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九):傲不可長
2005-05-10 18:17:00, 蔡禮旭, 2391, 2/2350, 原創 , (1)
現在很多人還沒有深入聖賢學問就先批判,這樣是沒有辦法學到東西的。所以傲不可長,一傲慢就跟聖賢學問隔了一層膜了,透不過去了。
在物質文明的今天,古老的東西並不意味著過時,因為社會真理是永恒的,曆久彌新的,就像太陽,雖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它不僅賦予人類生命,又帶來光明和希望。古聖先賢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帶給人類幸福美滿。
我在教《弟子規》的時候,剛好有一位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說聖賢教誨有糟粕。現在很多人求學問,障礙就在這裏,都還沒有深入聖賢學問就先批判聖賢人,這樣有沒有辦法學到東西?沒有。他又不老實,又不相信,批判。批判是我們比他懂的時候才能批判他,那我們批判聖賢代表我們比聖賢人學問還高。所以傲不可長,一傲慢就跟聖賢學問隔了一層膜了,透不過去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這樣就說「你不可以批評」,這樣他能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所以我就說:「請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我們還是要有禮貌,「哪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馬上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晨昏定省是糟粕。我接著就請教他:「為什麽你覺得這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說:「早上問一次,晚上又要問一次,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有沒有道理?現在每個人都有他一套道理。我就沒有正麵跟他說「你錯了」,這樣講他也不能接受,我就跟他溝通一個觀念,我說:「父母時時刻刻都想著孩子,俗話說『豈無萬裏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豈無萬裏思親淚」,確實還是有一些孝子在萬裏當中都會思念母親,會流下淚來。「不及高堂」,比不上在家裏的父母念孩子的那分心,是無時不刻。
我們為人子女想父母,在閩南話有一句話叫「父母疼子長流水」,就是父母念孩子就像水一樣,細水長流,都沒有中斷。但是「子想父母樹尾風」,孩子想父母就好象一陣風,咻,吹過來就沒了,久久又咻,又再吹一下而已,所以我們比起父母對我們的關懷那真是沒有辦法比。
所以我接著就跟這位老師說,我說父母這樣時時刻刻在念,有一些母親甚至於在秋冬之際,因為氣溫的變化特別大,可能剛睡的時候跟半夜差了三、四度都有,所以他怕孩子踢被子,可能半夜會著涼,所以母親都蓋得特別薄,為什麽?到半夜的時候凍醒過來,然後趕快去幫孩子蓋好被。我在講這一段的時候,很多的母親都點頭說,她就是這樣,還不是隻有一位母親這麽做,所以母親連在睡覺的時候都在想孩子。
所以當我們早上起來去跟父母問安,「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有睡好嗎?」父母一看,你這個額頭都發亮,代表睡眠充足,昨天有睡好,他一看很放心。然後你一大早就懂得跟他問安,他的情緒很愉快,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順更能讓父母歡喜的事,所以你這麽一問,父母就知道你睡得好,不會替你操心。下午回來家裏趕快再跟父母問安,父母一看,今天精神也挺好,代表在學校學習有認真,在學校也沒跟同學發生衝突,所以看了他也很放心,所以我們隻要早晚問安就能讓父母減少很多的擔憂。所以我們做子女的,在經濟上,在很多生活上,還沒有能力去幫助父母,所以我們為人子最起碼要做到減少父母的擔心。
我這麽一引導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還不錯。他就沒有繼續批評這句話是糟粕。他這麽一說,我們馬上說:沒有沒有,您過獎了。結果這位老師很厲害,他這麽一誇過我,馬上給我一個回馬槍,直逼問我,他說:蔡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做到。因為他知道我是離鄉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他說:你自己都沒做到「晨則省,昏則定」。我們讀書人最怕別人說我們說一套做一套,最怕這個。他這麽一問,其實我也不緊張,我就接著跟他說明,我說:假如現在我早上問一次,晚上問一次,我媽媽會罵我,她說你不知道長途電話很貴嗎?所以我們求學問不能學呆了,要很靈活。
我們早晚問安最重要要讓父母安心,你早晚問安讓父母在那裏擔心你花那麽多錢,那就跟本質背道而馳。所以我們是成人了,真正能讓父母安心的絕對不是你一天打三通電話、五通電話。最讓父母安心的是什麽?是你的道德學問、為人處事能真正讓他信得過,那才是真正不讓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質,不能死在形式上。當然從小懂得早晚問安,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習慣。
所以本質是一樣,是對父母的關懷,是讓父母不擔心,但是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異。所以我是固定一個禮拜打一通電話回家,我母親在那個時間,她可能聽到電話響就感應說這是我兒子打的。每個禮拜打,有時候太想媽媽了,三天給她打回去,她會有意外的驚喜,她說才三天你就打回來了。所以這個就是說我們要抓住它的本質去活用聖賢的教誨,才能夠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生活狀態當中,把它運用得很靈活,把它發揮得讓父母歡喜,讓所有接受我們的這些親友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一種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