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傷寒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二00八年六月 概 論
就說是這個書啊!前聖後賢。這個書是聖賢留下的,張仲景也算醫聖了吧,這是一種看法,這就是所謂的古典經文哪。那麽又有一種看法呢,說這個書叫《傷寒論》,那麽主要就是論述傷寒了,不能治雜病。你像李東垣說(傷寒論)是不能治內傷。說張仲景長於治外感,認為就是不長於治內傷了。還有的說《傷寒論》所載的方劑都是古方,古方不能治今病,上次咱們還有人提這個問題。這些說法呀,統統是錯的。我們解答這個問題呢,就得對這個書怎麽來的(進行了解)。那麽我們才能有一個正確的看待的方法,那麽這就不能不談中醫的發展的問題了。中醫的發生、發展呢,比較久遠。這個書在張仲景這個時候,距現在快到兩千年了,一千六七百年過去了。那麽這個書有這麽完整的體係,可見中醫的發展那還早的多。由於那麽早,所以中醫的這個辨證施治這套東西不是在某一個基礎理論上研究出來的,像西醫那樣,它絕不是。因為什麽呢?當時的時代大家都可以想象出來,限於科學水平它不可能,而且又沒有什麽好的器具,想要對病變的本質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那是不可能的。隻能在人身的反映上,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證候吧,在這個上麵想辦法治病,中醫的開始它是這麽來的。這麽來的,你們想一想這是很不容易了。那麽這個時間的經過它相當的長久,是經過多少個人體,很長一個時間,逐漸的觀察,逐漸的實踐,他也在這個疾病上看出了一些規律,這個規律呢就是一般的規律。那麽什麽是一般的規律呢?咱們這個書就要講了,這個六經就是的,他說六個類型嘛。(還有)八綱,這都是一般的規律。就是疾病基本是共同的,它有一般的反映。那麽古人呢經過很長的時間,他得出很多的結論,尤其首先得出的是疾病發展的一般規律結論,那麽在這種一般的規律上他想治病的方法。當然那個時候也是實驗,那個時候就是先從實驗來的,他逐漸的實驗來實驗去,做出了一種很可靠的結論。在以前記載這些結論的書最較早的就是《湯液經》。
《湯液經》這個書出的盡管晚,但是發展最早了。叫《伊尹湯液經》,說這個書是伊尹作的,伊尹是商代宰相啊,這個也是不可能的。這個就是以前舊社會呀,封建時代作書的人也不知道中醫是誰搞出來的。那時候結論是很清楚了,很有了啊,那麽隻能說是聖人,就像咱們這個《本草》呀弄到黃帝身上了。咱們講《內經》,說是岐伯和黃帝,都不外乎是皇上宰相這一幫人。他們是天呀!生而知之嘛!這是錯誤的,這是歪曲曆史。實質的作書人呢,他也不準是反動,可是他的確也不知道,他不是一個人。所以中醫的發展呀,不是一個時代,更不要說某一個人了。無論是伊尹,或者張仲景,他都不可能一個人完成這麽一個東西。它是從經驗來的,所以中醫學簡單的說就是經驗醫學,就是從這個疾病鬥爭中搞出來的。那麽張仲景這個書呀,它是從《湯液》來的。這個在《甲乙經》中就有,他說:“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同時在這個書,我們現在這個本子裏,全把王叔和那套東西給拿掉了。他這本書有《傷寒例》,《傷寒例》是由王叔和作的。王叔和搜集仲景的舊論,他搞了這個書。那麽他也說是“仲景舊論,脈證聲色,真方,有神效者”,他就是基於這些東西“擬防世急也”,就是這個時候就有的。那麽仲景他也不是杜撰的,他是對《湯液經》,說他論廣,他有所發揮,這是肯定的。
那麽我們想象《湯液經》這個書,它就好像《本草》,比如說桂枝湯,桂枝湯底下就有了太陽病什麽情況之下來用它,是這麽一種德行(情況)。(湯液經)總是以方劑為主的,一聽這個名呀,叫《湯液經》。那麽張仲景呢他就不是用這麽辦法了,他是把方劑擱到一個病上,你像這個《金匱要略》就是的。像“水氣病”啊,“痰飲”啊,針對一種病,那麽這種病裏頭需要哪個方劑,他就把這個方劑拿來。可是方劑的這種應用啊,依本《湯液》,方法不一樣。那麽我們這個《傷寒論》也是,它是治傷寒。我們中醫說的這個“傷寒”,它是不局限於傷感外寒,它是廣義的,凡是這樣熱病之屬,都叫傷寒,我一會講你就知道了。他是拿出這麽一種病,而用《湯液經》各個方劑,征引很多。那麽中醫它是通過實驗來的,一切的方法規律,一律像王叔和所說的這個是“真方,有神驗者”,有神效者。這些東西都是通過實踐的結論,它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實。古時候是這樣的,現在還這樣,它是客觀存在,它是自然界的一種規律,它不變的。我們講這個幹什麽呢?所以現在學這個還可以用嗎,不像他們說的古病(古方不能治今病)。
它是注重這個隻要合乎這種事實,你用它就有效,它是客觀存在的東西,所以中醫辨證主要是以張仲景為代表的。那麽它是根據一般的規律,你想想根據一般的規律找出的方法,它就是治一切疾病的方法,它不是專對某一個疾病。因此我們對《傷寒論》總要有這麽一個認識,這個認識這裏頭一點不詭辯呀。咱們根據發展的時代,尤其我們這幾年的應用,在我個人身上,我這幾十年,我所用的方劑都是根據古方,並沒有說適於古病,不適於今病,隻能治傷寒不能治雜病,這一切我們根據實踐證明,都可以把它反駁了。不是!的確是有效果,而且用之(得)當,確實有神驗。那麽我們對於《傷寒論》,應該有這麽一種認識,就是仲景用的湯液是比較可靠的,所以前頭這個《序言》:“撰用《素問》……”等等的,與皇甫謐這個說法根本是矛盾的。那麽根據我們看呢,當然根《內經》也是毫無關係。
第一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
第1條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那麽今天我們就開始研究太陽病,頭一段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一段,後世說是叫提綱啊。什麽叫提綱?“提綱”兩個字提的對,就是太陽病的綱領。我們更具體的來說,對於這個太陽病,它是一個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陽病它必須有這個特征,那麽也就是說太陽病啊,不是一個個別的病,像咱們說的那個現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個個別的病,它是專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變所在的地方,這種現在西醫的病名一個病一個病的病名。這個雖然叫太陽病,它不是單獨對一個病說的。這個太陽病啊,凡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有這一係列的證候反映,那麽它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它就是一般的證,無論什麽病,象我們平常見的感冒啊,流感啊,傷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開始發作都有著種情形,這是我們臨床常見的東西了。
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那麽具備這種特征就叫太陽病,你就根據治療太陽病的方法治療,那是不會錯的,這太陽病頭一節說的就是這個。我們再深研究,那麽根據這些證候,我們來更深入的認識太陽病。那這個脈浮說明什麽問題呢?這個脈浮就是脈出來了,往外出來了。它怎麽出來的呢?就是血管裏頭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脈浮。血液多了就是血裏頭水份多了,他不是說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脈浮啊,就是我們身上外麵這些淺在的動脈,有高度充血的這麽一種情況,脈才出來了,尤其頭項這個部位充血更加的厲害,所以在上邊特別疼,而且強(qiang),這個強啊,就是強直的樣子,這個在書的注裏給改作 jiang,這也通。這個強啊,現在河南人說身上哪個地方板(音)啊,他就說強。張仲景是河南人嗎,可見這個強是河南的一個語言,還是對的。那麽由於這個充血,是上半身厲害,越往上越厲害,這個我們在一般的感冒都得過,一得感冒這個腦袋的血管都蹦起來了,越往上越厲害。那麽這說明什麽呢?這個充血,靠著外麵淺在動脈都充血,而上體部尤其厲害。“而惡寒”,這個惡寒就是體表熱。我們平時的溫度啊,他與外麵的空氣接觸有一定的差距,他習慣了,忽然高起來了,與外麵差距驟然加大了,就感覺外麵的空氣很襲(寒冷),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內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惡寒。那麽根據證候的分析,我們還要想一想,這是怎麽一個情況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擴張,大量的體液他往外來,這個時候呢,脈就浮了。而這個發汗呢,人要想出汗那,都在上體部,上體部麵大嘛。那麽這種情形,就把體液大量輸送的上體部來了,所以脈也浮了,尤其上邊更厲害,頭項強痛。那麽液體得隨著熱一起來吧,西醫也是這麽說法,液體和熱一起來,外麵的體溫就增加,就感覺外麵怕冷了。那麽我們根據這些症狀,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來。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個證候,要出汗而沒能出汗,它就“脈浮,頭項強痛而怕冷(惡寒)”。
這我也查找西醫書了,他就是這個樣。太陽病是怎麽樣一個病呢,根據這個證候我們就可以得出這麽一個結論,它是要出汗而達不到出汗,這麽一種病理現象。這個中醫有個傳統的看法,這個看法還是對的,中醫說正邪交爭。所以說如果我們有了病了,我們的機體對這個疾病是要鬥爭的,它不等著,所以正邪交爭,這是在中醫中頂要緊的一句話。那麽這個太陽病它為什麽要出汗呢?這就是機體要通過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這麽一個道理,這個我們講桂枝湯的時候再講,在內經上也有。可見這個表證啊,就是這個太陽病是正與邪鬥爭,在哪呢?在表。這個機體利用發汗的機能,打算把這個疾病排除於體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這種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他有往往達不到,達不到就出現太陽病這種情況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滿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這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個我們可以拿一本書看一看,這個人身體對(病邪)(抗病能力)不行,不用藥…。所以沒用…。這個水分從外邊多了,裏頭就有空氣,所以他容易放屁,這是咱們平常人都能觀察出來的。可見人的身體有所刺激,它就要適應它,就與它鬥爭。那麽,有的疾病的這種刺激是相當劇烈的,所以身體呢它就不能夠(抵抗)。假如人身體沒有這種衛外的機能的話,就活不了了,怎麽樣的衛生也不行,這空氣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這種外在或內在的刺激,他都起來鬥爭,所以古人在長久的經驗中他說“正邪交爭”,在內經中講的很好了,這一節先講到這。
第2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這個太陽病,就是指第一條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樣的太陽病的證。那麽假如它又發熱汗出,這個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現這個,身上潮乎乎的出汗並不太多,而且這個汗啊,覺著有臭味,發熱,不但惡寒而且還惡風,這個惡風比惡寒厲害。
“脈緩”,緩者和緊脈是對脈,這個緊脈就象煙卷一樣,裹的很緊,你要是倒出去一半,這個煙卷就是緩了,你按著軟不大的,就不是那麽硬了,這叫緩。為什麽脈緩呢?就是因為出汗了,出來了,水份喪失一部分了,所以這個脈一按就緩了。那麽後麵要講的傷寒,它就一點汗都不出,它的脈就特別緊。那麽這一段它說太陽病裏頭有這麽一種太陽證:發熱,汗出,不但惡寒還脈緩,這類的太陽病就叫做中風,這個風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風邪了,就是中的風邪了,這是錯的。它是因為怕風,所以古人給它起名叫中風,其實它就是個類型的問題。我們前麵講的太陽病要出汗達不到出汗,才有太陽病這麽一種情況,這會它見汗了,應該好了,但它沒好,這就是出汗的機能的關係了。
這個汗達不到驅除疾病質和量的問題,雖然出汗但不能接觸疾病,而下麵的傷寒幹脆就達不到出汗的目的,就這麽兩種情形。那麽古人說中風,那就是拿現象當本質,這是古人的一個錯誤。古人嗎,像仲景的時候,兩千來年科學水平在那呢,現在咱們不能這麽說了,現在把中風當一個證名看就是了,並不是真有風邪在這裏,可是因為這個名字的關係對於解釋就成問題了,我們過後再談,現在先不說這個。
那麽說這個中風,這個“中”字上是有用意的,這個“中”就是拿箭射東西謂之中,中者中於內,這就說明出點汗而邪卻留到裏麵去了,你出汗表就虛呀,可是表虛……(音頻缺失)這個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風。中風者,言其邪深也。這個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較傷寒要深,所以用這個“中”字,這個“中”字是很有意義的。但這個風邪的說法,先在不要這麽信了,不要說惡風就是風邪,這個惡風它是以為出汗,身上有熱又有汗,非惡風不可,這個洗澡大家都知道,從熱水裏出來,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風,你非披上點衣服不可。它這個身上熱又有汗那就要惡風了,他不但惡寒還惡風,所以惡風比惡寒厲害。由於惡風,古人說是風邪,這風邪是不對的。但是這種證不妨礙我們治療,假如太陽病就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這個病。它有脈緩,發熱汗出這一類的太陽病(就是中風證),這個病邪比較深,不在皮膚這一層,在肌肉那一層。古人有句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於外表出汗了,皮膚疏鬆,所以這個邪乘著這個虛,它就往裏麵去,到哪呢?它進不到太裏麵,就在肌肉這裏麵,所以後麵我們要講了,桂枝本為解肌,不叫發表了,這是第二條。
第3條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這太陽病證啊是表陽證,是遲早要發熱的。不過開始得的時候,或者已經發熱或者還未發熱的時候,有的人一有病了頭疼等等的看病的時候還沒發熱呢,可它轉手就要發熱。無論已發熱還是未發熱,必惡寒呐,一定是怕冷的,所以這個惡寒是表證的一個特征,它一定怕冷,而且不汗出的這個怕冷特別厲害,在臨床上也是,麻黃湯證比桂枝湯證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龍湯證,冷的更厲害。
“體痛、嘔逆”,他一點也不出汗,這個人的氣息不得旁達,你象桂枝湯證他不是不往上撞他也撞,但輕,所以也有幹嘔啊。而麻黃湯證他一點汗也不出,氣息一點也不往旁走,他都往上撞,所以它嘔逆。
那桂枝湯證身體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的輕,那血管不是緩了嘛。這個傷寒是無汗,他這個充血不光往上麵衝,他哪麵充血都比中風重的多,所以身體都疼,不光頭項,這就是有汗無汗的關係,有汗脈緩無汗脈緊。
這個陰陽俱緊就是上下脈全緊。這個緊啊,你拿手一按脈,非常的界限分明。這類太陽病就叫傷寒,就是太陽傷寒。那麽古人取這個名詞跟中風一樣,也是由於這一類的太陽病必惡寒,惡寒比中風明顯顯著,所以他就叫傷寒了……(音頻缺失),那麽古人管這個有汗的叫做中風,沒汗的叫做傷寒。這個古人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我們現在就不應該這認識了,還要說什麽風傷哪了,寒傷哪裏,這明明白白的,現在都是常識了,不是什麽科學專門的事了,還要那麽講就是錯了。
可是這個“傷”和這“中”這是要分析的,所以仲景的文字都這樣。他起個名字,你看“中風”與“傷寒”,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這個邪深。“傷”者,傷於外。咱們擦傷、碰傷,都是傷於表皮,這個(傷寒)是皮表不開,汗不得出,所以一想發汗就好了,他就是人體的病邪淺,這叫做傷寒。
這三條,頭一條講的是太陽病的提綱,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麽這種太陽病再細分,有兩種,一種太陽傷寒,一種太陽中風。主要的差別,一個是汗出,一個是無汗。由於這個汗出和無汗,這個證候就不同了。
第4條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病,一開始的時候全發生太陽病,所以說太陽受之,不過這個話是有語病的,什麽語病?還是說是開始得病時太陽經受邪有熱這個味道,我們現在不要這麽看了。那麽就是不管是傷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開始得都是太陽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脈平靜,平靜是怎麽的呢?就是不特別大,不特別快,這都說明病輕,一般輕病都是這個樣子,這樣的病是不會傳的。什麽是傳呢?仲景的書是這麽講的,開始病在外,它往裏邊傳,傳入半表半裏,傳入裏。雖然開始在太陽病,一看這個脈象比較平、靜,這個病不要緊,吃點什麽發汗藥就會好了。吃點感冒衝劑,桑菊飲,甚至喝點薑湯就能好了。
假設說“頗欲吐,若躁煩”,“頗欲吐”就是內傳少陽病的情況,這個少陽病,尤其柴胡證是心煩喜嘔。“頗欲吐”這個“頗”字很有意思,不是說這個人,有點感冒,稍稍的有點吐的意思,頗就是很的意思,心理鬧的慌,要吐。
“若躁煩”,這個躁煩那,陽明病,這個熱在裏頭人就發煩躁,煩躁的厲害,這個躁擱到上麵,躁者亂也,煩是個熱象,發煩熱,這是有內傳陽明的一個證候。而脈又是數急,數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厲害,這說明這個病與上麵的病差太多了,這個病必傳,來勢挺凶。所以我們遇到這種病,你這個大夫必須在這個病的一開始就應該知道它的輕重,傳與不傳。這個要傳即便你就是治的對,治的正確,依法來治的,也不會馬上就好的,所以對這個病要重視了。這個病也正在急劇變化之中的,臨床上千萬要注意。假如有脈數急什麽的,說明這個病是往前進展的,它沒停止。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臨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這肯定是要必傳的。
第5條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上麵說的是開始,一日。這個說過了兩天三天的時間。那麽如果這個病傳,一定是有征兆的,傳哪去呀,它由表往裏傳,或者傳陽明,或者傳少陽,而陽明少陽證一點都不見,肯定它不傳。
那麽這兩段我們看的雖然是太陽表證,那麽你對這個病的輕重緩急、傳與不傳,當大夫的也要心裏有數。怎麽來觀察呢?那麽不外乎在脈證。開始二三天不傳,那它肯定是不會傳。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看到的,二三天這個病就傳少陽的多,人也無力了,發燒不退,脈浮細這類情況。你看他胸脅滿悶,柴胡證這就來了,這個病較為重。那麽二三天還不傳,肯定這個病還是不要緊的,就是一般的傷風感冒了。
第6條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這個病形似太陽病,也頭項強痛,脈浮,很像太陽病,但主要的是它渴。這個渴是內熱的一種表現,像陽明病白虎湯證就渴呀,它裏頭有熱。裏熱的這種病啊,它不惡寒,這是什麽道理呢?
它也身熱,身上不是不熱,根據我們剛才講的太陽病,身上熱,加大外邊差距,他要惡寒的,這個是不惡寒。這裏熱是很強烈的,人身上的這個條件反射啊,這是巴甫洛夫弄得,這個我認為很好。
這種刺激過於興奮,那一種刺激就被抑製。他是個實驗,這個巴甫洛夫很有意思,他用那個狗呀,用很熱的電線燙這個狗,這個狗當然叫喚了,甚至咬他,那時候喂它什麽它也不吃,可是呢他每要見到這條狗就給它好吃的。過的日子多了,狗一見到他拿電線,它就淌哈喇子,它就老老實實的。後來都給燙破了,它也不動彈,直撂滾了。為什麽呢?它這個食欲過於亢奮了,把燙的這種疼的刺激反到抑製了。這也是的,這個裏熱啊刺激相當厲害,要不陽明病的人說都胡話,譫語煩亂,它這個刺激相當強烈的,尤其對於大腦。所以這個惡寒他到不惡寒了,他是光惡熱了,就是惡熱的這種刺激過於亢奮,而惡寒的刺激被抑製了,所以就不惡寒了。這溫病就是這樣,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裏熱,這說的很清楚了。你看這個地方還這樣,與上麵的“中風,傷寒”的文法就不一樣,那個“名為傷寒”、“名為中風”,這個是“為溫病”。
那個中風、傷寒都是太陽病的一種證,這個是溫病,是對著太陽病說的,太陽病才叫病,這個溫病不是太陽病的一種證,它是對等的看法。這是另一種病,叫溫病。所以他(傷寒論)的文章就是這樣,你要細心讀就能夠知道了。那麽既然是溫病,就不能根據太陽病的方法來了。太陽病治療是發汗,溫病不屬於太陽病就不能發汗了,裏熱是不能發汗的,這個千萬要注意。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假若發汗的話,這個發汗最傷人津液。這個裏頭有熱,就怕發汗,你越發汗,他越熱,象我們這個壺在爐子上坐著似的,火蒸著它,你再一撤這水,這壺熱的更快。這個溫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熱病,裏頭有熱,不能發汗。假若發汗之後,“若發汗已”,就是發汗之後,假若這個你當了太陽病了,而誤發其汗之後,那不是一般的熱了,身灼熱,身上幹熱幹熱的,灼熱,像火烤的那樣子,這就是由溫病變成風溫了。這個風溫這個字怎麽起的,它就是根據底下這個證候,我們頭前不是有個太陽中風嗎?發熱汗出,它這個也汗出,也發熱,但是它不惡風也不惡寒,它是熱盛啊。類似中風的那種情況,這麽一種溫病,它的意思是這個意思,所以它叫風溫。
那麽,它的證候是什麽樣的呢?底下就解釋了,“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就是上下的脈全浮,這個浮呀,也主表也主熱,這就主熱。“自汗出”,那麽這個身灼熱自汗出,我們講陽明病就有了,它這個熱由裏往外蒸的,裏熱往外出的這個熱就是蒸蒸,身上熱而汗出,它是這麽一種汗出,不像頭前那個中風證一樣,他那個汗出的有限,它並沒透,所以肌肉還是不解。這個不是,它是由裏往外出汗,他是熱。
“身重”,這個身重也很重要,說明身體有濕,皮膚肌肉裏頭濕挺重的。這說明什麽問題呀,雖然裏頭熱,身上還這麽大的濕,說明裏麵不實,這個在陽明病裏頭就有了。凡事陽明病的裏熱最傷人津液,熱實到極點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幹了。水火這兩個東西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在這個裏熱程度上看,身還重,裏還不實。由於這個熱往上湧,鼻息必鼾,出氣呼吃呼吃的,有聲。
“語言難出”,這都是熱往上湧的反應。這就是說這個溫病就是加重了,假若要是發汗,吳鞠通《溫病條辨》還說用桂枝湯,這個用不得。溫病裏頭有熱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這個桂枝湯不能用,就是銀翹散、桑菊飲也不可以用。這個咱們要注意了,要記得。這個病就是白虎湯,它裏頭熱,不是表熱,解表沒用,越解表越壞。桂枝湯更不能用,那是甘溫的藥。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上邊隱伏這個身重,就告訴你辯證了,中醫就這個東西,不辨證不行。“直視,失溲”,下後傷津液,吃瀉藥、發汗藥,都傷人津液、傷血液。而且裏頭不實,身還重嘛,濕還盛嘛,你為什麽給他吃瀉藥啊?一吃瀉藥,更傷津液了,小便沒有了,小便不利,這就是津液喪失的太甚了。吃下藥為什麽也傷津液?下藥這個東西就是把胃腸裏頭原來給消化吸收的東西都給催下去了,可不就是喪失津液了。所以下、發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時眼睛也發直,眼睛失去血液的融養,就發直。同時這個下藥傷髒氣,如果裏頭是熱實的,象陽明病大便秘,下而不傷人的。裏頭不實,下的髒氣虛了,不但小便不利,由於津虛,膀胱有點尿還瞥不住,還就拉了,失溲,這個病就比上麵那個風溫就更重了。失溲者,就是腎功能失去收攝作用了。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溫病、是熱病。這是以火濟火,如抱柴救火,這火燒的更厲害了。“微發黃色”,微,有點,所以說要被火呀,這個人頂輕了,這個人臉上身上都是黃的,這個黃不是發黃疸,就是微黃的樣子,一點血色都沒有。那麽要是劇呢,劇就是厲害。“劇則如驚癇,時瘛疭”,就是一陣一陣的發驚恐,時常的抽,身上的顏色就不隻是發黃了。“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過那個顏色,所謂黃褐色了,就是熏肉那個顏色。
“一逆尚引日”,就是指瀉下和火攻,這個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了,有很多種火攻的方法,(比如)紮火針,再如把地用火燒得非常熱,人躺到上頭,也就是捂大汗,這也是火攻的一種。再有就是熨背,後背拿熱東西敷,這都叫做火攻,這個火攻是必須大汗。“一逆”是指誤下,人還能活些日子,“尚引日”,但是已經是很重了。“再逆”就是指火攻,活不了了,真像如火熏色那個樣子,那就是促其命期了。那麽這一段呢,有人就講張仲景不講治溫病,這段很清楚。所以溫病不能發汗,又不能吃瀉藥,更不能用火攻。火攻與吃涼藥都是對待的看法了,溫病能到這樣子,就得清了,沒別的辦法了。可見這個溫病隻能用白虎湯,根據他這個條文,決不能發汗,瀉藥也不行,他沒有實,實可以。那麽後世,你像陳修園他們主張,真正的溫病實證,可以用大量的麥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黃,這我實驗過,非常好使,但是得實。什麽實啊?人說胡話,大便幹了,那麽這種溫病你也說不能下嗎?那得該下就下,但是隻是攻不行,你得用強壯滋陰解熱的藥,就是麥冬、生地這類藥,相當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參溫補行嘛。
那麽這個《傷寒論》裏講不講溫病呢?講的。這一段在太陽病中提出來了,你不要把它當成太陽病來治療,後來我們在陽明篇裏就有了。陽明篇裏講“外證雲何”呀,那就是指溫病了。“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那就是溫病,就與這個一點不錯嘛。那個用什麽治,就用白虎湯,渴呢就用白虎加人參。他講的這個都對的,怎不講溫病啊。這個讀書,你得前後看。但是太陽病裏頭沒有溫病,溫病不屬於太陽病。也有把中風,傷寒,溫病放到太陽病裏邊,這就錯了,根本不是太陽病,不是在表呀,所以特意拿出一節來,講的是太陽病啊,恐怕醫家也拿這個當太陽病來治,一治這就壞了,辨證主要的一點呢,就是“渴而不惡寒”,“不惡寒”就與提綱衝突了。前頭說了,“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為了)加重惡寒的語氣,才擱了個“而惡寒”。那麽這個不惡寒,就不是太陽病。那麽所謂的提綱啊,是太陽病的起碼證候啊,他必須具備這個條件,尤其這個惡寒。
第7條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這一段也很重要,它講太陽病啊。太陽病是表證,表證裏頭還有個少陰病呢。那麽差別在哪呢?
少陰病偏虛偏寒呐,所以一開始就病有發熱惡寒者,那就指太陽病,太陽病是發熱惡寒呀。沒有熱,一味是惡寒,那不是太陽病是少陰病了。就是說疾病的一始有這麽兩類表證,有發熱惡寒的,是發於太陽病;無熱惡寒的發於少陰病。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這是個約略之詞。
真正的傷寒病啊,我也得過。在我小的時候我們家一家子,六七天的時候是個要緊的關頭,病好不好在這個時候很厲害,老太太都知道,這幾天是憋汗的時候,好大約在這個時候,不好這個時候也減輕,那麽在六七天的時候減輕這個病就沒問題了。那麽這個書呢,也是約略之詞。那麽至於下麵他說的“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這是一種符會之言。古人有拿這十個數,一二三四五,這幾個謂之生數了;六七八九十,叫成數,這是五行學說。你們排一排,一二三四五在上頭,六七八九十在底下,一對六,二對七,不就這樣子嘛。這個“一”呀是奇數,屬於乾,乾坤的乾,就是天。偶數屬於陰,屬於地。他說天一生水,“一嘛”,屬於天了,陽嘛,天一生水。你看看對應的是六,地六成之,這六是地呀,總得天地交媾萬物生成啊,他是這麽看的。他說天生則地成之,地生則天成之。數一擺就看出來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那個“二”,又是地了。“地二生火”,你看二底下是七,就是天了,天七成之。你看三又該輪到天了,“天三生木”,底下呢又該是地了,八,地八成之。“三”過去不就是“四”了嘛,“四”又是地了。“地四生金”,底下是九,九是天,“天九成之”。到五又是天了,“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他這個五行啊,是瞎造的,這麽搗出來的。
那麽陽數七,陰數六啊,就是根據這個,這是瞎說,所以我向來不講這個東西。這就是五行的生成,十個數字。這個沒什麽意思,但是頭前的那幾句話,“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這是一種約略之詞,不關乎五行生成的關係。
第8條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那麽,這個根據上麵的“七日愈”。那麽太陽病啊,七天愈了。那麽在七天以上又好了,那就是“行其經盡故也”,到時候了。就是行其經盡的緣故啊,他就不再傳了。假設要傳呢?針足陽明,那就足三裏穴了。
這個也不一定,這個就是在這個太陽病啊,在六七天的時候是要傳裏的時候多,那麽在五六天、四五天他傳少陽的時候多。他是隔個七日,一般在這個時候呢傳陽明的時候多,所以他說針足陽明。那麽六七天他也有時候傳裏的,也有啊,那你針足陽明就沒什麽用了,這也是就一般人傾向來說的。說這個太陽病啊,在這個七八天的時候,這是傳陽明的時候,如果病不好,有傳陽明的可能,那麽這時候呢,你針足三裏,那麽可以使他不傳。那麽在仲景後邊治療,他不用這個法子,這也是古人有這麽一種說法的,是屬於針灸的,可以作參考,這個也不一定。
第9條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這個沒有什麽理性。這個巳啊,巳時到未,正是天中的時候,午時嘛這個正當中,那麽午時的前邊就是巳時,午時的後邊就是未時,在這個期間呢陽氣最盛,在這個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來看的。這個太陽病,他是旺於那個時候,熱的最厲害呀,那麽就在這個從巳至午這個時候,正在這個旺氣的時候要好的,要好就在這個時候,這也靠不住。那麽這是一個,大概我想仲景,就是出自仲景手,這也根據《湯液經》上的一個照例的文字,也沒有什麽解釋的必要,事實也不一定,可也沒人體會這個病是不是準在這個時候好,據我看也不一定的,這也沒有什麽意思。他這個中醫啊,什麽他都要解釋,可是往往呢,他不是拿這個五行啊,拿這個臆測啊,再嘛拿現象解釋。你看我這隨便舉個例子吧,你看就像這個六七天這個好,那麽在西醫不算什麽,西醫他什麽病都有個周期性,這什麽時候要減輕,什麽時候要好了,這個病啊大概的意思,他就是一個病他這個本質上的一種這個進退的變化,沒有什麽可解釋的。中醫不然,古人他非要解釋不可,他解釋不出來道理啊,他就像陰陽五行什麽都上來了,他就是這個事,這個用不著解釋的。那麽這個病必好於什麽時辰,因為這個時辰正他旺的時候,這哪對啊,這個就不合理是吧。還有這個,你像這個幾日傳變他都要解釋。傷寒裏頭是不對的多,那麽這個“巳至未上”,這個東西這個靠不住的。
第10條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這個風家就指的太陽中風者。表已經解了,那麽有些餘證,猶不了了啊,大概就是在十二日愈了,這也是約略之詞了。有的樣子呢,這個病都好了,身上老有些酸痛,當然他在自己消了,他自己就好了,不用吃藥了,但是一般說來呢,大概十二天他就可以好了,這都是就一般說的,實質上這個病,傷寒病病多少日的都有啊,那麽後頭就有了,這都是就一般。
第11條
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他有些病是這樣的,看著外邊是熱,而裏是真寒,看著外邊是寒,而裏是真熱。這得舉個例子,也不是每一種病這樣的,有的時候遭遇到這個可能,你看頭一個嘛,他說這個病啊大寒,手足厥冷啊,這是裏頭是真熱,所以他不欲近衣啊,那麽這一類呢,白虎湯證就有這個情形。這不是厥深熱深嘛,外邊手腳都涼,可這個人呢他是啊,煩渴飲飲啊,不願衣被啊,正是大熱。他這個寒是個假象,這人是吃了白虎湯他這個厥逆就都好了。
還有一種病裏頭是大寒,這個人這點浮熱啊都跑到外頭來了,這也了不起了,這都是大病,你像這個四逆湯就有這個情形,通脈四逆湯也有。那麽這裏頭那麽樣的虛寒,外邊呢反不惡寒,臉還有時候發紅,這像是外邊有熱的,其實一點熱也沒有。他就裏頭那個大寒哪,他把人的一點虛熱啊反倒都跑到外頭來了,所以這個大夫也知道,也應該知道。我們在臨證哪,不能夠隻就表麵上看我們就來確定寒熱了這也不行。他這也是舉個例子,後邊這個具體的情形有的是呢。
今天咱們就講到這了,這就是說上邊解說,然後你看太陽病的時候,你要詳細的觀察,那麽然後他就看出形似太陽病而實際不是太陽病的一種溫病,這個呢不要錯當了太陽病來治療,那樣治療就壞了,不能發汗,發汗不行吃瀉藥,這是一般大夫常幹的事啊。那麽先汗後下,這是庸俗的一種套法,這更不行,他雖然裏熱,(但是)沒到那個時候不能下,這個溫熱的病更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可以使人卒死啊,“再逆促命期”嘛!那麽,然後他又說這個疾病在太陽病的時候得加小心少陰病。有兩種表病,看著都是身疼痛啊,你要是試驗體溫哪都有體溫,不是少陰病沒體溫哪也有體溫,可是他這個證候的反映上啊,他又不發熱但惡寒,這個發熱就人感覺熱,那麽這個要注意。言外呢少陰病有少陰病的治療方法,就在這裏就提醒了,他單有一篇論少陰病的。那麽然後呢,他又說一般的情形,他說太陽病一般好啊,都在六七天,時辰呢,大概都在巳時到未時上。這個啊,也有靠不住啊,他這裏我們這樣來理解他也可以嘛,是吧。那麽最後啊,他又提到這個有真寒假熱,假熱真寒,這一句在臨床上要注意的。中醫得講辨證,他根據證候的反映來辨證啊。以假當真,你把人家給治壞的,是吧,所以這一個也要注意。所以他講到這個地方呢,都講的太陽病原則的問題,那麽底下呢,太陽病應該怎麽治啊,原則是要發汗的啊,怎麽發汗呢,他要根據具體情形,他底下就要講了,我們下次講呢,就要講到這些具體的情形。
第12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而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這條啊,就是承太陽中風那一條,開始不是太陽中風嘛,就是承那一條而申明其證和治。太陽中風咱們頭前有一個概要的認識了,那麽這個詳細的證候和他的治療,這一節啊,就是接著那個來談的。“陽浮而陰弱”,指這脈說的。外為陽,內為陰。陽浮而陰弱呢,就是指這個脈呀,有浮於外而弱於內的這個形狀,實在說起來就是浮弱。脈,我意思說這個脈呀,輕按浮,那再使勁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軟弱無力。
仲景這個脈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說的,陰陽,上為陽,下為陰了。也有的指這個浮沉說的,就是外為陽,內為陰,指這個脈的外內上說的。這一節說的“陽浮陰弱”呀,我方才講了,就是外和內。脈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軟弱無力。這個弱脈同這個弦脈是對比的,比如說我們這個琴弦銑丁丁給它上上,一按這個弦呢,上下端直,這叫做弦。你這個弦上得不緊,拿手一按,軟弱無力,這個叫做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這個說陽浮之脈,那麽為有熱之應,就是發熱之應。陰弱之脈呢,就是汗出之應,就是由於汗出,脈就弱,脈與證是相應的。
底下這個“嗇嗇惡寒”,這個嗇,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惡寒,就是形容惡寒這個狀貌。
淅淅惡風,淅淅這兩個字,本來是風的聲音,微風的聲音,淅淅。也有這個淅呀,指著咱們這個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當水講也行,當風聲講也行。那麽這一段應該當風聲講,本來沒有風,太陽中風這類的病呀,老感覺有微風淅淅然來襲的可證,老感覺得有微風吹得慌,其實沒有,就是因為出汗那,感覺外麵有風,有風刺激。
“翕翕發熱”,這個“翕”,你看這個字,一個“合”字,底下擱一個“羽”字,就是合而不開的意思。這個翕當合,當閉,關閉的閉講。“翕翕發熱”這個意思,就是表證這個時候這個熱,彌漫全身,合而不開,感覺著悶熱這個意思,合而不開嘛。那麽總起來,上麵就是發熱、惡寒和這個惡風,用一些狀詞,形容詞。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這個表證啊,這個氣不得旁達。我們平時這個人啊,皮膚感覺不出透氣,(其實)也是透氣的,要不然我們衣服總得潔潔,我們老洗澡,衣服還髒,它也往外排出廢物,也通透氣息。那麽這個表證呢,就是不透,不透這個氣就不得旁達,那就往上壅,逆於上,就鼻鳴幹嘔,這都是氣往上壅的一種反應。那麽這一節說的是太陽中風的證候,比以前說的太陽中風的證候詳細多了,那麽至於治療呢,他用桂枝湯,桂枝湯主治這種病。
桂枝湯這個藥物啊,桂枝三兩,我們現在不要去皮,這個去皮呀恐怕是個錯誤。現在幹脆有的就把這個去皮去掉,不要了。這個桂枝呀,能夠有點發汗作用,就依賴這層皮,這層皮有一種揮發油這種成分。。。。。。(音頻缺失)。這就是十六兩一斤的,它一兩合這個三錢,三兩不就是九錢嗎?可是古人的一付藥開的一付單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藥。我們現在看這個量呢,要拿三除,比如這個三兩,拿三除才一兩,那麽一兩不就是三錢嗎,那麽現在拿“克”計算就是 9 克,這個也是約略數,古人的一兩合現在的三錢,也是個約略數,也不是絕對準確,但是一般應用啊都根據這個分量差不多,有的說是二錢八九這個樣子,也有的說就是三錢,或者還多一點,那麽這個也沒有一定的考據。曆來的習慣呢,就是古人的一兩合現在三錢。我們現在呢,又把它變成公製了,就是克了。克呢就是 9 克,那麽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樣。它這個在漢的時候,度量衡特別小。芍藥也三兩,甘草二兩,炙,這個三兩,因為它是三劑,都要拿三除的。生薑也是三兩,都要切成片。大棗 12 枚,把它掰開。
那麽桂枝湯根據這個方劑的組成,對於上麵這個中風證的治療,我們要分析分析它。最好我們還要借助《內經》上有這麽一段說得非常的好,能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藥。《內經》有個《評熱病論》,這是《素問》裏的。首先研究這個汗的問題,《評熱病論》上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它意思是什麽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於飲食,這個穀氣,古人說的“穀”就是五穀的穀啊,主要的是飲食所化生的。那麽這個穀氣不能直接為汗啊,它得在胃經過消化之後,變成養人之精氣,這個精就是精氣,所以它又說“穀生於精”,就是穀氣變成精氣之後才能為汗。而拿到現在的生理學上來把它解釋,就是說我們飲食經過消化,吸取的營養成分,血管吸收進來的營養成分供給周身。那麽這種營養成分那,經過吸收這個時候,古人叫做精氣。這個精氣也是養人那,養人之精氣,就是精真之氣,古人這麽樣子來說的。
在《評熱病論》那,它是陰陽交頭一節把這個汗(講了),因為陰陽交它也出汗。第二節它又說了“夫邪氣交爭於骨肉”,說這個太陽病這個階段,就是在表時候這個階段。這個邪,就指外邪了,咱們現在說病邪都可以的。與“氣”,氣就指的精氣。“交爭於骨肉“,這個骨肉就是說的體表了,他是約略言之。我們這個體表是由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外在的軀殼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軀殼。《內經》上說是“交爭於骨肉”,他是概舉的,意思就是在體表這一塊兒,來相交爭,就是互相在這一塊鬥爭。那麽這就與我們頭前講的太陽病是一樣的,太陽病的時候,就是人身上的正與邪是老發生鬥爭。“汗出者”,幹什麽呢?怎麽個鬥爭的方式呢?就是這患病的肌體呀,打算要出汗,把這個病邪解除體外,就是為這個。那麽交爭的結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勝也”,就是精氣勝了,精氣勝了邪就解了,這根據這個《內經》上這幾句話。
但是精要如果勝,起碼這個人能吃東西,為什麽呢?他根據頭前那個“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他是胃消化水穀啊。如果精氣能把邪祛除出去,而勝了邪了,這個胃氣一定旺盛,胃氣旺盛人能吃東西,“當能食”。這個邪要是解除了,“不複熱也”,人應該吃東西而不複,不再熱了,這就是說機體的機能完全勝利的一個結果。那麽,“陰陽交”不是這樣的。“而複熱者”,又還是發燒,這個邪盛也,就是這個發燒還是邪在那兒呢。那麽那個汗呐,是精氣也,這會兒提出精氣來了,那個外邊出去的汗呐,是這個精氣跑到外頭去了。那麽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他說如果人再不能吃,這個精氣來源斷絕了,唯獨吃東西他才能夠化水穀為精氣呢。如果不能吃東西,隻是邪留在人的體內,而邪留著,那樣的人活不了了,“其壽可立而傾也”,這是《內經》上《評熱病論》有這麽一節。
為什麽講這個呢?我們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症啊就這個中風證啊,他並不是陰陽交,還能吃啊,沒到那個程度,但是他也是汗出而複熱呀。你看看這一段就看出來了“翕翕發熱,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他也是汗出,一般這個說法,汗出就不應該有熱,這個也是汗出而還有熱,那麽說明這個精氣也是打敗仗了,他不足以驅邪,他這個力量不足以驅邪,但是胃可不是衰,還能吃,所以不到陰陽交。那麽對這個汗出呢?這個精氣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邪不去,這麽一種病。這麽一種病怎麽治療呢?
我們根據《內經》上的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的,第一個,我們必須要促進胃氣,增強精氣,那麽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為這個精氣力不足以驅邪嘛,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還留著。那麽,這樣咱們研究桂枝湯就好研究了。你看看這桂枝湯,桂枝湯的發汗,主要在桂枝和生薑這兩味藥,這都是辛溫嘛。這兩味藥合起來足以使人發汗的,可是這兩味藥我們再分析分析,這個桂枝湯,桂枝這個藥,我們後頭也有,他主要治氣上衝,氣往上衝逆,他能治。那麽後邊那個奔豚氣,所以他能泄奔豚氣,這個生薑治嘔逆。那麽根據這兩個藥,一個治氣衝,一個治嘔逆的這種性能上看,他都有下達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發的力量不強。就這兩個藥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於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藥都往上升發的力量非常強,旁的咱們沒吃過,大蔥就吃過,大蔥往上升發的力量就強,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這個麻黃也是,這個藥非常的輕,往上升發的力量非常的強。這個桂枝和生薑啊,他都有下達之性,往上升發的力量不強。
咱們講太陽病也是,他這個汗要出,全是從上體部,所以越升發的藥使汗越容易出。他為什麽摘取這兩個藥呢?你看看這個病,“陽浮而陰弱”,就是津液有所損傷了,你再大發汗,那更損傷津液,所以不要大發汗,采取這麽兩個發汗的藥,而不采取麻黃。那麽另外這兩個藥啊,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揮發性的藥,辛,有點稍甘,那麽他刺激胃,也能健胃。這個生薑也是,生薑咱們都知道,古人食不離薑,就是起健胃作用的。這兩個藥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時配合甘草、大棗,這都是純甘之品哪,甜藥,是甜能補脾,補脾就是健胃。所以這個桂枝生薑,再配合甘草大棗,他就有補益胃氣的作用。那麽這四個藥,甘,溫,這個甘溫擱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
那麽這個病,中風的病啊,已經喪失人的體液了,他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虛下來,這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藥,芍藥這個藥其實他不是酸,但是這個藥不利於發汗。在本經上說它是味苦,微寒,他這個苦,這個桂枝生薑,他是辣呀,辛嘛,用苦以製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讓他小;同時這個苦微寒的藥配他這個甜藥,還養液。所以一個藥的應用兩方麵照顧,一方麵製桂薑之辛,辛散的辛,同時一方麵又助甘草大棗,甘藥以養液,他這個寒嘛。那麽這樣五個藥擱起來你再看一看,他既是發汗、解熱藥,這個發汗就解熱,我們夏天出汗不就散體溫嘛,所以它既是發汗解熱,同時又是安中建胃,增加養液,安中養液,滋液的一種藥。所以對於上麵由於精氣虛,力不足以驅邪,雖汗出而邪不去者,用這個正好。精氣虛,亢進衛氣,增強精氣,這樣就使邪不得以伏留於肌肉,後麵要講的,這叫解肌。這才能解除這個疾病,這是根據這個藥物分析,對這個病的治療的作用。
那麽,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藥,根據後邊它的煎服法來說,擱七升水,我們現在不要擱這麽多水,他是三服藥,他一堆兒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還了得了。他的一升就是現在一茶杯,你看他每服一升,就象我們現在吃一回藥一樣的量,沒有我們的飯碗大,就象小茶杯那麽一杯。他們有考據的,大概是不是現在還有那麽東西,他們以前還有看到的,漢時候的一升,就像咱們現在那個大酒盅,東北那塊叫(…)的那種酒盅,大,個也是很大,但是沒有碗大,他就那麽大。所以我們現在呢,就是一茶杯。那麽,這個水就擱三茶杯就行了。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們要擱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蠻好的。不過這點我們還是要考據,就是煎藥的問題,古人他用微火煎,這個微火呀,它慢慢的使藥的成份溶解到水裏去。我們現在這個灶不行,都是用這個汽油,煤氣。
這火,暴,這樣子水要多擱點,按理應該是要用微火,早些時候這個柴火,而且不要讓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這個煎藥於治療的作用都有關係。你看我們要炒個菜,火候要不對頭還不好吃,你吃這個藥,更厲害了,要治病的。我們應該遵照古法,應該用微火,但是現在一般生活條件變了,這個微火也是比較難。要是用那個風窩煤火也行,小一點呀,慢慢煎,那水就可以少擱。否則,這水就要多擱,時間就要跟上。那麽這個藥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這個藥,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餘”,比服這個吃藥的量要大點,藥僅喝一升,這要一升餘,以助藥力。
你看看這個全書呀,隻是喝桂枝湯有喝稀粥,再沒有喝稀粥的辦法了。什麽道理呀?這就是增強精氣。它有了甘溫的藥來鼓舞胃氣,在這期間再喝點稀粥,這個精氣是要能盛,這些都是挺要緊的。這才足以驅邪,再一有汗,這個邪就解了,不要發大汗。“溫覆令一時許”,溫覆就是要蓋一蓋,不蓋也不會發汗的,雖然這個藥是發汗藥,你吃完藥,跑外頭逛去,也不會發汗的。“溫覆”就是多蓋點,差不多“一時許”,就是現在兩鍾頭,古人一時辰合現在兩鍾頭。“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頂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發潮糊糊的,那最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亡陽那就壞了,病必不除,所以這個發汗也要告訴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這也要緊,這個發汗傷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後頭那個藥就不要吃了。“不必盡劑”,它盡劑是三服藥,一服藥就是吃一回。假若,頭一回藥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還無汗,方法得變變了。“後服小促其間”,這時候再給他吃呀,這個時間要縮短。“半日許”,就半天,要“令三服盡”。那麽現在呢,就是半天內兩個鍾頭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這個病比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時觀之“,就是 24 小時,古人就是 12 個時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經過 24 小時,好好觀察。“服一劑盡”,病沒完全好,“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給他吃第二劑,一劑就是三劑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如果汗還不出,可以吃兩三劑,三劑就是現在的九劑呀。“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是一般服藥應該戒口的地方,按理這說都是對的,真要是得熱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這個五辛、生冷,它與吃藥是有妨礙的。你看這個藥吧,它不要發大汗,你要真吃辣的東西,它就配合這個藥要發大汗了,那就不對了,所以該戒口的還是要戒口。為什麽這一段我要這麽詳細的說呢?這就證明桂枝湯不是個了不起的藥。
因為現在呀,把這個桂枝看的都是熱的不得了。就我們這裏也是,你開桂枝呀,這個病發燒怎麽還吃桂枝呀?你看看,(傷寒論)是吃桂枝沒有不發燒的,這個書就這樣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穩,不會發大汗的。這是發汗之中講(究)養胃增津液的一種辦法,不傷人,所以這個藥最平穩不過了。所以他告你,吃了不發汗再吃,不發汗再吃,就是發汗病沒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麽以後,就不每一個方劑都這麽說了。因為這個桂枝湯呀,現在也有這個陋習,都不敢用。
在陳修園那時候就有過這個情形,福建,陳修園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陳修園用過之後,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後來那個地方後來也用到四錢五錢,也不咱的,大家還敢用。陳修園在閩候,閩候那個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聽,他那邊對桂枝後來就不怕了。這是頭一節,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寒惡風,那麽這個一定,不一定幹嘔,這種太陽中風證,可以用桂枝湯,道理咱們都講過了。
第13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那麽這一條有什麽意思呢?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這和上頭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這個仲景的書就這樣的,他還怕你呀(認為)桂枝湯就是(用於)中風,中風證,離開這個就不能用了。這段不是了,這段他說凡是太陽病,隻要是太陽病,屬於這一類的病,他要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就用桂枝湯,沒問題的,你不必管他中風不中風。這是中醫辯證的精神,從這書上也看出來了。所以這個桂枝湯的主要應用呀,就是在表證的時候發熱汗出惡風,他一汗出沒有不惡風的,所以這個時候用是沒有錯的。他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於前一條太陽中風,必須是中風才用,但是後世呀,這條還沒人注意。就認為桂枝湯是散風邪的,要不是風就不能用,這是錯的。
第14條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這個“項背強幾幾”啊,“幾幾”這兩個字是象形字。這個本來是成無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這麽一種形狀,伸頸狀,他也解釋明白這個意思了。實質這個字你查字典沒有,是說小鳥學飛的時候,它這個羽毛不豐啊,飛不起來,腦袋往前伸伸的樣子,叫做“幾幾”。那麽由於這個項背特別強,強就是拘緊呐。這個脖子啊萎軟不自如,就叫做“幾幾”。
伸著脖子,左右的運轉不自如。那麽這個太陽病,限於這個“項背強幾幾”的這種情況,“反汗出惡風者”,這擱個“反”字,它後頭有這麽一段,它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者,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它衝這一段來的。它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全是由於無汗而惡風,用葛根湯。那麽現在呢,擱個反汗出,與那個就不一樣了,那個無汗,而這個是反汗出。這個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擱個“反”,幹什麽呢,讓你對這兩個方劑作個鑒別。全是“項背強幾幾”,無汗者是葛根湯,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湯。這擱個反字啊,就把這個內容給揭示開了,擱個反字讓你比較,就是讓你比較那一段,那麽後頭就快講到了,這是兩個方劑應用的主要鑒別點,葛根湯和桂枝加葛根湯。那麽這個項背強,就是項背這個地方肌肉發痙攣,它痙攣的厲害,就是痙病了,就要背弓反張了。輕者就是“幾幾”然,就是腦袋別扭,脖子伸著運轉不自然。這是肌肉的關係,肌肉發痙攣。這個葛根湯,葛根這個藥,在本草上說是,主消渴,身大熱,是個清涼性的解肌藥,而有作用這個“項背強幾幾”,就是項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湯有這個作用,有這個醫療上的作用。
那麽其他都是桂枝湯證,別看他沒寫,這個太陽病就貫穿了,然後太陽病汗出惡風,就概括頭前那兩段了,太陽病,頭項強痛,怕冷啊,同時再有汗出惡風呢,這就是桂枝湯證。但是“項背強幾幾”桂枝湯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這個葛根呐,有治項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湯裏頭,它就治桂枝湯證而項背強急的這麽一種證候。
那麽這個方劑呢,這個書上是錯的,麻黃不應該有,有麻黃就是葛根湯嘍,後頭單有一個葛根湯,這個趙開美本他擱個麻黃,你們把它勾掉。而且這個藥物的分量也不對,這個芍藥、桂枝也都應該三兩,他是桂枝湯的加味,就是桂枝湯加上四兩葛根就對了,旁的應該照舊就對了。那個葛根湯啊,桂枝和芍藥都減量了,這個書啊把葛根湯擱這個地方了,這不叫桂枝加葛根湯了,所以這個是錯的。在書上應該把它改了,麻黃去掉,芍藥擱三兩,桂枝還是擱三兩,那麽這個方子的煎服法與桂枝湯一樣,但是不必喝稀粥。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呢,就是桂枝湯證,一切合乎桂枝湯,同時項背強幾幾。太陽病隻是項強啊,這個牽連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第15條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陽病啊,它是依法當發汗,吃下藥是錯誤的,誤治。那麽,誤治後這個變證是多端呐。如果這個患者呀,感覺有氣上衝,從哪往上衝啊,從小腹往胸上衝。這是一種自覺症狀,所以我們要問病人。這個時候啊,表未解,可與桂枝湯,和前麵的服法一樣,也要喝了桂枝湯之後,要喝一碗稀粥。
那麽這個氣上衝是怎麽回事啊?這個我們就是要看以前太陽病是怎麽的一種病了。這個太陽病我們開始講了,這就是機體對外邪它要鬥爭,它想怎麽的呢?我們方才還講呢,《內經》上也是這樣,邪氣交爭於骨肉嘛,想要把這個病邪呀從上半身,以發汗的這種作用解除到體表,沒解出去,解除不了,限於自然的量能啊,他就發現太陽病的這種證候,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就發現這種證候。那麽這個時候這個大夫呢,你得幫助機體驅除病邪就對了。你再治理以下,它這機體這個機能啊,由裏往外往上,想要發汗,這大夫給吃瀉藥了,這不正給生理機能一個相反的打擊嗎。
那麽這時候就看這個患病的人體呀機能的強弱了,如果機能強,亢盛,它不但沒使這病有變化,而反到給下藥以回擊,這個病人就感覺有氣上衝,這是個神經的證候。那麽如果不氣上衝呢,這個機能就受不了下藥的打擊,那這個病就變了,就陷於裏了,離開表了你就別給吃桂枝湯了。所以這個氣上衝在這塊的反映啊,正反映這個病體保持了保持不了原來的抗病的機製。所以中醫這點的觀察我認為是很寶貴的,永遠是正邪交爭。那麽我們治病啊,把正與邪鬥爭的這個機製,給予相反的阻礙,這個病是要壞的。那麽這個應發汗幫助機體解除疾病就對了,你吃瀉藥,正與這種機製一個相反的作用,那麽機體反倒反抗這個,這說明它這個證象還沒變,還是那個機製,所以還可以給桂枝湯。
為什麽吃桂枝湯呢?這個也要注意,它本來太陽病,下之後,這沒提自汗啊,為什麽使桂枝湯呢?它這個下傷津液。桂枝湯,這個就看出來了,汗吐下這種治療,這都是攻啊,都是治實證的辦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經過這一種治療而有表證,決不能再發汗了,不能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為什麽?桂枝湯,它是安中養液而來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損傷之後,有表證,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不管他有汗沒汗。這個凡是太陽病,下之後而表不解,這還得使桂枝湯。表不解,有什麽證候呢?這是一個,一種,他氣上衝,那說明表沒解。那麽可以與桂枝湯,根據前邊,還得喝稀粥的方法。“若不上衝者”,這個病就已經變成壞病了,那就隨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給吃桂枝湯,不是說下後,就得吃桂枝湯,也不是的,得辨證。
第16條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到這是一段,底下這個是另一段。“桂枝本為解肌”呀,應該另一段,這個擱一段是錯了,成無己本呀就是分為兩段。
那麽這段說的呀,太陽病將三天,經過發汗,發汗是對的,太陽病當發汗嗎。發汗沒好,如果表不解,你還得想法子服桂枝湯。那麽這個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發汗他還沒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溫針,亂來一陣,這些治療都是錯誤的,所以這個病仍不解,這個病不會好的,此為壞病。這個不解呀,就是治壞之病呀,他這麽樣子又吐又下又溫針,這個病決不會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壞病。
這一段它也跟上邊有關係,說“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但不能說是你經過治完了這個病不解,就吃桂枝湯,這也是不對的,他這是僅舉一個例子。這都在桂枝湯的基礎上,而來論述的,哪個應該用,哪個不應該用。如果治壞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那桂枝(湯)不是一個萬能的藥啊。那得怎麽辦呢?詳審其脈症,那麽他這個書啊,就是辨脈辨證,看其結果“知犯何逆”,這個“知犯何逆”麵很廣,不是光問他是怎麽治壞的,那個是可以問的,不是不可以問的,主要的還是在這個結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厲害的變化裏虛證啊,或者由於這種錯誤而邪入內呀,是發生陷胸湯證了,是發生陽明證了,或者發生陰寒重症,這都不一定的,這都是治逆的結果,“知犯何逆”,讓你考察這些東西,隨證治之,這是中醫辨證的主要精神,這句話不要把它輕易放過了。中醫治病就是隨證治之,不是你拿腦瓜想。那麽有什麽證,你就應該怎麽治,現桂枝湯證用桂枝湯,現承氣湯證用承氣湯,這叫隨證治之,隨所現之證而來治療,不是你那麽想,那不是中醫辨證,這很重要這句話,它是一貫全書這句話。
所以剛才講這個桂枝湯,在臨床上你遇到桂枝湯(證),這個證候合適,你就用你的,什麽病都是,隨證治之嘛。
底下,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這也是圍繞著桂枝湯來論說的。他說還有一個同是太陽病,到這一點啊,他說的是桂枝湯的醫療作用了,那麽桂枝湯本為解肌而設,什麽叫做解肌呀?中風,頭一段我就給講了,這個病邪深,就是這個精氣不足以驅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這個邪呀,趁著出汗之虛,而入肌肉之內啊,它離開表皮了,表皮虛了,這個病整個在肌肉這個階段,桂枝湯就是解肌肉那塊的不和,去那塊的病,怎麽去呀?就頭前講的這個,安中養液,增強精氣。這不虛呀,邪在這呆不住,這個精氣充實於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們方才講的,它是安中養液,充實精氣,這個力量足以驅邪了,那麽再一汗,邪就走了,所謂之解肌。與專門來發表的,讓他出汗的那種方劑,麻黃湯,是大有區別,是不同的。
所以他底下接著,“若脈浮緊”,咱們說那個陽浮陰弱啊,在桂枝湯,浮之中,按著沒力量。脈浮而緊,這個脈呀緊聚有力,這個緊啊,我上頭說了,就脈的寬度上來看的,它這個脈道是緊束有力,那裏頭充血的情形是相當嚴重了,就像一個膠皮管子,你灌得溜緊,就是打氣它緊,咱們都騎自行車呀,自行車軲轆氣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緊啊,你把氣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緩弱,這個緊說明裏頭血液充實。“發熱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湯證發熱,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說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這個精氣充實在體表,所以血管裏充滿液體,它就是皮表不開,出不來汗,一出汗馬上就能好,他這個精氣不是虛,一點都不虛,反倒實,由於這個實,造成汗不出。這時再給吃桂枝湯,那了不得了,桂枝湯它是增益體液的,就是精氣呀,這就變成實實之禍了。本來就實,你還讓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氣,那就實上加實了,這個在《內經》上就是“實實”嘛,實證,又當虛證治,再讓它實,這就是實實之弊也!這個病隻能夠是更加惡化,而不會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嚀,“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這都是這個感冒,外感,該要用麻黃湯的用桂枝湯不行,反過來呢,應該用桂枝湯的用麻黃湯也不行,後邊就要講了。那麽桂枝湯這個作用啊,不是單純的發汗藥,“本為解肌”,所以到這個地方把這個醫療作用啊,他才點出來。那麽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養液,增強精氣,而來達到解肌的目的,那與單獨發汗的藥是不同的。
第17條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這個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這個過飲的人常得酒病啊,我們那邊就有老喝酒就得酒毒。酒毒,這個人就大便不通了,那麽人也是汗出。那麽這一類的病,它是因為酒這個東西蘊濕蘊熱,它由裏往外蒸,也出汗,你這個你拿它當桂枝證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蘊濕蘊熱而汗出,這個它是在裏呀,桂枝湯它是解熱,它是解外熱,裏熱千萬不能用。
“得之則嘔”,裏頭有熱,這個病酒的人他喜清涼啊,他裏頭有熱嘛,有濕有熱,而不喜甘溫。這個桂枝湯是甘溫藥啊,甘溫除熱,除表熱除外熱。而且還得精氣虛,精氣不虛用著都不行。要用它呢,怎麽樣子,反助其熱,壅逆於上啊,一定要嘔的,這個甘藥多壅,壅者往上壅啊,這再加上溫,裏頭還有熱,那以熱及熱,非吐不可。所以這個桂枝湯啊,應該戒之用這個地方,第一個提出來,就同是表證,脈浮緊,無汗,那麽汗不出這種發熱,那是表實證,那是麻黃湯證,不能用,雖然在表有熱也不能用,因為這個脈浮緊而無汗,無汗不能用。這一節呢,雖然汗出,裏熱也不能用,他擱個酒客病,來說裏熱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所以這個桂枝,我們這個裏熱的病,你千萬不要用,所以他頭前明說嗎,“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必須有個太陽病在那,這個可是一個主要條件。裏熱不行,裏熱有汗也是不行,這就說明咱們要是平時看病啊,也不能片麵看問題。哎呀!說一出汗就是精氣虛,看著出汗了就用桂枝湯,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錯誤的,這必須要全麵觀察,第一個確定它是太陽病,太陽病發熱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湯。沒有,不是太陽病,裏熱的問題,那用它壞了,一定要嘔的。
第18條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喘家,平時就有喘的人叫喘家。那麽他患了桂枝湯證,你打算也給他作桂枝湯服之啊,可他平時就喘,當然他得外感還是喘,這你對這個喘也得照顧,所以用桂枝湯那是必然的了,你還要加厚樸杏子才好呢。………(音頻缺失)。
你方子還是得加減變化呀,他這也舉個例子,他比方說吧這個喘家,那麽他外感了,是桂枝湯證,就像我們頭前那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類的情況,肯定是桂枝湯證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樸、杏子較為好。
第19條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這是警戒。裏熱吃桂枝湯,一定吐。這個發汗啊,傷津液,裏熱反倒更助熱。你們看這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那節就知道了,他說熱在上焦為肺痿,這個肺痿怎麽來的,就是熱在上焦。那麽底下他又說了,肺痿之病從何得之?他說頭一個從發汗,或從發汗,或從消渴,或從快藥下之啊,都是傷津液。裏熱,你再助其熱,再使他傷其津液,這個沒有不傷害肺的,這個肺為嫩髒,也容易傷,而且熱傷血脈,那麽血氣凝滯,它就要為癰膿之變,這個你們回頭看看那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那一篇就知道了。這個就是在這,內熱的,你要拿那個甘溫藥,讓它往上呢,壅於上,準傷肺。這不是說吃一回了,那麽如果他吐了,說明這個熱往上壅的相當嚴重了。那麽如果這個熱久久不去,其後必吐膿血,所以這個應該戒甚啊,這個危害呀相當嚴重啊。這個不能治裏熱,裏熱攻表,這根本就不行的,況且桂枝這種甘溫藥更不行。
第20條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這個與“桂枝本為解肌”那節正是相反的,那個是桂枝湯不能用於麻黃湯證,“脈浮緊,發熱汗不出”那個麻黃湯證。這個呢,它是桂枝湯證誤用了麻黃湯,它這裏含義是這樣的,它這個書上倒沒明寫啊,它是太陽病桂枝湯證,而用麻黃湯發其汗,遂漏不止。
怎麽知道它是這個意思,就從一個“遂”字,這個“遂”字是一個褒貶組詞法,古人用字他淨在字上琢磨,“遂”發汗“遂”就汗漏不止,這個發汗是錯誤的呀。太陽病不應該發汗嗎,但桂枝證用麻黃湯發汗是錯誤的,所以發汗“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陽。“其人惡風“,這個惡風就根頭前那個,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光(隻的意思)惡風寒了,他不發熱,這就說是現陰證了,表當然也沒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小便難”。這個體液大量亡失,小便沒有,所以說“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四肢微有些拘急,就是痙攣。而屈伸費勁,難以屈伸,就是彎回來,伸出去,一曲一伸嘛,這都是由於津液喪失太多了,組織枯燥才有這個情況,這個肌肉馬上就有拘攣這種情況。
這就由於這個病發汗過了,應該用桂枝湯,用了麻黃湯了,虛極就變成陰證了。那麽這個汗多體溫下降的當然也是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時也能亡陽。那麽這個時候用桂枝湯就不行,得加附子。這個附子這個藥啊,他是個辛溫,是個熱藥,他有亢奮作用,同時這個藥在臨床上體會,他能夠複興這個代謝機能。是生物都老在新陳代謝,這種機能要是陳衰,附子很有恢複他的力量。如果這種機能陳衰,反映在裏,就說下利清穀,四肢逆厥,反映於裏,你要用附子配合幹薑這個藥,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都是。那麽如果這種陳衰的機能反映於表,這就是反映於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黃桂枝這類的藥。如少陰病,後來要講了,麻黃附子細辛湯,他也同太陽病一樣,該發汗也得用麻黃,該解肌也得用桂枝,這個法度,這裏也是。這個汗漏不止還直門出汗,這個發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得解肌因這麽樣子虛,而現陰寒的狀態,你使用桂枝湯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附子。這個吃下去,既能夠達到解表的作用,同時這種陳衰機能也能恢複。所以附子這個藥啊,有這些作用。那麽這個可見也是少陰病範圍,但是少陰病裏頭,。。。。。。,也就是桂枝湯證,而現陰虛證(此處指陰證)的話,加附子。
陰虛證表證陰虛還是一種少陰,這個表證有兩種:一種是太陽,表陽證;一種是少陰,表陰證。那麽這個桂枝加附子呢?就是桂枝證而現於陰證,就是少陰病現桂枝湯證,就是這麽一個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湯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惡寒而不發熱,當然也怕風。他也出汗,出汗出的更凶了。
那麽我們來應用呢,比方說少陰病,他有自汗,脈微細,但欲寐,這些情況,那你不能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雖然無裏證,也不能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你得用桂枝湯加附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對這個方劑的這個應用的標準,就是桂枝湯證而現少陰病。當然了本段的說法也可以作參考嘛,汗漏不止哪,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哪,惡風的厲害,不發燒。發燒也不一定不發燒,但人不發熱。
第21條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這個脈促,這個各家的注解我認為都有問題,都根據王叔和的說法,說是“數中一止,謂之促脈”。就是快脈,有時候一止,我認為欠通,這個不對。凡是“一止”,脈跳跳一止,就叫作結脈。無論數中見之,或遲中見之,都叫作結脈。結脈有數有遲,那麽這個促,咱們平時說短促,近,促近,就是靠近。這個促脈,就是促與上,與外的意思,就是靠近於上,靠近於外。靠近於外,就是隻見到上頭,上頭就是寸位。所以隻是關以上浮,關以下沉,這麽一種脈象。尤其這一段,更注意說明這個問題,你們看看這一段,他說下之後,我們頭前講的桂枝湯,“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也是今天講的。
那麽這一段的“胸滿”是什麽東西?就是氣上衝啊。他吃了瀉藥了,下之後,太陽病,不應該下,吃了瀉藥了,就氣上衝,氣上衝可表沒解呢,氣上衝以至於胸滿,衝的挺厲害。氣衝於上,同時他由於吃下藥,虛其裏。那麽可見上實,氣衝的關係,下虛。脈也應之,浮見上頭下邊就虛。所以這個脈與證是相應的,絕不象他們說的“數中一止”,沒有那麽大的熱,那麽大的熱他不就燒起來了,不是,促,都是熱,他這個不是,他由於氣上衝,那麽上邊,所以這個脈,他浮在關以上,叫寸。
而由於瀉下的關係,腹氣虛,所以這個下脈沉,關以下沉,應該是那個脈。那麽由於表沒解,還用桂枝湯,同上邊桂枝湯一樣,由於這個浮,虛了,我們後頭就有了,桂枝加芍藥,“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他把芍藥三錢增到六錢,腹滿時痛要加芍藥。在這把他去了你想什麽道理?腹虛,不但不滿,而腹氣虛了,所以他把芍藥不要了,這個我們在臨床上用芍藥的確是治腹滿,我常治肝病啊,常治肝病把芍藥大量用,這個下腹滿他就起作用,那麽滿的反麵就是不滿,虛的厲害了反倒,那就要去芍藥,這不就這個道理。那麽底下虛,上頭實,所以脈也應之上浮而下沉,這不很對嘛!決不是數中一止。
那麽這個桂枝去芍藥,就是這個桂枝湯證氣衝的更厲害,我們剛才講了桂枝湯,這個芍藥這個藥呀,能製桂薑的辛散。那麽氣衝的厲害,這個桂枝要發揮作用,桂枝治氣上衝,所以芍藥在裏頭有礙於桂枝,同時腹氣虛,它也不應該要,所以把它去掉了。那麽這個方劑的體會呀,就是桂枝湯證氣衝比桂枝湯較為厲害一些,而胸滿,脈促者,我們根據這個來用它,沒問題。這是桂枝湯的一個變化,桂枝湯去芍藥,這個方子加減也挺管用,以這個方子為基礎。另外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桂枝湯把這個大棗生薑也去掉了,就是桂枝甘草湯,這是桂枝湯又一個變化,桂枝湯有這麽三個大階段。這是一個,這個就是胸比較滿,桂枝治氣上衝,那麽他又是腹氣比較虛,所以把芍藥去掉。
第22條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這段和 21 條應該是一段,這個書擱成兩段了。成無己本為一段,他說“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湯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它是一段,這個書它擱成兩段,兩段這個前後就是不對頭了。而且成無己他給改成“微惡寒”,“微惡寒”不對,他不是惡寒,假設是微微惡寒的話,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門子附子呀?“微寒”是對的,這個“微寒”是接著上麵這段,就是“脈促胸滿”,如果微陷於陰寒證,微寒,沒有那個惡字,趙開美本是對的,在《玉函經》是“微寒”,不是“微惡寒”,就是微陷於陰寒證。那要加附子,那和桂枝加附子是一樣的。桂枝去芍藥加附子這個方子運用很多,後頭的《痙濕暍病》風濕相搏裏就用這個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湯證胸滿上衝比較劇勝一些,而滿脈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藥。這個證,如果陷於陰寒證的話,要加附子。
第23條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這是一節,這一大條分成三節。頭一節,他說太陽病呀,在八九天的時候,真正的傷寒病在八九天的時候就是一個關口。這個病好也在這個時候,危險期過去了。可是病的惡化也在這個時候,這個八九天是這麽一個階段,在傷寒病裏。假如這個病有了這麽一種變化,“如瘧狀”,發瘧疾大家都知道,定時發作,“發熱惡寒”,有定時的發熱惡寒,而且“熱多寒少”。這個表證呀以惡寒為主的,所以我們以後有很多的這個解(釋)的段落,(如)“惡寒者表未解”。如果這個病要是去表,這個惡寒就要少,沒有表證的就不惡寒。所以每每的這個表證呀,我們以惡寒的輕重多少而來驗證表證之進退有無。那麽這一節就說明這個,這個人變成現在這麽一個情形,定時發寒熱,可是熱多寒少,是不是這個病轉變了呢?他底下又接著說了,“其人不嘔”,他要轉變這個少陽病呀,心煩喜嘔,他非要嘔不可,這個人不嘔,證明他沒傳少陽。“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沒傳陽明。陽明,大便燥結,小便黃赤,也沒有。所以這個病即沒傳少陽,又沒傳陽明,隻是一天二三度發,就是二三次發寒熱,而且熱多寒少,這麽一個病。
看看脈吧,“脈微緩者”。這個微緩不是又微又緩,是微見其緩,微微的緩,脈不數急,脈也不緊,見著他緩弱,這個緩弱說明這個病現在平靜。咱們開始就講“脈若靜者為不傳也,脈若數急者為傳也“。脈數急說明這個病正在發展變化,脈微見其緩弱,說明這個邪已經衰了。可是這個病現在來說是沒好的,他還是發熱惡寒如瘧狀嘛,而且熱還偏多一點,但是這個熱多脈應該快呀,應該數急,脈反倒微緩,挺緩弱,意思也就是當然不是快了。那麽根據這個脈與這個熱多寒少比較看,這個熱不要緊的,不久將好了。因為這個脈見到緩弱,是邪衰的一種反應。是的,尤其這個急性病,一來這個脈來都數急呀,而且應手帶緊,這個緊脈不是好現象。假若這個脈也不緊了,緩弱了,也不快了,那麽這個病也就停止了往前進展。尤其緩弱,邪氣已衰了,這個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說這個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愈。這是頭一段。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這又是一段。他說這個太陽病得個八九日,雖然是如瘧狀,一天兩天都發,那麽他不是熱多寒少,他是隻惡寒,一味的惡寒。而脈微,脈微是不足的脈了,這個脈微者為亡陽啊,他是沒津液呀,這是表裏俱衰啊。這段也可以這麽講,就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沒有如瘧狀以下這些情況,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這個人是隻惡寒而脈微,這是表裏俱虛,陷於陰寒症狀。那麽這個時候是不能夠再發汗、再吐、再下了。這麽講也可以,沒有這個如瘧狀,不擱到上頭。總而言之,他這第二段不是這一段所論述要說的,主題在下麵。頭一段所說的,欲愈者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寒熱,熱多寒少,而且脈微見其緩弱,這是邪衰病有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這一段說到八九日的時候,脈微而惡寒。無熱而惡寒,這脈已深陷於裏,陰寒的一種證候,所以他叫表裏俱虛,不可再發汗、再吐、再下了。怎麽辦呢?就是用溫補的法子了,用什麽藥呀?隨證治之,後頭他有,後頭有的是,治這個病,現在不是主要治這個。那麽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麵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這個又反過來到頭前了,把他太陽病八九日…。。。(音頻缺失)(第四講)。那麽那個欲愈,他不會顏麵赤紅啊。他說如果這個人麵色反有熱色,熱色就是紅啊,麵色緣緣正赤啊,要是這樣的話這個病還不是要好的。為什麽呢?這個古人有個名稱,叫做拂鬱在麵,陽氣拂鬱在表嘛。所以這還是表沒解的一種證候,表熱它出不來,所以人這個臉發紅。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病人的身體呀發癢,要出汗它出不來,那麽水份含在皮膚裏頭,人發癢,你問問他準癢。那麽這樣子所以他用小發汗方,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為什麽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呢?你看看啊,這是桂枝麻黃湯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極小。為什麽呢?你看那個證候我給你們分析分析你們就明白了。所以這個合方啊,是兩個病合並到一起,你得有個認識。你看這段說的很好,如瘧狀,那就是定時發寒熱,不過這個他寫到頭前了,後頭有這個,說是啊,人髒無他病,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時發熱汗出,時發熱就是定時發熱,而汗出,這就是桂枝湯證。古人叫營衛不調啊,營衛不諧啊。那麽這一段你們看一看,如瘧狀,就是定時發寒熱了,定時發寒熱他象桂枝湯證又不是整個桂枝湯證,定時發熱汗出才是桂枝湯證,他這個雖然定時發熱多,寒是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湯證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麽呀,不得小汗出,出不來汗,麻黃湯證的一半嘛,是不是。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合方啊,你對這個方證不熟啊,你就是搞不清楚。他這個即有桂枝湯證時發熱這麽一個問題在裏頭,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湯證,完全是桂枝湯證就不用麻黃湯了,他又有不得小汗出這麽一種麻黃湯證,可是麻黃湯他隻能夠發汗,它不能夠治時發熱,如瘧狀它不能治。所以這兩個方證啊都具備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療。但是這個病非常的輕,一日二三度發寒熱而且脈微緩,這是欲愈的一種情況。就由於浮鬱在表,表還沒完全解,得個小汗就能解,所以這個方劑藥用的非常的輕。你們看一看桂枝一兩十六株(去皮),一兩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點啊,這都是古製啊,一兩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兩是四分,這是古時候度量衡的製度。不到二兩,二十四株一兩,十六株。底下都一樣了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各一兩,你看一兩拿三除,古製才三錢掛點零,古製一兩合現在三錢,那很輕了,它也是三付呀,才幾分的藥,很輕很輕了。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這是一個定則,煎藥的法則,麻黃這個藥啊,它這個沫子纏腦袋,所以煎麻黃都要先煮一兩開,把沫子撇一撇,這現在還是應該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內諸藥”,再把其他的要擱裏頭,煮取一升八合。他古人呐,他是量病用藥,他不但藥量輕,吃的也輕,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象咱們頭前吃桂枝湯,一回吃一升,這地方咱們在臨床上都要注意了,這個輕病不但藥量輕,而且每次也得少,所以這是個方法,在這個方子上要注意了。病重,量重,要多吃;病輕,量小,要少用。溫服六合,三六一十八。“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這個方子本來是這麽說的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他把桂枝湯也煎出來,麻黃湯也煎出來,這個裏頭倒三合,那個裏頭倒三合,三合就是 1/3了,一升拿出三合不就是 1/3 嗎,然後兩個擱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嘛,十合為一升,頓服,源起呀這個方劑呀是這麽注明的。那麽現在呢?張仲景就把它放到一個方子裏了,它就是這個分量了。那麽這個方子是小發汗的方,這個發汗很輕很輕的。底下林藝他們給算這個分量,根據源起是怎麽擱的,但是這兩個方子的比例數,還是擱 1/3,兩個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們現在來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湯取 1/3,麻黃湯取 1/3,但是相重的藥不要加在一起,你象甘草吧,桂枝湯有甘草,麻黃湯也有甘草,把兩個藥加起來也不行,合到一起,這個共有的藥味呀,就根據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麵的合法,如果 1/3 取 1/3的量就行。你象桂枝、麻黃原先都是三錢呐,各取一錢就行了。再少你還可以再輕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這個東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我們在臨床是呢,根據病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少取,就是麻黃一錢,也沒有大發汗的,這不足以大法汗。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這種事情不常遭遇的,本來他是桂枝湯證,開始吃桂枝湯的時侯啊,不但病沒好,反煩不解。這個桂枝湯證不是不煩,煩得並不厲害,吃了桂枝湯了,汗出身和,應該不煩了。而這裏反起了相反的作用,反煩而表又不解。這個不是桂枝湯有了毛病,是邪盛氣滯,咱們說肌不和了,在肌肉這一層啊比較實,所以這個藥力受阻,那麽這個時侯呢可以用針灸刺風池風府。輔助治療的這個方法,這也不可不知的。本來這個病人他是桂枝湯證,我們也給他用的桂枝湯,他反出了相反的作用,你要不知道這個作用就不好解決了,知道這個問題,哎!用針灸,刺完風池風府再用桂枝湯那就得好了。那麽這種事在臨床上我一生都沒遭遇到,但是古人這麽說就可能會有這種情形,咱們也不可不知的。
