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留學回憶(14):教課與修課 - 難忘1998年夏

(2021-10-03 10:27:53) 下一個

1998年春,就在我準備博士論文答辯並繼續修信息科學的課時,得到了一個去新澤西州高中生夏季學校教中國音樂的機會,時間是1998年六月底到七月的五個星期。這不影響我的博士論文答辯(定在四月下旬),但夏天我要修信息科學學院的課,時間上會有些衝突。由於當時我對找音樂方麵的工作還抱有希望,而這個教課的機會能使我增加經驗,所以還是決定去,並在信息科學學院選課時,盡量找時間衝突少的課。

 

那個夏季學校的正式名字是“新澤西學者項目”(New Jersey Scholars Program,簡稱 NJSP),是新澤西州政府出資,每年夏天在一個著名的私立中學勞倫斯威爾學校(The Lawrenceville School)進行。學生都是從新澤西州的各個中學選拔的將要進入12年級的優秀學生。項目的主題每兩年換一次,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的主題都有。1998和1999年的主題是“西方的經驗與亞洲:文化的碰撞”(Th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Asia: The Collision of Cultures)。從主辦方對這個主題的解釋可以看出,實際主要是講的文學藝術對亞洲,特別是對中國的影響(解釋的原文及其中譯見本文附錄)。項目的師資主要來自勞倫斯威爾學校,也有外請的。由於1998-1999年的主題需要一名懂西方音樂和中國音樂的老師,所以他們找到了我。

 

項目的組織者和我取得聯係後,安排了一次麵談。我理解這也有麵試的意思,即通過當麵討論,看我是否適合那個位置。記得麵談安排在二月的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地點在勞倫斯威爾學校。我是起了個大早,開了一上午車從匹茲堡趕到那裏的。參加麵談的有這個項目的指導(Director)約翰•薩德曼(John Saderman)先生,他也是勞倫斯威爾學校的負責人之一,以及那所學校教曆史和文學的兩位老師。我被安排教音樂,還有一位那天沒在場的外請的女士教M術。談話進行得順利,很快進入了正題,並談了課程安排的不少細節。當天晚上他們為我提供了住宿。回到匹茲堡後,我很快收到了正式的邀請信(有合同的意思),我回信簽名表示接受。

 

 

上圖是新澤西學者項目邀請我去做1998年教師的正式邀請信,是當時的項目指導約翰·薩德曼先生簽署的。

                                                      

決定夏天去新澤西教課之後,我對信息科學學院夏季學期的選課做了相應的安排。從我當時的筆記可以看到,那年夏天我修了兩門課,Information and Coding Theory(信息與編碼理論)和 Software Tools and Techniques (軟件工具與技術)。其中前一門課時間集中在五月和六月,每星期上兩次大課,七個星期,時間與去新澤西教課剛好錯過,不衝突;但後一門課時間拉得比較長,是每星期上一次大課,十四個星期。記得我先谘詢了那門課的授課教師,告訴他我因為這個特殊的情況,有五個星期不能來上課,但缺課期間會堅持與課程同步自學,並在網上按時交作業,問這樣是否可以選這門課。那位老師表示理解,回答說可以,但必須按時交作業,並通過期末考試。我說一定,於是也選了那門課。

 

為了抓緊時間,我在當年四月博士論文答辯完成後,就開始為新澤西的項目備課。根據要求,要進行五次大課(lecture)和十次小課(seminar),每次小課要給不同的小班講三遍。由於授課的內容都是我熟悉的,文獻和音樂的材料也都現成,所以在我去新澤西之前,大課和小課的材料及錄音等就都準備好了。

 

稍後在新澤西的教課基本是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的。具體的授課內容這裏就不多講了,隻說兩個我記得的小花絮。一個是在講到西方音樂對當代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時,我舉了崔健的例子,並播放了他的幾首風格各異的歌曲(片段),指出這些有西方流行歌曲影響的痕跡。沒想到學生們知道得比我多。他們能說出這幾首歌各是模仿什麽西方流行歌曲的風格,甚至還說出了代表人物和歌曲的名字。例如崔健有一首叫“解決”的歌,我隻說那是搖滾加Rap的風格;而學生卻能說出那是和M國哪位歌手的什麽歌相似(具體名字我沒記住)。學生們可能看出我對西方流行歌曲並不熟悉,於是有個淘氣的男生故意問我知道哪些西方流行歌手。我楞了一下,說“邁克爾·傑克遜”。那個問話的同學聽了說,“Good enough”(足夠好了)。實際當時邁克爾·傑克遜已經過時了。後來回想,如果說“布蘭妮”可能更好些,因為那時她正當紅。

