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原創

天生夜遊神,小半生從事中文。敝姓王,但從未登基,隻是沾了些先祖靈氣而已;生於午夜,著歌而來……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遊記】世外桃源楠溪江

(2004-06-25 17:21:24) 下一個
【遊記】世外桃源楠溪江

●惠蘭


在遊曆了眾多熱鬧的名勝之後,心中仍有一種不滿和孤獨的情緒。可這種不滿和孤獨在我去過楠溪江之後,就被這裏清澈純淨的江水和濃厚淳樸的古風蕩得無影無蹤了。

從楠溪江古詩古意的田園風光中歸來,現代城市的喧囂就在周圍日益淡化下去。因為眼裏早已盛滿楠溪江的清涼,生活中的瑣屑和煩惱就變得無關緊要了。也許,這種感悟正是楠溪江賜予我的。在眼下真誠和純樸越來越稀有的年代,也隻有楠溪江才能真正賜予我這種感覺!


一、楠溪江沐浴在夏日的雨中,如遠古走來的既清純又風情萬種的佳人。你甚至都能感到她的呼吸和心跳……

去楠溪江的時候,正趕上炎炎烈日的夏天,那時的天氣和心情都一樣的煩悶。在都市生活久了,走進自然往往是醫治壞心情的最好妙藥。楠溪江之行本來隻是一次再也普通不過的旅遊,可當我真正走進楠溪江之後才發現:這裏才是我真正想去也不能忘懷的地方!

楠溪江位於浙江省永嘉縣境內(距溫州市區23公裏),風景區總麵積為625平方公裏,其重點景區分為楠溪江及沿江農村文化(即岩頭景區)、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門和四海山等七大處,共計800多個景點。悠悠三百裏楠溪江融天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秀幽”而名聞遐邇,是國內目前國家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

有“三十六灣、七十二灘”之稱的楠溪江逶迤曲折,江水貫穿永嘉南北,流域集雨麵積約為2429平方公裏,溪流自北往南注入甌江,流歸東海。

楠溪江沿岸的古村古屋,原原本本地留存著古代曆史的風韻,村巷布局蘊藏著傳統風水學的玄機,宅裏庭院洋溢著古代耕讀文化的遺風。國內孓存的寨門、石牆、老宅、宗祠、亭台都是明清時代的原物,質樸高雅,讓人不得不平添思古悠情。

在雨天遊楠溪江,是一種絕美的享受。同這裏晴天時青山溪流的“清榮峻茂”、“遊魚碎石”景致相比,雨霧中的楠溪江更像一位從遠古走來的既清純又風情萬種的佳人。你甚至都能感到她的呼吸和心跳……

雨中的楠溪江煙雨迷蒙,風雨之聲如歌如酒,令人心動又恍惚。站在亭中,望著眼前有聲而靜美的山水,我仿佛身置遙遠的古代,一股博大而精深的曆史氣息便隨著雨珠,不由分說地濺滿我的全身。我有些感動,也有些驚喜,卻又不知該如何來表達這種感動和驚喜。於是我來不及多想,就光著頭、赤著腳衝進雨中,讓自己成為煙雨迷蒙風景的一部分……

冒雨泛舟坐筏漂遊江上,是一般遊人沒有的福份。我苦苦請求、軟磨硬泡,總算說動了一位姓張的船夫為我撐筏。站在筏上,遠眺綿綿青山、近看鬱鬱灘林、仰望蒼茫天際、俯賞碧藍江水,一切都隱現在古代和現代之間,一切又都消失在水霧更深處……

“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坰郊。”南朝詩人謝靈運的詩句,仿佛正穿越曆史的天空直撲內心。在這樣的時刻,誰能不醉?!