第25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個(去皮尖)大棗五枚(擘)生薑一兩六銖(切)甘草一兩二銖(炙)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用。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這個頭一節啊,“脈洪大”是錯的,這個講到後頭就知道了,他這應該是脈浮,洪大呀改個浮就對了,後頭有。桂枝湯發汗後外不解,脈浮者還用桂枝湯。這個洪大是錯的。這個洪大是個實熱之像,白虎湯證下邊有啊,恐怕抄寫的時侯他把下麵那個脈寫到這裏了,這是錯的。脈浮,脈浮他病在表嘛。那麽已經服過桂枝湯了,服的不合法。我們頭前講桂枝湯啊,就是微服漐漐汗出,要是似汗出者更益佳,大汗流離病必不除嘛,這個就是犯這個(弊)病了。那麽吃了桂枝湯,大捂大蓋啊,人出了一身大汗,這個表是不會解的,如果脈浮者可以吃桂枝湯如前方,還像以前服用桂枝湯的方法。那麽這一段,這裏頭也說明一個定法啊,如果是表證我們發汗後,就是桂枝湯發汗後表不解還用桂枝湯,那麽麻黃湯發汗後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黃湯了,也是用桂枝湯,這也是一種定法,所以桂枝湯看起來是一個平穩的藥啊,它這個傷津液不重的。那麽下之後也是,太陽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後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湯。那麽下也傷津液啊,津液有傷而表不解,那隻能用桂枝湯,這桂枝湯我們以前講了既是一個解表去熱,同時呢它也是安中養液,所以那個大汗出之後而表不解脈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他如果定時發寒熱,就是瘧疾了,一陣冷一陣熱的,一天啊再發,兩次,那麽這個是需要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什麽呢?他這個地方啊,說如果吃完桂枝湯之後大汗出之後,他不出汗了,而是變成瘧疾似的,一天兩次發寒熱,這個定時發熱這是桂枝湯證,咱們沒講到這個地方,頭前也有了,桂枝麻黃各半湯咱們也說了,可是他沒有汗,這就是麻黃湯證。但是他這一段啊桂枝湯證多,與上麵那個是身必癢,那個汗啊吃藥出不來那個樣子,而且麵有熱色,那個麻黃湯證啊就要比這個湯證多一點,所以古人這個用藥嚴的很呐。那麽這個形似瘧,他也沒有汗,可是麻黃湯證呢上麵那個對著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個少,沒有“身必癢不得小汗出”,那個沒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沒有,所以這樣子麻黃更少了,所以中醫這個辨證呐,要拿著這個書看呐嚴的很,所以這樣才能好病,他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這桂枝二麻黃一這個方劑啊,也是一個極輕極輕的。你看看後頭它那個方子的解釋就知道,他說“本雲: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用”。他說本來啊,他是這麽一個對藥物的用法,桂枝湯用二份,麻黃湯用一份,共計喝多少呢,共計喝兩升,這個合法呀他古人是這麽個辦法。麻黃湯也煎好了,桂枝湯也煎好了,那麽隨便拿一個東西也行啊,拿一個匙子也行納,你舀二匙子桂枝湯,舀一匙子麻黃湯,往另一個器皿舀,共計舀兩碗,那麽他們倆還是二比一之比,所以呀原來的本雲,就是這個方子仲景以前呐,是這麽個辦法,就是把這兩個藥方,桂枝湯取二麻黃湯取一,取到二升,然後分成兩份服。那麽現在張仲景呢,他就把這個方子啊,藥物合成一方了,將息如前法,將息就是麵肉五辛那個禁忌呀什麽的,但是這個不要喝稀粥了。根據藥物的分析啊,他這說桂枝湯取5/12,桂枝湯份量根據原方的和法啊取5/12,麻黃湯他取的是這底下也有,取的是2/9,這2/9和5/12比啊,也正是2 比1。他這個取法呐藥量更輕了,輕的很了,所以這個方子吃下去並不大出汗,稍捂一捂、蓋一蓋也就是微微的透表而已。
所以桂枝湯,得的桂枝湯證,服用不合法呀,也容易造成大汗出而病不解,如果這個脈還浮,不是洪大啊,洪大要改它,那麽還可以與桂枝湯,像以前的那個飲服法,如果病變成這麽一個病,就像瘧疾似的,定時發寒熱,一天發兩次,那麽這個時侯啊應該少發汗,它用桂枝二麻黃一湯,這一節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第26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十六啊,這一段,就衝著這一節說的。那麽服桂枝湯大汗出之後,這個變症多端啊。那麽由於喪失津液,最容易,津液喪失,陽明內結,也是常有的事情。二十六呢就說這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你看這才是脈洪大呢,“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它是由於服桂枝湯,這個都不是錯用藥啊,都不是誤治啊,這就說明,這個表證這個期間是桂枝湯證,那麽服桂枝湯,服桂枝湯不應該大出汗,就是這個護理人呐沒搞好,大捂大蓋,他是大汗出。這個大汗出啊,這個病絕對不好的,由於喪失津液太厲害,那麽反倒造成胃不和這個裏熱,所以大煩渴不解。這個“大煩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麽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表沒有了,可這個由於津液喪失,它就動了裏熱了。
“大煩渴不解”,煩躁也厲害,渴得也厲害,這時候脈呢洪大,脈洪大是裏熱的情形,所以上邊那個“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是錯的,那麽這也看出來了,那個應該是脈浮。這個裏熱大煩渴,這是白虎加人參湯證。這個白虎湯證啊,不一定渴。脈洪大,身熱有汗,口舌幹燥,這就可以是白虎湯證。但是津液太傷,他就要渴了。津液傷他渴的時候啊,你必須加人參兼以健胃。這個要是熱,津液傷了,咱們後世就不這麽治了,後世認為這個呀,都得滋陰。究竟是胃氣不複,你這個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湯這個基礎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響胃,所以必須加健胃的東西。咱們現在也說呀,這個人參是補氣的,補氣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人參這個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這個胃,胃虛有心下痞硬的這種情況,你吃人參就對頭了,後麵有的是加人參的這種方劑,那好理解的。一般對這個白虎湯啊,大家都知道這個石膏是個解渴藥,其實它是除熱藥,它不一定渴,主要的這個(治)渴的是人參,這個我們在這個書上就可以看出來,凡是白虎湯沒有一個說渴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連《金匱要略》帶這個《傷寒論》,是加人參都是渴,“欲飲水數升”啊,“渴欲飲水”啊,象這個“大煩渴”啊,全要加人參,可見這個人參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後世說的補氣呀,古人這個氣分,在他的書上就是津液。這是這一段,服桂枝湯,由於大汗出,那麽上邊說呢,要是脈浮,還在表,可以與桂枝湯,如果“形似瘧”,這個也在表,也在表不過它是桂枝(湯)麻黃(湯)共有的證候。那麽定時發寒熱,這是桂枝湯證,可桂枝湯證呢,它要有汗出的,“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那後頭就有的,這個他不汗出,不汗出呢當然有麻黃湯證,由於桂枝湯證明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它這個麻黃湯少擱,桂枝湯多擱。那麽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個方劑,我們要用它,怎麽用呢?我們遇到一個病,是桂枝湯證比較多,麻黃湯證比較少,也需要解表,讓他微汗,可以用這個方子,他隻能夠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湯大汗出,還能夠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動了裏熱,而為白虎加人參湯證,就是大煩渴,脈洪大,就是我們方才講的這一節。這個白虎加人參湯這個方劑呢,看後頭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音頻缺失)。
但是這個藥確實還得有,煩躁,這個知母去煩躁,那麽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這個石膏更寒了,那麽這個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擱粳米、甘草,這兩個藥啊,它都是一個甘藥啊,咱們說甘藥補脾嘛,其實那也不光補脾。它這種甘藥啊,尤其這個粳米,咱們這個一般拿這個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種膠粘質,那麽西醫說它這個是種粘滑藥了,甘草也是,這個擱到一起煎,我們吃下去,它能把這個胃使它不吸收,在胃裏頭,它能夠掛一層這個粘滑藥,就起這個作用的,它能保護胃,它對這個知母石膏這麽個大苦寒的,對胃沒什麽毛病,所以古人這個藥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擱大量的甘藥。那麽如果他渴,那麽你光用甘草粳米這個藥,也不足以濟事了,你非擱人參。這個人參它是健胃的,那麽它配合甘草、粳米,那麽這個胃氣才能夠複健起來。這兩個藥去熱,這三個藥健胃生津嘛,所以這個大煩渴,這個津液虧到這麽一個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參不可。
我們一般用呢,當然是,要是不煩渴,隻是口舌幹燥,人煩躁,脈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湯,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參。這個藥的這個煎服法,這個書說的還挺好,那麽這五味藥,煮米熟,這個米熟了,這個湯也好了。那麽這個是這種藥它煎的時間都長,它以水一鬥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藥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獨這白虎湯它擱一鬥,它就煮長時間。那麽米熟了,這個湯也成了,這時候把渣子去了,溫服一升,日三服。所以咱們要是對有石膏配伍的這種方劑,那麽也要多用點水,時間要它長一點,咱們現在也常常地把這個石膏單煎,也可以的,先下鍋。
第27條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這一節,一般的講的也都是錯的多。
這個太陽病啊,發熱惡寒說明還在表了,但是熱多寒少,這個熱多寒少啊,它是衝著這個發熱惡寒說的,不是這個病特別的有壯熱,不是那個樣子,它把這個發熱惡寒,那麽在這個發熱惡寒的這個情況,熱較比多而寒較比少,不是在這個發熱惡寒之後另有大熱而惡寒少,不是那個意思。那麽這個寒少啊,我們講太陽病,太陽病的惡寒是一個主要的證候啊。這個寒少說明這個表啊,要罷,就要解了。那麽這個病呢雖然發熱惡寒,但是由於熱多寒少,那麽這個病啊表欲解,熱不退,恐怕要轉成陽明裏熱的病,它是這麽個意思。可是轉成陽明裏熱呢,你看前麵白虎湯(26條白虎加人參湯),脈洪大,這個脈微弱。微弱在這也是有兩個意思,一方麵衝上麵說的,雖然發熱惡寒,但是它寒少,表證欲去了,雖然這個熱較比多,但是脈微弱,這個外邪已去啊,所以沒有多大裏熱,這個脈微弱還有一個意思,底下他注了,“此無陽也”,這個“無陽”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說的。他這個書上啊,尤其在表證的時候,他常說的無陽都是指這津液,脈微者為亡陽嘛。脈弱,咱們頭前講了,陽浮而陰弱,那個弱就是血少了。總而言之就是氣血俱虛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說“此無陽也”。“此無陽也”,不指這熱說的,上麵明明說的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還此無陽也,還沒有熱,這不是瞎扯嗎。這一句真就有這麽注的,這麽注就是錯的。這個此無陽也,沒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發汗”,這個發汗啊,最耗傷津液了,那麽唯獨這個津液虛,所以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那麽這個表不解怎麽辦呢?還發熱惡寒嘛,那麽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清肅其表裏。這也是個發汗藥啊,發汗藥呢但是它不大發汗。這個越婢湯啊,在這個《傷寒論》裏沒有,在《金匱要略》裏頭有。它就是麻黃、甘草、大棗、生薑、石膏,這幾個藥就叫越婢湯,那麽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就是桂枝湯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這個越婢湯治什麽呢?在《金匱》裏頭啊《水氣篇》裏頭有,它治風水。所謂風水啊就是全身腫了,脈浮,出汗,身上沒大熱,同那個麻杏石甘湯差不多。麻杏石甘湯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它這個熱半陷於裏了,它這個汗出與桂枝湯的汗出是不一樣的,它這個由裏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陽明病蒸蒸發熱汗出,不到那個,所以無大熱呢。無大熱啊就是衝著陽明裏實說的,真正裏實那蒸蒸發熱啊,那身上熱得很。它這個無大熱,不到那個程度,但是裏頭也有熱,所以擱石膏,但是表也有,他擱麻黃。越婢湯這個麻黃用的量大呀,他用六錢。我們要治這個表有水氣,你要是發水氣,麻黃非重用不可。那麽在這個方子裏麻黃用量相當輕啊,他把這個越婢湯用八分之一。源起這個麻黃用六兩,我們現在用就是六錢,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錢了,那很輕很輕的了。這個桂枝湯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嗎,所以用桂枝湯用的比較多,但是也特別少。他把這兩個方子合起來用了,合起來用呢,就失去越婢湯的作用了。
我方才講了,想要發水氣,麻黃必須重用,那麽連一錢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氣了。那麽桂枝配伍麻黃啊,我們在臨床上這個藥物配伍的規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黃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黃呢反倒治汗出。你看這個方子呢,既有桂枝湯加麻黃,可以出點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這個方子它清肅表裏啊,它能夠去裏熱,因為有石膏的關係,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黃,那麽大部分呢還是桂枝湯證。我們結合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湯證比較多。由於桂枝湯證主要是津液虛,脈微弱,要有表不解,還現桂枝湯證,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湯證,他沒有汗出。你看這一段裏頭啊,他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並沒有汗出。可是沒有汗出,又不能大發汗,因為脈微弱,桂枝湯證明顯,但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這個麻黃量特別小,而且他不擱桂枝二麻黃一湯,那個麻黃湯裏沒有石膏啊,因為還有熱,所以稍用點石膏,這個石膏量也不重。我們再看看這個分量,擱到一起呀,每一個藥隻十八銖,古人這個度量衡啊二十四銖是一兩。那麽古人的一兩呢,我們現在開方子就是一錢,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藥嘛。這個十八銖不到一兩啊,一兩的四分之三。所以這個藥啊,藥量非常的輕。那麽吃了這個藥啊,要是表裏都有點熱,可以用,但是在這個發汗藥之中是最輕最輕不過的藥了,所以他擱個“不可發汗”,這個專指的是麻黃湯了。你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真正的表證無汗,我們一般常打算用麻黃湯。所以這個病啊,“脈微弱,此無陽也”,是萬不能發汗,不能用麻黃湯。我記得有一個人問過我這一段,說“此無陽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是不是發汗藥?我說這個不一樣,它有所指,這個書說不可發汗,都是指的麻黃湯。那麽這個地方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那非壞不可。所以說“脈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這個不能用麻黃湯來大發汗來,根據這種病情啊隻能夠稍稍地清肅其表裏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我們講到這,咱們講的這幾個方劑都是小發汗法。咱們頭前講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和這個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幾個方劑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桂枝湯與麻黃湯,這兩個證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麽,但是不可大發汗,全是小發汗法,藥量都特別輕。桂枝二麻黃一湯呢,是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也是小發汗法,這個方子尤其小發汗。不但有表證,裏頭也有熱,所以熱多寒少,在這個地方你就看出來了,他這個表證要罷了,熱多寒少,有入裏之勢,但是這個病非常地輕,脈微弱也就是邪輕的一個問題了,同時啊這個人津液也虛。這個不但麻黃湯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湯也是不行的。所以他一方麵用桂枝麻黃稍解其表,另一方麵用石膏清其裏熱,它是這麽一個方劑。
第28條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這個桂枝去桂呀,這個桂也可疑,在《醫宗金鑒》他改芍藥了,我認為這是對的。因為他這個表還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麽解表?所以應該桂枝去芍藥,我們經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藥。我認為《醫宗金鑒》還是對的,這個書錯字有的是,象頭前那個脈洪大,那肯定是錯的。這段書主要注重這個“仍”字,他說這個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湯證。他根本就是“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這個病,就是這個證候。這個大夫看到這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唉!這個象表證,就給吃了桂枝湯了。這個就是藥不對證了,所以這個病不會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滿,微痛”,心下指著胃說的,又滿脹又疼,象裏實,他又給吃瀉藥了,也不對頭,所以他這個服桂枝湯,或又吃了瀉藥了,他這個症狀一點變,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這個方劑。
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遭遇,他如果裏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響表不解,那麽裏頭脹滿呢,你瀉下也不行,非利小尿不可。這一段就說明這個問題,他由於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這個裏邊呀,他這個是古人的臨床經驗看出來,裏氣閉塞,他表不會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無論是發汗,越發汗越壞,發汗激動裏邊的水,那辯證多端呀。那麽下也不行,所以這裏發汗呀或者下之呀,他這個病是永遠不變的。那麽怎麽辦呢?有表證是有表證,你要兼利小便。他“頭項強痛,翕翕發熱”,他肯定這是表證。所以他用這個桂枝湯去芍藥。這個芍藥這個藥呀,我們頭前講這個桂枝去芍藥,他脈促胸滿,他氣上衝的厲害,這個芍藥不對頭的,他要去芍藥。那麽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氣上衝造成的。這個氣往上衝,它誘導這個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藥裏常擱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這個五苓散都有桂枝,什麽苓桂術甘湯呀。
那麽去芍藥是對的,因為他這個還有表證,所以還用桂枝湯。本來是個中風證,所以不汗出,就是因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關係。如果這個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邊這個不會“心下滿,微痛”,他就是桂枝湯證。由於小便不利,影響汗不出,那麽他氣上衝的厲害,所以“心下滿,微痛”,他這個水往上不往下,那麽表證仍然存在“頭項強痛,翕翕發熱”,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用桂枝湯把芍藥去了加白術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這個桂枝湯就發生作用了,表就解了,他是這麽一個情形。
我們在臨床上要注意這一點,比如說一個感冒,那隨便吃點發汗藥就可以了,但是他要是明顯的小便不利,身上發燒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這個表絕對不會解的。那麽他該用哪一個解表藥還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藥不可,治這個小便不利才行的,這個很重要很重要的。這個書裏頭後頭有的是,就由於裏有停飲,不兼去飲,這個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後頭很多,我們隨時解釋這個例子。那麽這個方子呢,就是桂枝湯去芍藥加白術茯苓,白術茯苓這兩個藥都是利小便,利小便,這個利尿藥呀也不都是一樣。你象這個白術呀、蒼術也是一樣的,這個藥他是溫性藥,偏於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滿,微痛”。這個茯苓這個藥呀性最平,那麽他這個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利小便很有力量。胃要是沒有停水,這個術要少用。他這個溫性,咱們後世也說這個白術也健脾嗎。他這個健脾啊,胃裏頭如果有停水時他有好處。要是胃沒有停水呀,是有壞處,沒有好處。他這個性溫,他這個刺激這個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碼要達到發炎呀衝血呀這種情況。所以咱們看見這個胃虛呀,就用點術吧(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沒有停水,這個術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這個臨床應用上有,我們隨時解釋。這個茯苓這個藥呀,在水氣裏有個一種神經官能證用的機會多,象心跳呀,或者是煩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們像是這個酸棗仁湯,擱茯神,茯神茯苓這個作用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過程中,他有治神經官能證的機會多。這個白術呀也是利尿的藥,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製於胃有停水。所以我們平時用藥呀也不要把他搞錯了,這個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沒有停水,上邊還有熱,這個白術這個藥是不能用的,你看豬苓湯就沒有的。
第29條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幹薑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這段是個大段。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這是頭一段,你看他開始就擱個傷寒,傷寒他應該脈浮緊,無汗,反自汗出,這說明他是亡津液了,小便又數,即自汗出小便又數,他這個書說小便數就是小便吃緊呀,就是頻數。這個可以與上邊參著看,小便不利影響自汗出,本來是桂枝湯證,他變成無汗了。那麽這個小便數,它影響自汗出,雖然是傷寒,他小便數,他也汗出,他有這麽一個意思在內,這個書上沒有明說。這個小便數說明什麽問題呢?大概是胃虛。咱們後世這個醫書裏有呀,所謂上虛不能治下,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釋了,胃屬土嘛,土虛不能治水。其實這個有道理,這個胃氣虛衰,人身上哪裏都虛衰。就是虛脫那個樣子,脫水那個樣子,小便失去收攝,那主要是因為上邊胃虛。他這個傷寒本來是應該無汗,由於津液大量亡失,既自汗出又小便數,所致津液竭於內,後邊講陽明病就知道了。“自汗出”,汗出多為太過。傷寒沒有汗,發汗,發汗使汗出多,也為太過。太過者,陽竭於裏,陽也指的津液了,那大便要幹,咱們說的脾約證就是這類的。他這種脾約他不要緊,他是虛證,就是雖然十日無大便,無所苦也。所以這個脾約證你不能吃承氣湯了,隻能吃些麻仁滋脾什麽的。他這個病呀就類似這個情況,他的津液不守,一方麵汗自出,一方麵小便頻數。“心煩”呀,有點胃不和的情景了。“微惡寒”,你看他擱個“微惡寒”,這個“微惡寒”呀,他說明這個,他雖然冠個傷寒,這個表要解,我們剛才講了,這個惡寒是太陽病的一個主要征候,所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而惡寒”要加重這個惡寒。如果這個表征,這個惡寒很輕很輕的了,這個表要罷。但是這個心煩,這個裏熱要升。什麽道理呢?就是因為津液喪失。或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這個更不可發汗,所以他說,“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這時候你再攻表,再讓它喪失津液,“此誤也”,這是治療的錯誤啊。這是頭一段。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要重視,這個小便數啊,凡是應該發汗的病,小便數絕不可以發汗。這個在《金匱要略》裏的《水氣篇》他講過。像我們方才講越婢湯中的那個風水,是水氣在表,都可汗出。惟獨小便數者,他有這麽一段,他說:“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這個要注意。這個小便數呀,大概都是裏即虛而津液不守,你再發汗再亡失津液,這個發汗最亡失津液了,這是逆治。那麽,他這段也就是說明這一點。自汗出雖然像桂枝湯證,脈又浮,但是小便數,這個津液亡失以至腳攣急,而且表證輕微之極了,微惡寒而已呀,這個病在這個時候啊,這個書上後麵有,就應該這個時候吃芍藥甘草湯,先治腳攣急觀察觀察,你看看這裏頭一點熱都沒提,他也不發熱不什麽的,你吃哪路桂枝湯啊,所以根本就是錯誤。“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幹薑湯與之,以複其陽”,這是第二段。
這個藥用對了病人好的挺慢,用錯了他立竿見影,馬上就給你個樣看看。不應該吃桂枝湯給吃了桂枝湯,吃了桂枝湯馬上四肢逆冷,這是什麽道理呀?津液再亡失,同時這個胃也虛,這個津液達不到四末,這個手腳離心髒都遠呐,所以血液、津液達不到這個地方了,他就涼,這個在內經上有了,它說:“脾為胃行津液”,到腳上腳上能行,到手上手上能握。那麽這個因為發汗津液亡失的太厲害了,遠處的地方啊,達不到,所以他厥冷。那麽在上邊也失去潤澤,所以嗓子也幹,煩躁,吐逆,胃也不和。煩躁,比心煩還加重了,原病隻是心煩而已啊,這是又煩又躁,他不能安靜,這都是胃不和的一種表現。而吐逆,這都是胃的關係了,這吐逆呀,這個病根本一開始胃就虛。胃虛不能治水嘛,所以小便數。那麽,這種錯誤的治療,更喪失津液,胃既有熱,虛呀他胃裏頭還有些停水,所以為發汗藥所刺激,他反倒吐逆,而且這個病還相當急迫,手腳逆冷,“得之便厥嘛。把這桂枝湯一吃了,馬上這種情況,所以他說”甘草幹薑湯與之“。這個甘草幹薑湯以甘草為主了,這個甘草這味藥頭前咱們講過了,它也能夠養液,也能緩急迫。那麽,這個病相當急迫了。這個幹薑呢,幹薑甘草擱到一起,就是健胃,治嘔,它這不是吐逆嘛。我們這個理中湯什麽的都是由這個甘草幹薑湯上來的。甘草、幹薑再加人參、白術就是理中湯啊。
四逆湯也是啊甘草、幹薑加附子就是四逆湯。那麽吃甘草幹薑湯幹什麽呢?以複其陽,這個以複其陽啊是複津液,這個不是讓他再發熱,他根本就熱了,他這個時候胃太虛又有熱,你主要得恢複胃氣,他這個甘草、幹薑啊他是溫中、健胃、緩緊迫的這麽一種藥,但是幹薑用的量非常輕,這跟我們頭前白虎加人參中講的人參健胃生津液是一個道理。這個時候胃要是不恢複,這個津液是不會恢複的,所以他用甘草幹薑來治療。這個病我想要用專講滋陰救逆的這種辦法一吃一個死,一看這個人,咽比較幹,就是津液太虛了,用點滋陰藥,這個不行,他這個胃根本是不好的,也隻能夠恢複胃氣才能夠生津嘛,同時用大量的甘草也是大有道理的。”以複其陽“不是複其熱,這個”陽“和我們頭前說的津液是一致的。胃氣恢複,津液充暢,這個四肢自然就溫了。”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他若吃了甘草幹薑湯,當然嘔逆、煩躁都止了。那麽“厥愈、足溫”,四肢也不厥了,他津液一達到四肢他自然就不厥了,也不涼了。這個時候啊,腳攣急沒好啊,“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這個芍藥啊它是個治攣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湯就是加芍藥了,在桂枝湯裏都是大量的用芍藥再加上飴糖啊。這個芍藥就治攣急,拘急痛,咱們說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藥證。那麽其他的部位發拘攣呢?芍藥也治。那麽再給他芍藥甘草湯,緩他這個攣急,其叫即伸。我說開始就應該吃這個藥,開始他這個就是亡失津液,那麽由於已經到了腳攣急的這個情形。這個芍藥甘草湯這芍藥這個藥啊,它是苦而微寒的這麽一味藥,它也能夠對這個,我們桂枝湯裏擱芍藥,它與甘藥合之它也是養液的。那麽開始用這個藥就沒有這個亂子了,這個時候啊更作芍藥甘草湯,吃這個藥他腳就好了。底下這個看出這個病是有熱了,“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他這個裏邊的胃不和不是個重要的,實際上開始心煩,他就是小便數,他是虛,這個不是陽明實結的那個厲害,經過上邊的這種治療,甘草幹薑湯、芍藥甘草湯之後一切病都好了。這個人呐還有說胡話,胃氣不和,譫語,這個你也不要多用調胃承氣湯,隻能少少用,以調其胃氣就好了,所以“少與調胃承氣湯”。這個用藥啊,不是說一個方子怎麽樣,以量來調治這也是一個方法。比如我們遇到一個病,頭前那幾個方子都是啊,你像麻黃各半湯啊,才剛講的桂枝二越婢一湯啊,這種表邪非常輕,你不要用大劑藥,少少給一點。那麽這個調胃承氣湯,雖然是一個整個方子,要少少給他一點就行,這就是調其量以適應這個疾病。這也是一個方法,不能說我們開個調胃承氣湯讓你整個還是一回吃那些,那他人就受不了了,他這裏頭不是那個實法,雖然譫語,譫語大便就幹了,這個大便幹是由於亡津液,不要那麽攻,所以他說“少與調胃承氣湯”。底下這個他是反過來說的,他說假若“重發汗”,就是說咱們給吃這個桂枝湯了,這是假若,沒有這麽糊塗的大夫,又自汗出,又小便數,還給人吃麻黃湯,他是假設說的,假設這個病,他是亡失津液,這是個主要的,你還大發其汗,而又加燒針迫急其汗,這個出汗也最輕了,拿燒針刺激他發大汗。要是這麽來呀,這個病它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那不是甘草幹薑湯能治療的了,那非陷於陰證不可。這個虛極呀,就要從陽證轉變為陰證了,陰寒重證了,那你非用四逆湯才能治療呢。這個是個假設,後麵這一段比這解釋得好,我們把方劑再看一看,然後咱們再研究下麵這一段。你們看看這個甘草幹薑湯,甘草是四兩,幹薑才二兩啊,這個幹薑大概都用炮薑。這個四兩啊,拿著這個十六兩的秤,應該是四錢,啊,這個多了,這個藥分一煎兩劑,他煮取一升五合嘛,分溫再服,勻兩次,勻兩次這個量就大了,古人一兩合現在三錢,十六兩秤,三四一十二,拿二除呢,還六錢啊,所以這甘草,拿十六兩的枰啊就是六錢。那麽幹薑呢,它是為它(甘草)的一半了,那個六錢,幹薑就是三錢了,他以甘草為君藥,為主藥的。這個甘草又緩急迫,配合這個(幹薑),所以辛甘並用啊,它配合幹薑又是溫中健胃,所以他是主要地扶胃氣,養津液,治這個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沒陷入陰證,陷入陰證非用附子不可,沒到那個程度,所以用甘草幹薑湯就可以了。如果你再使他大虛,非陷於陰證不可,隻是用甘草幹薑湯還不行,你還得加附子,他說這個四逆湯啊就是這個。這個甘草幹薑湯應用的機會也挺多,它也治小便數,你可知道,所以這個小便數呀,遺尿呀有用甘草幹薑湯的機會,這就是說胃虛不能治下嘛,就是方才所說的這種情況。
這是個溫中養液的藥。芍藥甘草湯,這個“白”字用不著,擱個“白”字當然也行了,旁的書上沒有“白”字。芍藥、甘草各四兩,這個也是大量用甘草。芍藥甘草湯應用的機會也挺多,它不止治腳攣急了,也治肚子疼。那麽對於這個下肢軟,它也治,所以古人把這個方劑啊又叫做“去杖湯”,去杖就是拐杖那個杖。腳,下肢軟而無力,這個芍藥甘草湯有治療的機會。這個拘攣,我們這段講的拘攣,拘攣更得用它了。下肢拘急,可以用芍藥甘草湯。芍藥主要是緩攣的,緩拘攣的。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加甘草。你們看這個地方甘草的作用就知道了。咱們這三個承氣湯啊,大承氣湯是大黃、芒硝、厚樸、枳實;小承氣湯沒有芒硝,就是大黃、厚樸、枳實;調胃承氣湯有大黃、芒硝,擱個甘草,所以甘草這個藥對胃是有好處的。大黃、芒硝本來是瀉下非常有力了,那麽擱上甘草叫調胃,所以這個甘草看起來呀,起碼有護胃的作用,保護胃的作用。就像我們講的白虎湯(的粳米)是一樣的,它是甘味的一種粘滑藥,所以這個瀉下它不重,你要配合厚樸、枳實呀,就是不擱芒硝,這個瀉下也挺重,小承氣湯也比調胃承氣湯重。因為什麽呢?你看它(小承氣湯)沒有甘草,所以古人這個配伍啊從這個方劑中咱們也可以理解。
甘草呢,據說也沒有那麽大作用,但在臨床上確實(作用很大),所以咱們少氣呀什麽的都要用甘草,也許與它這種緩急迫作用也有關係,從急迫證候也可以解釋得通的。你看攣急也是的,腳,本來平常沒有這個病啊,冷丁就是由於喪失津液,腳發攣急,這也是一種急迫證候,所以擱個芍藥甘草湯,這個甘草同芍藥量是一邊大的,現在我們用都是六錢了,都是18克了。在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體會這個,這個甘草啊,小便數用它是對的,大量用也可以的。如果這個人有浮腫,這個甘草啊影響小便不利,你看依著這個前後這個病啊,都挺適應的,這個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數,他本來是太陽傷寒,不應該出汗,由於胃虛不能治水,所以小便頻數,影響他汗出,這個小便數在這一段是個主要的證候。這幾個方劑都治小便數,甘草幹薑湯也是的,這個小便失禁呐、遺尿啊,這個甘草幹薑湯都起作用。我們後頭還要講這個苓薑術甘湯,就是甘草、幹薑,再加上苓術,這個也治腰痛,治遺尿,都有用的機會。這個芍藥甘草湯也大量用甘草,所以甘草不利於浮腫啊,要是浮腫啊,用甘草要加小心,影響到小便不利,更使水沒有出路了。他由於小便數呢,這個甘草要用。但這個病都好了,他和那開始都一樣,就由於心煩,微惡寒,表欲解,而陽明有內結的情形,他多少地有點譫語不愈呀可以給調胃承氣湯。那麽後頭這個四逆湯是假設的,沒有那麽治的,假設你要是那麽治了,那就變成一個陰寒的一種四肢厥冷了,那非用四逆湯不可。
四逆湯就是甘草幹薑湯加附子,在這藥量都輕了,不像上邊用得重。四逆湯在後頭三陰篇當中單獨講得最多了。這個幹薑與附子擱在一起呀,溫裏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這個藥啊偏於治下,像這個下利呀,那麽它是溫下元的,後世說它是入腎了,那也是根據部位上說的了,它是偏於治下。這個幹薑偏於治上,所以嘔吐什麽都要用薑,不用附子。可是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呢,是徹上徹下,無處不溫,所以這個四逆湯必須把這個幹薑和附子擱在一起。那麽古人也有這麽說的,說這個附子啊,有了幹薑,它才真熱。那麽就是這兩個藥配伍起來,這個溫中回陽的作用才特別大,所以在三陰篇裏頭對這個四逆湯我們要著重講的,現在理解到這就行了。在這一段,也不是用它來主要進行治療。下邊這一段,這個前後啊,又是像一節,又不像,但是後邊的我認為解釋得好,後邊呢就把這個四逆湯抹去了。
第30條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腔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幹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這個 30 條,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這是一段,這是故意設一個問答,他解釋前邊這個問題,這個陽旦啊,桂枝湯的別名叫陽旦湯。他是根據那個證候像陽旦,像桂枝湯,那麽按法治之呢不但不好,而且增劇,變成“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兩脛拘急他根本就有的了,腳攣急呀,而人也說胡話。這個呀,我們上邊他是擱個,若胃氣不和譫語,他是擱後頭了,這個可見,開始就是經過服過桂枝湯之後,這個譫語就發生了。這一段是這個樣。那麽當時呀,就是這個先生這麽說的,說到夜半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那麽後的結果呢,同這個先生說的話是一樣的,你怎麽知道的呢?他底下就是解答了。“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它這個病開始呀它就是個虛證,他說寸口脈浮而大,我們這個前一段隻說浮了,這個浮大其外,而內裏頭它是沒有的啊。作為浮,他是有外感了,他說浮為風,大為虛。這個大脈呀,如果這個脈大,按著裏頭滑,那是實熱了,是啊,脈大。它這個裏頭當然不是了,不禁按,所以說大為虛。那麽呢有了外感了,他當然身微熱。那麽由於虛呢,指什麽虛呀,就是津液虛嘛,兩脛發攣。這個病形啊由於這個脈浮、汗出,像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那麽就是由於他這個汗特別多呀,頭前不有一個嗎,說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有那麽一節,他就也因為那一節,他說桂枝湯他這個津液太虛呀,唉,用桂枝加附子,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湯。那麽又把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他這都是錯的,附子溫經,亡陽故也。這個桂枝配合附子,這個附子本來它是一個溫經藥了,那麽再增桂,那更令汗出了,那更使之亡陽了,亡陽就亡津液了,所以他才變成“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
陽明內結就是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內裏結實了,就實在的實啊,所以他譫語煩亂。那麽,這個時候可以給他使甘草幹薑湯。甘草幹薑湯在這裏頭它是簡說的,沒說嘔吐啊。那麽雖然他說是個陽明內結,譫語煩亂,他主要由於虛啊,這個虛,津液特別虛,使的胃不和,那麽這個時候還是救津液要緊的,講陽明篇就有了。我方才所說這個,就是這個脾約了,他古人說脾約什麽意思啊?古人他是這麽看的,脾為胃行津液,說胃呀光消化了,這個津液往外送啊它沒這個本事,它得脾(幫助)。那麽如果胃裏頭啊,沒有津液可輸送了,所以這個脾呀受了製約了,古人這麽看的,這個看法當然是不一定對了,現在我們也不必這麽理解,它就是由於津液喪失太多而胃裏幹,這個你不要先治胃,你還是要想法子調胃而滋津液,所以他用甘草幹薑湯,這個譫語都得管。那麽吃了這個藥之後呢,夜半陽氣還了,這個兩足應該溫了,這個“夜半陽氣還”這句話呀也要不得,這古人的看法這都是,古人認為呀,一過了這個。。。。。。。。。。(音頻丟失)。不到夜半,你白天吃了這個藥也一樣好病,兩足當熱。那麽但是這個津液還沒完全恢複啊,隻是把這個四肢厥冷治了。“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吃完芍藥甘草湯之後,“爾乃”就是不久,這個腳就好了。那麽這時候這個譫語煩亂不止啊,這時候你再稍用調胃承氣湯,以承氣湯微溏,這與頭前那個“少與”一樣的意思,微微地呢大便稍稀一點,你別讓他大瀉下,則止其譫語,那譫語就好了。他說由於上邊的這個我的看法都正確,所以這個病它是可以好的。這一段它說明呢,比上一段說明得好,同時在這裏我們也看出來,小便數,桂枝湯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湯)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數,決不可發汗。這個在臨床上啊也常遭遇的事情,所以這個問病啊非詳細不可,你說人鬧感冒,他是憋不住尿,那麽頻數地很,你就這個我們常遇到,他也有感冒也有泌尿係感染這類的病,拿現在病名說,小便非常頻數,你先不要治感冒,你先治小便頻數就好了。你先給他吃豬苓湯,你就先別管他那感冒。你先要是發汗啊,那非越來越壞。他這個喪失津液,你再發汗就是一個大忌。
至於它這兩段,也都針對桂枝湯講的,所以我們這個辨證啊,不能片麵看問題。這個桂枝湯,它是治發熱汗出的,但是還有旁的證候,你都得全麵看問題,你不能一遇到這個發熱汗出你就用桂枝湯,這也是往往治成錯誤的。所以他有個小便數,造成這個自汗出,雖然脈浮,你也不能用桂枝湯,尤其他要是有了這個明顯地這個津液竭於裏的一種反應,那你更不能用了。你像這個腳攣急呀,心煩啊,這裏它已經由於津液的枯燥,他胃不和都已經有了嘛,你還給人家攻表那還行了?所以這個時候這個病啊擱在我們現在看,你比如咱們在臨床上遇到這個病,那麽腳攣急先就應該使芍藥甘草湯。要是不好呢?不好這個病啊,有用這個,你像咱們後頭就要講了,像用這個你看桂枝湯加芍藥加人參,有用這個機會,他要有表證仍不解,那個它是治裏虛的。也有用白虎加人參(湯)的,病人如果他要渴呢?他裏頭熱相當盛了,你白虎加人參(湯),這個石膏啊也治小便數啊,也治自汗出。所以張仲景他為什麽在頭前他不給你明說呢?他不注重這個。那麽我們關於這些的方劑的治療在後頭都有的,所以在這一節呀後世的醫家也都說應該用什麽,大家直打架。他這個有很多,它就是在一個可戒之點就是不能夠發汗,它主要的這個,講這節的這個用意,不是說這個證候應該用什麽藥,還沒講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就這一段的前後看,當然是以吃芍藥甘草湯為最好了。芍藥甘草湯也能治小便數,也能夠所謂育陰生津啊這個,他有甘草這個藥嘛。那麽,這個是比較正確的。但是張仲景這個書不注重這一點,他注重後頭。他這一點提出來的最好,你像甘草幹薑湯。
那麽這裏這個津液虛,是由於胃的關係。這個時候你不理胃呀,你光滋陰,越滋陰這個胃越壞。咱們滋陰都用生地、麥冬這類藥了,你越滋陰,尤其生地,它礙胃的。胃越不好,津液不會生的,哪來呢?他明明是由於胃虛,尤其治誤了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這個治病啊,不是隻憑腦子想,你最終還要從現實證候上看問題,所以中醫這個辨證啊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能片麵看問題,更不能主觀。那麽這一段他講得較比好,明明是津液大虛,他用甘草幹薑湯,這在後世上數不盡的,尤其《醫宗金鑒》上也說,他說這個津液虛,還用辛甘藥。其實這個辛甘藥用得是對的,你得看什麽時候,你比如咱們常說甘溫除大熱。甘溫除大熱不是說遇到大熱就用甘溫,這是錯的,可是有一種需要甘溫來解大熱的,你非用甘溫不可。你比如桂枝湯就是呀,咱們這個桂枝湯講不少了,後頭還有。是桂枝湯沒有不發熱的,可它有一個條件,這個脈必須弱,人必須有津液喪失的這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你用它,那是百試百驗。隨便一個大熱,你像白虎湯證也是,你像大青龍湯證也是,那個他脈浮緊而無汗,你吃上桂枝湯就壞了。所以“以甘溫除大熱”這句話就是有毛病,它得遇到它這個適應證,是應該以甘溫除熱的這種大熱,你用它就是對了,否則就是害人。你比如說甘草幹薑湯,它能夠治這個津液虛衰的這種厥逆,你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幹薑湯,那也是不行的。他又嘔吐,這明明是胃的關係嘛。煩躁,他一現就現這個急迫的情況,你用甘草幹薑湯就對了,而且這個原病小便數始終存在,你可知道,他又小便數,你用它不是蠻好嘛。所以中醫這個辨證啊,尤其這個書,那嚴得很,不像咱們隨便,(大)原則上地看個問題,就來自己想方子用藥是不行的。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
第二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31條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這個項背拘急,這個“幾幾”是一個狀詞。這就是脖子(頭頸)全身左右運轉不自由,項背拘急的曆害。這個字本來是形容小鳥學飛的時候,羽毛未豐呢,他飛不起來,伸著腦袋那個樣子。就叫“幾幾”那個形狀。那麽太陽病就是頭項強痛而惡寒,就是這一類的太陽病,如果項背強有“幾幾”的樣子,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他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加麻黃加葛根。本來他是個桂枝湯證,所以他惡風呢。我們用這個方劑的時侯也這樣子,他這個惡寒特別曆害,惡寒特別曆害當然他也是惡風了。由於他沒有汗所以他加麻黃,由於他項背強加葛根,它就是這麽一個方劑。
那麽這一段和前麵那一段回頭一看就知道了,那個講的“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就根據這一條,這本來是葛根湯證,葛根湯證應該“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這是葛根湯證。那個呢他不是用葛根湯,他用桂枝湯加葛根,那麽桂枝湯它是發熱汗出惡風。那麽他那個”項背強幾幾“呢,就”項背強幾幾“來講應該是葛根湯證。可是葛根湯證呢,他是無汗惡風,所以那一條啊擱個”反“字。他這個”反“字啊就為這兩個方劑的一個鑒別點,所以他這個文字啊,我們上次講也提到了,隨便一個字都不是輕易用的,他每一個字啊都是有所指的。
那麽,這個葛根湯這個方劑啊,也屬於一個解表方劑。你在臨床應用呢,你看他特別提出惡風、惡寒的特別曆害,而且葛根這個藥它是解肌,這個肌肉,尤其在這個頸背部發痙攣,這個葛根是有特效。這個肌肉痙攣就是肌不和了,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於熱,這個熱傷津液嘛,津液枯燥,這個組織營養失調發痙攣,也有由於這個熱。那麽葛根這個藥呢,他是一個專務解肌(的藥),它治那個肌肉痙攣。那麽衝整個這個方劑啊,它(肌不和)是由於停濕停水的關係,這個濕也能夠使肌肉發痙攣。因為他用的是麻黃湯,這個麻黃他就能夠使之發汗驅水氣,那麽配合葛根呢,他又能夠解肌,所以這個”項背強幾幾“啊他是可以好的,他是從這個方劑講。
在《金匱要略》有一種痙病,痙病就是這個項背強達到高度了,不光是項背強了,全身都往後使勁了,這個拘急的相當曆害了,那個就叫做痙。這個痙病裏頭也有用葛根湯的機會,他得現太陽病,因為這個方劑是太陽病的一個發汗劑。那麽這個方劑最常用了,我們在臨床上啊無論是感冒啊或者流感啊,沒有汗這個人惡寒特別曆害。那個項背強啊,有的他就不明顯,有的非常明顯,無論明顯不明顯,要是無汗特別惡寒,有考慮用葛根湯的機會。那麽這個方劑呢,就很清楚了,剛才我講了,它是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葛根麻黃,我們上麵那個桂枝加葛根湯沒有麻黃,那個是有汗出,這個是沒有汗。
第32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的應用不止是(上條)這麽一個狹窄的問題,(這一條)就把它的麵擴展了。他這個“必自下利”是個倒裝句,他本來應該這個樣子來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湯主之”。這個太陽陽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話,可以用葛根湯主之。而且這種下利不是因為吃藥得的,他是自下利。
那麽怎麽叫做陽明合病呢?它是同時發作的太陽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屬於裏呀,這個裏就是胃腸之裏呀。那麽胃腸之裏,陽性證就是陽明病,陰性證就是太陰病。那麽這個他用葛根湯了,他是一種陽性證。他所以叫作太陽與陽明合病,就是這個裏陽證與這個表陽證同時發作。那麽,在這個書裏頭他有兩個合病與並病的分析。就是表病與裏病同時發作,這叫作合病。如果先有表,由表傳裏,表沒罷,裏病也生了,這叫作並病,就是前一個病並到後一個病而發病,那就是並病。同時發作的那就是合病,這個是同時發作,就是說他既有表證又有下利的裏證,所以他叫作太陽陽明合病。那麽這種合病也是變化多端呀,如果自下利,這個用葛根湯主之。這個大家要注意,我們在臨床上這是常遭遇。這個下利是一個病,這個下利以太陽裏反應出來了,說明這個病有從表解的機會啊。
所以中醫講辯證呀,不是我們說用葛根湯就治下利,我們不要這樣看,他是下利而現表證的話,如果無汗,可以用葛根湯。他這個病呀,我們頭前講太陽病,這個病,這種機製,在生理上抗禦疾病的機製大致從表解。欲汗而不得汗,所以才發生太陽病,古人管他叫合病,其實就是表證。為什麽用葛根湯呢?葛根這個藥呀,我們方才講一麵,有解肌的作用,同時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麽當然是,你用其它的發汗劑就是不如葛根了,因為葛根同時有作用於下利,這個病在臨床上很常見的。以發汗的法子治下利,用近代醫學解釋它解釋不了,西醫認為用發汗治下利很奇怪。他也不是隨便用,要下利而有表證,要現無汗的話,大概葛根湯。要是有汗呢?大概是用桂枝湯了,我們後頭有,所謂“太陰病脈浮者可以發汗,宜桂枝湯”,跟這個可以同時互參,我們講到那時再說吧,現在不要說的太多了。那麽這一段呀,主要講的是這個下利而現太陽病的話,宜發汗為主治,用葛跟湯,古人管他叫作太陽陽明合病。這個“必自下利”呀,不要這樣來理解,說太陽陽明合病一律得下利,這是不對的。你看這第二段,他自己就說了。
第33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他說個不下利,所以上麵那個“必自下利”,那就是不對頭了,不是嗎?他是個倒裝句,是“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這才能用葛根湯。所以下一段他這個就又說了,這個葛根湯呀他還可以加味,也是表裏同時有病呀,但是他不是下利,而是“但嘔”,嘔就是嘔吐。那麽這個用葛根湯呢,就得加半夏,半夏治嘔。當然這個嘔也是以表證出現,以太陽病出現,也就是和我們解釋上一段一個意思,就是這個病呀打算從表解。
古人把這個嘔也看作裏邊,屬陽明,所以也說是太陽陽明合病。那麽我們通過臨床的實踐證明,這個葛根湯加半夏不止治這個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如果也下利也嘔怎麽辦呢?也用這個,也行的。因為這個葛根湯呀,他就治下利而現太陽,同時如果有嘔,加半夏就行了,根據這個加減的規律,也可以這麽樣子理解,事實呢也確實是這樣的。
那麽另一個問題呢,我們也應該注意,這個葛根湯不是治下利嘛,不過葛根這個藥呀,他這個方劑是用他為主呀,量也大。這個葛根呀是一個寒性的,它是甘寒,所以在《神農本草經》上說它:“治身大熱,消渴”,它起這個作用的。這個藥於胃不這麽合適,我們平時用葛根湯的時候,那麽這個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這個半夏能夠去水,這個胃虛愛停水的,同時它是與甘藥一起發揮健胃作用,所以我們用葛根湯的時候就要這一點。那麽這個人就是不嘔,他這個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這個是我們在臨床實際應用的時候要知道的這種問題。
那麽這個葛根湯加半夏的煎服法根上麵的葛根湯是一樣,我們凡是有麻黃要煎的話,都是要先煮麻黃,這個葛根這個藥同樣先煮的,因為葛根這個藥它不好在水裏溶解的,所以同時與麻黃一起煎,然後把上頭的沫撇出去,然後再加旁的藥,凡是用麻黃都是要注意這一點。這個方劑就不用細解釋了,知道葛根湯了,這個葛根加半夏是個加味的辦法了,半夏治嘔咱們都知道,所以葛根加半夏呢,就是這個葛根湯證而嘔者,我們這個樣子來領會這個方劑的應用就可以了。
第34條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這個太陽病呀,本來是桂枝證,你看這個書,它提出個桂枝證,桂枝證是什麽呢?桂枝湯證。所以這個書裏頭呀,這一個方劑的應用,他有他一定的適用範圍。這就是某個方劑的適應證,就叫做某方劑之證,他簡言之,比如桂枝湯證就是桂枝湯的適應證。什麽適應證?我們頭前講了,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類病就是應該用桂枝湯。這個太陽病呀,他本來是桂枝湯證,就是發熱、汗出,惡風這類的太陽病,那麽治病的這個大夫呀,他不知用桂枝湯,而反用下法,給吃瀉藥,這錯了。一吃瀉藥呀,他裏邊本來沒病,一吃瀉藥呀裏邊就虛了,那麽這個外邊這個外邪乘虛就進裏頭去了,所以就發生“利遂不止”。這個外邪呀就是熱邪呀,古人管這個叫協熱利。協同下藥,這個熱協同下藥而做下利不止,這叫協熱利。那麽他這個是誤治造成的了,由於誤治不但造成協熱利,利遂不止,同時呢這個表也沒解,所以這個脈促。
脈促咱們講過了,這個寸脈浮,這個《金匱要略》上有,脈浮在前,其病在表呀。這個表證的時候,關以前的脈是要浮的。所以這個促脈呀,咱們上次講了,他又迫近於上又迫近於外,就是寸脈獨浮這麽一種脈。那麽現在這個脈促,這證明表還沒解。他誤治了,本來應該用桂枝湯汗以解之,這個大夫給吃瀉藥,一方麵引邪入裏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麵表也未解,所以脈現促。
“喘而汗出者”,這個表裏俱熱呀,這個熱呀,凡是熱都往上,熱湧於上,所以他人要喘。這個汗出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裏頭熱也使他出汗,根本桂枝湯證就沒解,也是出汗。那麽這要怎麽治呢?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我們方才說了,這個葛根這個藥呀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時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麽,這個由於裏邊的熱,所以。。。。。。。(音頻缺失)。這個是補胃的一個收斂藥,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麽葛根配合這個黃芩黃連呢,一方麵去熱,一方麵治利。這個黃芩黃連咱們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藥隻要是熱利就行,像白頭翁湯啊,這都是用苦寒。
可是苦寒藥不全治下利,梔子就不行,所以黃連、黃芩、黃柏、秦皮、白頭翁這類的它都有收斂的作用,所以它能夠治下利。那麽梔子,大黃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藥了,所以苦寒藥咱們也得分析。那麽這個方子,它一方麵用葛根,大量用解肌解表,一方麵伍以黃芩黃連來治邪熱下利,那麽這甘草呢,咱們常說它是調百味,其實它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們看看這個症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都有急迫的症狀,這個病現急迫之情,這個時候都用甘草,急迫啊。所以這個方劑,表不解,裏有熱,下利不止,它這個有裏熱,是熱它往上,所以它反而汗出。那麽這個方劑,也很好理解,它以葛根為主藥,葛根伍以甘草,它是解肌、解表;伍以黃芩、黃連而治邪熱下利。那麽葛根也要先煮,但是不用去沫子。麻黃去沫子是因為麻黃這味藥這個沫子啊,有點副作用,上麵這個沫子,使人頭暈,所以用麻黃的時候要去沫子。葛根這個藥呢,溶解於水的時間比較久一點,所以它先煮。這個方劑在一般治痢疾的時候,要有表證不可以用葛根湯,這種下利有用葛根芩連加甘草的機會,尤其是小兒痢疾的時候用這個方子的機會挺多。這葛根用少了,它不起解表作用的。
第35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那麽,到這就開始學習麻黃湯的應用了。那麽這太陽病,無汗,它與這個桂枝湯證啊,就是一個有汗無汗的關係,它也發熱,頭痛發熱和桂枝湯是一樣的。它就因為無汗,體表的水份相當的多,由於水份多,這個熱也重。那麽對身上的壓迫,對神經的這個刺激呀是無處不疼啊,所以“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是無處不疼。那麽桂枝湯證它疼不疼呢?也疼,但是輕。桂枝湯證出了一部分汗,排出去一部分,對外邊的水份的壓迫也輕,存在的毒素也比較的少,所以它疼不這麽重,而且也不上波及到肺,它也不喘。這麻黃湯就不然了,它一點汗也沒有,所以麻黃湯它脈緊呐,這個脈緊就是血管裏有充分的液體呀,就是水份,咱們叫津液,那麽它這個不但到處疼,而且它必要波及於肺的,所以“惡風,無汗而喘”。
那麽就由於我們人體表啊也排泄廢物啊,它這個一點也不汗出,應該由體表排泄的廢物啊,都擔負到肺上了,所以肺受廢物毒素的刺激,它是要喘的,所以古人用麻黃湯治喘呐很有點道理,但是要沒有表證這個喘古人不用麻黃的。不像這西醫,一遇到喘的就愛用麻黃素,中醫不是的,中醫得講辨證嘛。它無汗而喘,有太陽病的征候的話,那你用麻黃湯就對了。這個麻黃湯這個藥非常簡單,麻黃這個藥配伍桂枝啊,發汗相當的厲害,那麽配合杏仁呢,它定喘,這個杏仁咱們都知道了,起下氣定喘的作用,這個甘草呢也緩急迫,喘病本身就是急迫的征候啊,那麽尤其這個疼,身上無處不疼,這個甘草也緩痛啊。那麽這個方子就是太陽病,要是也發熱,頭痛,身疼,骨節疼痛,沒有汗而喘”的話,這樣的太陽病,必須要用麻黃湯,這與前麵的桂枝湯是截然不一樣的。咱們一般說呢,桂枝湯叫表虛證,是陽虛,陽證中的虛證,那麽麻黃湯呢,叫表實證。這個麻黃湯的煎服法,也是要先煎麻黃,把上沫子去了,煮這麽一兩沸就行,然後把旁的藥擱裏頭再煮。這個發汗相當有力量了,不像桂枝湯。
第36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你看看這個也是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吧,要衝那句話:“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所以這個“必下利”是個倒裝句,我也不敢在那一段上就說它是倒裝句,就因為看全書。這個要是“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這個也不會不下利,它不是,可見那個“必下利”是個倒裝句。所以讀這個古人書啊,光在片段上看問題就是不對的,所謂斷章取義嘛,你要整個看它就不是了。這個太陽與陽明合病,就是太陽病和這個滿,咱們陽明篇沒講呐,陽明篇就是胃家實嘛,當然是腹滿,那麽這個是胸滿,或者他有大便幹燥,這兩種病也同時發作的,所以它也叫合病,不過它另有用意呀,等我講完了。
“喘而胸滿者”,太陽病有喘,陽明病也有喘啊,陽明病這個喘呐,它由下及上,比如說胃裏頭實的厲害,大便不通,胃要是實,實就是停蓄東西多了,講陽明篇有得是了,所謂宿食這一類的,它往上壓迫,胃要是滿了它不往上壓迫嘛。壓迫哪呢?橫膈膜,人這個呼吸,肺是這麽呼吸,橫膈膜上下配合的,你要一吸氣,橫膈膜它往下,一呼氣,橫膈膜往上,肺一張一閉它與這個相配合的。那麽如果底下頂上了,它吸不了氣了,橫膈膜往下壓不下去了,所以“腹滿而喘”,這是陽明病,這我們後頭有的,“腹滿而喘”。
那麽這個是“喘而胸滿”,不是陽明病,它是由於喘,這個呼吸短促,使這個胸部的內壓增高,這麽造成的胸滿。那麽這個是由於表不解,氣不得旁達,往上來,波及到肺這個喘,不可下。“喘而胸滿”啊,是以喘為主,由喘而造成胸滿的,不是腹滿而造成這個喘的,這個與陽明病沒有關係,可不要下,就是大便幹,也不要吃瀉藥,“宜麻黃湯”,應該以麻黃湯來解表。那麽這段擱個太陽陽明合病是有用意的,就讓你鑒別這一個問題,因為這個喘啊是表裏共有的一個病,這在臨床上很重要啊,他由裏實造成的喘,如果用麻黃湯發汗,越發越厲害,要由表造成的喘,你越下越壞。咱們頭前講很多了,這個表證吃瀉藥,不但表不解,而且引邪入內,這個變化更多了,那就造成壞病了。他就有這個用意,讓你注意鑒別。這個麻黃湯證這個喘,是以喘為主,以滿為客,由喘造成胸滿,它可不是往下邊去。這個裏實證這個喘呢,它是先滿,由腹滿往上壓迫而後喘。所以在臨床上我們問病的時候必須搞清楚,看這個人喘來了,你隨便給吃麻黃湯是不行,你得好好問問他,甚至於他喘,不但裏邊沒有實證,而且大便還溏瀉,你就更不能給吃承氣湯了,當然是麻黃湯證,他這個書啊不是隨便這麽說。那麽這一節看起來沒有合病的問題,它就是滿與喘同時發作,他特意給你擱個太陽陽明合病,就讓你辨證的時候,要弄清究竟是太陽病之喘呢,還是陽明病之喘。認為太陽病之喘,也有喘而滿,但是胸滿。陽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滿,但是是腹滿。但是這兩個病啊主要鑒別點,是喘與滿哪個為主,要搞不清就容易弄錯,所以他特意擱一個太陽與陽明合病,根本呢它不是什麽太陽與陽明合病。
第37條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這個“已”不是那個“以”這個《傷寒論》本子上是錯的。這一條啊我們在臨床上最多見了。那麽得這種這個感冒,不一定得十日已去,據我個人這個觀察呀,三四天就有這個事,表沒有了,但是這個脈呀還是浮,浮可是細。這個細就是津虛血少了,脈浮細就是在表的這個津液也虛了,血液也不足了,它是在表,這個人呢同時也嗜臥。
這個嗜臥呀,是這個半表半裏,尤其是這個少陽病的一個特殊證候,少陽篇裏他都沒提,尤其他是個柴胡證,這個一會兒我們可以慢慢地講。這個在臨床上常見的,看到脈細,你再給吃發汗藥就不對了,這是“外已解”呀。因為什麽?脈浮細。人啊,病入裏了,人就是困倦無力而嗜臥,假設又同時發生“胸滿脅痛”,胸滿脅痛柴胡證啊,胸也滿,兩脅也疼,這個我們講到柴胡湯就明白這個了。
柴胡湯裏他說是血弱氣盡腠理開,他說這個病開始在表,那麽人患病的這個機體打算發汗,所以把這個體液都輸送到體表來了,你看我們講桂枝湯講麻黃湯都是這樣子,就打算出汗。可是這個階段過去了,那麽這個疾病在表,(正氣)支持不了了,它還與疾病不斷鬥爭啊,但是不能在表了,就打算在半表半裏。半表半裏就是借助這個肺呀,腎髒啊,就是各種髒器協和的力量吧,由呼吸道啊、泌尿係啊,或者是再由汗腺啊,各方麵排出這個病。那麽這時候這個表麵上啊血弱氣盡,我們講柴胡湯就有了,血也弱,氣也盡,它都撤這個防線啊,加強裏頭防線啊,就像打仗的話。所以在表啊這個津液血液都少,所以“脈浮細而嗜臥”就在這個時間。我們在柴胡湯證裏頭講啊,講的“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這個邪往也就是裏頭走,就在這個胸脅的部位,結於脅下,所以咱們一得這個少陽病,胸脅苦滿嘛,正邪在這個地方紛爭。我們這段就說的這個,本來在太陽病的時候脈不細,脈雖浮但不細。脈一見細了,雖浮,在體表的這個津液血液都不足了,這個病就有入內之勢,如果人再嗜臥,它波及到內髒了,人就困倦了,“外已解”,這是外頭這個表證完全解除了。那麽這時候看是不是柴胡證,光一個嗜臥還是不行的,如果再胸滿脅痛,這柴胡證是具備了,那就是“與小柴胡湯“。
他這個書啊又怕你誤於這一點,說十幾天了就這樣子,這不一定。他說“脈但浮者”,十幾天也好,再日久也好,這個脈但浮,不細,而且也沒有這一係列的證候,外證,就是嗜臥呀,胸脅滿呀,都沒有,那你該解表還得解表,沒有汗,還是用麻黃湯,這後頭也有。所以在臨床上啊,不能有主觀,說十幾天,這個表證應該沒有了吧,他就有嗎,就有你還得解表。但是前邊這種情形很普通,十幾天表不解的也有啊,他怕你固執這個“十日已去“。那麽如果”脈浮細而嗜臥“,這肯定是病傳變了,這個病都是由表傳半表半裏,再傳裏,或者由表傳裏,仲景這個書是這樣的,與內經上不一樣啊。
內經說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又跑到少陽去了,他這個書不是的,你們看就看出來了。這個在臨床上我們常遇到,那麽這個人呐高燒不退,可是摸這個脈啊有點細,雖浮而細,這個人困倦無力,這個時候差不多他要這些病都來了,惡心,胸脅滿,也有時候往來寒熱,這都是柴胡證。這個時候用柴胡湯為主,沒錯的。如果口舌幹燥,舌再有白苔,你還要加石膏,這個我們在臨床上是常見著,所以這一段書挺重要,我們常遭遇的事情。那麽有的,近幾年好了,大概我剛到學院的時候,用柴胡,大家還都不同意,不敢用呢。那陣兒都說這柴胡啊,升散,都怕用它,現在一般人都沒有這個(想法)了,所以這個在臨床上有的時候遇到這個事他不知道用柴胡湯,可是這個病始終不好,有一般的這種高燒,多少日子不退,全是這個問題,就是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這類的情況遭遇的最多。那麽這個柴胡湯,主要以柴胡為主藥了,你看看他用的量是半斤,這古人半斤,就是一劑分三付的話,每一付還得八錢呢。黃芩與柴胡這兩個藥,全是苦寒藥,解熱去煩。這個柴胡這個藥啊,在本經上說的很清楚,它就是主心腹腸胃間結氣邪氣。
結氣,就是結於脅下這個結,所以它治胸脅苦滿,它從胸到心下就是胃到腹,胃腸中結氣邪氣,推陳置新,它的作用就是這個作用。所以柴胡配合黃芩,即能解熱,它又能夠去胸脅滿和痛。那麽底下呢,他用些健胃藥,人參、甘草、大棗、生薑,都是健胃的,擱上半夏止嘔,因為這個柴胡證啊,它是少陽病,它是必嘔啊,這個書這一節還沒提,但是常有惡心。他為什麽擱這些健胃藥啊?就是我們方才所說這個脈浮細,津虛血少了。這個津液虛,血少也是液啊,不是咱們那個現在都知道血球了,不是血球少了,血液,血裏麵那個液體,津液少,血裏的液體它也少。那麽津液的生成由哪來的呢?由胃來的。咱們講桂枝湯講了,所以我們這個外邪所以進裏,就因為這個津液在外邊不足以驅邪了,所以這個邪才往裏頭走。那麽這個時候啊,趁著沒入裏,他健胃生津,還得想法來對付疾病啊,所以早先徐靈胎他說這個小柴胡湯妙在人參,就在這一點。可是這病已經進裏了,這人參要不得,就不能夠再健胃了。他裏邊已經病進來了,你把門關上了,那就是關著門抓賊嗎,那還行了?它沒進來,外邊的氣血已經虛,健胃,就是補中益氣這種意思了,所以他在這個小柴胡湯裏頭啊,他特別用健胃有力的人參。那麽另外呢有半夏配伍生薑它止嘔的,這個後頭講柴胡證啊咱們再詳細講,這裏略略地提一提。所以這個方劑,它即是個解熱劑,同時也是個健胃劑,健胃止嘔。那麽小柴胡湯證啊大概都是胃不好,這個我們在臨床上也常見,為什麽他嘔呢?所以他這個書也是,不嘔就是沒有少陽病,不渴沒有陽明病,陽明病準渴,少陽病準嘔,後頭再詳細講啊,這個咱們先撂到這塊。
第38條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大青龍湯主之。
這一節很不好理解,他說“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方才咱們講過麻黃湯證,麻黃湯證是太陽傷寒啊,那麽它怎麽擱個太陽中風呢?它這裏頭主要的關鍵在一個不汗出,他不說是無汗,他說這個病啊應該汗出,什麽應該汗出?中風應該出汗啊,而不得汗出才發煩躁,那麽這是就文字上來分析了,實際他這個。。。。。。。。。。(音頻缺失)。生薑、大棗,這不是桂枝湯沒芍藥嗎。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杏仁,這就越婢湯,它這個方子啊就是麻黃湯,桂枝、麻黃、杏仁、甘草,這是麻黃湯,麻黃湯越婢湯合方,它這兩個方子合方,就是說麻黃、桂枝、甘草、杏仁這是麻黃湯,與越婢湯合方,越婢湯沒杏仁,越婢湯啊是甘草、生薑、大棗、石膏、麻黃,這幾個藥,這是越婢湯。那麽這個合方是怎麽弄一個中風呢?由於這個越婢湯啊,它是金匱裏頭的方劑,它治風水,就是人有水氣,水氣者就是浮腫啊,同時有外感,古人叫風水,這個風水也是風邪了。那麽這個越婢湯的主治呢,是身熱不斷汗出。它這一段啊,主要說的是越婢湯,這個中風從越婢湯這說的,越婢湯應該不斷汗出啊,由於他這個病啊又有麻黃湯證,麻黃湯證是表實無汗,由於表實無汗,而汗不得出,那麽這個越婢湯是治熱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裏熱,所以身熱不斷汗出。那麽由於這個表實,汗不得出,這個熱不得外越啊,所以這個人特別發煩而且躁,它是這麽個意思。所以他這個大青龍湯證啊,隻所以擱個太陽中風,這兩個字啊,那麽他這個證候呢,確實是一個麻黃湯證,但麻黃湯證呢他又不說無汗,他寫個”不汗出“,又多個”煩躁“,這個”煩躁“是石膏證。
由於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這個中風與傷寒就主要是一個汗出汗不出,出了汗,這個脈也不浮緊了,那麽身上疼痛也輕了。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脈緊,而且身上必疼痛,這是就這個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這個關鍵就在一個汗出一個不汗出。它要是一個麻黃湯證,他隻是無汗他不煩躁,那麽這個煩躁就是裏頭有熱。他這一段為有別於麻黃湯證,那麽你看看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來了,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還是無汗啊,那麽這個不是麻黃湯證嘛,用麻黃湯就錯了,所以他在這個無汗與不汗出,在這裏頭他在文字上有所區別,同時他也不寫,身重是傷寒,他擱個太陽中風,他這裏頭的語義相當地深沉。一方麵告訴你分析方劑,這個方劑裏頭越婢湯就是治風的,可是越婢湯汗出,這個麻黃湯無汗,表實無汗,所以這個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還發煩躁,熱不得外越啊,它往上攻衝頭腦就發煩躁,他是這個意思。
所以他這個不是真正中風病,你看他後頭就說了,他也怕你誤會到中風啊,“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脈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風證,咱們頭前講的中風,陽浮而陰弱嘛,脈浮於外而弱於內,汗出。那真正的中風病用這個可不行啊,他在這就把這個補充一些,他怕你真認為是中風證,你也用大青龍湯那就不對了,千萬不能給吃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一吃呀大汗亡陽,津液不達於四末,手腳就要涼了,而且“筋惕肉瞤“,這個肉也跳,咱們方才不講了嗎,津液喪失,肌肉發痙攣,這個肉瞤筋惕也是這種情形,它不是拘攣,它是肉跳,也是肌肉當時營養失調。“此為逆也”,這是治療的錯誤啊。“大青龍湯主之”,這是在頭前有了。
那麽這個方劑,頭前我們已經講了,它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就是應該汗出而不汗出的這麽一種裏熱,表不解的病。主要的呢,證像麻黃湯證,但是煩躁,這個煩躁是石膏證了,所以與麻黃湯證是不一樣的,與桂枝湯證更不一樣,不要因為中風兩個字,而當成中風證,來用大青龍湯,那不行了。這個大青龍湯發汗最厲害,你看看這個用量就知道了,麻黃是六兩,一劑是三付,古人開的一劑是三付藥,這個六兩就是六錢了,我們現在用六錢,這麻黃夠重的了,同時這個麻黃配合桂枝,我們方才講了,那是發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薑,這都容易發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裏熱,這個石膏啊阻礙麻黃發汗,所以麻黃配伍石膏是不發汗,但是麻黃大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這個麻黃不能輕用,輕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那麽這個方劑也是個挺好的方劑,我們在臨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這種腎炎的水腫,有時候用這個方子。腎炎水腫一般都用越婢加術湯,有的時候有大青龍湯證。但是這個方子呢,我們不要輕易地用六錢。我就遇到這麽一個人,我也聽人講的,我也沒看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麽就想起來吃大青龍湯來了,吃了就是大汗亡陽,吃死了,這個出汗出得厲害。
我們方才講葛根湯了,那麽這個大青龍湯也是太陽病一個發汗劑,這個方劑惡寒也特別厲害,所以在臨床上要是惡寒特別厲害的這種太陽病,無汗,那麽在葛根湯與大青龍湯這兩個方劑,你要好好辨。如果這個人沒有煩躁,它(大青龍湯)有石膏,不但煩躁,還口舌幹啊,那你就用葛根湯。如果他有煩躁,口舌再幹,那就是大青龍湯。這兩個方劑啊,都惡寒特別厲害。有一年,我得肺炎,那麽就是惡寒特別輕,我那個時候給自己開的(方子),我沒用大青龍湯,我用的是葛根湯加石膏,錯了,但是也好,不是不好,好了它還回來,我吃了這個燒退了,第二天還有,這麽兩三天,我自己也是最後吃這個大青龍湯好的。大青龍湯這個麻黃非多擱不可,其實我要是開始吃大青龍湯啊,我不會後來得那麽重,我住院住了二十來天。這個對於肺炎,急性肺炎的時候,真正惡寒特別厲害,有用大青龍湯的機會。那麽治浮腫,尤其腎炎的浮腫,也有用的機會,但是都得這樣子,特別地惡寒,沒有汗,煩躁。這在臨床上,有一個小兒的肺炎的,這個是一個學生治的,他姓劉,這個小孩子簡直就是不行了,住西醫院都推出來了嗎,就是用大青龍湯一劑就救回來了,這是小兒肺炎,不是腎炎。這個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劑。
第39條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依他這文章啊,給後世造成口實,他這個脈浮緩他弄個傷寒,這個傷寒衝著無汗說的,由於這個病啊他是個水氣病,水氣病就是體表有水氣,所以他身不疼,而但重,人這個組織裏頭啊,就是肌肉、皮下的這個組織要是停水多就沉。那麽身不疼但重,但是沒有汗,他也叫太陽傷寒,但是脈內不是那麽樣子達到充血程度,所以脈是浮緩而不浮緊,它是這麽一個病,他擱個太陽傷寒。因為這句話呀,後世注家說大青龍湯又治中風,又治傷寒,所謂鼎足而三嘛,桂枝湯是治風邪的,治風傷衛,麻黃湯治寒傷營,這個大青龍湯治營衛俱傷,搞出這個來了,其實一點也不對,你們看這段也不是傷寒,哪來的傷寒,它是水氣病,所以在底下他分析身不疼。真正傷寒達到那麽樣子充血,壓迫身上一定疼。他身上不疼,但重,就是沉,有水氣嘛。
“乍有輕時”,這個水氣還沒達到整個浮腫,整個浮腫就光沉,腫,它沒有乍輕時。這個乍輕時說明這個水氣呀,還流走,它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沉,挪到旁處去了,這個地方就不沉了,所以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無少陰證這句話,也是與旁的節目有關了,這與這個《金匱要略》有關,《金匱要略》有這麽一條,說“水之為病,脈沉小者,屬少陰”。“脈沉小”,我們講少陰病的時候就知道了,少陰病脈微細啊。浮者為風,脈要是浮啊就是風,就是我們說越婢湯那個風,所以這個水氣呀,有屬於少陰的,有屬於風邪的。要是沒有水而光脹,虛脹者為氣,要是水腫發汗就好。但是少陰病,屬於少陰病脈沉小,應該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要脈浮,而不小,不沉小,就應該用杏子湯。你們回去看看《金匱要略水氣篇》就有這一段。
那麽治水氣呀,要是脈沉小這個方劑用不得的,他說的這個杏子湯就是大青龍湯。但是《金匱要略》的注家都不這麽說的,因為他們都不對著的看,也有說麻黃湯加杏仁的,也有說麻黃甘草湯加杏仁的,《醫宗金鑒》就這麽說的,也有說麻杏石甘湯,都不對的,應該是大青龍湯。這大青龍湯去水後邊有,治溢飲嘛,溢飲這個指水飲溢於外謂之溢飲。那麽這個治水氣病,大青龍湯發水氣是最好呀。那麽主要你治水氣的話,你看他有沒有屬少陰的這種情況。那麽要真正要是少陰病的這種水氣病的,你不能夠用大量麻黃和石膏了,那得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那個量都小的很。我們講少陰病,就有麻黃附子甘草湯了。現在咱們講到這個地方,不知麻黃附子甘草湯是怎麽個事情,現在咱們先不說這些費話。所以他治水氣病,特別提出來了,尤其大青龍湯。大青龍湯發汗的力量也重,解熱的力量也重,真正陰寒的虛證,那用這個藥是大相反了,那非把人藥死不可,所以他特別提出個少陰病。“無少陰證者”,那你吃大青龍湯是沒問題的。這不再是脈浮緩浮緊的問題了,這是水氣,你看看這節,哪是什麽風傷衛,寒傷營呀。所以這個注家就是根據上邊這個名,那個叫中風,這個叫傷寒,其實仲景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太陽病無汗者他叫傷寒,有汗者叫中風,那麽上邊這個沒有汗也叫中風,他那個意思應該有汗,而這個汗不汗出,他特意這麽提出來。由於不汗出,什麽不汗出呀,由於裏熱,總而言之就是裏熱。這個裏熱應該汗出而不得汗出,還有個表實,所以這兩個方劑要喝的,一個有熱應該出汗吃越婢湯,一個表實汗不得出就是麻黃湯,所以他把這兩個方劑合用。這個地方挺要緊,而且都不好理解。
這個大青龍湯呀不但是一個解表解熱的重劑,而且也是一個發水氣的重劑,發水氣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湯力量大,因為越婢湯裏沒有桂枝,他這裏頭有桂枝。
第40條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那麽由上一段的水氣,這個 40 條繼續他又談到水氣。這個與我們頭前講的那個,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與那節有關係。那節我們講了,裏頭是有停水,不利水,表不解,所以他“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你們看看那節,這節呀就由這上來的,他說這個心下有水氣呀,雖然發汗而表不解,他開始是無汗,傷寒嘛。這個表不解他就是,他擱個表不解幹什麽,他就是由於心下有水氣,一般藥發汗而表不解,就是用麻黃湯發汗而表不解。
他怎麽就沒去水氣,那麽這個,不但表不解,由於這個發汗藥的刺激,激動裏水他就變動百出了。“幹嘔”,那麽在這個《玉函經》裏頭沒有幹嘔,就是咳而發熱,幹嘔也行的,他裏有水飲,逆於上他就幹嘔嘛。“發熱而咳”,表不解他發熱,裏有痰飲充逆於肺他就咳。“或渴”,這個裏有水,看看你的水的代謝如何,如果小便不利,裏頭停水非渴不可。這個很好理解,由於小便不利,這個舊的水不去,新的水他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我們全身的組織都缺少水的營養,他就渴。後頭咱們講五苓散就有了。這個渴呀就咱們書上說的水不化氣,水停不化氣,你光喝到裏頭他不解渴,甚至於消渴。
“或利”,或者這個水在裏頭,小便不走,水穀不別,下利。“或噎”,這個氣往上撞,再有水,水氣充逆,吃東西咽不下去,噎。“或小便不利”,那麽小便不利心下才停水呀,或者也有這個征候。小便不利呢,少腹一定滿。人的這個膀胱不就在這個少腹嘛,少腹就小腹了,小便不利,膀胱裏蓄水,這個小肚子就脹滿。“或喘者”,那麽這個喘,他一般麻黃湯裏都有了。尤其在裏頭有痰飲,這個表不解,他都往上來,射於肺,不但咳而且還要喘啊,小青龍湯主之。
上邊這個一切的情況,那麽他主要的就是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這是肯定的,這個應該用小青龍湯。那麽底下這個“或”已下,或有或無,不必管他,都要用小青龍湯。咱們這個書呀,每個方劑後麵要有這個“或或”呀,他都給弄個加減方,這個不對的,所以我向來也不這麽用。你們看到後頭林億也注了,這恐非仲景意。他弄的錯了,你看我再找個說一下就知道,“若咳去半夏,加瓜簍根三兩”,這都是錯的,他這個主證呀,他這個咳不是瓜簍根治的,這個瓜簍根治這個咳他是一個燥咳呀,是津液虛那麽一種咳,水不化氣這個咳他不行。尤其他這個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更瞎鬧了,根本這是一個解表的方劑呀,他是傷寒表不解,你去麻黃你解誰去?所以這個書後頭加減方呀,每一個都這樣,都不要信。用不著的,我們用小青龍湯是常用來治咳治喘,無論小便利不利他都能治。所以他後頭這個加減呀,不要信,也不要這麽用,他根本是一個表不解為主的,由於這個一般我們辯證來說呀,就是外有邪,就是感冒了,而內有飲,內裏頭有水飲,就這麽一個病,他外邪激動裏飲,他這個征候有些或然的症狀。看這個飲多飲少呀,人的身體強弱呀,他這個症狀百出,不一定,尤其這個裏飲這個水飲這個病呀,他是最沒有一定。你看底下頭暈呀,惡心呀,嘔吐呀,這個水飲這個心悸呀,水飲的這個證候多去了。我們隻要依證去水就行,那麽有表證的當然宜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這個方劑呀,他是以麻黃芍藥甘草來解表,其它的藥都是一些溫中去飲的這麽一種藥,細辛、幹薑、五味子、半夏,也去飲也治咳。飲逆,你看半夏也去水,這個五味子也去水,咱們五味子都知道治咳了,他是一個去水的這種鎮咳藥,他有收斂作用。那麽細辛幹薑都是溫中去飲的藥。那麽裏頭去飲,你這個麻黃桂枝才能發揮解表的作用。如果裏頭不去飲,那傷寒表不解,那你吃這種發汗藥也不行。而且還很容易造成很多的壞病。所以這一篇呀和我們頭前那個一樣。
但是我們用這個方子要注意一點,它必須是偏於寒,尤其咱們說的飲呐,它是一種寒飲,那麽起碼這個病它不渴,這個“或渴”呀,是由於誤治啊,我們給吃了麻黃湯了,他激動裏飲,有這些特殊(情況)。一般不渴,因為裏有水飲它不渴,同時呢口舌也不會幹的,要不然幹薑、細辛、五味子、半夏這些要下去太燥了。所以我們用這個方子要注意。但是真正的老人這種痰喘,用這個方子的機會還是非常的多,他痰呐沒有黃痰,白痰而且是沫痰,這種情況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這種痰飲咳嗽和喘,用小青龍湯的機會不少。要有熱象千萬不要用,如果煩躁呢用小青龍湯加石膏,這個藥加石膏在《金匱要略》裏就有了,我們方才大青龍湯不是不汗出而煩躁嗎?那麽小青龍湯要煩躁呢,一樣加石膏。
第41條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這一節就說明小青龍湯的應用,主要的證候是不渴。那麽傷寒沒有汗,這類的表證太陽病病型上來講,它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就是有水,古人把水呀也叫水氣,咱們《金匱要略》裏麵的水腫,他就叫水氣病。水是這樣,津液在仲景的書裏常叫做陽氣。因為這個水它能化氣,所以津液他也叫做陽氣,後麵有慢慢的講到那再說吧,現在說多了讓人更糊塗。
他說傷寒,心下有水氣的病,咳而微喘,傷寒表不解呀,他有外邪裏頭再有飲,這個外邪衝動裏飲,它咳逆微喘,這是很常見的病。發熱有表證了,裏頭有水飲它不渴。“服湯已渴者”,服湯已就是吃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是外解表而內去飲,表解了飲去了,它就要渴了,因為小青龍湯是熱藥啊,飲沒有了,他感覺胃中幹他渴。這個渴是服小青龍湯之後,一個效驗的表現,就是有效了,他渴,所以它底下注解的幾句話,“此寒去欲解也”。這個“寒”指寒飲,這個水氣去了,這個病要好了。這個“小青龍湯主之”啊,應該在“發熱不渴”之後。應該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不是吃完藥渴了寒去欲解再小青龍湯主之,這是一個叉句,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吃完小青龍湯了,這人渴了,這是服藥有效之驗了,那寒氣欲解也,它是這麽一個文章。
頭前這幾節是由麻黃湯開始,講的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那個柴胡湯啊是講麻黃湯傳入半表半裏的時候,它叉這麽一節,它主要講的是解表劑。他由桂枝湯講到葛根湯,然後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都是解表劑。你像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那也是解表。那麽在四十一條個以下,在解表兩個主要方劑就是麻黃湯和桂枝湯,他主要要分析這兩個方劑的應用。
第42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他說太陽病外證未解,外證其實就是表證了,他這為什麽擱個未解呢?這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啊,依法服完麻黃湯,如果這個表還沒解,脈浮弱者還應該以汗解,宜桂枝湯。這個外證和表證是兩碼事,在他這個書上,這個表證啊隻是不得汗出,在體表那裏呢。麻黃湯的表不解常說表不解,這個桂枝湯呢,咱們頭前講的桂枝湯,本為解肌呀,它這個病在肌肉這一層,他比表深,可也在人體的外,體表、體外,所以他叫外證,桂枝湯證他常叫外證,他與表證作一個區別。
所以這一段就是這樣,太陽病它外證還沒解,表是解了,就是吃完麻黃湯,太陽病還沒解,這就叫做“外未解”。這個“脈浮弱者”,脈拿手一診呐,雖然浮,這個脈往外,但是一按呢,不禁按。“弱”,緩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於外弱於內的這種脈。這個還應該以汗解,應該“宜桂枝湯”。這個桂枝湯的應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喪失,再用桂枝湯,不然的話應該用麻黃湯。那麽桂枝湯這個方劑,我們頭前有個桂枝加葛根了,所以當大夫不能守方治病啊,他要是與桂枝湯證有些出入呢,就要加減了,他底下就說的是一個加味方。
第43條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病不應該吃瀉藥,那麽這個大夫啊,誤用下法,那麽這個病人是“微喘者”,這個喘啊,我們頭前有這麽一段啊,“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這個喘也是氣上衝的一種反映,這個氣往上衝,表未解,這個邪熱也拌著往上衝啊,所以他也喘。微喘,不是咱們說的哮喘那個喘,這個微喘也是氣上衝的一種表現,所以還用桂枝湯,還是表不解,那麽依法應該用桂枝湯,但是由於微喘,與桂枝湯證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樸、杏仁消脹定喘。這就是所說這個治病,你就用桂枝湯行不行,這個也對,也不能壞,但是他喘未必然就好,而且這個效驗啊也絕不如桂枝湯再加厚樸、杏仁。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啊,這個病不恰好這個方子,他有些與這個方證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這個也是這樣的。頭前有那麽一段我記得,“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也是一樣。這個人平常就有喘,再得外感,這個喘非厲害不可,他是桂枝湯證,那麽桂枝湯證呢也要加厚樸、杏仁才好呢,同這一樣,所以這個厚樸、杏仁呀有消脹定喘的作用,在這看得很清楚。那麽桂枝湯加上厚樸、杏仁,我們現在應該這麽來看,就是桂枝湯證微喘者,可以治這個病,但是無汗而喘不行的,那還是麻黃湯證,是不是?
