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已開禁 路未平 動力與阻力並存
(2011-01-28 17:11:06)
下一個
疼痛,作為人類的“第五生命體征”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重視, “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口號的提出,無疑為疼痛醫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7年7月16日,衛生部正式下文通知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增加“疼痛科”診療科目,代碼是“27”。 新增的“疼痛科”屬於一級診療科目,其主要業務範圍是慢性疼痛的診斷治療。自此,疼痛科終於領到了“準生證”。
回首過去,展望將來,病患的需求給了疼痛科萌芽的機遇與發展的土壤,這次來自官方的認可給了從業者諸多鼓舞,因此,對於投身於疼痛醫學的人們來說,這天確實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摸石頭過河的日子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就有麻醉科醫生開設疼痛醫學門診的先例。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外許多醫院都開設了疼痛門診和病室,建立了疼痛的研究治療中心。到了1976年,國際疼痛學會成立,從此國際上致力於疼痛醫學的醫務人員開始自覺地把多個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向慢性疼痛的診斷、治療、研究發起“進攻”。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獨立設置疼痛科的醫院並不多,即使是一些大醫院,疼痛診療還隻能是麻醉醫生的副業。”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副主委王家雙從自己從事疼痛醫學的經曆出發,向記者作了介紹。
動力與阻力並存 疼痛是人類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種痛苦,根據歐美國家的統計資料顯示,大約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在每3個門診就診病人中,就有兩個伴有各種疼痛病症或症狀的病人,
目前我國至少有一億以上的疼痛患者,多數疼痛患者均經過不止一個專科的診斷或治療。韓濟生院士曾表示,從當今世界範圍來看,疼痛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也是造成降低我們勞動能力和減少出勤日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因素。
放眼全世界的疼痛醫學發展,疼痛醫學的基礎理論的研究和臨床診斷及治療技術的不斷開展,使疼痛治療的範圍不斷擴展,臨床療效不斷改善,目前已成為臨床醫學領域中的一門蓬勃發展的新興學科。
王家雙教授介紹說,歐洲15個國家共有多學科性疼痛治療中心102所,疼痛治療診所238個;在日本,東京大學醫院早在1962年就開設第一個疼痛治療門診;而韓國不僅眾多大學和綜合醫院開展急、慢性疼痛的治療,而且還有年輕麻醉醫師開設的私人疼痛治療診所。也就是說,這麽多年來,疼痛診療機構在國外有了很大發展,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國家疼痛科已經是單獨的一級臨床學科,而有的國家疼痛科還是麻醉科的重要分支。而在中國,目前已經有10餘所符合規範化管理標準的疼痛中心。
“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聯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這句話是國際疼痛學會給疼痛下的定義。疼痛作為人類的“第五生命體征”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於是2004年的10月11日——第一個世界疼痛日就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的口號。隨著社會-生物-心理醫學模式逐漸深入人心,無論是患者還是醫務人員,對待疾病的基本態度變了,消除看得見、摸得著的疾患自然不在話下,而消除疼痛亦是醫患雙方最起碼的追求。
疼痛的嚴重危害、疼痛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科學就醫觀念的樹立,三者構成了疼痛醫學發展的最初動力,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自然也不能例外。
那麽,衛生部日前下發的這個通知,對於黑暗中摸索的疼痛科來說,是及時還是遲到呢?對此,在我國大多數醫務人員對疼痛科還存在認識誤區的情況下,這個通知是及時的。
當醫院各科室綜合實力都比較強的時候,患者一般疼痛都能在科室內得到解決,當患者疼痛實在厲害時,就給病人應用針灸推拿、穴位注射等傳統方法治療,而疼痛得不到緩解時應及時邀請麻醉科專家會診。
事實上目前疼痛科治療疼痛的方法很多,比如神經阻滯、神經疼痛介入治療、脈衝射頻、臭氧治療以及其他微創治療等,“但是這些手段中,神經阻滯是麻醉科常用治療方法,主要用於術後鎮痛、無痛分娩或癌性疼痛”。
疼痛事業,任重道遠
“疼痛科的建製這一創舉帶來的隻有贏家,沒有輸家。”衛生部這一政策剛出爐,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名譽主委、國際著名的疼痛生理學家韓濟生院士便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其認為最大的贏家就是廣大慢性痛患者,而且,疼痛科的建立絲毫不影響病人就醫的格局,原來到各科就診的病人一切如常。
“以往,衛生部沒有疼痛科的建製,思想保守的醫院領導也不敢打破慣例,同時也影響到了醫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這些年疼痛醫學技術發展並不均衡,一些國內知名的大醫院都沒有疼痛科設置;有的醫院雖然開展了疼痛醫學科,但是還是門診居多,疼痛科醫生往往是麻醉醫生兼職;在更多醫院,連疼痛科的影子都見不到。上述3種情況說明,疼痛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還有很大的空擋。而衛生部要求,“開展疼痛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應有具備麻醉科、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風濕免疫科、腫瘤科或康複醫學科等專業知識之一和臨床疼痛診療工作經曆及技能的執業醫師”。目前麵臨的情況是,疼痛科拿到了“準生證”,但對眾多醫院來說,疼痛科的學術帶頭人尚未浮出水麵,技術梯隊的形成也還需要假以時日。
韓濟生院士表示,疼痛科發展起來以後,應該充分發揮其臨床一級學科的優勢和作用,做好疼痛病人的分診、會診以及轉診工作,不論是門診病人還是住院患者,都應將其疼痛有效地管理起來,由此才能彰顯醫學是以人為本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