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蕩舟

人生如舟,時而一帆風順,時而逆水激流。智者猶勇敢的水手,披風斬浪,浪遏飛舟。
正文

旅加散記 (十四)聖約瑟夫大教堂巡禮

(2008-12-14 18:00:21) 下一個

旅加散記

呂孟申  呂涓漪

(十四)聖約瑟夫大教堂巡禮

在法語中,蒙特的意思是山,利爾的意思是皇家,是建在皇家山上的一座城市。皇家山頂是瀏覽蒙市全城的極佳去處,秋高氣爽放眼望去,聖勞倫斯河溫暖的緩緩流淌,金色的哥特式青銅教堂尖塔聳入蘭天,湖光山色、綠樹碧草、一片靜謐中略帶些陳舊氣息,不由得讓人生出些許滄桑感。

蒙特利爾是加拿大第二城市。與多倫多、溫哥華相比,這個城市顯得更加歐洲化。這裏百分之七十的居民講法語,他們也認為自己是法蘭西民族的後裔。同時,這座城市除了充滿法國風情的建築和街道,每個街角都有一個教堂,據說,這是因為當時的法國國王隻批準虔誠的天主教徒移民到這片新大陸,所以,這裏的居民篤信天主教,曾經有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每個星期都到教堂去做禮拜。在以前,星期天這裏的商業活動幾乎全部停止。

這座老城到處都可見到不同建築風格、不同年代的教堂但是沒有任何一座可以和聖約瑟夫大教堂相比,它建在城北的皇家山上。這座世界第二大、北美第一大圓頂教堂,可以說是完全由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的,他就是安德魯修道士。

 安德魯,1845年生於蒙特利爾東南部一個小鎮上,是家中十二個孩子裏的第八個,父親是一個老實本分的木匠。在他九歲時,父親去世,三年後,母親也撒手人寰。貧窮多病,和少得可憐的學校教育,迫使這位年少的孤兒,在鄰村找工作謀生,先後做過白鐵匠、鐵匠、皮匠、農夫,後來去了新格蘭地區的紡織工場工作。1867年他回到加拿大,三年後加入天主教聖十字會,取名

安德魯修道士。安德魯一生都對耶穌的在世父,同是木匠出身的聖約瑟夫情有獨鍾,並立下誓言,

要為聖約瑟夫蓋一所教堂。

     他一生省吃儉用,直到年近80歲時,才終於用這些積蓄蓋起一所小小的教堂,他自己就居住在教堂二樓10平方米的一間小屋裏,在那裏安德魯開辦診所用敬奉聖約瑟夫的燈油及祈禱替人治病。許多年老多病的人,本是拄著拐杖來到這裏朝拜的,而離開時,已不再需要拐杖,有的甚至還健步如飛。於是,他們的拐杖就被留在教堂裏,作為見證。現在教堂牆壁上陳列著數以千計的拐杖,有記錄可考的僅1916年就有400多件。

安德魯在世時,以其熱心和誠意作為原動力,人們感其心誠動天,前來朝拜和就醫的人摩肩接

踵,教堂名聲大噪,而有此神跡,安德魯籌集資金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很快他又蓋起第二座中型

教堂。19371691歲高齡的安德魯告別人間。上百萬的民眾排著隊,默默的從他靈柩旁走過哀悼這位奇人。他早立下遺囑與教堂共生息,把自己的遺體安葬在大教堂,將心髒挖出來,

供奉在聖約瑟夫大教堂裏,據傳說,這顆心髒一直還在跳動。

安德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但他獻身社會、獻身宗教的忘我精神卻感召千百萬人,人們為紀念安德魯修道士,從1924年開始,對聖約瑟夫大教堂投入新的建設,大教堂1965年完工,目前聖約瑟夫大教堂已成為每年探訪200萬人次的世界最大規模的巡禮地。

     聖約瑟夫大教堂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它很快成為蒙城的地標,市政府規定,全市所有建築物都不可高過它,在山腳下仰望聖約瑟夫大教堂淡綠色的穹頂,不得不感歎聖殿的雄偉,這座高124406英尺)的殿堂比倫敦的聖保羅教堂高出41英尺,巴黎聖母院以其90的高度略遜一籌。連紐約的聖帕特裏克大教堂也因為24的高度稍遜風騷。從停車的山腳下,走到禮拜堂,要攀越283級階梯,階梯分為三排,中間一段,是木質階梯,供那些祈禱者和朝聖者,憑著虔誠地心,用雙膝從山腳下跪拜到教堂底部。我們親眼目睹這些朝聖者那份虔誠和執著,這些人不分種族、不分年齡、無論年幼和男女,都是懷著莊嚴神聖的心,一跪一拜走完這段艱難陡峭的階梯。登上兩翼環形的台階,來到主廊寬闊的三層瞭望台,站在這裏,憑欄遠眺,整個蒙特利爾城區莽莽蒼蒼呈現在眼前,各式各樣的建築群靜靜的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不時看到淡綠色尖尖的銅屋頂點綴其中,鬱鬱蔥蔥的綠樹,瓦藍的天空,飄揚著大片大片如雪似絮的白雲,或遠或近的海鷗,自由自在的翻飛,給靜謐的蒼穹增添幾分生氣,穿梭來往的汽車,如流淌的小河在湧動…….