第44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這個他把外證啊特別提出來了。他說本來是太陽病,如果外證沒解,就是指桂枝湯證了,那是萬不可下的。頭前有一個桂枝證,醫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麽一節嗎。那麽這個給桂枝湯作總結,把前後都說了。太陽病,桂枝湯證還存在,所以叫“外證未解”。凡是有這種情況,外證未解的情況,就不可吃瀉藥。“下之為逆”,如果要給吃瀉藥,這就是治療的逆治,這是錯誤的。那麽外證怎麽治呢?那就宜桂枝湯,外證就指桂枝湯證說的。
第45條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中醫有這麽一個說法:汗下,發汗不好了,完了吃瀉藥,這是一個陋習呀,這是不對的,庸俗陋習。那麽這一段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先發汗”,應該先發汗,就是用麻黃湯發汗,這個病沒好,這不是錯誤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樣,你像我們遇到流感,你給他吃發汗藥,由於這個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沒好了,這個大夫應該看隻所以沒好的原因,到底根據現在證應該用什麽藥。這個大夫粗心,他一看發汗不好,“而複下之”,那發汗不好,我再給吃瀉藥吧,這是有這麽一種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這樣子了。“脈浮者不愈”,你吃瀉藥的時候看看脈呀,脈還浮,外不解,那應該吃桂枝湯就對了,所以先發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應該吃桂枝湯。這個大夫沒這麽來,他(給)吃瀉藥了,吃瀉藥的時候,脈浮者不愈,根本就脈浮,外不解,吃瀉藥是誤治,這個病是不會好的。什麽道理呢?底下他解釋了,“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這個病還在外嘛,到裏邊治去了,吃瀉藥不是治裏嗎,所以這個病它不好。那麽現在發汗了,又瀉了,這陣兒再看看這個脈呢,還浮,所以這個病仍然在外。那麽在外,你就“當須解外”就好了嘛,給他吃桂枝湯就行了。這裏頭你們看出來了沒有,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用藥有個定法,發汗後,下之後,這個表不解,太陽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黃湯,都要用桂枝湯。
桂枝湯可見是最平穩不過的藥了。就是用了桂枝湯,表還沒解,還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這是定法,這個在臨床上挺重要。就是我們給人家發過汗了,用麻黃湯,然後你再用銀翹散也不行,這個薄荷還是發汗的,所以必須用桂枝湯。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經發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這個地方挺重要。這我們就看出來中醫對這個外表呀,外表就是咱們普通得了感冒,這裏頭不是隨便,現在咱們講立個法吧,就是辛溫發汗吧,我們講這些都是辛溫發汗,應該用哪個方劑呀?他提出桂枝湯證、桂枝證,就是要辨方證,原則上應該用辛溫發汗,它是太陽表證嘛,所以是各個不同。我們還沒講完,這太陽篇還早呢,因發汗就是這麽樣子複雜。應該用葛根湯的,你要用了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用麻黃湯也絕對不行,不但無效,而反有害。所以這個方劑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們看這個書也看出來了。這個書上方子本來不多,非要記熟不可,不但要記他的藥味、分量,而且還要知道這個方劑適應的一切,你這樣才能治病。究其實這個很好明白,又好學,不是難學,你記住這個就能治病啊,記不住不行,你光談論這些理論不行,我們看到這就看出來了,你看這個解表方劑,你看這幾個都不一樣。你看大青龍湯那個,很像麻黃湯證,那個證候你要用麻黃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後麵說這個“傷寒,脈浮緩,身重,乍有輕時”,那個根本就是個水氣病了,那用麻黃湯就更不行了。就是他說那個中風,他特意擱個中風,怕你用麻黃,他那一段那個語句很好啊,所以後世注家,他越好越給人走邪路,說又治風又治寒,他給這麽看了,風傷衛,寒傷營,大青龍湯就治營衛兩傷,哪有這些事呀,不是的,他這個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這個不是麻黃湯證,可是有麻黃湯證,同時有越婢湯證,他就是這個,你要分析這個方劑,就能明白這個,你要不分析方劑,你就不清楚。
第46條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這一段啊,它就是這個表證,就是麻黃湯證,也有多日不解的。頭前剛剛有一個,“太陽病,十餘日,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一般說呀,它要是這個病由表傳裏,或者是傳半表半裏,這個八九天,大概都傳裏的多,可也有例外,這條講的就是的,本來就是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這是太陽傷寒表實證啊,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那麽如果經過八九天,這一係列的證候啊不解,經過我們審察呢,表證仍在,他這個“表證仍在”不是一個廢話,他這裏頭啊雖然說是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是個表實證,但沒有惡寒,你看這裏頭,那麽必須惡寒才是表證完全沒解呢,他裏頭擱個“表證仍在”,他就是言外有因啊,說經過詳細審察確認是太陽表證,就是麻黃湯證了,而仍然存在的話,那麽這樣子呢你不必顧慮日數多少,仍然可以發汗。那麽在這一句話後頭啊就是麻黃湯主之,這麻黃湯就吃在這個時候。
那麽吃過這個藥之後,“服湯已”嘛,“微除”,這個病一時地感覺輕快,所以較比好啊,有效,但是同時呢,可是這個人就發生“目瞑、發煩”,發煩就是發煩熱呀,煩躁不安而閉著眼睛,死不瞑目啊說死了都閉不上眼睛,這個他當時就是閉眼睛。那麽這是什麽呢?這個病比較重,時間久,或者是經過誤治人身體虛,那麽這個要是吃藥中病,常常地發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狀態,這就是瞑眩。古人有一句話呀,說“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這是《尚書》裏的一句話。說假若吃藥之後,沒有這個瞑眩的反應,這個藥好不了他的病,這是古時候有這麽一句話,可是這臨床上經常見到、遭遇的,那當時很嚇人的,你看這個人吧,睜不開眼,閉著眼睛發煩躁,折騰不安,這個就像這個藥啊不對頭似的,其實這個病是必好。“劇者必衄”,他就說的瞑眩的這種情況,要如果再厲害的話,鼻子也要出血,但是這個呀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出血,這個病就要好了,那麽言外就是不出血,就是發煩目瞑,這種瞑眩狀態發作,這在臨床上這個病非好不可,這個咱們在臨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但是一般的疾病它要不是日子久,你看這個他是八九天啊,八九天應該汗出而不汗出,那麽他有這種情況反應,再不然人身體素虛,得一種急性病,那麽他要發生咱們說這個戰汗等等的,有的是,後麵咱們這書裏頭也有的是,那麽他沒明說,這個也就是瞑眩狀態,就是吃藥中病,一種有驗的反應,就是這個藥有效驗的一種反應,這個事情常遭遇的。
我也遇到過這個事情,半夜讓人去砸門去,也就是這麽個事,我給他吃本來是治下利的一種藥,他吃完了是下利無度。半夜砸我門去一問,這種情況,我說不要緊,我說你回去吧,我說再連下吃就好了,這個藥治下利的,它不會更下利,不過來這個人他說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這個人厲害得很。後來我就去了嘛,正是半夜,去了這個小孩子就好多了,是個小孩。後來我說把二煎再吃了吧,他媽還不敢(讓)吃,我說不要緊,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這個事情很容易遭遇的,有些方劑,也不是個個方劑有這個情形。這個麻黃湯啊,如果是人體虛,病久,常發生這種情況,何以呢?底下那個所以然,為什麽這個人他要這個樣子呢?要有這個瞑眩狀態呢?。所以這種這個體液啊充斥周身,脈也充血,所以脈緊嘛。這個說明邪重,日久不好,他要發瞑眩,所以出血也是這種原因。他這個外邊這個淺在動脈充血達到一個高度,鼻子這個地方最容易破,所以要出血的。這個陽氣呀,古人這個陽氣,不一定就指的有熱,後世不就都擱上熱了,不對的。他是認為這個氣分和血分分成陰陽的,凡是氣分,體液也是屬於氣分的,古人說這個氣就是指的津液,這個我們講到後頭我們再說,那麽這個不是熱,就是由於這個太陽病,咱們開始講了,就是人患病這個機體啊,太陽病它這個發作呀,就是想用體表達到發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這麽一種病理狀態,咱們開始講了。那麽老也達不到汗出,到八九天了,這個體液充斥體表是越來越重,越重他越發不出汗來,越不能出汗,那麽這個時候一汗出的時候,咱們給他用藥幫著了,由於這麽樣子陽氣重,他要發生瞑眩而衄血的,他這個解釋就是如此。咱們可見這個古人說的陽氣就指的精氣,精氣指的什麽呢?就是血液、津液,脈外的津液,脈內的血液,都叫做精氣,就是養人的精氣啊,以前咱們講過了,至於這種他叫做陽氣。
第47條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他說也有這個情形,這個太陽傷寒啊,太陽傷寒根本就是體表充實津液了,脈浮緊嘛。也有認為自衄而愈的,古人也說這個衄,鼻出血,是紅汗,其實這話似是而非,它是這個血管裏頭充斥的水分相當地多,所以脈浮緊,它越實啊它越不能出汗,他要有了出血呢,他這個體表,表氣鬆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這個在臨床上也遇到過,就是古人呢,說一個人半身不遂啊,摔一個跟頭,把腦袋呀磕到石頭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嗯,他半身不遂好了,這事情有的是。我們頭前講這麽一節,“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有這麽一節,你們回頭看看,那麽這個同這一樣,他這個太陽中風啊,吃桂枝湯是沒錯誤的,他就由於這個病邪啊,比較深、實,阻礙藥力呀反倒達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風池、風府呢,也像這個似的,同自衄一樣的,使的血液舒通,這個藥力反倒發揮了。那麽這個呢也有這樣的,太陽傷寒是表實證啊,由於鼻衄而好的,這個也有。
那麽我們遇到太陽傷寒,發熱脈浮緊,這類的病,那麽這個人鼻衄而愈了,不要給人吃藥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該吃藥還得吃藥,後頭有。這就是根據上邊這個,“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這一段,他說不止於多少日子太陽病不好,吃了發汗藥,而得瞑眩且衄,病好了,也有這樣的。根本就沒吃藥,他自己鼻子自衄,也好了,不是因為吃藥,也有這樣的。這是說這個鼻衄啊,與這個病的進退好壞,有的時候有關係的,那麽一般說呢,要是表實證衄血,有好的。總而言之給邪氣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他也出汗,不是不出汗。
第48條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這是一段,那麽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二陽並病。那麽什麽叫做並病呢?仲景這個書講表裏相傳,由表傳裏,或者傳半表半裏。那麽這一段二陽並病呢,就是太陽病傳陽明,這是表裏相傳,由表傳裏。那麽傳裏,表證還沒罷,裏證發現了,這就叫做並病。先表後裏,表未罷,裏證有了,這個就叫做並病。這個並,就是兼並的並,咱們說“秦並六國”,就這個並,吞並的並。那麽頭一個病,並於後麵這個病而發病,所以叫做並病。
那麽二陽並病,指的太陽陽明並病,那裏頭有個解釋了,他說“太陽初得病時”,開始得的太陽表證,當然表證要發汗呐,可是發汗,汗也出了,但是病沒好,這個“不徹”就指的病沒除,徹當除字講,就是病沒愈,因而轉屬陽明。那麽這個不是說不應該發汗,這個我們以前也講過,如果這個重的表證啊,你發汗合法,能減其病勢而已,病常常的不好的,要是輕病那沒問題了。你像我們遇到這個感冒,太陽病輕病,你喝點薑水也好,稍稍出點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來用藥,有時都不好的。不好不要緊呐,多是在半表半裏,在裏這個階段要好的。這個就是講了這個情形,他說原來得的是太陽病,太陽病依法當發汗啊,發了汗了,但是病並沒有好,因為這個樣子呢,這個病由表進裏而轉屬陽明。
這個陽明病啊,他擱個“續自微汗出”,這是陽明病的一個外證的反映,我們後頭講到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陽明病是胃腸裏邊有熱,熱結於裏嘛。熱結於裏,蒸發於外,所以老出汗。“續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綿綿不斷地出汗,這就是轉屬陽明病了。那麽既然並病,太陽病還存在啊,所以我們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瀉藥,如果我們看太陽病還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惡寒還有啊,這個就是不可下,下之為逆。你這陣兒別光看陽明病了,應該下,可是表證在,不能下,這是定法。那麽必須先解表。下之呢?下之就是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錯了。那麽這個應該用什麽藥發汗呢?當然用桂枝湯,它可小發汗,他“續自微汗出”嘛,咱們講桂枝湯講的多了。凡是津液有所損傷之後的這種表證,全要用桂枝湯。他這個書上沒說,但是言外之意告訴你用桂枝湯。這是第一段。
設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這又一段。他說在太陽病期間,發汗之後,有的轉屬陽明而為二陽並病。這也不一定都二陽並病,他底下有這麽一段,這以前都學過的。他說假如這個人“麵色緣緣正赤”,就是整個的麵色都紅,這還是表不解的現象啊,這是陽氣怫鬱在表,還是不得汗出的一種問題,這與二陽並病沒關係。“當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發汗法來解之,我們頭前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都是這種情況。也可以熏之,古人啊為達到那個小發汗的方法,也有拿荊芥、艾蒿這一類的(藥)熏,用個盆子把它們煮成湯,趁熱的時候,身上覆蓋了,熏,也可以出點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劑的(發汗藥)發汗的方法,來解其怫鬱在表的外邪,這不關乎裏邊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點汗就好,這個病不要緊的。這又一段。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那麽這一段呐,根本就是發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這個“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那(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佛鬱在表)是個微末的表證不了了的小病了,這個病不是的,你不足以說這是陽氣怫鬱不得越,這個要重得多了。這是當汗不汗,還應該發汗。你看這個人他也是躁煩。躁煩,以躁為主了。這個說明表不解而發煩躁得厲害,就是當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沒有定處,這是表證,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時候在四肢,有時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麽由於表不解,不得汗,這個氣往上湧,所以“短氣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著氣上不來,這個熱往上湧的厲害,所以這種情形呀就得再發汗,“不解之薰之小發汗”都不行。這個情形咱們看出來是大青龍湯證,肯定要用大青龍,不汗出而煩躁嘛,這就是咱們頭前講的那個大青龍湯就是。那麽怎麽知道這是汗出不徹呢?由於他這個“脈澀故知也”。這個脈澀呀大家都是根據這個經文呀,這個脈的不及,有的因為這個邪盛阻礙這個血行,而不流利,而發生澀,這是大家一般的解釋,可是叫我看這個脈澀呀,總是有些問題。他這個脈澀不可發汗,你還怎麽發汗,而且這個澀脈是一個關於血液在內的流行的一種反應,凡是澀脈都是虛。真正實而見脈澀的還真少,是不是這個脈澀呀應該是脈緊呀或是脈浮,我看是較對的,也許是錯字,但是現在大家都是根據這個條文的解釋,說是實的太厲害,當汗出不汗出阻礙了血行流暢,這也有澀的現象,但這種澀它絕對是有力的。這是各家都這麽解釋,這麽解釋也能解釋的通,但是事實上我沒遭遇到這種情況。拿我個人的經驗,真正的這種表實證而脈現澀的,在理論上講,講不通,恐怕這個應該是脈浮,因為他這個脈浮還在表嘛,再不就是脈浮緊,這個是比較對的。這個脈澀,這個書裏的錯字很多,這個暫時先擱在這個地方,你們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頭前說的那個,就由於表實的厲害,不得汗出,這個血在這個脈裏頭反到受了阻礙了,這麽一種澀,他把這個澀呀,不按著一般澀者為血虛,津液少,不是那個解釋法,我認為這是敷衍古人的論說了,這個不一定是對的,但這個不關乎重要。這個頭前這種情況,不汗出而煩躁,一點汗也沒有,那麽這類的情形再發汗就好了,也不關係二陽並病,他這二陽並病呀就是指頭一節。那麽開始太陽病,後來也依法治療,發過汗,雖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麽這樣子呢,因而轉屬陽明。表證沒去,陽明病就有了,所以續之為汗出,就是一個陽明病的外證了。那麽這個時候怎麽治這個並病呢?並病當然是表證沒好先解表。就看這個並病裏證如何。他這個二陽並病,它是太陽病與陽明病的並病,如果他外邊有表證,裏頭他是一種虛寒的這類的,你看少陰病與太陰病的並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
那麽也有太陽病傳到太陰的,也有的。那麽裏虛寒,你就不能先解表,當先救裏,頭前有過。那麽下利青穀,可是身體疼痛,那你得先救裏,而後治療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的,也表沒罷。這在他這個書裏頭呀,在臨床上都挺重要的,這也是一種定法,咱們在臨床上也是,這個人多少日不大便,他這個裏實呀很清楚,很明顯,但是他還發燒怕冷,這表證沒罷,你不要先給他吃瀉藥,還要先給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再給他下裏,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呀,說是“下不厭遲”,說是該下的病,緩了沒什麽大害處。如果裏邊要是個虛寒的病,就是有表證,也要舍表救裏,這在臨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這個辦法呢,那就是為逆,那就不會好病的,這個咱們要知道。至於這塊這個脈澀呀,要我看應該是個錯字,可是各家都不說他錯,就那麽個解釋法。說是太實了,血液受阻,所以脈也澀,這麽個看法。
第49條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數的脈,這應該是表證呀。依法當汗出而愈,根據我們治療的這個方法呀,應該發汗,汗一出就好,這是一般的表證呀。脈浮數,浮為在表,數為有熱,這個表有熱的病呀就是太陽病。那麽大夫不給吃發汗藥,而吃瀉藥,若下之,這是逆治了。那麽這個下之則病變多端,這是取其一例。
如果誤下之後,“身重心悸者”,不可再發汗了。那麽這個頭前我們講很多了,下之後,其氣上衝呢,那表證還存在,還是要解表,還要用桂枝湯了。他這都是反複地說,你不要守定一個,拿著個別情況當全體就是不對的。也有這樣的,下之後,傷了裏了,虛其裏了,所以外邊這個氣鬱之而為濕,身重,就是這裏頭有些濕,水份,停水了。咱們人身上這個營衛在體表老流行,那麽停水就變成濕,身上有濕就沉。那麽裏虛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養心就悸就跳。
這個心悸與心下悸不一樣的,這個書裏心下悸都指著胃那個跳,胃跳都是胃有水。咱們頭前也講了,心下有水氣,就是有停飲了,這是在《金匱要略》上的,所以這個胃中有留飲,微者短氣,這個留飲少氣短,他這個壓迫這個,往上壓,橫隔膜受阻礙,人就短氣。這個停水多呢,甚者悸,心下悸。這個他說的不是心下悸,說的是心悸,就是心髒跳。這個血通於心呀,由於虛其裏,這個胃氣虛呀,這個津液血液都要虛的,因為胃為水穀之海,營衛之源嘛。他要是一壞就不行了,這個是給他吃瀉藥,裏頭沒病給他吃瀉藥,虛其裏,不但外邊濕鬱於表而體重,而且血虛於內而心悸。這樣子不要吃發汗藥了,不可發汗。
“當自汗出乃解”,這個他要津液逐漸回複,他自然就出汗,這個病就要好的。為什麽要這樣呢?他這個下之後了,“尺中脈微”,這個微是氣血不足,具不足,這個脈微。“此裏虛”,他是裏虛造成的。“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須,當自汗出,他又一個須,當、須虛這都是含蓄的語意。是不是當大夫的就等著他自己恢複呀?也不是的。他這裏頭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發汗了,你要在這些方麵注意的。他是裏虛了,主要的他裏不虛了,他就表裏自和。所以他擱個當自汗出,須表裏實,這個裏頭呀都有一個讓你斟酌治療,可是這個征候呢他隻是指一個身重心悸,這麽一種征候,當然他沒舉全了,這兩個說明由於裏虛造成外有濕鬱,內有心悸,血不足。那麽這個治療後頭有的,你像這個時候應該用這個,大概小建中湯比較好,小建中湯治心悸煩啊,也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後頭也有。總而言之得想辦法實裏,裏虛。補虛扶正的話,他這個血液津液自然就恢複的,那後頭有,所以在這隻是告你不要再發汗了,應當使他津液複,須表裏實,他就好了。
第50條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這個浮緊脈就是太陽傷寒脈,表實嘛。那麽這個它表實,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這個體液的壓迫,所以它疼的厲害。那麽這個呢應該發汗,“宜以汗解之”。所以這個臨床啊,我們不能片麵的看問題,看他脈浮緊身疼痛就吃發汗藥嘛?你還要看看脈。除了這個浮緊,你再看看還有旁的脈沒有,如果同時有遲,尺中遲這個脈都遲啊,就是浮緊而遲的脈呀,尺不是說尺中的脈遲而寸脈數,哪有那事啊,這血管就是一條,心一動脈一跳,脈一跳三部脈它全跳啊,這個脈跳那個脈不跳,沒那個事。他擱個“尺中遲”幹什麽呢?仲景的脈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裏了,關的前後也候表裏,這都是《金匱要略》裏的: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關以上浮那準是表證,關以下浮上麵不浮那就不是表證了。這個脈呀沒有至數上的不同,可有形狀的不同,這是肯定的。我們說的那個促脈,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證。那這個呢,他特意擱個尺,仲景這個脈法呀,關以上候表,關以下候裏,他特別提出來尺中脈遲,就是三部脈全遲,他提個尺幹什麽呢?告訴你這是裏,此裏虛,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說是脈內的營氣不足,血少的緣故。凡是津液虛血少的都不能發汗,這個發汗啊,亡失人體的體液是最厲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這後頭都要有的,我們慢慢的講。所以這個不能發汗,怎麽辦呢?用上邊的那一條詮釋。雖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這個表證,看看都象發汗,你看看有不可發汗的情況沒有,如果有,這個汗不能夠隨便發。這兩條詮釋的是這個,應該怎麽救治,後頭有的。這個脈遲正說明裏虛,就是前麵我說的新加湯啊,就治這個。後頭有的,現在先不管。
第51條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它是簡文啊,那桂枝湯它脈浮不,也脈浮。脈浮病在表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黃湯發汗嗎?這不一定的,這是個簡文,因為桂枝湯麻黃湯已經反複的說了,頭前都有了。那麽就是脈浮無汗者,它起碼有個無汗,那麽這類的表證必須用麻黃湯發汗,這是簡文,這書裏麵很多。
第52條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跟上麵的一樣,隻是脈浮而數,桂枝湯也脈浮而數啊,那麽如果自汗的話,要用桂枝湯,無汗的要用麻黃湯,這和上麵是一樣的。而且表實證不光是無汗,頭疼啊,腰疼啊,骨節疼啊,這都是麻黃湯證,這是必有的,同時這個人惡寒。那麽這兩條呢,它是同桂枝湯的一個劃分,那麽就是以有汗無汗來說,但它這個含在裏沒有明說,他這個書全是這樣的,頭前講過了,在這裏就簡略了,但是讀書的人呢,到這個地方就不能止於句下,脈浮的就用麻黃湯,浮數的也用麻黃湯,就都錯了,不是這個事啊,因為他前頭說了,所以在這裏簡約言之。
第53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那這就是單獨一個證了,就是經常出汗的病人呐。“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個汗出啊,就是咱們頭前開始講的中風證,陽浮而陰弱呀,按到脈裏麵才弱。那麽這個汗出,這是由血管裏頭傷於營啊,他說此為榮氣和,雖然關係到脈內之營,但是這個毛病啊,在營沒有什麽責任,責任應該在脈外之衛,由於這個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這是什麽意思,在這我把這個氣、血、營、衛跟大家說一說。
古人那,是這麽來看人身的體液的,這個體液古人隻能看到這麽一點,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飲食入胃,那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過胃消化之後,它要進血管,古人這個他知道。那麽化而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進血管就是紅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氣,這個血與氣呀都來源於飲食,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現在的意思呢,就是我們飲食入胃了,營養成份那,血管給它吸收出來了,然後輸送到人的周身,這個就是拿現在話說就是營養成份。那麽古人給這個東西叫什麽呢?叫精氣,這個精氣呀就是養人的精真之氣,人非它不能養,這古人也說的挺好,這個東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說的有點問題的,他說脾為胃行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東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說,飲食入胃,在血管裏頭色赤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裏頭在血管外頭,那叫氣,古人這麽看。
那麽氣是什麽樣呢?我說的這些都是《內經》上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靈樞營衛篇》上就有。這個氣如霧露之蓋,就像下霧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於潤澤皮毛,也都是氣的作用。如霧露之蓋,那就是指的津液。不過它不在血管之內,在血管外頭。古人也知道這兩個東西它互相起作用,這《內經》上也有啊,說:奪汗者亡血,奪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內外通透,這個他知道的很,你看你發汗大了血也沒有了,失血的人也沒有汗,再不能發汗。那麽他說的營衛是什麽呢?他說在血管裏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營,營以周身嘛,也叫做榮,咱們這個書上是榮。那麽血管外氣的作用呢,他叫做衛。所以就這個本體上說,就是血與氣。就作用上來,就是營與衛。就這麽個東西,其實是兩個東西,不要有四個,它就是氣血,在基礎上就是氣血,就是我們飲食水穀化合物。當然在《靈樞》上講,也吸收天氣了。所以怎麽這個氣來自於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說受之於天。於天,就是指著天氣。王冰那個注他說先天,搞到腎上去了,不對的,那在生理上也講不通的。古人也知道這個氣的成輸,不但有水穀化合物,也有空氣的氧氣,這與現在講的生理也沒有什麽大差別,但是它不夠細致,不像西醫那麽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養人的,作用在血管外頭的氣的作用叫做衛,在血管內的作用叫做營,古人這麽個看法。
那麽這一段是說,營衛是相附而行的,一點也不能離開。人如果常出汗,由於衛不和,就是血管外頭這個氣,不與脈內之營氣調和,於是乎,衛自出於脈外,營而自行於脈內。這個衛失去營就不固,就要出汗。營失去衛也不守,也是由裏頭往外分泌體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歸根到底這個毛病在哪呢?是在衛,而不在營,就是衛不與營協調了。
古人說那個協調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沒明說,說得不像現在西醫解剖生理學那麽仔細。那麽這段呢就說明這些問題,他說為什麽常自汗出,他說營氣本來是沒毛病的,這是外不諧,就是營氣外麵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它本來血管外頭水分進血管裏頭,血管裏頭的水分也出外頭了,我們飲食營養成分都在血管裏頭,它必須出血管才能營養組織細胞呢。組織細胞的廢物呢也得進血管裏去才能夠排出,由小便排出,這種液體廢物。古人對這個也知道一些,不是一點不知道,但是這個話說的呀非常籠統,不夠細膩。那麽這就造成什麽樣呢?營自行於脈中,衛自行於脈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調和了。它在脈外,咱們講營衛這個陰陽啊,古人講的很好,他說衛得有營,才能固於外,這個營由於衛外為固,才能守於內,他沒說血管通透作用,他隻是說這個來說明,但是哪個也不能少哪個。如果它們兩個不調諧,那就壞了,非出汗不可,這一段就是這麽個解釋。所以中醫就應該參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釋得非常細膩、具體,明明這段書說的就是這個,我們要對生理上的情況更細致地了解,我們應該看看解剖生理學。桂枝湯從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調和營衛,他不出汗嗎,用桂枝湯再發汗,使營衛協調就好了,桂枝湯起這個作用的。這是頭一節,說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類的病啊用桂枝湯可以解決的,這是由於衛氣不和。
第54條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這個病最常見了。
髒無他病,就是指的內髒沒有什麽特殊的病,拿現在的話說,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這麽一種證候,“時發熱自汗出”。這個“時”呀就是定時,定時發熱自汗,那麽經久不愈。“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這也同上條一樣,也由於衛氣不和。那先其時發汗,用桂枝湯就可以好的。先其時者,他定時嘛,假設說一天兩點鍾,下午兩點左右,要發熱汗出,你在兩點鍾以前給他吃桂枝湯準好。
這個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廚子,二十年,就是這個病,就是到時候發燒,完了出一身汗,過去(以後)像好人一樣。他那個時候啊也研究一點中醫,他就給他吃這個藥,吃了就好了,回頭高興極了,他說這回可好了。這種病,二十年也太多了,這我頭一回聽說,但是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很多。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湯熱,其實它不是熱,桂枝湯(證),你看看頭前,沒有一個不發熱的,這個也是時發熱。要是隻汗出不發熱,桂枝湯還不行。那麽現在呢大家有這麽一個毛病,見到熱就不敢用桂枝,其實不對的。這個病很多,在臨床上很常見的。我在農村也遇到這麽一個老太太,每天到 4~5 點鍾的時候,必要發燒,然後出汗,出完汗之後,也不發燒了,也不難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長時間了。這還是在那邊我給看的這個病。我給她開三付藥,吃了兩付藥就好了。這個很多,要注意這個。這就說明桂枝湯啊,不止治中風這個病型的表證,就是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它也能調協營衛。調理營衛,營衛不和呀,他舉這麽兩個例子,一個,常自汗出,第二個,時發熱自汗出。這兩種情況全是營衛不協、營衛不調,那麽這個書說是衛不和。桂枝湯專調營衛,治這種病的。那麽用藥的方法呢?他那個不定時那個沒辦法了,那還是根據一般,早晚吃了。他這個有定時這個,在發作以前兩個小時最好,給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為這個地方你們回頭看看咱們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什麽裏頭擱桂枝湯呢?就是“形如瘧,日再發”,就是定時發寒熱,不汗出,所以不是整個桂枝湯(證),不是隻是營衛不調,還有因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我們講那個時候啊就引證這一條了。講到這個地方,回頭再看看,對於那條也就明白了,為什麽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全是由於桂枝湯這個藥能治定時發熱而汗出,可以回頭看一看。
第55條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這同上邊啊,“傷寒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那一條可以對照著看。那麽傷寒脈浮緊,這是表實證,應該發汗,就由於不發汗而致衄,那麽這個血管充血達到一個相當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麽這個致衄也有好病的,頭前那條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該吃麻黃湯還得吃麻黃湯,這個就是,這個就補充那條的不足了,那條這不是在這呢“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這不是個決對的,我方才講也這麽講的,所以“脈浮緊、發熱身無汗”,這種表實證,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麽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於你不發汗,那麽他這個充血是越來越盛,裏頭就陽氣重了,越不發汗,陽氣越重,重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他就要自衄,這由於不發汗所致呀。那麽這個時候啊,病雖然衄而不自愈,你還要用麻黃湯治療。這兩節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沒有一個它是一個,它不是固定的,這個病它是瞬息萬變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麽辦呢?該治還得治。這個就是補充那條。
第56條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那麽這個頭痛有熱是表裏共有的病,太陽病也有頭痛發熱,陽明病也有的,那麽這個,他說這個原起是傷寒啊,就是表實證啊,就是無汗這種傷寒,已經不大便六七天了,那麽這個頭痛有熱呀,大概就是裏實的問題了。這個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們飲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這個樣子,它不知道有毒沒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頭痛的。他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麽頭痛有熱,按著常規上看,這是裏實證,與承氣湯。這個“與承氣湯”,他也不是說“主之”啊。他這個書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與之”,比這個“宜”的口氣更輕,“宜”就是當,應當,也不是“主之”。這個“與”是大有商量餘地的,“與承氣湯”,這個承氣湯也多種啊,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等的吧,可以與承氣湯,就是你根據他這個病情的輕重緩急,斟酌著用吧,它是這個意思。假若真是裏有熱,那個小便呀它要紅赤的,這個是很要緊的,這是辨證的法子了。
那麽這個頭痛有熱,不但陽明病有,太陽病也有。那麽如果陽明病,他裏熱,裏熱了小便紅赤。那麽“小便清者”,色不變,“知不在裏,仍在表”啊。那麽這個雖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這個不大便,這還是表證,它要是陽明病,小便絕對變色。“當需發汗”,那麽這個呀你還是要發汗的。這就是這個病啊有疑似之間,我們找這個特別的鑒別的一種方法,尤其這個表熱裏熱鑒別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們在臨床上要問,不問不行。
那麽這個表熱裏熱,最容易辨的莫過於小便,你問問小便怎麽樣,小便一點顏色也不變的,裏頭沒有熱,你別給人吃承氣湯了,這還仍在表,當須發汗。這個發汗,可能它是麻黃湯,他說的是發汗,而且開始他用的是傷寒,沒有汗。“若頭痛者,必衄”。他這個一句話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過麻黃湯發汗,而頭痛不已,那個人啊他必衄,什麽道理呢?這個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這個病啊,這個熱病都往上衝,六七天發汗之後還不好,腦袋還疼,說明這個上衝也厲害,這個上衝是桂枝的主要的證候,所以治頭痛啊,這個麻黃湯不如桂枝湯,可是麻黃湯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頭痛啊大概(用)桂枝湯的多。他說無汗,你不能吃桂枝湯,先要吃麻黃湯,可吃了,頭痛還仍然不好,那個就是與桂枝證上衝有關,不但頭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湯”,那麽這個時候啊應該用桂枝湯,再小發汗就好了。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這個驗其小便以知表裏,這個汗下異法呀,這個很重要,該發汗的吃瀉藥不行,那麽真正陽明病發汗也不行啊,越發汗,裏頭熱結得越厲害。那麽假若發汗,不好,腦袋疼得厲害,鼻子出血,你以為解表解錯了,也不是的。那是因為久不得汗出,陽氣重一方麵,同時氣衝得也厲害,氣往上衝,這時候你再更發汗,這個表還是沒解嘛。
第57條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這個他就接著上邊一節,怎麽頭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湯呢?這也是定法。這個頭前我們講過了。本來他是太陽傷寒,發汗已解,但是半日許呢複煩,他這個表解了人就不煩了,煩就是有熱才煩呢,還是熱沒除,他又煩,這時候你看他脈啊還浮數,還是表熱呢,可更發汗,這個時候啊再發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黃湯了,宜桂枝湯。
這就是說,我們講了這些,全是對於麻黃(湯)桂枝(湯)這兩個方劑應用方麵反複地來申明。他說麻黃湯吃過之後,如果病不解,這個病還在表,那你還得解表,還得發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在這他特別地鄭重其事地點出來,頭前都沒說明啊,可是我講了。那麽上邊那個也是,本來他是頭痛有熱,小便清這是表證,可是他是傷寒,沒有汗的病,當然先用麻黃湯。可是使麻黃湯也對呀,但是頭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麽這個時候脈當然也還是浮數的,你再吃桂枝湯就行了。這是定法,這在臨床上也是一樣的,這個麻黃湯不能連續用,凡服過麻黃湯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湯。你服過桂枝湯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黃湯,還得使桂枝湯。這是定法,所以桂枝湯這個藥啊最平和不過的,絕不象後世這個說法,他就用一句話了,“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那正說明麻黃湯證,這個頭前有了,說桂枝本為解肌嘛,若脈浮緊,發熱無汗,這種太陽傷寒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我們上邊方才講這個,陽氣重的這種病,陽盛則斃就是指陽氣盛,他這個表實證,不得汗出。這個桂枝湯怎麽個藥呢?桂枝湯,它是甘溫,雖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這麽一種作用。他已經是體液充實體表了,你還增液,你還讓他,實上加實了嘛。所以這個麻黃湯證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這個陽盛指著陽氣盛於表那個陽盛,不是有熱,桂枝湯(麻黃湯)哪個不治熱病啊,都治熱。
後世給曲解了,凡是熱就不能吃桂枝,這都是錯的。桂枝湯這個藥啊非常平穩的藥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錢這麽用,怎麽也不怎麽的,哪有那回事呀,該用你就得用,不該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麽這是一種定法。他說傷寒發汗,本來是藥對證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過它又來了,脈還浮數,還在表,你就換個發汗的法子,用桂枝湯就好了,不能用麻黃湯。
第58條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這一下就是發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問題。他這個是個泛論,無論什麽病,我們治療啊汗、吐、下這是一個攻實去病的一個大法,在中醫上說,汗吐下都是攻實去病,可是用不得當,都足以害人,起碼是亡血、亡津液。這個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麽這個汗法,發汗最亡失體液得厲害。那麽這個吐下也是一樣的,他本來吃些東西,胃消化之後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瀉藥下去了,身上體液也是不能夠補益,不能夠繼續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陰陽自和,陰陽自和指著表裏,表裏沒有他病,我們經過發汗,或者吐、或者下,損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裏自和,這不要緊,這個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亂治,“必自愈”。那麽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裏不和的現象發生呢?那你得治療,沒有(不和)不要緊的。所以人的這個身體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壞的,但是這個是不合法的發汗吐下,損失人的津液體液,亡津液亡血液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條
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後,吃的這個重下劑了,尤其巴豆這類的下劑,病不好而複發汗,這有這樣的大夫嗎。這個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證先解表,表解再治裏。沒有這個先治裏,大瀉之後還有表證的,很少了,就有表證也不能再發汗,那個發汗起碼也是要用這個解肌這類的藥物,像桂枝湯這類的,不能再用麻黃湯,他這個說的是用麻黃湯。那麽這個汗下倒置,這種治療啊沒有個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麽津液體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小便不利是由於亡津液的結果呀。
這是誤治,這就告訴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臨床上不能(見)一個症狀(治一個症狀)。我們遇到小便不利,當然要利小便,可是由於亡失體液造成的這個結果小便不利,他沒有水分,(你如果治療)反倒為逆了,所以他說是“勿治”,千萬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於津液恢複,小便自然利的。這一節就是承著上節說的,就是陰陽自和,表沒有什麽病,裏沒有什麽病,隻是由於這個大下、複發汗,體液亡失太多了,造成這麽一種情況,沒有其他的關係,這個你不要瞅著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據這個陰陽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個不和呀?這個不和沒有關係,還算自和之內的,所以這個不要治,他這個津液會恢複的。如果不恢複怎麽辦?當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這個 59 條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種種的疾病變化。大夥要注意,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幾個是頂主要的,那麽另外有一些合方、加減方,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那麽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藥湯,都是加減的方子。那麽回頭這些主要方子在腦子裏頭得有個體會,因為桂枝湯它是解肌,它既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他這裏頭甘溫嘛,這個胃是喜甘、喜溫、惡寒、惡濕的這麽一個髒,所以桂枝湯這個甘溫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麽一種發汗藥,所以我們用桂枝湯啊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你像我們頭前講的這個開始有這個表證,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自汗者就喪失體液,我上麵給引征內經那一段,陰陽交,本來這個表證就是人體利用這個精氣,想達到出汗的目的把這個病邪驅除出去,就是這麽一種病機,我們根據這個症狀分析也是這樣的,可這個桂枝湯證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證他這個精氣呀力量不足,無論在質還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陰陽交那麽一個嚴重的狀態,他能吃,沒到那個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緊,但是我們治療啊可不能用麻黃湯,必須用養津養液的桂枝湯,這是桂枝湯。這個麻黃湯呢你看正相反,麻黃湯治表實證,由於表實,體液一點也排泄不出去,那麽壓迫人身上哪都疼,頭、項、關節、腰,無處不疼,桂枝湯也疼,他比桂枝湯嚴重得多。同時,由於表氣一點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別。這兩個方劑在太陽篇裏最主要。你看葛根湯,裏頭既有桂枝湯,又有麻黃,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因為有桂枝湯的關係,他也惡寒特別厲害,他有麻黃湯的關係。所以葛根湯這個方劑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湯的問題了,同時葛根這味藥也解肌,那麽主要的是項背強幾幾。太陽病也頭項強,但是背不強,所以葛根湯能治痙病,如果這個項背強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這個人就要抽,叫痙病,這個葛根湯也治,那是剛痙了,在《金匱要略》裏有的。這個方劑呀在臨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得厲害,覺得怕冷得厲害,無論他項背強幾幾還是不項背強,都可以用葛根湯。第四個就是大青龍湯了,大青龍湯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他這個方劑就是不汗出而煩躁,要不怎麽咱們方才講那個二陽並病,當汗不汗,其人躁煩,我怎麽說是個大青龍湯證呢?就因為這一點。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這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是大發汗藥,麻黃用 6 錢啊,惡寒也相當的凶。大青龍湯與葛根湯這兩個方劑的主證啊,全是表實無汗,而惡寒較比嚴重,可是這兩個好辨,一個有石膏,這是大青龍湯證,必煩躁,或者口舌幹,他有內熱,這葛根湯沒有。葛根湯有項背強,大青龍湯沒有。這兩個方劑啊全是惡寒較比厲害。這個小青龍湯證就是咱們平時所說那個外有風邪、內有痰飲的病,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嘛。那麽這個方劑偏於溫,它有幹薑、細辛、五味子這些藥,他有咳喘,咱們說這個痰飲咳嗽這類的病。同時大小青龍湯都能發水氣,那麽這也治溢飲那,這個是在《金匱》上。我們講完這些,(就知道)所以中醫這個發汗啊,你拿這幾個方劑(來講)是各個不同,所以在臨床上錯了,錯了就不行,你像我們方才講這個二陽並病,他也先發汗,他用這個發汗方法不合適,所以還有大青龍湯證發現,他那個病可見開始就是大青龍湯證,他也許用桂枝湯了,也許用其他的方劑,都是沒達到目的,所以這個汗出不徹,與一般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於還出大毛病。這是我們上麵講這些發汗劑裏頭有這麽幾個主要的方劑,這幾個主要的方劑你心裏要有個數,那麽其他幾個加減方劑你就容易理解。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有沒有什麽特殊的反應,自和這就自愈,上次這個 59 條啊,就是一個自愈的一個例子,說“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則小便自利,必自愈”。那麽底下這個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這就是 60 條。
第60條
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這個汗下亂用啊,那麽下之後沒有再發汗的。那麽一般的要是個太陽病,如果吃了瀉藥,表不解,那麽氣上衝者嘛,那是表不解了,還可以吃桂枝湯,但是不能用麻黃湯。那麽這條說的就是用麻黃湯發汗,他這個書說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可是下之傷其裏,就是裏虛了。複發汗,又虛其表。那麽這樣子治療啊使表裏俱虛,所以“必振寒,脈微細”,這是個倒裝句。那麽表裏俱虛了,表虛,這個表虛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顫顫,他說打顫顫地怕冷,這就是虛得厲害。脈微細就說是裏虛的情況。那麽這個病應該怎麽治,後頭就有了,這個在原則上說,他說下之後複再發汗,往往造成表裏俱虛,這個人起碼要振寒,而脈微細的。他這個書啊,因為我們講的太陽病,太陽病的治療呢依法當發汗,他講的這些。那麽就是雖然講的是太陽病,如果要是這個人汗下失法,或者是發汗不當,這都屬於誤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謂逆證呀,就是治壞的病啊,那麽這個呢我們研究太陽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這一係列方子並不都見於太陽病,這個我們要理解。底下就說了關於表裏俱虛的治療。
第61條
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後,複發汗,”這就是接著上一條,“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薑附子湯主之”。
這個他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麽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麵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麵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他從側麵來,那麽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他了。這段講的就這個。“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於梔子豉湯(證)了,虛煩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梔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那麽他不會夜而安靜,是晝夜全是那麽煩躁,所以這個就說他不是梔子豉湯證。
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裏是要嘔的,那麽說明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裏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他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他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麽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他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後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
那麽他這個呢一樣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也不是,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裏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
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那麽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髒器勝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裏頭最危險的一個證候,所以他用這個幹薑附子湯主之。所以他這個書從多方麵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麵證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症啊關係方麵太多,那麽當時確診不了啊,怎麽用藥呢?所以他就從側麵(了解),正麵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麽說明什麽呢,真正由於汗下失法,造成裏虛陰寒證,這麽一種煩躁。幹薑、附子這兩味藥,古人也說附子不得幹薑,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這兩個藥全是溫性熱藥,這個附子偏於治下,比如下利呀偏於用附子,全是溫裏的藥。要是嘔吐呢常用幹薑,所以幹薑溫上。那麽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裏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藥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著雖然一兩幹薑,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 1 兩那麽合後世 1 兩就是 3 錢,3 錢幹薑配合 1 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寧,這不是好現象,這是髒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麽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他的這個病啊不急迫,隻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證候,所以他不擱甘草。你象四逆湯(證)下利清穀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證候,用甘緩的藥,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製的,也不論個了。一個沒法考據的,大個的附子都 1 兩 8 錢的,小的 3~4 錢 2~3 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幹薑等量用就行,幹薑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藥不死人啊,不能說藥死人,但折騰人,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這是一節,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後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陰證,那麽髒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幹薑附子湯。幹薑附子湯方幹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條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這個在《玉函經》上沒有分量,也沒有新加兩個字,就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這本書擱上這個也沒有什麽大問題的,都可以通。“發汗後,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了,那麽發汗之後,身還疼痛,那麽表沒解呀。表未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是不是,但是呢那個脈可是浮,脈沉遲者不行,需要桂枝湯原方加味,加芍藥生薑,照原量再加 1 兩,另外加 3 兩人參。你們看看頭前這個 50 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個脈不足啊,不及的脈,就是營不足。不是這個脈遲,它準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於脈,脈就遲。那麽這個發汗之後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虛了,這個虛你不能夠再(發汗),所以我們頭前也講很多了,假設說要有裏虛證,也有表證,你非先治裏虛不可。那麽這個裏虛不太厲害,隻是脈沉遲,沒有其他的證候。脈沉遲說明由於發汗之後,喪失人的體液,奪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這個時候你再用桂枝湯原方不行了,所以這得知道變化,那麽這怎麽辦呢?
我們講桂枝湯,桂枝湯這個方劑呀就是安中養液,就是鼓舞胃氣,那四味藥都與胃有好處,但是脈沉遲呀原方是不行的,隻是用那幾味藥鼓舞胃氣不夠了,用人參大力而來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參,加上 3 兩這個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這個生薑,生薑也是健胃藥,生薑合和人參一起對於健胃當然更起作用了。芍藥是育陰,桂枝湯擱芍藥也是這樣的,芍藥是苦平微寒的藥,它是養陰,那麽這個血少就是陰不足啊,後世這個說法了。所以這個脈沉遲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條說的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脈遲。這樣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這個用藥講絲絲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湯還是不要緊的,如果你要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你再大發其汗,他本來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這個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對,用桂枝湯也不行,你還得想辦法健胃,這個胃,我們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我們尋常說這個津液虛、血液虛,都要壯水嘛,滋陰、養液,都用這個法子。這個在臨床上咱們得看,他這個,仲景這個書不是這樣的,他有時候用四逆湯,也養液,你得看什麽情形,也得辨證啊,後世見到熱就是陰虛,生地、麥冬就往上上,那麽見到這個見到寒呢就陽虛,就附子、肉桂,這是錯的。他這個書啊,真正的津液虛、血液虛,看看什麽情形之下,在虛寒,這個陰寒證最虛得厲害了,這個時候津液虛,那個生地、麥冬一點也不能動啊,動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複,咱們現在說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總而言之就是健胃。這個胃氣一恢複,自能夠化水穀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這個在後世的醫書裏呀,這一點不談,一看到陰虛就想辦法滋陰,那就錯了。他這個書就是這樣,這所以擱個脈沉遲,脈沉遲雖然說是營氣不足,血少,在他的書上這麽說的,但是也是虛寒,裏邊多少是虛寒,要不這不足之脈怎麽現遲呢,這樣我們就不能夠用解熱滋陰的藥,那個根本就是不對的,所以他用這個,發汗後身疼痛,表不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啊,但是這個脈沉遲,由於發汗,裏頭津虛血少而有些虛寒的反應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參,而且還要加生薑,生薑這味藥是溫中,是一個溫性藥啊。所以這個方子,他叫個新加湯,就是這個意思,還得用桂枝湯,需新加這幾種藥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這個意思。那麽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原方,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在原方裏頭加一味人參,另外呢把芍藥、生薑都增量,我們看這個方子就治桂枝湯的原方證而胃更比較需,加生薑,裏頭也有惡心,張仲景這個書大家都知道的問題一般都不提,其實這應該有嘔,應該有惡心,這裏的人參也不是萬能的藥,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證候,這個書後麵大概有,理中湯我記得就有,什麽時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說得明白,這是人參的一個主要的證候,它治胃虛,胃虛到什麽程度上呢?我們講瀉心湯的時候就有了,胃虛呀,這個邪氣,客熱邪氣,都往胃這塊來,客氣動膈嘛,膈就指著心下胃這塊了,這樣子胃就硬了,無論是水飲或者是邪熱之氣,都跑到胃這了,這就合乎《內經》上說的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哪塊虛,邪就往哪塊去,你用下或者發汗,虛其胃了,那麽這個邪氣就往胃這塊跑,於是胃、脾,脾這塊感覺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著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則死,這陽明篇就有了。那麽我們用人參呢要注意這一點,人參不是萬靈的,當然人參與附子啊都能夠促進機能沉衰(的恢複),拿現在話說就是代謝機能沉衰了,但是用處各有不同的,真正現虛寒的這種證候,你非用幹薑、附子不可。人參這味藥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陰證裏可以用,在陽證裏也可以用。真正虛寒,寒得厲害,真正純陰證,人參不能用,你看複脈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都不用人參。用它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證候,就是心下痞硬,這個病人呐,他說心下痞,按著這塊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的反應,這時候就要用人參。要是沒有這個證候呢,用著是有害無益,用什麽藥都這樣。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第63條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個針對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說的,這個發汗後,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湯,唯獨這一條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湯不是治汗出嘛,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用桂枝湯了,那麽這個喘呢?我們頭前也講了,喘是氣上衝的一種反應,如果有氣上衝的反應當然可以用桂枝湯了,唯獨這個不行的,這個什麽道理呢,咱們好好把它解釋一下。
這個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樸杏仁湯,那麽桂枝湯解表,加厚樸杏仁兼以定喘,這不跟這個意思一樣嘛。其實他這個意思不是,他這個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湯那個汗出啊,這個汗出是這個汗多得很,而且這個汗相當地稠、粘,這純粹是熱,這個喘也是熱壅,這個表不解,表邪也盛,這個熱往上壅得厲害,他這個汗出有陽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氣湯那種情況,我們講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裏頭熱嘛,是蒸汗外出。這個一方麵表未解,一方麵裏頭也有熱,所以這個汗出得相當地甚,而且這個汗臭味也重,咱們聞著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較比稠、粘。這個喘最厲害,麻杏石甘這個喘頂厲害的,一方麵有表證,有麻黃證,一方麵熱往上壅,就是石膏證了,所以假設這個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無大熱我們上頭也講了,既沒有表的淅淅那種熱,也沒有真正到陽明病那種情形蒸蒸發熱,那非用承氣湯不可了,不到那種程度,但是確實也是裏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麽這樣子呀因為邪盛加重麻黃,同時有熱,這就是麻黃湯的一個變方,麻黃湯把桂枝去了,這個裏熱呀桂枝不能用,然後加石膏以解其裏熱,是這麽一個方劑,就是根據麻黃湯一種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這個方子咱們也常用,尤其肺炎都愛用這個方子,其實這個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隻能夠用一次,你不能連續用,假設這個藥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熱沒完全去,這時不要一直擱麻黃,變其他解熱清肺的藥還是好的。這個方子是最常用了,我們一般治這個哮喘也有時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確實裏有熱。他這個方劑後頭,本雲,後頭,黃耳柸,這個大概是錯的。他凡是本雲啊,都說明這個方子原方,大概本雲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這麽一種話。他弄個黃耳柸,這個黃耳柸,有注家說它是個器皿。要是個器皿,這個本雲黃耳柸就沒有意義了,大概是本雲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擱個黃耳柸。這個書的錯誤是有的,你象這個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第64條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那麽前邊兩個全是發汗藥物,這不一定是誤治你可知道,那麽發汗後,這個病重,他當時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湯。那麽看他有些虛象,就是這個津虛血少啊,脈沉遲啊,可以用新加湯。那麽也有病人內熱素盛,雖然表證發過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熱壅,這個麻杏石甘湯證了現這個證,這個也有。這都是不一定是治錯,這種情形也可以發的。
那麽底下這個呢,就是發汗不得法了,這是錯誤的,發汗過多,所以咱們講桂枝湯,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們用麻黃湯也是一樣,不要大捂大蓋,你把人弄得大汗流離,這個病不會好的,而且這個傷人體液太甚。這一段就說明這個發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這個就是單說這的,這就由於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著心下這個部位。
那麽發汗太多啊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養心,心就跳,這是第一。第二呢,我們出汗都是上體部特別多啊,尤其咱們吃藥啊,這個發汗,上體部這個水分呐驟然間喪失太多了,這個上下體的體液失調,下邊的往上來,這是準的,這個就是驟然間發生的高度的氣上衝。那麽他這個叉手自冒心啊,一個是心悸,一個是這個氣衝得厲害,所以按著才舒服點兒。那麽這個呢,當然就用桂枝甘草湯就可以,這個桂枝這個藥啊,它主要就是治氣上衝,同時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這個我們在治心髒病啊,有的時候用(在)這個心悸,你要用個三錢二錢一點不頂事,你看看這個方子用多少,你看看,這個桂枝他用了四兩,甘草用二兩,它是頓服啊,頓服這個量大著了,這個桂枝就頂一兩二,拿到現在度量上,這個甘草是六錢了,這個桂枝我一兩是用過,就是這種心髒病啊,特數的這個特殊心悸,煩悸,那麽這個時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這個藥,最平和不過,咱們現在把它形容得,簡直是了不起的一個大熱藥,簡直動不得,不是這個事,你看這個就看出來了。這隻是一個發汗過多,造成這個心悸,加上心下這氣往上衝,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麽這個時候呢趕緊降衝氣,治心悸。這個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們對這個心髒病常用的法子。你看這甘草大量用,也是擱六錢,它就是急迫,這種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緩的法子,都用這個,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樣的,該多用他真多用。這個主要是氣衝心悸,特別厲害,用這個單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這個發汗過多,這個表還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湯你們看看方後語就有,說如果大汗流離啊,病必不除,他表還不解。那麽這個方子呢倒不能發汗了,沒有(生)薑在裏麵佐之,光一個桂枝,並不出什麽汗,尤其大量擱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這桂枝甘草(湯)也治身疼痛。後來,你象這個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協熱下利,後頭也有。這就是桂枝湯的最簡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這麽大量,這非是氣衝心悸特別厲害,可以用這麽大的量。你們遇到這個心悸,你們試驗試驗,這個桂枝用到六七錢,一點問題沒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條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這個也由於氣上衝,同時這個發汗,他裏頭有停水的話,隻是發汗不行,咱們頭前,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那一條你可以參看。那麽這一段也就是這個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這時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這時候你發汗就是錯的,所以發汗之後,這個病不是不可以發汗的,表病嗎,可是馬上就出來了其人臍下悸者,臍下就是關元膀胱部位了,那麽這個地方跳,這就是水之欲動的一個貌了,一個應證了。欲作奔豚,這就要發作奔豚證了。
這個奔豚是怎麽個情形呢?這是《金匱要略》上的一個病名,他說這種病啊,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發作欲死。它這個往上衝啊,那麽這個人當時就是受不了,發作起來人反倒要死,可是複還止,它一會兒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樣,定名一個奔豚病。那麽由於這一段後頭就給定了明堂了,說這是腎氣往上來,其實也不光是腎氣,哪光是腎氣呢。這個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麽我們後頭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氣上衝,隻是氣上衝,那也是奔豚,攜帶水上衝也是奔豚。這個就由於誤發,虛損人的病,誤汗,那麽這個呢應該利水表自解,就是你這個解表的藥裏頭合用利尿的藥,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這個,就用發汗藥,激動裏飲那是病變百出,這是一個,那麽我們方才講了,由於發汗導致氣上衝,這個氣上衝也能誘導著水往上衝,所以心下悸也是個預兆,這就是水伴著氣要往上來了,所以他擱個“欲作奔豚”,那麽就真正發作奔豚,這個方子也好使的。隻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氣衝,桂枝甘草,這個也是桂枝甘草這個方劑了,另用茯苓、大棗以利水。大棗這個藥也去水呀,你看十棗湯他不擱甘草,擱甘草不行,這個甘藥裏頭唯獨大棗利水,一般甘藥都不利小便,所以這甘草不行。這個桂枝雖然也用 4 兩,甘草也用 2 兩,這個方劑可不同於上個方劑,上個方劑是頓服,這個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這是 3 劑,這個量不大了,這個我們現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錢,這個心的悸動不像上邊那麽厲害。那麽這個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湯證,小便不利,臍下悸,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那麽真正奔豚,臍下悸或者腹攣痛,這個方子也好使,這大棗也治肚子疼,也治攣痛。這個方子煎法用甘瀾水,什麽叫甘瀾水呢,他底下有個注解,“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這是古人的一個看法了,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氣總是用甘瀾水好,其實現在這個藥誰也不這麽做,用不著,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這麽一種(方法)。古人的方劑裏有一些言語習慣吧,認為甘瀾水較比好,它在水的上頭,是泡,使水化氣呀,這個水好,其實不然的。
這一段講的是誤發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發這樣人的汗不行。我們遇到裏頭有水飲,在上頭這類的,你象咱們說這個小青龍湯吧,心下有水氣,表不解。那麽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擱利水藥不可。談到心下有水氣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當然是用半夏、幹薑、細辛這類的溫性藥,不然的化這個病也好不了。這個地方都很好,幫助臨床啊,你象咱們臨床遇到一個感冒,小便不利,這時候發汗白發呀。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那麽他又有個泌尿係感染,他同時也有感冒,這時你別管他感冒,你就給他吃豬苓湯治他泌尿係感染就對了,這個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這振兒要發汗準錯,這個要注意。這泌尿係感染就是撒不出尿來,撒一點一點的,次數挺多,沒有大泡尿,窩臊子挺疼,裏麵也有熱。他水不行,你發汗沒用。
第66條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那麽這個地方啊有幾種原因,一種這個人由來脾胃虛,那麽得了外感了,也得發汗呀,發汗之後常餘留下來這種病。這個腹脹滿是個虛脹、虛滿,所以不用大黃,不是實滿。這個方子治這種病非常地好,這個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他因為原來消化不良,那麽發汗,我們說了這個津液來源於胃,可是你大量喪失津液也影響胃,互相影響,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響胃虛,他本來胃就不好,由於發汗之後,產生虛脹虛滿發生。
那麽這個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參、半夏、生薑、甘草都是行氣健胃,去水飲,另外再加厚樸消脹,是這麽一個方劑。這個方劑呀,這個病也有時候遇到,不是說發汗之後遇到這麽一種虛脹虛滿用這個方子,不是的,在臨床上常有的,就是個虛脹虛滿,這時你按他腹啊沒有腹水,沒有,但是肚子挺大,咱們說這是氣脹。我是遇到這麽一個人,這個人從上海來咱們這來看的,這已經好幾年了,那還有個石家莊白求恩醫院西醫大夫跟著我。那個人是上海人,來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尋思有腹水呢,我讓跟著我實習的人,你看看這個人有腹水嗎,他檢查半天說沒有,就是氣。我就給吃的這個藥。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這個方劑呀是健胃消脹的藥,當然是多少有惡心,你看這生薑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薑,哪有沒惡心的。他是腹脹滿不欲食,有些欲嘔,這個時候用這個方子非常好使。我們方才說了人參是健胃的,這個人參用的量並不大,因為不明顯,在胃的這種證候,這個病呢我遇到的就是,並不怎麽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脹。他吃了 3付藥,他的腰圍下去相當顯著,吃幾付藥就好了,所以我們在臨床上有很多的氣脹當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厲害,這個利尿是不行的。
這個挺多這種病。不必發汗後,發汗後影響這個呢當然也更行了。所以中醫就講辨證嘛,有這種情況就可以這麽用,你象我們方才上麵講這個,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這個藥,也不一定在發汗後,凡是臍下悸,或者是少腹攣痛而有奔豚的這種情況,你用它就好使。這個臨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這個書啊,這些方劑,那麽他講的是傷寒論了,在這個傷寒治療的過程上,有些特殊的情況可以介紹,這是一.二一樣呢這種方劑呀不在這種情況之下,合乎這種方劑的適應證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湯也不一定在發汗後,得病來就是這種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們讀這個書啊不要死於句下。
第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他擱個傷寒,傷寒就是無汗的這種太陽傷寒了,依法當發汗呐,是吧,不能夠吃吐下的藥,“若吐、若下”都屬於誤治。那麽這種誤治,表不解,氣上衝。那麽裏有停水呢?那麽非挾著氣上衝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滿,氣上衝胸”,由於原來是太陽傷寒,你吃瀉藥,他表不解,氣上衝,所以氣上衝胸。那麽攜帶著水,那麽心下,就胃這個地方呀逆滿。
你這個吐下,我方才講了,都傷胃氣呀,胃虛,這水就往胃上來,所以心下這個部位感覺逆滿。這逆滿這兩個字擱得很好啊,滿是滿,逆是從下往上來。“起則頭眩”,一動作腦袋就要暈,這是胃有停水一個主要的證候,胃停水呀頭暈頭冒,脈沉緊,這就是裏有水呀脈沉緊,咱們講《金匱》就有了,說裏有水飲,這個脈大概都沉,脈搏如沉,當責有水,就是進胃裏頭。緊呢?緊也主飲主痰。脈沉緊就是裏有寒飲。本來這個病啊也是裏頭有停水,那麽大夫在傷寒這個階段給吃瀉藥吃吐藥,這全錯誤的,那麽影響氣上衝,水也伴著氣上衝,所以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這個證候。
這個病怎麽治呢?就應該用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就是桂枝甘草降衝氣呀,咱們頭前這個方子。加茯苓、白術呢就是利尿,就治了。“發汗則動經”,這更不能發汗了,你看這個他也照顧這一點,我們方才說了裏有停飲不能發汗,他這個本來是傷寒,他吃了吐藥吃了瀉藥,氣上衝,說明什麽呢?表沒解。表沒解得解表,不是吃發汗藥嘛?可是這個情形啊不能吃發汗藥,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呐就應該後麵這個方子就是苓桂術甘湯,吃這個就對了,哎,這再發汗啊錯上又錯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氣衝,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發汗的話,則動經,使著這個水毒,咱們說水邪了,動悸經脈。這怎麽講呢?我們發汗,也是奪脈管裏的血液,可是呢我們身上內裏頭有水,水借這個機會也滲透到脈管裏去,你要不發汗這個問題不大,咱們講這個調協營衛呀,營衛不和,一發汗使它們符合。那麽假設有停水的話,一發汗,那麽使著水毒啊必乘虛而入到經脈裏頭去,就指著血管說的,所以說發汗則動經,動經就是動悸經脈。
“身為振振搖者”,動悸經脈了,就是身上振振搖,就是戰振而搖擺,“苓桂術甘湯主之”,這怎麽治呢?也得用這個藥,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這個同上麵那個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味而成的,那個加茯苓、大棗,這個加茯苓、白術,那麽這個利尿的作用比上麵那個有力量,因為有白術了。但是治這個悸煩不跟上麵,上麵那個茯苓用量是獨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個茯苓是半斤,這個茯苓才 4 兩。可這個就因為頭眩暈得厲害,胃蓄水多,他們說白術健胃健脾呀,這東西也不能這麽看,胃裏要停水呀用白術非常好,如果這個胃拿現在的話說發炎,有炎性的病變,而且沒有水,這個白術是有害而無益,白術這個藥是溫性藥,據西醫說也是有一種刺激性揮發油,能夠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發炎吃了更壞,所以古人用這個藥,胃停水就是胃虛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術就對了。不是這個健胃藥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這個是胃有停水而氣衝、眩暈,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這種情況,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發汗後,不是吐下後,我們在臨床上一般的頭暈多屬這個方子,尤其心跳,心跳、頭暈,小便有時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顯,那麽這個方子再加上澤瀉挺好。
如果他有貧血的這種情況,貧血還頭暈啊,也有這個方劑的情形,你可以合用當歸芍藥散也行啊,當歸芍藥散合這個方子,尤其女同誌最多,頭眩暈,有些貧血的現象啊,經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合當歸芍藥散。這個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單獨守這個方子用,可以隨便加減,你要是加上澤瀉呢,那麽就是澤瀉湯與苓桂術甘湯的合方,澤瀉湯就是澤瀉和白術兩味藥,我一般不用白術,用蒼術,這我在臨床上有個體會,這個白術不如蒼術,古人不分白術、蒼術,那麽後世給分了,現在在臨床上我覺得蒼術要比白術好,白術好像有點燥似的。這個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的病變,所以古人有句話“怪病當問水”,這個神經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關係多,所以他無故眩暈,嗯……這類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氣上衝,這個多。如果有惡心那就不行了,惡心那就是吳茱萸(湯)的那種情況,不惡心這種頭暈、心跳,大概這個方子都行。
第68條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這個它是一種什麽(病)?就是簡約的說法,這篇文字擱這塊就不成立,發汗之後病不解,還反倒惡寒,那麽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是不對的,這怎麽能對呢。他這個書啊,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給你解釋太陽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應該知道,因為頭前咱們講過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湯不治腳攣急嘛,芍藥有育陰作用,由於津液虛而攣急,同時再惡寒,那麽就是芍藥甘草附子證。這個附子加到芍藥甘草湯裏,他說如果發汗喪失體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惡寒了,不好反倒惡寒。這個反惡寒,反倒增加其惡寒,以前太陽病的惡寒沒有這麽厲害,反倒惡寒加甚,那麽說明這個病是由陽入陰了,那麽現什麽證候呢,就這你不能用這個方劑,他總是現四肢拘急,或者腹攣痛,你才用芍藥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麽能用這個藥啊。
那麽仲景他提到這,他沒詳細解釋這個證候,因為芍藥甘草湯在旁處講的很多,所以在這裏就不那麽詳細分析,主要目的講的這個太陽病,太陽病應該發汗,在發汗的過程上,由於發汗不得法呀,由於濫用發汗藥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當發汗,也許他有些什麽毛病,就講這個,這個當大夫也應該知道。所以這個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們研究治太陽病,是應該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夠詳細。下麵也是,
辭舊迎新:全民皆醫與中醫之源、流、法、術
本王將秦氏全民皆醫論視為本世紀TCM研究的最大新成果,於是在2020年到來之前隆重推出,並堅定地發表了!
當中國首先實現全民皆醫(中醫/西醫),則中國必將堅定地崛起,完美地崛起,中國必首先步入自己的天下大同。若世界接受TCM秦定理,則世界將會快速進入天下大同之境,而TCM是大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願TCM秦定理更美好,願世界更美好。
李燦輝?
為秦版上古天真論喝彩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秦王能否續論醫生在全民皆醫社會中的擔當新角色?
盧醫生?
秦王十分可愛。天下大同的定義是什麽?醫非上工能用,見《內經》。亦常人可為之。讀了幾頁書,全民皆醫,天下大亂?夢一場?
諶春亮?
全民上古天真
丁誌偉?
這不是和世界潮流反著嗎?
曹曙光
原衛生部長高強現10點5分正在講話,指出傳承中醫精華,淘汰糟粕,守正創新,絕不是守舊。堅持中醫正道推動創新,真正走向世界不是開幾個診所,而是要與西醫並列的主流醫學。
丁誌偉?
@曹曙光加拿大安大略注冊中醫針灸師?說的有道理,中醫人應該攜手把中醫做成主流醫學
葉明柱?
用“守舊”二字欠妥。舊中有精華,有糟粕。“新”也不一定對,其中有正確的,也有繆誤的。譬如“量子針灸”,新是新了,正確嗎?@郭鬆鵬-針灸夢工廠?
秦寶貴
中醫理論上含天文,下含地理,中含人事(生命,人類,相關項),所以,中醫理論以數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諸學科知識多維立體地探索生命,探索疾病的真相,中醫學所遵,隻有1道,道是宇宙之存在,同時,道是宇宙運作之規律。當代的科學,也不過是對宇宙存在之承認,同時,也不過是人類對宇宙運作規律之認識,之實證。科學,也不過如此。
諶春亮?
如果哪一天,宇宙的所有暗物質都破譯了,我們可以自由穿越去騎霸王龍遛彎了,那醫學就不需要中醫經典的宏觀方向指引,才可以形而下至上自由發揮而不犯方向性的致命錯誤。
秦寶貴
而人類對宇宙存在與運行規律(宇宙,生命之真相)的認知是無限的,因為宇宙無限。。。所以,人類總是不斷認知宇宙與生命,又總是存在著未知,推出我的未知論。
而人類對自身生命的認知也是無盡的,生命永遠存在未知。。。人類永遠好奇自身生命的真相與存在,人類因此永遠在不斷獲取已知,但是,正當人類探索宇宙與生命徹底接近真相,完全獲知真相之時,將在某1天文時刻遭遇到群體滅絕,如同遭遇恐龍群滅事件1樣。恐龍滅絕的真相,本師將在下1章揭露。
即使恐龍群滅滅,即使人類群滅,宇宙依然存在,並堅定地毫無疑義地按照既定規律繼續運行。。。
諶春亮?
西醫的臨床指南一錯再錯最後全錯、抗藥再抗藥、費用高上加高最後傾家蕩產、目中無天無地的狂妄與中醫曆經幾千年臨床實證、沒有耐藥抗藥、綠色環保、防治並重、親近自然…形成了巨大反差。
丁誌偉?
@諶春亮福建?別胡說,太low。
諶春亮?
@丁誌偉?胡說?請舉證。
丁誌偉?
還用舉證啊。ct磁共振你不做啊手術你沒有聽說過啊
諶春亮?
請問CT磁共振是誰的功勞?科學技術是西醫專有的?
丁誌偉?
你有本事做一個技術,做不出來就不要總是國師一樣的指點江山
諶春亮?
愛因斯坦大讚本草綱目,從中獲取許多啟發,他沒有你偉大?
孔子看到《周易》,讚,一個字都不敢改,用十隻通俗語言作翅膀作《十翼》,你比孔子更博學?
憑什麽科技被西醫獨占?中醫人就不配坐高鐵飛機了?不配用手機了?
丁誌偉?
你別說態度,而是說一個技術或者做法。談點具體的路徑,而不是總做思想教育工作
這是中醫科學群,是思想上認可中醫的人的群,你應該去方舟子的群,解決方舟子的思想認識問題。
諶春亮?
問題是我們的中醫理論體係夯實了嗎?
丁誌偉?
那你去做一個係統的出來啊。你在群裏說這些,不如去做一個係統中醫出來
諶春亮?
其實很佩服你和帥鍋群主的皮穿支研究
丁誌偉?
我問一個比較繞、一直沒有想明白的問題。希望群內有人能夠幫我解答。一年四季,分五行。肝是春天。但是如果把一天分五行,根據子午流注,為什麽肝要在早上3點,然後就是肺。為什麽不是早上六七點是肝,然後心,中午是脾,傍晚是肺,半夜是腎哪。
傅傑英?
不要費腦子在這些問題上了
丁誌偉?
子午流注,肝膽屬於木,肺大腸屬於金,木克金。但是為什麽接下來是火哪。
曹曙光
@諶春亮福建?建議你那一天也和其他大伽一樣做個專題講座與大家分享。這裏不需要太普通的中醫掃盲說教!
秦寶貴
全世界都在封殺,除了中國!
沒搞明白的事件,請不要濫說。中國已經被崩潰n年了,目前有崛起之象,中醫也被西方崩潰著,依然存在著。全世界都在封殺中醫,因為中醫不是醫,除了中國!隻有中國認為中醫是國寶,中醫學是醫學,中醫西醫都是醫。中國因此更偉大,中國因為有了中醫,將會更美好!
上文被反複轉貼,貌似專業,科學,數據化。。。但是,太多的漏洞,太多的不確定說法。。。其目的是以討論醫學與醫藥毒性的方式達至攻擊中醫,抵製中醫的目的。。。如果你是轉貼者應當自己去判斷,去批判,去指出他的有辱專業精神,去批判他的偽論。。。這是專業人士的責任。轉貼引用別人的論點,這是需要立場的,而自己又不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與學術觀點,是不負責任的,如果被轉貼的文字有詐,是謬論,轉貼者不加分辨,不加判斷與鑒別地加以轉貼,其後果,如同傳謠,如同專業地誤導公眾。。。專業人士之弊病。
中醫西醫都是醫,都有自己的學科理論與學術觀,都有自己的醫術專長,理論有不同,醫學認知有不同,醫術有不同,各有長短。。。但是,隻能在尊重各自專業屬性的前提下,方可能進行有效的專業批評與判斷。。。百年以來,西方人至今並未敢於麵對中醫西醫都是醫學這個存在與現實,西方人西醫精英人士有可能正視TCM麽?能正視中國傳統醫學是偉大的人類醫學麽?何況,資本唯利是圖,不會以人為本。
即然討論者皆是科學家自居,醫學家自居,敢於亮出博士帽,敢於承認自己是中西醫師,是官方法定的中醫師,或西醫師,為神馬不敢承認中醫西醫皆是醫呢?
