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49)
2006 (139)
2007 (75)
2010 (1)
2014 (1)
最後的井鹽
撰文/惠蘭 攝影/餘銘源 陽公田 供圖/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
明朝初年,富順、榮州兩地的鹽業從元代的衰微和元末的戰亂中逐漸恢複。到正德時(1506-1521年),全川鹽稅年征價銀71460.72兩。而富順即征9676.51兩,榮縣征銀3137.01兩,兩地占全川鹽稅近18%。著名的富義鹽井仍可歲產鹽36000餘斤。
明嘉靖以來,隨著自流井等一批新鹽井的出現,自流井相繼演化為這一地區鹽井群的名稱和產場、地名的稱謂,與此同時,大公井所在的榮縣產區,亦被貢井之名所替代。
自流井氣水田的開發,形成了新的自流井、貢井產區。兩地井鹽的生產、和銷售刺合交流。形成"兩井行旅負載麇至,絡繹來往不絕"的繁華景象。
明末清初,四川戰亂頻繁,人丁銳減,百業凋蔽,鹽井生產也倍受破壞,自流井氣水田的開發陷於停滯。麵對四川鹽區"井圯灶廢",鹽政"荒廢已極"的局麵,清政府一麵鼓勵"百姓俱往四川開墾",組織大量外省移民入川,一麵"詔免四川商民鹽課","任民自由開鑿","聽民自領自賣","照開荒事例,三年起課"。使四川和自貢地區的鹽業生產從戰亂的衰微之中逐漸恢複並得以發展,自流井氣水田的開發得以繼續。
(作者郵址:ruomu0320@yahoo.com.cn ) 注:未經作者本人同意,請勿轉載。
鳴謝: 本文采訪期間,曾得到自貢市久大鹽業集團公司、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自貢日報、自貢鹽業曆史編撰辦公室、自貢市新聞出版局等單位和各界人士特別是自貢老鹽工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