    再往上走,從山腳下開始數的283級台階,終於走完,來到教堂入口處的門廊,那裏矗立著四根按古希臘克林斯風格建造的巨大石柱,高18,托著上方雕刻的圖案同樣巨大的石頭,用法語篆刻的禮拜堂的全稱。建造禮拜堂門廊的這些尺寸巨大的花崗岩石材,全部產於魁北克省東南部山區。站在巨大的圓柱之間凝神上望,直覺得大教堂仿佛具有威嚴的靈性,作為個體的人是那樣的脆弱與渺小,此刻,每一個人的靈魂似乎一下子被淨化了。大氣兒也不敢出,那種神聖而又威嚴的氛圍中會令人不由自主冒出自省的衝動。

一走進教堂,挑高60的穹頂,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擁有2200個座位和10000個站席的空間,敞亮大氣。教堂的四壁是混凝土和花崗岩的結構,中間是彩色的玻璃窗,以紅色為基調,描述著一個個聖約瑟夫庇護下,發生在加拿大的奇跡。教堂的地板,選用石英岩材質,整體的設計,和門廊相呼應,正對著聖壇,雖不及聖母堂的璀璨華麗,但簡約的風格還是讓人耳目一新。聖堂上方的穹頂,用得是彩繪玻璃,玻璃的穹頂叢中心圓點向四個方向各拉出兩條長長的紅色布幔,整整齊齊的沿穹頂的形態下垂,勾起,又順著牆壁垂下來,給原來冰冷蒼白的花崗岩內壁裝飾風格中,平添幾分神聖和莊嚴。聖壇上的耶穌受難像和十二門徒像維妙維俏。

二層禮拜堂聖壇後麵風管琴,有人說是世界最大的風管琴,共計有5811支管子的風管琴由52座鍾組成重量超過一萬公斤。據說,這組風管琴原來要用來放在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上,因技術問題而放棄,後來就將它送給聖約瑟夫大教堂。也有人說這組風管琴花兩年時間才設計造好,在此組裝七個月,才達到奏出美妙樂章的最佳效果。如果說教堂是人們借以親近上帝的所在,那麽幾乎每座教堂都有的管風琴,是否代表著人們與上帝之間溝通的樂器?每當聖歌唱響,那美妙的旋律,仿佛天籟之音,驀地觸動在場信徒們軟化的神經,當台上台下的信徒同唱“在耶穌裏我們是一家人”時,難怪他們眼裏噙滿淚花,從心靈到肉體都接受一場脫胎換骨的洗禮。當人們進入教堂,浮躁的心不由自主地靜下來,這就是“信仰”的魔力所在,相信科學,一切遵循客觀規律是信仰;煙火氤氳,叩首朝拜是信仰;潔淨自己的內心,把善良、寬容,感恩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求與願望裝在裏麵祈求上帝的庇護,也是信仰。時代在發展,我們已不止習慣於從音樂、影視、書籍裏尋找內心的感動,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尋找到信仰之門。也許,在尋找的過程中,會觸碰到我們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那僅僅是一次偶遇,一句不經意的話語,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都會使我們大徹大悟……

教堂的第一層、第二層都是禮拜廳,計有大大小小禮拜廳七個之多,供人們祈禱朝拜,這裏的蠟燭堂,也是世界上最有名最靈驗的聖地之一。每天24小時不熄滅的蠟燭堂,足有上千盞點燃的燭光,凡來之祈禱的人們,隨心所願捐出至少兩加元,就可以親自點燃起一盞蠟燭獻到高高的聖像麵前,,並默默的禱告心中所願,祈禱上帝保佑你願望得以實現。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們,都懷著一顆虔誠的心點燃燭火捐一份善款,了卻一樁心願。每個搖曳的燭光中都蘊藏著無限的希望與夢想。

大教堂的第三層是禮品店,第四層是博物館。從一層到四層的走道上,陳列著許許多多精美的石雕全係有關聖經故事題材,來此朝拜也好,參觀也好,原則上是免費的,但是大多來此的人們出於對聖約瑟夫的敬畏,對安德魯的崇拜,大多願意捐出數額不等的善款,以求心靈的慰籍,這就是宗教的力量所在。

大教堂的左側是安德魯在世時修建的教堂,現在一直保持原先的陳設。右側是濃蔭蔽日遮天

的大花園,沿平緩的山體逶迤而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處花崗岩雕像,內容全是有關宗教方麵的。

聖約瑟夫大教堂不僅是一處宗教聖地,更為蒙特利爾增添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隻要來此旅遊的人沒到此就感到是一種缺憾,它的影響和價值已經超出安德魯修道士當初的想象。

1982年由教皇保羅二世賜予安德魯“上帝的聖徒”封號,把他正式列入聖班,安德魯在天之靈該感到滿足了吧。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曆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同時,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類的各種思想文化,與政治、哲學、法律等,密不可分。他不斷汲取包括文學、詩歌、建築、藝術、繪畫、雕塑、音樂、道德等意識形式,相互滲透,相互包容,成為世界豐富的文化成分。

無論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的核心是愛,原則是愛神與愛人的統一。行出公義、誠實、良善、仁愛,在黑暗的世上發光,在冷漠的人間散發溫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