李燦輝?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有理!
秦寶貴
西方專業人士為神馬不敢正視自己,不能正視TCM這種醫學專業的存在?是因為他們無知T,鄙視C,僅僅M。而醫學無論中西醫,它存在著,TCM成熟存在幾千年,M也從傳統中走出2,3百年,現在與TCM並存著,不是因為技術強大,不僅僅因為臨床學效驗,而正是因為中醫西醫皆是醫學,中醫學與西醫學都存在各自強大的理論,沒有如此強大的理論,中醫學早已消亡,沒有如此強大的理論,連科學都要消亡,西醫亦如此。沒有強大的理論,無論中醫與西醫依然走不岀巫術的學科與學術黑暗。
李燦輝?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是否這也說明全民皆醫理念很好但實際行不通,除非有龐大的醫源性疾病控製中心
秦寶貴
無論你是中醫師,還是西醫師,無論你是執業中西醫師,或者不執業不麵對病人,不想麵對病人,不敢麵對病人,不會麵對病人。。。都要認真地熟讀熟知自己所從事所攻讀的專業理論,不斷推敲專業理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需要專注與執著,我認為中醫必有其真,理論表述常常大道至簡,文字跨度萬千年計,有零金碎玉,有扭曲殘缺,但是整體完美,指向人間正道,而且可以實證,並且可以借助當代科學工具方法創新發明與推進。。。TCM研究與普及實用空間舞台巨大,這連鼓噪廢除中醫的廢醫者都感覺到了,但是,廢醫就是廢理論,TCM理論己經成熟存在幾千年了,它的大論如今竟然還在被當代科學技術不斷驗證,實證著,實際上,中醫西醫皆是醫,而理論醫學上評估,中醫理論是大圓,西醫理論是小圓,西醫理論這個小圓,是中醫理論大圓之中的內置圓。中醫學之存在是鐵定之存在,它的存在不僅僅是醫術有高明之處,有可證的醫學效應。。。不僅僅是某種優雅高貴巧妙,而是,中醫理論與這種"傳統的優良"使TCM麵對鐵血與磨難,1直存在著,至今令全球人類"癡狂",這是TCM"博大精深"的根本原因。
秦寶貴
做為醫學問題的專業討論者,必須首先承認1種存在,敢於麵對這個存在,即:中醫西醫皆是醫,不然的話,連討論的專業資格都不具備,是浪費自己的生命與時間,自己就是廢醫。
伍春蓉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我覺得中醫要發展。首先作為一個中醫人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心!中醫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一排糟,而是發展得很好[Sticker]。對很多疾病的治療都有了很確定的治療方法(規範化建設)!它從坐堂醫時代已經正式的登堂入室,醫績傲然!可以救助急重症病人,在慢性病症的領域更是大顯身手!
1955年,周總理親自把治療“乙腦”有絕招的石家莊老中醫郭可明邀上天安門觀禮,並發獎金1萬元。
秦寶貴
我是1個有信仰,有理想的人。我信中醫,信上古天真論,我的理想是天下大同。
看來,本王雖然僅僅統治自己1人,但是,亦不缺少同道。即使無人同行,本王依然1人獨行,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享受清靜自正,獨立守神的樂趣。每1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吾同樣願意堅守自己1個人獨立的精神世界,同時,盡力溶入群體海洋。中醫真好!
郭鬆鵬?
您所說的就像蜂蜜[Sticker]一樣,滋潤我五髒六腑,好舒坦。@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秦寶貴
經驗與教訓促使人類思考,經驗與教訓促使人類對宇宙與自己生命的進步認知,這就是醫學理論,醫學理論的進步需要普及,反複推敲,不斷實證,在此過程中將產生醫學效應,並促使人們新發現。。。這也是醫學理論的真正價值,TCM理論如此重要。
劉美嫦?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說得好!“享受討論的樂趣,享受思想的樂趣,享受行醫問道的樂趣,享受為理想而戰的樂趣。享受感與知的樂趣。“ “享受清靜自正,獨立守神的樂趣。每1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吾同樣願意堅守自己1個人獨立的精神世界,同時,盡力溶入群體海洋。中醫真好!“目前,全世界都在發生鴉片戰爭,除了中國!中國幹的好!““目前,全世界銀民都讀不懂中醫,除了中國與中國人!中醫真好!“讚祝大家新年快樂!
伍春蓉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秦王又反起說!全世界都不相信中醫猶其是針灸,所以到目前為止隻有150多個國家引進了中醫和針灸!有些國家還很不情願的把它納入了醫療保險的支付範圍!米國一年才對針灸治療投資幾十個億而已!
秦寶貴
是的,伍大姐看到了,在下也看到了,問題總是要解決的,不過是需要些時間。中醫西醫皆是醫,為神馬不呢?[Smile]@伍春蓉 成中醫紐約(同工)?
吾在出售推銷吾所獨創的"全民皆醫論"與天下大同之理想。騷蕊。
這是西式思維方式的1種落後,但是,吾相信西方也有大智慧者,因為他們謀求中醫,又讀不懂我中醫學的真經,這需要萬裏西行來到西方與美國的中醫師,中醫博士,中醫博導教授將TCM的真經正確地,精準地傳達給異邦人民與有識之士,這需要中醫師打鐵先要自身硬,而刻苦訓練自己,努力臨證讀書是必須的,先盡力清靜自正,獨立守神。。。也是必須的。(2版)
賀軍?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秦王不忘初心,敬佩!祝新一年再接再厲,歧黃之術重振有望!
諶春亮?
全民皆醫是指普及中醫先進養生理念、整體觀念、先進的個體化診療概念,六淫七情等,病人沒那麽好忽悠,醫學自然會進步。
醫學最不爭氣的一門了,其他門類飛速進步,醫學在很多方麵卻是倒退的。
丁誌偉?
四個藍色圈就是皮穿支,分別為穴位:後溪、腕骨、陽穀、養老。皮穿支在深筋膜層形成之間的血管鏈條,就是我標記的三條綠線。綠線線走形和手太陽小腸經絡線是一致的。
各位應該能夠分辨出骨頭和韌帶、肌肉吧。我就不講了
劉斌
@丁誌偉?所以說,醫學的獨立發展很重要!
西醫獨立於醫經之外,居然把這些穿支,研究出支持外科皮瓣修複的作用,在形而下的層麵,實現了重器輕道的逆襲成功!
同理,我們中醫的發展,就像是打破世界紀錄的那種艱難一樣,很多時候感覺是事倍而功半,但其實是巨人肩上的一躍——後果是更上一層樓還是摔得更慘一些,留與後人評說啦!
丁誌偉?
感覺大家都看不懂。然後覺得神經好懂,就又繼續探討針灸的神經機製去了。然後,學針灸的人,感覺中醫理論太複雜了,還是幹針好理解,就是筋膜嗎,紮紮就好了,然後就都學幹針去了。
劉斌
單一結構或組織無法全麵解釋複雜的生命體現象。
研究穴位的問題,就是要五體全開,至少五大類通道呢!
針灸裏對經絡穴位的熱議,和經方 裏對六經的熱議,是一樣一樣的。
這些源自經典的醫學概念,如果不放回經典裏去探討,如果失去了和“五體”的互動,那就真的是西方醫學上說的“經驗醫學”了。
現在搞傷寒的主流也在往醫經與經方過渡的階段回歸,這是一個返本溯源,葉落歸根的過程,是學科長期發展和個人經驗升華的必然趨勢。
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經絡敏感人的報道和良導儀的電信號思路的提出,以及六十年代朝鮮金教授放的“鳳漢氏小體”的大衛星,我國在這個思路上試探了60多個年頭,終於否定了這個靠“出新”來解決問題的思路。
經絡在哪裏?
經絡不是個獨立於現有認知結構以外的新東西。
對於經絡的定論,古人早已都寫在“經”裏麵了。這就是創新,至於我們中醫之後的所謂“發現”,不過都是在維護這個體係而已。
諶春亮?
中醫體係很簡單嗎?
劉斌
源和流的問題。流派,鼓勵百家爭鳴。源就不一樣了。
丁誌偉?
有一個外國學者,曾經寫過文章,但是我也找不到在哪看的的了。這個人認為人體組織分為五大類,肌肉、神經、內皮、血液。結締。我覺得很有意思,不知道誰知道這個原始文獻或者思想
郭鬆鵬?
我們現代人,或者說是中醫科學家,所做的工作,得到的證據和數據,都是為了豐富和完善經典中醫學。
即使您不願意,委屈,反抗,最終改變不了結局。
諶春亮?
我們的國畫,多麽美!多麽有哲理!多麽科學!多麽有自然的科學!!!如果不懂留白,再過500年也讀不懂中醫經典!
賀毅
針灸又雙叒叕登上頂級醫學期刊,近期四篇針灸頂刊論文解讀:治療癌症疼痛、消除酒癮、治療心絞痛和偏頭痛
梁兆暉?
論文關鍵是你的自身引用次數,雜誌高不代表你自己的引用高。我剛寫一個結題報告,我以約克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的論文,3年被引用了30多次,國內作為第一單位的,三年被引用2次,實在不要過分看雜誌的影響因子,而要看自己論文的影響力。高分雜誌隻是證明他們發表垃圾論文的比例較低罷了。不代表沒有垃圾
秦寶貴
科學需要理性討論,寧靜致遠,醫學需要1些溫文,如果煩躁易怒,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肯定是害人害己。。。因此,才有持脈有道,虛靜為保這種名言,為醫者應當懂得批判,也應當理智理性批判,逐漸幫助病人解決問題,心煩意亂,如何正確判斷病情?即使你全心全意了,尚非神仙,所以,醫師最應當善於討論,為了不沉悶,適當自嘲與幽默1下也應當出於善意。。。這些理論,在TCM經典之作裏也有提及,所謂形與神俱,討論,盡量不要失神,神沮。。。
胡玉寧
@丁誌偉?@劉斌 骨傷 鄭州為您二位點讚!科學與醫學就是要拿出實證!無論是結構上的,還是功能上的!當然對實證的理解也有人為智商障礙問題![Facepalm]聽不懂的就不用給他們死乞白咧滴解釋!
丁誌偉?
聽不懂就問啊。捂著耳朵說我不聽我不聽。一點基本常識都沒有,全是救國救民的大道理。
胡玉寧
你麵對的人群不是你想象的那樣,對驢彈琴,聽說過嗎?
你跟TA講技術,TA跟你講科學,你跟TA講科學,TA跟你講效益,你跟TA講效益,TA又跟你講道德......基本上是聽不懂別人在講什麽,而是自顧自地自圓其說.......
丁誌偉?
確實如此。海外針灸人活的不容易,在陌生的地方推廣傳播中國文化,需要支持和鼓勵。但是一點實際工作不講,神神叨叨的,隻做白日夢,反而會帶來滅頂之災。
在國內,是否皮穿支沒有影響,因為中國人認針灸。應該讓國內的西醫和數學界關注。中醫圈反而不看重。如果中國顯微外科領域的人開始發力這個研究,一年左右就解剖清楚了。但是國外,針灸醫生反而要證明針灸有實質。比如上麵的論文,如果能夠把穴位和皮穿支聯係起來,論文會更加出色
轉播助手
[筋膜保健操—章瑛教授 : https://www.meipian.cn/2lql9byw?share_from=self&first_share_uid=155856&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share_depth=1&from=singlemessage]
轉播助手
[經絡刮療—吳強教授 : https://www.meipian7.cn/2lqmtec9?share_depth=2&user_
一一一一一
危局
秦寶貴
自然災變,引發食物鏈的斷裂,食肉的中國熊隻能改以食素,箭竹過於清淡,中國熊隻有不斷的吃吃吃。。。方能滿足於生存能量之需,而人類居於食物鏈的最高端,具有高級智能,於是設陷阱造大殺器捕獵,將中國犀牛吃光,將中國野馬食盡,再將中國虎殺光。。。其間,人相食,易子相食。。。因為,人類思無涯,隻求聖人思無邪。
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1種揭露與批判。
其中,無論人類如何貪吃,其實,生命程序天造地設,是完美節能的,多吃也沒用,上吐下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梁厚味,足生大疔。。。這是內經之論。
人心難克服的是貪婪,人智難克服的是黑暗,中西人類,中西醫師不必畏懼TCM,不必畏懼TCM經典原論,不要拒絕TCM經典原論發散出的1米陽光,陽光雖然1米,但是,並未過時,其營養價值億年未變,因為人類生命活動精確的與陽光相連。
更應當保護中醫。
曹曙光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保護任和好的東西,都需要人去做,特別是有心愛的的好人去做!
範延年?
中醫在中國有政府出麵保護,盡管保護的工作,雖然做得仍不盡人意。畢竟,還是有政府的保護。可是,在國外,中醫就沒有如此幸運了。中醫人若不善自保,那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讓人宰割,或做為別人發展自己醫學的礦物,被西方人利用,也許,那也是中醫的一種貢獻吧?
2019-12-12
一一一一一
5體的討論
肉之大會
秦寶貴
@諶春亮福建?直到現在,針灸界的主流還是認為穴位與非穴位在組織形態學上沒有差異。這很可惜!也是方向性的誤導。
一一一燦兄發表的這個議論有些胡塗。1)依中醫學的係統語言,針灸穴位可分為TCM經典穴與阿是穴/經外奇穴。
2)依西醫學的係統語言,是泛穴及其它。
3)依我自己的語言,人體體表的每1個點,皆可為穴。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是TCM,探索的是TCM針灸術。討論研究TCM,離開經典穴,有多少討論意義麽?而泛穴與阿是穴/奇穴已經討論n年了。。。經典穴,到底有多可怕?研究TCM針灸的博士博導與院士院長可以走兩步,本王願意觀瞧1下。。。
針灸及時介入,預後完全不同。
秦寶貴
秦王指出的對,應該優先集中在經典穴位。一一一謝謝輝兄,yes。
穴位,如果與"經脈""經絡"無關,則持針施針就無需去接受TCM的專業訓練,也無須去耗時讀中醫理論,更無須去研究知道TCM這個學科的專業大數據與真實存在,這種學者與研究者,或掛牌醫師,不過是TCM的無知者,如果有效,是虛名之效,研究中醫是有名無實,西醫的竊除中醫之實,命名幹針之類就是如此低級的劣性,不專業的作為,實不堪也。
丁誌偉?
@秦寶貴(字懷之,號三光)?你說的很對。我也是這樣想。皮穿支理論如果被推廣,幹針醫生更容易學會針刺。而且還很容易寫論文,開培訓班。
如果水平不高,或許幹針人員也不會太多。如果臨床水平上來了,幹針醫生繼續沿著筋膜皮穿支發展,與中醫啥關係也沒有了
寶貴
請問各位先生:針刺後頭皮下血腫,醫生有沒有責任?有什麽責任?一一一醫師有事先聲明可能的責任。但是,引發感染必有責任。
李登嶺?
醫院應作好針刺後注意事項告知卡
秦寶貴
輕微出血,或皮下瘀血是常態,而頭皮有帽狀腱膜,皮下血液循環豐富,極易岀血,針刺必須嚴加消毒,出針後注意針孔再消毒,並按壓止血。。。確認不再出血。
可惜了,愛因斯坦和牛頓不知道中醫,如果知道,也許他們會修改自己的科學理論。得出象銭學森那樣的讚美中醫之美的觀點。@諶春亮福建?一一一範兄正論。關於錢學森對中醫的研究,吾擇時會多討論之。以正視聽。[Smile]@範延年廣西中醫維州?
李登嶺?
皮下瘀血消散過程中會出現皮膚青紫,雖顏色漸淺,卻可麵積散大。
秦寶貴
我習慣使用頭針,其手法我自己命名為"秦王栽針",主要特點是快速直刺,用針管將針彈入皮下,如同栽針,不需斜刺,不需貼皮深進針。。。不再反複提插,也有很多適應症。
即使如此,也可造成頭破血流之效,所以,我會交待給病人。。。如有顧慮,改用體針。
李登嶺?
@秦寶貴(字懷之,號三光)不提插撚轉,可部分防止出血。
秦寶貴
即使體針,也應知易出血部位,我主攻經典穴,習慣用原穴,井滎輸經合穴,多取四肢與頭麵。。。比如承泣穴易出血,影響觀瞻,必要用,宜聲明免責,甚至請病人鑒字同意。
另外,針灸術刺血很經典,用處隨證而確定,比如少商,大椎刺血。。。耳尖刺血,需要去除疼痛恐懼感,宜快速輕巧。
體針避免出血或皮下瘀血,應選用針質好,較鋒利有韌性的針,進針要有力,越遲疑不自信越易出血,針越"肉"越易出血。
郭鬆鵬?
無論中醫經典派,還是中醫現代派,好像對《經典中醫解剖學》有“仇恨”一樣
秦寶貴
學術上去就事論事的互貶是學術探討的正能量。反方意見往往比點讚更有用,所以“供批判”是本群流行語。劉斌博士這個“內經五體理論”演講介紹精準針灸的傳統淵源,誰能提出一點批判?一一一致燦輝:批判,或"供批判用"是我在吾壇首發,首倡的,如今,惹紅巾萬千,成吾壇1奇觀,此種學術討論方法,竟然能為輝兄等主持人諸君所樂見,所接受,本王甚欣慰!給群主加油。[Sticker][Sticker]
相互學習,幫扶友愛,共同提高,相信氣場會更加強大!
秦寶貴
誰能解釋1下內經原文"肉之大會為穀"的"穀"字?我能排除的是,不是矽穀的"穀"字之含義。而谿字表意又為何?
讀懂"穀"字,很重要。TCM經典每1個字都很經典,做為現代科學派,必須去讀它,做為"傳統經典派,首先要去敬畏它,做為西方外國人,欲知TCM為何物,首先應當從0去學中國漢字。如果能忘記自己的母語了,可能深入了TCM的不毛之地一一一TCM秦定理2019-12-17。
梁兆暉
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穀,【說文】泉出通川爲穀。從水半見,出於口。【韻會】兩山閒流水之道也。【爾雅·釋水】水注谿曰穀。【疏】謂山穀中水註入谿也。谿,【說文】山瀆無所通者。【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疏】杜預曰:谿,亦也。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無水曰穀。【左傳·隱三年】谿沼沚之毛。【荀子·勸學篇】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查一下《康熙字典》,這個「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穀的氣血量好像不如谿?
所以調氣血選小會可能比較好
秦寶貴
給說文解字做注解的1個名家是誰?
穀字見於道德經:穀神不死,是為玄牝。。。此穀當何解。穀字,至今沒有被簡化。此穀與彼穀有何不同?原因如何?
黃帝內經的穀之大會想表何意?合穀穴為何以穀名之?
郭鬆鵬
穀,看看這字的形狀像啥?合,穀,兩個字長得模樣差不多。
李燦輝?
諸君的高論凸顯穴位結構和實質的多元性,皮神經出口,血管皮支出口,谿,穀...均可視為穴位不同方麵的特質。
郭鬆鵬?
84年畢業後就沒看過中醫教材,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中醫經典解剖學》這個課程。也許早就有了吧。
範延年?
形氣神合一觀才能發現。@諶春亮福建?
秦寶貴
自民國以來,西醫傳入,己將TCM之學撞碎,至今,學人不理,視為碎片,其實,TCM係統強大,難以擊碎,因其理論強大,原於存在,可以實證。這是TCM的係統特征。
2019-12-18
一一一一一一一
寶貴
能夠確定的是,我TCM針灸穴位的命名法是1門單獨的學問(專業),是TCM解剖學的特別表意係統,同理,我TCM針灸經絡圖更深刻表達了TCM解剖學的特別意義,我相信它是建立在實觀實測實證基礎上的,它決非虛擬一一一TCM秦定理2019-12-17(b)本王首次推出上論,批判"TCM經絡圖虛擬論",並供同行批判用。
丁誌偉
當然可以實測,現在超聲可以測量一部分,我估計用不了十年,光電技術就會讓經絡線清清楚楚看個明白
?田寶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謝謝秦老師分享,還請繼續,洗耳恭聽
梁兆暉?
希望新科技可以幫助整個針灸界搞清楚紮針有幾種目的,分別應該怎樣紮最好
秦寶貴
順便,本王再首次推出1論:人體生命結構(形)如同1座珠穆朗瑪峰,史上中國人首先從北坡登頂,並依實測記錄建立了TCM解剖學,運用的是中國漢語言文字(係統符號),而後來因為工業革命,西方借科技工具又從南坡登頂,運用拉丁文(另1種係統符號)也記錄了實測數據及所見,並建立了西醫解剖學,如今,現場難以複製,珠峰也有長高ing,難說西人全對,而難說我中國人不精確,因為,我TCM理論是可證的,讀不懂是正常的,以偏概全,徹底否定,舉錘砸爛,將TCM徹底西化,是狂妄不智的,何況,當初的西行盜火者海龜們1時慌張,也沒能認真讀中醫經典,用洋涇外國名(符號)套TCM病名與術語也弄出1堆錯誤,然後又自命權威,或以洋學曆換權威之名,以誤誤人,至今知錯不改,致使我TCM經典文字沒幾人耐力去真讀,也沒幾人想去真知,所以,百年以來我TCM真義依然封藏於寶庫中,難以有效地造福世人,甚可惜哉。邏輯如此。
丁誌偉?
巧了,我前幾天和劉斌一起聊,也是這個觀點。我認為中西醫結合這個詞語不對,應該叫中西醫會合,就是在山頂會合
秦寶貴
上圖,是珠峰的特別景觀,旗雲。
李燦輝?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不勝寒
丁誌偉?
此比喻不妥。珠穆朗瑪峰一直在那裏,大家都看見。醫學的頂峰在哪,我們都在黑暗中看不見
郭鬆鵬
我也認為中西醫不能結合,隻能並存,最終會合。
賀軍?
或許說中西參合更接近實際情況。兩個不同係統,角度不同,互為參照。
李燦輝?
@丁誌偉?超聲波結合多普勒 (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 應能達到對皮穿支血管鏈的無創性實測。如果行走路線跟經絡一致,就是對經絡的實測了。
秦寶貴
醫學發現,主原於觀象,生命現象,宇宙萬象,群病象,個體病象,人類所獲信息,>95%以上原於視器所接受攝取,當今的科技工具已可觀象到n光年距離的宇宙萬象,也可以觀測到水分子的大致樣貌(3角形),而觀象所見必激發人的想象力,再不斷實證,反複推敲,訴諸於係統表述,就是理論,經時空反複磨礪。。。理論可趨成熟。
丁誌偉?
寶貴
董老師花了20+年的時間,而且還在繼續研究....證明皮神經卡壓綜合症的病理機製!有些人到是會聯想,“皮神經損傷”?!哪本書能找這個病理診斷呢?@胡玉寧-北中醫-加拿大?一一一新的研究不是很快能被接受的,思路要開放,並且可實證,另外,己實證的,要快速拓展,變成生產力。所以,應當大踏步前進。比如針麻的鎮痛與止痛效應,即使個案,隻要被確定可重複,就沒有必要再去糾結神馬科研程序有瑕疵之類,何況,針麻已被密集病例所證實,道理也初步厘清,為何不去快速拓展?
丁誌偉?
@李燦輝?皮神經卡壓,
寶貴
太平洋的海水中有多少水分子?是數不過來的,但是,需要知道,知道阿基米德定律。
針灸的海洋是人,是人的生命體,每刺入的1根毫針都會激怒無數的人體活細胞,它們必然反抗,同時,商量對策,用的是"細胞語言",這是需要人智去破解它們的,量化到此為止。精準計數神經細胞是徒勞的。。。
胡玉寧
老祖宗留著什麽了?毫針?九針?誰是老祖宗?各?N個?
耿直
思想千萬種,各有各精彩,本無對錯
秦寶貴
如果一天才治療幾個病人,是不是更加要提高質量,追求將療效做到極致?微創為針灸發展打開一片新天地,問題在於我們如何以安全為首,穩步推進,追求以最低幹預取得高療效。@李燦輝?一一一致燦輝,按以往的曆史經驗,應當是由中國人首發明以針穿皮刺入法的醫術,之所以成為醫術,是因為有了醫學理論,並在醫學理論指導下,TCM針灸術,本來就是1種醫學的極致,因為它竟然被置於1種詳盡的經絡圖的精確指引下。近乎同時代西方人希波可拉底們首發4液理論,也對3理1剖提出闡釋,但是,都沒有我TCM理論完備,其器具也精致。。。最重要的是:TCM針灸術是所有侵入性醫學操作的鼻祖之術,也是最傳統之術,更是最安全可靠的醫術,但是,必須遵從TCM醫學理論,必須謹遵傳統之優良,因為這是1種係統的運作,係統運作必須遵從係統同1律。當代醫師欲推陳出新,立意指向應當是以人為本,不應為廣告效應,為眩而玄。不應盲目放大侵入性操作的負損傷換取1時之效。謹遵TCM經典常規,熟知TCM經絡圖可能使TCM服務人群更專業,更到位,更完美一一一TCM秦定理2019-12-18。
寶貴
依我判斷,TCM的針灸術應當覆蓋小針刀及更多侵入性操做,但是,必須在TCM理論指導覆蓋下,至少施術者應當熟知TCM經絡圖及其它,至少應當會辨證論治。。。理論養成應當是首位的,而同時引進或介入西法,如西藥,麻醉,阿片,外科手術,均應在理在對病人最佳選擇上進行,或許在個案上比純中純西更佳。。。這應是中西醫結合(會合,互參)的優雅點,目前,美國,西方體製並未承認中醫學為醫學,當然更不承認中西醫結合醫術,這是文明的互相對抗,不是單純的專業討論能解決的,但是,醫學互助是人間正道,醫者是無疆的。
寶貴
我所能強調的,TCM針灸術已經有大道至簡之優質,9針各有優良特質,最重要的是施術者已經熟知TCM理論精神,並熟知經絡圖,會個案辨證,會程序辨病,會脈診,並知9針之法,熟練應用,而引進西醫消毒滅菌術,西醫解剖學等技應當以中為本,西為標,這完全可以做到。。。至於在美國,隻能僅僅遵TCM經典原論,盡力避開文明與專業衝突,選取另外的柔術去傳承發揚中醫。當然,如果我是美國的國王1定會強力引進TCM,並令美國醫師認真立體3D全麵掌握中國人的這1偉大的生存理論與經驗,會令西醫師先學好中文,再熟知背誦TCM經絡圖,按圖索驥認真仔細地給我美國國民紮好每1根TCM針,而無論是幹針還是濕針還是小針刀。。。中醫西醫都是醫,專業精神不可侮,此令!哈哈哈,我想,本王上論應當是人間正道,但是,本王不是美國的國王,也沒有絲毫願意去參與管理國家。。。這個國家夠衰的,還是交給神來管。哈哈哈。是為討論,諸君意下如何牙。
大刀闊斧地開展新技術和新工具。
秦寶貴
而西行上國的諸位TCM大中小師,亦應正傳吾國TCM國術,不要教會"洋鬼子"搞歪門邪道,同時掌控站在話語權的權威人士,自己應當加強TCM理論修養,至少應當熟知TCM真經,應當背下TCM經絡圖等,如果連合穀穴名都不知道,更不能言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之醫學深意。。。勸教會美國人用幹針的"中醫"師自己先找到自己的百會穴紮1紮,若能會陰透百會,你就更狠了。哈哈哈。幹針,正氣存內,才能邪不可幹!
郭鬆鵬?
有很多中醫人以暫時緩解幾個症狀作為“神奇”,耍弄幾根毫針,自滿自樂。
秦寶貴
“依我判斷,TCM的針灸術應當覆蓋小針刀及更多侵入性操做,”秦王這句話是金句,我也非常的讚成。但是,僅僅讚成是遠不夠的。要落實到可以在西方國家合法施行,首先要讓法律法規允許和讚成。一一一謝謝範兄的正論,yes!支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醫者規距。
郭鬆鵬?
臨床治病,並非易事。自己把“療效標準”定得那麽低,便真當了“如風之吹雲”。
《黃帝內經》有九針,現代中醫人幹啥去了?
伍春蓉
@耿直 德國?比如說凍凝肩,如果粘連不嚴重,主要是痙攣的話,針灸一至二次治療就可以完全打開。如果粘連嚴重一般在三至五治療後也可以打開
秦寶貴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上工伐謀,攻心為上,給病人辨證要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無算乎?這個不全是老子的意思,是孫子的意思。
關於針刀的專著近300項,學術論文近1.3萬篇。
秦寶貴
這個群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討論中醫西醫,微創,其實在德國甚至歐洲的很多學習班,學員不大去討論這些,隻要能治好病,臨床上好用,就都去學。一一一因為這些初學者還處於對TCM的好奇階段,其實,任何1種醫術都受特有的醫學理論支撐的,當1個中西醫師經過密集的專業醫學訓練(也不必太過),再獨立行醫之後,方知大多數的病都是疑難的,手到病除,快速被治愈的病是少數,因為,上萬種被命名的人類疾病,大多數病因不明,而西醫是建立在病因診斷學基礎上的,病因不明,隻能盲治,所以,大多數的病是無所謂專業治愈的,所以,隻能總是,常常,偶爾。。。醫師除了宣傳自己,推廣推銷自己,還應知道關於醫技與療效的反差,適度談療效,而力避誇張,TCM的醫學思想與醫術是1種平和美好之術,講求自身修複,尊重自然,TCM的最高境界也許是無為而治。這是1種所謂高深之境,或許可以達到,這也是TCM不同尋常之處,需要太多經驗,思想,實證,探索。。。行醫的人除了養家糊口,或發達致富,為名為利所折腰,也要享受到行醫助人的樂趣。。。醫者愛人也自愛,我這心靈鴨湯供潑墨用。[Grin]
。
秦寶貴
也要享受批判與麵對挑戰的樂趣,批評疾病,判斷疾病,正判,才是醫學家每天都要的,專業的醫學判斷原於深厚的理論準備,TCM經典理論之光對TCM人類應當每天都要攝取,以營養自己,使醫師精神健康,身體快樂!而更多的醫學正判才能達到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專業幫到病人,而醫師不是神仙,或許因此入仙境,這是TCM的神仙術。
三章,為什麽要氣府和氣穴分開寫
秦寶貴
@曹曙光加拿大安大略注冊中醫針灸師?韓院士的文章,我都讀過,這兩年疼痛神經機製的文章,我也讀過。我的思路和他們不一樣。我覺得按照神經思路,無法解決一個體表和內髒對應的問題,更無法解決黃帝內經裏麵豐富的內容,比如為什麽黃帝內經要寫經脈經水經筋三章,為什麽要氣府和氣穴分開寫一一一@丁誌偉?點讚丁教授,君所論,我同感。屠呦呦老,韓濟生老都是吾等的師輩1代人。吾等必須加以敬重。如果討論TCM針灸與TCM草藥藥物研究,吾等在傳承借鑒前輩的經驗時,也要順其自然的加以"批判",以使我TCM精神與原論得以更完美發揚。
丁誌偉?沒有就更好!一張白紙,讓群裏才子們發揮想象力去填補空白
秦寶貴
零金碎玉,巧手拚圖,再現新猷,舍我其誰?一一一拙句再促TCM經典研究。我,指當代有誌者。亦為1群人。
沒有找到這個詞語
秦寶貴
這個不是大問題,如果是新法,問題是:1)比舊法,比如傳統的提插補瀉,迎隨補瀉,撚轉法尋感法。。。有何特別優點?如有重大突破性優點,如何對照?如果對照之後,績效與傳統之法相類,甚至不如傳統之法,如何是好?2)傳統施針運針手法有經典穴與阿是穴,我更看重經典穴,因為隻要施針在經典穴上,必然,逼迫施針者遵從TCM理論,而更高提升與n倍放大針灸績效,當然,施術空間舞台巨大,這是幹針者們不可能做到的,幹針者不過皮毛。而浮針者或針刀者,或另名者。。。如果離經脈,去經絡圖,不過是阿是穴的攻略,這是我反對的,因為阿是穴與奇穴是TCM初級產品,而且經典穴是更新換代產品,科技含量,經驗含量,生命信息己達新高,還可以更高,我相信TCM經典並未封頂,而針麻術,己經將阿是穴/奇穴提升至今未破記錄,何況經典穴也被於針麻。。。我不相信浮針者,幹針者,或激痛點者,泛穴者。。。如果脫離TCM經絡圖能搞出TCM研究的新成果,有些緣木求魚,魚是木頭魚,沒魚味,也不能吃,但是眩目,好看。。
12/20
一一一一一一
守正創新
世保?
全國名老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的裘沛然教授毫不客氣地指出:“現在中醫院校的老師和學生對中醫沒有信心,就是因為沒有學好中醫,對中醫學的精髓一無所知。其實,西醫治不好的病,中醫治好的很多。中醫教育落到今天這樣一個局麵,實際上是自己不爭氣。本來,中醫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高級中醫師,最低要求是培養出合格的中醫師,可是現在,中醫院校培養不出來合格的中醫,培養出來的中醫簡直就是廢品,連庸醫的水平都達不到,庸醫也還是要懂一些中醫的湯藥方劑,可現在培養出的學生對中醫的理法方藥根本不懂。這是中醫教育很大的失敗。中醫教育走入了誤區。”
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一位博士告訴記者:“中醫院校的碩士生做實驗做到細胞水平,博士生做實驗做到基因水平,這種中醫還是中醫嗎?這種中醫到臨床能看好病嗎?實驗室裏的老鼠能檢驗中醫的成果嗎?比如說對中醫的一味藥進行中藥提純。這味藥在整體上沒有毒性,療效很好。提得越純、越細,毒性就越明顯,療效就越低。那麽是以療效判定藥的好壞,還是以純度判定藥的好壞?而現在所謂的中醫現代化是以純度為標準判定藥的好壞,這恰恰說明不能用西醫這一套標準評價中醫。可是,我們中醫科研的經費卻全都浪費到老鼠身上去了。所謂的科研成果其實都是泡沫。我們中醫界應該認真反思,我們的科研是在發展中醫還是在消滅中醫?中醫的學位是不是授予了那些中醫學得好的人?”
範延年
所以,兩條腿走路,是為上策也。
梁兆暉?
西醫的很多問題在於專業越分越細,導致人力資源成本不斷上升,屬於積重難返,所以給很多補充結合醫學提供了生存空間
補充結合醫學生存的基礎就是相對較低的成本,如果被各種“新中醫”占山頭拉大旗,賣的針又貴又不好,必然令上述成本優勢喪失,危及整個行業。所以要搞新技術的,你必須回答你瓶啥敢賣這麽貴
秦寶貴
真知灼見,吾道不孤也。
中醫必有其真,敢於迎接挑戰,敢於麵對"慘淡",敢於堅守人間正道,敢於用智,甚至用命實證傳承中醫之真,乃勇士也。中醫人類即應當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必應當批判地明辨學術是非,使自己清靜自正,使醫學清靜自正,俾生命形與神俱,精神健康,身體快樂,使人類自身生命視聽於8達之外,遊行於天地之間,與天地共存。此令。
12/25
一一一一一一
李燦輝?
@鞏昌鎮 中醫教育 明尼蘇達?《一種醫學,還是兩種醫學?》中西醫結合是平安夜禁談的話題
秦寶貴
新年伊始,本師將向當代醫學宣戰,向科學宣戰,捍衛生命,捍衛TCM之真,是為吃飽了撐滴。
李燦輝?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今天不批判
秦寶貴
請原諒我的手機又已經燙手,新年快樂!今日不批判。
輝兄永明你們要賠償我1支新手機,以補償2019年本王為你們親手寫下的幾十萬字。。。人類也要將塗鴉進行到底,以示做人。
範延年?
科學可以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讓人類生活美好,科學也可以用於研製武器、核武器,用於戰爭殺人,毀滅人類。
梁兆暉
歸根到底,科學不是最大,錢最大。人家大藥廠做全球新藥臨床試驗,很多腫瘤藥1例按照美國標準給2萬美元觀察費,給少了倫理委員會通不過。很多國內的地級市人民醫院發現做科研比做臨床還賺,針灸姑且毋論是否可以,根本沒這個財力
範延年?
所以,針灸科學不科學,有效與無效,實際上是個偽命題。乃是醫藥公司等用來把針灸,排斥出竟爭市場的貓膩而已。
所以,針灸界爭權益,不在法律層麵去下功夫,僅僅在學術上去與人家爭論,針灸科學不科學,循證不循證,有效不有效,是難以有所突破的。
所以,發展針灸的捷徑,是下功夫去立,佛州那樣的法,是進入Medicare, 而不是去爭論什麽,針灸循證不循證,科學不科學,有效不有效之類的。
郭鬆鵬?
在整脊與推拿之間存在一個技術性的模糊地帶,潛力巨大,中醫理論可以大展宏圖。遺憾的是目前中醫界低估了。中藥師和針灸師瞧不起,推拿師不明白,中醫科研界一頭紮進分子生物學裏了。試圖指導著針灸師去紮“分子”才算科學。
中醫科研界不把工作重點放在臨床實用技術上,是一大失誤。盲目追求高大上,盲目搞比類取象式的實驗,中醫當然不能振興。
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目的是為新藥開發提供依據,賺錢,而用於中醫則隻是為了回答“為什麽”,討好主流醫學。
12-17
一一一一一一
實證研究會砸爛中醫嗎?
彭增福
@李燦輝?加拿大的解剖針灸也是針灸,美國的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還是針灸,醫學針灸也是針灸。其它針灸也是針灸,...!中醫針灸如果能以開放心態,師夷長技,何愁冬季來臨?!冬季既來,春天還會遠嗎?
梁兆暉?
中醫教學和臨床實踐不適應,這一點上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在海外,都沒有異議。主要原因是思想僵化,不敢在中醫上創新,而僅僅用西醫對中醫進行所謂“現代解釋”,實質上大部分都是嘩眾取寵。一旦中醫針灸成功在西方社會立法,終於醜媳婦終須見家翁,多年積弊無所遁形。幹針、激痛點,無非是西方針灸家對針灸的實質進行抽取,去掉不必要的套路和洗腦術,直指臨床要害實質的嚐試,的確取得和經典針灸相類似的療效,令傳統針灸界備受生存壓力。
郭鬆鵬?
毛澤東對朱璉說:“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理論,對針灸治病的神秘提供了解釋的鑰匙,反過來針灸又能夠給它提供豐富的實際材料。如進一步研究,一定能發揮更大的效果,豐富和充實現代醫學。研究針灸對醫學理論的改革將發生極大的作用。”
李王誌
對從事針灸的醫生來說沒看到和體會傳統針灸的魅力是種遺憾,先練好傳統針灸再批判也不遲,用0.18以下毫針這撓癢癢的針器說傳統針灸套路洗腦就嗬嗬了。
舉個例子,氣到病所!紮針下去,難受的地方瞬間就感覺被一種舒服的力量衝開,用“氣到病所”這麽中國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給中國人聽我覺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中國的病人自己也會這麽講,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和中國病人講解剖搞不好一頭霧水
這是臨床的一部分,在中國通俗易懂的語言比高大上的語言更接地氣,那些是洗腦那些是套路患者自有把尺。
丁誌偉?
@李王誌-廣西?沒有哪一種語言是高大上或者下三濫。西醫的語言和老百姓交代起來也很方便,一個炎症就夠用很多地方了,否則也不會抗生素濫用。
要重視語言的準確性。西醫語言最厲害的地方是準確,隻要用專業術語說,幾乎很難造假
李王誌
@丁誌偉,我的意思是說要弄明白傳統針灸要弄明白傳統針灸的語言,看不慣不懂傳統針灸又貶低傳統針灸的人。
丁誌偉?
作為西醫,我說一下包括筋膜理論西醫學者在內的人的心態。我也同樣經曆過。就是進入中醫後,完全理解不了中醫的概念。而且任何中醫都給不出一個可以明確的實體。所以,西醫就找一些思想去創立一個西醫理論。原林創立了一個筋膜支持理論。我創立了一個血管體概念。
至於中醫的本質是什麽,這一點西醫都無能為力。因為中醫的本質是用中醫語言說,還是用西醫語言說本身就是一個爭議。但是我感覺到至少在解剖學這一塊,中醫是能夠用中醫語言說的。現在幹針就是用西醫語言說的針灸理論,我相信大家和我的看法一致,就是幹針隻用了針灸的一點皮毛。過多的使用幹針,效果會很差。而且,如果幹針發展好了,人家是是西醫,如果發展不好,把不好用的帽子再給中醫。中醫是喜當爹背黑鍋。
李王誌
“徐而疾則實”我個人的理解……這個徐是說進針不用很快的運針手法,疾是說穴位局部跳動急速,意思是說輕輕一進針穴位局部表現局部急速跳動是“實”,為邪實。而現代主流的理解是說進針慢出針快為補
丁誌偉
針刺在皮穿支血管附近。有兩個作用機製一個是針的抖動帶來整個血管體的血流改變包括神經的營養血管擴張。另外一個就是針刺的出血。血液會成為持續刺激的一種內源因素。疾出針徐按,出血就多。徐出針急按出血少。
所以,後來我構建一個血管體說法來解釋,這個血管體理論內含有很多猜想。如果被驗證,或許能夠解釋。那麽幾滴血就能起大作用的機製
李王誌
作為西醫,我說一下包括筋膜理論西醫學者在內的人的心態。我也同樣經曆過。就是進入中醫後,完全理解不了中醫的概念。而且任何中醫都給不出一個可以明確的實體。所以,西醫就找一些思想去創立一個西醫理論。原林創立了一個筋膜支持理論。我創立了一個血管體概念。
剛才這些話如果有機會,我可以給你針灸的實體,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
丁誌偉?
什麽實體
李王誌
經、絡、脈、皮部、經筋、經別等等
體會多了會有的,抓住那種舒服感去研究,看對您紮針的醫生選穴、操作、時間等等細節,然後保證每次紮都有同樣的舒服感,再研究針灸我個人覺得會比較接近傳統的
丁誌偉?
這個問題,隻要看過血管痙攣擴張後血運變化,就差不多理解了
陳國棟
@梁兆暉?《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複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您總該學過吧!作為一醫生還要投其所好。可以感受到您在那邊的生存壓力很大,但還需保住中醫的魂,不忘初心!
梁兆暉?
抽象的氣不單單是酸麻脹的針感,是你手下的針與患者基本互動的判斷。
陳國棟?
古人雲:言多必失,所以人類有一張嘴,兩個眼睛,兩個耳朵!
諶春亮?
如樊院士說“病人用科學的態度來求治”…這是不是科學出者科學返,機械來者機械往
諶春亮?
疾病似
寶貴
@彭增福針灸?@李燦輝?加拿大的解剖針灸也是針灸,美國的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還是針灸,醫學針灸也是針灸。其它針灸也是針灸,...!中醫針灸如果能以開放心態,師夷長技,何愁冬季來臨?!冬季既來,春天還會遠嗎?一一一一TCM針灸術是中國人首先發明創造實證的,這種醫術是與TCM理論血肉相連的。夷人隻能學些皮毛,中國的中醫師能跟夷人學些神馬?學幹針?學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學鴉片戰爭?
1)美式幹針不過是無知TCM理論的阿是穴次級濫用,根本與醫學無關,因為,若是歸屬於西醫,至今西醫與科學並未徹底揭開針灸之謎。若論美式幹針屬於中醫學,請問西醫師學過中醫麽?
2)當代西醫解剖學即使已經詳細到分子水平了,也無法數得清楚150億個神經元之間的n級n次方的連接點,所以,至今還是大體解剖,而針灸理論所涉及到的結構又不僅僅是神經結構,至於1神論,本王已經批判過了,詳解針灸理論,當代中西醫每天都在爭論,每天都在解,但是,至今花費巨資不過是激痛點理論,神經卡壓理論,浮針理論。。。最後幹脆否定TCM經典的針灸理論,於是斷定TCM經絡圖是虛擬的,這些理論與做法其實不過是借夷之錘砸爛毀棄我TCM理論與針灸臨床的合理性。。。
3)西醫的神經生理學至今無突破進步,因為連巴金森病的病因都未能徹底破解,至於記憶的原理,還得需要老鼠告知,但是,諾貝爾獎給了6合理論,老鼠如何記憶方向僅僅是簡單皮毛,而人類神經元複雜度是老鼠腦N元點連接的n點n次方,顯然不是1個量級的生命物。我提出過神經元細胞的Fe2O3理論,或岩石/碳酸鈣不降解理論,以此記憶體難以再氧化與降解,比如自然界的花崗岩,這可能解決記憶的細胞生理學本質。但是,N元降解代謝與分泌目前也是止步不前。。。己取得的成就是1960到1970年代,是神馬大家都知道,但是,韓老年事己高難以再推進,可理解,但是,半世紀已經過去了,西方人至今為神馬不再推進?原因在於對我TCM理論極其鄙視,根本就不相信TCM針灸術是醫術,因為,在西方人眼裏,TCM根本就不是醫學麽,哼哈嘻。這種關乎信仰的事情,中國人如何勸慰與教化西方人?當然,如同本王這種先信仰科學,再被迫與TCM結婚,然後與TCM戀愛的人可以有信仰有理想,因為曆史的經驗與自己的實證告訴了自己,接受1種理念,確立1種醫學信仰需要打造的過程,如今,我信仰TCM理論,並願意親身去訴諸於TCM臨床,用1針1草1物去臨證,去實證TCM理論,同時,我熱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是我的理想。也因此,我是有信仰有理想的人,如果我吃飽撐的,也願意為理想而戰!但是,我沒有責任去勸慰別人接受我的信念,因為,教化不是人幹的活。邏輯如此。關於研究TCM針灸術與推進TCM的學術進步,目前為止,我TCM經典理論依然高超,我TCM針灸草藥依然神秘,其巨大的醫學價值,經濟學價值,其巨大的政治經濟學價值依然存在,未能被有效研究開發造福人類,而中國畢竟是中醫的故鄉,目前,中國的中醫師們與中西醫師對我TCM的研究與醫學運用依然走在世界前列,時代已經巨變,中國正在崛起,中國人師夷師了百餘年,避免了被夷肢解,也流血犧牲,交了慘重與足夠的代價。。。雖然,中國人可以繼續謙卑,繼續師夷,但是,我TCM必有其真,也應當讓夷人知道濫用下作之痛,批判他們,砸醒他們,不必慣他們的臭毛病。關於TCM研究,中國師夷還是夷師中國?這是個問題,至少,中國人應當多師師自己的親爹娘,多師師自己的中國老師,多師師自己的祖宗,至少,多師師複習1下自己的母語麽。
郭鬆鵬
先學好漢語
秦寶貴
本王上論,也供屠老,韓老,陳老。。。等諸老或院士院長會長批判用,也供輝兄明弟2位李博批判用,也供潘博彭博梁博。。。批判用,也供趙老。。。諸君資深大咖們批判用。[Sticker]
李永明
首發 ▏清熱解毒降低心肌梗塞後死亡率?
水木清?
炎症機製貫穿了冠心病發病始終,抗炎治療一直是治療環節之一,包括降脂藥
秦寶貴
既然當代醫學早已確認病毒感染或反複的慢性感染是癌病的重要病因,比如乙肝與病毒的關係,為神馬不去認真研究TCM"清熱解毒"法?為神馬至今未能在自然草木中尋獲更為有效的抗病毒物質?人們常常把免疫這個重要的醫學術語掛在嘴邊上,但是,人類們能夠合理地表述何為免疫?何為免疫力?何為細胞免疫?何為免疫係統麽?常識的複習,對每個中西醫醫師極其重要,因為,常識可能避免爭執浪費時間,而使討論有效。當代醫學研究如果連常識都不顧,也不過是做了太多無用功。科學已經發達,時代也在巨變,醫學家者流必須將人智發揮到極致,專注於生命,跳出超越自己,或許才能推進真正的醫學進步。免疫力與TCM術語的對應關係如何表述?你得去苦讀內難傷,當年餘岩先生苦讀了,但是,他讀懂了麽?如果1個中醫學者連個氣字都讀不懂,如何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隻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代的中西醫人士過於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如果醫學家永遠將保護自身放在首位,常常棄病人而不顧,你這個醫師再真氣從之,要醫學何用?醫師這個行業僅僅就是用於保護自己的?醫師就僅僅是追逐名利求發達之徒?其實,醫師就是戰士,需要在無煙的戰爭中求生存,醫師就是救火隊員,隻不過是,醫師需要挑戰自己的人智,麵對死生,麵對慘烈的抗病現場,麵對生命,能夠寧靜致遠,所謂持脈有道,虛靜為寶。。。無論當代西方醫界如何篡改幾千年前的希波可拉底醫學誓言,無論當代中國醫界如何去攻擊岐黃張李的TCM經典真言,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無論世人如何發達,就算天下大同了,人類依然需要盡力知道自身生命,而每1個皇帝與國王,總統與名醫,小偷與技女,強盜與銀行家。。。每個人類注定將成為1個純粹的病人。。。所以,醫學注定是超脫的,醫學精神需要人間正氣的養護,正氣存內,是在表述人體的免疫力,因其複雜,而大道至簡,當代醫家有誰詳述研究過人類免疫係統麽?針灸術如何參與人體免疫的?細節如何?如果1個中西醫師研究者耗費國家巨資,讀了幾個博士,總是後著,至今連個足三裏穴都研究不明白,是令人遺憾的,也是可悲的。
上論,收入《醫學的批判》by 秦三光 [Smile]
做為1個中西醫師,國家院士連個感冒都說不明白,卻天天在做高精尖的研究,不是白白浪費國家資源,同時浪費自己的生命麽?
當年的偉大研究者陳景潤先生的研究資源僅僅是自己的頭腦與智慧,他還要為僅僅隻有6平方米的蝸居而戰。。。他最愛吃麵條,因為吃飯省時間,他洗臉極其快速,因為省時間。。。他生活中算術很熟練,因為省時間,他超然物外,因為省時間。。。中國的院士院長研究員在研究些神馬?用心了麽?
李燦輝?
批判馬後炮式的《醫學的批判》:當青蒿素得諾獎,黃連素上自然,秋水仙上新英格蘭,總有一種馬後炮式的批判:早幹嘛去了?令人心堵。麵對感冒這個人類最普遍病,傳統六經辯證,衛氣營血辯證,現代不斷更新的流感疫苗,都視而不見?“國家院士連個感冒都說不明白”,不就是因為“懂”才說不明白嗎?@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經典針灸內涵之深邃,令無人敢言真的“懂”。而激痛點,皮神經卡壓等等實證概念,讓人更感經典針灸理論的實在而並非虛擬,怎麽會成為砸爛傳統針灸的大石頭@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三問秦王:陳景潤是天才,但也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癡。院士都像陳景潤,科學院不就成療養院啦@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郭鬆鵬
有一點值得注意:
凡是有見識和良好教養的中醫科學家從來不會以自己的那點新發現而否定整個中醫學。
李燦輝?
你從海裏撈到一條魚,就能說海裏有這魚,但不能說海裏隻有這種魚。
王山
這就好比說靑蛙由魚進化而來,但是青蛙肯定不是魚。
丁誌偉?
仔細看上圖的視頻截屏。第一個就是肉眼看見皮穿支血管後測量皮瓣長度,這個視頻裏麵的用線繞回來打結叫做結紮,此動作也是對皮穿支的操作。因為需要,隻留最後一個皮穿支。就是三陰交部位的皮穿支為唯一供血血管營養這麽大的一
寶貴
三問秦王:陳景潤是天才,但也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癡。院士都像陳景潤,科學院不就成療養院啦[@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一一一燦兄錯也,批判你此論。敢說陳景潤白癡者亦真正的白癡也。敢說陳景潤生活不能自理者實無知生活者也。。。兄此言或許是在開玩笑8?
研究員就要寧靜致遠,專注於研究。要舍命舍財舍名。。。
梁兆暉?
那麽如何有錢養妻活兒@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秦寶貴
國家的研究院屬於國家,國家的研究員屬於國家,是負有特別使命的1群,民生所係,民望所歸。。。當1個國家已經研究出大殺器與身披重甲之後,下1個使命就是研究出醫學的重器,捍衛與維護數億與10數億國民的精神健康與身體安全。。。美國無法做到,中國可以做到,這是醫學的使命,是研究者的使命,我向史上的歐本海默與鄧稼先們致敬,也向3錢華陳們致敬,向中國50,60,70年代1代中國中西醫老師致敬,當代的中西醫研究者應當以人為本,應當盡快克服美國人的醫學困境,應當使中國人的醫學照顧更完美有力,美國人的事情吾等盡力了,不歸中國人管,但是,中國的醫學家研究者,中西醫師有能力克服自己,超越自身,將研究有效有力地快速推進。。。不應當遲滯專業進步,而且更不應該濫用醫學資源,不做為,將國民的病越治越多,當下中國的有識之士醫學家看到了這些問題,比如樊院士們,比如鄧鐵濤們。。。古人所謂大醫精誠,院士院長會長博士博導大師占居國家醫學資源高位,既是個人理想與自我的實現,更應知肩上的使命,而專業精神不可辱,說話宜慎,力避漏洞太多而誤導公眾,無論中西醫師或科學家者流都應力避成為有意無意的騙子(魯迅所謂)。
丁誌偉?
@杜曉霞加拿大?這個對你們做臨床試驗非常有幫助。可以定位。至於機理之類的,可以往後放
杜曉霞
@丁誌偉?應該會有助於結合血管神經解剖結構立體看待經絡穴位,非常好。謝謝分享
秦寶貴
批判馬後炮式的《醫學的批判》:當青蒿素得諾獎,黃連素上自然,秋水仙上新英格蘭,總有一種馬後炮式的批判:早幹嘛去了?令人心堵。麵對感冒這個人類最普遍病,傳統六經辯證,衛氣營血辯證,現代不斷更新的流感疫苗,都視而不見?“國家院士連個感冒都說不明白”,不就是因為“懂”才說不明白嗎?@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一一一中國中醫曆史幾千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史不到100年,有成功,有失敗,都是正常的,做為1線與前沿的中西醫師與研究者也應當都看到了,也應當具有發言權。。。所以,本師這些文字不是馬後炮,是對自己曾經的專業史所進行的思考與批判,肯定是1家之言,本師相信自己的判斷,醫學確實應當批判,而權威既需要尊崇,也需要理性批判。。。科學,做為1種學科,做為人類對宇宙自然規律的認知與實證,需要尊重,但是,科學本身也是人智的凝結,也存在觀念落後,觀測不準,時機未到,加上人性偏執,人心黑暗作怪,也存在不少謬論與偽論。。。科學本身也在不斷自證其偽,而科學進步,需要科學家除了接近火星與粒子,也要更多地接近生命,接近自身,接近自身思想黑暗的叢林。。。而TCM理論或許俾科學人士加快走出科學進步,創新發展發明的思想黑暗的叢林。這是TCM理論的另外1個重大價值。
本王願意首發上論,並不勸君認同,也是供批判用的。批判,因為理性,或許也可以給專業人士與世人帶來快樂。
誌偉?
總是想著把病人看作搖錢樹,總是一根筋,當然就是緊張狀態
秦寶貴
當代醫學科學所認同的人工免疫療法,或所謂"牛痘"之類,其實原於中國人的"人痘",更早被記載於TCM經典文字之中的,應當是"X痘",而人類至今對免疫係統語焉不詳,漏洞百出,但是,早在內經時代,中國人早已發明了1種極其珍貴的抗病毒法,其機理頗值得研究,但是,因為有了現代化疫苗,又需要壟斷專利,卻完全忽視了TCM經典文字的解讀,完全廢棄了由我中國人生命直證的醫學與醫術發明,卻本末倒置,重拾外國人的牙慧。。。TCM的道理,隻能先用TCM經典語言加以貫通與解讀。。。如果認真讀過TCM經典,用心學過中醫學,受過足夠密集的醫學訓練者,應當知道本師所指的,載於TCM經典之中的這種醫術,醫學事件,本師將之命名為"TCM首發免疫事件"。
增福
本不想與你爭論,但你單獨@了我,不能視而不見。就你的部分言論,回複如下:
1、
秦第一句說:TCM針灸術是中國人首先發明創造實證的。
彭大炮複:朱兵所長早就有論述,古代瑪雅人、印度古典文獻中,就有有關經絡、穴位、針刺的類似記載。
結語:秦王,勸你不僅要學中醫史,而且還要多學點世界醫學史。大學階段沒有學的話,可以微信多上上課。
2:
秦說:夷人隻能學些皮毛。
彭大炮複:這是典型的民族主義思想。民族不分貴賤高低,中華民族與其它民族一樣,各有優點和不足。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促進曆史文化向前發展。
結語:秦王,你有典型的民族主義傾向。你去國外,不知是去教他們中國文化,還是去撈錢去了?你是否仍在每天都教老外說優雅的中國話,穿中山裝?如果口是心非,如果去教育別人?
3:
秦說:美式幹針不過是無知TCM理論的阿是穴次級濫用,根本與醫學無關,
彭大炮複:一個理論,一種技術是否與醫學有關,醫學相關管理部門自然會考證。不是信口開河便能決定的。不過,明年1月1日起,美國醫學會將會正式啟用兩個新代碼:trigger point needling 和 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其次,就阿是穴與激痛點的關係來看,兩者確實有許多想象的地方。如果將之劃定阿是穴的次級濫用,那就無知了!!!如果形象地形容阿是穴與激痛點的關係,阿是穴象是沒有點睛之筆的龍,而激痛點則是點了睛的龍。何者更有用,更吸引人?你應該可以判斷。這一點,李燦輝教授也向你指明了。
結語:知彼知己,才能
對不起,時間有限,精力不足,無法對你的其它謬論一一指正了。
郭鬆鵬 1:00 AM
@杜曉霞加拿大?@胡玉寧-北中醫-加拿大?
胡姐姐果然超凡脫俗!無菌手套????手法嫻熟清晰!英語流暢!服了
杜曉霞
@王世保 鄭州?
12-29
一一一一一一
範延年?
請教諸位,帶狀皰疹會自愈嗎
一一一一一
領先於科學機製與針灸臨床現象
丁誌偉?
第一,我講解剖發現為主,你講曆史為主;實在是不是一回事。第二,我基本上都是論述句子,就是把一個事情說清楚,而你都是反問句,方向五花八門。實在是難以接你的話。
賀軍?
為了明確研究方向,首先確立皮穿支經絡的研究目的。
範延年?
“經絡本源的形成並非建立在準確解剖結構研究基礎之上,現代若想從解剖結構或相關功能還原經絡,必然會發現經絡與多種解剖結構及功能相關,很難落實到具體的某一點上。為顯微外科的發現點讚,但要落實到實處很難,必盡皮穿支發現與經絡隻是相關關係。”@賀軍 79醫療本科 澳洲公共衛生博士?
丁誌偉?
在一片荒野目前,沒有什麽目的,隻有信念和運氣
範延年?
皮穿支,與神經一樣,雖然可以解釋一些經脈的實質,但都遠不是全部。
yi fu?
皮穿支,神經的確可以建立一套新的體係,其實沒有必要附著在傳統中醫理論上。
傳統中醫的經絡是怎麽產生的,自有它的一套理論,用現代醫學理論解讀隻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並不能還原傳統經絡的樣子。自然在治療上著力點也不一樣。
李燦輝?
在西醫看來,皮穿支血管的意義隻有營養皮膚。現在丁醫生觀察到皮穿支位置與經絡穴位吻合,因此,受中醫經絡理論的啟示,皮穿支除了營養皮膚,是否還有別的作用?這是中醫促進現代醫學發展的命題。經絡穴位的功能與臨床與皮穿支有何關係?這是現代解剖為中醫理論提供實證的命題。
範延年?
讓經絡的實質,永遠是一個解不開的迷?受損害的永遠是中醫本尊。
丁誌偉
是的。這麽看是對的。西醫完全可以在皮穿支基礎上自建一套學說。既可以說是中學西,也可以說西學中。
yi fu?
血管皮穿支與穴位吻合,到底有多少是吻合的?有圖嗎
丁誌偉?
但是,我並沒有爭論這一個。我始終在強調,如果不比西醫早關注皮穿支,搶過話語權,未來行業從業人員的認知,幹針就是例子。
手太陰
1、?少商、魚際穴位
2. 腕部:列缺、經渠、太淵
李王誌
@丁誌偉?建議先研究內經時期的穴位,最初的穴位有什麽共同特征?古人根據那些來做出“穴位”這個概念。是根據解剖呢?還是某些身體特征,內經時期的穴位就100多個
丁誌偉?
什麽叫內經時期
秦寶貴
@丁誌偉?討論有理,多有平和之論與高見。
@李燦輝? 輝兄亦有高見,知道是哪1句話麽?
李燦輝?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我說中醫研究有促進現代醫學發展的命題,也有用現代醫學為中醫理論提供實證依據的命題。不過這僅僅是句套話,秦王認為是高見?
療法,有利於癱瘓肢體的康複。
秦寶貴
燦兄所論很上道,其中有1句最值銀。
祝福吾壇討論有益,學術發達,不必滿足於個人意氣,因為天下事殊途同歸。。。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醫學思考必然上知下知中知。方可為醫。
科學與技術需要有智慧的真人掌握,而科技亦可使人類自身妖魔化,而失去本真的精英與人是有悖天地自然之道的,隻能遭遇群滅。。。TCM經典理論指向人間正道。目前,中西醫師醫技可謂高超,但是,醫學理論修為太糟榚,目中無人,互相岐視,公然鄙視天地之道,尤其是中西醫學博士並不敢承認我TCM是醫學,為了利益與虛名,麵對挑戰丟棄自我與TCM專業的領地,放棄自己的專業精神世界,隨聲附合西方資本的利益招喚,學中醫的人,竟然從來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學術討論不敢麵對批判,遭遇有效的批判於是哭訴報寃,甚至滿地打滾,喊爹罵娘,汙言穢語,己經無有斯文也,其實,不過是吃飽撐的。
醫學,尤其臨床醫學,最需要醫學正判,這極度挑戰醫師的人智,而不是機器人與機器貓智。醫學糾紛的原因主要是原於醫學誤導與人類的互不信任,人類的互不信任主原於利益的難以討論,其次,人類認知宇宙與自然/生命,應對最先認知自己,這是醫學知識與理論必須強力普及的極端必要性,因為,當每個國民都是專業醫師,則必將可以互相尊重與同遵1理,而醫學道理才是最普世的,因此,醫學家與醫師必然是理智的1群,這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與人交流的精神壁壘與衝突。。。同時,如果每個國民皆具醫師資格,很多疾病完全可以自治自救自己療傷,所謂,最好的醫師是自己。。。國家的醫學資源完全可能閑置而成為體操房與聊天室,醫師們完全可以將勞動與體操相結合,如果,再加上美好的音樂聲就更不需要互相叫罵與殘殺了。嗬嗬
1-7-2020
一一一一一
現象
強合方藥之轍,難押針灸之韻
李燦輝
針灸臨床現狀:強合方藥之轍,難押針灸之韻
加州胡軍老師推薦的這篇雄文還沒有討論。方藥之徹真的難壓針灸之韻嗎?
梁兆暉?
總是想鬥,是沒有長進的主要原因
李燦輝
方藥與針灸究竟是要合,還是要分?方藥之8法(汗吐下瀉溫清消補)哪項針灸做不到?哪條經方的適應證針灸不能治?
梁兆暉
作為一個獨立執業的中醫,必須熟悉藥、針、推拿,這是在這個市場立足的條件
李燦輝??黃龍祥,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針灸學的學術帶頭人、局級重點研究室“針灸理論與方法學”研究室主任。氣場太強,連秦王都不敢批判
黃 聲(上海)?
針灸是一門中醫綜合性的科目,也是中醫症狀治療學的一部分,從素問到曆代醫學大伽,無不知病症辨病,十二經,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還有孫絡,經外奇位,《傷寒論》《脈經》等等,以針為主,以瘍為輔,後四診八綱辦症施治,如痰濕之疾,豐隆,三裏。心胸之疾施以內關,通裏等等,雖無方藥之韻,己押針灸之平仄!施針必以四診為首,先辨虛實,陰陽,方能取穴君使之分!遵古而不居尼於古方能伸展針灸之明!筋膜與經絡何能相衍?
李燦輝
雖無方藥之韻,己押針灸之平仄!@儒醫行者 黃 聲(上海)?
王山
@儒醫行者 黃 聲(上海)?然也。
諶春亮?
七八十年代初想要一輛自行車,九十年代想要摩托車,兩千年想轎車,現代人想私人飛機。中醫冰凍了三尺,就從自行車開始吧!一口吃不成胖子。
黃 聲(上海)
@李燦輝?@諶春亮福建?@王山,美國三番市?謝謝!針灸之韻來自臨床!無臨床怎知效果之應!
諶春亮?
教材落後臨床,可為何我們還要注重教材的治療方案?——因為法律注重“成文教條”。
丁誌偉?
@儒醫行者 黃 聲(上海)?講的好。昨天兩位老師講的也非常好。就是一點經絡也沒有提,全是西醫筋膜的東西
李王誌
研究針灸不能靠文言文式翻譯,而是要臨床語言翻譯。就比如飛經走氣四法,古人為什麽要這樣寫才是我們要去研究的,而不是在學校裏麵把文字翻譯過來完事了。穴位為什麽要定位在哪裏?經絡為什麽是這樣巡行?等等
諶春亮
過分控製與先進中醫整體觀的“氣”“神”、高級辨證施治的個體化診療思路的靈活性之間矛盾尖銳,決定了中醫的複興之路無比堅難。醫乃仁術,不仁難述。
李燦輝?
請大家集中討論“方藥之徹是否難壓針灸之韻?”,形成新一集海德。無論正反意見,有理有據便是高見
彭增福
針灸以物理刺激為主,通過內在調節而起作用。藥物以化學作用為主,通過化合作用起效。兩者適應症,作用機製,確實應該有所區別!因此,其各自的診療係統,臨床醫生的思維方法當然也就不同。
梁兆暉
“針灸以物理刺激為主”正論
李王誌
針灸與方藥的辯證思維聯係在一起,原因之一是“五腧穴”這個概念的出現和書本對他屬性的描述。
現實中,搞臨床的都知道,大方脈辯證論治指導針灸臨床的效果並不理想。是辯證論治出問題了呢還是針灸者的執行出了問題。個人覺得都有,比如文章中提到的風、寒、濕等的認識。。?腧穴中沒有專屬祛風的穴、散寒的穴、除濕的穴、清熱的穴……如果一定要將中醫方藥的“辨證分型”模式作為針灸診療標誌或法則的話,那麽至少針灸的一半“灸法”(包括時下流行的熱敏灸),以及針法中的頭皮針、耳針、腕踝針、有效點療法、浮針、平衡針……這些療效顯著,廣泛應用的療法,乃至於60年前的主流針灸都將被關在“針灸”門外了!?方藥……根據疾病的一些共同特征總結出風、濕、寒、熱等然後用不同的藥物去處理取得良好效果。?針灸操作過程中會出現針身的阻滯、粘膩、、針尖的阻擋、空虛、得氣的強弱等,古人根據這些操作過程中的細節來判斷人體的狀態。選取適當的操作方法去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至於當時為什麽把……至少針灸的一半“灸法”(包括時下流行的熱敏灸),以及針法中的頭皮針、耳針、腕踝針、有效點療法、浮針、平衡針……這些療效顯著,廣泛應用的療法,乃至於60年前的主流針灸都將被關在“針灸”門外了!個人覺得這些療法都有一個現代研究針灸的主流思維“阿是穴思維”,而這內經中“阿是穴”是不存在的
李燦輝?
感覺開始觸動這個問題的實質了@李王誌-廣西?
陳平青
看來您還真的至少每天都有臨床針灸患者20個以上!才能有如是的感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針灸臨床的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和有趣!@李王誌-廣西?
李王誌
現代研究針灸基本上都是“阿是穴”思維,想去證明穴位底下到底有什麽?經絡底下到底有什麽?反過來我們沒去思考過為什麽古人會有“穴位”這個概念,古人根據那些共同特征來總結的,我想絕非是穴位底下有什麽這個特征。
秦寶貴
我上麵收集輝兄8段討論文字,以我肉眼所見,其中有1段學術意義重大。請輝兄自己再確認1下。@李燦輝?
隨機討論這種事,不同於整襟危坐寫論文投稿,也不是1言堂做學術報告。。。更不是群情激奮造勢,而是學人之間的隨機思想火花碰撞,是激情與理智齊氣,秋水共長天1色,思想的火花子不經意之間使靈光乍現,恐怕連自己都要佩服自己。。。
?黃 聲
@李王誌-廣西?你針灸仍缺了解,中醫針灸,就是內,外,婦兒科的治療醫學,仍需辨證施治,取經取穴,迎隨補瀉,有陽穴,有陰穴,有手法補瀉,能點燒山火,也能透天涼!術者辨證施治,選穴如同點兵選將,君臣之使,仍針灸之道!
李燦輝
編我的語錄有啥意思,淨是廢話隻有“科學攀登總在半山上”發自肺腑@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李王誌
@儒醫行者 黃 聲(上海)?是的,一直在找更好的針灸辯證思維。這需要大量臨床的支撐
諶春亮?
[阿是穴—搜狗百科 : https://baike.sogou.com/m/v6326117.htm?rcer=h9PEmkTxCgGVEtmX]
李王誌
其實阿是穴是最容易發現的,為什麽古人就沒多大描述?它與傳統經穴有什麽不同?
諶春亮?
@梁兆暉?“針灸以物理刺激為主”正論?這話有何意義?想偷換概念?物理刺激是指針刺入的力?還是指整個治療機體應答過程?
梁兆暉?
整脊也有類似的論述,針灸並不孤單,把自身孤立出世界,總是強調中醫和其他醫學不一樣,才是最大的發展障礙
諶春亮?
@李王誌-廣西?內經與“阿是穴思維”無關?跌了俺的老花鏡
恰恰相反,是你們對中醫的分裂切割,達到弱化中醫的目的,借以繼續維持壟斷控製。
@李王誌-廣西?可否聆聽你對中醫“風”“寒”“濕”的理解?
李王誌
@諶春亮福建?我也想弄明白
秦寶貴?黃龍祥,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針灸學的學術帶頭人、局級重點研究室“針灸理論與方法學”研究室主任。氣場太強,連秦王都不敢批判[Facepalm][Facepalm][Facepalm]一一一回複輝兄:醫學必須批判,不批判不能進步。論壇無論,情何以堪?[Smile]我喜歡論壇不如說喜愛論壇諸君,因為我是1個以人為本的討論者,所論僅僅是為學,兄的大度令我讚賞,開放之心也是上乘的。黃龍祥先生的新作解剖圖譜亦上乘之作,也是心血之作,可為TCM針灸研究所用,我所能批判的是:TCM針灸研究者既應當麵對標本,更應當去臨床1線,去急診室,去手術室觀察觀測觀象活體,或借助高科工具麵對活體。。。趁機,我再次批判當代TCM針灸研究的"1神論",同時,我再次重申1個TCM秦定理:TCM經絡結構肯定含有神經,但是不僅僅是神經,還含有更多。。。而若實證這個TCM秦定理,需要TCM經絡結構的研究者走出書齋與象牙塔,到臨床現場去觀象。。。當然,這種觀點我己反複提示過了,因為我的直言不諱,也得罪了潘兄,趙兄,關主任諸君,哈哈哈,或許因此學術討論樹立了"敵人"是出乎我意料的。如今,我壇高手雲集,引丁誌偉醫師加入討論,1個西醫師外科臨床經驗頗豐,且能對我TCM持理智客觀平和之論,竟然感趣我TCM經絡研究,己超然專業職業的TCMD,同令人讚賞。TCM經絡圖決非虛擬,它是真人實測,是TCM針灸術的"軍事地圖",應當由無數的中醫人,無數的如同丁醫師這樣的有心人,臨床學者不斷在真人身上實測實證記錄描述描畫而得,TCM經絡圖極其珍貴,來之不易,醫學邏輯如此。當然,做為1個中醫師,我也無意間經曆了1個特別時代,並親手做過密集的婦產科手術,無意間也觀察到了胞與女子胞,衝任2脈,及脃脈者係於腎這些TCM經典術語之所指,或許,這是實踐岀真知?擇機我會再討論,今日不批判。
秦寶貴
我是1個中醫師,自命是個臨床1線的當牛作馬人。。。如今己屆退休年齡,卻如此關注醫學理論,也僅僅是出於對TCM這個學科的好奇,關於何為科學,我問過科學諸君,都語焉不詳,不敢作答,但是,他們都科學地否定TCM,認為TCM不科學,不醫學,其實,以我肉眼所見:科學,也是學科。隻有理智地批判,才能公平地認知TCM這個學科,它是科學的,更是醫學的,還含有更多。百年以來,很少有人去厘清科學,哲學,神學,數學,醫學,中醫學,西醫學。。。這些項目之間的關係,卻首先在心中在思維定勢上將TCM的專業學科/科學價值同否定,近而徹底將TCM排除在醫學門外,近代以來,很多中西醫精英人士1直不知反思與改悔,致使中醫學術進步緩慢,以致於同行之間交流都陷入1場時空邏輯不清的混亂,但是,TCM卻存在著,因為它真,是生命的真實,TCM理論總體而言是上古天真論。天真,有何錯誤?而TCM做為1種獨特的人類醫學,史上中國人群賴此安身立命過,至今存在著,也不過是因為TCM擁有博大精深的醫學理論,討論者應當強迫自己加大對TCM醫學理論的修為,方能使TCM學術討論更加有效而有益。
研究TCM,方法很多,但是,TCM是個醫學,醫學也是1個係統,TCM係統具有普世性,也有獨特性,以係統論來研究TCM,應當是最重要的方法一一一TCM秦定理2020(1)。
王世保
結果。
秦寶貴
研究TCM,方法很多,但是,TCM是個醫學,醫學也是1個係統,TCM係統具有普世性,也有獨特性,以係統論來研究TCM,應當是最重要的方法一一一TCM秦定理2020(1)。我隆重地也將這條TCM秦定理送給黃龍祥先生批判用。[Smile]
丁誌偉
@王世保 鄭州?不要把政治經濟學和技術理論混在一起談論
王世保?
@丁誌偉 謝謝丁老師建議!中醫思維不是割裂的,它是整體觀照的,科學技術不能從政治經濟中獨立出來。
丁誌偉?
我讀了黃龍祥教授的論文和書,所提出的針灸和中藥的分離,也就是當前經絡理論和藏象理論的分離。這一點,注意到的人很多,但是解決辦法沒有。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經絡穴位的實質解剖。如果把穴位實質定在皮穿支上,就有可能解決
中華文化當然有哲學邏輯和了。你也太反動了。竟然說中華文化沒有邏輯。沒有邏輯,人怎麽思考,你可以說中華文化沒有“羅格斯”,但是有邏輯。
[解決人類問題的終極答案,老子是世界所有哲學家的歸宿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843432140376825680%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from=timeline]
不管這篇文章內容怎麽樣,但是至少說明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本體論認識論是三位一體。
王世保
@丁誌偉 老子是日損的為道,而西方哲學是日益的為學,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哲學家根本歸不到老子那裏去,除非他們拋棄自己用邏輯編織的幻覺。
丁誌偉
不是因為我是西醫就為西醫辯護,單單你提出反利益集團問題就有點亂。利益集團怎麽反,拿啥反,這麽多年誰反成功過。
西醫當前有問題,也有很大的利益集團。但是,不能搞政治運動式的把人家強行壓下去,而是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團,搞出自己可信的東西。換句話說,自己手裏先練出一個金剛鑽
王世保?
我的論述隻是基於現實的觀照描述,反利益集團不是我的事情,我隻是將其作為影響醫學療效的一個重要因素進行考量。
丁誌偉?
提出問題,沒有解決辦法,還不如不提
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人類為什麽不能活二百歲。解決這個問題非常好。但是,有啥用。誰有解決思路哪
李王誌
@丁誌偉?針灸與中藥的分離並不是沒有解決辦法。很明顯是不想解決
丁誌偉
喔,倒是想聽聽怎麽解決針灸和中藥的具體方法
李王誌
中藥我不在行,針灸的教科書需要以臨床為準。很明顯現在是脫離臨床搞空談,出教科書的人很少從臨床效果中拿出實在的方案。有大量真實的臨床案例,積累到一定時間。完全可以重建針灸學
丁誌偉?
你對中藥理解不足,怎麽把中藥和針灸融合哪
李王誌
個人哪有什麽能力融和,肯定是需要大量的人和錢
丁誌偉?
現代大部分中醫醫生的任務就是養家糊口,沒有這個意識,無可厚非。但是那些想成名成家,有點想法的,就應該做這些工作。有些人一邊不甘心隻去掙錢養家,想做點東西,一邊卻啥都不敢想,更不用說敢幹了
王世保?
【中成藥的資本化是中醫西化的必然產物】就像中醫將人類生命體置於天地萬物的緊密聯係中進行整體性地認識一樣,中藥作為中醫臨床治療的手段與中醫理論也是不能分割的整體。中醫具有個性化診療和個體化辨證論治特征,中成藥從來就不是中醫治病的主要手段。它隻是作為那些需要長期調理的患者輔助用藥。中成藥的資本化是中醫西化的必然產物,國家為了發展醫藥工業經濟,鼓勵那些中藥製藥企業製造中成藥。製藥企業為了獲取利潤,利用各種手段在市場上推廣,而中成藥也被那些西醫和偽化的中醫當著類西藥在臨床普遍地加以使用,中成藥的西化應用帶來的不是對人民健康的改善,而是不自知的危害。比如缺乏辨證論治,中成藥被當著類西藥應用,不僅療效低,而且產生了類西藥的不良反應;由於中成藥在製造過程中,既有企業主觀上的偷工減料,也有化藥工藝對中藥藥性的破壞,導致中成藥缺乏或者喪失療效,這兩者不僅導致患者的經濟損失,也會為其帶來健康的損害。?
