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一生創作了七部交響曲。其中《C大調第七交響曲》(以下簡稱“西貝柳斯第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在BBC音樂雜誌2016年評選出的“最偉大的”二十首交響曲中榜上有名。作品於1924年完成,並於同年在斯德哥爾摩首演。
“西貝柳斯第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隻有一個樂章,是一部很少見的單樂章交響曲。就這一點來說,作品像是一部交響詩(symphonic poem),因為交響詩通常都是單樂章的。然而這又不是交響詩,因為交響詩是一種“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都是有文學性標題的,而“西貝柳斯第七”沒有標題,屬“非標題音樂”(non-program music),所以還是交響曲。全曲用時約二十分鍾左右。
“西貝柳斯第七”的樂隊包括長笛兩支(都兼短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兩支,圓號四支,小號,長號各三支,加定音鼓和通常的弓弦樂。這個樂隊編製雖然不大,但作品的配器卻細致而豐滿,充分發揮了每種樂器,每個聲部的作用。
“西貝柳斯第七”的結構具有獨創性。自海頓創立傳統的交響曲,每個樂章通常是保持一種速度(不包括引子),而以不同調性上的數個不同主題表現樂章內部的變化。而單樂章的“西貝柳斯第七”改變了這種模式,她以調性(C大調為主,c小調為輔)統一全樂章,而以多種速度,包括廣板,快板,急板,以及變換的織體,配器等表現樂章內的多樣性。從這個角度說,作品雖然是單樂章,卻保留了傳統的多樂章交響曲的某種特征(即每個樂章的速度不同使全曲包含多種速度)。
“西貝柳斯第七”被公認為是作曲家最傑出的成就之一。一個有趣的問題是,西貝柳斯通常被認為是芬蘭民族樂派的代表,那“西貝柳斯第七”中有哪些民族樂派的因素呢?對這個問題,現有文獻似乎少有涉及,我也沒有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但感覺這部作品可能表現了芬蘭美麗的自然景色以及民族氣質的某些方麵,比如作品中的一些旋律可能與芬蘭的民族音樂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作品的整體氣質似乎比較冷峻而莊嚴,這可能和北歐,包括芬蘭的氣候比較寒冷有關。當然這些隻是我的主觀感覺與遐想,僅供參考吧。總之,“西貝柳斯第七”的音樂表達十分豐富,也很美,加上單樂章的獨特結構,使其成為交響曲曆史上的一支奇葩。
下麵是“西貝柳斯第七” 的一個音像,由芬蘭著名指揮家埃薩-佩卡·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指揮瑞典廣播交響樂團(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於2000年演奏:
Sibelius: Symphony No.7 / Salonen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2000 Mov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osNEpQij0&ab_channel=192bpsSound
下麵是“西貝柳斯第七”的另一個音像:由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年代不詳:
Sibelius, Symphonie Nr 7 C Dur op 105 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wLm1rW14Q&ab_channel=someoane
還有多種版本的西貝柳斯七部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下麵是著名芬蘭指揮家帕沃·貝爾格倫德(Paavo Berglund)指揮(英國)伯恩茅斯交響樂團(The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西貝柳斯響曲全集的音頻,年代不詳:
Jean Sibelius Megamix: Symphonies 1 to 7 / Paavo Berglund / Bournemouth 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LNqoSwQO4&ab_channel=Itapirkanmaa2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7_(Sibelius)
中文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