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德爾鬆作有五部交響曲,其中第三(又被稱為“蘇格蘭”)和第四(又被稱為“意大利”)相對更廣為人知。門德爾鬆的多數作品及創作的總體特征大體屬於比較早期的浪漫派。浪漫派除其它特征外,相對更加注重音樂與文學的結合,也更加注重表現人對自然風光的感受。門德爾鬆的第三和第四交響曲都體現了這些特征。
《a小調第三交響曲》,以下簡稱“門德爾鬆第三”,又被稱為“蘇格蘭”,是1829年開始構思創作,1842年完成,並於同年在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首演。
“蘇格蘭”這個名字,最初是門德爾鬆1829年在蘇格蘭旅行時給家人的一封信中提到的:“… … 我想,我在那裏找到了我的‘蘇格蘭’交響曲的開頭。”(轉譯自英語“I think I have found there the beginning of my 'Scottish' Symphony.”詳見英文維基百科全書相應條目,下麵有鏈接)。門德爾鬆還在同一封信中附了一張手寫的曲譜,上麵有後來成為這部交響曲開頭的幾小節。盡管在1842年作品發表時,門德爾鬆沒有再提“蘇格蘭”這個名字,但人們普遍認為,作品和蘇格蘭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有聯係,例如在第二樂章有蘇格蘭民間音樂的某些風格(包括特定的音階和節奏);第四樂章有蘇格蘭民間舞曲的風格。
全曲由以下四個樂章組成:
I:稍快的行板轉略為激動的快板(Andante con moto — Allegro un poco agitato),a小調;
II:不太快的活潑的快板(Vivace non troppo),F大調;
III:柔板(Adagio),A大調;
IV:活潑的快板轉非常雄偉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 — Allegro maestoso assai),a小調轉A大調。
根據作曲家本人的要求,四個樂章不間斷地連續演奏。全曲用時約39分鍾左右。
可以看到,與規範的古典交響曲相比,“門德爾鬆第三”中的第二,三樂章被置換了。因為古典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是慢速度,第三樂章是較快的小步舞;而此處的第二樂章是較快的速度,第三樂章是慢速的柔板。這種置換在“貝多芬第九”中已出現過。浪漫派其它交響曲打破古典規範的情況我們以後還會遇到。
“門德爾鬆第三”的樂隊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小號各兩支,加定音鼓和弦樂。在下麵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演奏此曲的音像中可以看到,樂隊有四支圓號(而不是兩支),這是因為現代演奏十九世紀的作品,樂隊編製有時會根據演出的需要有所改變(往往是擴充)。
我們看到,門德爾鬆的很多作品雖具有不少浪漫派的特征,但同時也保持了古典派的一些傳統,比如,他的第三和第四交響曲雖然分別和蘇格蘭與意大利有關聯,但並不是標題交響曲;他的樂隊編製基本保持古典時期的規模;他的音樂表達有激情但不過分;等等。這些如果對照我們前麵欣賞過的,被認為具有“成熟的”浪漫派特征的柏遼茲的交響曲,可以看得更清楚。當然還得說一句,這裏“比較早期的”和“成熟的”浪漫派隻是就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而言,沒有高低之分。
下麵是“門德爾鬆第三”的一個音像,由馬祖爾(Kurt Masur)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ra)演奏(年代不詳):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56 (Scottish) Kurt Masur, Gewandhausorchestr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oNEO55yU&ab_channel=EuroArtsChannel
下麵是“門德爾鬆第三”的一個音頻版本: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年代不詳):
Mendelssohn: Symphony no.3 In A Minor, "Scottis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LQYM7mNbk&ab_channel=AfonsoCavaco
還有多種版本的門德爾鬆五部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下麵是薩瓦利施(Wolfgang Sawallisch)指揮新愛樂樂團(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演奏門德爾鬆交響曲全集,1991年由飛利浦公司出版唱片:
Mendelssohn - Complete Symphonies No.1,2,3,4,5 (recording of the Century : Wolfgang Sawallis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_1CdiehDI&ab_channel=ClassicalMusic%2F%2FReferenceRecording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3_(Mendelssohn)
中文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