丁誌偉?
你這個邏輯倒也是閉環了。所以,你的命題就是:打到資本在醫療中的啥
杜曉霞
臨淵罵魚,不如退而結網
@王世保 鄭州?中醫有個體化辨證診療,當然也有共性。脾胃論大家李東垣觀察到疾病與當時百姓戰亂流離失所,勞倦傷脾,或憂思傷脾,或饑飽傷脾有關,找到“脾胃內傷,百病由生。”的共性,創建脾胃論。中醫針灸也有按照子午流注開穴紮針之說,這些都是共性的東西。另外受五運六氣影響發病趨勢,也都是共性的東西。這些方麵就可以做很多文章。不需要時時刻刻拿個體化作為借口。每一片葉子即使再不相同,也都是葉子。
諶春亮
@丁誌偉?杜曉霞女士的“一網打盡”讓我想到了膜,人體什麽組織象網?我們可否從“膜”結締組織下手?再沿著天地人無處不在的“水路”去研究經絡學說?
丁誌偉
我都說了幾十遍了,皮穿支。你看看皮穿支解剖,就知道了。說了n遍,沒有人看一下皮穿支
杜曉霞
單純神經或血管解釋都不是全部
諶春亮
結締組織在人體無處不在,皮肉脈筋骨五體全有,結締組織裏高速流動的液體“水”在天地人中無處不在,這兩個落足點具備“廣大精微”的特性,利用現有科技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結締組織和水能夠在形氣神上得到呈現。
丁誌偉?
現在問題來了,中醫古人看到了今天人看到的一切,為什麽要形成藏象和經絡兩個學說,而且這兩個學說聯係性還那麽遠,以至於今天都完全分開了哪?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個思維方式問題。與具體治病沒有關係,理解了,也隻能讓學習中醫更加簡單一點
諶春亮
找不到原點,是不可能學透中醫經典的。
丁誌偉?
我不懂你說的的啥。我也搞不懂中醫說的很多東西。但是,西醫說的啥,西醫的哲學是什麽,倒是比較好懂。因此,隻要和中醫對照就可以了
秦寶貴
1)TCM針灸術與TCM草本木本藥物的用藥技術,顯然是有區別的,但是,同屬TCM,理論原點是1樣的,係統基因與係統語言基因是同1的一一一所以,TCM針灸之轍,與TCM草藥之韻,不過是高山與流水,是陰陽,共組天賴之音,我這不是在做詩,因為我是職業專業的中西醫師,討論的是醫學邏輯。而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1是宇宙之存在,2是宇宙運行之規律,人類隻能認知這個1與2,也可以與之作戰,卻無法違背抗拒它,中醫人,中醫學者既然事中醫,涉中醫,首先應當盡力去知道,這應當是中醫的首要價值觀與方法論。
諶春亮?
為什麽天不談,地不談,陰陽不談,脈不談,寒熱表裏虛實都不談!難道素問與靈樞無關?難道靈樞法天、法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論疾診尺(脈診)、那麽多個五××第等等是廢話?我們是中醫嗎?我們扛的是中醫旗嗎?我們対的起經典嗎?我們負得起中醫盛名嗎?
秦寶貴
4)TCM技術主要是(a)用針灸的技術與(b)用草本木本藥物的技術,也含有(c)煉丹化學製藥用藥的技術。如果說(b)(c)是專於內科的技術,則(a)就是專於外科的技術,外科手術是技術,本質上是用針具與刀具侵入機體(活體),這必將催生2個醫學技術:(d)麻醉,(c)無菌與消毒,於是有9針之製,或麻沸之類,當初,或許是無麻醉開始的,相信中國人抗痛意誌強大,比如關羽們或劉伯承元帥們。。。人類精神不應被醫師輕忽,當代的醫學研究者過於追物而罕有人去思索我這裏提到的人類精神,而偏偏人是有精神的。TCM針灸技術的核心價值與精神有關,物質結構是次要的一一一TCM秦定理2020(2)。
如果1個中醫學生學者研究者研究我TCM,卻從來不想知"道",也隻能開口動手便錯。如果1個已經擁有了足夠有力度的公眾話語權與話語平台,研究表述我TCM理論與臨床首先向天地之道發難,並痛貶陰陽5行之說,繼而無知無視去臨床現場去辨病證脈。。。則研究TCM理論與針技藥技也隻能是盲人騎瞎馬,雲霧之中在雲端,焉知何時墜下而粉碎?
李燦輝?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秦王兜兜轉轉半天,始終在回避“方藥之徹難壓針灸之韻”?
秦寶貴
6)TCM經典原論是博大的,中醫人應當深解其道,並謹言之,慎行之。而所謂辨證論治這種TCM臨床學的根本道理,也是TCM針灸臨床的必遵道理,否則,TCM針灸術也不過是幹針亂紮,沒有道理,也不過是雜耍與濫術,與醫學無關,更與TCM無關,但是,你偏偏自命是中醫人,是中醫大師,這是可笑的,中醫學術是可畏的,因為它必然要促使你去上知下知中知。。。不斷地去知道,而人類常常不知道,不想去知道,於是,公然挑釁,抵製,違背天地之道。。。這是TCM人類的大逆不道,但是,TCM經典原論指向卻是人間正道。
胡玉寧
趁機,我再次批判當代TCM針灸研究的"1神論",同時,我再次重申1個TCM秦定理:TCM經絡結構肯定含有神經,但是不僅僅是神經,還含有更多。。@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同意
1神論和1原論,讓中醫誤入歧途!就和專製思想與民主思維一樣。社會風氣影響學術風氣。學長容易變學霸!
秦寶貴
以上,應輝兄誠邀,批評1下黃龍祥首席執行官。不成敬意。純屬吃飽撐的。
李王誌
針灸的辯證論治與內科的辯證論治有很大差別。是不能用內科的來指導針灸的
郭鬆鵬?
廢除了辨證施治,你有更好的方法嗎?
秦寶貴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秦王兜兜轉轉半天,始終在回避“方藥之徹難壓針灸之韻”?@李燦輝?一一一回答在此:TCM針灸之轍,與TCM草藥之韻,不過是高山與流水,是陰陽,共組天賴之音。
郭鬆鵬
努力發展“針灸的辨證施治”,而不是否認辨證施治。成千上萬的西醫病名,越來越多,越來越需要機器儀器,如果你願意,跟著他們跑吧。反正我感恩古人,辨證施治十分簡潔,適合中醫診所,不需要什麽機器儀器。
yi fu?
有好的還是要用的嘛
秦寶貴
因為,我TCM草藥再多樣再百花奇放,如能被我TCM師所善用,所正用而不濫用,也不過是遵從陰陽者天地之道。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這是係統同1論。本王隆重推出。[Smile]
郭鬆鵬?
中醫現代化這麽多年,你發現那種機器儀器能幫你?
秦寶貴
所以,張仲景先師是我TCM醫學思想與臨床技術的偉大傳承者,他勤求古訓,博釆眾方。。。治病救人常常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這條原文不僅僅是單1病例的討論,而是為我們指出確立了1個TCM臨床學常規,就是,TCM行醫,應當針藥並舉,同遵1道,必須辨病辨脈辨證,之後再談論治。醫者焉可不知乎?
郭鬆鵬?
極低成本,極少投資,中醫同仁們在世界各地辦中醫診所,很多人洋房豪車,富足一方,不感恩古人,你感恩誰?
郭鬆鵬
鼓勵廢除中醫辨證施治的同仁們,你們可以去買CT, MRI,大型全自動生化儀,把自己的診所武裝起來。
袁青?
十七年前,為中醫的發展在廣州南沙…今天的人……
1-8
一一一一一一
韻
“述而不作”與中醫治學
秦寶貴
入壇多年,我回答過諸君很多提問,詰問,也提出過TCM的100問,罕有敢於回答者。如今,我再提1問,不吝賜教。問:為何中國先賢常常述而不作?
郭鬆鵬?
相信這一波中國中醫熱會造就一大批中醫英才,十年後他們將支撐中醫事業。
中醫在民間,最貼近百姓的地方,而不是高堂院所。
因為他們熱衷於能夠幫助病人的技術,而自己也好生存下去。
李燦輝?
“述而不作”是中華傳統,強調傳承守正。西方文化相反,發文必言創新。@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秦寶貴
而道是哲學思想,由我中國土著居民所獨創首推,是獨立於世的關於宇宙天地人生命的人類思想,是集中國諸子百家人智之大成的頂級人類之思,也是我中國文明的極高表述,至今存在著,難以被世人所超越。
yi fu
普羅米修斯聖約有沒有看過
秦寶貴
而我TCM醫學理論與臨床實務深刻被道家哲學思想所浸透,這是中國人群的幸運。。。因此,我中國人群可以走向人間正道,醫學繁榮,科學昌明,群繁衍昌盛,雖曆經滄桑與戰火,至今用之不勤,綿綿不絕。。。中國鮮活,中醫不滅。
當年的武曌為自己樹立1座無字碑,是害怕被批判。而著作等身者應當注明是供批判用,否則,權威之論,1旦被權威,最容易誤導公眾與"消費者"。
所以,老子默默,韓非口吃。。。因為他們願意共尊天地之道,而時空與邏輯無國界,存在無國界,人類之思深如海,最終比如數學家,也因此人類之思講求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國家已經給足了糧食,給足了空間,身居廟所高堂象牙塔的研究員應當加緊解題。。。不是悶頭發大財,而應全神貫注解決中醫學術的亙古難題。
當年陳景潤拚死保護的僅僅是6平方米的思想空間,與1堆數學演算草稿,如今我中國擁有舉世最大最美的醫學空間與大舞台,中國的高端研究者當已經吃飽了撐的時,應當專注於解決問題,而思無涯。。。中醫研究可以進步,醫學必須以人為本。
而TCM經典原理博大精深,需要人們去用心攻讀,它可以給人類思想的黑暗叢林投入1米陽光,我堅信醫學的人間正道。
西方與美國早已遭遇醫學災難,目前依然無解,因為它們雖然引進了中醫,卻又不想珍惜,因為資本作怪與科學魔盒,民眾是無辜的,他們喜愛中醫,但是,西方人至今不承認中醫學是醫學,但是,中醫學是醫學,這是1種文明的存在,即使掌握了話語權,妄圖否定這個存在也是徒勞的,不過是資本與強權的力量,妄圖文明摧毀。。。這是文明碰撞的本質。
杜曉霞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而TCM經典原理博大精深,需要人們去用心攻讀,它可以給人類思想的黑暗叢林投入1米陽光,我堅信醫學的人間正道。"
- - - - - - - - - - - - - - -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李燦輝
@杜曉霞加拿大?不要輕易被豪華文字迷惑,攻讀經典,讀而不用,述而不作,等於讀死書,到頭來埋怨“古人豈欺我哉?”
梁兆暉?
要寫讀書見解心得,隻喊口號把所謂經典供在神台上是不夠的
杜曉霞
@李燦輝?據說群裏@付弋 加拿大?是個師古不泥,述而且作的才子,有三個針灸配方用來加減非常好用,我已經功伐一月未果,才子淒絕婉約地說,就讓它蓋上塵土吧。群主能否討來?
yi fu?
你們慢慢聊,不要拉上我
杜曉霞
我們不能容忍中醫的寶藏被埋沒
李燦輝?
@杜曉霞加拿大這寶藏不能強奪,隻能智取從春節紅包做起感動付哥試試?
要不,你自願當主持,邀付哥在群裏講一課?這樣寶藏就不會埋沒了
yi fu?
@杜曉霞加拿大 幹嘛對小東西這麽有興趣。都是不值一提的
杜曉霞
你自己告訴我幹嘛,這是致命誘惑,既然說了就要負責到底
李燦輝?
不學經典也讀過金庸吧,自古隻有師傅逼徒弟學,沒見過徒弟逼師傅教滴
郭鬆鵬?
付老師對國學有很深入的研究
李燦輝
@郭鬆鵬-針灸夢工廠?而且他聯係臨床實際,且述且作
杜曉霞
這才是胸懷
郭鬆鵬?
以我的看法,不能這麽“空談”,反反複複地就那麽幾個話題。誰空談了兩天,必須以“實用技術”換得進一步空談的資格,否則就不再允許空談了。
扁鵲當年活躍在七國,門生遍及大江南北。應秦國之邀,匯集鹹陽,與各大派係著書立說,終成七家醫經。前309年,不幸被秦太醫令刺殺,書卷被秦國強取之。
陳平青?
@郭鬆鵬-針灸夢工廠?同感!感慨!為了能在群裏學到一些大咖的臨床實戰實踐經驗分享,我不得不說幾句可能會得罪人的話:陸飆老師曾麵對麵對我說過,大陸某著名中醫學院附院的針灸科某主任醫師科主任,編書若幹本,論文一大堆!查房時前呼後擁的一派風光!講課可以三天三夜滔滔不絕!因為廟大菩薩可以不靈照樣香火不斷!但退休後被某私人診所聘請駐診,結果這個病搞不定、那個病搞不定!無奈之下隻好拉下臉皮到處去虛心求教學習了!陸老師還說寫書大多東抄西抄的實在太容易了!我十分認同之!還有,我太幸運能開診所在治療花粉病的專家、紐約的林榕生醫生診所走路才8分鍾的附近!才知道他的前台來我診所見工說她曾經診所的工作經驗是在林醫生那裏,花粉過敏季節她要上班到半夜一點鍾才能下班,因為病人實在太多了!而季節性花粉過敏林大夫通常隻需針一次即好了一個季度!一個病人大約隻花兩三分鍾時間進針完成!我才知道花粉病趕緊向林老師學習!林醫生說空談理論誤人誤己!我也問林大夫為何上班時間有大夫能有這麽多時間來群裏滔滔不絕?林大夫說恐怕他的診所病人門可羅雀啊!才這麽有閑!很多大夫即便七老八十了經驗更豐富病人應更多!仍然會花些時間看診幫助病人充實自己啊!我也曾向原中國中醫研究院某針灸大人物討教季節性花粉病針灸療法,他說的條條是道!當然書上也都有,他說每天一次,連續針刺十次一療程,一般兩個療程才可以達到本季節的療效!我想如果他開診在林大夫附近的結局恐怕是關門大吉!再者,如果針一個$100美元祘,一天哪怕多針一兩個病人,那麽一年會多幫到幾百個患者,收入也會多幾萬美元啊!還未計祘中藥在內!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丁誌偉?
說的好。像現在很多所謂的中醫大師,沒有臨床水平,天天做什麽分子生物學實驗
苑嗣文?
@丁誌偉?醫院是掙錢的,附帶著治治病
一個月前接受一個病人,冠心病心絞痛的病人,先後住了三家大醫院,每家住院20天,花了不少錢,但確實沒解決問題。患者步行300米就要出現心絞痛。給我吃中藥治療,一個月了,恢複的很好。自己走1公裏,做飯買菜洗衣服,都不再出現疼痛了。患者很感激,也很感謝。患者自己總結說,現在的醫院都是掙錢的,而不是治病的,病還沒有治,檢查費用就將近1萬了
丁誌偉?
@苑嗣文中國濟南?沒錯。現在醫院就是掙錢而存在。想方設法,可憐的醫保,全這樣分光了
苑嗣文?
大醫院的醫生既是體製的受益者,也是體製的受害者。這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麵兒。
賀軍?
係統生物學——中西醫結合的橋梁
王世保?
不管是將原子實體進行內向的還原解構,還是對其進行外向的係統建構,用的思維都是邏輯思維,都是在抽象的時空裏進行的認識活動。中醫的形象思維是在自然時空裏進行的認識活動,中醫與係統生物學即沒有共同的研究對象,也沒有共同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所謂的結合還是基於對中醫的抽象化解讀而產生的邏輯幻覺。
丁誌偉?
有道理
李燦輝?
@郭鬆鵬-針灸夢工廠?《反對“述而不作”》反對不作,也要反對亂作。
丁誌偉?
上午的時候,說到沒有臨床隻寫書隻空談,這件事要分兩方麵看。一個是很多書卻是抄,抄完之後就成為成果當上教授,再,另一個就是真正的在思考。我作為一個完全外行,走進中醫,看了很多很多文獻,給我啟發的,往往並不是當前的大家,而是一些不知名的人。比如劉斌,他寫了十幾篇,我幾乎讀了他所有的文章,我才知道中醫人是怎麽想的。還有很多人,就不提了。我是外科醫生,年輕的時候,總愛飆誰的刀快,誰做了第一台什麽手術。但是現在覺得,還是要創新,創新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產業結合,團隊協作。沒有一群人,一個人走不
燦輝?
述,複述、引述、敘述、闡述、綜述。作,原始創作。價值不一樣。@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古人說述而不作乃自謙
秦寶貴
專業自信的建立,需要艱苦的訓練與探索,成功的軍事統帥麵對強敵有泰山崩於側而目不瞬之意誌,成功的西醫師可以幹凈利落地將1個命懸1線的重患救治成功,沒有1個廢動作。。。成功的中醫師應西醫會診可以用簡單的麻黃湯,桂枝湯,或4逆湯快速救治1例呼衰,心衰者,甚至用1針1穴堅定地救活1個急症垂危者。。。自信,也是1種醫學現象,願意承擔責任者,多有自信,敢於麵對批判與挑戰者,多有自信,中西醫師必須擁有專業的自信,職業的自信,密集的專業訓練會打造專業自信,讀書與臨證,讀書與實踐會增加專業自信。。。而總是擔心自己家門鎖沒鎖?半路返回查看者,何止沒自信,而是強迫症狀。。。所謂直覺,也是感覺,所謂感覺,是難以量化與稱重,度量衡的,這是當代醫學與科學的瓶頸,所以,我隻能說,感覺是極其重要的醫學術語,直覺也是感覺,感覺是極其3D的,全世界的中西醫師應當努力研究感覺,並努力相信數字的同時,努力相信並建立自己的專業感覺,相信自己本身也就是1種超級靈驗的大探測器,不斷運用自己,增強對感覺的相信,自信人生200,會當水擊3000。[Smile]
回複燦兄關於述而不作:述,是說話,是講述,是表述,是專業的講話,不是1般的8卦聊天。比如論語之類。而人類語言立體多姿,常常真偽難辨,所謂巧言令色者亦多矣。而作,是執筆為文,以文字記錄思想,這是個大問題。1)需要原創思想,2)需要原創文字。3)需要書寫工具。4)需要文字載體。5)需要自信。而文字為證,其實也是供別人批判用的,而人類普遍有保留自己的思想,沒有幾人去寫慚愧錄。。。
所以,說話可以無須負責,不過是話語權的運用,而作文卻是靶標,可以常為人批判之用。
孔子述而不作,是不敢負責,圖省事,害怕批判。。。擁有閑人70,弟子3千。。。希望儒雅之士與朋友見諒,其實我對孔子也是有1分崇敬的。論語是1本書,儒學經典,我翻爛過。。。顯然不是吃飽撐的,而是因為餓肚子時代的無聊。。。
李燦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即隻闡述古人而自己不創作。
秦寶貴
老子是1個堅定的自信之人,也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大智者,孔子不如老子,我深深敬拜老子,1般人智無法超越老子,老子述而不作,因為他已入無為而治的真人自由自然天然必然之境。。。老子之思有幸留下5000言,不過與天地對談,是無意間留下的。。。
周衰,老子西出涵穀關,不知所終。。。所以,老子是個獨立而獨特思想的人,他對宇宙天地人生命的直覺與研究應當是中國諸子百家之中最高境界的,老子之思是中國人智慧的珠峰。這是我對老子的直覺。
老子之思被文字載於道德經1書,人們認為道字是此經典的開篇第1字,所以,老子思想被名以道字。道的意涵有2:1是宇宙存在,2是宇宙運行規律,道德經所有思想皆圍繞宇宙存在與宇宙運行規律而展開,這也是我對道的定義,應當是萬千定義中最精確的定義。
孔子與老子構建土著中國人群智慧與中國文明的陰與陽,是對立互根轉化消長的。。。
李燦輝?
秦王可繼續發表,直到潘王忍無可忍
秦寶貴
總體而言,老子思想超過蘇格拉底,2人未能碰麵,當時沒有高科交通交流工具,沒有飛機與手機。。。當然,外國人欲讀懂老子思想,須先去學好中文,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來黑格爾想深讀老子,做了努力,但是未能成功如願,至今,西方人士直覺我中國文明另有博大精深與強悍的生命力,於是,引進中餐與中醫,卻又不承認TCM是醫學,欲迎還拒,而自己的醫學難題至今無解,動不動訴諸無理性戰爭。。。其實,也原於我中國文字之深奧難攻,其實,1國母文字也在暗中保護1個土著的人群,而中國人並不乏能讀懂自己祖先思想的人。當初的黑格爾能夠東行求學,自己學會中文,真切求解老子所作的1,2,或許世界無大戰。
老子的宇宙觀是另類的,他否定了造物主,認為存在了,就是永恒的,所謂有無相生,也因此,老子是個堅定的無神論者,老子的宇宙觀,被霍金們費勁地在設法表述並推演實證著,卻至今無果,而人類移居火星之思卻是愚蠢的,因為,我堅信地球必是最宜人類居住之地,人類反自然,功利心過強才是紛爭與中西醫學紛爭的本質。
梁兆暉?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麻煩指出上述對於老子觀點的依據,道德經哪一段支持上述論述?
秦寶貴
@梁兆暉?道德經1共沒有多少字,自己費勁去讀讀,就找到答案了,能背下來最好了。TCM經典與道家哲學經典是公開的,不涉及機密。
梁兆暉
《道德經》第一篇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老子論道提出了「道、名、有、無」等概念,宋朝司馬光認為「世俗之談道者,皆曰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曰:道亦可言道耳」,即是說,老子所說的「道」並非常人平時「常道」和「常名」,而是宇宙天地之道,恆古不變,隱含在萬事萬物變化消長之中的道。
丁誌偉?
單獨談論道德經,怎麽吹都好。問題是世界上不僅僅有中國文明,還有西方文明。老子這些思想連儒家都pk不過,遇到西方文明,直接被視為文明遺跡了
諶春亮?
@梁兆暉?古的麽您,談到了道,何不繼續談談外感的道
@梁兆暉?嗯嗯好,我們是醫生,怎麽讓道落地呢?具體
寶貴
醫學思想,應當是最博大而精確的人類思想,它肯定超過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也應超脫於政治經濟學,醫師的權力也是極其超脫的。。。醫學麵對人生命,時刻思索生命的奧妙,並試圖挽救與維護,而不是摧毀生命,而當代大人類之思,主要是將科學用於摧毀生命,或用於戰爭。。。醫學在天下大同之前不過2個用處:1)附屬於政治經濟學,2)偶爾參與國家之爭,比如輸出鴉片類。。。這是另類討論,不論也罷,這個世界上因此缺少真誠的醫學討論者,司馬遷先生所謂:天下。。。天下。。。醫學家麵對的應當是1片精神世界,雖然處於物質世界,因為人類是有精神的,拋開此類問題不論,醫學家應當有良知下的良好邏輯思維習慣。邏輯2字,是"國學大師"梁先生原創的哲學術語,其實,不過是外國語的中文譯音,邏,有巡邏之意,搜索,搜邏。。。輯,有編列,整理,為文秩序之意。。。不過是將人類自己的散亂之思加以理性整合,使自己明白,使它人明白自己精神世界的結構與3觀指向。如今,權威者已經有人願意出麵整合醫學亂向,整合的依據如何?還在看。其實,邏輯這個外來語,不過是用來表達道理的,邏輯2字,貌似高深,其實,也就是道理,簡單化:邏輯=道。道的秦定義如上,道或道理無限可分,有n種,醫學,因為要麵對生命,不是摧毀與殺戮,而是拯救與研究,所以醫道,醫學道理應是人類的最高最大之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間必然有王者,所以,王亦大。
上文所述是醫學判斷,醫學必須判斷,如果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國王"統治占領自己的那份獨立的精神世界,則醫師必然要對病人負責,而生命有形神兼備之性質,所以,醫學判斷除了有證可循,必須還應具有極其強烈的穿透力,甚至,醫學之思是穿越的。。。人類之思思無涯,人類之思也許思無邪。(吾生也有涯思無涯。。。)。
醫學正判主要的解剖刀與針具並非CT與MRl。。。恰恰是道(道理=邏輯)的運用,知道多少盡力用,不用白不用,因為用心動手與動腦就是表示人類在做人。
不想知道的醫師決非好的醫師,隻能淪為壞病的製造者。。。醫師非神仙,可以通過學醫行醫去知道,以此修"仙"。但是,急不得,醫師需要爆炒與小火慢燉。。。甚至8卦爐中煉,你就是幹這個的。。。我的老師都己近百歲,他們是我的活神仙。
醫學思想的穿透力,也許就是醫師麵對病人所運用的獨特思考,這是1種搜盡奇峰打草稿的過程,麵對慘烈,麵對流血或高熱,麵對1地雞毛。。。麵對1把生命的鏽鎖,不僅僅是摧毀與更換零部件的工業簡單,而扼殺割除毀滅生命極容易,人生命也不過如同倮蟲,其S也堅強,其生也柔弱,但是,陰陽者,天地之道。如果誰願意與天地之道為敵,吾輩做為1介中醫師隻能善意規勸:請順便。
道,宇宙存在需要承認,自然規律需要認知,邏輯推理需要運用,不過是醫學之用。所以,張仲景撰傷寒論不過是傳承素問9卷陰陽大論。。。建構控病程序,同時高度重視個案,傷寒論時代並沒細胞學,也沒有CT與MRl,甚至連體溫計都沒有,醫師4診合參,常常又隔空推論,卻能正判,顯然智慧高妙。。。不過是道的善用。
李燦輝?
按秦王所論,中醫隻能“述而不作”了。@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諶春亮?
用針,必先診脈。@李燦輝?帶頭帥鍋診脈乎?我們是中醫身份嗎?
李燦輝?
@諶春亮福建?診脈是規定動作[
杜曉霞
扁鵲一眼,就知病在腠理肌膚腸胃骨髓
秦寶貴
述,是自己問自己,兼問別人。述,運用的是語言,人類思想是語言在腦中的交織,其元素是時間,空間,與存在,其中,含有方向,含有名,名就是趙錢孫李。。。甲乙丙丁。就是上中下左中右,東西南北中,就是8風,就是6合。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後玄,中土黃,就是ABCDE,就是12345,就是陰陽,就是3才天地人,就4時春夏秋冬,就是5髒6腑7情8風9州10全。。。名=符號,人類思想是符號的運作與編碼/編織,人類用"名"來思維,思想的分為象思與數思,象是圖形是3D的模糊的。。。數是單純的是點陣,是精確的。醫學的思想是素問,醫師麵對病人主要是問自己,編織思想之網,尋獲1米陽光,對接邏輯,提取腦中的數據庫之數據,內含學識與經驗。。。然後進行醫學正判,所以,醫學思想是隱密的,是高速運作的腦力勞動,這是患者看不到的,隻有專業的同行可以知曉其中的道理與默契,專業的火花可以碰撞,而邏輯勝出。。。醫學的動作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大音希聲,也許大道至簡。。。醫學論文,隻是醫學思想的訓練術,真正的有效力的醫學研究結果是簡單的,比如青蒿素,不過是被迫走進浩如煙海的TCM經典與故紙堆中去翻1堆爛書,再進行原始的海選隨機,再聚焦1種普通小草。。。然後設法提取1種物質,能夠用於lV,當然,也可以直接食用此類小草草本本體,但是,不夠科學,可但是,人類攝食主要應當使用自己的先天具有的消化器即原始又科學,科學不過是特別之道,用於人類生活的特別之需。。。無論如何,青蒿素的發現與製造其原料遍布全中國,其提取工藝較為簡單,其溶媒不過是1種麻醉劑,而乙醚本身並不值錢,要問,還有沒有更有用的青蒿素可能從青蒿草本之中自己走岀來對抗大病而不僅僅是乙知道的蒿甲醚?我相信會存在,但是需要屠老手下的博士們多1點原創與思考,己知,蒿甲醚不過是草本青蒿生物細胞之中所含有特別物質之1種,而細胞卻是小宇宙,既然其中1種可以醚提取,而更有用的特別物質當然也可能脂提取,或者汽油提取。。。你要做事,去實驗,去試驗,去以身驗藥,先去吃河豚。。。
而所有的關於TCM的發現發明與創造,必首先原於中醫理論的存在。
中國人習慣了述而不作,但是,卻原創發明製造了人類史上至今最為發達的文字係統,有幸將我中國人群的生存智慧與思想較完整地書之竹帛記載於TCM經典之中,至今,如同生命秘笈生命密碼令人癡迷又難以理解破解,因此,有專家大師1時氣惱,竟然憤而舉錘砸爛,粉碎之,但是,醫學精神卻是空靈存在著的。。。是難以用物質與金錢,與核武器所能摧毀的。。。
廢醫驗藥者可以休矣,TCM醫學思想與理論如何去滅絕?人命實證的原始記錄如何去消滅?而TCM理論再反動落後,最終不過是叫你尊重宇宙的存在與遵從宇宙天地人生命的運作規律,也就是教人遵從天地之道,如此而已,TCM醫學理論不科學不進步不光明不正確麽?本王實在看不出陰陽者天地之道這種TCM經典之作的千古名言有多反動,有人為神馬非要與宇宙的存在與自然規律生命的固有程序做戰?你如何能摧毀宇宙與天地自然人群與所有生命?
李燦輝?
@杜曉霞加拿大?扁鵲那是天眼,即把握靈感直覺的規律
1-10
一一一一一一一
述而不作”與中醫治學
李登嶺中醫思維是個什麽東東
丁誌偉?
@李登嶺 山東?你這篇文章是啥意思,沒有看懂。引用的都是雲山霧罩的文字
你能不能直截了當的說你認為中醫思維是什麽。別管別人說什麽,也別反問。
賀軍?
@李登嶺 山東?好文!您的文章間接地回答了守正與傳承的關係。這個話題引申出中醫教育應該如何進行方能培養出具有中醫思維的現代中醫師。
李登嶺
隻是試著討論,希望引來風凰。
賀軍?
中醫若要擺脫從屬地位,就必須有學者能從理性的角度闡釋清楚中西的關係。
丁誌偉?
中醫思維,是獨特與西方思維的一種人類的認知思考表述方式,其特點就是基礎性名詞具有一種動態性,靈活性較強,意象範圍大,可以更加動態的描述一個畫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中國畫,中國風水學等等具有同源性。目前,隻能用中文的文言文才能較好的表達。白話文難用運用。
Rachel
中醫思維,就是從基於陰陽五行,取象比類來思考、描述和解決生命的生老病死等一係列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個人愚見,見笑
丁誌偉?
這麽說,也沒錯。我是從中西比較的角度來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對應西醫思維的特點。對比為主
賀軍?
@丁誌偉?丁老師形象地闡釋了中西醫的差異
丁誌偉?
西醫思維,是建立在物理學上原子與哲學上的還原論二者結合後的認知思考表述方式,其特點就是基礎性名詞具有對應一種結構明確物理實質基礎之上,物質功能為各種物質之間活動的表示。可以精確的描述一個物質或疾病的可以觀察到的特點。與現代科學關係密切,是生物學思維在醫療領域的具體使用。使用英文語係表達。白話文能夠較為方便的表達。
杜曉霞
也談中西醫思維。
中午吃飯,跟西醫醫生忽悠中醫的五運六氣,今年冬天太暖,怕是來年會有疫情。西醫笑著說了一句,cannot kill all the bugs. 五運六氣是這麽簡單的嗎?你們說說五運六氣唄,從科學角度分析一下
梁兆暉?
如不中西醫學結合,根本看不好病
丁誌偉?
用寒冷不能殺死病毒肯定不是五運六氣的全部內容,但是至少是一個解釋。人,一旦能夠使用簡單的,就不使用複雜的。學術理論也一樣一旦使用筋膜能夠解釋疾病,就再也不使用中醫的經筋,當皮穿支能夠被西方接受,就再也不使用穴位。
梁兆暉?
針灸任務已近尾聲,中藥已成主旋律
郭鬆鵬?
守正創新,不盲目西化,獨立自主地創建與現代醫學並駕齊驅的中國民族醫學。讚
丁誌偉?
什麽叫針灸接近尾聲,明明剛開啟好不好
胡玉寧
針灸隻做保健,真的是幹針都打不過啦!也就是給按摩做個陪襯,收點碎銀子的幹活啦!可不是尾聲嗎?!
丁誌偉?
所以,針灸一定要突破到內科和急症,一定要找到西方的物質基礎。從而逼迫西方認可中醫針灸的理論先進性
杜曉霞
針灸方興未艾,中藥任重道遠。
胡玉寧
喜歡跪的人,怎麽也站不起來!讓能站著的人挑起重擔吧!@丁誌偉?你來!
@杜曉霞加拿大?你也可以!起碼不崇洋媚外,也不整天價人種論......
杜曉霞
@胡玉寧-北中醫-加拿大?我們家不可以有種族論,我問兒子他的同學是哪個族裔的,他都要說我種族主義,堅決不告訴你
劉美嫦?
@胡玉寧-北中醫-加拿大:”針灸隻做保健,真的是幹針都打不過啦!也就是給按摩做個陪襯,收點碎銀子的幹活啦!可不是尾聲嗎?
@丁誌偉?: “所以,針灸一定要突破到內科和急症,一定要找到西方的物質基礎。從而逼迫西方認可中醫針灸的理論先進性.” 您們說得有道理!讚同!但怎樣去逼迫?
胡玉寧
逼迫?怎麽可以逼呢?小孩子學習都要靠自覺!何況大人呢?!有的人永遠不滿足於已經治好的病,永遠在尋找更好的治療辦法.....西醫不就是這樣嗎?!中醫人有一點點兒小的革新,就是忘了祖宗!海外現在動不動就還扣上一個違法行為!那就隻好給人家揉腳了......這個最安全!還不違法!
秦寶貴
所以,針灸一定要突破到內科和急症,一定要找到西方的物質基礎。從而逼迫西方認可中醫針灸的理論先進性一一一複丁兄,1)針灸術早已突破到內科與急症,比如針刺某穴可快速止痛,比如正確針/灸足三裏穴可以有效地幫助重症病人恢複提升生命力。比如正確針刺人中穴,中衝穴,或會陰穴,湧泉穴。。。可以用於有效的救治腦挭,腦出血,巔癇及急症昏迷。。。2)而針刺可以用於麻,用於開胸開腹手術,早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已經得到中國人的密集群證,這些病例有些是西醫麻醉介入,但是,也有純粹使用針刺完成手術的。。。因為年代敏感,所以導致中西醫專業人士竟然有意避而不談,或全盤否定,因為,這些人掌握了話語權,占領了TCM學術討論的話語權平台。。。如果權威的中西醫大師們至今仍然以西方冷戰思維看待中醫學術研究,為了避險,在漫天的論文與專業學術著作中無視這些登峰造極的針灸研究與實證的進步,隻能說是當代中國的某些學人學者大師院士是有意的徹底追西,而無益於我TCM研究的真正進步。3)至於丁兄做為1個知慧的西醫師敢於正評TCM研究,而且有謙謙君子理智之思,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君所提出的問題略顯幼稚(不能怪君,因為位高權重的主流TCM研究者發表漫天論文論著多有誤導),因為,西方人士早已揭露了針刺能產生醫學效應的西醫現代科學的道理,就是,針(灸)可以促使高級高等動物與人類體內產生特定物質,此類物質主要是神馬,無須我揭示,換言之,我TCM針灸術具有物質效應,決非偽醫術(巫術),決非安慰劑,決非所謂心理誘導。。。但是,目前的西方人某些西醫人明知這樣,卻總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經濟學資源,利用自己的學術陣地還在反複地鼓噪廢中醫驗針灸,而1眾中國學人卻唯唯諾諾,不敢向西方美人訴諸批判,而自己發表的學術論也語焉不詳,連試圖守正正傳的勇氣都沒有。。。是令人遺憾的。
丁誌偉?
我都用上突破這兩個字了,就不要老是那一套“中醫祖上能夠用針灸治療重症”
要是那麽簡單,我還用突破這兩個字嗎
秦寶貴
醫學,決非純粹的哲學,也決非純粹的科學,更已經被資本與利益極度介入,這是當代地球人討論中醫必然要紛爭的主要原因。但是,粗知TCM理論,應當知道TCM必有其真,而且真人直證,很多TCM正能量的道理也更被當代WM有識之士有意無意之間的在重複再證。。。但是,他們當然認為與TCM無關,因為它們至今拒不承認TCM是以人為本的醫學,而當代醫越趨以資本為本,利益是難以討論的,但是,真人卻普遍存在著,這就是70多億地球人。
丁誌偉
為什麽要用突破?就是在病人獲得一個明確的西醫診斷的時候,中醫針灸或者中藥能夠有一個明確方案。也就是說循證醫學
你隻討論哲學,指責中醫一代不如一代,肉食者鄙之類的,有什麽用
秦寶貴
西方人士堅定的捍衛自己的學術學科利益領地,是難以向1些人講道理的,治本之道,隻有入鄉隨俗,但是也要清靜自正,中醫人士也沒有極大必要非要溶入"主流",非要實現自己的美國夢。但是,美人民眾大眾普遍可愛,也值得吾等西行上國者同情他們。5誌喜怒悲思恐,同情心還是要的。[Smile]
丁誌偉?
這就是人類文明的戰場。輸了,就沒有了。就這麽簡單,美國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的醫學,現在啥都沒有了
中醫打不過西醫,取得不了突破,就是一個下場,落後的無用的醫學
秦寶貴
百年中國,至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中國人對中醫研究早己取得登峰造極的進步,其1是。。。其2是,吾已多次指出,也使吾壇有識之士開始?異與警醒。。。所以,百年以來,我中國中醫研究總在進步著,但是,局部卻在遭遇資本極度侵入與介入,至使本來應當突破的研究遲遲滯後,而醫界充訴過多偽論,逼迫老1代中西醫人士及新生代中西醫人士也已經看到,難以容忍。本王不過1草介中醫師,對管理國家事務沒有1絲願望,因為管理者足夠多,所以,隻能適度指出,輕輕批判,也是供批判用的。[Grin]
yi fu?
各有各的優勢,相對論量子力學確定了牛頓力學的不完整,但牛頓力學平時我們一樣要用
秦寶貴
但是,當你已經榮登榜首或學術高台,須知對吾TCM學術應當適度敬畏,尊重自己的專業精神,應當嚴加注意自己的偏執片麵有違我TCM學術真經真義的言行所產生的偽論與對公眾的誤導。[Smile]
yi fu?
中醫理論不等於真理,不一定非要用西醫現代醫學方式解答清楚,跟數學解答方式不同是一個道理
丁誌偉?
牛頓力學和相對論量子是一脈相承,是父子關係。中醫和中醫是兩國關係,誰的強大,誰的人多,若趕上不好年頭,搶一把對手國,也是正常
秦寶貴
同時,應當明白當代中醫針灸研究與草藥研究正處在1個突破的時代。。。TCM研究當然可以取得重大成功,因為,TCM研究已經有2個重大進步,但是,為什麽至今遲滯?這是我這種草芥TCMD要質疑的。但是,本王對TCM相當自信,TCM重大研究成果如同旭日東升,如同躁動於母腹中的胎兒。。。TCM將由自然王園林國進入自由王國,再重返某種天然王國,終將天下大同而進入必然王國。
其突破點基於現代中國人所取得的TCM2大成就,目前,己經昭然若揭。。。但是,掌握國家醫學資源的高端人士應當勤奮勞動而大有作為。此令!
丁誌偉?
所以啊,前幾天在討論針灸的微信課程安排都是筋膜,很少講黃帝內經了
秦寶貴
逼迫?怎麽可以逼呢?小孩子學習都要靠自覺!何況大人呢?!有的人永遠不滿足於已經治好的病,永遠在尋找更好的治療辦法.....西醫不就是這樣嗎?!中醫人有一點點兒小的革新,就是忘了祖宗!海外現在動不動就還扣上一個違法行為!那就隻好給人家揉腳了......這個最安全!還不違法!一一一對胡君此言給予正評。個人意誌神聖不可侵犯,這是我認為的1條TCM秦定理,不逼迫誰接受,但是,大學時代,曽讀到1書《嬰幼兒的意誌》,現代頂級心理學研究,3歲小兒已經擁有神聖不可侵犯之意誌。所以,本王建言全民皆醫,就是以國家行動保證國民認知自身生命及其細節,教育國民自幼熱愛自然,尊重生命,並自愛,使國民皆具相當的醫學知識與技能,會互相尊重,有效地進行醫學與生命的專業交流與互相理解與有效力,盡力完美的救治與安慰,當人人都知中西醫,人人都是資格或執照的專業中西醫師,國家醫事已經進入無為而治之大境,何必醫學災難叢生?何必民眾動怒非理智殺醫。
依我肉眼可見,實現全民皆醫應當由美國先進實現,但是,恰恰美國卻不斷收緊醫事與醫學的壟斷。。。而美國做不到的好事,中國當然可以去做。1國文明,1國科技進步,主旨不過是有效捍衛國民生,同時,不過是促使國民認知自身生命,敬畏生命,自己懂得自愛,同時實現國民之間的有效交流與互相安慰,常常幫助,更多的治愈。
當然,本王僅僅統治自己1人,連統治父母兄弟老婆孩子的願望都缺少。。。所以,僅僅是建言,我1再隆重推出我的秦王全民皆醫論,並視為醫學理論的貢獻與進步,我願以此理申報各種獎項,即使炸藥獎也接受了,盡力避免人類遭遇大力殺傷,炸藥獎的錢也可以為吾輩善用,用於全民皆醫。
在此,再次申明,本人對全民皆醫論擁有原創首創首推專利權。希望諸君引用,討論,傳布,或批判用。
正式命名:秦王全民皆醫論。
杜曉霞
@丁誌偉?量子熱會過去,各種熱都會過去,黃帝內經應該不會。
丁誌偉?
哪有什麽熱,一直以來都是那樣發展
李燦輝?
@杜曉霞加拿大?黃帝內經根本就沒有熱過。有人讀了第一段,就“述而不作”地將其化為全民皆醫。
秦寶貴
當皮穿支能夠被西方接受,就再也不使用穴位。一一一討論致丁君:1)皮穿支值得TCM研究者關注,吾對您的發現與總結給予正評。2)穴位,遍布體表有n個。但是,體表點刺入針具,應當是中國人首先發明創造的醫術,因為己知施針需要醫師事先通曉陰陽五行,髒腑經絡之類,甚至需要知曉月亮的盈缺(天體運行),也因此體表點(穴位)隻有與醫學理論相關,才是穴位,也就是說,所謂穴位是醫學專業術語,應當首先獨屬於TCM,也隻有TCM師對穴位擁有最高解釋權,如今,美國人無知TCM理論,也學紮TCM針,他們自命幹針,不過是:1)學術竊取。2)毀傷專業精神。3)其行為歸屬非醫學,偽醫術。TCM專業認知:TCM針灸穴位有3種,A經典穴,需要施術者熟知TCM經絡圖循經取穴。B阿是穴,主要取穴方法為以痛為俞(穴)。C重複穴,即阿是穴剛好與經典典重合。而西式幹針所紮的"穴位"不是穴,因為與醫學無關,更與TCM理論無關。是濫用,盲紮,無理。。。不過是利益所求。
yi fu?
秦王的這個中醫從小學開始比前一段的陰陽五行進教材還要猛一點@丁誌偉?丁老師指的突破是啥?中醫理論蓋過西醫理論嗎?
丁誌偉?
如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裏說的一樣。最終醫學有可能回歸到越來越像中醫,但是現在所說的中醫隻是中國古人非常天才的思考結晶,而突破後的中醫是建立在嚴格的實驗基礎之上,有清晰的可重複的形式
yi fu?
中醫思維模式就讓中醫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向。西醫解構還原,要求還原的是客觀所見的真實,中醫比象還原,就是印象派,可能更重視邏輯上自洽性。比如五行。中國思想一早就認識到萬物可不斷分下去,解構還原在古代的水平不可能了解一切事物本源,才以取象比類的方式設計陰陽五行等等理論,為的是總領認識的方向。
當把這些理論拿進中醫,可能因為推算的方式不同而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可能我們應該理多地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及完整性,而不是可重複性。
yi fu?
中醫思維有它的獨立的方式,與整個中國當時的文化是相關的。
有沒有聽過一個中國古代數學的題,雞兔同籠求各有多少動物[Grin]。古代沒有二元方程的概念,一樣可以算出來,而且在人力算的條件下,比解方程還快
丁誌偉?
隻有一個人體,也就是隻有一個事實。中醫描述,雖然不為現代人所明晰。但肯定是一個關於人體的整體畫麵,隻要西醫有一個整體畫麵與中醫類似就可以解決@付弋 加拿大?所麵臨的問題。
yi fu?
當然現在中醫特別是針灸整個理論體係少了一個取類比象的來源和應用幫理這一大塊,大家都糾纏在經絡實質,穴位實質這一個區間裏,卻往往忽視古人對經絡穴位 的立意,說得直白點就是用西醫的思維曲解中醫的經絡腧穴,等到用的時候自然也隻能從還原的角度去取穴
丁誌偉?
我找到的整
1-12
一一一一一一
穴位敏化科研進展
冷三華
acupoint sensitization and C nerve.pdf?建議大家讀讀這篇文章,對認識腧穴具有重要的意義
秦寶貴
誠請華兄先說說此文新意何在?貌似,此論博大精深,恐怕連專業編輯也難有足夠耐力讀完整,莫非如同華氏《堆壘素數論》,當初送給專業編輯出版發表,編輯送給世界1流數學大師審"稿,大師直言不諱,1時難以讀懂,但是必須出版發行。先請華兄解其要點12,或許請出隱去的潘兄出麵解其要點1,2。
冷三華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先讀讀再說,不然我說再多也益處不大
秦寶貴
當然。既然貼出,兄也有導讀之責。
冷三華
Acupoint sensit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yperexcitability of C-type neurons. 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C神經理論的新證據 (2019)
秦寶貴
@冷三華,針灸、理療,紐約?謝謝3華。神經參與經絡結構的建造,但是,經絡結構不僅僅是神經一一一TCM秦定理之n。其它的,本師不敢多說。
而神經的x端已經不是N,漸變為y,設N為陰,則y為陽,則N與y對互轉消。。。TCM原論:陰陽者,天地之道。
丁誌偉?
@冷三華
穴位敏化科研進展
冷三華
acupoint sensitization and C nerve.pdf?建議大家讀讀這篇文章,對認識腧穴具有重要的意義
秦寶貴
誠請華兄先說說此文新意何在?貌似,此論博大精深,恐怕連專業編輯也難有足夠耐力讀完整,莫非如同華氏《堆壘素數論》,當初送給專業編輯出版發表,編輯送給世界1流數學大師審"稿,大師直言不諱,1時難以讀懂,但是必須出版發行。先請華兄解其要點12,或許請出隱去的潘兄出麵解其要點1,2。
冷三華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先讀讀再說,不然我說再多也益處不大
秦寶貴
當然。既然貼出,兄也有導讀之責。
冷三華
Acupoint sensit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yperexcitability of C-type neurons. 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C神經理論的新證據 (2019)
秦寶貴
@冷三華,針灸、理療,紐約?謝謝3華。神經參與經絡結構的建造,但是,經絡結構不僅僅是神經一一一TCM秦定理之n。其它的,本師不敢多說。
而神經的x端已經不是N,漸變為y,設N為陰,則y為陽,則N與y對互轉消。。。TCM原論:陰陽者,天地之道。
丁誌偉?
@冷三華
寶貴
筋膜有深淺有厚薄,多用於包裝肌肉,隔離肌群。。。針刺,針之所至,必穿皮(真皮)方可為刺入,否則約等於灸與按摩等等,這應當是TCM針刺術定義的首要之處,當今的針灸研究者與教科書竟然完全忽略,不作表述,後續討論也就無法有效展開。因此,針刺與灸按,其所發生的醫學效應性質有重大區別。穿皮後,針刺可以深入脂肪層,肌層,穿透胸膜,腹膜,粘膜。。。甚至刺中肝腎心脾之本體,當然,真接刺中某髒器,N結,N幹以達特別良效,古今TCM皆有做過,比如天津金氏芒針等。如今西醫外科手術講求微創,其實,最簡潔的醫學微創技術,也可能是TCM毫針或芒針之類,不僅僅是微創甚至也可達極其精準之效。關於醫學技術的侵入性操作的創傷度,TCM針刺術早已經達至微創程度,而關於TCM醫術精準度,也有可能達到非常精準的程度。。。不過目前而言,無論中西醫都需要真人控製工具(針具,Al機器人之類),人類尚未實現主動求醫路邊機器人給自己紮針,手術。。。如同隨時路邊提款付單1樣方便,設想,將來,人類以針刺之法治病若能變成僅僅掃描皮膚2維碼或3維碼就解決問題,該有多好?[Tongue]
範延年?
哈哈哈想像力超強。秦王威武。
秦寶貴
人類最微薄的膜器,是細胞,是細胞膜,這比筋膜之類要薄的多,但是,1層細胞膜已經是n層,因為決定細胞的生命與代謝,當代生理學若有《膜學》,應當是1本大書。因為生命的結構同樣複雜,膜同樣複雜,因為,生命之膜由生命細胞建造,而不是塑料薄膜。。。細胞需要血液營養,才能鮮活有功能。。。N細胞如何被血細胞支持?如何被血管支持。。。1根N纖維如何與1根微循環血管結合的?是平行滲透,還是池浸泡。。。我認為,也可以是對接一一一TCM秦定理2020(13)。
曉霞
秦王威武,對於線粒體膜來說,cell is a mansion,佛觀一滴水,十萬八千蟲,科學未至之前,思想家哲學家玄學家先行 ,中醫圓了大家的詩人夢
王世保?
【邏輯思維正在讓中華民族淪為沒有精神家園的遊魂】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是認識不同世界的兩種思維方式,其中邏輯思維從古希臘的幾何推理證明中衍生出來,是建構抽象時空世界的思維方式,具有異化認識對象的特征,造成了西
1-16
一一一一一一一
武漢肺炎是熱毒還是寒濕?
秦寶貴
@李燦輝?@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那就先定陰陽,劉院長認為是陽證,仝院士認為是陰證,秦王的裁決?一一一謹回燦輝李博大神靈所問:
1)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陰陽,推之可10,數之可100。。。萬之大不可勝數,其要1也。。。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濕也屬陰呀
李燦輝?
@邱模炎?《因體質、誤治、大量輸液濕熱可以轉為寒濕,但不能說病本是寒濕!》加上激素等抗炎藥物壓抑陽氣。
秦寶貴
目前,CCTV將邀鍾院士登場對此疫發生原因及防治進行權威解說,這是不夠的,應當邀請仝院士及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科學家登場對此疫發生與救治做出中醫學的權威解說。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對嗎?應該邀請劉清泉院長或湖北的中醫專家,?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李登嶺 山東?寒溫之辨不休呀
古旭明?
西醫在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的短短一個多月內就在他們的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有流行病學分析,病毒結構分析,臨床病例報告等等。反觀我們中醫界還在傷寒與溫病,寒濕與是熱之間爭論不休。自古以來就不重視對病的認知,隻注重從症狀體征和自然環境尋找病機,處方用藥。《內經》明言:無問其病,以平為其。因此我認為各路英雄可以繼續各施各法,不必拘泥。共建是記錄完整數據,以便日後匯集總結,發現新的治療規律,把中醫學水平提升一步
諶春亮?
@古旭明 廣中醫本RMIT碩博 墨爾本?,因為西醫思想武裝的中醫人一心想著“金標準”“定型”。
秦寶貴
西醫在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的短短一個多月內就在他們的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有流行病學分析,病毒結構分析,臨床病例報告等等。反觀我們中醫界還在傷寒與溫病,寒濕與是熱之間爭論不休。自古以來就不重視對病的認知,隻注重從症狀體征和自然環境尋找病機,處方用藥。《內經》明言:無問其病,以平為其。因此我認為各路英雄可以繼續各施各法,不必拘泥。共建是記錄完整數據,以便日後匯集總結,發現新的治療規律,把中醫學水平提升一一一支持旭兄。
房才龍
小柴胡湯好像比較合適,特別是初中期,柴胡解熱,抗流感病毒,黃芩抗流感病毒還有可能的合並的細菌感染,人參增強免疫力,促進特異免疫球蛋白生成,初期病人無高熱,甘草抗炎,半夏化痰抗炎。中西醫都說得通。根據病情調整藥量,必要的加減。病毒是因後續的濕痰熱是果。需考慮抑毒也不違反中醫原則。
梁兆暉?
小柴胡加厚樸、茯苓、藿香
李燦輝?
講單味藥,藿香和蒼術值得研究。
房才龍
目前病人都有一定的恐懼心理,恐則氣下,柴胡也有益。所有的病人中醫一定要早期介入。
秦寶貴
鍾南山們與張伯禮們應當是第1個知道,並確定第1例武漢新肺炎的人,甚至應當是知道或許首發不是在武漢的第1個病例,或者是1小群人。。。國家以重金打造國家重器,這是1個高智的專業群體,擁有最高科學利器,但是,它必須要由對民眾極度負責的真人與超級勇士來加以掌控。
西醫已經是中國國家醫事不可爭議的重要組成部,組成國家醫事的重器,但是,中醫同是中國國家醫事的重要組成部,中西醫可以共組國家醫師,醫學,醫事重器,世界上也隻有中國擁有此能力建造此種特別完美的國家醫事重器,因為中國天生了中醫,並傳承至今,依然生命力強大,中醫,做為最龐大的人類醫學係統,至今還堅定地存在著,似乎是靜默地滲透於14億中國人群的血液中,在維護著民族生命與繁衍。。。中醫的理論已經開始被人們更多獲知,更多實證其正確性,它使醫學指向以人為本的人間正道,中醫理論尚未被人們所盡知,未解之謎很多,尚待解,但是,這些不應該成為將中醫從中國國家醫事中驅逐,淡化,廢除,棄用的理由。。。反而應當堅定地,全力地,專業地,合理地運用中醫,使用中醫,研究中醫,傳承中醫,普及中醫。。。用中醫抗疫,用中醫治感冒,也用中醫治癌病。
中國國家的決策者立意是良善的,中西醫結合的創意是個好創意,但是係統不同,各有其用,可以靈活地進行結合,根據具體的醫學問題,或以西醫為主,以中醫為輔,或以中醫為主,以西醫為輔,或急則治其標開刀手術等以西為主,緩則治其本,強化免疫力生命力以中醫為主。。。如果遭遇到空前大疫,西醫遭遇到不可抗拒的新病毒之類,不要輕言無藥可醫,因為科學告訴人們,邏輯告訴人們,中醫西醫皆是醫,中藥西藥皆是藥,中醫學習西醫是有道理的,而西醫不承認中醫卻是專業無知,也是反邏輯,無理的。西醫可能治的病,或許中醫不能治,而西醫無藥可醫的病,或者決死生的大疫,或許中醫可以治,而史上中國人也就是靠中醫走出生存困境的,當代中國人群也是從大瘟大疫中走出來的,走出1個地球最大人群。。。中醫學的理論是人直證,中醫學的經驗是生命鋪出來的,因此珍貴有價值,可實證,中醫必須得到中國人的善用,而不可被遊離為醫學之外,再隔離壁壘之。中醫學中醫師也是國之重器的組成部分,是參與者與打造者。中國的西醫人士亦應當群體惡補1些中醫知識。
梁兆暉?
強調祛濕是四版的重點,我叫國內的親戚都要喝源吉林甘和茶,源吉林甘和茶俗稱“盒仔茶”,是佛山著名的傳統中成藥,始創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自出產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為涼茶類中成藥,可以疏風清熱,解暑消食,生津止渴。用於感冒發熱,頭痛,骨節疼痛,食滯飽脹,腹痛吐瀉
邱模炎
劃重點!第四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與前幾版有哪些不同?
郭鬆鵬?
今天統一在“寒濕”了,西醫最大的問題是隱瞞症狀,不提“惡寒”。而“惡寒”正是中醫診斷的分水嶺。
秦寶貴
青蒿,青蒿,青蒿素!為什麽不用?低熱,如有經典的陰虛發熱證,可以首選青蒿類方與青蒿素。SARS高熱,此疫低熱,是重大不同,辨證論治用藥需要關注。以更合理。幹咳,亦屬陰虛之證。
王世保?
@郭鬆鵬-針灸夢工廠 這應該是仝小林院士回北京後主張修改的,他認為本次武漢肺疫發在冬季,理所當然地屬於寒濕。
秦寶貴
武漢環境濕重,病發冬季,寒濕為病是病因,但是,病因屬性與所致之病是陰陽,寒因可致熱病,濕邪可致燥病。。。陰陽也是對立的。。。
王世保?
總結以上分析,此次疫病,外感病因主要與火邪、濕邪、風熱鬱閉有關。
從病位上講,此次疫病多以咳嗽、咽痛、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故從髒腑角度上來說,初起在肺;從三焦角度上來說,初起在上焦。主要是火熱邪氣夾濕熱鬱阻上焦,鬱而化火,肺氣不宣所致。
秦寶貴
憑脈辨證,審因論治,以平為期。
王世保?
這是汪劍教授的結論。
秦寶貴
如要辨證,如何解釋低熱?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請解釋一下四班不同期之間的中醫病機演變過程
秦寶貴
如要辨證,如何解釋幹咳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請解釋一下不同期之間的中醫病機演變過程@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四版的分期間中醫病機演變,特請教
秦寶貴
謝謝邱兄的討論,兄亦有高見教我。我再想想。
1)此疫總屬TCM所謂外感病,外,指天地,自然環境之變,之巨變所引發的疾病,多是急性烈性傳染性,大力殺傷人命的病,我簡述為急烈傳殺4個字。
王世保?
《素問·五常政大論》載有“少陽在泉,寒毒不生”,本次肺疫是因武漢的濕盛和少陽相火疊加火運太過所致。所以從寒濕辨治會不會誤導臨床治療?
2.記者:通過查房,您如何看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否具體分析一下?
仝小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屬“寒濕(瘟)疫”,是感受寒濕疫毒而發病。我之所以這樣歸屬,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病發於冬季,而且主要是從冬至(2019年12月22日)開始,經曆了小寒(2020年1月6日)、大寒節氣(2020年1月20日),這個時間段是一個高發期。按照“冬九九
武漢肺炎是熱毒還是寒濕?
秦寶貴
@李燦輝?@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 那就先定陰陽,劉院長認為是陽證,仝院士認為是陰證,秦王的裁決?一一一謹回燦輝李博大神靈所問:
1)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陰陽,推之可10,數之可100。。。萬之大不可勝數,其要1也。。。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濕也屬陰呀
李燦輝?
@邱模炎?《因體質、誤治、大量輸液濕熱可以轉為寒濕,但不能說病本是寒濕!》加上激素等抗炎藥物壓抑陽氣。
秦寶貴
目前,CCTV將邀鍾院士登場對此疫發生原因及防治進行權威解說,這是不夠的,應當邀請仝院士及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科學家登場對此疫發生與救治做出中醫學的權威解說。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對嗎?應該邀請劉清泉院長或湖北的中醫專家,?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李登嶺 山東?寒溫之辨不休呀
古旭明?
西醫在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的短短一個多月內就在他們的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有流行病學分析,病毒結構分析,臨床病例報告等等。反觀我們中醫界還在傷寒與溫病,寒濕與是熱之間爭論不休。自古以來就不重視對病的認知,隻注重從症狀體征和自然環境尋找病機,處方用藥。《內經》明言:無問其病,以平為其。因此我認為各路英雄可以繼續各施各法,不必拘泥。共建是記錄完整數據,以便日後匯集總結,發現新的治療規律,把中醫學水平提升一步
諶春亮?
@古旭明 廣中醫本RMIT碩博 墨爾本?,因為西醫思想武裝的中醫人一心想著“金標準”“定型”。
秦寶貴
西醫在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的短短一個多月內就在他們的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有流行病學分析,病毒結構分析,臨床病例報告等等。反觀我們中醫界還在傷寒與溫病,寒濕與是熱之間爭論不休。自古以來就不重視對病的認知,隻注重從症狀體征和自然環境尋找病機,處方用藥。《內經》明言:無問其病,以平為其。因此我認為各路英雄可以繼續各施各法,不必拘泥。共建是記錄完整數據,以便日後匯集總結,發現新的治療規律,把中醫學水平提升一一一支持旭兄。
房才龍
小柴胡湯好像比較合適,特別是初中期,柴胡解熱,抗流感病毒,黃芩抗流感病毒還有可能的合並的細菌感染,人參增強免疫力,促進特異免疫球蛋白生成,初期病人無高熱,甘草抗炎,半夏化痰抗炎。中西醫都說得通。根據病情調整藥量,必要的加減。病毒是因後續的濕痰熱是果。需考慮抑毒也不違反中醫原則。
梁兆暉?
小柴胡加厚樸、茯苓、藿香
李燦輝?
講單味藥,藿香和蒼術值得研究。
房才龍
目前病人都有一定的恐懼心理,恐則氣下,柴胡也有益。所有的病人中醫一定要早期介入。
秦寶貴
鍾南山們與張伯禮們應當是第1個知道,並確定第1例武漢新肺炎的人,甚至應當是知道或許首發不是在武漢的第1個病例,或者是1小群人。。。國家以重金打造國家重器,這是1個高智的專業群體,擁有最高科學利器,但是,它必須要由對民眾極度負責的真人與超級勇士來加以掌控。
西醫已經是中國國家醫事不可爭議的重要組成部,組成國家醫事的重器,但是,中醫同是中國國家醫事的重要組成部,中西醫可以共組國家醫師,醫學,醫事重器,世界上也隻有中國擁有此能力建造此種特別完美的國家醫事重器,因為中國天生了中醫,並傳承至今,依然生命力強大,中醫,做為最龐大的人類醫學係統,至今還堅定地存在著,似乎是靜默地滲透於14億中國人群的血液中,在維護著民族生命與繁衍。。。中醫的理論已經開始被人們更多獲知,更多實證其正確性,它使醫學指向以人為本的人間正道,中醫理論尚未被人們所盡知,未解之謎很多,尚待解,但是,這些不應該成為將中醫從中國國家醫事中驅逐,淡化,廢除,棄用的理由。。。反而應當堅定地,全力地,專業地,合理地運用中醫,使用中醫,研究中醫,傳承中醫,普及中醫。。。用中醫抗疫,用中醫治感冒,也用中醫治癌病。
中國國家的決策者立意是良善的,中西醫結合的創意是個好創意,但是係統不同,各有其用,可以靈活地進行結合,根據具體的醫學問題,或以西醫為主,以中醫為輔,或以中醫為主,以西醫為輔,或急則治其標開刀手術等以西為主,緩則治其本,強化免疫力生命力以中醫為主。。。如果遭遇到空前大疫,西醫遭遇到不可抗拒的新病毒之類,不要輕言無藥可醫,因為科學告訴人們,邏輯告訴人們,中醫西醫皆是醫,中藥西藥皆是藥,中醫學習西醫是有道理的,而西醫不承認中醫卻是專業無知,也是反邏輯,無理的。西醫可能治的病,或許中醫不能治,而西醫無藥可醫的病,或者決死生的大疫,或許中醫可以治,而史上中國人也就是靠中醫走出生存困境的,當代中國人群也是從大瘟大疫中走出來的,走出1個地球最大人群。。。中醫學的理論是人直證,中醫學的經驗是生命鋪出來的,因此珍貴有價值,可實證,中醫必須得到中國人的善用,而不可被遊離為醫學之外,再隔離壁壘之。中醫學中醫師也是國之重器的組成部分,是參與者與打造者。中國的西醫人士亦應當群體惡補1些中醫知識。
梁兆暉?
強調祛濕是四版的重點,我叫國內的親戚都要喝源吉林甘和茶,源吉林甘和茶俗稱“盒仔茶”,是佛山著名的傳統中成藥,始創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自出產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為涼茶類中成藥,可以疏風清熱,解暑消食,生津止渴。用於感冒發熱,頭痛,骨節疼痛,食滯飽脹,腹痛吐瀉
邱模炎
劃重點!第四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與前幾版有哪些不同?
郭鬆鵬?
今天統一在“寒濕”了,西醫最大的問題是隱瞞症狀,不提“惡寒”。而“惡寒”正是中醫診斷的分水嶺。
秦寶貴
青蒿,青蒿,青蒿素!為什麽不用?低熱,如有經典的陰虛發熱證,可以首選青蒿類方與青蒿素。SARS高熱,此疫低熱,是重大不同,辨證論治用藥需要關注。以更合理。幹咳,亦屬陰虛之證。
王世保?
@郭鬆鵬-針灸夢工廠 這應該是仝小林院士回北京後主張修改的,他認為本次武漢肺疫發在冬季,理所當然地屬於寒濕。
秦寶貴
武漢環境濕重,病發冬季,寒濕為病是病因,但是,病因屬性與所致之病是陰陽,寒因可致熱病,濕邪可致燥病。。。陰陽也是對立的。。。
王世保?
總結以上分析,此次疫病,外感病因主要與火邪、濕邪、風熱鬱閉有關。
從病位上講,此次疫病多以咳嗽、咽痛、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故從髒腑角度上來說,初起在肺;從三焦角度上來說,初起在上焦。主要是火熱邪氣夾濕熱鬱阻上焦,鬱而化火,肺氣不宣所致。
秦寶貴
憑脈辨證,審因論治,以平為期。
王世保?
這是汪劍教授的結論。
秦寶貴
如要辨證,如何解釋低熱?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請解釋一下四班不同期之間的中醫病機演變過程
秦寶貴
如要辨證,如何解釋幹咳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請解釋一下不同期之間的中醫病機演變過程@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四版的分期間中醫病機演變,特請教
秦寶貴
謝謝邱兄的討論,兄亦有高見教我。我再想想。
1)此疫總屬TCM所謂外感病,外,指天地,自然環境之變,之巨變所引發的疾病,多是急性烈性傳染性,大力殺傷人命的病,我簡述為急烈傳殺4個字。
王世保?
《素問·五常政大論》載有“少陽在泉,寒毒不生”,本次肺疫是因武漢的濕盛和少陽相火疊加火運太過所致。所以從寒濕辨治會不會誤導臨床治療?
2.記者:通過查房,您如何看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否具體分析一下?
仝小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屬“寒濕(瘟)疫”,是感受寒濕疫毒而發病。我之所以這樣歸屬,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病發於冬季,而且主要是從冬至(2019年12月22日)開始,經曆了小寒(2020年1月6日)、大寒節氣(2020年1月20日),這個時間段是一個高發期。按照“冬九九
寶貴
2)當代醫師總體不理會TCM的外感病概念,因為過於玄虛與簡單,而重視生物學致病原的確定,這有其邏輯性,而岐黃張李們雖然抗疫有成,但是,也未能看到"小蟲",仲景所見有蛔蟲,但是,細菌與病毒太小,幾近虛無,nm級別,光學電學要發達才可見,這是科學的作用與價值。但是,TCM早期觀察者是深入醫學現場的智慧者,他們發現了疫發與特定季節的密切正相關的對應關係,並實證應對之,取得了TCM的醫學績效,而這種成功與現代科學的關係1直被人們忽略,不再研究,也就使TCM理論對疫與外感病的認知與應對績效失去了重要的價值。
郭鬆鵬?
兩位專家都推薦了“
寶貴
3)如今可以解開TCM關於外感病與應當外感病的理論之迷思,就是:地球生命物共居同1生物圈,其生命程序強烈地受到太陽的引力與輻射的影響,而病毒基層也因太陽引力與輻射(溫濕度)影響,敏感地隨時發生變化,生命體總程序在於基因。所以,太陽決定環境溫度,濕度與氣體之移動,構成了風寒濕燥火。。。成為特定的TCM術語。而1類病毒在自然生態中是喜愛低溫的,比如H1N1與SARS,1類是喜愛高溫的,比如伊搏拉病毒。。。當然,所有的病毒都需要在細胞中才能複製,這也是抗病毒的科學難題。
治愈的效果。
秦寶貴
4)TCM抗疫理論的重要價值,就是在人類尚未科學工具得見病毒時,觀察得到了某病毒或細菌引發大疫與特定自然環境的密切正相關涵數,並提前預防,及正向應對,合理推論,用自然之物草根樹皮應對,並取得重要經驗與獲得極大醫學績效。依TCM抗疫經驗與理論,可以合理判定,SARS,H1N1等疫,其病毒特點是"嗜低溫"的,隻能在冬季高發,天氣轉溫暖,自然會趣於安靜,難以爆發致病,這是1種自然規律。而1年之中,北半球而言,通常1月份最低溫,所以,此疫情多在12月,1月,2月集中爆發,以後自然趨於穩定。
莉?
@山中來者(邱模炎qiu motan,北京)?@梁兆暉?不用創新,會把老套路用得對已經功德無量了
邱模炎?
@艾美莉 加州?同意,先要繼承好
秦寶貴
此疫初起,及時發現,並予以快速中醫介入防治極其重要。1)如有發熱惡寒,或未發熱,體痛,舌淡苔白脈浮者,可以麻黃類。酌加化濕藥化瘀藥,以求快速阻斷疫毒深入。使外感之邪從皮毛而解。
梁兆暉?
應該未病先吃,上工治沒病
秦寶貴
2)初起,如有流涕,咽癢咽痛,發熱舌紅苔黃脈數,宜以桑菊飲,銀翹散類,亦以求疫毒從皮毛而解,盡量使之不犯肺。同時立補充淡鹽溫水,熱水泡腳,或使汗出愈。
3)初起,突發熱而渴不惡寒者,可直斷為溫病,熱勢高,咳喘重,舌紅脈數著,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宜麻杏石甘湯類加蒼術。
邱模炎?
官宣心理幹預措施:但好像中醫心理缺位
秦寶貴
4)初起,低熱,幹咳,舌紅苔少脈數者,可以青蒿鱉甲湯,或青蒿素lV。
5)初起,低熱,胸悶氣急幹咳少痰,舌苔白厚脈濡,可按肺癰治,宜桔梗湯與葦莖湯類,使宣肺排膿。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不理解呀
秦寶貴
此疫已不同傷寒學常規所述,亦不同溫病學常規所見,主要特點是1)初起見證極不1致,2)迅速變化,變證百出。因為是空前的,首發"怪病",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教科書是黑白的,臨床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但是,它再怪,也是外感病,隻能從口鼻皮毛(粘膜)而入,所以,可以快速正判表證,盡力使病邪從表而解,截止於表證,而這是可以做到的,因為潛伏期較有延長,相比SARS,己顯溫柔,熱不甚高,肺水腫不烈,但肺血腫,再合並細菌感染是西醫人應當注意到,這涉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要用也必須用,用於救急,致於苦寒藥與濕邪濕因也要整體關注,諸君已經關注,吾深表讚同。吾能強調的是:病初起的特別識別與醫學正判,快速介入與幹予極其重要,而本疫最大的特點就是初起每個個案表現不1,而程控規律難以建立,當表證未解,變證百出。。。還是棘手的。看來,中西醫師都應加強自己臨床控病的訓練,平時,宜從密集臨證,從有效地用中醫之法應對感冒做起,抗擊外感病,識別正判外感病並應對之,是中醫臨床學所長,而瘧疾也是外感病,腸傷寒,霍亂,痢疾。。。AlDS。。。甲肝,乙肝,乙腦也是外感病,天花,麻疹水痘,甚至狂犬病,也可歸屬外感病。。。很多外感病初起都是類感冒,所以,早期發現,知道盡時控製表證,警覺發現上報表證,可能是監測,控製大疫的1種根本辦法。但是,中西醫人士難得有人認真研究表證。。。而病演變需要時間,可以在初起就以醫學作為扼製的。。。初起不作為,無知初起(表證)。。。待中醫火神閃亮登場,西醫人工肺,lCU閃亮登場,很可能將真人給悠到另1世界去了。
@山中來者(邱模炎qiu motan,北京)?,所見有些不略同,供諸君批判用。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與傷寒和時行溫病不同的疫病也
秦寶貴
yes。識別病在表,極其重要。
邱模炎?
