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著名交響曲:西貝柳斯的《C大調第七交響曲》(1924)

(2020-04-30 18:56:13) 下一個

著名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一生創作了七部交響曲。其中《C大調第七交響曲》(以下簡稱“西貝柳斯第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在BBC音樂雜誌2016年評選出的“最偉大的”二十首交響曲中榜上有名。作品於1924年完成,並於同年在斯德哥爾摩首演。

“西貝柳斯第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隻有一個樂章,是一部很少見的單樂章交響曲。就這一點來說,作品像是一部交響詩(symphonic poem),因為交響詩通常都是單樂章的。然而這又不是交響詩,因為交響詩是一種“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都是有文學性標題的,而“西貝柳斯第七”沒有標題,屬“非標題音樂”(non-program music),所以還是交響曲。全曲用時約二十分鍾左右。

“西貝柳斯第七”的樂隊包括長笛兩支(都兼短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兩支,圓號四支,小號,長號各三支,加定音鼓和通常的弓弦樂。這個樂隊編製雖然不大,但作品的配器卻細致而豐滿,充分發揮了每種樂器,每個聲部的作用。

“西貝柳斯第七”的結構具有獨創性。自海頓創立傳統的交響曲,每個樂章通常是保持一種速度(不包括引子),而以不同調性上的數個不同主題表現樂章內部的變化。而單樂章的“西貝柳斯第七”改變了這種模式,她以調性(C大調為主,c小調為輔)統一全樂章,而以多種速度,包括廣板,快板,急板,以及變換的織體,配器等表現樂章內的多樣性。從這個角度說,作品雖然是單樂章,卻保留了傳統的多樂章交響曲的某種特征(即每個樂章的速度不同使全曲包含多種速度)。

“西貝柳斯第七”被公認為是作曲家最傑出的成就之一。一個有趣的問題是,西貝柳斯通常被認為是芬蘭民族樂派的代表,那“西貝柳斯第七”中有哪些民族樂派的因素呢?對這個問題,現有文獻似乎少有涉及,我也沒有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但感覺這部作品可能表現了芬蘭美麗的自然景色以及民族氣質的某些方麵,比如作品中的一些旋律可能與芬蘭的民族音樂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作品的整體氣質似乎比較冷峻而莊嚴,這可能和北歐,包括芬蘭的氣候比較寒冷有關。當然這些隻是我的主觀感覺與遐想,僅供參考吧。總之,“西貝柳斯第七”的音樂表達十分豐富,也很美,加上單樂章的獨特結構,使其成為交響曲曆史上的一支奇葩。

下麵是“西貝柳斯第七” 的一個音像,由芬蘭著名指揮家埃薩-佩卡·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指揮瑞典廣播交響樂團(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於2000年演奏:

Sibelius: Symphony No.7 / Salonen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2000 Mov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osNEpQij0&ab_channel=192bpsSound

 

下麵是“西貝柳斯第七”的另一個音像:由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年代不詳:

Sibelius, Symphonie Nr 7 C Dur op 105 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wLm1rW14Q&ab_channel=someoane

 

還有多種版本的西貝柳斯七部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下麵是著名芬蘭指揮家帕沃·貝爾格倫德(Paavo Berglund)指揮(英國)伯恩茅斯交響樂團(The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西貝柳斯響曲全集的音頻,年代不詳:

Jean Sibelius Megamix: Symphonies 1 to 7 / Paavo Berglund / Bournemouth 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LNqoSwQO4&ab_channel=Itapirkanmaa2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7_(Sibelius)

中文見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C%E5%A4%A7%E8%B0%83%E7%AC%AC%E4%B8%83%E4%BA%A4%E5%93%8D%E6%9B%B2/3077?fromtitle=%E8%A5%BF%E8%B4%9D%E6%9F%B3%E6%96%AF%E7%AC%AC%E4%B8%83%E4%BA%A4%E5%93%8D%E6%9B%B2&fromid=1122314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明白了,我以為是後人給歸類呢。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謝謝分享你聽這首樂曲的感受!我個人想像作品有表現“對芬蘭古往今來的讚頌”,可能也有對芬蘭大自然的讚美。至於交響曲,交響詩,以及其它管弦樂曲怎麽區分,我想是作曲家給作品定成什麽就是什麽,是作曲家本人定的,聽眾和研究者可以研究為什麽,卻極少“不同意”作曲家給作品的定性。這部作品定為交響曲而不是一般單樂章的管弦樂曲,是因為一般單樂章的管弦樂曲也幾乎都是有標題的(如門德爾鬆的音樂會序曲《芬格爾岩洞序曲》),而這部作品無標題。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世上萬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革新永遠是人們期盼的內容。但革新又非常困難,難於被人們接受,因為革新既要有改變,但又不能太標新立異。既要基於傳統規範,但又要高於傳統的標準。所以說革新的東西往往要有新穎的表象,又要有深沉堅實的內在。這首交響樂大概就是達到並超過了這兩點,所以才被業界人士接納並給予高度肯定。之前的那些作曲家我雖不熟悉,但都聽說過,西貝柳斯真是完全不知道,又長知識了。我聽這首交響樂總體感覺就是非常的充實,聲音的充實,好像整個演奏過程中哪種樂器都沒怎麽閑著,樂曲一直是在全方位的表現,雖然我不確定作曲家要表現的是什麽。也許是對芬蘭古往今來全麵的讚頌?總之這首交響樂聽著不累。不過我有個疑問,交響樂,交響詩,配器管弦樂都怎麽區分?像這首樂曲,它沒有標題,不是交響詩,但它也沒有交響樂的標準格式,為什麽還被歸類為交響樂,而不是配器樂曲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