   
二、楠溪江躺在“耕讀”和“宗族”文化之上,她的人文景觀是建築和藝術奇跡的再現,也是活著昨天的延續……


除了古意,楠溪江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那些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

風韻獨具的楠溪江,處處遺存著一些完整的曆史風貌和許多傳統文化遺跡。比如新石器時代遺址;東漢及其以後各代的古窯址;唐宋元明清時的古塔、橋梁、路亭、牌樓和古戰場遺址;以“七星八鬥”和“文房四寶”和陰陽風水構思而建築的古村落;以及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譜、族譜等。所有這些彌足珍貴的曆史文化遺存,都是今天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耕讀社會”和“宗族社會”的有力依據。

在楠溪江,最能體現宋代“耕讀”思想和宗族文化的代表建築,是建於宋代的蒼坡村和芙蓉村。

宋代崇尚耕讀,輕視農商。蒼坡村和芙蓉村都是體現這種思想的典型古村落。

芙蓉村是按照“七星八鬥”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的,意為天上星星與地上人才相對應。星築台、鬥鑿池,以為象征。而蒼坡村的大門內對著筆架山修了一條直街,象征筆,街側鑿大池,比作硯,池邊置大條石以為墨,再以田疇為紙,喻為文房四寶。耕讀思想在山村規劃建設中的充分體現從這裏可見一斑。

“耕讀”是宋代社會文化的一大特征。那些“耕讀世家”經數代繁衍生息,逐漸形成龐大的宗族,成為一村一姓的“宗族社會”。這種宗族社會的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支柱,封建倫理道德為基礎,中心內容是繼承祖業,光耀門楣,維持宗族的穩定和繁榮。

當然,在我看來,楠溪江的耕讀和宗族文化並不僅僅是屬於楠溪江的,它其實是中國耕讀和宗族文化的一個縮影和活化石。

還有,楠溪江的石頭村也是所有遊人無法忽略的。它經過宋元明幾代逐步修建起來,在建築上明顯體現出嚴謹的綜合規劃思想。水渠、民舍、禮儀中心和公共園林的交互組合,形成了一種和諧、完美而又巧妙樸實的建築風格。

尤其令人折服的是,以楠溪江鵝卵石作為建築材料而運用到每一建築物上(如堤壩、溝渠、寨牆、券門、房基、院牆、照壁、天井、台階、道路等)而達到的效果,在充分體現出以上建築思想的同時,更形成了一種“古樸自然、協調優美”的石頭文化藝術。而像這樣完美和諧體現宋代耕讀宗族思想文化的石頭藝術,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自古永嘉多詩情。古往今來,永嘉山水不知激發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思。書法家王羲之、詩人孟浩然、文學家蘇東坡等都曾為永嘉山水打動,進而揮毫吟詠。

“水是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楠溪江那迷人的山川,誘人的溪流,惑人的村落和醉人的風情,是一首永恒的詩、是一幅流動的畫。不管歲月怎樣流逝,她都一如既往地在人們的夢裏夢外美麗著。


三、比事實更深入人心的,是這些古跡。踩在楠溪江這片古樸的土地上,我不禁浮想聯翩,思緒也隨楠溪江的山山水水回到遙遠的古代……


在楠溪江停留的時間雖然不長,卻一點兒也沒有蔥蔥忙忙的旅遊感覺。

清早起來,悠哉遊哉地走進寨門,或是沿著鵝卵石古道慢慢悠悠地走向另一個村舍,那份親切和舒心的心情,就像雙腳正踩進自己陳年的祖屋,或者是自己一不小心就走進了一個遠古的朝代一樣。

這裏的一切都是那麽悠遠,又是那麽的似曾相識。清新的空氣和清淨的氛圍,總會讓人誤以為自己正跟隨著晉武陵漁人來到了世外桃源。我甚至有些懷疑:陶潛筆下的“桃花源”,莫非就是眼前的楠溪江?!

