體接觸到東西,也會生起苦、樂、舍三受。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心裏念:一、二、三、四、五,這就是心念。我們的意識念:一、二、三、四、五會辛苦嗎?不會,如果從早念到晚,那“意”就會受不了,覺得很辛苦。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想不通的道理,絞盡腦汁,還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們不讓意根起心動念,它會覺得無聊,很苦,我們稍微讓它動一動,它就樂了。這些都是從六根所得來的受,它發生在心、境接觸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觸一過後,它就不存在了。比如現在我用燈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燈關了,那苦就沒有了。  我們還有思想上的憂受與喜受。憂受是擔心、憂慮種種的事務;喜受就是對事務產生快樂的心情。憂受與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續而產生,並非由六根而來。比如你想起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內心很快樂,這就是喜愛。苦、樂、舍三受是六根“接觸外境後”,加上煩惱而生起的感受,所以憂、喜是煩惱,苦、樂、舍也是煩惱。於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於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二、蘊觀法(五蘊觀法)五蘊:色(物質肉體)、受(情緒)、想(認識)、行(造作)、識(覺知)。心:受、想、行、識,也稱為心法,還稱為名法。六根、六塵(境)統稱為色法 六根+六塵(六境)=色法人=肉體(色)+心(受、想、行、識)=五蘊=六根  〔色--色法------物質的活動         〔受 〕---感受 〕    五蘊:-〔想 〕--心所法 〕    〔行 〕---造作 〕-精神的活動      〔識-----意識 〕  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五根)與外色(五境)。內色(五根):眼、耳、鼻、舌、身: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五境):色、聲、香、味、觸: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受蘊:領取納受(感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想蘊:心對於所知道的境執取形象。就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麵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一種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就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種為意(一種心念),每時每刻思量我(末那識),一直執著有一個“我”,稱為意。三種為識,既是了解外境,能夠知覺外麵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智慧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色蘊有形狀,可看到。受蘊是因為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跟六塵接觸,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坐在這裏,屁股坐著座墊就有受了;皮膚接觸空氣,空氣熱一點,冷一點你都在受;耳朵聽我講話發出來的聲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機所放射出來的燈光,你也在那兒感受。當時的眼睛與耳朵都在受苦、受樂,所以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在受苦、受樂當中,它的作用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一覺醒來就在感受,甚至在睡夢中也是如此。因為凡夫對這個受的作用不知不覺,而佛陀覺悟到這個受的作用力非常強大,沒有一刻停止過,隻要你一知道有事情發生,心念在動,就有受在作用,這個感受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蘊之中,占著重要的位置。  受蘊是無量無數相續不斷的受心所集為一聚。這個受心所是無量無數刹那生滅的苦、樂、舍三種感受,它們生生滅滅不已,稱為受心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