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戰爭觀【佛經學習】
(2008-11-21 05:45:50)
下一個
本芝一直以為佛教應該是絕對反對戰爭的,因為隻要有戰爭就不可避免要殺生嘛,佛門慈悲怎能讚同殘酷廝殺的戰爭呢?直到讀了《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才知道,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是可以選擇戰爭的,而且如法而戰,有福無罪。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說:
君主可以為討伐內賊逆反和抵禦外寇侵擾而戰。但是在戰前、戰中,都要為避免征殺、濫殺而努力,並且要善用兵法,親自督戰。做好以下三點,如是戰爭“有福無罪”。
一、戰前的三種求和:
1、找人斡旋,“覓逆王所有親友及善知識”,謀求和解。
2、許其財物,求滅爭戰。
3、示威儆敵,“現大勇健難敵之相,令彼逆王生驚畏心以滅闘諍”,以求不戰而屈人之兵。
二、戰爭的三個宗旨(戰前總動員,於求和無效時啟動):
1、明了自己為正義而戰——聖戰,是要護國養民,製止頑敵的無謂殺戮。
2、擒賊要擒王,盡量不損士兵。
3、對一切人都要力爭生擒活捉,爭取兵不血刃,不做殺害。
三、戰中三個方略:
1、整肅軍容,振奮士氣,使不生畏心。
2、善用兵法,合理布陣,使竟進不退。
3、最高統帥親自督戰,使戰鬥者能直取王意,念報王恩。
附:《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關於戰爭的經文:
若其國內有逆賊主。具四種兵。與法行王闘諍國土。及外國王來相侵奪。欲與大闘。集四部兵一切現前。行法行王雲何與彼而共闘戰。答言。大王。行法行王當應思惟。於三時中出三方便入陣闘戰。何等三時。謂初入時中入時後入時。大王當知。初欲入時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見逆王。爾時複作三種思惟。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所有兵馬。為與我等。為當勝我。若與我等共闘戰者。俱損無益。若其勝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應覓逆王所有親友及善知識。當令和解滅此闘諍。二者行法行王。見彼逆王與己平等及勝己力者。心自思惟。不應與戰。當與其物求滅闘諍。三者若見逆王。多有士眾眷屬朋黨象馬車步四兵力勝。行法行王士眾雖少。能以方便現大勇健難敵之相。令彼逆王生驚畏心以滅闘諍。如是名為於初時中思惟三種方便之用。大王當知。若以親友與物驚怖。如此三事。不能滅彼闘諍事者。行法行王。爾時複起三種思惟入陣闘戰。何等三種。一者思惟。此返逆王。無慈悲心自殺眾生。餘人殺者亦不遮護。我今不令如此相殺。此是初心護諸眾生。二者思惟。當以方便降伏逆王。士馬兵眾不與闘戰。三者思惟。當以方便活係縛取不作殺害。生此三種慈悲心已。然後莊嚴四種兵眾。分布士馬唱說號令。簡選兵眾分作三品。於上品中有上中下。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於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健兵馬分在兩廂。令護步眾不生畏心。行法行王處在軍中。與最上品象馬車步猛健眾俱。如是入闘。何以故。有五種事。能令大軍競進不退。何等為五。一者慚愧王。二者畏王。三者取王意。四者令眾背後無畏。五者令念報國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轉。能勇戰闘。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設是方便入陣闘戰。爾時雖複殺害眾生。而彼王得輕微少罪。非決定受懺悔能滅。何以故。彼法行王。為欲入戰。先生三種慈悲心故。雖作此惡得罪輕微。非決定受。大王當知。彼法行王。為令眾生。為護沙門護沙門法。為護妻子族姓知識。能舍自身及資生物。作如是業。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無量福。大王當知。若為護國養活人民。興兵闘戰。彼時國王。應當先發如上三心。勅令主將一依王教。如是闘者有福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