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豆豆與《文強口述自傳》 (圖)

(2008-11-26 00:45:22) 下一個


圖:

1。林豆豆與張清林、張寧
2。《文強口述自傳》封麵

再識林豆豆

記者 南海

  林豆豆曾為軍嫂。上篇說到她樂於助人、協助搶救國防大學研究軍史、戰史專家王年一教授,這一篇則說說林豆豆大姐致力於她鍾愛的口述曆史的事業。

  不久前,記者去湖北采訪,就將林豆豆大姐助人為樂的故事說給她家鄉的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輝、省對台辦主任尤習貴等領導聽,他們聽後唏噓不已,為大姐的熱情熱心所感動,他們邀請林大姐回故鄉走走,我把他們的心意轉達給了林大姐,不料大姐說:“嗨,現在就是忙,走不開啊!”

  林大姐說她走不開是有理由的。這些年,她在為搶救珍貴的曆史而辛苦奔忙,就連故鄉也不是每年都回去。兩年前,她去過一趟武漢,那是去跟江漢大學談口述曆史項目的合作。江漢大學雖然在中國不算一流的大學,但他們有雄心,也有一定經濟實力,這正對林大姐的路子。這幾年口述曆史的研究如火如荼,前年他們在揚州開了一個全國性的學術會議,接著又在武漢舉行了第二次會議,是由江漢大學主辦的。在武漢那次,林大姐給他們找了個項目:請李爾重口述曆史。李爾重你知道嗎?就是當年擔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第二書記的那位,他喜歡舞文弄墨,有多方麵才華,與“文革”中的省委書記王任重被毛澤東稱為“湖北二重”。幽默風趣的毛澤東有非凡的洞察力與概括力,他稱喬冠華與胡喬木二位“筆杆子”為“南北二喬”。王任重與毛澤東有詩詞交往,1959年6月作為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的王任重陪同毛澤東回韶山,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到韶山》詞:“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作為陪同者的王任重也寫了首《韶山風光依舊》的詩,詩曰:“韶山風光依舊,人世幾經滄桑。壯誌已成大業,何須衣錦還鄉。”“文革”中,王任重因此大倒其黴,造反派說他攻擊影射偉大領袖、偉大統帥毛澤東。

  “二重”可是當時高級官員中少見的“才子”,李爾重後來調到河北當了省委書記兼省長。他九十多歲了,“文革”後還創作了八卷本、500萬字長篇小說《新戰爭與和平》,那都是虛構的作品,沒有說自己的真實往事,他的人生極具傳奇性,林大姐想組織人整理他的口述回憶錄,不過他現在不輕易見客,年紀也大了。林大姐說,隻要我去見他,他還願意見。

  林豆豆大姐告訴我,除了李爾重,他們采訪口述的對象還有:張國燾的手槍隊長,90多歲了,耳朵已經幾乎全聾,他兒子貼在他耳邊喊,然後將他的回答傳達給我們;他們還組織人采寫了宋氏三姐妹在抗日戰爭時期搞的一個保育會,資助了許多孩子,當年資助的三萬多個孩子,現在都是老頭老太太了,他們中間出了不少名人,通過采訪他們,挖掘出了很多沒有披露的史料;還有北京基督教會的一些老牧師,還打算采訪一位蔣介石的侍從文官,也90多了……林大姐越說越興奮,言語間充滿了自信。

  我問林大姐,為什麽這麽重視口述曆史?她說國際上口述曆史興起的原因甚多,但在中國,或許一個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原因是,“成文曆史”、“書麵曆史”已經被國家高度壟斷,真實的曆史要發出聲音,必須另辟路徑——至少得被記下來、留下來。而林大姐自己,一定更有體會,事實上,她本人就應該名列曆史重大事件中最關鍵的口述人之一——雖然她的口述,真要立了項,未必能出版。這使記者想起一句話:所有曆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當代史又都是當權史。

  林大姐對記者說起她受啟發的一個例子,說的是中實集團總裁王天怡,原來他是下放到延安的知青,在那兒幹得不錯,最後當了公社書記,晚上沒事了,他就去聽老頭兒聊天。那些老頭兒都是老紅軍,給點兒酒、花生米,就什麽都說,他當時年輕啊,一聽嚇壞了——這麽多高級領導人的曆史故事,都不敢相信啊。後來他下海了,做生意做得很成功,經常到美國去,聽到那邊研究人員說起來,跟他早年聽這些老頭兒們講的,基本上是一類東西。近年他多次要求跟我見麵談談,把這些珍貴的曆史整理出來……

  林大姐從事的口述曆史的項目吸引了許多人才,參與的人有文化界的,也有政界、軍界的,“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那麽大的實力,所以就與大專院校合作,像揚州大學,上海大學,北京的一些院校。還有當代史研究所的一些人,以個人名義參加。”官方沒有撥一分錢,她設法去找資金支持,主要是搞學術討論,搞培訓,推動成立新學科。

  我問林大姐:“作為一名退休幹部,從事口述曆史活動,同樣麵臨著經費的艱難,您口述曆史的成果通過什麽方式問世呢?”“還是得找出版社啊。”談到出版,看來這是林大姐花心思最多的一個環節,真正是費了一番周折——因為現在中國的出版界是兩頭受擠:一頭是國家的宣傳口徑必須顧及不能觸犯;另一頭是市場的反應必須順著不能不理,可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搞口述曆史,就得顧著這兩頭,既要規避政治風險,也要規避市場風險。現在看來總算有點眉目,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他們口述曆史成果的出路問題了——“北京有家出版社非常熱心,提出你們不要再找別家了,我們全出。我們就給他報了幾個選題:台灣林氏家族、張國燾的手槍隊長、李爾重等等。”

  林大姐高興地給我講起他口述曆史的第一個成果——《文強口述自傳》的出版,這是她費了不少心血的結晶。“文強父子主動要跟我見麵,我們組織了一個小組,訪問了文強九次。第一次我跟他們一起去了,後來采訪、整理的過程我實在太忙,就沒有參加,再說也不是很了解他這段經曆。記錄稿出來後送到我這裏,我說我就不看了,因為我也不熟悉國民黨的曆史,你們拿去讓文強的兒子看吧。結果文定中也沒有看,書裏就出了一些差錯。一個原因是訪問者不大懂文強的湖南口音;再一個就是,文強年紀大了,記憶也不那麽準確了……這算收獲中也有教訓。”林大姐不無遺憾地說。她還告訴記者,為澄清這些差錯,她也給海外的一高姓記者講過。大姐說,那些真實的材料你都可引用,防止以訛傳訛,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她說“真讓謠言弄怕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