 

還有一次在課上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西方音樂作品。這個實例很少,簡單提了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中出現的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後,主要講了馬勒的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因為其歌詞來源於經德國詩人編譯的七首唐詩。欣賞了這部作品的片段後,說起了交響樂團。有個學生問我,M國的“五大”(top 5)交響樂團有哪些。我想都沒想,隨口說出“紐約,費城,波士頓,芝加哥,克利夫蘭”,如數家珍。畢竟,我對西方古典音樂要比對流行歌曲熟悉多了。那個問話的學生聽了連連點頭。這些高中生和大學生相比,顯得更單純幼稚一些,有時還有點頑皮。他們對老師都是很尊敬的;我和他們的相處也很愉快。

 

總之,教課進行得很順利。第五星期的收尾是學生寫結業論文,教師評分寫評語等,還有學生的才藝表演,以及請家長也來參加的結業式。最後皆大歡喜,項目圓滿完成。

 

 

上圖是在項目的結業典禮上,我為部分學生,即結業論文包含音樂側重的學生,頒發結業證書。我旁邊是項目指導薩德曼先生。

 

 

上圖是結業典禮後全體學生與項目指導和教師的合影。

 

參與新澤西的這個項目,使我在以前做過大學助教的基礎上,增加了給“外國”年輕人講中國音樂的經驗。如前所述,這個項目是每兩年換一個題目,所以下一年(1999年)的題目是同樣的。記得項目結束時,指導問我明年還有沒有興趣來教同樣的內容。我當時不肯定下一年還能不能來,隻好說到時候再看。後來由於我1999年夏天從信息科學學院畢業並找到了工作(下一節會詳細談到),實在分身無術,隻好謝絕了再去新澤西教課的機會。應他們的請求,我幫助聯係了(海外)中國音樂研究會當時的會長,密執安大學的林翠青教授。林教授通過學會成員的 email圈,幫他們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還要交待一下1998年夏天我在信息科學學院修的第二門課。在我去新澤西之前,已經上了那門課的多次大課(每星期一次);在新澤西那五個星期,我利用教課之餘的時間繼續自學那門課的內容,同時與授課老師和全班同學保持 email 聯係,並且每星期通過網絡按時交作業。回到匹茲堡後,我繼續跟課堂上課,並通過了期末考試,完成了那門課。

 

1998年夏過得忙碌而充實,使我難忘。

 

(未完待續)

 

 

附錄:“新澤西學者項目”1998年的主題 - 英文原文及中譯

 

英文原文取自這個網頁:

http://www.newjerseyscholarsprogram.org/wordpress/?page_id=9

 

1998 and 1999 Programs:

 

Th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Asia: The Collision of Cultures

 

Ever since the European world explorations in the 15th century, Western cultures collided with Asian cultures. On the surface it might appear that the Western powers exerted a complete mastery over Asia, at least until the 20th century. In reality the cultur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Asia profoundly affected both regions. The 1998 and 1999 New Jersey Scholars Program will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cultural interchange between the West and Asia, studying history, liter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and music. How did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regions shap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How did their economies connect or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Was the Western incursion a disaster for Asian culture, or was the Western presence more superficial and ephemeral than one might suppose?

自15世紀歐洲探索世界以來,西方文化與亞洲文化相撞。從表麵上看,至少在20世紀之前,西方列強似乎完全掌握了亞洲。實際上,西方和亞洲之間的文化衝突深刻地影響了這兩個地區。1998年和1999年的新澤西學者項目將研究西方與亞洲之間複雜的文化交流,研究曆史,文學,藝術與建築以及音樂。這兩個地區的特定曆史背景如何塑造了它們之間的衝突?他們的經濟如何相互聯係或碰撞?西方的入侵對亞洲文化是一場災難嗎?還是西方的存在比人們想象的更為膚淺和短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寶馬奔馳' 的評論 : 謝謝評論,過獎了。
寶馬奔馳 回複 悄悄話 要論文答辯,牛;又要修計算機課,牪;還要教高中音樂課,犇!三牛兄真正是人如其名!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謝謝評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中西音樂交流的文化使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