@秦寶貴 (字懷之,號三光)?無論傷寒還是溫病學家都十分重視
秦寶貴
記得有人問過鄧鐵濤先生,取得抗SARS的中醫經驗具體是神馬,鄧老回答大意是千人千麵,不可僵化1法。。。而我研究上述抗SARS經驗用方,若有效者,也是百花齊放,集有幾十個方法。。。而這種醫學現象,也被載入中醫學根本理論之中,所以,中醫理論並不反對程控,但是,中醫理論更堅信客觀檢測觀察所見,更依據臨床大數據,堅定地辨證論治,重視個案的具體醫學應對,這是以人為本,醫師必須用智用命。。。
這是TCM的另類真實,所以,中醫之真,其實也是很可怕的,當中醫師是很難的,因為必須麵對1種慘淡與血色黃昏,而這是治病救人的過程,而醫師也是悲劇職業,但是,曆史選擇了你,你也入了醫門,隻好為理想而戰。
1-
二00八年六月 概 論
就說是這個書啊!前聖後賢。這個書是聖賢留下的,張仲景也算醫聖了吧,這是一種看法,這就是所謂的古典經文哪。那麽又有一種看法呢,說這個書叫《傷寒論》,那麽主要就是論述傷寒了,不能治雜病。你像李東垣說(傷寒論)是不能治內傷。說張仲景長於治外感,認為就是不長於治內傷了。還有的說《傷寒論》所載的方劑都是古方,古方不能治今病,上次咱們還有人提這個問題。這些說法呀,統統是錯的。我們解答這個問題呢,就得對這個書怎麽來的(進行了解)。那麽我們才能有一個正確的看待的方法,那麽這就不能不談中醫的發展的問題了。中醫的發生、發展呢,比較久遠。這個書在張仲景這個時候,距現在快到兩千年了,一千六七百年過去了。那麽這個書有這麽完整的體係,可見中醫的發展那還早的多。由於那麽早,所以中醫的這個辨證施治這套東西不是在某一個基礎理論上研究出來的,像西醫那樣,它絕不是。因為什麽呢?當時的時代大家都可以想象出來,限於科學水平它不可能,而且又沒有什麽好的器具,想要對病變的本質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那是不可能的。隻能在人身的反映上,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證候吧,在這個上麵想辦法治病,中醫的開始它是這麽來的。這麽來的,你們想一想這是很不容易了。那麽這個時間的經過它相當的長久,是經過多少個人體,很長一個時間,逐漸的觀察,逐漸的實踐,他也在這個疾病上看出了一些規律,這個規律呢就是一般的規律。那麽什麽是一般的規律呢?咱們這個書就要講了,這個六經就是的,他說六個類型嘛。(還有)八綱,這都是一般的規律。就是疾病基本是共同的,它有一般的反映。那麽古人呢經過很長的時間,他得出很多的結論,尤其首先得出的是疾病發展的一般規律結論,那麽在這種一般的規律上他想治病的方法。當然那個時候也是實驗,那個時候就是先從實驗來的,他逐漸的實驗來實驗去,做出了一種很可靠的結論。在以前記載這些結論的書最較早的就是《湯液經》。
《湯液經》這個書出的盡管晚,但是發展最早了。叫《伊尹湯液經》,說這個書是伊尹作的,伊尹是商代宰相啊,這個也是不可能的。這個就是以前舊社會呀,封建時代作書的人也不知道中醫是誰搞出來的。那時候結論是很清楚了,很有了啊,那麽隻能說是聖人,就像咱們這個《本草》呀弄到黃帝身上了。咱們講《內經》,說是岐伯和黃帝,都不外乎是皇上宰相這一幫人。他們是天呀!生而知之嘛!這是錯誤的,這是歪曲曆史。實質的作書人呢,他也不準是反動,可是他的確也不知道,他不是一個人。所以中醫的發展呀,不是一個時代,更不要說某一個人了。無論是伊尹,或者張仲景,他都不可能一個人完成這麽一個東西。它是從經驗來的,所以中醫學簡單的說就是經驗醫學,就是從這個疾病鬥爭中搞出來的。那麽張仲景這個書呀,它是從《湯液》來的。這個在《甲乙經》中就有,他說:“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同時在這個書,我們現在這個本子裏,全把王叔和那套東西給拿掉了。他這本書有《傷寒例》,《傷寒例》是由王叔和作的。王叔和搜集仲景的舊論,他搞了這個書。那麽他也說是“仲景舊論,脈證聲色,真方,有神效者”,他就是基於這些東西“擬防世急也”,就是這個時候就有的。那麽仲景他也不是杜撰的,他是對《湯液經》,說他論廣,他有所發揮,這是肯定的。
那麽我們想象《湯液經》這個書,它就好像《本草》,比如說桂枝湯,桂枝湯底下就有了太陽病什麽情況之下來用它,是這麽一種德行(情況)。(湯液經)總是以方劑為主的,一聽這個名呀,叫《湯液經》。那麽張仲景呢他就不是用這麽辦法了,他是把方劑擱到一個病上,你像這個《金匱要略》就是的。像“水氣病”啊,“痰飲”啊,針對一種病,那麽這種病裏頭需要哪個方劑,他就把這個方劑拿來。可是方劑的這種應用啊,依本《湯液》,方法不一樣。那麽我們這個《傷寒論》也是,它是治傷寒。我們中醫說的這個“傷寒”,它是不局限於傷感外寒,它是廣義的,凡是這樣熱病之屬,都叫傷寒,我一會講你就知道了。他是拿出這麽一種病,而用《湯液經》各個方劑,征引很多。那麽中醫它是通過實驗來的,一切的方法規律,一律像王叔和所說的這個是“真方,有神驗者”,有神效者。這些東西都是通過實踐的結論,它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實。古時候是這樣的,現在還這樣,它是客觀存在,它是自然界的一種規律,它不變的。我們講這個幹什麽呢?所以現在學這個還可以用嗎,不像他們說的古病(古方不能治今病)。
它是注重這個隻要合乎這種事實,你用它就有效,它是客觀存在的東西,所以中醫辨證主要是以張仲景為代表的。那麽它是根據一般的規律,你想想根據一般的規律找出的方法,它就是治一切疾病的方法,它不是專對某一個疾病。因此我們對《傷寒論》總要有這麽一個認識,這個認識這裏頭一點不詭辯呀。咱們根據發展的時代,尤其我們這幾年的應用,在我個人身上,我這幾十年,我所用的方劑都是根據古方,並沒有說適於古病,不適於今病,隻能治傷寒不能治雜病,這一切我們根據實踐證明,都可以把它反駁了。不是!的確是有效果,而且用之(得)當,確實有神驗。那麽我們對於《傷寒論》,應該有這麽一種認識,就是仲景用的湯液是比較可靠的,所以前頭這個《序言》:“撰用《素問》……”等等的,與皇甫謐這個說法根本是矛盾的。那麽根據我們看呢,當然根《內經》也是毫無關係。
第一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
第1條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那麽今天我們就開始研究太陽病,頭一段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一段,後世說是叫提綱啊。什麽叫提綱?“提綱”兩個字提的對,就是太陽病的綱領。我們更具體的來說,對於這個太陽病,它是一個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陽病它必須有這個特征,那麽也就是說太陽病啊,不是一個個別的病,像咱們說的那個現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個個別的病,它是專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變所在的地方,這種現在西醫的病名一個病一個病的病名。這個雖然叫太陽病,它不是單獨對一個病說的。這個太陽病啊,凡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有這一係列的證候反映,那麽它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它就是一般的證,無論什麽病,象我們平常見的感冒啊,流感啊,傷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開始發作都有著種情形,這是我們臨床常見的東西了。
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那麽具備這種特征就叫太陽病,你就根據治療太陽病的方法治療,那是不會錯的,這太陽病頭一節說的就是這個。我們再深研究,那麽根據這些證候,我們來更深入的認識太陽病。那這個脈浮說明什麽問題呢?這個脈浮就是脈出來了,往外出來了。它怎麽出來的呢?就是血管裏頭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脈浮。血液多了就是血裏頭水份多了,他不是說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脈浮啊,就是我們身上外麵這些淺在的動脈,有高度充血的這麽一種情況,脈才出來了,尤其頭項這個部位充血更加的厲害,所以在上邊特別疼,而且強(qiang),這個強啊,就是強直的樣子,這個在書的注裏給改作 jiang,這也通。這個強啊,現在河南人說身上哪個地方板(音)啊,他就說強。張仲景是河南人嗎,可見這個強是河南的一個語言,還是對的。那麽由於這個充血,是上半身厲害,越往上越厲害,這個我們在一般的感冒都得過,一得感冒這個腦袋的血管都蹦起來了,越往上越厲害。那麽這說明什麽呢?這個充血,靠著外麵淺在動脈都充血,而上體部尤其厲害。“而惡寒”,這個惡寒就是體表熱。我們平時的溫度啊,他與外麵的空氣接觸有一定的差距,他習慣了,忽然高起來了,與外麵差距驟然加大了,就感覺外麵的空氣很襲(寒冷),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內外的差距了嘛,它就惡寒。那麽根據證候的分析,我們還要想一想,這是怎麽一個情況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擴張,大量的體液他往外來,這個時候呢,脈就浮了。而這個發汗呢,人要想出汗那,都在上體部,上體部麵大嘛。那麽這種情形,就把體液大量輸送的上體部來了,所以脈也浮了,尤其上邊更厲害,頭項強痛。那麽液體得隨著熱一起來吧,西醫也是這麽說法,液體和熱一起來,外麵的體溫就增加,就感覺外麵怕冷了。那麽我們根據這些症狀,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來。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個證候,要出汗而沒能出汗,它就“脈浮,頭項強痛而怕冷(惡寒)”。
這我也查找西醫書了,他就是這個樣。太陽病是怎麽樣一個病呢,根據這個證候我們就可以得出這麽一個結論,它是要出汗而達不到出汗,這麽一種病理現象。這個中醫有個傳統的看法,這個看法還是對的,中醫說正邪交爭。所以說如果我們有了病了,我們的機體對這個疾病是要鬥爭的,它不等著,所以正邪交爭,這是在中醫中頂要緊的一句話。那麽這個太陽病它為什麽要出汗呢?這就是機體要通過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這麽一個道理,這個我們講桂枝湯的時候再講,在內經上也有。可見這個表證啊,就是這個太陽病是正與邪鬥爭,在哪呢?在表。這個機體利用發汗的機能,打算把這個疾病排除於體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這種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他有往往達不到,達不到就出現太陽病這種情況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滿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這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個我們可以拿一本書看一看,這個人身體對(病邪)(抗病能力)不行,不用藥…。所以沒用…。這個水分從外邊多了,裏頭就有空氣,所以他容易放屁,這是咱們平常人都能觀察出來的。可見人的身體有所刺激,它就要適應它,就與它鬥爭。那麽,有的疾病的這種刺激是相當劇烈的,所以身體呢它就不能夠(抵抗)。假如人身體沒有這種衛外的機能的話,就活不了了,怎麽樣的衛生也不行,這空氣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這種外在或內在的刺激,他都起來鬥爭,所以古人在長久的經驗中他說“正邪交爭”,在內經中講的很好了,這一節先講到這。
第2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這個太陽病,就是指第一條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樣的太陽病的證。那麽假如它又發熱汗出,這個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現這個,身上潮乎乎的出汗並不太多,而且這個汗啊,覺著有臭味,發熱,不但惡寒而且還惡風,這個惡風比惡寒厲害。
“脈緩”,緩者和緊脈是對脈,這個緊脈就象煙卷一樣,裹的很緊,你要是倒出去一半,這個煙卷就是緩了,你按著軟不大的,就不是那麽硬了,這叫緩。為什麽脈緩呢?就是因為出汗了,出來了,水份喪失一部分了,所以這個脈一按就緩了。那麽後麵要講的傷寒,它就一點汗都不出,它的脈就特別緊。那麽這一段它說太陽病裏頭有這麽一種太陽證:發熱,汗出,不但惡寒還脈緩,這類的太陽病就叫做中風,這個風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風邪了,就是中的風邪了,這是錯的。它是因為怕風,所以古人給它起名叫中風,其實它就是個類型的問題。我們前麵講的太陽病要出汗達不到出汗,才有太陽病這麽一種情況,這會它見汗了,應該好了,但它沒好,這就是出汗的機能的關係了。
這個汗達不到驅除疾病質和量的問題,雖然出汗但不能接觸疾病,而下麵的傷寒幹脆就達不到出汗的目的,就這麽兩種情形。那麽古人說中風,那就是拿現象當本質,這是古人的一個錯誤。古人嗎,像仲景的時候,兩千來年科學水平在那呢,現在咱們不能這麽說了,現在把中風當一個證名看就是了,並不是真有風邪在這裏,可是因為這個名字的關係對於解釋就成問題了,我們過後再談,現在先不說這個。
那麽說這個中風,這個“中”字上是有用意的,這個“中”就是拿箭射東西謂之中,中者中於內,這就說明出點汗而邪卻留到裏麵去了,你出汗表就虛呀,可是表虛……(音頻缺失)這個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風。中風者,言其邪深也。這個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較傷寒要深,所以用這個“中”字,這個“中”字是很有意義的。但這個風邪的說法,先在不要這麽信了,不要說惡風就是風邪,這個惡風它是以為出汗,身上有熱又有汗,非惡風不可,這個洗澡大家都知道,從熱水裏出來,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風,你非披上點衣服不可。它這個身上熱又有汗那就要惡風了,他不但惡寒還惡風,所以惡風比惡寒厲害。由於惡風,古人說是風邪,這風邪是不對的。但是這種證不妨礙我們治療,假如太陽病就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這個病。它有脈緩,發熱汗出這一類的太陽病(就是中風證),這個病邪比較深,不在皮膚這一層,在肌肉那一層。古人有句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於外表出汗了,皮膚疏鬆,所以這個邪乘著這個虛,它就往裏麵去,到哪呢?它進不到太裏麵,就在肌肉這裏麵,所以後麵我們要講了,桂枝本為解肌,不叫發表了,這是第二條。
第3條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這太陽病證啊是表陽證,是遲早要發熱的。不過開始得的時候,或者已經發熱或者還未發熱的時候,有的人一有病了頭疼等等的看病的時候還沒發熱呢,可它轉手就要發熱。無論已發熱還是未發熱,必惡寒呐,一定是怕冷的,所以這個惡寒是表證的一個特征,它一定怕冷,而且不汗出的這個怕冷特別厲害,在臨床上也是,麻黃湯證比桂枝湯證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龍湯證,冷的更厲害。
“體痛、嘔逆”,他一點也不出汗,這個人的氣息不得旁達,你象桂枝湯證他不是不往上撞他也撞,但輕,所以也有幹嘔啊。而麻黃湯證他一點汗也不出,氣息一點也不往旁走,他都往上撞,所以它嘔逆。
那桂枝湯證身體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的輕,那血管不是緩了嘛。這個傷寒是無汗,他這個充血不光往上麵衝,他哪麵充血都比中風重的多,所以身體都疼,不光頭項,這就是有汗無汗的關係,有汗脈緩無汗脈緊。
這個陰陽俱緊就是上下脈全緊。這個緊啊,你拿手一按脈,非常的界限分明。這類太陽病就叫傷寒,就是太陽傷寒。那麽古人取這個名詞跟中風一樣,也是由於這一類的太陽病必惡寒,惡寒比中風明顯顯著,所以他就叫傷寒了……(音頻缺失),那麽古人管這個有汗的叫做中風,沒汗的叫做傷寒。這個古人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我們現在就不應該這認識了,還要說什麽風傷哪了,寒傷哪裏,這明明白白的,現在都是常識了,不是什麽科學專門的事了,還要那麽講就是錯了。
可是這個“傷”和這“中”這是要分析的,所以仲景的文字都這樣。他起個名字,你看“中風”與“傷寒”,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這個邪深。“傷”者,傷於外。咱們擦傷、碰傷,都是傷於表皮,這個(傷寒)是皮表不開,汗不得出,所以一想發汗就好了,他就是人體的病邪淺,這叫做傷寒。
這三條,頭一條講的是太陽病的提綱,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麽這種太陽病再細分,有兩種,一種太陽傷寒,一種太陽中風。主要的差別,一個是汗出,一個是無汗。由於這個汗出和無汗,這個證候就不同了。
第4條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病,一開始的時候全發生太陽病,所以說太陽受之,不過這個話是有語病的,什麽語病?還是說是開始得病時太陽經受邪有熱這個味道,我們現在不要這麽看了。那麽就是不管是傷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開始得都是太陽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脈平靜,平靜是怎麽的呢?就是不特別大,不特別快,這都說明病輕,一般輕病都是這個樣子,這樣的病是不會傳的。什麽是傳呢?仲景的書是這麽講的,開始病在外,它往裏邊傳,傳入半表半裏,傳入裏。雖然開始在太陽病,一看這個脈象比較平、靜,這個病不要緊,吃點什麽發汗藥就會好了。吃點感冒衝劑,桑菊飲,甚至喝點薑湯就能好了。
假設說“頗欲吐,若躁煩”,“頗欲吐”就是內傳少陽病的情況,這個少陽病,尤其柴胡證是心煩喜嘔。“頗欲吐”這個“頗”字很有意思,不是說這個人,有點感冒,稍稍的有點吐的意思,頗就是很的意思,心理鬧的慌,要吐。
“若躁煩”,這個躁煩那,陽明病,這個熱在裏頭人就發煩躁,煩躁的厲害,這個躁擱到上麵,躁者亂也,煩是個熱象,發煩熱,這是有內傳陽明的一個證候。而脈又是數急,數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厲害,這說明這個病與上麵的病差太多了,這個病必傳,來勢挺凶。所以我們遇到這種病,你這個大夫必須在這個病的一開始就應該知道它的輕重,傳與不傳。這個要傳即便你就是治的對,治的正確,依法來治的,也不會馬上就好的,所以對這個病要重視了。這個病也正在急劇變化之中的,臨床上千萬要注意。假如有脈數急什麽的,說明這個病是往前進展的,它沒停止。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臨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這肯定是要必傳的。
第5條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上麵說的是開始,一日。這個說過了兩天三天的時間。那麽如果這個病傳,一定是有征兆的,傳哪去呀,它由表往裏傳,或者傳陽明,或者傳少陽,而陽明少陽證一點都不見,肯定它不傳。
那麽這兩段我們看的雖然是太陽表證,那麽你對這個病的輕重緩急、傳與不傳,當大夫的也要心裏有數。怎麽來觀察呢?那麽不外乎在脈證。開始二三天不傳,那它肯定是不會傳。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看到的,二三天這個病就傳少陽的多,人也無力了,發燒不退,脈浮細這類情況。你看他胸脅滿悶,柴胡證這就來了,這個病較為重。那麽二三天還不傳,肯定這個病還是不要緊的,就是一般的傷風感冒了。
第6條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這個病形似太陽病,也頭項強痛,脈浮,很像太陽病,但主要的是它渴。這個渴是內熱的一種表現,像陽明病白虎湯證就渴呀,它裏頭有熱。裏熱的這種病啊,它不惡寒,這是什麽道理呢?
它也身熱,身上不是不熱,根據我們剛才講的太陽病,身上熱,加大外邊差距,他要惡寒的,這個是不惡寒。這裏熱是很強烈的,人身上的這個條件反射啊,這是巴甫洛夫弄得,這個我認為很好。
這種刺激過於興奮,那一種刺激就被抑製。他是個實驗,這個巴甫洛夫很有意思,他用那個狗呀,用很熱的電線燙這個狗,這個狗當然叫喚了,甚至咬他,那時候喂它什麽它也不吃,可是呢他每要見到這條狗就給它好吃的。過的日子多了,狗一見到他拿電線,它就淌哈喇子,它就老老實實的。後來都給燙破了,它也不動彈,直撂滾了。為什麽呢?它這個食欲過於亢奮了,把燙的這種疼的刺激反到抑製了。這也是的,這個裏熱啊刺激相當厲害,要不陽明病的人說都胡話,譫語煩亂,它這個刺激相當強烈的,尤其對於大腦。所以這個惡寒他到不惡寒了,他是光惡熱了,就是惡熱的這種刺激過於亢奮,而惡寒的刺激被抑製了,所以就不惡寒了。這溫病就是這樣,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裏熱,這說的很清楚了。你看這個地方還這樣,與上麵的“中風,傷寒”的文法就不一樣,那個“名為傷寒”、“名為中風”,這個是“為溫病”。
那個中風、傷寒都是太陽病的一種證,這個是溫病,是對著太陽病說的,太陽病才叫病,這個溫病不是太陽病的一種證,它是對等的看法。這是另一種病,叫溫病。所以他(傷寒論)的文章就是這樣,你要細心讀就能夠知道了。那麽既然是溫病,就不能根據太陽病的方法來了。太陽病治療是發汗,溫病不屬於太陽病就不能發汗了,裏熱是不能發汗的,這個千萬要注意。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假若發汗的話,這個發汗最傷人津液。這個裏頭有熱,就怕發汗,你越發汗,他越熱,象我們這個壺在爐子上坐著似的,火蒸著它,你再一撤這水,這壺熱的更快。這個溫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熱病,裏頭有熱,不能發汗。假若發汗之後,“若發汗已”,就是發汗之後,假若這個你當了太陽病了,而誤發其汗之後,那不是一般的熱了,身灼熱,身上幹熱幹熱的,灼熱,像火烤的那樣子,這就是由溫病變成風溫了。這個風溫這個字怎麽起的,它就是根據底下這個證候,我們頭前不是有個太陽中風嗎?發熱汗出,它這個也汗出,也發熱,但是它不惡風也不惡寒,它是熱盛啊。類似中風的那種情況,這麽一種溫病,它的意思是這個意思,所以它叫風溫。
那麽,它的證候是什麽樣的呢?底下就解釋了,“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就是上下的脈全浮,這個浮呀,也主表也主熱,這就主熱。“自汗出”,那麽這個身灼熱自汗出,我們講陽明病就有了,它這個熱由裏往外蒸的,裏熱往外出的這個熱就是蒸蒸,身上熱而汗出,它是這麽一種汗出,不像頭前那個中風證一樣,他那個汗出的有限,它並沒透,所以肌肉還是不解。這個不是,它是由裏往外出汗,他是熱。
“身重”,這個身重也很重要,說明身體有濕,皮膚肌肉裏頭濕挺重的。這說明什麽問題呀,雖然裏頭熱,身上還這麽大的濕,說明裏麵不實,這個在陽明病裏頭就有了。凡事陽明病的裏熱最傷人津液,熱實到極點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幹了。水火這兩個東西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在這個裏熱程度上看,身還重,裏還不實。由於這個熱往上湧,鼻息必鼾,出氣呼吃呼吃的,有聲。
“語言難出”,這都是熱往上湧的反應。這就是說這個溫病就是加重了,假若要是發汗,吳鞠通《溫病條辨》還說用桂枝湯,這個用不得。溫病裏頭有熱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這個桂枝湯不能用,就是銀翹散、桑菊飲也不可以用。這個咱們要注意了,要記得。這個病就是白虎湯,它裏頭熱,不是表熱,解表沒用,越解表越壞。桂枝湯更不能用,那是甘溫的藥。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上邊隱伏這個身重,就告訴你辯證了,中醫就這個東西,不辨證不行。“直視,失溲”,下後傷津液,吃瀉藥、發汗藥,都傷人津液、傷血液。而且裏頭不實,身還重嘛,濕還盛嘛,你為什麽給他吃瀉藥啊?一吃瀉藥,更傷津液了,小便沒有了,小便不利,這就是津液喪失的太甚了。吃下藥為什麽也傷津液?下藥這個東西就是把胃腸裏頭原來給消化吸收的東西都給催下去了,可不就是喪失津液了。所以下、發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時眼睛也發直,眼睛失去血液的融養,就發直。同時這個下藥傷髒氣,如果裏頭是熱實的,象陽明病大便秘,下而不傷人的。裏頭不實,下的髒氣虛了,不但小便不利,由於津虛,膀胱有點尿還瞥不住,還就拉了,失溲,這個病就比上麵那個風溫就更重了。失溲者,就是腎功能失去收攝作用了。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溫病、是熱病。這是以火濟火,如抱柴救火,這火燒的更厲害了。“微發黃色”,微,有點,所以說要被火呀,這個人頂輕了,這個人臉上身上都是黃的,這個黃不是發黃疸,就是微黃的樣子,一點血色都沒有。那麽要是劇呢,劇就是厲害。“劇則如驚癇,時瘛疭”,就是一陣一陣的發驚恐,時常的抽,身上的顏色就不隻是發黃了。“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過那個顏色,所謂黃褐色了,就是熏肉那個顏色。
“一逆尚引日”,就是指瀉下和火攻,這個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了,有很多種火攻的方法,(比如)紮火針,再如把地用火燒得非常熱,人躺到上頭,也就是捂大汗,這也是火攻的一種。再有就是熨背,後背拿熱東西敷,這都叫做火攻,這個火攻是必須大汗。“一逆”是指誤下,人還能活些日子,“尚引日”,但是已經是很重了。“再逆”就是指火攻,活不了了,真像如火熏色那個樣子,那就是促其命期了。那麽這一段呢,有人就講張仲景不講治溫病,這段很清楚。所以溫病不能發汗,又不能吃瀉藥,更不能用火攻。火攻與吃涼藥都是對待的看法了,溫病能到這樣子,就得清了,沒別的辦法了。可見這個溫病隻能用白虎湯,根據他這個條文,決不能發汗,瀉藥也不行,他沒有實,實可以。那麽後世,你像陳修園他們主張,真正的溫病實證,可以用大量的麥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黃,這我實驗過,非常好使,但是得實。什麽實啊?人說胡話,大便幹了,那麽這種溫病你也說不能下嗎?那得該下就下,但是隻是攻不行,你得用強壯滋陰解熱的藥,就是麥冬、生地這類藥,相當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參溫補行嘛。
那麽這個《傷寒論》裏講不講溫病呢?講的。這一段在太陽病中提出來了,你不要把它當成太陽病來治療,後來我們在陽明篇裏就有了。陽明篇裏講“外證雲何”呀,那就是指溫病了。“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那就是溫病,就與這個一點不錯嘛。那個用什麽治,就用白虎湯,渴呢就用白虎加人參。他講的這個都對的,怎不講溫病啊。這個讀書,你得前後看。但是太陽病裏頭沒有溫病,溫病不屬於太陽病。也有把中風,傷寒,溫病放到太陽病裏邊,這就錯了,根本不是太陽病,不是在表呀,所以特意拿出一節來,講的是太陽病啊,恐怕醫家也拿這個當太陽病來治,一治這就壞了,辨證主要的一點呢,就是“渴而不惡寒”,“不惡寒”就與提綱衝突了。前頭說了,“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為了)加重惡寒的語氣,才擱了個“而惡寒”。那麽這個不惡寒,就不是太陽病。那麽所謂的提綱啊,是太陽病的起碼證候啊,他必須具備這個條件,尤其這個惡寒。
第7條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這一段也很重要,它講太陽病啊。太陽病是表證,表證裏頭還有個少陰病呢。那麽差別在哪呢?
少陰病偏虛偏寒呐,所以一開始就病有發熱惡寒者,那就指太陽病,太陽病是發熱惡寒呀。沒有熱,一味是惡寒,那不是太陽病是少陰病了。就是說疾病的一始有這麽兩類表證,有發熱惡寒的,是發於太陽病;無熱惡寒的發於少陰病。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這是個約略之詞。
真正的傷寒病啊,我也得過。在我小的時候我們家一家子,六七天的時候是個要緊的關頭,病好不好在這個時候很厲害,老太太都知道,這幾天是憋汗的時候,好大約在這個時候,不好這個時候也減輕,那麽在六七天的時候減輕這個病就沒問題了。那麽這個書呢,也是約略之詞。那麽至於下麵他說的“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這是一種符會之言。古人有拿這十個數,一二三四五,這幾個謂之生數了;六七八九十,叫成數,這是五行學說。你們排一排,一二三四五在上頭,六七八九十在底下,一對六,二對七,不就這樣子嘛。這個“一”呀是奇數,屬於乾,乾坤的乾,就是天。偶數屬於陰,屬於地。他說天一生水,“一嘛”,屬於天了,陽嘛,天一生水。你看看對應的是六,地六成之,這六是地呀,總得天地交媾萬物生成啊,他是這麽看的。他說天生則地成之,地生則天成之。數一擺就看出來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那個“二”,又是地了。“地二生火”,你看二底下是七,就是天了,天七成之。你看三又該輪到天了,“天三生木”,底下呢又該是地了,八,地八成之。“三”過去不就是“四”了嘛,“四”又是地了。“地四生金”,底下是九,九是天,“天九成之”。到五又是天了,“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他這個五行啊,是瞎造的,這麽搗出來的。
那麽陽數七,陰數六啊,就是根據這個,這是瞎說,所以我向來不講這個東西。這就是五行的生成,十個數字。這個沒什麽意思,但是頭前的那幾句話,“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這是一種約略之詞,不關乎五行生成的關係。
第8條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那麽,這個根據上麵的“七日愈”。那麽太陽病啊,七天愈了。那麽在七天以上又好了,那就是“行其經盡故也”,到時候了。就是行其經盡的緣故啊,他就不再傳了。假設要傳呢?針足陽明,那就足三裏穴了。
這個也不一定,這個就是在這個太陽病啊,在六七天的時候是要傳裏的時候多,那麽在五六天、四五天他傳少陽的時候多。他是隔個七日,一般在這個時候呢傳陽明的時候多,所以他說針足陽明。那麽六七天他也有時候傳裏的,也有啊,那你針足陽明就沒什麽用了,這也是就一般人傾向來說的。說這個太陽病啊,在這個七八天的時候,這是傳陽明的時候,如果病不好,有傳陽明的可能,那麽這時候呢,你針足三裏,那麽可以使他不傳。那麽在仲景後邊治療,他不用這個法子,這也是古人有這麽一種說法的,是屬於針灸的,可以作參考,這個也不一定。
第9條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這個沒有什麽理性。這個巳啊,巳時到未,正是天中的時候,午時嘛這個正當中,那麽午時的前邊就是巳時,午時的後邊就是未時,在這個期間呢陽氣最盛,在這個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來看的。這個太陽病,他是旺於那個時候,熱的最厲害呀,那麽就在這個從巳至午這個時候,正在這個旺氣的時候要好的,要好就在這個時候,這也靠不住。那麽這是一個,大概我想仲景,就是出自仲景手,這也根據《湯液經》上的一個照例的文字,也沒有什麽解釋的必要,事實也不一定,可也沒人體會這個病是不是準在這個時候好,據我看也不一定的,這也沒有什麽意思。他這個中醫啊,什麽他都要解釋,可是往往呢,他不是拿這個五行啊,拿這個臆測啊,再嘛拿現象解釋。你看我這隨便舉個例子吧,你看就像這個六七天這個好,那麽在西醫不算什麽,西醫他什麽病都有個周期性,這什麽時候要減輕,什麽時候要好了,這個病啊大概的意思,他就是一個病他這個本質上的一種這個進退的變化,沒有什麽可解釋的。中醫不然,古人他非要解釋不可,他解釋不出來道理啊,他就像陰陽五行什麽都上來了,他就是這個事,這個用不著解釋的。那麽這個病必好於什麽時辰,因為這個時辰正他旺的時候,這哪對啊,這個就不合理是吧。還有這個,你像這個幾日傳變他都要解釋。傷寒裏頭是不對的多,那麽這個“巳至未上”,這個東西這個靠不住的。
第10條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這個風家就指的太陽中風者。表已經解了,那麽有些餘證,猶不了了啊,大概就是在十二日愈了,這也是約略之詞了。有的樣子呢,這個病都好了,身上老有些酸痛,當然他在自己消了,他自己就好了,不用吃藥了,但是一般說來呢,大概十二天他就可以好了,這都是就一般說的,實質上這個病,傷寒病病多少日的都有啊,那麽後頭就有了,這都是就一般。
第11條
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他有些病是這樣的,看著外邊是熱,而裏是真寒,看著外邊是寒,而裏是真熱。這得舉個例子,也不是每一種病這樣的,有的時候遭遇到這個可能,你看頭一個嘛,他說這個病啊大寒,手足厥冷啊,這是裏頭是真熱,所以他不欲近衣啊,那麽這一類呢,白虎湯證就有這個情形。這不是厥深熱深嘛,外邊手腳都涼,可這個人呢他是啊,煩渴飲飲啊,不願衣被啊,正是大熱。他這個寒是個假象,這人是吃了白虎湯他這個厥逆就都好了。
還有一種病裏頭是大寒,這個人這點浮熱啊都跑到外頭來了,這也了不起了,這都是大病,你像這個四逆湯就有這個情形,通脈四逆湯也有。那麽這裏頭那麽樣的虛寒,外邊呢反不惡寒,臉還有時候發紅,這像是外邊有熱的,其實一點熱也沒有。他就裏頭那個大寒哪,他把人的一點虛熱啊反倒都跑到外頭來了,所以這個大夫也知道,也應該知道。我們在臨證哪,不能夠隻就表麵上看我們就來確定寒熱了這也不行。他這也是舉個例子,後邊這個具體的情形有的是呢。
今天咱們就講到這了,這就是說上邊解說,然後你看太陽病的時候,你要詳細的觀察,那麽然後他就看出形似太陽病而實際不是太陽病的一種溫病,這個呢不要錯當了太陽病來治療,那樣治療就壞了,不能發汗,發汗不行吃瀉藥,這是一般大夫常幹的事啊。那麽先汗後下,這是庸俗的一種套法,這更不行,他雖然裏熱,(但是)沒到那個時候不能下,這個溫熱的病更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可以使人卒死啊,“再逆促命期”嘛!那麽,然後他又說這個疾病在太陽病的時候得加小心少陰病。有兩種表病,看著都是身疼痛啊,你要是試驗體溫哪都有體溫,不是少陰病沒體溫哪也有體溫,可是他這個證候的反映上啊,他又不發熱但惡寒,這個發熱就人感覺熱,那麽這個要注意。言外呢少陰病有少陰病的治療方法,就在這裏就提醒了,他單有一篇論少陰病的。那麽然後呢,他又說一般的情形,他說太陽病一般好啊,都在六七天,時辰呢,大概都在巳時到未時上。這個啊,也有靠不住啊,他這裏我們這樣來理解他也可以嘛,是吧。那麽最後啊,他又提到這個有真寒假熱,假熱真寒,這一句在臨床上要注意的。中醫得講辨證,他根據證候的反映來辨證啊。以假當真,你把人家給治壞的,是吧,所以這一個也要注意。所以他講到這個地方呢,都講的太陽病原則的問題,那麽底下呢,太陽病應該怎麽治啊,原則是要發汗的啊,怎麽發汗呢,他要根據具體情形,他底下就要講了,我們下次講呢,就要講到這些具體的情形。
第12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而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這條啊,就是承太陽中風那一條,開始不是太陽中風嘛,就是承那一條而申明其證和治。太陽中風咱們頭前有一個概要的認識了,那麽這個詳細的證候和他的治療,這一節啊,就是接著那個來談的。“陽浮而陰弱”,指這脈說的。外為陽,內為陰。陽浮而陰弱呢,就是指這個脈呀,有浮於外而弱於內的這個形狀,實在說起來就是浮弱。脈,我意思說這個脈呀,輕按浮,那再使勁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軟弱無力。
仲景這個脈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說的,陰陽,上為陽,下為陰了。也有的指這個浮沉說的,就是外為陽,內為陰,指這個脈的外內上說的。這一節說的“陽浮陰弱”呀,我方才講了,就是外和內。脈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軟弱無力。這個弱脈同這個弦脈是對比的,比如說我們這個琴弦銑丁丁給它上上,一按這個弦呢,上下端直,這叫做弦。你這個弦上得不緊,拿手一按,軟弱無力,這個叫做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這個說陽浮之脈,那麽為有熱之應,就是發熱之應。陰弱之脈呢,就是汗出之應,就是由於汗出,脈就弱,脈與證是相應的。
底下這個“嗇嗇惡寒”,這個嗇,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惡寒,就是形容惡寒這個狀貌。
淅淅惡風,淅淅這兩個字,本來是風的聲音,微風的聲音,淅淅。也有這個淅呀,指著咱們這個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當水講也行,當風聲講也行。那麽這一段應該當風聲講,本來沒有風,太陽中風這類的病呀,老感覺有微風淅淅然來襲的可證,老感覺得有微風吹得慌,其實沒有,就是因為出汗那,感覺外麵有風,有風刺激。
“翕翕發熱”,這個“翕”,你看這個字,一個“合”字,底下擱一個“羽”字,就是合而不開的意思。這個翕當合,當閉,關閉的閉講。“翕翕發熱”這個意思,就是表證這個時候這個熱,彌漫全身,合而不開,感覺著悶熱這個意思,合而不開嘛。那麽總起來,上麵就是發熱、惡寒和這個惡風,用一些狀詞,形容詞。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這個表證啊,這個氣不得旁達。我們平時這個人啊,皮膚感覺不出透氣,(其實)也是透氣的,要不然我們衣服總得潔潔,我們老洗澡,衣服還髒,它也往外排出廢物,也通透氣息。那麽這個表證呢,就是不透,不透這個氣就不得旁達,那就往上壅,逆於上,就鼻鳴幹嘔,這都是氣往上壅的一種反應。那麽這一節說的是太陽中風的證候,比以前說的太陽中風的證候詳細多了,那麽至於治療呢,他用桂枝湯,桂枝湯主治這種病。
桂枝湯這個藥物啊,桂枝三兩,我們現在不要去皮,這個去皮呀恐怕是個錯誤。現在幹脆有的就把這個去皮去掉,不要了。這個桂枝呀,能夠有點發汗作用,就依賴這層皮,這層皮有一種揮發油這種成分。。。。。。(音頻缺失)。這就是十六兩一斤的,它一兩合這個三錢,三兩不就是九錢嗎?可是古人的一付藥開的一付單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藥。我們現在看這個量呢,要拿三除,比如這個三兩,拿三除才一兩,那麽一兩不就是三錢嗎,那麽現在拿“克”計算就是 9 克,這個也是約略數,古人的一兩合現在的三錢,也是個約略數,也不是絕對準確,但是一般應用啊都根據這個分量差不多,有的說是二錢八九這個樣子,也有的說就是三錢,或者還多一點,那麽這個也沒有一定的考據。曆來的習慣呢,就是古人的一兩合現在三錢。我們現在呢,又把它變成公製了,就是克了。克呢就是 9 克,那麽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樣。它這個在漢的時候,度量衡特別小。芍藥也三兩,甘草二兩,炙,這個三兩,因為它是三劑,都要拿三除的。生薑也是三兩,都要切成片。大棗 12 枚,把它掰開。
那麽桂枝湯根據這個方劑的組成,對於上麵這個中風證的治療,我們要分析分析它。最好我們還要借助《內經》上有這麽一段說得非常的好,能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藥。《內經》有個《評熱病論》,這是《素問》裏的。首先研究這個汗的問題,《評熱病論》上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它意思是什麽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於飲食,這個穀氣,古人說的“穀”就是五穀的穀啊,主要的是飲食所化生的。那麽這個穀氣不能直接為汗啊,它得在胃經過消化之後,變成養人之精氣,這個精就是精氣,所以它又說“穀生於精”,就是穀氣變成精氣之後才能為汗。而拿到現在的生理學上來把它解釋,就是說我們飲食經過消化,吸取的營養成分,血管吸收進來的營養成分供給周身。那麽這種營養成分那,經過吸收這個時候,古人叫做精氣。這個精氣也是養人那,養人之精氣,就是精真之氣,古人這麽樣子來說的。
在《評熱病論》那,它是陰陽交頭一節把這個汗(講了),因為陰陽交它也出汗。第二節它又說了“夫邪氣交爭於骨肉”,說這個太陽病這個階段,就是在表時候這個階段。這個邪,就指外邪了,咱們現在說病邪都可以的。與“氣”,氣就指的精氣。“交爭於骨肉“,這個骨肉就是說的體表了,他是約略言之。我們這個體表是由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外在的軀殼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軀殼。《內經》上說是“交爭於骨肉”,他是概舉的,意思就是在體表這一塊兒,來相交爭,就是互相在這一塊鬥爭。那麽這就與我們頭前講的太陽病是一樣的,太陽病的時候,就是人身上的正與邪是老發生鬥爭。“汗出者”,幹什麽呢?怎麽個鬥爭的方式呢?就是這患病的肌體呀,打算要出汗,把這個病邪解除體外,就是為這個。那麽交爭的結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勝也”,就是精氣勝了,精氣勝了邪就解了,這根據這個《內經》上這幾句話。
但是精要如果勝,起碼這個人能吃東西,為什麽呢?他根據頭前那個“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他是胃消化水穀啊。如果精氣能把邪祛除出去,而勝了邪了,這個胃氣一定旺盛,胃氣旺盛人能吃東西,“當能食”。這個邪要是解除了,“不複熱也”,人應該吃東西而不複,不再熱了,這就是說機體的機能完全勝利的一個結果。那麽,“陰陽交”不是這樣的。“而複熱者”,又還是發燒,這個邪盛也,就是這個發燒還是邪在那兒呢。那麽那個汗呐,是精氣也,這會兒提出精氣來了,那個外邊出去的汗呐,是這個精氣跑到外頭去了。那麽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他說如果人再不能吃,這個精氣來源斷絕了,唯獨吃東西他才能夠化水穀為精氣呢。如果不能吃東西,隻是邪留在人的體內,而邪留著,那樣的人活不了了,“其壽可立而傾也”,這是《內經》上《評熱病論》有這麽一節。
為什麽講這個呢?我們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症啊就這個中風證啊,他並不是陰陽交,還能吃啊,沒到那個程度,但是他也是汗出而複熱呀。你看看這一段就看出來了“翕翕發熱,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他也是汗出,一般這個說法,汗出就不應該有熱,這個也是汗出而還有熱,那麽說明這個精氣也是打敗仗了,他不足以驅邪,他這個力量不足以驅邪,但是胃可不是衰,還能吃,所以不到陰陽交。那麽對這個汗出呢?這個精氣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邪不去,這麽一種病。這麽一種病怎麽治療呢?
我們根據《內經》上的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的,第一個,我們必須要促進胃氣,增強精氣,那麽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為這個精氣力不足以驅邪嘛,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還留著。那麽,這樣咱們研究桂枝湯就好研究了。你看看這桂枝湯,桂枝湯的發汗,主要在桂枝和生薑這兩味藥,這都是辛溫嘛。這兩味藥合起來足以使人發汗的,可是這兩味藥我們再分析分析,這個桂枝湯,桂枝這個藥,我們後頭也有,他主要治氣上衝,氣往上衝逆,他能治。那麽後邊那個奔豚氣,所以他能泄奔豚氣,這個生薑治嘔逆。那麽根據這兩個藥,一個治氣衝,一個治嘔逆的這種性能上看,他都有下達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發的力量不強。就這兩個藥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於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藥都往上升發的力量非常強,旁的咱們沒吃過,大蔥就吃過,大蔥往上升發的力量就強,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這個麻黃也是,這個藥非常的輕,往上升發的力量非常的強。這個桂枝和生薑啊,他都有下達之性,往上升發的力量不強。
咱們講太陽病也是,他這個汗要出,全是從上體部,所以越升發的藥使汗越容易出。他為什麽摘取這兩個藥呢?你看看這個病,“陽浮而陰弱”,就是津液有所損傷了,你再大發汗,那更損傷津液,所以不要大發汗,采取這麽兩個發汗的藥,而不采取麻黃。那麽另外這兩個藥啊,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揮發性的藥,辛,有點稍甘,那麽他刺激胃,也能健胃。這個生薑也是,生薑咱們都知道,古人食不離薑,就是起健胃作用的。這兩個藥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時配合甘草、大棗,這都是純甘之品哪,甜藥,是甜能補脾,補脾就是健胃。所以這個桂枝生薑,再配合甘草大棗,他就有補益胃氣的作用。那麽這四個藥,甘,溫,這個甘溫擱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
那麽這個病,中風的病啊,已經喪失人的體液了,他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虛下來,這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藥,芍藥這個藥其實他不是酸,但是這個藥不利於發汗。在本經上說它是味苦,微寒,他這個苦,這個桂枝生薑,他是辣呀,辛嘛,用苦以製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讓他小;同時這個苦微寒的藥配他這個甜藥,還養液。所以一個藥的應用兩方麵照顧,一方麵製桂薑之辛,辛散的辛,同時一方麵又助甘草大棗,甘藥以養液,他這個寒嘛。那麽這樣五個藥擱起來你再看一看,他既是發汗、解熱藥,這個發汗就解熱,我們夏天出汗不就散體溫嘛,所以它既是發汗解熱,同時又是安中建胃,增加養液,安中養液,滋液的一種藥。所以對於上麵由於精氣虛,力不足以驅邪,雖汗出而邪不去者,用這個正好。精氣虛,亢進衛氣,增強精氣,這樣就使邪不得以伏留於肌肉,後麵要講的,這叫解肌。這才能解除這個疾病,這是根據這個藥物分析,對這個病的治療的作用。
那麽,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藥,根據後邊它的煎服法來說,擱七升水,我們現在不要擱這麽多水,他是三服藥,他一堆兒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還了得了。他的一升就是現在一茶杯,你看他每服一升,就象我們現在吃一回藥一樣的量,沒有我們的飯碗大,就象小茶杯那麽一杯。他們有考據的,大概是不是現在還有那麽東西,他們以前還有看到的,漢時候的一升,就像咱們現在那個大酒盅,東北那塊叫(…)的那種酒盅,大,個也是很大,但是沒有碗大,他就那麽大。所以我們現在呢,就是一茶杯。那麽,這個水就擱三茶杯就行了。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們要擱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蠻好的。不過這點我們還是要考據,就是煎藥的問題,古人他用微火煎,這個微火呀,它慢慢的使藥的成份溶解到水裏去。我們現在這個灶不行,都是用這個汽油,煤氣。
這火,暴,這樣子水要多擱點,按理應該是要用微火,早些時候這個柴火,而且不要讓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這個煎藥於治療的作用都有關係。你看我們要炒個菜,火候要不對頭還不好吃,你吃這個藥,更厲害了,要治病的。我們應該遵照古法,應該用微火,但是現在一般生活條件變了,這個微火也是比較難。要是用那個風窩煤火也行,小一點呀,慢慢煎,那水就可以少擱。否則,這水就要多擱,時間就要跟上。那麽這個藥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這個藥,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餘”,比服這個吃藥的量要大點,藥僅喝一升,這要一升餘,以助藥力。
你看看這個全書呀,隻是喝桂枝湯有喝稀粥,再沒有喝稀粥的辦法了。什麽道理呀?這就是增強精氣。它有了甘溫的藥來鼓舞胃氣,在這期間再喝點稀粥,這個精氣是要能盛,這些都是挺要緊的。這才足以驅邪,再一有汗,這個邪就解了,不要發大汗。“溫覆令一時許”,溫覆就是要蓋一蓋,不蓋也不會發汗的,雖然這個藥是發汗藥,你吃完藥,跑外頭逛去,也不會發汗的。“溫覆”就是多蓋點,差不多“一時許”,就是現在兩鍾頭,古人一時辰合現在兩鍾頭。“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頂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發潮糊糊的,那最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亡陽那就壞了,病必不除,所以這個發汗也要告訴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這也要緊,這個發汗傷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後頭那個藥就不要吃了。“不必盡劑”,它盡劑是三服藥,一服藥就是吃一回。假若,頭一回藥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還無汗,方法得變變了。“後服小促其間”,這時候再給他吃呀,這個時間要縮短。“半日許”,就半天,要“令三服盡”。那麽現在呢,就是半天內兩個鍾頭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這個病比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時觀之“,就是 24 小時,古人就是 12 個時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經過 24 小時,好好觀察。“服一劑盡”,病沒完全好,“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給他吃第二劑,一劑就是三劑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如果汗還不出,可以吃兩三劑,三劑就是現在的九劑呀。“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是一般服藥應該戒口的地方,按理這說都是對的,真要是得熱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這個五辛、生冷,它與吃藥是有妨礙的。你看這個藥吧,它不要發大汗,你要真吃辣的東西,它就配合這個藥要發大汗了,那就不對了,所以該戒口的還是要戒口。為什麽這一段我要這麽詳細的說呢?這就證明桂枝湯不是個了不起的藥。
因為現在呀,把這個桂枝看的都是熱的不得了。就我們這裏也是,你開桂枝呀,這個病發燒怎麽還吃桂枝呀?你看看,(傷寒論)是吃桂枝沒有不發燒的,這個書就這樣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穩,不會發大汗的。這是發汗之中講(究)養胃增津液的一種辦法,不傷人,所以這個藥最平穩不過了。所以他告你,吃了不發汗再吃,不發汗再吃,就是發汗病沒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麽以後,就不每一個方劑都這麽說了。因為這個桂枝湯呀,現在也有這個陋習,都不敢用。
在陳修園那時候就有過這個情形,福建,陳修園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陳修園用過之後,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後來那個地方後來也用到四錢五錢,也不咱的,大家還敢用。陳修園在閩候,閩候那個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聽,他那邊對桂枝後來就不怕了。這是頭一節,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寒惡風,那麽這個一定,不一定幹嘔,這種太陽中風證,可以用桂枝湯,道理咱們都講過了。
第13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那麽這一條有什麽意思呢?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這和上頭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這個仲景的書就這樣的,他還怕你呀(認為)桂枝湯就是(用於)中風,中風證,離開這個就不能用了。這段不是了,這段他說凡是太陽病,隻要是太陽病,屬於這一類的病,他要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就用桂枝湯,沒問題的,你不必管他中風不中風。這是中醫辯證的精神,從這書上也看出來了。所以這個桂枝湯的主要應用呀,就是在表證的時候發熱汗出惡風,他一汗出沒有不惡風的,所以這個時候用是沒有錯的。他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於前一條太陽中風,必須是中風才用,但是後世呀,這條還沒人注意。就認為桂枝湯是散風邪的,要不是風就不能用,這是錯的。
第14條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這個“項背強幾幾”啊,“幾幾”這兩個字是象形字。這個本來是成無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這麽一種形狀,伸頸狀,他也解釋明白這個意思了。實質這個字你查字典沒有,是說小鳥學飛的時候,它這個羽毛不豐啊,飛不起來,腦袋往前伸伸的樣子,叫做“幾幾”。那麽由於這個項背特別強,強就是拘緊呐。這個脖子啊萎軟不自如,就叫做“幾幾”。
伸著脖子,左右的運轉不自如。那麽這個太陽病,限於這個“項背強幾幾”的這種情況,“反汗出惡風者”,這擱個“反”字,它後頭有這麽一段,它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者,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它衝這一段來的。它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全是由於無汗而惡風,用葛根湯。那麽現在呢,擱個反汗出,與那個就不一樣了,那個無汗,而這個是反汗出。這個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擱個“反”,幹什麽呢,讓你對這兩個方劑作個鑒別。全是“項背強幾幾”,無汗者是葛根湯,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湯。這擱個反字啊,就把這個內容給揭示開了,擱個反字讓你比較,就是讓你比較那一段,那麽後頭就快講到了,這是兩個方劑應用的主要鑒別點,葛根湯和桂枝加葛根湯。那麽這個項背強,就是項背這個地方肌肉發痙攣,它痙攣的厲害,就是痙病了,就要背弓反張了。輕者就是“幾幾”然,就是腦袋別扭,脖子伸著運轉不自然。這是肌肉的關係,肌肉發痙攣。這個葛根湯,葛根這個藥,在本草上說是,主消渴,身大熱,是個清涼性的解肌藥,而有作用這個“項背強幾幾”,就是項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湯有這個作用,有這個醫療上的作用。
那麽其他都是桂枝湯證,別看他沒寫,這個太陽病就貫穿了,然後太陽病汗出惡風,就概括頭前那兩段了,太陽病,頭項強痛,怕冷啊,同時再有汗出惡風呢,這就是桂枝湯證。但是“項背強幾幾”桂枝湯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這個葛根呐,有治項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湯裏頭,它就治桂枝湯證而項背強急的這麽一種證候。
那麽這個方劑呢,這個書上是錯的,麻黃不應該有,有麻黃就是葛根湯嘍,後頭單有一個葛根湯,這個趙開美本他擱個麻黃,你們把它勾掉。而且這個藥物的分量也不對,這個芍藥、桂枝也都應該三兩,他是桂枝湯的加味,就是桂枝湯加上四兩葛根就對了,旁的應該照舊就對了。那個葛根湯啊,桂枝和芍藥都減量了,這個書啊把葛根湯擱這個地方了,這不叫桂枝加葛根湯了,所以這個是錯的。在書上應該把它改了,麻黃去掉,芍藥擱三兩,桂枝還是擱三兩,那麽這個方子的煎服法與桂枝湯一樣,但是不必喝稀粥。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呢,就是桂枝湯證,一切合乎桂枝湯,同時項背強幾幾。太陽病隻是項強啊,這個牽連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第15條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陽病啊,它是依法當發汗,吃下藥是錯誤的,誤治。那麽,誤治後這個變證是多端呐。如果這個患者呀,感覺有氣上衝,從哪往上衝啊,從小腹往胸上衝。這是一種自覺症狀,所以我們要問病人。這個時候啊,表未解,可與桂枝湯,和前麵的服法一樣,也要喝了桂枝湯之後,要喝一碗稀粥。
那麽這個氣上衝是怎麽回事啊?這個我們就是要看以前太陽病是怎麽的一種病了。這個太陽病我們開始講了,這就是機體對外邪它要鬥爭,它想怎麽的呢?我們方才還講呢,《內經》上也是這樣,邪氣交爭於骨肉嘛,想要把這個病邪呀從上半身,以發汗的這種作用解除到體表,沒解出去,解除不了,限於自然的量能啊,他就發現太陽病的這種證候,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就發現這種證候。那麽這個時候這個大夫呢,你得幫助機體驅除病邪就對了。你再治理以下,它這機體這個機能啊,由裏往外往上,想要發汗,這大夫給吃瀉藥了,這不正給生理機能一個相反的打擊嗎。
那麽這時候就看這個患病的人體呀機能的強弱了,如果機能強,亢盛,它不但沒使這病有變化,而反到給下藥以回擊,這個病人就感覺有氣上衝,這是個神經的證候。那麽如果不氣上衝呢,這個機能就受不了下藥的打擊,那這個病就變了,就陷於裏了,離開表了你就別給吃桂枝湯了。所以這個氣上衝在這塊的反映啊,正反映這個病體保持了保持不了原來的抗病的機製。所以中醫這點的觀察我認為是很寶貴的,永遠是正邪交爭。那麽我們治病啊,把正與邪鬥爭的這個機製,給予相反的阻礙,這個病是要壞的。那麽這個應發汗幫助機體解除疾病就對了,你吃瀉藥,正與這種機製一個相反的作用,那麽機體反倒反抗這個,這說明它這個證象還沒變,還是那個機製,所以還可以給桂枝湯。
為什麽吃桂枝湯呢?這個也要注意,它本來太陽病,下之後,這沒提自汗啊,為什麽使桂枝湯呢?它這個下傷津液。桂枝湯,這個就看出來了,汗吐下這種治療,這都是攻啊,都是治實證的辦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經過這一種治療而有表證,決不能再發汗了,不能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為什麽?桂枝湯,它是安中養液而來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損傷之後,有表證,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不管他有汗沒汗。這個凡是太陽病,下之後而表不解,這還得使桂枝湯。表不解,有什麽證候呢?這是一個,一種,他氣上衝,那說明表沒解。那麽可以與桂枝湯,根據前邊,還得喝稀粥的方法。“若不上衝者”,這個病就已經變成壞病了,那就隨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給吃桂枝湯,不是說下後,就得吃桂枝湯,也不是的,得辨證。
第16條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到這是一段,底下這個是另一段。“桂枝本為解肌”呀,應該另一段,這個擱一段是錯了,成無己本呀就是分為兩段。
那麽這段說的呀,太陽病將三天,經過發汗,發汗是對的,太陽病當發汗嗎。發汗沒好,如果表不解,你還得想法子服桂枝湯。那麽這個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發汗他還沒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溫針,亂來一陣,這些治療都是錯誤的,所以這個病仍不解,這個病不會好的,此為壞病。這個不解呀,就是治壞之病呀,他這麽樣子又吐又下又溫針,這個病決不會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壞病。
這一段它也跟上邊有關係,說“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但不能說是你經過治完了這個病不解,就吃桂枝湯,這也是不對的,他這是僅舉一個例子。這都在桂枝湯的基礎上,而來論述的,哪個應該用,哪個不應該用。如果治壞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那桂枝(湯)不是一個萬能的藥啊。那得怎麽辦呢?詳審其脈症,那麽他這個書啊,就是辨脈辨證,看其結果“知犯何逆”,這個“知犯何逆”麵很廣,不是光問他是怎麽治壞的,那個是可以問的,不是不可以問的,主要的還是在這個結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厲害的變化裏虛證啊,或者由於這種錯誤而邪入內呀,是發生陷胸湯證了,是發生陽明證了,或者發生陰寒重症,這都不一定的,這都是治逆的結果,“知犯何逆”,讓你考察這些東西,隨證治之,這是中醫辨證的主要精神,這句話不要把它輕易放過了。中醫治病就是隨證治之,不是你拿腦瓜想。那麽有什麽證,你就應該怎麽治,現桂枝湯證用桂枝湯,現承氣湯證用承氣湯,這叫隨證治之,隨所現之證而來治療,不是你那麽想,那不是中醫辨證,這很重要這句話,它是一貫全書這句話。
所以剛才講這個桂枝湯,在臨床上你遇到桂枝湯(證),這個證候合適,你就用你的,什麽病都是,隨證治之嘛。
底下,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這也是圍繞著桂枝湯來論說的。他說還有一個同是太陽病,到這一點啊,他說的是桂枝湯的醫療作用了,那麽桂枝湯本為解肌而設,什麽叫做解肌呀?中風,頭一段我就給講了,這個病邪深,就是這個精氣不足以驅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這個邪呀,趁著出汗之虛,而入肌肉之內啊,它離開表皮了,表皮虛了,這個病整個在肌肉這個階段,桂枝湯就是解肌肉那塊的不和,去那塊的病,怎麽去呀?就頭前講的這個,安中養液,增強精氣。這不虛呀,邪在這呆不住,這個精氣充實於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們方才講的,它是安中養液,充實精氣,這個力量足以驅邪了,那麽再一汗,邪就走了,所謂之解肌。與專門來發表的,讓他出汗的那種方劑,麻黃湯,是大有區別,是不同的。
所以他底下接著,“若脈浮緊”,咱們說那個陽浮陰弱啊,在桂枝湯,浮之中,按著沒力量。脈浮而緊,這個脈呀緊聚有力,這個緊啊,我上頭說了,就脈的寬度上來看的,它這個脈道是緊束有力,那裏頭充血的情形是相當嚴重了,就像一個膠皮管子,你灌得溜緊,就是打氣它緊,咱們都騎自行車呀,自行車軲轆氣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緊啊,你把氣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緩弱,這個緊說明裏頭血液充實。“發熱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湯證發熱,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說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這個精氣充實在體表,所以血管裏充滿液體,它就是皮表不開,出不來汗,一出汗馬上就能好,他這個精氣不是虛,一點都不虛,反倒實,由於這個實,造成汗不出。這時再給吃桂枝湯,那了不得了,桂枝湯它是增益體液的,就是精氣呀,這就變成實實之禍了。本來就實,你還讓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氣,那就實上加實了,這個在《內經》上就是“實實”嘛,實證,又當虛證治,再讓它實,這就是實實之弊也!這個病隻能夠是更加惡化,而不會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嚀,“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這都是這個感冒,外感,該要用麻黃湯的用桂枝湯不行,反過來呢,應該用桂枝湯的用麻黃湯也不行,後邊就要講了。那麽桂枝湯這個作用啊,不是單純的發汗藥,“本為解肌”,所以到這個地方把這個醫療作用啊,他才點出來。那麽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養液,增強精氣,而來達到解肌的目的,那與單獨發汗的藥是不同的。
第17條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這個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這個過飲的人常得酒病啊,我們那邊就有老喝酒就得酒毒。酒毒,這個人就大便不通了,那麽人也是汗出。那麽這一類的病,它是因為酒這個東西蘊濕蘊熱,它由裏往外蒸,也出汗,你這個你拿它當桂枝證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蘊濕蘊熱而汗出,這個它是在裏呀,桂枝湯它是解熱,它是解外熱,裏熱千萬不能用。
“得之則嘔”,裏頭有熱,這個病酒的人他喜清涼啊,他裏頭有熱嘛,有濕有熱,而不喜甘溫。這個桂枝湯是甘溫藥啊,甘溫除熱,除表熱除外熱。而且還得精氣虛,精氣不虛用著都不行。要用它呢,怎麽樣子,反助其熱,壅逆於上啊,一定要嘔的,這個甘藥多壅,壅者往上壅啊,這再加上溫,裏頭還有熱,那以熱及熱,非吐不可。所以這個桂枝湯啊,應該戒之用這個地方,第一個提出來,就同是表證,脈浮緊,無汗,那麽汗不出這種發熱,那是表實證,那是麻黃湯證,不能用,雖然在表有熱也不能用,因為這個脈浮緊而無汗,無汗不能用。這一節呢,雖然汗出,裏熱也不能用,他擱個酒客病,來說裏熱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所以這個桂枝,我們這個裏熱的病,你千萬不要用,所以他頭前明說嗎,“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必須有個太陽病在那,這個可是一個主要條件。裏熱不行,裏熱有汗也是不行,這就說明咱們要是平時看病啊,也不能片麵看問題。哎呀!說一出汗就是精氣虛,看著出汗了就用桂枝湯,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錯誤的,這必須要全麵觀察,第一個確定它是太陽病,太陽病發熱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湯。沒有,不是太陽病,裏熱的問題,那用它壞了,一定要嘔的。
第18條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喘家,平時就有喘的人叫喘家。那麽他患了桂枝湯證,你打算也給他作桂枝湯服之啊,可他平時就喘,當然他得外感還是喘,這你對這個喘也得照顧,所以用桂枝湯那是必然的了,你還要加厚樸杏子才好呢。………(音頻缺失)。
你方子還是得加減變化呀,他這也舉個例子,他比方說吧這個喘家,那麽他外感了,是桂枝湯證,就像我們頭前那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類的情況,肯定是桂枝湯證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樸、杏子較為好。
第19條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這是警戒。裏熱吃桂枝湯,一定吐。這個發汗啊,傷津液,裏熱反倒更助熱。你們看這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那節就知道了,他說熱在上焦為肺痿,這個肺痿怎麽來的,就是熱在上焦。那麽底下他又說了,肺痿之病從何得之?他說頭一個從發汗,或從發汗,或從消渴,或從快藥下之啊,都是傷津液。裏熱,你再助其熱,再使他傷其津液,這個沒有不傷害肺的,這個肺為嫩髒,也容易傷,而且熱傷血脈,那麽血氣凝滯,它就要為癰膿之變,這個你們回頭看看那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那一篇就知道了。這個就是在這,內熱的,你要拿那個甘溫藥,讓它往上呢,壅於上,準傷肺。這不是說吃一回了,那麽如果他吐了,說明這個熱往上壅的相當嚴重了。那麽如果這個熱久久不去,其後必吐膿血,所以這個應該戒甚啊,這個危害呀相當嚴重啊。這個不能治裏熱,裏熱攻表,這根本就不行的,況且桂枝這種甘溫藥更不行。
第20條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這個與“桂枝本為解肌”那節正是相反的,那個是桂枝湯不能用於麻黃湯證,“脈浮緊,發熱汗不出”那個麻黃湯證。這個呢,它是桂枝湯證誤用了麻黃湯,它這裏含義是這樣的,它這個書上倒沒明寫啊,它是太陽病桂枝湯證,而用麻黃湯發其汗,遂漏不止。
怎麽知道它是這個意思,就從一個“遂”字,這個“遂”字是一個褒貶組詞法,古人用字他淨在字上琢磨,“遂”發汗“遂”就汗漏不止,這個發汗是錯誤的呀。太陽病不應該發汗嗎,但桂枝證用麻黃湯發汗是錯誤的,所以發汗“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陽。“其人惡風“,這個惡風就根頭前那個,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光(隻的意思)惡風寒了,他不發熱,這就說是現陰證了,表當然也沒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小便難”。這個體液大量亡失,小便沒有,所以說“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四肢微有些拘急,就是痙攣。而屈伸費勁,難以屈伸,就是彎回來,伸出去,一曲一伸嘛,這都是由於津液喪失太多了,組織枯燥才有這個情況,這個肌肉馬上就有拘攣這種情況。
這就由於這個病發汗過了,應該用桂枝湯,用了麻黃湯了,虛極就變成陰證了。那麽這個汗多體溫下降的當然也是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時也能亡陽。那麽這個時候用桂枝湯就不行,得加附子。這個附子這個藥啊,他是個辛溫,是個熱藥,他有亢奮作用,同時這個藥在臨床上體會,他能夠複興這個代謝機能。是生物都老在新陳代謝,這種機能要是陳衰,附子很有恢複他的力量。如果這種機能陳衰,反映在裏,就說下利清穀,四肢逆厥,反映於裏,你要用附子配合幹薑這個藥,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都是。那麽如果這種陳衰的機能反映於表,這就是反映於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黃桂枝這類的藥。如少陰病,後來要講了,麻黃附子細辛湯,他也同太陽病一樣,該發汗也得用麻黃,該解肌也得用桂枝,這個法度,這裏也是。這個汗漏不止還直門出汗,這個發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得解肌因這麽樣子虛,而現陰寒的狀態,你使用桂枝湯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附子。這個吃下去,既能夠達到解表的作用,同時這種陳衰機能也能恢複。所以附子這個藥啊,有這些作用。那麽這個可見也是少陰病範圍,但是少陰病裏頭,。。。。。。,也就是桂枝湯證,而現陰虛證(此處指陰證)的話,加附子。
陰虛證表證陰虛還是一種少陰,這個表證有兩種:一種是太陽,表陽證;一種是少陰,表陰證。那麽這個桂枝加附子呢?就是桂枝證而現於陰證,就是少陰病現桂枝湯證,就是這麽一個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湯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惡寒而不發熱,當然也怕風。他也出汗,出汗出的更凶了。
那麽我們來應用呢,比方說少陰病,他有自汗,脈微細,但欲寐,這些情況,那你不能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雖然無裏證,也不能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你得用桂枝湯加附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對這個方劑的這個應用的標準,就是桂枝湯證而現少陰病。當然了本段的說法也可以作參考嘛,汗漏不止哪,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哪,惡風的厲害,不發燒。發燒也不一定不發燒,但人不發熱。
第21條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這個脈促,這個各家的注解我認為都有問題,都根據王叔和的說法,說是“數中一止,謂之促脈”。就是快脈,有時候一止,我認為欠通,這個不對。凡是“一止”,脈跳跳一止,就叫作結脈。無論數中見之,或遲中見之,都叫作結脈。結脈有數有遲,那麽這個促,咱們平時說短促,近,促近,就是靠近。這個促脈,就是促與上,與外的意思,就是靠近於上,靠近於外。靠近於外,就是隻見到上頭,上頭就是寸位。所以隻是關以上浮,關以下沉,這麽一種脈象。尤其這一段,更注意說明這個問題,你們看看這一段,他說下之後,我們頭前講的桂枝湯,“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也是今天講的。
那麽這一段的“胸滿”是什麽東西?就是氣上衝啊。他吃了瀉藥了,下之後,太陽病,不應該下,吃了瀉藥了,就氣上衝,氣上衝可表沒解呢,氣上衝以至於胸滿,衝的挺厲害。氣衝於上,同時他由於吃下藥,虛其裏。那麽可見上實,氣衝的關係,下虛。脈也應之,浮見上頭下邊就虛。所以這個脈與證是相應的,絕不象他們說的“數中一止”,沒有那麽大的熱,那麽大的熱他不就燒起來了,不是,促,都是熱,他這個不是,他由於氣上衝,那麽上邊,所以這個脈,他浮在關以上,叫寸。
而由於瀉下的關係,腹氣虛,所以這個下脈沉,關以下沉,應該是那個脈。那麽由於表沒解,還用桂枝湯,同上邊桂枝湯一樣,由於這個浮,虛了,我們後頭就有了,桂枝加芍藥,“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他把芍藥三錢增到六錢,腹滿時痛要加芍藥。在這把他去了你想什麽道理?腹虛,不但不滿,而腹氣虛了,所以他把芍藥不要了,這個我們在臨床上用芍藥的確是治腹滿,我常治肝病啊,常治肝病把芍藥大量用,這個下腹滿他就起作用,那麽滿的反麵就是不滿,虛的厲害了反倒,那就要去芍藥,這不就這個道理。那麽底下虛,上頭實,所以脈也應之上浮而下沉,這不很對嘛!決不是數中一止。
那麽這個桂枝去芍藥,就是這個桂枝湯證氣衝的更厲害,我們剛才講了桂枝湯,這個芍藥這個藥呀,能製桂薑的辛散。那麽氣衝的厲害,這個桂枝要發揮作用,桂枝治氣上衝,所以芍藥在裏頭有礙於桂枝,同時腹氣虛,它也不應該要,所以把它去掉了。那麽這個方劑的體會呀,就是桂枝湯證氣衝比桂枝湯較為厲害一些,而胸滿,脈促者,我們根據這個來用它,沒問題。這是桂枝湯的一個變化,桂枝湯去芍藥,這個方子加減也挺管用,以這個方子為基礎。另外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桂枝湯把這個大棗生薑也去掉了,就是桂枝甘草湯,這是桂枝湯又一個變化,桂枝湯有這麽三個大階段。這是一個,這個就是胸比較滿,桂枝治氣上衝,那麽他又是腹氣比較虛,所以把芍藥去掉。
第22條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這段和 21 條應該是一段,這個書擱成兩段了。成無己本為一段,他說“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湯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它是一段,這個書它擱成兩段,兩段這個前後就是不對頭了。而且成無己他給改成“微惡寒”,“微惡寒”不對,他不是惡寒,假設是微微惡寒的話,那正是表不解嘛,加哪門子附子呀?“微寒”是對的,這個“微寒”是接著上麵這段,就是“脈促胸滿”,如果微陷於陰寒證,微寒,沒有那個惡字,趙開美本是對的,在《玉函經》是“微寒”,不是“微惡寒”,就是微陷於陰寒證。那要加附子,那和桂枝加附子是一樣的。桂枝去芍藥加附子這個方子運用很多,後頭的《痙濕暍病》風濕相搏裏就用這個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湯證胸滿上衝比較劇勝一些,而滿脈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藥。這個證,如果陷於陰寒證的話,要加附子。
第23條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這是一節,這一大條分成三節。頭一節,他說太陽病呀,在八九天的時候,真正的傷寒病在八九天的時候就是一個關口。這個病好也在這個時候,危險期過去了。可是病的惡化也在這個時候,這個八九天是這麽一個階段,在傷寒病裏。假如這個病有了這麽一種變化,“如瘧狀”,發瘧疾大家都知道,定時發作,“發熱惡寒”,有定時的發熱惡寒,而且“熱多寒少”。這個表證呀以惡寒為主的,所以我們以後有很多的這個解(釋)的段落,(如)“惡寒者表未解”。如果這個病要是去表,這個惡寒就要少,沒有表證的就不惡寒。所以每每的這個表證呀,我們以惡寒的輕重多少而來驗證表證之進退有無。那麽這一節就說明這個,這個人變成現在這麽一個情形,定時發寒熱,可是熱多寒少,是不是這個病轉變了呢?他底下又接著說了,“其人不嘔”,他要轉變這個少陽病呀,心煩喜嘔,他非要嘔不可,這個人不嘔,證明他沒傳少陽。“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沒傳陽明。陽明,大便燥結,小便黃赤,也沒有。所以這個病即沒傳少陽,又沒傳陽明,隻是一天二三度發,就是二三次發寒熱,而且熱多寒少,這麽一個病。
看看脈吧,“脈微緩者”。這個微緩不是又微又緩,是微見其緩,微微的緩,脈不數急,脈也不緊,見著他緩弱,這個緩弱說明這個病現在平靜。咱們開始就講“脈若靜者為不傳也,脈若數急者為傳也“。脈數急說明這個病正在發展變化,脈微見其緩弱,說明這個邪已經衰了。可是這個病現在來說是沒好的,他還是發熱惡寒如瘧狀嘛,而且熱還偏多一點,但是這個熱多脈應該快呀,應該數急,脈反倒微緩,挺緩弱,意思也就是當然不是快了。那麽根據這個脈與這個熱多寒少比較看,這個熱不要緊的,不久將好了。因為這個脈見到緩弱,是邪衰的一種反應。是的,尤其這個急性病,一來這個脈來都數急呀,而且應手帶緊,這個緊脈不是好現象。假若這個脈也不緊了,緩弱了,也不快了,那麽這個病也就停止了往前進展。尤其緩弱,邪氣已衰了,這個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說這個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愈。這是頭一段。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這又是一段。他說這個太陽病得個八九日,雖然是如瘧狀,一天兩天都發,那麽他不是熱多寒少,他是隻惡寒,一味的惡寒。而脈微,脈微是不足的脈了,這個脈微者為亡陽啊,他是沒津液呀,這是表裏俱衰啊。這段也可以這麽講,就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沒有如瘧狀以下這些情況,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這個人是隻惡寒而脈微,這是表裏俱虛,陷於陰寒症狀。那麽這個時候是不能夠再發汗、再吐、再下了。這麽講也可以,沒有這個如瘧狀,不擱到上頭。總而言之,他這第二段不是這一段所論述要說的,主題在下麵。頭一段所說的,欲愈者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寒熱,熱多寒少,而且脈微見其緩弱,這是邪衰病有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這一段說到八九日的時候,脈微而惡寒。無熱而惡寒,這脈已深陷於裏,陰寒的一種證候,所以他叫表裏俱虛,不可再發汗、再吐、再下了。怎麽辦呢?就是用溫補的法子了,用什麽藥呀?隨證治之,後頭他有,後頭有的是,治這個病,現在不是主要治這個。那麽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麵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這個又反過來到頭前了,把他太陽病八九日…。。。(音頻缺失)(第四講)。那麽那個欲愈,他不會顏麵赤紅啊。他說如果這個人麵色反有熱色,熱色就是紅啊,麵色緣緣正赤啊,要是這樣的話這個病還不是要好的。為什麽呢?這個古人有個名稱,叫做拂鬱在麵,陽氣拂鬱在表嘛。所以這還是表沒解的一種證候,表熱它出不來,所以人這個臉發紅。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病人的身體呀發癢,要出汗它出不來,那麽水份含在皮膚裏頭,人發癢,你問問他準癢。那麽這樣子所以他用小發汗方,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為什麽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呢?你看看啊,這是桂枝麻黃湯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極小。為什麽呢?你看那個證候我給你們分析分析你們就明白了。所以這個合方啊,是兩個病合並到一起,你得有個認識。你看這段說的很好,如瘧狀,那就是定時發寒熱,不過這個他寫到頭前了,後頭有這個,說是啊,人髒無他病,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時發熱汗出,時發熱就是定時發熱,而汗出,這就是桂枝湯證。古人叫營衛不調啊,營衛不諧啊。那麽這一段你們看一看,如瘧狀,就是定時發寒熱了,定時發寒熱他象桂枝湯證又不是整個桂枝湯證,定時發熱汗出才是桂枝湯證,他這個雖然定時發熱多,寒是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湯證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麽呀,不得小汗出,出不來汗,麻黃湯證的一半嘛,是不是。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合方啊,你對這個方證不熟啊,你就是搞不清楚。他這個即有桂枝湯證時發熱這麽一個問題在裏頭,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湯證,完全是桂枝湯證就不用麻黃湯了,他又有不得小汗出這麽一種麻黃湯證,可是麻黃湯他隻能夠發汗,它不能夠治時發熱,如瘧狀它不能治。所以這兩個方證啊都具備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療。但是這個病非常的輕,一日二三度發寒熱而且脈微緩,這是欲愈的一種情況。就由於浮鬱在表,表還沒完全解,得個小汗就能解,所以這個方劑藥用的非常的輕。你們看一看桂枝一兩十六株(去皮),一兩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點啊,這都是古製啊,一兩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兩是四分,這是古時候度量衡的製度。不到二兩,二十四株一兩,十六株。底下都一樣了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各一兩,你看一兩拿三除,古製才三錢掛點零,古製一兩合現在三錢,那很輕了,它也是三付呀,才幾分的藥,很輕很輕了。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這是一個定則,煎藥的法則,麻黃這個藥啊,它這個沫子纏腦袋,所以煎麻黃都要先煮一兩開,把沫子撇一撇,這現在還是應該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內諸藥”,再把其他的要擱裏頭,煮取一升八合。他古人呐,他是量病用藥,他不但藥量輕,吃的也輕,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象咱們頭前吃桂枝湯,一回吃一升,這地方咱們在臨床上都要注意了,這個輕病不但藥量輕,而且每次也得少,所以這是個方法,在這個方子上要注意了。病重,量重,要多吃;病輕,量小,要少用。溫服六合,三六一十八。“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這個方子本來是這麽說的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他把桂枝湯也煎出來,麻黃湯也煎出來,這個裏頭倒三合,那個裏頭倒三合,三合就是 1/3了,一升拿出三合不就是 1/3 嗎,然後兩個擱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嘛,十合為一升,頓服,源起呀這個方劑呀是這麽注明的。那麽現在呢?張仲景就把它放到一個方子裏了,它就是這個分量了。那麽這個方子是小發汗的方,這個發汗很輕很輕的。底下林藝他們給算這個分量,根據源起是怎麽擱的,但是這兩個方子的比例數,還是擱 1/3,兩個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們現在來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湯取 1/3,麻黃湯取 1/3,但是相重的藥不要加在一起,你象甘草吧,桂枝湯有甘草,麻黃湯也有甘草,把兩個藥加起來也不行,合到一起,這個共有的藥味呀,就根據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麵的合法,如果 1/3 取 1/3的量就行。你象桂枝、麻黃原先都是三錢呐,各取一錢就行了。再少你還可以再輕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這個東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我們在臨床是呢,根據病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少取,就是麻黃一錢,也沒有大發汗的,這不足以大法汗。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這種事情不常遭遇的,本來他是桂枝湯證,開始吃桂枝湯的時侯啊,不但病沒好,反煩不解。這個桂枝湯證不是不煩,煩得並不厲害,吃了桂枝湯了,汗出身和,應該不煩了。而這裏反起了相反的作用,反煩而表又不解。這個不是桂枝湯有了毛病,是邪盛氣滯,咱們說肌不和了,在肌肉這一層啊比較實,所以這個藥力受阻,那麽這個時侯呢可以用針灸刺風池風府。輔助治療的這個方法,這也不可不知的。本來這個病人他是桂枝湯證,我們也給他用的桂枝湯,他反出了相反的作用,你要不知道這個作用就不好解決了,知道這個問題,哎!用針灸,刺完風池風府再用桂枝湯那就得好了。那麽這種事在臨床上我一生都沒遭遇到,但是古人這麽說就可能會有這種情形,咱們也不可不知的。
