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原創

天生夜遊神,小半生從事中文。敝姓王,但從未登基,隻是沾了些先祖靈氣而已;生於午夜,著歌而來……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文地理】最後的井鹽(之二)

(2005-08-08 10:14:10) 下一個

   最後的井鹽

 

                                              撰文/惠蘭  攝影/餘銘源 陽公田   供圖/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

 

 

之二:早期井鹽生產


  翻開厚重的鹽業曆史,我熱烈的詩情開始冷卻下來。而當我冷靜地走進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昨天,心中的熱愛又開始升騰……

 


 

 

 在自貢停留的日子,我開始走訪一些殘存的曆史遺跡。曾經在記憶裏林立的天車日漸稀落下來,繁華的鹽碼頭也已經沉寂。夏日的陽光就像自貢人一樣熱烈而樸實。翻開一頁發黃的史書,一個城市的昨天就清晰而安靜地展現在了我的眼前。 


  自貢的稱謂源於自流井、貢井(舊稱"大公井")兩地地名的合稱。自流井舊屬富順縣(舊稱"富世""富義"),貢井 舊屬榮縣(舊稱"榮州")。兩縣在漢時都為江陽縣屬地。

 


  東漢章帝時(公元76-88),崔姻著《博徒論》,即寫:"江陽之鹽"。至北周武帝時(公元561-2578),大公井已聞名於世,成為與富世鹽井同時著稱於蜀中的鹽井。
  

 

  自東漢章帝時期以來,經魏晉而步入南北朝時,自貢地區的井鹽生產漸具規模。《漢書·地理誌》載"南安有鹽官、鐵官",證明這裏的鹽業生產已納入官府管理。此時的富世鹽井和大公井,已成為本地的手工業中心而導致"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北周統一四川後,因軍需民食及賦稅和需要,於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劃出江陽縣以富世鹽井為中心的西北部地區,設置(名隹)原郡,並"於此置富世縣""以富世鹽井為名",北周武帝時(公元561-578),在大公井所在地"周武帝於此設公井鎮"。此為自貢地域之內最早出現的行政建製單位,也是自貢因鹽設鎮、設縣之起源。


  隋唐兩代,自貢地區的鹽業進一步發展並聞名巴蜀。這一時期的鹽業生產,分別以東之富世鹽井,西之大公井為中心產場。據統計在宋初四川計有生產井628口,年產鹽約1600萬斤,而此時富順、公井兩監鹽井數與鹽產量約占全川十分之一。

(作者郵址:ruomu0320@yahoo.com.cn )   注:未經作者本人同意,請勿轉載。

 

    鳴謝: 本文采訪期間,曾得到自貢市久大鹽業集團公司、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自貢日報、自貢鹽業曆史編撰辦公室、自貢市新聞出版局等單位和各界人士特別是自貢老鹽工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致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