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原創

天生夜遊神,小半生從事中文。敝姓王,但從未登基,隻是沾了些先祖靈氣而已;生於午夜,著歌而來……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尋訪大師】 海明威與凱韋斯特(3)

(2005-11-05 20:23:16) 下一個

 

     海明威與凱韋斯特

 

                          撰文/惠蘭  攝影/惠蘭 供圖/ 海明威紀念館 

 

3,

1899年,海明威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市郊橡膠園(Oak Park)小鎮。海明威的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而母親從事音樂教育。這樣的家庭背景使海明威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中學畢業後,海明威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後曾作為誌原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便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1921年,海明威重返巴黎,並結識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1874-1946)、青年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和詩人以斯拉·龐德(Ezra Poud,1885-1972)等。1923年,海明威發表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3),隨後遊曆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問世。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1937年,海明威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三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獲得劇本《第五縱隊》素材,並以此經曆為背景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海明威偕第三任妻子瑪莎(Masa)訪問中國,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海明威居住在美國凱韋斯特島和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並獲得當年年度普利策獎。1954年,該作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7月2日,舊傷遍布、百病纏身和精神憂鬱的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島嶼》(Islands in the Stream)(1970)和《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1986)等。

 

海明威作品的獨特風格與簡約有力的文體,以及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和人物的硬漢形象,都在美國文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在美國,海明威的作品對現代歐美文學,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海明威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鬥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如劇本《第五縱隊》和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五十年代之後,他繼續發展早期短篇小說,如《打不敗的人》(In collection Men Without Women)和《五萬大洋》(In collection Men Without Women)的頑強不屈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硬漢性格(《老人與海》1950)。在小說《老人與海》裏,主人公孤軍奮戰但從不妥協的形象是海明威早年創造的硬漢性格的繼續與發展。 在近四十年的創作中, 海明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風格。他的早期作品表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緒。他的兩部以一戰和二戰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和《喪鍾為誰而鳴》,成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20年代後期,他塑造的硬漢性格在美國文學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散文風格方麵,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在許多歐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跡(待續)。

 

  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