第25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個(去皮尖)大棗五枚(擘)生薑一兩六銖(切)甘草一兩二銖(炙)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用。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這個頭一節啊,“脈洪大”是錯的,這個講到後頭就知道了,他這應該是脈浮,洪大呀改個浮就對了,後頭有。桂枝湯發汗後外不解,脈浮者還用桂枝湯。這個洪大是錯的。這個洪大是個實熱之像,白虎湯證下邊有啊,恐怕抄寫的時侯他把下麵那個脈寫到這裏了,這是錯的。脈浮,脈浮他病在表嘛。那麽已經服過桂枝湯了,服的不合法。我們頭前講桂枝湯啊,就是微服漐漐汗出,要是似汗出者更益佳,大汗流離病必不除嘛,這個就是犯這個(弊)病了。那麽吃了桂枝湯,大捂大蓋啊,人出了一身大汗,這個表是不會解的,如果脈浮者可以吃桂枝湯如前方,還像以前服用桂枝湯的方法。那麽這一段,這裏頭也說明一個定法啊,如果是表證我們發汗後,就是桂枝湯發汗後表不解還用桂枝湯,那麽麻黃湯發汗後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黃湯了,也是用桂枝湯,這也是一種定法,所以桂枝湯看起來是一個平穩的藥啊,它這個傷津液不重的。那麽下之後也是,太陽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後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湯。那麽下也傷津液啊,津液有傷而表不解,那隻能用桂枝湯,這桂枝湯我們以前講了既是一個解表去熱,同時呢它也是安中養液,所以那個大汗出之後而表不解脈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他如果定時發寒熱,就是瘧疾了,一陣冷一陣熱的,一天啊再發,兩次,那麽這個是需要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什麽呢?他這個地方啊,說如果吃完桂枝湯之後大汗出之後,他不出汗了,而是變成瘧疾似的,一天兩次發寒熱,這個定時發熱這是桂枝湯證,咱們沒講到這個地方,頭前也有了,桂枝麻黃各半湯咱們也說了,可是他沒有汗,這就是麻黃湯證。但是他這一段啊桂枝湯證多,與上麵那個是身必癢,那個汗啊吃藥出不來那個樣子,而且麵有熱色,那個麻黃湯證啊就要比這個湯證多一點,所以古人這個用藥嚴的很呐。那麽這個形似瘧,他也沒有汗,可是麻黃湯證呢上麵那個對著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個少,沒有“身必癢不得小汗出”,那個沒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沒有,所以這樣子麻黃更少了,所以中醫這個辨證呐,要拿著這個書看呐嚴的很,所以這樣才能好病,他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這桂枝二麻黃一這個方劑啊,也是一個極輕極輕的。你看看後頭它那個方子的解釋就知道,他說“本雲: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用”。他說本來啊,他是這麽一個對藥物的用法,桂枝湯用二份,麻黃湯用一份,共計喝多少呢,共計喝兩升,這個合法呀他古人是這麽個辦法。麻黃湯也煎好了,桂枝湯也煎好了,那麽隨便拿一個東西也行啊,拿一個匙子也行納,你舀二匙子桂枝湯,舀一匙子麻黃湯,往另一個器皿舀,共計舀兩碗,那麽他們倆還是二比一之比,所以呀原來的本雲,就是這個方子仲景以前呐,是這麽個辦法,就是把這兩個藥方,桂枝湯取二麻黃湯取一,取到二升,然後分成兩份服。那麽現在張仲景呢,他就把這個方子啊,藥物合成一方了,將息如前法,將息就是麵肉五辛那個禁忌呀什麽的,但是這個不要喝稀粥了。根據藥物的分析啊,他這說桂枝湯取5/12,桂枝湯份量根據原方的和法啊取5/12,麻黃湯他取的是這底下也有,取的是2/9,這2/9和5/12比啊,也正是2 比1。他這個取法呐藥量更輕了,輕的很了,所以這個方子吃下去並不大出汗,稍捂一捂、蓋一蓋也就是微微的透表而已。
所以桂枝湯,得的桂枝湯證,服用不合法呀,也容易造成大汗出而病不解,如果這個脈還浮,不是洪大啊,洪大要改它,那麽還可以與桂枝湯,像以前的那個飲服法,如果病變成這麽一個病,就像瘧疾似的,定時發寒熱,一天發兩次,那麽這個時侯啊應該少發汗,它用桂枝二麻黃一湯,這一節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第26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十六啊,這一段,就衝著這一節說的。那麽服桂枝湯大汗出之後,這個變症多端啊。那麽由於喪失津液,最容易,津液喪失,陽明內結,也是常有的事情。二十六呢就說這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你看這才是脈洪大呢,“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它是由於服桂枝湯,這個都不是錯用藥啊,都不是誤治啊,這就說明,這個表證這個期間是桂枝湯證,那麽服桂枝湯,服桂枝湯不應該大出汗,就是這個護理人呐沒搞好,大捂大蓋,他是大汗出。這個大汗出啊,這個病絕對不好的,由於喪失津液太厲害,那麽反倒造成胃不和這個裏熱,所以大煩渴不解。這個“大煩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麽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表沒有了,可這個由於津液喪失,它就動了裏熱了。
“大煩渴不解”,煩躁也厲害,渴得也厲害,這時候脈呢洪大,脈洪大是裏熱的情形,所以上邊那個“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是錯的,那麽這也看出來了,那個應該是脈浮。這個裏熱大煩渴,這是白虎加人參湯證。這個白虎湯證啊,不一定渴。脈洪大,身熱有汗,口舌幹燥,這就可以是白虎湯證。但是津液太傷,他就要渴了。津液傷他渴的時候啊,你必須加人參兼以健胃。這個要是熱,津液傷了,咱們後世就不這麽治了,後世認為這個呀,都得滋陰。究竟是胃氣不複,你這個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湯這個基礎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響胃,所以必須加健胃的東西。咱們現在也說呀,這個人參是補氣的,補氣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人參這個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這個胃,胃虛有心下痞硬的這種情況,你吃人參就對頭了,後麵有的是加人參的這種方劑,那好理解的。一般對這個白虎湯啊,大家都知道這個石膏是個解渴藥,其實它是除熱藥,它不一定渴,主要的這個(治)渴的是人參,這個我們在這個書上就可以看出來,凡是白虎湯沒有一個說渴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連《金匱要略》帶這個《傷寒論》,是加人參都是渴,“欲飲水數升”啊,“渴欲飲水”啊,象這個“大煩渴”啊,全要加人參,可見這個人參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後世說的補氣呀,古人這個氣分,在他的書上就是津液。這是這一段,服桂枝湯,由於大汗出,那麽上邊說呢,要是脈浮,還在表,可以與桂枝湯,如果“形似瘧”,這個也在表,也在表不過它是桂枝(湯)麻黃(湯)共有的證候。那麽定時發寒熱,這是桂枝湯證,可桂枝湯證呢,它要有汗出的,“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那後頭就有的,這個他不汗出,不汗出呢當然有麻黃湯證,由於桂枝湯證明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它這個麻黃湯少擱,桂枝湯多擱。那麽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個方劑,我們要用它,怎麽用呢?我們遇到一個病,是桂枝湯證比較多,麻黃湯證比較少,也需要解表,讓他微汗,可以用這個方子,他隻能夠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湯大汗出,還能夠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動了裏熱,而為白虎加人參湯證,就是大煩渴,脈洪大,就是我們方才講的這一節。這個白虎加人參湯這個方劑呢,看後頭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音頻缺失)。
但是這個藥確實還得有,煩躁,這個知母去煩躁,那麽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這個石膏更寒了,那麽這個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擱粳米、甘草,這兩個藥啊,它都是一個甘藥啊,咱們說甘藥補脾嘛,其實那也不光補脾。它這種甘藥啊,尤其這個粳米,咱們這個一般拿這個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種膠粘質,那麽西醫說它這個是種粘滑藥了,甘草也是,這個擱到一起煎,我們吃下去,它能把這個胃使它不吸收,在胃裏頭,它能夠掛一層這個粘滑藥,就起這個作用的,它能保護胃,它對這個知母石膏這麽個大苦寒的,對胃沒什麽毛病,所以古人這個藥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擱大量的甘藥。那麽如果他渴,那麽你光用甘草粳米這個藥,也不足以濟事了,你非擱人參。這個人參它是健胃的,那麽它配合甘草、粳米,那麽這個胃氣才能夠複健起來。這兩個藥去熱,這三個藥健胃生津嘛,所以這個大煩渴,這個津液虧到這麽一個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參不可。
我們一般用呢,當然是,要是不煩渴,隻是口舌幹燥,人煩躁,脈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湯,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參。這個藥的這個煎服法,這個書說的還挺好,那麽這五味藥,煮米熟,這個米熟了,這個湯也好了。那麽這個是這種藥它煎的時間都長,它以水一鬥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藥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獨這白虎湯它擱一鬥,它就煮長時間。那麽米熟了,這個湯也成了,這時候把渣子去了,溫服一升,日三服。所以咱們要是對有石膏配伍的這種方劑,那麽也要多用點水,時間要它長一點,咱們現在也常常地把這個石膏單煎,也可以的,先下鍋。
第27條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這一節,一般的講的也都是錯的多。
這個太陽病啊,發熱惡寒說明還在表了,但是熱多寒少,這個熱多寒少啊,它是衝著這個發熱惡寒說的,不是這個病特別的有壯熱,不是那個樣子,它把這個發熱惡寒,那麽在這個發熱惡寒的這個情況,熱較比多而寒較比少,不是在這個發熱惡寒之後另有大熱而惡寒少,不是那個意思。那麽這個寒少啊,我們講太陽病,太陽病的惡寒是一個主要的證候啊。這個寒少說明這個表啊,要罷,就要解了。那麽這個病呢雖然發熱惡寒,但是由於熱多寒少,那麽這個病啊表欲解,熱不退,恐怕要轉成陽明裏熱的病,它是這麽個意思。可是轉成陽明裏熱呢,你看前麵白虎湯(26條白虎加人參湯),脈洪大,這個脈微弱。微弱在這也是有兩個意思,一方麵衝上麵說的,雖然發熱惡寒,但是它寒少,表證欲去了,雖然這個熱較比多,但是脈微弱,這個外邪已去啊,所以沒有多大裏熱,這個脈微弱還有一個意思,底下他注了,“此無陽也”,這個“無陽”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說的。他這個書上啊,尤其在表證的時候,他常說的無陽都是指這津液,脈微者為亡陽嘛。脈弱,咱們頭前講了,陽浮而陰弱,那個弱就是血少了。總而言之就是氣血俱虛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說“此無陽也”。“此無陽也”,不指這熱說的,上麵明明說的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還此無陽也,還沒有熱,這不是瞎扯嗎。這一句真就有這麽注的,這麽注就是錯的。這個此無陽也,沒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發汗”,這個發汗啊,最耗傷津液了,那麽唯獨這個津液虛,所以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那麽這個表不解怎麽辦呢?還發熱惡寒嘛,那麽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清肅其表裏。這也是個發汗藥啊,發汗藥呢但是它不大發汗。這個越婢湯啊,在這個《傷寒論》裏沒有,在《金匱要略》裏頭有。它就是麻黃、甘草、大棗、生薑、石膏,這幾個藥就叫越婢湯,那麽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就是桂枝湯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
這個越婢湯治什麽呢?在《金匱》裏頭啊《水氣篇》裏頭有,它治風水。所謂風水啊就是全身腫了,脈浮,出汗,身上沒大熱,同那個麻杏石甘湯差不多。麻杏石甘湯不也是嘛,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它這個熱半陷於裏了,它這個汗出與桂枝湯的汗出是不一樣的,它這個由裏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陽明病蒸蒸發熱汗出,不到那個,所以無大熱呢。無大熱啊就是衝著陽明裏實說的,真正裏實那蒸蒸發熱啊,那身上熱得很。它這個無大熱,不到那個程度,但是裏頭也有熱,所以擱石膏,但是表也有,他擱麻黃。越婢湯這個麻黃用的量大呀,他用六錢。我們要治這個表有水氣,你要是發水氣,麻黃非重用不可。那麽在這個方子裏麻黃用量相當輕啊,他把這個越婢湯用八分之一。源起這個麻黃用六兩,我們現在用就是六錢,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錢了,那很輕很輕的了。這個桂枝湯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嗎,所以用桂枝湯用的比較多,但是也特別少。他把這兩個方子合起來用了,合起來用呢,就失去越婢湯的作用了。
我方才講了,想要發水氣,麻黃必須重用,那麽連一錢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氣了。那麽桂枝配伍麻黃啊,我們在臨床上這個藥物配伍的規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黃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黃呢反倒治汗出。你看這個方子呢,既有桂枝湯加麻黃,可以出點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這個方子它清肅表裏啊,它能夠去裏熱,因為有石膏的關係,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黃,那麽大部分呢還是桂枝湯證。我們結合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湯證比較多。由於桂枝湯證主要是津液虛,脈微弱,要有表不解,還現桂枝湯證,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湯證,他沒有汗出。你看這一段裏頭啊,他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並沒有汗出。可是沒有汗出,又不能大發汗,因為脈微弱,桂枝湯證明顯,但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這個麻黃量特別小,而且他不擱桂枝二麻黃一湯,那個麻黃湯裏沒有石膏啊,因為還有熱,所以稍用點石膏,這個石膏量也不重。我們再看看這個分量,擱到一起呀,每一個藥隻十八銖,古人這個度量衡啊二十四銖是一兩。那麽古人的一兩呢,我們現在開方子就是一錢,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藥嘛。這個十八銖不到一兩啊,一兩的四分之三。所以這個藥啊,藥量非常的輕。那麽吃了這個藥啊,要是表裏都有點熱,可以用,但是在這個發汗藥之中是最輕最輕不過的藥了,所以他擱個“不可發汗”,這個專指的是麻黃湯了。你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真正的表證無汗,我們一般常打算用麻黃湯。所以這個病啊,“脈微弱,此無陽也”,是萬不能發汗,不能用麻黃湯。我記得有一個人問過我這一段,說“此無陽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是不是發汗藥?我說這個不一樣,它有所指,這個書說不可發汗,都是指的麻黃湯。那麽這個地方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那非壞不可。所以說“脈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這個不能用麻黃湯來大發汗來,根據這種病情啊隻能夠稍稍地清肅其表裏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我們講到這,咱們講的這幾個方劑都是小發汗法。咱們頭前講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和這個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幾個方劑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桂枝湯與麻黃湯,這兩個證候相合,大致差不了什麽,但是不可大發汗,全是小發汗法,藥量都特別輕。桂枝二麻黃一湯呢,是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也是小發汗法,這個方子尤其小發汗。不但有表證,裏頭也有熱,所以熱多寒少,在這個地方你就看出來了,他這個表證要罷了,熱多寒少,有入裏之勢,但是這個病非常地輕,脈微弱也就是邪輕的一個問題了,同時啊這個人津液也虛。這個不但麻黃湯用不得,用一般的桂枝湯也是不行的。所以他一方麵用桂枝麻黃稍解其表,另一方麵用石膏清其裏熱,它是這麽一個方劑。
第28條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這個桂枝去桂呀,這個桂也可疑,在《醫宗金鑒》他改芍藥了,我認為這是對的。因為他這個表還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麽解表?所以應該桂枝去芍藥,我們經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藥。我認為《醫宗金鑒》還是對的,這個書錯字有的是,象頭前那個脈洪大,那肯定是錯的。這段書主要注重這個“仍”字,他說這個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湯證。他根本就是“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這個病,就是這個證候。這個大夫看到這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唉!這個象表證,就給吃了桂枝湯了。這個就是藥不對證了,所以這個病不會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滿,微痛”,心下指著胃說的,又滿脹又疼,象裏實,他又給吃瀉藥了,也不對頭,所以他這個服桂枝湯,或又吃了瀉藥了,他這個症狀一點變,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這個方劑。
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遭遇,他如果裏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響表不解,那麽裏頭脹滿呢,你瀉下也不行,非利小尿不可。這一段就說明這個問題,他由於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這個裏邊呀,他這個是古人的臨床經驗看出來,裏氣閉塞,他表不會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無論是發汗,越發汗越壞,發汗激動裏邊的水,那辯證多端呀。那麽下也不行,所以這裏發汗呀或者下之呀,他這個病是永遠不變的。那麽怎麽辦呢?有表證是有表證,你要兼利小便。他“頭項強痛,翕翕發熱”,他肯定這是表證。所以他用這個桂枝湯去芍藥。這個芍藥這個藥呀,我們頭前講這個桂枝去芍藥,他脈促胸滿,他氣上衝的厲害,這個芍藥不對頭的,他要去芍藥。那麽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氣上衝造成的。這個氣往上衝,它誘導這個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藥裏常擱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這個五苓散都有桂枝,什麽苓桂術甘湯呀。
那麽去芍藥是對的,因為他這個還有表證,所以還用桂枝湯。本來是個中風證,所以不汗出,就是因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關係。如果這個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邊這個不會“心下滿,微痛”,他就是桂枝湯證。由於小便不利,影響汗不出,那麽他氣上衝的厲害,所以“心下滿,微痛”,他這個水往上不往下,那麽表證仍然存在“頭項強痛,翕翕發熱”,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用桂枝湯把芍藥去了加白術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這個桂枝湯就發生作用了,表就解了,他是這麽一個情形。
我們在臨床上要注意這一點,比如說一個感冒,那隨便吃點發汗藥就可以了,但是他要是明顯的小便不利,身上發燒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這個表絕對不會解的。那麽他該用哪一個解表藥還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藥不可,治這個小便不利才行的,這個很重要很重要的。這個書裏頭後頭有的是,就由於裏有停飲,不兼去飲,這個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後頭很多,我們隨時解釋這個例子。那麽這個方子呢,就是桂枝湯去芍藥加白術茯苓,白術茯苓這兩個藥都是利小便,利小便,這個利尿藥呀也不都是一樣。你象這個白術呀、蒼術也是一樣的,這個藥他是溫性藥,偏於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滿,微痛”。這個茯苓這個藥呀性最平,那麽他這個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利小便很有力量。胃要是沒有停水,這個術要少用。他這個溫性,咱們後世也說這個白術也健脾嗎。他這個健脾啊,胃裏頭如果有停水時他有好處。要是胃沒有停水呀,是有壞處,沒有好處。他這個性溫,他這個刺激這個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碼要達到發炎呀衝血呀這種情況。所以咱們看見這個胃虛呀,就用點術吧(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沒有停水,這個術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這個臨床應用上有,我們隨時解釋。這個茯苓這個藥呀,在水氣裏有個一種神經官能證用的機會多,象心跳呀,或者是煩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們像是這個酸棗仁湯,擱茯神,茯神茯苓這個作用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過程中,他有治神經官能證的機會多。這個白術呀也是利尿的藥,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製於胃有停水。所以我們平時用藥呀也不要把他搞錯了,這個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沒有停水,上邊還有熱,這個白術這個藥是不能用的,你看豬苓湯就沒有的。
第29條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幹薑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這段是個大段。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這是頭一段,你看他開始就擱個傷寒,傷寒他應該脈浮緊,無汗,反自汗出,這說明他是亡津液了,小便又數,即自汗出小便又數,他這個書說小便數就是小便吃緊呀,就是頻數。這個可以與上邊參著看,小便不利影響自汗出,本來是桂枝湯證,他變成無汗了。那麽這個小便數,它影響自汗出,雖然是傷寒,他小便數,他也汗出,他有這麽一個意思在內,這個書上沒有明說。這個小便數說明什麽問題呢?大概是胃虛。咱們後世這個醫書裏有呀,所謂上虛不能治下,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釋了,胃屬土嘛,土虛不能治水。其實這個有道理,這個胃氣虛衰,人身上哪裏都虛衰。就是虛脫那個樣子,脫水那個樣子,小便失去收攝,那主要是因為上邊胃虛。他這個傷寒本來是應該無汗,由於津液大量亡失,既自汗出又小便數,所致津液竭於內,後邊講陽明病就知道了。“自汗出”,汗出多為太過。傷寒沒有汗,發汗,發汗使汗出多,也為太過。太過者,陽竭於裏,陽也指的津液了,那大便要幹,咱們說的脾約證就是這類的。他這種脾約他不要緊,他是虛證,就是雖然十日無大便,無所苦也。所以這個脾約證你不能吃承氣湯了,隻能吃些麻仁滋脾什麽的。他這個病呀就類似這個情況,他的津液不守,一方麵汗自出,一方麵小便頻數。“心煩”呀,有點胃不和的情景了。“微惡寒”,你看他擱個“微惡寒”,這個“微惡寒”呀,他說明這個,他雖然冠個傷寒,這個表要解,我們剛才講了,這個惡寒是太陽病的一個主要征候,所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而惡寒”要加重這個惡寒。如果這個表征,這個惡寒很輕很輕的了,這個表要罷。但是這個心煩,這個裏熱要升。什麽道理呢?就是因為津液喪失。或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這個更不可發汗,所以他說,“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這時候你再攻表,再讓它喪失津液,“此誤也”,這是治療的錯誤啊。這是頭一段。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要重視,這個小便數啊,凡是應該發汗的病,小便數絕不可以發汗。這個在《金匱要略》裏的《水氣篇》他講過。像我們方才講越婢湯中的那個風水,是水氣在表,都可汗出。惟獨小便數者,他有這麽一段,他說:“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這個要注意。這個小便數呀,大概都是裏即虛而津液不守,你再發汗再亡失津液,這個發汗最亡失津液了,這是逆治。那麽,他這段也就是說明這一點。自汗出雖然像桂枝湯證,脈又浮,但是小便數,這個津液亡失以至腳攣急,而且表證輕微之極了,微惡寒而已呀,這個病在這個時候啊,這個書上後麵有,就應該這個時候吃芍藥甘草湯,先治腳攣急觀察觀察,你看看這裏頭一點熱都沒提,他也不發熱不什麽的,你吃哪路桂枝湯啊,所以根本就是錯誤。“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幹薑湯與之,以複其陽”,這是第二段。
這個藥用對了病人好的挺慢,用錯了他立竿見影,馬上就給你個樣看看。不應該吃桂枝湯給吃了桂枝湯,吃了桂枝湯馬上四肢逆冷,這是什麽道理呀?津液再亡失,同時這個胃也虛,這個津液達不到四末,這個手腳離心髒都遠呐,所以血液、津液達不到這個地方了,他就涼,這個在內經上有了,它說:“脾為胃行津液”,到腳上腳上能行,到手上手上能握。那麽這個因為發汗津液亡失的太厲害了,遠處的地方啊,達不到,所以他厥冷。那麽在上邊也失去潤澤,所以嗓子也幹,煩躁,吐逆,胃也不和。煩躁,比心煩還加重了,原病隻是心煩而已啊,這是又煩又躁,他不能安靜,這都是胃不和的一種表現。而吐逆,這都是胃的關係了,這吐逆呀,這個病根本一開始胃就虛。胃虛不能治水嘛,所以小便數。那麽,這種錯誤的治療,更喪失津液,胃既有熱,虛呀他胃裏頭還有些停水,所以為發汗藥所刺激,他反倒吐逆,而且這個病還相當急迫,手腳逆冷,“得之便厥嘛。把這桂枝湯一吃了,馬上這種情況,所以他說”甘草幹薑湯與之“。這個甘草幹薑湯以甘草為主了,這個甘草這味藥頭前咱們講過了,它也能夠養液,也能緩急迫。那麽,這個病相當急迫了。這個幹薑呢,幹薑甘草擱到一起,就是健胃,治嘔,它這不是吐逆嘛。我們這個理中湯什麽的都是由這個甘草幹薑湯上來的。甘草、幹薑再加人參、白術就是理中湯啊。
四逆湯也是啊甘草、幹薑加附子就是四逆湯。那麽吃甘草幹薑湯幹什麽呢?以複其陽,這個以複其陽啊是複津液,這個不是讓他再發熱,他根本就熱了,他這個時候胃太虛又有熱,你主要得恢複胃氣,他這個甘草、幹薑啊他是溫中、健胃、緩緊迫的這麽一種藥,但是幹薑用的量非常輕,這跟我們頭前白虎加人參中講的人參健胃生津液是一個道理。這個時候胃要是不恢複,這個津液是不會恢複的,所以他用甘草幹薑來治療。這個病我想要用專講滋陰救逆的這種辦法一吃一個死,一看這個人,咽比較幹,就是津液太虛了,用點滋陰藥,這個不行,他這個胃根本是不好的,也隻能夠恢複胃氣才能夠生津嘛,同時用大量的甘草也是大有道理的。”以複其陽“不是複其熱,這個”陽“和我們頭前說的津液是一致的。胃氣恢複,津液充暢,這個四肢自然就溫了。”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他若吃了甘草幹薑湯,當然嘔逆、煩躁都止了。那麽“厥愈、足溫”,四肢也不厥了,他津液一達到四肢他自然就不厥了,也不涼了。這個時候啊,腳攣急沒好啊,“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這個芍藥啊它是個治攣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湯就是加芍藥了,在桂枝湯裏都是大量的用芍藥再加上飴糖啊。這個芍藥就治攣急,拘急痛,咱們說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藥證。那麽其他的部位發拘攣呢?芍藥也治。那麽再給他芍藥甘草湯,緩他這個攣急,其叫即伸。我說開始就應該吃這個藥,開始他這個就是亡失津液,那麽由於已經到了腳攣急的這個情形。這個芍藥甘草湯這芍藥這個藥啊,它是苦而微寒的這麽一味藥,它也能夠對這個,我們桂枝湯裏擱芍藥,它與甘藥合之它也是養液的。那麽開始用這個藥就沒有這個亂子了,這個時候啊更作芍藥甘草湯,吃這個藥他腳就好了。底下這個看出這個病是有熱了,“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他這個裏邊的胃不和不是個重要的,實際上開始心煩,他就是小便數,他是虛,這個不是陽明實結的那個厲害,經過上邊的這種治療,甘草幹薑湯、芍藥甘草湯之後一切病都好了。這個人呐還有說胡話,胃氣不和,譫語,這個你也不要多用調胃承氣湯,隻能少少用,以調其胃氣就好了,所以“少與調胃承氣湯”。這個用藥啊,不是說一個方子怎麽樣,以量來調治這也是一個方法。比如我們遇到一個病,頭前那幾個方子都是啊,你像麻黃各半湯啊,才剛講的桂枝二越婢一湯啊,這種表邪非常輕,你不要用大劑藥,少少給一點。那麽這個調胃承氣湯,雖然是一個整個方子,要少少給他一點就行,這就是調其量以適應這個疾病。這也是一個方法,不能說我們開個調胃承氣湯讓你整個還是一回吃那些,那他人就受不了了,他這裏頭不是那個實法,雖然譫語,譫語大便就幹了,這個大便幹是由於亡津液,不要那麽攻,所以他說“少與調胃承氣湯”。底下這個他是反過來說的,他說假若“重發汗”,就是說咱們給吃這個桂枝湯了,這是假若,沒有這麽糊塗的大夫,又自汗出,又小便數,還給人吃麻黃湯,他是假設說的,假設這個病,他是亡失津液,這是個主要的,你還大發其汗,而又加燒針迫急其汗,這個出汗也最輕了,拿燒針刺激他發大汗。要是這麽來呀,這個病它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那不是甘草幹薑湯能治療的了,那非陷於陰證不可。這個虛極呀,就要從陽證轉變為陰證了,陰寒重證了,那你非用四逆湯才能治療呢。這個是個假設,後麵這一段比這解釋得好,我們把方劑再看一看,然後咱們再研究下麵這一段。你們看看這個甘草幹薑湯,甘草是四兩,幹薑才二兩啊,這個幹薑大概都用炮薑。這個四兩啊,拿著這個十六兩的秤,應該是四錢,啊,這個多了,這個藥分一煎兩劑,他煮取一升五合嘛,分溫再服,勻兩次,勻兩次這個量就大了,古人一兩合現在三錢,十六兩秤,三四一十二,拿二除呢,還六錢啊,所以這甘草,拿十六兩的枰啊就是六錢。那麽幹薑呢,它是為它(甘草)的一半了,那個六錢,幹薑就是三錢了,他以甘草為君藥,為主藥的。這個甘草又緩急迫,配合這個(幹薑),所以辛甘並用啊,它配合幹薑又是溫中健胃,所以他是主要地扶胃氣,養津液,治這個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沒陷入陰證,陷入陰證非用附子不可,沒到那個程度,所以用甘草幹薑湯就可以了。如果你再使他大虛,非陷於陰證不可,隻是用甘草幹薑湯還不行,你還得加附子,他說這個四逆湯啊就是這個。這個甘草幹薑湯應用的機會也挺多,它也治小便數,你可知道,所以這個小便數呀,遺尿呀有用甘草幹薑湯的機會,這就是說胃虛不能治下嘛,就是方才所說的這種情況。
這是個溫中養液的藥。芍藥甘草湯,這個“白”字用不著,擱個“白”字當然也行了,旁的書上沒有“白”字。芍藥、甘草各四兩,這個也是大量用甘草。芍藥甘草湯應用的機會也挺多,它不止治腳攣急了,也治肚子疼。那麽對於這個下肢軟,它也治,所以古人把這個方劑啊又叫做“去杖湯”,去杖就是拐杖那個杖。腳,下肢軟而無力,這個芍藥甘草湯有治療的機會。這個拘攣,我們這段講的拘攣,拘攣更得用它了。下肢拘急,可以用芍藥甘草湯。芍藥主要是緩攣的,緩拘攣的。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加甘草。你們看這個地方甘草的作用就知道了。咱們這三個承氣湯啊,大承氣湯是大黃、芒硝、厚樸、枳實;小承氣湯沒有芒硝,就是大黃、厚樸、枳實;調胃承氣湯有大黃、芒硝,擱個甘草,所以甘草這個藥對胃是有好處的。大黃、芒硝本來是瀉下非常有力了,那麽擱上甘草叫調胃,所以這個甘草看起來呀,起碼有護胃的作用,保護胃的作用。就像我們講的白虎湯(的粳米)是一樣的,它是甘味的一種粘滑藥,所以這個瀉下它不重,你要配合厚樸、枳實呀,就是不擱芒硝,這個瀉下也挺重,小承氣湯也比調胃承氣湯重。因為什麽呢?你看它(小承氣湯)沒有甘草,所以古人這個配伍啊從這個方劑中咱們也可以理解。
甘草呢,據說也沒有那麽大作用,但在臨床上確實(作用很大),所以咱們少氣呀什麽的都要用甘草,也許與它這種緩急迫作用也有關係,從急迫證候也可以解釋得通的。你看攣急也是的,腳,本來平常沒有這個病啊,冷丁就是由於喪失津液,腳發攣急,這也是一種急迫證候,所以擱個芍藥甘草湯,這個甘草同芍藥量是一邊大的,現在我們用都是六錢了,都是18克了。在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體會這個,這個甘草啊,小便數用它是對的,大量用也可以的。如果這個人有浮腫,這個甘草啊影響小便不利,你看依著這個前後這個病啊,都挺適應的,這個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數,他本來是太陽傷寒,不應該出汗,由於胃虛不能治水,所以小便頻數,影響他汗出,這個小便數在這一段是個主要的證候。這幾個方劑都治小便數,甘草幹薑湯也是的,這個小便失禁呐、遺尿啊,這個甘草幹薑湯都起作用。我們後頭還要講這個苓薑術甘湯,就是甘草、幹薑,再加上苓術,這個也治腰痛,治遺尿,都有用的機會。這個芍藥甘草湯也大量用甘草,所以甘草不利於浮腫啊,要是浮腫啊,用甘草要加小心,影響到小便不利,更使水沒有出路了。他由於小便數呢,這個甘草要用。但這個病都好了,他和那開始都一樣,就由於心煩,微惡寒,表欲解,而陽明有內結的情形,他多少地有點譫語不愈呀可以給調胃承氣湯。那麽後頭這個四逆湯是假設的,沒有那麽治的,假設你要是那麽治了,那就變成一個陰寒的一種四肢厥冷了,那非用四逆湯不可。
四逆湯就是甘草幹薑湯加附子,在這藥量都輕了,不像上邊用得重。四逆湯在後頭三陰篇當中單獨講得最多了。這個幹薑與附子擱在一起呀,溫裏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這個藥啊偏於治下,像這個下利呀,那麽它是溫下元的,後世說它是入腎了,那也是根據部位上說的了,它是偏於治下。這個幹薑偏於治上,所以嘔吐什麽都要用薑,不用附子。可是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呢,是徹上徹下,無處不溫,所以這個四逆湯必須把這個幹薑和附子擱在一起。那麽古人也有這麽說的,說這個附子啊,有了幹薑,它才真熱。那麽就是這兩個藥配伍起來,這個溫中回陽的作用才特別大,所以在三陰篇裏頭對這個四逆湯我們要著重講的,現在理解到這就行了。在這一段,也不是用它來主要進行治療。下邊這一段,這個前後啊,又是像一節,又不像,但是後邊的我認為解釋得好,後邊呢就把這個四逆湯抹去了。
第30條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腔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幹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這個 30 條,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這是一段,這是故意設一個問答,他解釋前邊這個問題,這個陽旦啊,桂枝湯的別名叫陽旦湯。他是根據那個證候像陽旦,像桂枝湯,那麽按法治之呢不但不好,而且增劇,變成“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兩脛拘急他根本就有的了,腳攣急呀,而人也說胡話。這個呀,我們上邊他是擱個,若胃氣不和譫語,他是擱後頭了,這個可見,開始就是經過服過桂枝湯之後,這個譫語就發生了。這一段是這個樣。那麽當時呀,就是這個先生這麽說的,說到夜半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那麽後的結果呢,同這個先生說的話是一樣的,你怎麽知道的呢?他底下就是解答了。“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它這個病開始呀它就是個虛證,他說寸口脈浮而大,我們這個前一段隻說浮了,這個浮大其外,而內裏頭它是沒有的啊。作為浮,他是有外感了,他說浮為風,大為虛。這個大脈呀,如果這個脈大,按著裏頭滑,那是實熱了,是啊,脈大。它這個裏頭當然不是了,不禁按,所以說大為虛。那麽呢有了外感了,他當然身微熱。那麽由於虛呢,指什麽虛呀,就是津液虛嘛,兩脛發攣。這個病形啊由於這個脈浮、汗出,像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那麽就是由於他這個汗特別多呀,頭前不有一個嗎,說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有那麽一節,他就也因為那一節,他說桂枝湯他這個津液太虛呀,唉,用桂枝加附子,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湯。那麽又把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他這都是錯的,附子溫經,亡陽故也。這個桂枝配合附子,這個附子本來它是一個溫經藥了,那麽再增桂,那更令汗出了,那更使之亡陽了,亡陽就亡津液了,所以他才變成“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
陽明內結就是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內裏結實了,就實在的實啊,所以他譫語煩亂。那麽,這個時候可以給他使甘草幹薑湯。甘草幹薑湯在這裏頭它是簡說的,沒說嘔吐啊。那麽雖然他說是個陽明內結,譫語煩亂,他主要由於虛啊,這個虛,津液特別虛,使的胃不和,那麽這個時候還是救津液要緊的,講陽明篇就有了。我方才所說這個,就是這個脾約了,他古人說脾約什麽意思啊?古人他是這麽看的,脾為胃行津液,說胃呀光消化了,這個津液往外送啊它沒這個本事,它得脾(幫助)。那麽如果胃裏頭啊,沒有津液可輸送了,所以這個脾呀受了製約了,古人這麽看的,這個看法當然是不一定對了,現在我們也不必這麽理解,它就是由於津液喪失太多而胃裏幹,這個你不要先治胃,你還是要想法子調胃而滋津液,所以他用甘草幹薑湯,這個譫語都得管。那麽吃了這個藥之後呢,夜半陽氣還了,這個兩足應該溫了,這個“夜半陽氣還”這句話呀也要不得,這古人的看法這都是,古人認為呀,一過了這個。。。。。。。。。。(音頻丟失)。不到夜半,你白天吃了這個藥也一樣好病,兩足當熱。那麽但是這個津液還沒完全恢複啊,隻是把這個四肢厥冷治了。“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吃完芍藥甘草湯之後,“爾乃”就是不久,這個腳就好了。那麽這時候這個譫語煩亂不止啊,這時候你再稍用調胃承氣湯,以承氣湯微溏,這與頭前那個“少與”一樣的意思,微微地呢大便稍稀一點,你別讓他大瀉下,則止其譫語,那譫語就好了。他說由於上邊的這個我的看法都正確,所以這個病它是可以好的。這一段它說明呢,比上一段說明得好,同時在這裏我們也看出來,小便數,桂枝湯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湯)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數,決不可發汗。這個在臨床上啊也常遭遇的事情,所以這個問病啊非詳細不可,你說人鬧感冒,他是憋不住尿,那麽頻數地很,你就這個我們常遇到,他也有感冒也有泌尿係感染這類的病,拿現在病名說,小便非常頻數,你先不要治感冒,你先治小便頻數就好了。你先給他吃豬苓湯,你就先別管他那感冒。你先要是發汗啊,那非越來越壞。他這個喪失津液,你再發汗就是一個大忌。
至於它這兩段,也都針對桂枝湯講的,所以我們這個辨證啊,不能片麵看問題。這個桂枝湯,它是治發熱汗出的,但是還有旁的證候,你都得全麵看問題,你不能一遇到這個發熱汗出你就用桂枝湯,這也是往往治成錯誤的。所以他有個小便數,造成這個自汗出,雖然脈浮,你也不能用桂枝湯,尤其他要是有了這個明顯地這個津液竭於裏的一種反應,那你更不能用了。你像這個腳攣急呀,心煩啊,這裏它已經由於津液的枯燥,他胃不和都已經有了嘛,你還給人家攻表那還行了?所以這個時候這個病啊擱在我們現在看,你比如咱們在臨床上遇到這個病,那麽腳攣急先就應該使芍藥甘草湯。要是不好呢?不好這個病啊,有用這個,你像咱們後頭就要講了,像用這個你看桂枝湯加芍藥加人參,有用這個機會,他要有表證仍不解,那個它是治裏虛的。也有用白虎加人參(湯)的,病人如果他要渴呢?他裏頭熱相當盛了,你白虎加人參(湯),這個石膏啊也治小便數啊,也治自汗出。所以張仲景他為什麽在頭前他不給你明說呢?他不注重這個。那麽我們關於這些的方劑的治療在後頭都有的,所以在這一節呀後世的醫家也都說應該用什麽,大家直打架。他這個有很多,它就是在一個可戒之點就是不能夠發汗,它主要的這個,講這節的這個用意,不是說這個證候應該用什麽藥,還沒講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就這一段的前後看,當然是以吃芍藥甘草湯為最好了。芍藥甘草湯也能治小便數,也能夠所謂育陰生津啊這個,他有甘草這個藥嘛。那麽,這個是比較正確的。但是張仲景這個書不注重這一點,他注重後頭。他這一點提出來的最好,你像甘草幹薑湯。
那麽這裏這個津液虛,是由於胃的關係。這個時候你不理胃呀,你光滋陰,越滋陰這個胃越壞。咱們滋陰都用生地、麥冬這類藥了,你越滋陰,尤其生地,它礙胃的。胃越不好,津液不會生的,哪來呢?他明明是由於胃虛,尤其治誤了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這個治病啊,不是隻憑腦子想,你最終還要從現實證候上看問題,所以中醫這個辨證啊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能片麵看問題,更不能主觀。那麽這一段他講得較比好,明明是津液大虛,他用甘草幹薑湯,這在後世上數不盡的,尤其《醫宗金鑒》上也說,他說這個津液虛,還用辛甘藥。其實這個辛甘藥用得是對的,你得看什麽時候,你比如咱們常說甘溫除大熱。甘溫除大熱不是說遇到大熱就用甘溫,這是錯的,可是有一種需要甘溫來解大熱的,你非用甘溫不可。你比如桂枝湯就是呀,咱們這個桂枝湯講不少了,後頭還有。是桂枝湯沒有不發熱的,可它有一個條件,這個脈必須弱,人必須有津液喪失的這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你用它,那是百試百驗。隨便一個大熱,你像白虎湯證也是,你像大青龍湯證也是,那個他脈浮緊而無汗,你吃上桂枝湯就壞了。所以“以甘溫除大熱”這句話就是有毛病,它得遇到它這個適應證,是應該以甘溫除熱的這種大熱,你用它就是對了,否則就是害人。你比如說甘草幹薑湯,它能夠治這個津液虛衰的這種厥逆,你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幹薑湯,那也是不行的。他又嘔吐,這明明是胃的關係嘛。煩躁,他一現就現這個急迫的情況,你用甘草幹薑湯就對了,而且這個原病小便數始終存在,你可知道,他又小便數,你用它不是蠻好嘛。所以中醫這個辨證啊,尤其這個書,那嚴得很,不像咱們隨便,(大)原則上地看個問題,就來自己想方子用藥是不行的。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
第二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31條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這個項背拘急,這個“幾幾”是一個狀詞。這就是脖子(頭頸)全身左右運轉不自由,項背拘急的曆害。這個字本來是形容小鳥學飛的時候,羽毛未豐呢,他飛不起來,伸著腦袋那個樣子。就叫“幾幾”那個形狀。那麽太陽病就是頭項強痛而惡寒,就是這一類的太陽病,如果項背強有“幾幾”的樣子,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他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加麻黃加葛根。本來他是個桂枝湯證,所以他惡風呢。我們用這個方劑的時侯也這樣子,他這個惡寒特別曆害,惡寒特別曆害當然他也是惡風了。由於他沒有汗所以他加麻黃,由於他項背強加葛根,它就是這麽一個方劑。
那麽這一段和前麵那一段回頭一看就知道了,那個講的“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就根據這一條,這本來是葛根湯證,葛根湯證應該“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這是葛根湯證。那個呢他不是用葛根湯,他用桂枝湯加葛根,那麽桂枝湯它是發熱汗出惡風。那麽他那個”項背強幾幾“呢,就”項背強幾幾“來講應該是葛根湯證。可是葛根湯證呢,他是無汗惡風,所以那一條啊擱個”反“字。他這個”反“字啊就為這兩個方劑的一個鑒別點,所以他這個文字啊,我們上次講也提到了,隨便一個字都不是輕易用的,他每一個字啊都是有所指的。
那麽,這個葛根湯這個方劑啊,也屬於一個解表方劑。你在臨床應用呢,你看他特別提出惡風、惡寒的特別曆害,而且葛根這個藥它是解肌,這個肌肉,尤其在這個頸背部發痙攣,這個葛根是有特效。這個肌肉痙攣就是肌不和了,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於熱,這個熱傷津液嘛,津液枯燥,這個組織營養失調發痙攣,也有由於這個熱。那麽葛根這個藥呢,他是一個專務解肌(的藥),它治那個肌肉痙攣。那麽衝整個這個方劑啊,它(肌不和)是由於停濕停水的關係,這個濕也能夠使肌肉發痙攣。因為他用的是麻黃湯,這個麻黃他就能夠使之發汗驅水氣,那麽配合葛根呢,他又能夠解肌,所以這個”項背強幾幾“啊他是可以好的,他是從這個方劑講。
在《金匱要略》有一種痙病,痙病就是這個項背強達到高度了,不光是項背強了,全身都往後使勁了,這個拘急的相當曆害了,那個就叫做痙。這個痙病裏頭也有用葛根湯的機會,他得現太陽病,因為這個方劑是太陽病的一個發汗劑。那麽這個方劑最常用了,我們在臨床上啊無論是感冒啊或者流感啊,沒有汗這個人惡寒特別曆害。那個項背強啊,有的他就不明顯,有的非常明顯,無論明顯不明顯,要是無汗特別惡寒,有考慮用葛根湯的機會。那麽這個方劑呢,就很清楚了,剛才我講了,它是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葛根麻黃,我們上麵那個桂枝加葛根湯沒有麻黃,那個是有汗出,這個是沒有汗。
第32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的應用不止是(上條)這麽一個狹窄的問題,(這一條)就把它的麵擴展了。他這個“必自下利”是個倒裝句,他本來應該這個樣子來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湯主之”。這個太陽陽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話,可以用葛根湯主之。而且這種下利不是因為吃藥得的,他是自下利。
那麽怎麽叫做陽明合病呢?它是同時發作的太陽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屬於裏呀,這個裏就是胃腸之裏呀。那麽胃腸之裏,陽性證就是陽明病,陰性證就是太陰病。那麽這個他用葛根湯了,他是一種陽性證。他所以叫作太陽與陽明合病,就是這個裏陽證與這個表陽證同時發作。那麽,在這個書裏頭他有兩個合病與並病的分析。就是表病與裏病同時發作,這叫作合病。如果先有表,由表傳裏,表沒罷,裏病也生了,這叫作並病,就是前一個病並到後一個病而發病,那就是並病。同時發作的那就是合病,這個是同時發作,就是說他既有表證又有下利的裏證,所以他叫作太陽陽明合病。那麽這種合病也是變化多端呀,如果自下利,這個用葛根湯主之。這個大家要注意,我們在臨床上這是常遭遇。這個下利是一個病,這個下利以太陽裏反應出來了,說明這個病有從表解的機會啊。
所以中醫講辯證呀,不是我們說用葛根湯就治下利,我們不要這樣看,他是下利而現表證的話,如果無汗,可以用葛根湯。他這個病呀,我們頭前講太陽病,這個病,這種機製,在生理上抗禦疾病的機製大致從表解。欲汗而不得汗,所以才發生太陽病,古人管他叫合病,其實就是表證。為什麽用葛根湯呢?葛根這個藥呀,我們方才講一麵,有解肌的作用,同時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麽當然是,你用其它的發汗劑就是不如葛根了,因為葛根同時有作用於下利,這個病在臨床上很常見的。以發汗的法子治下利,用近代醫學解釋它解釋不了,西醫認為用發汗治下利很奇怪。他也不是隨便用,要下利而有表證,要現無汗的話,大概葛根湯。要是有汗呢?大概是用桂枝湯了,我們後頭有,所謂“太陰病脈浮者可以發汗,宜桂枝湯”,跟這個可以同時互參,我們講到那時再說吧,現在不要說的太多了。那麽這一段呀,主要講的是這個下利而現太陽病的話,宜發汗為主治,用葛跟湯,古人管他叫作太陽陽明合病。這個“必自下利”呀,不要這樣來理解,說太陽陽明合病一律得下利,這是不對的。你看這第二段,他自己就說了。
第33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他說個不下利,所以上麵那個“必自下利”,那就是不對頭了,不是嗎?他是個倒裝句,是“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這才能用葛根湯。所以下一段他這個就又說了,這個葛根湯呀他還可以加味,也是表裏同時有病呀,但是他不是下利,而是“但嘔”,嘔就是嘔吐。那麽這個用葛根湯呢,就得加半夏,半夏治嘔。當然這個嘔也是以表證出現,以太陽病出現,也就是和我們解釋上一段一個意思,就是這個病呀打算從表解。
古人把這個嘔也看作裏邊,屬陽明,所以也說是太陽陽明合病。那麽我們通過臨床的實踐證明,這個葛根湯加半夏不止治這個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如果也下利也嘔怎麽辦呢?也用這個,也行的。因為這個葛根湯呀,他就治下利而現太陽,同時如果有嘔,加半夏就行了,根據這個加減的規律,也可以這麽樣子理解,事實呢也確實是這樣的。
那麽另一個問題呢,我們也應該注意,這個葛根湯不是治下利嘛,不過葛根這個藥呀,他這個方劑是用他為主呀,量也大。這個葛根呀是一個寒性的,它是甘寒,所以在《神農本草經》上說它:“治身大熱,消渴”,它起這個作用的。這個藥於胃不這麽合適,我們平時用葛根湯的時候,那麽這個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這個半夏能夠去水,這個胃虛愛停水的,同時它是與甘藥一起發揮健胃作用,所以我們用葛根湯的時候就要這一點。那麽這個人就是不嘔,他這個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這個是我們在臨床實際應用的時候要知道的這種問題。
那麽這個葛根湯加半夏的煎服法根上麵的葛根湯是一樣,我們凡是有麻黃要煎的話,都是要先煮麻黃,這個葛根這個藥同樣先煮的,因為葛根這個藥它不好在水裏溶解的,所以同時與麻黃一起煎,然後把上頭的沫撇出去,然後再加旁的藥,凡是用麻黃都是要注意這一點。這個方劑就不用細解釋了,知道葛根湯了,這個葛根加半夏是個加味的辦法了,半夏治嘔咱們都知道,所以葛根加半夏呢,就是這個葛根湯證而嘔者,我們這個樣子來領會這個方劑的應用就可以了。
第34條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這個太陽病呀,本來是桂枝證,你看這個書,它提出個桂枝證,桂枝證是什麽呢?桂枝湯證。所以這個書裏頭呀,這一個方劑的應用,他有他一定的適用範圍。這就是某個方劑的適應證,就叫做某方劑之證,他簡言之,比如桂枝湯證就是桂枝湯的適應證。什麽適應證?我們頭前講了,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類病就是應該用桂枝湯。這個太陽病呀,他本來是桂枝湯證,就是發熱、汗出,惡風這類的太陽病,那麽治病的這個大夫呀,他不知用桂枝湯,而反用下法,給吃瀉藥,這錯了。一吃瀉藥呀,他裏邊本來沒病,一吃瀉藥呀裏邊就虛了,那麽這個外邊這個外邪乘虛就進裏頭去了,所以就發生“利遂不止”。這個外邪呀就是熱邪呀,古人管這個叫協熱利。協同下藥,這個熱協同下藥而做下利不止,這叫協熱利。那麽他這個是誤治造成的了,由於誤治不但造成協熱利,利遂不止,同時呢這個表也沒解,所以這個脈促。
脈促咱們講過了,這個寸脈浮,這個《金匱要略》上有,脈浮在前,其病在表呀。這個表證的時候,關以前的脈是要浮的。所以這個促脈呀,咱們上次講了,他又迫近於上又迫近於外,就是寸脈獨浮這麽一種脈。那麽現在這個脈促,這證明表還沒解。他誤治了,本來應該用桂枝湯汗以解之,這個大夫給吃瀉藥,一方麵引邪入裏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麵表也未解,所以脈現促。
“喘而汗出者”,這個表裏俱熱呀,這個熱呀,凡是熱都往上,熱湧於上,所以他人要喘。這個汗出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裏頭熱也使他出汗,根本桂枝湯證就沒解,也是出汗。那麽這要怎麽治呢?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我們方才說了,這個葛根這個藥呀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時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麽,這個由於裏邊的熱,所以。。。。。。。(音頻缺失)。這個是補胃的一個收斂藥,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麽葛根配合這個黃芩黃連呢,一方麵去熱,一方麵治利。這個黃芩黃連咱們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藥隻要是熱利就行,像白頭翁湯啊,這都是用苦寒。
可是苦寒藥不全治下利,梔子就不行,所以黃連、黃芩、黃柏、秦皮、白頭翁這類的它都有收斂的作用,所以它能夠治下利。那麽梔子,大黃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藥了,所以苦寒藥咱們也得分析。那麽這個方子,它一方麵用葛根,大量用解肌解表,一方麵伍以黃芩黃連來治邪熱下利,那麽這甘草呢,咱們常說它是調百味,其實它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們看看這個症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都有急迫的症狀,這個病現急迫之情,這個時候都用甘草,急迫啊。所以這個方劑,表不解,裏有熱,下利不止,它這個有裏熱,是熱它往上,所以它反而汗出。那麽這個方劑,也很好理解,它以葛根為主藥,葛根伍以甘草,它是解肌、解表;伍以黃芩、黃連而治邪熱下利。那麽葛根也要先煮,但是不用去沫子。麻黃去沫子是因為麻黃這味藥這個沫子啊,有點副作用,上麵這個沫子,使人頭暈,所以用麻黃的時候要去沫子。葛根這個藥呢,溶解於水的時間比較久一點,所以它先煮。這個方劑在一般治痢疾的時候,要有表證不可以用葛根湯,這種下利有用葛根芩連加甘草的機會,尤其是小兒痢疾的時候用這個方子的機會挺多。這葛根用少了,它不起解表作用的。
第35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那麽,到這就開始學習麻黃湯的應用了。那麽這太陽病,無汗,它與這個桂枝湯證啊,就是一個有汗無汗的關係,它也發熱,頭痛發熱和桂枝湯是一樣的。它就因為無汗,體表的水份相當的多,由於水份多,這個熱也重。那麽對身上的壓迫,對神經的這個刺激呀是無處不疼啊,所以“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是無處不疼。那麽桂枝湯證它疼不疼呢?也疼,但是輕。桂枝湯證出了一部分汗,排出去一部分,對外邊的水份的壓迫也輕,存在的毒素也比較的少,所以它疼不這麽重,而且也不上波及到肺,它也不喘。這麻黃湯就不然了,它一點汗也沒有,所以麻黃湯它脈緊呐,這個脈緊就是血管裏有充分的液體呀,就是水份,咱們叫津液,那麽它這個不但到處疼,而且它必要波及於肺的,所以“惡風,無汗而喘”。
那麽就由於我們人體表啊也排泄廢物啊,它這個一點也不汗出,應該由體表排泄的廢物啊,都擔負到肺上了,所以肺受廢物毒素的刺激,它是要喘的,所以古人用麻黃湯治喘呐很有點道理,但是要沒有表證這個喘古人不用麻黃的。不像這西醫,一遇到喘的就愛用麻黃素,中醫不是的,中醫得講辨證嘛。它無汗而喘,有太陽病的征候的話,那你用麻黃湯就對了。這個麻黃湯這個藥非常簡單,麻黃這個藥配伍桂枝啊,發汗相當的厲害,那麽配合杏仁呢,它定喘,這個杏仁咱們都知道了,起下氣定喘的作用,這個甘草呢也緩急迫,喘病本身就是急迫的征候啊,那麽尤其這個疼,身上無處不疼,這個甘草也緩痛啊。那麽這個方子就是太陽病,要是也發熱,頭痛,身疼,骨節疼痛,沒有汗而喘”的話,這樣的太陽病,必須要用麻黃湯,這與前麵的桂枝湯是截然不一樣的。咱們一般說呢,桂枝湯叫表虛證,是陽虛,陽證中的虛證,那麽麻黃湯呢,叫表實證。這個麻黃湯的煎服法,也是要先煎麻黃,把上沫子去了,煮這麽一兩沸就行,然後把旁的藥擱裏頭再煮。這個發汗相當有力量了,不像桂枝湯。
第36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你看看這個也是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吧,要衝那句話:“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所以這個“必下利”是個倒裝句,我也不敢在那一段上就說它是倒裝句,就因為看全書。這個要是“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這個也不會不下利,它不是,可見那個“必下利”是個倒裝句。所以讀這個古人書啊,光在片段上看問題就是不對的,所謂斷章取義嘛,你要整個看它就不是了。這個太陽與陽明合病,就是太陽病和這個滿,咱們陽明篇沒講呐,陽明篇就是胃家實嘛,當然是腹滿,那麽這個是胸滿,或者他有大便幹燥,這兩種病也同時發作的,所以它也叫合病,不過它另有用意呀,等我講完了。
“喘而胸滿者”,太陽病有喘,陽明病也有喘啊,陽明病這個喘呐,它由下及上,比如說胃裏頭實的厲害,大便不通,胃要是實,實就是停蓄東西多了,講陽明篇有得是了,所謂宿食這一類的,它往上壓迫,胃要是滿了它不往上壓迫嘛。壓迫哪呢?橫膈膜,人這個呼吸,肺是這麽呼吸,橫膈膜上下配合的,你要一吸氣,橫膈膜它往下,一呼氣,橫膈膜往上,肺一張一閉它與這個相配合的。那麽如果底下頂上了,它吸不了氣了,橫膈膜往下壓不下去了,所以“腹滿而喘”,這是陽明病,這我們後頭有的,“腹滿而喘”。
那麽這個是“喘而胸滿”,不是陽明病,它是由於喘,這個呼吸短促,使這個胸部的內壓增高,這麽造成的胸滿。那麽這個是由於表不解,氣不得旁達,往上來,波及到肺這個喘,不可下。“喘而胸滿”啊,是以喘為主,由喘而造成胸滿的,不是腹滿而造成這個喘的,這個與陽明病沒有關係,可不要下,就是大便幹,也不要吃瀉藥,“宜麻黃湯”,應該以麻黃湯來解表。那麽這段擱個太陽陽明合病是有用意的,就讓你鑒別這一個問題,因為這個喘啊是表裏共有的一個病,這在臨床上很重要啊,他由裏實造成的喘,如果用麻黃湯發汗,越發越厲害,要由表造成的喘,你越下越壞。咱們頭前講很多了,這個表證吃瀉藥,不但表不解,而且引邪入內,這個變化更多了,那就造成壞病了。他就有這個用意,讓你注意鑒別。這個麻黃湯證這個喘,是以喘為主,以滿為客,由喘造成胸滿,它可不是往下邊去。這個裏實證這個喘呢,它是先滿,由腹滿往上壓迫而後喘。所以在臨床上我們問病的時候必須搞清楚,看這個人喘來了,你隨便給吃麻黃湯是不行,你得好好問問他,甚至於他喘,不但裏邊沒有實證,而且大便還溏瀉,你就更不能給吃承氣湯了,當然是麻黃湯證,他這個書啊不是隨便這麽說。那麽這一節看起來沒有合病的問題,它就是滿與喘同時發作,他特意給你擱個太陽陽明合病,就讓你辨證的時候,要弄清究竟是太陽病之喘呢,還是陽明病之喘。認為太陽病之喘,也有喘而滿,但是胸滿。陽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滿,但是是腹滿。但是這兩個病啊主要鑒別點,是喘與滿哪個為主,要搞不清就容易弄錯,所以他特意擱一個太陽與陽明合病,根本呢它不是什麽太陽與陽明合病。
第37條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這個“已”不是那個“以”這個《傷寒論》本子上是錯的。這一條啊我們在臨床上最多見了。那麽得這種這個感冒,不一定得十日已去,據我個人這個觀察呀,三四天就有這個事,表沒有了,但是這個脈呀還是浮,浮可是細。這個細就是津虛血少了,脈浮細就是在表的這個津液也虛了,血液也不足了,它是在表,這個人呢同時也嗜臥。
這個嗜臥呀,是這個半表半裏,尤其是這個少陽病的一個特殊證候,少陽篇裏他都沒提,尤其他是個柴胡證,這個一會兒我們可以慢慢地講。這個在臨床上常見的,看到脈細,你再給吃發汗藥就不對了,這是“外已解”呀。因為什麽?脈浮細。人啊,病入裏了,人就是困倦無力而嗜臥,假設又同時發生“胸滿脅痛”,胸滿脅痛柴胡證啊,胸也滿,兩脅也疼,這個我們講到柴胡湯就明白這個了。
柴胡湯裏他說是血弱氣盡腠理開,他說這個病開始在表,那麽人患病的這個機體打算發汗,所以把這個體液都輸送到體表來了,你看我們講桂枝湯講麻黃湯都是這樣子,就打算出汗。可是這個階段過去了,那麽這個疾病在表,(正氣)支持不了了,它還與疾病不斷鬥爭啊,但是不能在表了,就打算在半表半裏。半表半裏就是借助這個肺呀,腎髒啊,就是各種髒器協和的力量吧,由呼吸道啊、泌尿係啊,或者是再由汗腺啊,各方麵排出這個病。那麽這時候這個表麵上啊血弱氣盡,我們講柴胡湯就有了,血也弱,氣也盡,它都撤這個防線啊,加強裏頭防線啊,就像打仗的話。所以在表啊這個津液血液都少,所以“脈浮細而嗜臥”就在這個時間。我們在柴胡湯證裏頭講啊,講的“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這個邪往也就是裏頭走,就在這個胸脅的部位,結於脅下,所以咱們一得這個少陽病,胸脅苦滿嘛,正邪在這個地方紛爭。我們這段就說的這個,本來在太陽病的時候脈不細,脈雖浮但不細。脈一見細了,雖浮,在體表的這個津液血液都不足了,這個病就有入內之勢,如果人再嗜臥,它波及到內髒了,人就困倦了,“外已解”,這是外頭這個表證完全解除了。那麽這時候看是不是柴胡證,光一個嗜臥還是不行的,如果再胸滿脅痛,這柴胡證是具備了,那就是“與小柴胡湯“。
他這個書啊又怕你誤於這一點,說十幾天了就這樣子,這不一定。他說“脈但浮者”,十幾天也好,再日久也好,這個脈但浮,不細,而且也沒有這一係列的證候,外證,就是嗜臥呀,胸脅滿呀,都沒有,那你該解表還得解表,沒有汗,還是用麻黃湯,這後頭也有。所以在臨床上啊,不能有主觀,說十幾天,這個表證應該沒有了吧,他就有嗎,就有你還得解表。但是前邊這種情形很普通,十幾天表不解的也有啊,他怕你固執這個“十日已去“。那麽如果”脈浮細而嗜臥“,這肯定是病傳變了,這個病都是由表傳半表半裏,再傳裏,或者由表傳裏,仲景這個書是這樣的,與內經上不一樣啊。
內經說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又跑到少陽去了,他這個書不是的,你們看就看出來了。這個在臨床上我們常遇到,那麽這個人呐高燒不退,可是摸這個脈啊有點細,雖浮而細,這個人困倦無力,這個時候差不多他要這些病都來了,惡心,胸脅滿,也有時候往來寒熱,這都是柴胡證。這個時候用柴胡湯為主,沒錯的。如果口舌幹燥,舌再有白苔,你還要加石膏,這個我們在臨床上是常見著,所以這一段書挺重要,我們常遭遇的事情。那麽有的,近幾年好了,大概我剛到學院的時候,用柴胡,大家還都不同意,不敢用呢。那陣兒都說這柴胡啊,升散,都怕用它,現在一般人都沒有這個(想法)了,所以這個在臨床上有的時候遇到這個事他不知道用柴胡湯,可是這個病始終不好,有一般的這種高燒,多少日子不退,全是這個問題,就是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這類的情況遭遇的最多。那麽這個柴胡湯,主要以柴胡為主藥了,你看看他用的量是半斤,這古人半斤,就是一劑分三付的話,每一付還得八錢呢。黃芩與柴胡這兩個藥,全是苦寒藥,解熱去煩。這個柴胡這個藥啊,在本經上說的很清楚,它就是主心腹腸胃間結氣邪氣。
結氣,就是結於脅下這個結,所以它治胸脅苦滿,它從胸到心下就是胃到腹,胃腸中結氣邪氣,推陳置新,它的作用就是這個作用。所以柴胡配合黃芩,即能解熱,它又能夠去胸脅滿和痛。那麽底下呢,他用些健胃藥,人參、甘草、大棗、生薑,都是健胃的,擱上半夏止嘔,因為這個柴胡證啊,它是少陽病,它是必嘔啊,這個書這一節還沒提,但是常有惡心。他為什麽擱這些健胃藥啊?就是我們方才所說這個脈浮細,津虛血少了。這個津液虛,血少也是液啊,不是咱們那個現在都知道血球了,不是血球少了,血液,血裏麵那個液體,津液少,血裏的液體它也少。那麽津液的生成由哪來的呢?由胃來的。咱們講桂枝湯講了,所以我們這個外邪所以進裏,就因為這個津液在外邊不足以驅邪了,所以這個邪才往裏頭走。那麽這個時候啊,趁著沒入裏,他健胃生津,還得想法來對付疾病啊,所以早先徐靈胎他說這個小柴胡湯妙在人參,就在這一點。可是這病已經進裏了,這人參要不得,就不能夠再健胃了。他裏邊已經病進來了,你把門關上了,那就是關著門抓賊嗎,那還行了?它沒進來,外邊的氣血已經虛,健胃,就是補中益氣這種意思了,所以他在這個小柴胡湯裏頭啊,他特別用健胃有力的人參。那麽另外呢有半夏配伍生薑它止嘔的,這個後頭講柴胡證啊咱們再詳細講,這裏略略地提一提。所以這個方劑,它即是個解熱劑,同時也是個健胃劑,健胃止嘔。那麽小柴胡湯證啊大概都是胃不好,這個我們在臨床上也常見,為什麽他嘔呢?所以他這個書也是,不嘔就是沒有少陽病,不渴沒有陽明病,陽明病準渴,少陽病準嘔,後頭再詳細講啊,這個咱們先撂到這塊。
第38條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大青龍湯主之。
這一節很不好理解,他說“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方才咱們講過麻黃湯證,麻黃湯證是太陽傷寒啊,那麽它怎麽擱個太陽中風呢?它這裏頭主要的關鍵在一個不汗出,他不說是無汗,他說這個病啊應該汗出,什麽應該汗出?中風應該出汗啊,而不得汗出才發煩躁,那麽這是就文字上來分析了,實際他這個。。。。。。。。。。(音頻缺失)。生薑、大棗,這不是桂枝湯沒芍藥嗎。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杏仁,這就越婢湯,它這個方子啊就是麻黃湯,桂枝、麻黃、杏仁、甘草,這是麻黃湯,麻黃湯越婢湯合方,它這兩個方子合方,就是說麻黃、桂枝、甘草、杏仁這是麻黃湯,與越婢湯合方,越婢湯沒杏仁,越婢湯啊是甘草、生薑、大棗、石膏、麻黃,這幾個藥,這是越婢湯。那麽這個合方是怎麽弄一個中風呢?由於這個越婢湯啊,它是金匱裏頭的方劑,它治風水,就是人有水氣,水氣者就是浮腫啊,同時有外感,古人叫風水,這個風水也是風邪了。那麽這個越婢湯的主治呢,是身熱不斷汗出。它這一段啊,主要說的是越婢湯,這個中風從越婢湯這說的,越婢湯應該不斷汗出啊,由於他這個病啊又有麻黃湯證,麻黃湯證是表實無汗,由於表實無汗,而汗不得出,那麽這個越婢湯是治熱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裏熱,所以身熱不斷汗出。那麽由於這個表實,汗不得出,這個熱不得外越啊,所以這個人特別發煩而且躁,它是這麽個意思。所以他這個大青龍湯證啊,隻所以擱個太陽中風,這兩個字啊,那麽他這個證候呢,確實是一個麻黃湯證,但麻黃湯證呢他又不說無汗,他寫個”不汗出“,又多個”煩躁“,這個”煩躁“是石膏證。
由於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這個中風與傷寒就主要是一個汗出汗不出,出了汗,這個脈也不浮緊了,那麽身上疼痛也輕了。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脈緊,而且身上必疼痛,這是就這個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這個關鍵就在一個汗出一個不汗出。它要是一個麻黃湯證,他隻是無汗他不煩躁,那麽這個煩躁就是裏頭有熱。他這一段為有別於麻黃湯證,那麽你看看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來了,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還是無汗啊,那麽這個不是麻黃湯證嘛,用麻黃湯就錯了,所以他在這個無汗與不汗出,在這裏頭他在文字上有所區別,同時他也不寫,身重是傷寒,他擱個太陽中風,他這裏頭的語義相當地深沉。一方麵告訴你分析方劑,這個方劑裏頭越婢湯就是治風的,可是越婢湯汗出,這個麻黃湯無汗,表實無汗,所以這個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還發煩躁,熱不得外越啊,它往上攻衝頭腦就發煩躁,他是這個意思。
所以他這個不是真正中風病,你看他後頭就說了,他也怕你誤會到中風啊,“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脈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風證,咱們頭前講的中風,陽浮而陰弱嘛,脈浮於外而弱於內,汗出。那真正的中風病用這個可不行啊,他在這就把這個補充一些,他怕你真認為是中風證,你也用大青龍湯那就不對了,千萬不能給吃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一吃呀大汗亡陽,津液不達於四末,手腳就要涼了,而且“筋惕肉瞤“,這個肉也跳,咱們方才不講了嗎,津液喪失,肌肉發痙攣,這個肉瞤筋惕也是這種情形,它不是拘攣,它是肉跳,也是肌肉當時營養失調。“此為逆也”,這是治療的錯誤啊。“大青龍湯主之”,這是在頭前有了。
那麽這個方劑,頭前我們已經講了,它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就是應該汗出而不汗出的這麽一種裏熱,表不解的病。主要的呢,證像麻黃湯證,但是煩躁,這個煩躁是石膏證了,所以與麻黃湯證是不一樣的,與桂枝湯證更不一樣,不要因為中風兩個字,而當成中風證,來用大青龍湯,那不行了。這個大青龍湯發汗最厲害,你看看這個用量就知道了,麻黃是六兩,一劑是三付,古人開的一劑是三付藥,這個六兩就是六錢了,我們現在用六錢,這麻黃夠重的了,同時這個麻黃配合桂枝,我們方才講了,那是發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薑,這都容易發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裏熱,這個石膏啊阻礙麻黃發汗,所以麻黃配伍石膏是不發汗,但是麻黃大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這個麻黃不能輕用,輕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那麽這個方劑也是個挺好的方劑,我們在臨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這種腎炎的水腫,有時候用這個方子。腎炎水腫一般都用越婢加術湯,有的時候有大青龍湯證。但是這個方子呢,我們不要輕易地用六錢。我就遇到這麽一個人,我也聽人講的,我也沒看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麽就想起來吃大青龍湯來了,吃了就是大汗亡陽,吃死了,這個出汗出得厲害。
我們方才講葛根湯了,那麽這個大青龍湯也是太陽病一個發汗劑,這個方劑惡寒也特別厲害,所以在臨床上要是惡寒特別厲害的這種太陽病,無汗,那麽在葛根湯與大青龍湯這兩個方劑,你要好好辨。如果這個人沒有煩躁,它(大青龍湯)有石膏,不但煩躁,還口舌幹啊,那你就用葛根湯。如果他有煩躁,口舌再幹,那就是大青龍湯。這兩個方劑啊,都惡寒特別厲害。有一年,我得肺炎,那麽就是惡寒特別輕,我那個時候給自己開的(方子),我沒用大青龍湯,我用的是葛根湯加石膏,錯了,但是也好,不是不好,好了它還回來,我吃了這個燒退了,第二天還有,這麽兩三天,我自己也是最後吃這個大青龍湯好的。大青龍湯這個麻黃非多擱不可,其實我要是開始吃大青龍湯啊,我不會後來得那麽重,我住院住了二十來天。這個對於肺炎,急性肺炎的時候,真正惡寒特別厲害,有用大青龍湯的機會。那麽治浮腫,尤其腎炎的浮腫,也有用的機會,但是都得這樣子,特別地惡寒,沒有汗,煩躁。這在臨床上,有一個小兒的肺炎的,這個是一個學生治的,他姓劉,這個小孩子簡直就是不行了,住西醫院都推出來了嗎,就是用大青龍湯一劑就救回來了,這是小兒肺炎,不是腎炎。這個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劑。
第39條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依他這文章啊,給後世造成口實,他這個脈浮緩他弄個傷寒,這個傷寒衝著無汗說的,由於這個病啊他是個水氣病,水氣病就是體表有水氣,所以他身不疼,而但重,人這個組織裏頭啊,就是肌肉、皮下的這個組織要是停水多就沉。那麽身不疼但重,但是沒有汗,他也叫太陽傷寒,但是脈內不是那麽樣子達到充血程度,所以脈是浮緩而不浮緊,它是這麽一個病,他擱個太陽傷寒。因為這句話呀,後世注家說大青龍湯又治中風,又治傷寒,所謂鼎足而三嘛,桂枝湯是治風邪的,治風傷衛,麻黃湯治寒傷營,這個大青龍湯治營衛俱傷,搞出這個來了,其實一點也不對,你們看這段也不是傷寒,哪來的傷寒,它是水氣病,所以在底下他分析身不疼。真正傷寒達到那麽樣子充血,壓迫身上一定疼。他身上不疼,但重,就是沉,有水氣嘛。
“乍有輕時”,這個水氣還沒達到整個浮腫,整個浮腫就光沉,腫,它沒有乍輕時。這個乍輕時說明這個水氣呀,還流走,它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沉,挪到旁處去了,這個地方就不沉了,所以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無少陰證這句話,也是與旁的節目有關了,這與這個《金匱要略》有關,《金匱要略》有這麽一條,說“水之為病,脈沉小者,屬少陰”。“脈沉小”,我們講少陰病的時候就知道了,少陰病脈微細啊。浮者為風,脈要是浮啊就是風,就是我們說越婢湯那個風,所以這個水氣呀,有屬於少陰的,有屬於風邪的。要是沒有水而光脹,虛脹者為氣,要是水腫發汗就好。但是少陰病,屬於少陰病脈沉小,應該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要脈浮,而不小,不沉小,就應該用杏子湯。你們回去看看《金匱要略水氣篇》就有這一段。
那麽治水氣呀,要是脈沉小這個方劑用不得的,他說的這個杏子湯就是大青龍湯。但是《金匱要略》的注家都不這麽說的,因為他們都不對著的看,也有說麻黃湯加杏仁的,也有說麻黃甘草湯加杏仁的,《醫宗金鑒》就這麽說的,也有說麻杏石甘湯,都不對的,應該是大青龍湯。這大青龍湯去水後邊有,治溢飲嘛,溢飲這個指水飲溢於外謂之溢飲。那麽這個治水氣病,大青龍湯發水氣是最好呀。那麽主要你治水氣的話,你看他有沒有屬少陰的這種情況。那麽要真正要是少陰病的這種水氣病的,你不能夠用大量麻黃和石膏了,那得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那個量都小的很。我們講少陰病,就有麻黃附子甘草湯了。現在咱們講到這個地方,不知麻黃附子甘草湯是怎麽個事情,現在咱們先不說這些費話。所以他治水氣病,特別提出來了,尤其大青龍湯。大青龍湯發汗的力量也重,解熱的力量也重,真正陰寒的虛證,那用這個藥是大相反了,那非把人藥死不可,所以他特別提出個少陰病。“無少陰證者”,那你吃大青龍湯是沒問題的。這不再是脈浮緩浮緊的問題了,這是水氣,你看看這節,哪是什麽風傷衛,寒傷營呀。所以這個注家就是根據上邊這個名,那個叫中風,這個叫傷寒,其實仲景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太陽病無汗者他叫傷寒,有汗者叫中風,那麽上邊這個沒有汗也叫中風,他那個意思應該有汗,而這個汗不汗出,他特意這麽提出來。由於不汗出,什麽不汗出呀,由於裏熱,總而言之就是裏熱。這個裏熱應該汗出而不得汗出,還有個表實,所以這兩個方劑要喝的,一個有熱應該出汗吃越婢湯,一個表實汗不得出就是麻黃湯,所以他把這兩個方劑合用。這個地方挺要緊,而且都不好理解。
這個大青龍湯呀不但是一個解表解熱的重劑,而且也是一個發水氣的重劑,發水氣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湯力量大,因為越婢湯裏沒有桂枝,他這裏頭有桂枝。
第40條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那麽由上一段的水氣,這個 40 條繼續他又談到水氣。這個與我們頭前講的那個,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與那節有關係。那節我們講了,裏頭是有停水,不利水,表不解,所以他“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你們看看那節,這節呀就由這上來的,他說這個心下有水氣呀,雖然發汗而表不解,他開始是無汗,傷寒嘛。這個表不解他就是,他擱個表不解幹什麽,他就是由於心下有水氣,一般藥發汗而表不解,就是用麻黃湯發汗而表不解。
他怎麽就沒去水氣,那麽這個,不但表不解,由於這個發汗藥的刺激,激動裏水他就變動百出了。“幹嘔”,那麽在這個《玉函經》裏頭沒有幹嘔,就是咳而發熱,幹嘔也行的,他裏有水飲,逆於上他就幹嘔嘛。“發熱而咳”,表不解他發熱,裏有痰飲充逆於肺他就咳。“或渴”,這個裏有水,看看你的水的代謝如何,如果小便不利,裏頭停水非渴不可。這個很好理解,由於小便不利,這個舊的水不去,新的水他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我們全身的組織都缺少水的營養,他就渴。後頭咱們講五苓散就有了。這個渴呀就咱們書上說的水不化氣,水停不化氣,你光喝到裏頭他不解渴,甚至於消渴。
“或利”,或者這個水在裏頭,小便不走,水穀不別,下利。“或噎”,這個氣往上撞,再有水,水氣充逆,吃東西咽不下去,噎。“或小便不利”,那麽小便不利心下才停水呀,或者也有這個征候。小便不利呢,少腹一定滿。人的這個膀胱不就在這個少腹嘛,少腹就小腹了,小便不利,膀胱裏蓄水,這個小肚子就脹滿。“或喘者”,那麽這個喘,他一般麻黃湯裏都有了。尤其在裏頭有痰飲,這個表不解,他都往上來,射於肺,不但咳而且還要喘啊,小青龍湯主之。
上邊這個一切的情況,那麽他主要的就是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這是肯定的,這個應該用小青龍湯。那麽底下這個“或”已下,或有或無,不必管他,都要用小青龍湯。咱們這個書呀,每個方劑後麵要有這個“或或”呀,他都給弄個加減方,這個不對的,所以我向來也不這麽用。你們看到後頭林億也注了,這恐非仲景意。他弄的錯了,你看我再找個說一下就知道,“若咳去半夏,加瓜簍根三兩”,這都是錯的,他這個主證呀,他這個咳不是瓜簍根治的,這個瓜簍根治這個咳他是一個燥咳呀,是津液虛那麽一種咳,水不化氣這個咳他不行。尤其他這個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更瞎鬧了,根本這是一個解表的方劑呀,他是傷寒表不解,你去麻黃你解誰去?所以這個書後頭加減方呀,每一個都這樣,都不要信。用不著的,我們用小青龍湯是常用來治咳治喘,無論小便利不利他都能治。所以他後頭這個加減呀,不要信,也不要這麽用,他根本是一個表不解為主的,由於這個一般我們辯證來說呀,就是外有邪,就是感冒了,而內有飲,內裏頭有水飲,就這麽一個病,他外邪激動裏飲,他這個征候有些或然的症狀。看這個飲多飲少呀,人的身體強弱呀,他這個症狀百出,不一定,尤其這個裏飲這個水飲這個病呀,他是最沒有一定。你看底下頭暈呀,惡心呀,嘔吐呀,這個水飲這個心悸呀,水飲的這個證候多去了。我們隻要依證去水就行,那麽有表證的當然宜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這個方劑呀,他是以麻黃芍藥甘草來解表,其它的藥都是一些溫中去飲的這麽一種藥,細辛、幹薑、五味子、半夏,也去飲也治咳。飲逆,你看半夏也去水,這個五味子也去水,咱們五味子都知道治咳了,他是一個去水的這種鎮咳藥,他有收斂作用。那麽細辛幹薑都是溫中去飲的藥。那麽裏頭去飲,你這個麻黃桂枝才能發揮解表的作用。如果裏頭不去飲,那傷寒表不解,那你吃這種發汗藥也不行。而且還很容易造成很多的壞病。所以這一篇呀和我們頭前那個一樣。
但是我們用這個方子要注意一點,它必須是偏於寒,尤其咱們說的飲呐,它是一種寒飲,那麽起碼這個病它不渴,這個“或渴”呀,是由於誤治啊,我們給吃了麻黃湯了,他激動裏飲,有這些特殊(情況)。一般不渴,因為裏有水飲它不渴,同時呢口舌也不會幹的,要不然幹薑、細辛、五味子、半夏這些要下去太燥了。所以我們用這個方子要注意。但是真正的老人這種痰喘,用這個方子的機會還是非常的多,他痰呐沒有黃痰,白痰而且是沫痰,這種情況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這種痰飲咳嗽和喘,用小青龍湯的機會不少。要有熱象千萬不要用,如果煩躁呢用小青龍湯加石膏,這個藥加石膏在《金匱要略》裏就有了,我們方才大青龍湯不是不汗出而煩躁嗎?那麽小青龍湯要煩躁呢,一樣加石膏。
第41條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這一節就說明小青龍湯的應用,主要的證候是不渴。那麽傷寒沒有汗,這類的表證太陽病病型上來講,它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就是有水,古人把水呀也叫水氣,咱們《金匱要略》裏麵的水腫,他就叫水氣病。水是這樣,津液在仲景的書裏常叫做陽氣。因為這個水它能化氣,所以津液他也叫做陽氣,後麵有慢慢的講到那再說吧,現在說多了讓人更糊塗。
他說傷寒,心下有水氣的病,咳而微喘,傷寒表不解呀,他有外邪裏頭再有飲,這個外邪衝動裏飲,它咳逆微喘,這是很常見的病。發熱有表證了,裏頭有水飲它不渴。“服湯已渴者”,服湯已就是吃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是外解表而內去飲,表解了飲去了,它就要渴了,因為小青龍湯是熱藥啊,飲沒有了,他感覺胃中幹他渴。這個渴是服小青龍湯之後,一個效驗的表現,就是有效了,他渴,所以它底下注解的幾句話,“此寒去欲解也”。這個“寒”指寒飲,這個水氣去了,這個病要好了。這個“小青龍湯主之”啊,應該在“發熱不渴”之後。應該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不是吃完藥渴了寒去欲解再小青龍湯主之,這是一個叉句,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吃完小青龍湯了,這人渴了,這是服藥有效之驗了,那寒氣欲解也,它是這麽一個文章。
頭前這幾節是由麻黃湯開始,講的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那個柴胡湯啊是講麻黃湯傳入半表半裏的時候,它叉這麽一節,它主要講的是解表劑。他由桂枝湯講到葛根湯,然後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都是解表劑。你像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那也是解表。那麽在四十一條個以下,在解表兩個主要方劑就是麻黃湯和桂枝湯,他主要要分析這兩個方劑的應用。
第42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他說太陽病外證未解,外證其實就是表證了,他這為什麽擱個未解呢?這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啊,依法服完麻黃湯,如果這個表還沒解,脈浮弱者還應該以汗解,宜桂枝湯。這個外證和表證是兩碼事,在他這個書上,這個表證啊隻是不得汗出,在體表那裏呢。麻黃湯的表不解常說表不解,這個桂枝湯呢,咱們頭前講的桂枝湯,本為解肌呀,它這個病在肌肉這一層,他比表深,可也在人體的外,體表、體外,所以他叫外證,桂枝湯證他常叫外證,他與表證作一個區別。
所以這一段就是這樣,太陽病它外證還沒解,表是解了,就是吃完麻黃湯,太陽病還沒解,這就叫做“外未解”。這個“脈浮弱者”,脈拿手一診呐,雖然浮,這個脈往外,但是一按呢,不禁按。“弱”,緩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於外弱於內的這種脈。這個還應該以汗解,應該“宜桂枝湯”。這個桂枝湯的應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喪失,再用桂枝湯,不然的話應該用麻黃湯。那麽桂枝湯這個方劑,我們頭前有個桂枝加葛根了,所以當大夫不能守方治病啊,他要是與桂枝湯證有些出入呢,就要加減了,他底下就說的是一個加味方。
第43條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病不應該吃瀉藥,那麽這個大夫啊,誤用下法,那麽這個病人是“微喘者”,這個喘啊,我們頭前有這麽一段啊,“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這個喘也是氣上衝的一種反映,這個氣往上衝,表未解,這個邪熱也拌著往上衝啊,所以他也喘。微喘,不是咱們說的哮喘那個喘,這個微喘也是氣上衝的一種表現,所以還用桂枝湯,還是表不解,那麽依法應該用桂枝湯,但是由於微喘,與桂枝湯證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樸、杏仁消脹定喘。這就是所說這個治病,你就用桂枝湯行不行,這個也對,也不能壞,但是他喘未必然就好,而且這個效驗啊也絕不如桂枝湯再加厚樸、杏仁。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啊,這個病不恰好這個方子,他有些與這個方證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這個也是這樣的。頭前有那麽一段我記得,“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也是一樣。這個人平常就有喘,再得外感,這個喘非厲害不可,他是桂枝湯證,那麽桂枝湯證呢也要加厚樸、杏仁才好呢,同這一樣,所以這個厚樸、杏仁呀有消脹定喘的作用,在這看得很清楚。那麽桂枝湯加上厚樸、杏仁,我們現在應該這麽來看,就是桂枝湯證微喘者,可以治這個病,但是無汗而喘不行的,那還是麻黃湯證,是不是?
