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實注行

專家解讀“麻醉痛症專科”(亦稱“疼痛科”)及"麻醉科"專業知識及應用問題 - pain management
個人資料
正文

幸福指數排名沒譜,中國疼痛指數世界第一名?(ZT) (圖)

(2011-12-24 06:19:45) 下一個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內地大約有 80% 的慢性疼痛患者尚未獲得足夠的藥物鎮痛治療;有的患者由於長期遭受疼痛折磨,引發焦慮、抑鬱,甚至造成自殺、自殘等社會問題,長此以往將影響中國社會幸福指數的提升。這是疼痛治療專家、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研究員徐國柱教授今天提出的新看法。

徐教授提供臨床資料顯示,超過 60% 癌症患者伴有的中重度疼痛,帶狀皰疹患者的長期劇烈神經痛以及中老年性骨痛都嚴重影響生存質量,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傷害; 70% 以上晚期癌症患者的最大痛苦就是疼痛。而發達國家把疼痛列為高度重視治療對象,嗎啡已成為平常止痛藥物,慢性疼痛患者可獲持續數年的嗎啡治療,患者一天使用嗎啡最多已達 27 克。
 
他透露,發達國家使用嗎啡、可待因等鎮痛藥物的量都遠高於中國:澳洲醫用嗎啡年消耗量是中國的 160 倍,英國是中國的 133 倍,法國是中國的 98 倍;醫用可待因的消耗量,澳洲是中國的 327 倍,英國是中國的 197 倍,法國是中國的 153 倍。

徐教授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並非國人比外國人更能忍痛,而是使用止痛藥觀念。至今仍有很多人把止痛藥誤解為 “ 毒品 ” ,因怕 “ 上癮 ” 而不敢使用。其實常用的嗎啡、可待因等阿片類製劑屬於受管製麻醉鎮痛藥,其成癮的發生率僅為萬分之四到六,而且從技術上完全可避免成癮。但由於基層醫生對止痛類藥品存在誤解,使用阿片類藥物謹小慎微,普遍存在 “ 院長不敢放權、科室醫生不敢開藥、藥房不敢給藥的情況 ” 。

為此,徐教授提出,止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將影響到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提升。中國邁向小康社會,必須改變 80% 的中國患者遭受慢性痛苦卻不能得到足夠治療的局麵和 “ 止痛藥是毒品 ” 的錯誤觀念,在公眾中開展科普教育的同時加強對基層醫生和醫學院校的相關培訓。

北京腫瘤醫院康複科主任張宗衛認為:所謂成癮是一種心理依賴,而鎮痛是一種生理需要,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人對於嗎啡有著很多特別的看法,因為我們經曆過鴉片戰爭,我們對嗎啡有太多的誤解,有資料表明我們 13 億人口的嗎啡應用量甚至於不如一些小國家如丹麥。實際上嗎啡在晚期癌症患者的鎮痛方麵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很少有成癮的現象。

2010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以丹麥為首的 4 個北歐國家,在 “ 全球最幸福的國家和地區 ” 中占頭 5 位,原因是這些國家人民生活富足。中國大陸位列 125 ,香港則排名 81 。 2011 年英國 “ 新經濟基金 ” 公布的《幸福星球報告》說,哥斯達黎加榮膺世界最幸福、最環保的國家,拉丁美洲國家高踞前 10 名的其中 9 席。中國內地排名第 20 位,中國香港則位列第 84 位,美國排在 114 位,幸福指數比伊拉克及伊朗都更低。

雖然中國幸福指數排名沒譜,一會兒 125 名,一會兒 20 名。各村有各村的評法,很正常。但本博認為疼痛指數與幸福指數不同,盡是數字體現,事實勝於雄辯。一旦有人評疼痛指數,中國還不勇奪這世界第一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