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b小調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Pathétique Symphony),這一命名出自作曲家本人,“悲愴”一詞來自俄語Патетическая。作品作於1893年,並於同年在聖彼得堡首演。柴可夫斯基於首演後九天不幸去世,使這部“悲愴交響曲”成為他的絕唱。
“悲愴交響曲”全曲由以下四個樂章組成:
I:柔板轉不很快的快板(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II:溫柔的快板(Allegro con grazia);
III:非常活潑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
IV:終曲:悲傷的柔板(Finale:Adagio lamentoso)。
全曲用時約45-50分鍾左右。
“悲愴交響曲” 的樂隊包括長笛三支,其中一支兼短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兩支;圓號四支,小號兩支,長號三支,大號一支;定音鼓,大鼓,鑔,鑼;加通常的弓弦樂。
“悲愴交響曲”雖然全曲有標題,但並不能算是“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因為她的各樂章並沒有小標題,也沒有文學性描述。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充滿不幸,基本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悲愴“交響曲”實際是非常個人的,她深刻地表現了作曲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逆境中的掙紮,失敗,以及絕望與悲痛的情感。
全曲可圈可點之處很多,這裏隻想提兩點。一是第二樂章“溫柔的快板”的節拍是 5/4 拍,具有一種特殊的舞蹈風格,因為世界上一些民族的傳統舞蹈是五拍子。在器樂曲中有不同節拍的變換並不少見,但一個樂章從頭到尾都是五拍子,這在交響曲創作的曆史上是比較罕見的(我個人還沒找出第二個例子)。五拍子給人一種不平穩因而動蕩不安的感覺,配上動聽的旋律,有一種特殊的美感。結合全曲“悲愴”的標題,使人感覺這一樂章仿佛表達生活中有過美好的瞬間,但同時也有惆悵和不安。
還想提一下全曲的末樂章。多數交響曲的末樂章似乎都用較快或很快的速度,加上或歡快,或雄壯,或輝煌的意境。而“悲愴交響曲”的末樂章卻是“悲傷的柔板”,也就是說速度很慢,加上如泣如訴的旋律,把“悲愴”的意境推到極致。
“悲愴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交響曲,也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全部交響曲創作了曆史上,也是一部特點鮮明的傑作。
下麵“悲愴交響曲” 的一個音像,由俄國著名指揮家尤裏·特米爾卡諾夫 (Юрий Темирканов)指揮基洛夫管弦樂團(Kirov Orchestra)於1983年演奏的:
Yuri Temirkanov conducts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 video 198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jCwMThKiI&ab_channel=ADGO
下麵是“悲愴交響曲” 的一個音頻版本,由卡拉揚於1984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6 Op.74 "Pathetique" Karajan Vienna Philharmon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o1KFj0do&ab_channel=kanokoAlienv3
還有多種版本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下麵是洛林 馬澤爾(Lorin Maazel)於1960-1964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的音頻:
P.Tchaikovsky Complete Symphonies [ L.Maazel Vienna-PO ] (1960~6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xQf1FlFxQ&ab_channel=BATACHANDESU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6_(Tchaikovsky)
中文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