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在台灣的政論節目中聽到“鄉願”這個詞,多用來評論某個善良卻是非不分的人,不太明白是什麽意思,查了查出處,哦!原來如此。。。。。
鄉願,指貌似忠厚、實與惡俗同流合汙的人。
《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硃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徐幹《中論·考偽》:“鄉願亦無殺人之罪也,而仲尼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
鄉願這個詞含義豐富,孔子所謂鄉願大概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隻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麵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麵玲瓏的人就是鄉願。這種人隨波逐流,趨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敗壞的小人。
孔子判斷一個人的德行“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為標準”,這個當然是不錯的,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是萬不可妥協的。鄉願所指的偽君子成分定然是眾人所唾棄的,所以俗語有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見人們對這種鄉願的普遍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