楠溪江處處彌漫著故事,時時都在把人的思緒帶進古典的詩情畫庵?小?br />
在芙蓉古村寨門前站立,仔細端詳眼前這個三開間,兩層樓閣,歇山頂,風格質樸清雅,建於明代的芙蓉村正門,望著門兩邊被歲月風雨吹打剝蝕而變得斑斑駁駁的圍牆,心中不禁感慨萬千:歲月真是無情,帶走人世間多少榮華富貴和悲歡離合;歲月又是那麽有情,把所有飛灰煙滅的蹤跡以古跡的形式留存下來,讓後人在古文化的遺風中得以承傳先聖的靈性。這種承傳的痕跡,從芙蓉古村寨門前那對沉默卻威武的石獅身上,就能明顯地感覺出來。

在芙蓉古村內,最值得細細欣賞的是古戲台和芙蓉亭池。古戲台坐落在芙蓉陳氏大宗祠內。其三麵臨空,正麵對著宗祠大廳,兩側簷廊雕有神仙人物、花籃覆蓮等,結構精美宏大。芙蓉亭池在如意街南側,是芙蓉村“八鬥”水池之一。亭池水映“芙蓉三冠”。池中有方亭,建於清代,重簷歇山頂,左右有石梁通南北兩岸。

與芙蓉古村寨門不同,建造於元明時期的蒼坡古村寨門,是三間四柱木造牌樓式建築,寨門雖是建於元明時期,但其梁架、鬥拱、直棱窗等木構件的作法,卻都極具宋代建築風格。

蒼坡村內的望兄亭充滿古意和人間溫情,平凡樸實而美麗動情的故事源遠流長,並時時體現出楠溪江特有的人文氣息。相傳,南宋年間,蒼坡村有李氏兄弟二人,和睦親熱,感情甚篤。後因兄遷居方巷村,兄弟倆戀戀不舍,互築亭閣以寄思念之情。兄築“送第閣”,遙望弟歸;而弟構“望兄亭”,以慰思兄之情。


四、古典的楠溪江風韻誘人。其秀美的山水和古樸的風情,讓每一個曾經駐足其間的人,無一例外地走進了多夢的季節……

除以上提到的名勝古跡之外,在楠溪江,我還被另外三處古典建築的風韻深深吸引,這三處建築分別是:進士牌樓;仁濟古廟和麗水古街。

進士牌樓建於明代。那是因岩頭村金昭身中進士,由大理寺左寺右寺副遷任端州知府後,在嘉靖年間得世宗皇帝所賜而立的牌樓。進士牌樓立於金氏大宗祠正門前左側。

進士牌樓反映出中國古代重耕讀宗族意識而輕工商的傾向,是中國科舉文化的典型體現。在我看來,中國科舉製度雖然陳舊且弊端多多,但在客觀上也起到了公平競爭的原則。

仁濟古廟建構時間為南宋十四年,由十世祖伯鈞公始建。相傳西晉年間,浙南地區洪水為患,周凱因為民搏洪而死,被民奉為“平水聖王”。該廟宇三麵臨水,門屋與正殿均五開間,中間庭院做“水天井”,其意思是“應以水克火”,其中理由飽含風水學之玄機。

而形成於清代的麗水古街,更多的表現著古樸的民風和濃重獨特的人文景觀。麗水古街長廊相連,屋瓦毗鄰,街西緊臨麗水湖。麗水街全長約300多米,舊時共有90餘間店麵。

麗水古街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從街的布局和店麵的排列不難想象當年這裏的繁華。就是在今天,這裏白天也聚集著無數垂釣的大人孩子,尤以孩子居多。而到了晚上,店前岸邊歇涼的人們又在開始講述遙遠的神話和設計規劃今後的人生了。這種情形除了在夢中還能偶爾見到之外,在如今的大都市已幾乎絕版了。

楠溪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對應,其“溪深源遠”、“山高岩峻”、“泉飛瀑瀉”處處彌漫野趣。楠溪江山水宜晴宜雨,宜歌宜賦,宜酒宜詩――楠溪江無處不宜人,無處不醉人,無處不引人入勝。難怪大書家王羲之、大詩家謝靈運也會為這裏的山水折服,曾委身於此教化民眾。

人文和自然之美的結合構成了楠溪江的獨特個性,也讓楠溪江的美變得永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聽說楠溪江,有機會一定去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