第44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這個他把外證啊特別提出來了。他說本來是太陽病,如果外證沒解,就是指桂枝湯證了,那是萬不可下的。頭前有一個桂枝證,醫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麽一節嗎。那麽這個給桂枝湯作總結,把前後都說了。太陽病,桂枝湯證還存在,所以叫“外證未解”。凡是有這種情況,外證未解的情況,就不可吃瀉藥。“下之為逆”,如果要給吃瀉藥,這就是治療的逆治,這是錯誤的。那麽外證怎麽治呢?那就宜桂枝湯,外證就指桂枝湯證說的。
第45條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中醫有這麽一個說法:汗下,發汗不好了,完了吃瀉藥,這是一個陋習呀,這是不對的,庸俗陋習。那麽這一段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先發汗”,應該先發汗,就是用麻黃湯發汗,這個病沒好,這不是錯誤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樣,你像我們遇到流感,你給他吃發汗藥,由於這個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沒好了,這個大夫應該看隻所以沒好的原因,到底根據現在證應該用什麽藥。這個大夫粗心,他一看發汗不好,“而複下之”,那發汗不好,我再給吃瀉藥吧,這是有這麽一種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這樣子了。“脈浮者不愈”,你吃瀉藥的時候看看脈呀,脈還浮,外不解,那應該吃桂枝湯就對了,所以先發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應該吃桂枝湯。這個大夫沒這麽來,他(給)吃瀉藥了,吃瀉藥的時候,脈浮者不愈,根本就脈浮,外不解,吃瀉藥是誤治,這個病是不會好的。什麽道理呢?底下他解釋了,“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這個病還在外嘛,到裏邊治去了,吃瀉藥不是治裏嗎,所以這個病它不好。那麽現在發汗了,又瀉了,這陣兒再看看這個脈呢,還浮,所以這個病仍然在外。那麽在外,你就“當須解外”就好了嘛,給他吃桂枝湯就行了。這裏頭你們看出來了沒有,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用藥有個定法,發汗後,下之後,這個表不解,太陽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黃湯,都要用桂枝湯。
桂枝湯可見是最平穩不過的藥了。就是用了桂枝湯,表還沒解,還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這是定法,這個在臨床上挺重要。就是我們給人家發過汗了,用麻黃湯,然後你再用銀翹散也不行,這個薄荷還是發汗的,所以必須用桂枝湯。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經發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這個地方挺重要。這我們就看出來中醫對這個外表呀,外表就是咱們普通得了感冒,這裏頭不是隨便,現在咱們講立個法吧,就是辛溫發汗吧,我們講這些都是辛溫發汗,應該用哪個方劑呀?他提出桂枝湯證、桂枝證,就是要辨方證,原則上應該用辛溫發汗,它是太陽表證嘛,所以是各個不同。我們還沒講完,這太陽篇還早呢,因發汗就是這麽樣子複雜。應該用葛根湯的,你要用了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用麻黃湯也絕對不行,不但無效,而反有害。所以這個方劑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們看這個書也看出來了。這個書上方子本來不多,非要記熟不可,不但要記他的藥味、分量,而且還要知道這個方劑適應的一切,你這樣才能治病。究其實這個很好明白,又好學,不是難學,你記住這個就能治病啊,記不住不行,你光談論這些理論不行,我們看到這就看出來了,你看這個解表方劑,你看這幾個都不一樣。你看大青龍湯那個,很像麻黃湯證,那個證候你要用麻黃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後麵說這個“傷寒,脈浮緩,身重,乍有輕時”,那個根本就是個水氣病了,那用麻黃湯就更不行了。就是他說那個中風,他特意擱個中風,怕你用麻黃,他那一段那個語句很好啊,所以後世注家,他越好越給人走邪路,說又治風又治寒,他給這麽看了,風傷衛,寒傷營,大青龍湯就治營衛兩傷,哪有這些事呀,不是的,他這個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這個不是麻黃湯證,可是有麻黃湯證,同時有越婢湯證,他就是這個,你要分析這個方劑,就能明白這個,你要不分析方劑,你就不清楚。
第46條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這一段啊,它就是這個表證,就是麻黃湯證,也有多日不解的。頭前剛剛有一個,“太陽病,十餘日,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一般說呀,它要是這個病由表傳裏,或者是傳半表半裏,這個八九天,大概都傳裏的多,可也有例外,這條講的就是的,本來就是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這是太陽傷寒表實證啊,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那麽如果經過八九天,這一係列的證候啊不解,經過我們審察呢,表證仍在,他這個“表證仍在”不是一個廢話,他這裏頭啊雖然說是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是個表實證,但沒有惡寒,你看這裏頭,那麽必須惡寒才是表證完全沒解呢,他裏頭擱個“表證仍在”,他就是言外有因啊,說經過詳細審察確認是太陽表證,就是麻黃湯證了,而仍然存在的話,那麽這樣子呢你不必顧慮日數多少,仍然可以發汗。那麽在這一句話後頭啊就是麻黃湯主之,這麻黃湯就吃在這個時候。
那麽吃過這個藥之後,“服湯已”嘛,“微除”,這個病一時地感覺輕快,所以較比好啊,有效,但是同時呢,可是這個人就發生“目瞑、發煩”,發煩就是發煩熱呀,煩躁不安而閉著眼睛,死不瞑目啊說死了都閉不上眼睛,這個他當時就是閉眼睛。那麽這是什麽呢?這個病比較重,時間久,或者是經過誤治人身體虛,那麽這個要是吃藥中病,常常地發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狀態,這就是瞑眩。古人有一句話呀,說“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這是《尚書》裏的一句話。說假若吃藥之後,沒有這個瞑眩的反應,這個藥好不了他的病,這是古時候有這麽一句話,可是這臨床上經常見到、遭遇的,那當時很嚇人的,你看這個人吧,睜不開眼,閉著眼睛發煩躁,折騰不安,這個就像這個藥啊不對頭似的,其實這個病是必好。“劇者必衄”,他就說的瞑眩的這種情況,要如果再厲害的話,鼻子也要出血,但是這個呀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出血,這個病就要好了,那麽言外就是不出血,就是發煩目瞑,這種瞑眩狀態發作,這在臨床上這個病非好不可,這個咱們在臨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但是一般的疾病它要不是日子久,你看這個他是八九天啊,八九天應該汗出而不汗出,那麽他有這種情況反應,再不然人身體素虛,得一種急性病,那麽他要發生咱們說這個戰汗等等的,有的是,後麵咱們這書裏頭也有的是,那麽他沒明說,這個也就是瞑眩狀態,就是吃藥中病,一種有驗的反應,就是這個藥有效驗的一種反應,這個事情常遭遇的。
我也遇到過這個事情,半夜讓人去砸門去,也就是這麽個事,我給他吃本來是治下利的一種藥,他吃完了是下利無度。半夜砸我門去一問,這種情況,我說不要緊,我說你回去吧,我說再連下吃就好了,這個藥治下利的,它不會更下利,不過來這個人他說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這個人厲害得很。後來我就去了嘛,正是半夜,去了這個小孩子就好多了,是個小孩。後來我說把二煎再吃了吧,他媽還不敢(讓)吃,我說不要緊,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這個事情很容易遭遇的,有些方劑,也不是個個方劑有這個情形。這個麻黃湯啊,如果是人體虛,病久,常發生這種情況,何以呢?底下那個所以然,為什麽這個人他要這個樣子呢?要有這個瞑眩狀態呢?。所以這種這個體液啊充斥周身,脈也充血,所以脈緊嘛。這個說明邪重,日久不好,他要發瞑眩,所以出血也是這種原因。他這個外邊這個淺在動脈充血達到一個高度,鼻子這個地方最容易破,所以要出血的。這個陽氣呀,古人這個陽氣,不一定就指的有熱,後世不就都擱上熱了,不對的。他是認為這個氣分和血分分成陰陽的,凡是氣分,體液也是屬於氣分的,古人說這個氣就是指的津液,這個我們講到後頭我們再說,那麽這個不是熱,就是由於這個太陽病,咱們開始講了,就是人患病這個機體啊,太陽病它這個發作呀,就是想用體表達到發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這麽一種病理狀態,咱們開始講了。那麽老也達不到汗出,到八九天了,這個體液充斥體表是越來越重,越重他越發不出汗來,越不能出汗,那麽這個時候一汗出的時候,咱們給他用藥幫著了,由於這麽樣子陽氣重,他要發生瞑眩而衄血的,他這個解釋就是如此。咱們可見這個古人說的陽氣就指的精氣,精氣指的什麽呢?就是血液、津液,脈外的津液,脈內的血液,都叫做精氣,就是養人的精氣啊,以前咱們講過了,至於這種他叫做陽氣。
第47條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他說也有這個情形,這個太陽傷寒啊,太陽傷寒根本就是體表充實津液了,脈浮緊嘛。也有認為自衄而愈的,古人也說這個衄,鼻出血,是紅汗,其實這話似是而非,它是這個血管裏頭充斥的水分相當地多,所以脈浮緊,它越實啊它越不能出汗,他要有了出血呢,他這個體表,表氣鬆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這個在臨床上也遇到過,就是古人呢,說一個人半身不遂啊,摔一個跟頭,把腦袋呀磕到石頭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嗯,他半身不遂好了,這事情有的是。我們頭前講這麽一節,“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有這麽一節,你們回頭看看,那麽這個同這一樣,他這個太陽中風啊,吃桂枝湯是沒錯誤的,他就由於這個病邪啊,比較深、實,阻礙藥力呀反倒達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風池、風府呢,也像這個似的,同自衄一樣的,使的血液舒通,這個藥力反倒發揮了。那麽這個呢也有這樣的,太陽傷寒是表實證啊,由於鼻衄而好的,這個也有。
那麽我們遇到太陽傷寒,發熱脈浮緊,這類的病,那麽這個人鼻衄而愈了,不要給人吃藥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該吃藥還得吃藥,後頭有。這就是根據上邊這個,“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這一段,他說不止於多少日子太陽病不好,吃了發汗藥,而得瞑眩且衄,病好了,也有這樣的。根本就沒吃藥,他自己鼻子自衄,也好了,不是因為吃藥,也有這樣的。這是說這個鼻衄啊,與這個病的進退好壞,有的時候有關係的,那麽一般說呢,要是表實證衄血,有好的。總而言之給邪氣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他也出汗,不是不出汗。
第48條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這是一段,那麽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二陽並病。那麽什麽叫做並病呢?仲景這個書講表裏相傳,由表傳裏,或者傳半表半裏。那麽這一段二陽並病呢,就是太陽病傳陽明,這是表裏相傳,由表傳裏。那麽傳裏,表證還沒罷,裏證發現了,這就叫做並病。先表後裏,表未罷,裏證有了,這個就叫做並病。這個並,就是兼並的並,咱們說“秦並六國”,就這個並,吞並的並。那麽頭一個病,並於後麵這個病而發病,所以叫做並病。
那麽二陽並病,指的太陽陽明並病,那裏頭有個解釋了,他說“太陽初得病時”,開始得的太陽表證,當然表證要發汗呐,可是發汗,汗也出了,但是病沒好,這個“不徹”就指的病沒除,徹當除字講,就是病沒愈,因而轉屬陽明。那麽這個不是說不應該發汗,這個我們以前也講過,如果這個重的表證啊,你發汗合法,能減其病勢而已,病常常的不好的,要是輕病那沒問題了。你像我們遇到這個感冒,太陽病輕病,你喝點薑水也好,稍稍出點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來用藥,有時都不好的。不好不要緊呐,多是在半表半裏,在裏這個階段要好的。這個就是講了這個情形,他說原來得的是太陽病,太陽病依法當發汗啊,發了汗了,但是病並沒有好,因為這個樣子呢,這個病由表進裏而轉屬陽明。
這個陽明病啊,他擱個“續自微汗出”,這是陽明病的一個外證的反映,我們後頭講到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陽明病是胃腸裏邊有熱,熱結於裏嘛。熱結於裏,蒸發於外,所以老出汗。“續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綿綿不斷地出汗,這就是轉屬陽明病了。那麽既然並病,太陽病還存在啊,所以我們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瀉藥,如果我們看太陽病還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惡寒還有啊,這個就是不可下,下之為逆。你這陣兒別光看陽明病了,應該下,可是表證在,不能下,這是定法。那麽必須先解表。下之呢?下之就是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錯了。那麽這個應該用什麽藥發汗呢?當然用桂枝湯,它可小發汗,他“續自微汗出”嘛,咱們講桂枝湯講的多了。凡是津液有所損傷之後的這種表證,全要用桂枝湯。他這個書上沒說,但是言外之意告訴你用桂枝湯。這是第一段。
設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這又一段。他說在太陽病期間,發汗之後,有的轉屬陽明而為二陽並病。這也不一定都二陽並病,他底下有這麽一段,這以前都學過的。他說假如這個人“麵色緣緣正赤”,就是整個的麵色都紅,這還是表不解的現象啊,這是陽氣怫鬱在表,還是不得汗出的一種問題,這與二陽並病沒關係。“當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發汗法來解之,我們頭前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都是這種情況。也可以熏之,古人啊為達到那個小發汗的方法,也有拿荊芥、艾蒿這一類的(藥)熏,用個盆子把它們煮成湯,趁熱的時候,身上覆蓋了,熏,也可以出點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劑的(發汗藥)發汗的方法,來解其怫鬱在表的外邪,這不關乎裏邊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點汗就好,這個病不要緊的。這又一段。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那麽這一段呐,根本就是發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這個“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那(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佛鬱在表)是個微末的表證不了了的小病了,這個病不是的,你不足以說這是陽氣怫鬱不得越,這個要重得多了。這是當汗不汗,還應該發汗。你看這個人他也是躁煩。躁煩,以躁為主了。這個說明表不解而發煩躁得厲害,就是當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沒有定處,這是表證,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時候在四肢,有時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麽由於表不解,不得汗,這個氣往上湧,所以“短氣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著氣上不來,這個熱往上湧的厲害,所以這種情形呀就得再發汗,“不解之薰之小發汗”都不行。這個情形咱們看出來是大青龍湯證,肯定要用大青龍,不汗出而煩躁嘛,這就是咱們頭前講的那個大青龍湯就是。那麽怎麽知道這是汗出不徹呢?由於他這個“脈澀故知也”。這個脈澀呀大家都是根據這個經文呀,這個脈的不及,有的因為這個邪盛阻礙這個血行,而不流利,而發生澀,這是大家一般的解釋,可是叫我看這個脈澀呀,總是有些問題。他這個脈澀不可發汗,你還怎麽發汗,而且這個澀脈是一個關於血液在內的流行的一種反應,凡是澀脈都是虛。真正實而見脈澀的還真少,是不是這個脈澀呀應該是脈緊呀或是脈浮,我看是較對的,也許是錯字,但是現在大家都是根據這個條文的解釋,說是實的太厲害,當汗出不汗出阻礙了血行流暢,這也有澀的現象,但這種澀它絕對是有力的。這是各家都這麽解釋,這麽解釋也能解釋的通,但是事實上我沒遭遇到這種情況。拿我個人的經驗,真正的這種表實證而脈現澀的,在理論上講,講不通,恐怕這個應該是脈浮,因為他這個脈浮還在表嘛,再不就是脈浮緊,這個是比較對的。這個脈澀,這個書裏的錯字很多,這個暫時先擱在這個地方,你們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頭前說的那個,就由於表實的厲害,不得汗出,這個血在這個脈裏頭反到受了阻礙了,這麽一種澀,他把這個澀呀,不按著一般澀者為血虛,津液少,不是那個解釋法,我認為這是敷衍古人的論說了,這個不一定是對的,但這個不關乎重要。這個頭前這種情況,不汗出而煩躁,一點汗也沒有,那麽這類的情形再發汗就好了,也不關係二陽並病,他這二陽並病呀就是指頭一節。那麽開始太陽病,後來也依法治療,發過汗,雖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麽這樣子呢,因而轉屬陽明。表證沒去,陽明病就有了,所以續之為汗出,就是一個陽明病的外證了。那麽這個時候怎麽治這個並病呢?並病當然是表證沒好先解表。就看這個並病裏證如何。他這個二陽並病,它是太陽病與陽明病的並病,如果他外邊有表證,裏頭他是一種虛寒的這類的,你看少陰病與太陰病的並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
那麽也有太陽病傳到太陰的,也有的。那麽裏虛寒,你就不能先解表,當先救裏,頭前有過。那麽下利青穀,可是身體疼痛,那你得先救裏,而後治療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的,也表沒罷。這在他這個書裏頭呀,在臨床上都挺重要的,這也是一種定法,咱們在臨床上也是,這個人多少日不大便,他這個裏實呀很清楚,很明顯,但是他還發燒怕冷,這表證沒罷,你不要先給他吃瀉藥,還要先給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再給他下裏,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呀,說是“下不厭遲”,說是該下的病,緩了沒什麽大害處。如果裏邊要是個虛寒的病,就是有表證,也要舍表救裏,這在臨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這個辦法呢,那就是為逆,那就不會好病的,這個咱們要知道。至於這塊這個脈澀呀,要我看應該是個錯字,可是各家都不說他錯,就那麽個解釋法。說是太實了,血液受阻,所以脈也澀,這麽個看法。
第49條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數的脈,這應該是表證呀。依法當汗出而愈,根據我們治療的這個方法呀,應該發汗,汗一出就好,這是一般的表證呀。脈浮數,浮為在表,數為有熱,這個表有熱的病呀就是太陽病。那麽大夫不給吃發汗藥,而吃瀉藥,若下之,這是逆治了。那麽這個下之則病變多端,這是取其一例。
如果誤下之後,“身重心悸者”,不可再發汗了。那麽這個頭前我們講很多了,下之後,其氣上衝呢,那表證還存在,還是要解表,還要用桂枝湯了。他這都是反複地說,你不要守定一個,拿著個別情況當全體就是不對的。也有這樣的,下之後,傷了裏了,虛其裏了,所以外邊這個氣鬱之而為濕,身重,就是這裏頭有些濕,水份,停水了。咱們人身上這個營衛在體表老流行,那麽停水就變成濕,身上有濕就沉。那麽裏虛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養心就悸就跳。
這個心悸與心下悸不一樣的,這個書裏心下悸都指著胃那個跳,胃跳都是胃有水。咱們頭前也講了,心下有水氣,就是有停飲了,這是在《金匱要略》上的,所以這個胃中有留飲,微者短氣,這個留飲少氣短,他這個壓迫這個,往上壓,橫隔膜受阻礙,人就短氣。這個停水多呢,甚者悸,心下悸。這個他說的不是心下悸,說的是心悸,就是心髒跳。這個血通於心呀,由於虛其裏,這個胃氣虛呀,這個津液血液都要虛的,因為胃為水穀之海,營衛之源嘛。他要是一壞就不行了,這個是給他吃瀉藥,裏頭沒病給他吃瀉藥,虛其裏,不但外邊濕鬱於表而體重,而且血虛於內而心悸。這樣子不要吃發汗藥了,不可發汗。
“當自汗出乃解”,這個他要津液逐漸回複,他自然就出汗,這個病就要好的。為什麽要這樣呢?他這個下之後了,“尺中脈微”,這個微是氣血不足,具不足,這個脈微。“此裏虛”,他是裏虛造成的。“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須,當自汗出,他又一個須,當、須虛這都是含蓄的語意。是不是當大夫的就等著他自己恢複呀?也不是的。他這裏頭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發汗了,你要在這些方麵注意的。他是裏虛了,主要的他裏不虛了,他就表裏自和。所以他擱個當自汗出,須表裏實,這個裏頭呀都有一個讓你斟酌治療,可是這個征候呢他隻是指一個身重心悸,這麽一種征候,當然他沒舉全了,這兩個說明由於裏虛造成外有濕鬱,內有心悸,血不足。那麽這個治療後頭有的,你像這個時候應該用這個,大概小建中湯比較好,小建中湯治心悸煩啊,也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後頭也有。總而言之得想辦法實裏,裏虛。補虛扶正的話,他這個血液津液自然就恢複的,那後頭有,所以在這隻是告你不要再發汗了,應當使他津液複,須表裏實,他就好了。
第50條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這個浮緊脈就是太陽傷寒脈,表實嘛。那麽這個它表實,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這個體液的壓迫,所以它疼的厲害。那麽這個呢應該發汗,“宜以汗解之”。所以這個臨床啊,我們不能片麵的看問題,看他脈浮緊身疼痛就吃發汗藥嘛?你還要看看脈。除了這個浮緊,你再看看還有旁的脈沒有,如果同時有遲,尺中遲這個脈都遲啊,就是浮緊而遲的脈呀,尺不是說尺中的脈遲而寸脈數,哪有那事啊,這血管就是一條,心一動脈一跳,脈一跳三部脈它全跳啊,這個脈跳那個脈不跳,沒那個事。他擱個“尺中遲”幹什麽呢?仲景的脈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裏了,關的前後也候表裏,這都是《金匱要略》裏的: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關以上浮那準是表證,關以下浮上麵不浮那就不是表證了。這個脈呀沒有至數上的不同,可有形狀的不同,這是肯定的。我們說的那個促脈,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證。那這個呢,他特意擱個尺,仲景這個脈法呀,關以上候表,關以下候裏,他特別提出來尺中脈遲,就是三部脈全遲,他提個尺幹什麽呢?告訴你這是裏,此裏虛,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說是脈內的營氣不足,血少的緣故。凡是津液虛血少的都不能發汗,這個發汗啊,亡失人體的體液是最厲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這後頭都要有的,我們慢慢的講。所以這個不能發汗,怎麽辦呢?用上邊的那一條詮釋。雖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這個表證,看看都象發汗,你看看有不可發汗的情況沒有,如果有,這個汗不能夠隨便發。這兩條詮釋的是這個,應該怎麽救治,後頭有的。這個脈遲正說明裏虛,就是前麵我說的新加湯啊,就治這個。後頭有的,現在先不管。
第51條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它是簡文啊,那桂枝湯它脈浮不,也脈浮。脈浮病在表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黃湯發汗嗎?這不一定的,這是個簡文,因為桂枝湯麻黃湯已經反複的說了,頭前都有了。那麽就是脈浮無汗者,它起碼有個無汗,那麽這類的表證必須用麻黃湯發汗,這是簡文,這書裏麵很多。
第52條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跟上麵的一樣,隻是脈浮而數,桂枝湯也脈浮而數啊,那麽如果自汗的話,要用桂枝湯,無汗的要用麻黃湯,這和上麵是一樣的。而且表實證不光是無汗,頭疼啊,腰疼啊,骨節疼啊,這都是麻黃湯證,這是必有的,同時這個人惡寒。那麽這兩條呢,它是同桂枝湯的一個劃分,那麽就是以有汗無汗來說,但它這個含在裏沒有明說,他這個書全是這樣的,頭前講過了,在這裏就簡略了,但是讀書的人呢,到這個地方就不能止於句下,脈浮的就用麻黃湯,浮數的也用麻黃湯,就都錯了,不是這個事啊,因為他前頭說了,所以在這裏簡約言之。
第53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那這就是單獨一個證了,就是經常出汗的病人呐。“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個汗出啊,就是咱們頭前開始講的中風證,陽浮而陰弱呀,按到脈裏麵才弱。那麽這個汗出,這是由血管裏頭傷於營啊,他說此為榮氣和,雖然關係到脈內之營,但是這個毛病啊,在營沒有什麽責任,責任應該在脈外之衛,由於這個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這是什麽意思,在這我把這個氣、血、營、衛跟大家說一說。
古人那,是這麽來看人身的體液的,這個體液古人隻能看到這麽一點,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飲食入胃,那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過胃消化之後,它要進血管,古人這個他知道。那麽化而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進血管就是紅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氣,這個血與氣呀都來源於飲食,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現在的意思呢,就是我們飲食入胃了,營養成份那,血管給它吸收出來了,然後輸送到人的周身,這個就是拿現在話說就是營養成份。那麽古人給這個東西叫什麽呢?叫精氣,這個精氣呀就是養人的精真之氣,人非它不能養,這古人也說的挺好,這個東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說的有點問題的,他說脾為胃行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東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說,飲食入胃,在血管裏頭色赤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裏頭在血管外頭,那叫氣,古人這麽看。
那麽氣是什麽樣呢?我說的這些都是《內經》上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靈樞營衛篇》上就有。這個氣如霧露之蓋,就像下霧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於潤澤皮毛,也都是氣的作用。如霧露之蓋,那就是指的津液。不過它不在血管之內,在血管外頭。古人也知道這兩個東西它互相起作用,這《內經》上也有啊,說:奪汗者亡血,奪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內外通透,這個他知道的很,你看你發汗大了血也沒有了,失血的人也沒有汗,再不能發汗。那麽他說的營衛是什麽呢?他說在血管裏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營,營以周身嘛,也叫做榮,咱們這個書上是榮。那麽血管外氣的作用呢,他叫做衛。所以就這個本體上說,就是血與氣。就作用上來,就是營與衛。就這麽個東西,其實是兩個東西,不要有四個,它就是氣血,在基礎上就是氣血,就是我們飲食水穀化合物。當然在《靈樞》上講,也吸收天氣了。所以怎麽這個氣來自於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說受之於天。於天,就是指著天氣。王冰那個注他說先天,搞到腎上去了,不對的,那在生理上也講不通的。古人也知道這個氣的成輸,不但有水穀化合物,也有空氣的氧氣,這與現在講的生理也沒有什麽大差別,但是它不夠細致,不像西醫那麽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養人的,作用在血管外頭的氣的作用叫做衛,在血管內的作用叫做營,古人這麽個看法。
那麽這一段是說,營衛是相附而行的,一點也不能離開。人如果常出汗,由於衛不和,就是血管外頭這個氣,不與脈內之營氣調和,於是乎,衛自出於脈外,營而自行於脈內。這個衛失去營就不固,就要出汗。營失去衛也不守,也是由裏頭往外分泌體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歸根到底這個毛病在哪呢?是在衛,而不在營,就是衛不與營協調了。
古人說那個協調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沒明說,說得不像現在西醫解剖生理學那麽仔細。那麽這段呢就說明這些問題,他說為什麽常自汗出,他說營氣本來是沒毛病的,這是外不諧,就是營氣外麵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它本來血管外頭水分進血管裏頭,血管裏頭的水分也出外頭了,我們飲食營養成分都在血管裏頭,它必須出血管才能營養組織細胞呢。組織細胞的廢物呢也得進血管裏去才能夠排出,由小便排出,這種液體廢物。古人對這個也知道一些,不是一點不知道,但是這個話說的呀非常籠統,不夠細膩。那麽這就造成什麽樣呢?營自行於脈中,衛自行於脈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調和了。它在脈外,咱們講營衛這個陰陽啊,古人講的很好,他說衛得有營,才能固於外,這個營由於衛外為固,才能守於內,他沒說血管通透作用,他隻是說這個來說明,但是哪個也不能少哪個。如果它們兩個不調諧,那就壞了,非出汗不可,這一段就是這麽個解釋。所以中醫就應該參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釋得非常細膩、具體,明明這段書說的就是這個,我們要對生理上的情況更細致地了解,我們應該看看解剖生理學。桂枝湯從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調和營衛,他不出汗嗎,用桂枝湯再發汗,使營衛協調就好了,桂枝湯起這個作用的。這是頭一節,說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類的病啊用桂枝湯可以解決的,這是由於衛氣不和。
第54條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這個病最常見了。
髒無他病,就是指的內髒沒有什麽特殊的病,拿現在的話說,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這麽一種證候,“時發熱自汗出”。這個“時”呀就是定時,定時發熱自汗,那麽經久不愈。“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這也同上條一樣,也由於衛氣不和。那先其時發汗,用桂枝湯就可以好的。先其時者,他定時嘛,假設說一天兩點鍾,下午兩點左右,要發熱汗出,你在兩點鍾以前給他吃桂枝湯準好。
這個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廚子,二十年,就是這個病,就是到時候發燒,完了出一身汗,過去(以後)像好人一樣。他那個時候啊也研究一點中醫,他就給他吃這個藥,吃了就好了,回頭高興極了,他說這回可好了。這種病,二十年也太多了,這我頭一回聽說,但是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很多。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湯熱,其實它不是熱,桂枝湯(證),你看看頭前,沒有一個不發熱的,這個也是時發熱。要是隻汗出不發熱,桂枝湯還不行。那麽現在呢大家有這麽一個毛病,見到熱就不敢用桂枝,其實不對的。這個病很多,在臨床上很常見的。我在農村也遇到這麽一個老太太,每天到 4~5 點鍾的時候,必要發燒,然後出汗,出完汗之後,也不發燒了,也不難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長時間了。這還是在那邊我給看的這個病。我給她開三付藥,吃了兩付藥就好了。這個很多,要注意這個。這就說明桂枝湯啊,不止治中風這個病型的表證,就是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它也能調協營衛。調理營衛,營衛不和呀,他舉這麽兩個例子,一個,常自汗出,第二個,時發熱自汗出。這兩種情況全是營衛不協、營衛不調,那麽這個書說是衛不和。桂枝湯專調營衛,治這種病的。那麽用藥的方法呢?他那個不定時那個沒辦法了,那還是根據一般,早晚吃了。他這個有定時這個,在發作以前兩個小時最好,給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為這個地方你們回頭看看咱們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什麽裏頭擱桂枝湯呢?就是“形如瘧,日再發”,就是定時發寒熱,不汗出,所以不是整個桂枝湯(證),不是隻是營衛不調,還有因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我們講那個時候啊就引證這一條了。講到這個地方,回頭再看看,對於那條也就明白了,為什麽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全是由於桂枝湯這個藥能治定時發熱而汗出,可以回頭看一看。
第55條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這同上邊啊,“傷寒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那一條可以對照著看。那麽傷寒脈浮緊,這是表實證,應該發汗,就由於不發汗而致衄,那麽這個血管充血達到一個相當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麽這個致衄也有好病的,頭前那條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該吃麻黃湯還得吃麻黃湯,這個就是,這個就補充那條的不足了,那條這不是在這呢“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這不是個決對的,我方才講也這麽講的,所以“脈浮緊、發熱身無汗”,這種表實證,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麽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於你不發汗,那麽他這個充血是越來越盛,裏頭就陽氣重了,越不發汗,陽氣越重,重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他就要自衄,這由於不發汗所致呀。那麽這個時候啊,病雖然衄而不自愈,你還要用麻黃湯治療。這兩節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沒有一個它是一個,它不是固定的,這個病它是瞬息萬變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麽辦呢?該治還得治。這個就是補充那條。
第56條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那麽這個頭痛有熱是表裏共有的病,太陽病也有頭痛發熱,陽明病也有的,那麽這個,他說這個原起是傷寒啊,就是表實證啊,就是無汗這種傷寒,已經不大便六七天了,那麽這個頭痛有熱呀,大概就是裏實的問題了。這個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們飲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這個樣子,它不知道有毒沒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頭痛的。他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麽頭痛有熱,按著常規上看,這是裏實證,與承氣湯。這個“與承氣湯”,他也不是說“主之”啊。他這個書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與之”,比這個“宜”的口氣更輕,“宜”就是當,應當,也不是“主之”。這個“與”是大有商量餘地的,“與承氣湯”,這個承氣湯也多種啊,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等的吧,可以與承氣湯,就是你根據他這個病情的輕重緩急,斟酌著用吧,它是這個意思。假若真是裏有熱,那個小便呀它要紅赤的,這個是很要緊的,這是辨證的法子了。
那麽這個頭痛有熱,不但陽明病有,太陽病也有。那麽如果陽明病,他裏熱,裏熱了小便紅赤。那麽“小便清者”,色不變,“知不在裏,仍在表”啊。那麽這個雖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這個不大便,這還是表證,它要是陽明病,小便絕對變色。“當需發汗”,那麽這個呀你還是要發汗的。這就是這個病啊有疑似之間,我們找這個特別的鑒別的一種方法,尤其這個表熱裏熱鑒別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們在臨床上要問,不問不行。
那麽這個表熱裏熱,最容易辨的莫過於小便,你問問小便怎麽樣,小便一點顏色也不變的,裏頭沒有熱,你別給人吃承氣湯了,這還仍在表,當須發汗。這個發汗,可能它是麻黃湯,他說的是發汗,而且開始他用的是傷寒,沒有汗。“若頭痛者,必衄”。他這個一句話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過麻黃湯發汗,而頭痛不已,那個人啊他必衄,什麽道理呢?這個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這個病啊,這個熱病都往上衝,六七天發汗之後還不好,腦袋還疼,說明這個上衝也厲害,這個上衝是桂枝的主要的證候,所以治頭痛啊,這個麻黃湯不如桂枝湯,可是麻黃湯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頭痛啊大概(用)桂枝湯的多。他說無汗,你不能吃桂枝湯,先要吃麻黃湯,可吃了,頭痛還仍然不好,那個就是與桂枝證上衝有關,不但頭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湯”,那麽這個時候啊應該用桂枝湯,再小發汗就好了。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這個驗其小便以知表裏,這個汗下異法呀,這個很重要,該發汗的吃瀉藥不行,那麽真正陽明病發汗也不行啊,越發汗,裏頭熱結得越厲害。那麽假若發汗,不好,腦袋疼得厲害,鼻子出血,你以為解表解錯了,也不是的。那是因為久不得汗出,陽氣重一方麵,同時氣衝得也厲害,氣往上衝,這時候你再更發汗,這個表還是沒解嘛。
第57條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這個他就接著上邊一節,怎麽頭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湯呢?這也是定法。這個頭前我們講過了。本來他是太陽傷寒,發汗已解,但是半日許呢複煩,他這個表解了人就不煩了,煩就是有熱才煩呢,還是熱沒除,他又煩,這時候你看他脈啊還浮數,還是表熱呢,可更發汗,這個時候啊再發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黃湯了,宜桂枝湯。
這就是說,我們講了這些,全是對於麻黃(湯)桂枝(湯)這兩個方劑應用方麵反複地來申明。他說麻黃湯吃過之後,如果病不解,這個病還在表,那你還得解表,還得發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在這他特別地鄭重其事地點出來,頭前都沒說明啊,可是我講了。那麽上邊那個也是,本來他是頭痛有熱,小便清這是表證,可是他是傷寒,沒有汗的病,當然先用麻黃湯。可是使麻黃湯也對呀,但是頭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麽這個時候脈當然也還是浮數的,你再吃桂枝湯就行了。這是定法,這在臨床上也是一樣的,這個麻黃湯不能連續用,凡服過麻黃湯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湯。你服過桂枝湯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黃湯,還得使桂枝湯。這是定法,所以桂枝湯這個藥啊最平和不過的,絕不象後世這個說法,他就用一句話了,“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那正說明麻黃湯證,這個頭前有了,說桂枝本為解肌嘛,若脈浮緊,發熱無汗,這種太陽傷寒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我們上邊方才講這個,陽氣重的這種病,陽盛則斃就是指陽氣盛,他這個表實證,不得汗出。這個桂枝湯怎麽個藥呢?桂枝湯,它是甘溫,雖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這麽一種作用。他已經是體液充實體表了,你還增液,你還讓他,實上加實了嘛。所以這個麻黃湯證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這個陽盛指著陽氣盛於表那個陽盛,不是有熱,桂枝湯(麻黃湯)哪個不治熱病啊,都治熱。
後世給曲解了,凡是熱就不能吃桂枝,這都是錯的。桂枝湯這個藥啊非常平穩的藥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錢這麽用,怎麽也不怎麽的,哪有那回事呀,該用你就得用,不該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麽這是一種定法。他說傷寒發汗,本來是藥對證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過它又來了,脈還浮數,還在表,你就換個發汗的法子,用桂枝湯就好了,不能用麻黃湯。
第58條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這一下就是發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問題。他這個是個泛論,無論什麽病,我們治療啊汗、吐、下這是一個攻實去病的一個大法,在中醫上說,汗吐下都是攻實去病,可是用不得當,都足以害人,起碼是亡血、亡津液。這個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麽這個汗法,發汗最亡失體液得厲害。那麽這個吐下也是一樣的,他本來吃些東西,胃消化之後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瀉藥下去了,身上體液也是不能夠補益,不能夠繼續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陰陽自和,陰陽自和指著表裏,表裏沒有他病,我們經過發汗,或者吐、或者下,損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裏自和,這不要緊,這個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亂治,“必自愈”。那麽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裏不和的現象發生呢?那你得治療,沒有(不和)不要緊的。所以人的這個身體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壞的,但是這個是不合法的發汗吐下,損失人的津液體液,亡津液亡血液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條
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後,吃的這個重下劑了,尤其巴豆這類的下劑,病不好而複發汗,這有這樣的大夫嗎。這個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證先解表,表解再治裏。沒有這個先治裏,大瀉之後還有表證的,很少了,就有表證也不能再發汗,那個發汗起碼也是要用這個解肌這類的藥物,像桂枝湯這類的,不能再用麻黃湯,他這個說的是用麻黃湯。那麽這個汗下倒置,這種治療啊沒有個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麽津液體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小便不利是由於亡津液的結果呀。
這是誤治,這就告訴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臨床上不能(見)一個症狀(治一個症狀)。我們遇到小便不利,當然要利小便,可是由於亡失體液造成的這個結果小便不利,他沒有水分,(你如果治療)反倒為逆了,所以他說是“勿治”,千萬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於津液恢複,小便自然利的。這一節就是承著上節說的,就是陰陽自和,表沒有什麽病,裏沒有什麽病,隻是由於這個大下、複發汗,體液亡失太多了,造成這麽一種情況,沒有其他的關係,這個你不要瞅著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據這個陰陽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個不和呀?這個不和沒有關係,還算自和之內的,所以這個不要治,他這個津液會恢複的。如果不恢複怎麽辦?當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這個 59 條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種種的疾病變化。大夥要注意,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幾個是頂主要的,那麽另外有一些合方、加減方,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那麽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藥湯,都是加減的方子。那麽回頭這些主要方子在腦子裏頭得有個體會,因為桂枝湯它是解肌,它既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他這裏頭甘溫嘛,這個胃是喜甘、喜溫、惡寒、惡濕的這麽一個髒,所以桂枝湯這個甘溫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麽一種發汗藥,所以我們用桂枝湯啊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你像我們頭前講的這個開始有這個表證,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自汗者就喪失體液,我上麵給引征內經那一段,陰陽交,本來這個表證就是人體利用這個精氣,想達到出汗的目的把這個病邪驅除出去,就是這麽一種病機,我們根據這個症狀分析也是這樣的,可這個桂枝湯證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證他這個精氣呀力量不足,無論在質還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陰陽交那麽一個嚴重的狀態,他能吃,沒到那個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緊,但是我們治療啊可不能用麻黃湯,必須用養津養液的桂枝湯,這是桂枝湯。這個麻黃湯呢你看正相反,麻黃湯治表實證,由於表實,體液一點也排泄不出去,那麽壓迫人身上哪都疼,頭、項、關節、腰,無處不疼,桂枝湯也疼,他比桂枝湯嚴重得多。同時,由於表氣一點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別。這兩個方劑在太陽篇裏最主要。你看葛根湯,裏頭既有桂枝湯,又有麻黃,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因為有桂枝湯的關係,他也惡寒特別厲害,他有麻黃湯的關係。所以葛根湯這個方劑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湯的問題了,同時葛根這味藥也解肌,那麽主要的是項背強幾幾。太陽病也頭項強,但是背不強,所以葛根湯能治痙病,如果這個項背強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這個人就要抽,叫痙病,這個葛根湯也治,那是剛痙了,在《金匱要略》裏有的。這個方劑呀在臨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得厲害,覺得怕冷得厲害,無論他項背強幾幾還是不項背強,都可以用葛根湯。第四個就是大青龍湯了,大青龍湯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他這個方劑就是不汗出而煩躁,要不怎麽咱們方才講那個二陽並病,當汗不汗,其人躁煩,我怎麽說是個大青龍湯證呢?就因為這一點。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這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是大發汗藥,麻黃用 6 錢啊,惡寒也相當的凶。大青龍湯與葛根湯這兩個方劑的主證啊,全是表實無汗,而惡寒較比嚴重,可是這兩個好辨,一個有石膏,這是大青龍湯證,必煩躁,或者口舌幹,他有內熱,這葛根湯沒有。葛根湯有項背強,大青龍湯沒有。這兩個方劑啊全是惡寒較比厲害。這個小青龍湯證就是咱們平時所說那個外有風邪、內有痰飲的病,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嘛。那麽這個方劑偏於溫,它有幹薑、細辛、五味子這些藥,他有咳喘,咱們說這個痰飲咳嗽這類的病。同時大小青龍湯都能發水氣,那麽這也治溢飲那,這個是在《金匱》上。我們講完這些,(就知道)所以中醫這個發汗啊,你拿這幾個方劑(來講)是各個不同,所以在臨床上錯了,錯了就不行,你像我們方才講這個二陽並病,他也先發汗,他用這個發汗方法不合適,所以還有大青龍湯證發現,他那個病可見開始就是大青龍湯證,他也許用桂枝湯了,也許用其他的方劑,都是沒達到目的,所以這個汗出不徹,與一般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於還出大毛病。這是我們上麵講這些發汗劑裏頭有這麽幾個主要的方劑,這幾個主要的方劑你心裏要有個數,那麽其他幾個加減方劑你就容易理解。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有沒有什麽特殊的反應,自和這就自愈,上次這個 59 條啊,就是一個自愈的一個例子,說“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則小便自利,必自愈”。那麽底下這個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這就是 60 條。
第60條
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這個汗下亂用啊,那麽下之後沒有再發汗的。那麽一般的要是個太陽病,如果吃了瀉藥,表不解,那麽氣上衝者嘛,那是表不解了,還可以吃桂枝湯,但是不能用麻黃湯。那麽這條說的就是用麻黃湯發汗,他這個書說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可是下之傷其裏,就是裏虛了。複發汗,又虛其表。那麽這樣子治療啊使表裏俱虛,所以“必振寒,脈微細”,這是個倒裝句。那麽表裏俱虛了,表虛,這個表虛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顫顫,他說打顫顫地怕冷,這就是虛得厲害。脈微細就說是裏虛的情況。那麽這個病應該怎麽治,後頭就有了,這個在原則上說,他說下之後複再發汗,往往造成表裏俱虛,這個人起碼要振寒,而脈微細的。他這個書啊,因為我們講的太陽病,太陽病的治療呢依法當發汗,他講的這些。那麽就是雖然講的是太陽病,如果要是這個人汗下失法,或者是發汗不當,這都屬於誤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謂逆證呀,就是治壞的病啊,那麽這個呢我們研究太陽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這一係列方子並不都見於太陽病,這個我們要理解。底下就說了關於表裏俱虛的治療。
第61條
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後,複發汗,”這就是接著上一條,“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薑附子湯主之”。
這個他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麽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麵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麵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他從側麵來,那麽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他了。這段講的就這個。“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於梔子豉湯(證)了,虛煩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梔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那麽他不會夜而安靜,是晝夜全是那麽煩躁,所以這個就說他不是梔子豉湯證。
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裏是要嘔的,那麽說明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裏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他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他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麽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他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後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
那麽他這個呢一樣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也不是,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裏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
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那麽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髒器勝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裏頭最危險的一個證候,所以他用這個幹薑附子湯主之。所以他這個書從多方麵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麵證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症啊關係方麵太多,那麽當時確診不了啊,怎麽用藥呢?所以他就從側麵(了解),正麵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麽說明什麽呢,真正由於汗下失法,造成裏虛陰寒證,這麽一種煩躁。幹薑、附子這兩味藥,古人也說附子不得幹薑,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這兩個藥全是溫性熱藥,這個附子偏於治下,比如下利呀偏於用附子,全是溫裏的藥。要是嘔吐呢常用幹薑,所以幹薑溫上。那麽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裏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藥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著雖然一兩幹薑,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 1 兩那麽合後世 1 兩就是 3 錢,3 錢幹薑配合 1 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寧,這不是好現象,這是髒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麽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他的這個病啊不急迫,隻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證候,所以他不擱甘草。你象四逆湯(證)下利清穀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證候,用甘緩的藥,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製的,也不論個了。一個沒法考據的,大個的附子都 1 兩 8 錢的,小的 3~4 錢 2~3 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幹薑等量用就行,幹薑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藥不死人啊,不能說藥死人,但折騰人,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這是一節,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後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陰證,那麽髒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幹薑附子湯。幹薑附子湯方幹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條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這個在《玉函經》上沒有分量,也沒有新加兩個字,就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這本書擱上這個也沒有什麽大問題的,都可以通。“發汗後,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了,那麽發汗之後,身還疼痛,那麽表沒解呀。表未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是不是,但是呢那個脈可是浮,脈沉遲者不行,需要桂枝湯原方加味,加芍藥生薑,照原量再加 1 兩,另外加 3 兩人參。你們看看頭前這個 50 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個脈不足啊,不及的脈,就是營不足。不是這個脈遲,它準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於脈,脈就遲。那麽這個發汗之後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虛了,這個虛你不能夠再(發汗),所以我們頭前也講很多了,假設說要有裏虛證,也有表證,你非先治裏虛不可。那麽這個裏虛不太厲害,隻是脈沉遲,沒有其他的證候。脈沉遲說明由於發汗之後,喪失人的體液,奪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這個時候你再用桂枝湯原方不行了,所以這得知道變化,那麽這怎麽辦呢?
我們講桂枝湯,桂枝湯這個方劑呀就是安中養液,就是鼓舞胃氣,那四味藥都與胃有好處,但是脈沉遲呀原方是不行的,隻是用那幾味藥鼓舞胃氣不夠了,用人參大力而來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參,加上 3 兩這個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這個生薑,生薑也是健胃藥,生薑合和人參一起對於健胃當然更起作用了。芍藥是育陰,桂枝湯擱芍藥也是這樣的,芍藥是苦平微寒的藥,它是養陰,那麽這個血少就是陰不足啊,後世這個說法了。所以這個脈沉遲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條說的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脈遲。這樣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這個用藥講絲絲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湯還是不要緊的,如果你要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你再大發其汗,他本來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這個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對,用桂枝湯也不行,你還得想辦法健胃,這個胃,我們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我們尋常說這個津液虛、血液虛,都要壯水嘛,滋陰、養液,都用這個法子。這個在臨床上咱們得看,他這個,仲景這個書不是這樣的,他有時候用四逆湯,也養液,你得看什麽情形,也得辨證啊,後世見到熱就是陰虛,生地、麥冬就往上上,那麽見到這個見到寒呢就陽虛,就附子、肉桂,這是錯的。他這個書啊,真正的津液虛、血液虛,看看什麽情形之下,在虛寒,這個陰寒證最虛得厲害了,這個時候津液虛,那個生地、麥冬一點也不能動啊,動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複,咱們現在說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總而言之就是健胃。這個胃氣一恢複,自能夠化水穀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這個在後世的醫書裏呀,這一點不談,一看到陰虛就想辦法滋陰,那就錯了。他這個書就是這樣,這所以擱個脈沉遲,脈沉遲雖然說是營氣不足,血少,在他的書上這麽說的,但是也是虛寒,裏邊多少是虛寒,要不這不足之脈怎麽現遲呢,這樣我們就不能夠用解熱滋陰的藥,那個根本就是不對的,所以他用這個,發汗後身疼痛,表不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啊,但是這個脈沉遲,由於發汗,裏頭津虛血少而有些虛寒的反應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參,而且還要加生薑,生薑這味藥是溫中,是一個溫性藥啊。所以這個方子,他叫個新加湯,就是這個意思,還得用桂枝湯,需新加這幾種藥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這個意思。那麽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原方,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在原方裏頭加一味人參,另外呢把芍藥、生薑都增量,我們看這個方子就治桂枝湯的原方證而胃更比較需,加生薑,裏頭也有惡心,張仲景這個書大家都知道的問題一般都不提,其實這應該有嘔,應該有惡心,這裏的人參也不是萬能的藥,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證候,這個書後麵大概有,理中湯我記得就有,什麽時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說得明白,這是人參的一個主要的證候,它治胃虛,胃虛到什麽程度上呢?我們講瀉心湯的時候就有了,胃虛呀,這個邪氣,客熱邪氣,都往胃這塊來,客氣動膈嘛,膈就指著心下胃這塊了,這樣子胃就硬了,無論是水飲或者是邪熱之氣,都跑到胃這了,這就合乎《內經》上說的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哪塊虛,邪就往哪塊去,你用下或者發汗,虛其胃了,那麽這個邪氣就往胃這塊跑,於是胃、脾,脾這塊感覺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著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則死,這陽明篇就有了。那麽我們用人參呢要注意這一點,人參不是萬靈的,當然人參與附子啊都能夠促進機能沉衰(的恢複),拿現在話說就是代謝機能沉衰了,但是用處各有不同的,真正現虛寒的這種證候,你非用幹薑、附子不可。人參這味藥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陰證裏可以用,在陽證裏也可以用。真正虛寒,寒得厲害,真正純陰證,人參不能用,你看複脈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都不用人參。用它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證候,就是心下痞硬,這個病人呐,他說心下痞,按著這塊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的反應,這時候就要用人參。要是沒有這個證候呢,用著是有害無益,用什麽藥都這樣。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第63條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個針對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說的,這個發汗後,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湯,唯獨這一條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湯不是治汗出嘛,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用桂枝湯了,那麽這個喘呢?我們頭前也講了,喘是氣上衝的一種反應,如果有氣上衝的反應當然可以用桂枝湯了,唯獨這個不行的,這個什麽道理呢,咱們好好把它解釋一下。
這個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樸杏仁湯,那麽桂枝湯解表,加厚樸杏仁兼以定喘,這不跟這個意思一樣嘛。其實他這個意思不是,他這個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湯那個汗出啊,這個汗出是這個汗多得很,而且這個汗相當地稠、粘,這純粹是熱,這個喘也是熱壅,這個表不解,表邪也盛,這個熱往上壅得厲害,他這個汗出有陽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氣湯那種情況,我們講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裏頭熱嘛,是蒸汗外出。這個一方麵表未解,一方麵裏頭也有熱,所以這個汗出得相當地甚,而且這個汗臭味也重,咱們聞著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較比稠、粘。這個喘最厲害,麻杏石甘這個喘頂厲害的,一方麵有表證,有麻黃證,一方麵熱往上壅,就是石膏證了,所以假設這個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無大熱我們上頭也講了,既沒有表的淅淅那種熱,也沒有真正到陽明病那種情形蒸蒸發熱,那非用承氣湯不可了,不到那種程度,但是確實也是裏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麽這樣子呀因為邪盛加重麻黃,同時有熱,這就是麻黃湯的一個變方,麻黃湯把桂枝去了,這個裏熱呀桂枝不能用,然後加石膏以解其裏熱,是這麽一個方劑,就是根據麻黃湯一種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這個方子咱們也常用,尤其肺炎都愛用這個方子,其實這個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隻能夠用一次,你不能連續用,假設這個藥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熱沒完全去,這時不要一直擱麻黃,變其他解熱清肺的藥還是好的。這個方子是最常用了,我們一般治這個哮喘也有時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確實裏有熱。他這個方劑後頭,本雲,後頭,黃耳柸,這個大概是錯的。他凡是本雲啊,都說明這個方子原方,大概本雲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這麽一種話。他弄個黃耳柸,這個黃耳柸,有注家說它是個器皿。要是個器皿,這個本雲黃耳柸就沒有意義了,大概是本雲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擱個黃耳柸。這個書的錯誤是有的,你象這個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第64條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那麽前邊兩個全是發汗藥物,這不一定是誤治你可知道,那麽發汗後,這個病重,他當時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湯。那麽看他有些虛象,就是這個津虛血少啊,脈沉遲啊,可以用新加湯。那麽也有病人內熱素盛,雖然表證發過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熱壅,這個麻杏石甘湯證了現這個證,這個也有。這都是不一定是治錯,這種情形也可以發的。
那麽底下這個呢,就是發汗不得法了,這是錯誤的,發汗過多,所以咱們講桂枝湯,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們用麻黃湯也是一樣,不要大捂大蓋,你把人弄得大汗流離,這個病不會好的,而且這個傷人體液太甚。這一段就說明這個發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這個就是單說這的,這就由於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著心下這個部位。
那麽發汗太多啊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養心,心就跳,這是第一。第二呢,我們出汗都是上體部特別多啊,尤其咱們吃藥啊,這個發汗,上體部這個水分呐驟然間喪失太多了,這個上下體的體液失調,下邊的往上來,這是準的,這個就是驟然間發生的高度的氣上衝。那麽他這個叉手自冒心啊,一個是心悸,一個是這個氣衝得厲害,所以按著才舒服點兒。那麽這個呢,當然就用桂枝甘草湯就可以,這個桂枝這個藥啊,它主要就是治氣上衝,同時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這個我們在治心髒病啊,有的時候用(在)這個心悸,你要用個三錢二錢一點不頂事,你看看這個方子用多少,你看看,這個桂枝他用了四兩,甘草用二兩,它是頓服啊,頓服這個量大著了,這個桂枝就頂一兩二,拿到現在度量上,這個甘草是六錢了,這個桂枝我一兩是用過,就是這種心髒病啊,特數的這個特殊心悸,煩悸,那麽這個時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這個藥,最平和不過,咱們現在把它形容得,簡直是了不起的一個大熱藥,簡直動不得,不是這個事,你看這個就看出來了。這隻是一個發汗過多,造成這個心悸,加上心下這氣往上衝,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麽這個時候呢趕緊降衝氣,治心悸。這個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們對這個心髒病常用的法子。你看這甘草大量用,也是擱六錢,它就是急迫,這種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緩的法子,都用這個,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樣的,該多用他真多用。這個主要是氣衝心悸,特別厲害,用這個單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這個發汗過多,這個表還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湯你們看看方後語就有,說如果大汗流離啊,病必不除,他表還不解。那麽這個方子呢倒不能發汗了,沒有(生)薑在裏麵佐之,光一個桂枝,並不出什麽汗,尤其大量擱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這桂枝甘草(湯)也治身疼痛。後來,你象這個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協熱下利,後頭也有。這就是桂枝湯的最簡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這麽大量,這非是氣衝心悸特別厲害,可以用這麽大的量。你們遇到這個心悸,你們試驗試驗,這個桂枝用到六七錢,一點問題沒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條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這個也由於氣上衝,同時這個發汗,他裏頭有停水的話,隻是發汗不行,咱們頭前,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那一條你可以參看。那麽這一段也就是這個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這時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這時候你發汗就是錯的,所以發汗之後,這個病不是不可以發汗的,表病嗎,可是馬上就出來了其人臍下悸者,臍下就是關元膀胱部位了,那麽這個地方跳,這就是水之欲動的一個貌了,一個應證了。欲作奔豚,這就要發作奔豚證了。
這個奔豚是怎麽個情形呢?這是《金匱要略》上的一個病名,他說這種病啊,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發作欲死。它這個往上衝啊,那麽這個人當時就是受不了,發作起來人反倒要死,可是複還止,它一會兒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樣,定名一個奔豚病。那麽由於這一段後頭就給定了明堂了,說這是腎氣往上來,其實也不光是腎氣,哪光是腎氣呢。這個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麽我們後頭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氣上衝,隻是氣上衝,那也是奔豚,攜帶水上衝也是奔豚。這個就由於誤發,虛損人的病,誤汗,那麽這個呢應該利水表自解,就是你這個解表的藥裏頭合用利尿的藥,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這個,就用發汗藥,激動裏飲那是病變百出,這是一個,那麽我們方才講了,由於發汗導致氣上衝,這個氣上衝也能誘導著水往上衝,所以心下悸也是個預兆,這就是水伴著氣要往上來了,所以他擱個“欲作奔豚”,那麽就真正發作奔豚,這個方子也好使的。隻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氣衝,桂枝甘草,這個也是桂枝甘草這個方劑了,另用茯苓、大棗以利水。大棗這個藥也去水呀,你看十棗湯他不擱甘草,擱甘草不行,這個甘藥裏頭唯獨大棗利水,一般甘藥都不利小便,所以這甘草不行。這個桂枝雖然也用 4 兩,甘草也用 2 兩,這個方劑可不同於上個方劑,上個方劑是頓服,這個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這是 3 劑,這個量不大了,這個我們現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錢,這個心的悸動不像上邊那麽厲害。那麽這個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湯證,小便不利,臍下悸,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那麽真正奔豚,臍下悸或者腹攣痛,這個方子也好使,這大棗也治肚子疼,也治攣痛。這個方子煎法用甘瀾水,什麽叫甘瀾水呢,他底下有個注解,“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這是古人的一個看法了,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氣總是用甘瀾水好,其實現在這個藥誰也不這麽做,用不著,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這麽一種(方法)。古人的方劑裏有一些言語習慣吧,認為甘瀾水較比好,它在水的上頭,是泡,使水化氣呀,這個水好,其實不然的。
這一段講的是誤發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發這樣人的汗不行。我們遇到裏頭有水飲,在上頭這類的,你象咱們說這個小青龍湯吧,心下有水氣,表不解。那麽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擱利水藥不可。談到心下有水氣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當然是用半夏、幹薑、細辛這類的溫性藥,不然的化這個病也好不了。這個地方都很好,幫助臨床啊,你象咱們臨床遇到一個感冒,小便不利,這時候發汗白發呀。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那麽他又有個泌尿係感染,他同時也有感冒,這時你別管他感冒,你就給他吃豬苓湯治他泌尿係感染就對了,這個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這振兒要發汗準錯,這個要注意。這泌尿係感染就是撒不出尿來,撒一點一點的,次數挺多,沒有大泡尿,窩臊子挺疼,裏麵也有熱。他水不行,你發汗沒用。
第66條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那麽這個地方啊有幾種原因,一種這個人由來脾胃虛,那麽得了外感了,也得發汗呀,發汗之後常餘留下來這種病。這個腹脹滿是個虛脹、虛滿,所以不用大黃,不是實滿。這個方子治這種病非常地好,這個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他因為原來消化不良,那麽發汗,我們說了這個津液來源於胃,可是你大量喪失津液也影響胃,互相影響,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響胃虛,他本來胃就不好,由於發汗之後,產生虛脹虛滿發生。
那麽這個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參、半夏、生薑、甘草都是行氣健胃,去水飲,另外再加厚樸消脹,是這麽一個方劑。這個方劑呀,這個病也有時候遇到,不是說發汗之後遇到這麽一種虛脹虛滿用這個方子,不是的,在臨床上常有的,就是個虛脹虛滿,這時你按他腹啊沒有腹水,沒有,但是肚子挺大,咱們說這是氣脹。我是遇到這麽一個人,這個人從上海來咱們這來看的,這已經好幾年了,那還有個石家莊白求恩醫院西醫大夫跟著我。那個人是上海人,來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尋思有腹水呢,我讓跟著我實習的人,你看看這個人有腹水嗎,他檢查半天說沒有,就是氣。我就給吃的這個藥。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這個方劑呀是健胃消脹的藥,當然是多少有惡心,你看這生薑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薑,哪有沒惡心的。他是腹脹滿不欲食,有些欲嘔,這個時候用這個方子非常好使。我們方才說了人參是健胃的,這個人參用的量並不大,因為不明顯,在胃的這種證候,這個病呢我遇到的就是,並不怎麽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脹。他吃了 3付藥,他的腰圍下去相當顯著,吃幾付藥就好了,所以我們在臨床上有很多的氣脹當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厲害,這個利尿是不行的。
這個挺多這種病。不必發汗後,發汗後影響這個呢當然也更行了。所以中醫就講辨證嘛,有這種情況就可以這麽用,你象我們方才上麵講這個,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這個藥,也不一定在發汗後,凡是臍下悸,或者是少腹攣痛而有奔豚的這種情況,你用它就好使。這個臨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這個書啊,這些方劑,那麽他講的是傷寒論了,在這個傷寒治療的過程上,有些特殊的情況可以介紹,這是一.二一樣呢這種方劑呀不在這種情況之下,合乎這種方劑的適應證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湯也不一定在發汗後,得病來就是這種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們讀這個書啊不要死於句下。
第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他擱個傷寒,傷寒就是無汗的這種太陽傷寒了,依法當發汗呐,是吧,不能夠吃吐下的藥,“若吐、若下”都屬於誤治。那麽這種誤治,表不解,氣上衝。那麽裏有停水呢?那麽非挾著氣上衝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滿,氣上衝胸”,由於原來是太陽傷寒,你吃瀉藥,他表不解,氣上衝,所以氣上衝胸。那麽攜帶著水,那麽心下,就胃這個地方呀逆滿。
你這個吐下,我方才講了,都傷胃氣呀,胃虛,這水就往胃上來,所以心下這個部位感覺逆滿。這逆滿這兩個字擱得很好啊,滿是滿,逆是從下往上來。“起則頭眩”,一動作腦袋就要暈,這是胃有停水一個主要的證候,胃停水呀頭暈頭冒,脈沉緊,這就是裏有水呀脈沉緊,咱們講《金匱》就有了,說裏有水飲,這個脈大概都沉,脈搏如沉,當責有水,就是進胃裏頭。緊呢?緊也主飲主痰。脈沉緊就是裏有寒飲。本來這個病啊也是裏頭有停水,那麽大夫在傷寒這個階段給吃瀉藥吃吐藥,這全錯誤的,那麽影響氣上衝,水也伴著氣上衝,所以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這個證候。
這個病怎麽治呢?就應該用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就是桂枝甘草降衝氣呀,咱們頭前這個方子。加茯苓、白術呢就是利尿,就治了。“發汗則動經”,這更不能發汗了,你看這個他也照顧這一點,我們方才說了裏有停飲不能發汗,他這個本來是傷寒,他吃了吐藥吃了瀉藥,氣上衝,說明什麽呢?表沒解。表沒解得解表,不是吃發汗藥嘛?可是這個情形啊不能吃發汗藥,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呐就應該後麵這個方子就是苓桂術甘湯,吃這個就對了,哎,這再發汗啊錯上又錯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氣衝,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發汗的話,則動經,使著這個水毒,咱們說水邪了,動悸經脈。這怎麽講呢?我們發汗,也是奪脈管裏的血液,可是呢我們身上內裏頭有水,水借這個機會也滲透到脈管裏去,你要不發汗這個問題不大,咱們講這個調協營衛呀,營衛不和,一發汗使它們符合。那麽假設有停水的話,一發汗,那麽使著水毒啊必乘虛而入到經脈裏頭去,就指著血管說的,所以說發汗則動經,動經就是動悸經脈。
“身為振振搖者”,動悸經脈了,就是身上振振搖,就是戰振而搖擺,“苓桂術甘湯主之”,這怎麽治呢?也得用這個藥,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這個同上麵那個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味而成的,那個加茯苓、大棗,這個加茯苓、白術,那麽這個利尿的作用比上麵那個有力量,因為有白術了。但是治這個悸煩不跟上麵,上麵那個茯苓用量是獨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個茯苓是半斤,這個茯苓才 4 兩。可這個就因為頭眩暈得厲害,胃蓄水多,他們說白術健胃健脾呀,這東西也不能這麽看,胃裏要停水呀用白術非常好,如果這個胃拿現在的話說發炎,有炎性的病變,而且沒有水,這個白術是有害而無益,白術這個藥是溫性藥,據西醫說也是有一種刺激性揮發油,能夠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發炎吃了更壞,所以古人用這個藥,胃停水就是胃虛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術就對了。不是這個健胃藥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這個是胃有停水而氣衝、眩暈,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這種情況,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發汗後,不是吐下後,我們在臨床上一般的頭暈多屬這個方子,尤其心跳,心跳、頭暈,小便有時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顯,那麽這個方子再加上澤瀉挺好。
如果他有貧血的這種情況,貧血還頭暈啊,也有這個方劑的情形,你可以合用當歸芍藥散也行啊,當歸芍藥散合這個方子,尤其女同誌最多,頭眩暈,有些貧血的現象啊,經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合當歸芍藥散。這個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單獨守這個方子用,可以隨便加減,你要是加上澤瀉呢,那麽就是澤瀉湯與苓桂術甘湯的合方,澤瀉湯就是澤瀉和白術兩味藥,我一般不用白術,用蒼術,這我在臨床上有個體會,這個白術不如蒼術,古人不分白術、蒼術,那麽後世給分了,現在在臨床上我覺得蒼術要比白術好,白術好像有點燥似的。這個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的病變,所以古人有句話“怪病當問水”,這個神經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關係多,所以他無故眩暈,嗯……這類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氣上衝,這個多。如果有惡心那就不行了,惡心那就是吳茱萸(湯)的那種情況,不惡心這種頭暈、心跳,大概這個方子都行。
第68條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這個它是一種什麽(病)?就是簡約的說法,這篇文字擱這塊就不成立,發汗之後病不解,還反倒惡寒,那麽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是不對的,這怎麽能對呢。他這個書啊,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給你解釋太陽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應該知道,因為頭前咱們講過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湯不治腳攣急嘛,芍藥有育陰作用,由於津液虛而攣急,同時再惡寒,那麽就是芍藥甘草附子證。這個附子加到芍藥甘草湯裏,他說如果發汗喪失體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惡寒了,不好反倒惡寒。這個反惡寒,反倒增加其惡寒,以前太陽病的惡寒沒有這麽厲害,反倒惡寒加甚,那麽說明這個病是由陽入陰了,那麽現什麽證候呢,就這你不能用這個方劑,他總是現四肢拘急,或者腹攣痛,你才用芍藥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麽能用這個藥啊。
那麽仲景他提到這,他沒詳細解釋這個證候,因為芍藥甘草湯在旁處講的很多,所以在這裏就不那麽詳細分析,主要目的講的這個太陽病,太陽病應該發汗,在發汗的過程上,由於發汗不得法呀,由於濫用發汗藥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當發汗,也許他有些什麽毛病,就講這個,這個當大夫也應該知道。所以這個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們研究治太陽病,是應該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夠詳細。下麵也是,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這一下就是發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問題。他這個是個泛論,無論什麽病,我們治療啊汗、吐、下這是一個攻實去病的一個大法,在中醫上說,汗吐下都是攻實去病,可是用不得當,都足以害人,起碼是亡血、亡津液。這個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麽這個汗法,發汗最亡失體液得厲害。那麽這個吐下也是一樣的,他本來吃些東西,胃消化之後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瀉藥下去了,身上體液也是不能夠補益,不能夠繼續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陰陽自和,陰陽自和指著表裏,表裏沒有他病,我們經過發汗,或者吐、或者下,損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裏自和,這不要緊,這個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亂治,“必自愈”。那麽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裏不和的現象發生呢?那你得治療,沒有(不和)不要緊的。所以人的這個身體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壞的,但是這個是不合法的發汗吐下,損失人的津液體液,亡津液亡血液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條
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後,吃的這個重下劑了,尤其巴豆這類的下劑,病不好而複發汗,這有這樣的大夫嗎。這個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證先解表,表解再治裏。沒有這個先治裏,大瀉之後還有表證的,很少了,就有表證也不能再發汗,那個發汗起碼也是要用這個解肌這類的藥物,像桂枝湯這類的,不能再用麻黃湯,他這個說的是用麻黃湯。那麽這個汗下倒置,這種治療啊沒有個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麽津液體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小便不利是由於亡津液的結果呀。
這是誤治,這就告訴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臨床上不能(見)一個症狀(治一個症狀)。我們遇到小便不利,當然要利小便,可是由於亡失體液造成的這個結果小便不利,他沒有水分,(你如果治療)反倒為逆了,所以他說是“勿治”,千萬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於津液恢複,小便自然利的。這一節就是承著上節說的,就是陰陽自和,表沒有什麽病,裏沒有什麽病,隻是由於這個大下、複發汗,體液亡失太多了,造成這麽一種情況,沒有其他的關係,這個你不要瞅著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據這個陰陽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個不和呀?這個不和沒有關係,還算自和之內的,所以這個不要治,他這個津液會恢複的。如果不恢複怎麽辦?當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這個 59 條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種種的疾病變化。大夥要注意,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幾個是頂主要的,那麽另外有一些合方、加減方,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那麽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藥湯,都是加減的方子。那麽回頭這些主要方子在腦子裏頭得有個體會,因為桂枝湯它是解肌,它既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他這裏頭甘溫嘛,這個胃是喜甘、喜溫、惡寒、惡濕的這麽一個髒,所以桂枝湯這個甘溫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麽一種發汗藥,所以我們用桂枝湯啊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你像我們頭前講的這個開始有這個表證,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自汗者就喪失體液,我上麵給引征內經那一段,陰陽交,本來這個表證就是人體利用這個精氣,想達到出汗的目的把這個病邪驅除出去,就是這麽一種病機,我們根據這個症狀分析也是這樣的,可這個桂枝湯證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證他這個精氣呀力量不足,無論在質還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陰陽交那麽一個嚴重的狀態,他能吃,沒到那個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緊,但是我們治療啊可不能用麻黃湯,必須用養津養液的桂枝湯,這是桂枝湯。這個麻黃湯呢你看正相反,麻黃湯治表實證,由於表實,體液一點也排泄不出去,那麽壓迫人身上哪都疼,頭、項、關節、腰,無處不疼,桂枝湯也疼,他比桂枝湯嚴重得多。同時,由於表氣一點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別。這兩個方劑在太陽篇裏最主要。你看葛根湯,裏頭既有桂枝湯,又有麻黃,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因為有桂枝湯的關係,他也惡寒特別厲害,他有麻黃湯的關係。所以葛根湯這個方劑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湯的問題了,同時葛根這味藥也解肌,那麽主要的是項背強幾幾。太陽病也頭項強,但是背不強,所以葛根湯能治痙病,如果這個項背強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這個人就要抽,叫痙病,這個葛根湯也治,那是剛痙了,在《金匱要略》裏有的。這個方劑呀在臨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得厲害,覺得怕冷得厲害,無論他項背強幾幾還是不項背強,都可以用葛根湯。第四個就是大青龍湯了,大青龍湯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他這個方劑就是不汗出而煩躁,要不怎麽咱們方才講那個二陽並病,當汗不汗,其人躁煩,我怎麽說是個大青龍湯證呢?就因為這一點。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這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是大發汗藥,麻黃用 6 錢啊,惡寒也相當的凶。大青龍湯與葛根湯這兩個方劑的主證啊,全是表實無汗,而惡寒較比嚴重,可是這兩個好辨,一個有石膏,這是大青龍湯證,必煩躁,或者口舌幹,他有內熱,這葛根湯沒有。葛根湯有項背強,大青龍湯沒有。這兩個方劑啊全是惡寒較比厲害。這個小青龍湯證就是咱們平時所說那個外有風邪、內有痰飲的病,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嘛。那麽這個方劑偏於溫,它有幹薑、細辛、五味子這些藥,他有咳喘,咱們說這個痰飲咳嗽這類的病。同時大小青龍湯都能發水氣,那麽這也治溢飲那,這個是在《金匱》上。我們講完這些,(就知道)所以中醫這個發汗啊,你拿這幾個方劑(來講)是各個不同,所以在臨床上錯了,錯了就不行,你像我們方才講這個二陽並病,他也先發汗,他用這個發汗方法不合適,所以還有大青龍湯證發現,他那個病可見開始就是大青龍湯證,他也許用桂枝湯了,也許用其他的方劑,都是沒達到目的,所以這個汗出不徹,與一般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於還出大毛病。這是我們上麵講這些發汗劑裏頭有這麽幾個主要的方劑,這幾個主要的方劑你心裏要有個數,那麽其他幾個加減方劑你就容易理解。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有沒有什麽特殊的反應,自和這就自愈,上次這個 59 條啊,就是一個自愈的一個例子,說“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則小便自利,必自愈”。那麽底下這個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這就是 60 條。
第60條
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這個汗下亂用啊,那麽下之後沒有再發汗的。那麽一般的要是個太陽病,如果吃了瀉藥,表不解,那麽氣上衝者嘛,那是表不解了,還可以吃桂枝湯,但是不能用麻黃湯。那麽這條說的就是用麻黃湯發汗,他這個書說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可是下之傷其裏,就是裏虛了。複發汗,又虛其表。那麽這樣子治療啊使表裏俱虛,所以“必振寒,脈微細”,這是個倒裝句。那麽表裏俱虛了,表虛,這個表虛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顫顫,他說打顫顫地怕冷,這就是虛得厲害。脈微細就說是裏虛的情況。那麽這個病應該怎麽治,後頭就有了,這個在原則上說,他說下之後複再發汗,往往造成表裏俱虛,這個人起碼要振寒,而脈微細的。他這個書啊,因為我們講的太陽病,太陽病的治療呢依法當發汗,他講的這些。那麽就是雖然講的是太陽病,如果要是這個人汗下失法,或者是發汗不當,這都屬於誤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謂逆證呀,就是治壞的病啊,那麽這個呢我們研究太陽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這一係列方子並不都見於太陽病,這個我們要理解。底下就說了關於表裏俱虛的治療。
第61條
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後,複發汗,”這就是接著上一條,“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薑附子湯主之”。
這個他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麽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麵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麵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他從側麵來,那麽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他了。這段講的就這個。“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於梔子豉湯(證)了,虛煩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梔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那麽他不會夜而安靜,是晝夜全是那麽煩躁,所以這個就說他不是梔子豉湯證。
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裏是要嘔的,那麽說明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裏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他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他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麽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他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後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
那麽他這個呢一樣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也不是,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裏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
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那麽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髒器勝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裏頭最危險的一個證候,所以他用這個幹薑附子湯主之。所以他這個書從多方麵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麵證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症啊關係方麵太多,那麽當時確診不了啊,怎麽用藥呢?所以他就從側麵(了解),正麵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麽說明什麽呢,真正由於汗下失法,造成裏虛陰寒證,這麽一種煩躁。幹薑、附子這兩味藥,古人也說附子不得幹薑,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這兩個藥全是溫性熱藥,這個附子偏於治下,比如下利呀偏於用附子,全是溫裏的藥。要是嘔吐呢常用幹薑,所以幹薑溫上。那麽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裏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藥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著雖然一兩幹薑,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 1 兩那麽合後世 1 兩就是 3 錢,3 錢幹薑配合 1 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寧,這不是好現象,這是髒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麽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他的這個病啊不急迫,隻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證候,所以他不擱甘草。你象四逆湯(證)下利清穀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證候,用甘緩的藥,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製的,也不論個了。一個沒法考據的,大個的附子都 1 兩 8 錢的,小的 3~4 錢 2~3 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幹薑等量用就行,幹薑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藥不死人啊,不能說藥死人,但折騰人,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這是一節,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後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陰證,那麽髒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幹薑附子湯。幹薑附子湯方幹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條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這個在《玉函經》上沒有分量,也沒有新加兩個字,就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這本書擱上這個也沒有什麽大問題的,都可以通。“發汗後,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了,那麽發汗之後,身還疼痛,那麽表沒解呀。表未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是不是,但是呢那個脈可是浮,脈沉遲者不行,需要桂枝湯原方加味,加芍藥生薑,照原量再加 1 兩,另外加 3 兩人參。你們看看頭前這個 50 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個脈不足啊,不及的脈,就是營不足。不是這個脈遲,它準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於脈,脈就遲。那麽這個發汗之後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虛了,這個虛你不能夠再(發汗),所以我們頭前也講很多了,假設說要有裏虛證,也有表證,你非先治裏虛不可。那麽這個裏虛不太厲害,隻是脈沉遲,沒有其他的證候。脈沉遲說明由於發汗之後,喪失人的體液,奪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這個時候你再用桂枝湯原方不行了,所以這得知道變化,那麽這怎麽辦呢?
我們講桂枝湯,桂枝湯這個方劑呀就是安中養液,就是鼓舞胃氣,那四味藥都與胃有好處,但是脈沉遲呀原方是不行的,隻是用那幾味藥鼓舞胃氣不夠了,用人參大力而來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參,加上 3 兩這個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這個生薑,生薑也是健胃藥,生薑合和人參一起對於健胃當然更起作用了。芍藥是育陰,桂枝湯擱芍藥也是這樣的,芍藥是苦平微寒的藥,它是養陰,那麽這個血少就是陰不足啊,後世這個說法了。所以這個脈沉遲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條說的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脈遲。這樣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這個用藥講絲絲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湯還是不要緊的,如果你要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你再大發其汗,他本來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這個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對,用桂枝湯也不行,你還得想辦法健胃,這個胃,我們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我們尋常說這個津液虛、血液虛,都要壯水嘛,滋陰、養液,都用這個法子。這個在臨床上咱們得看,他這個,仲景這個書不是這樣的,他有時候用四逆湯,也養液,你得看什麽情形,也得辨證啊,後世見到熱就是陰虛,生地、麥冬就往上上,那麽見到這個見到寒呢就陽虛,就附子、肉桂,這是錯的。他這個書啊,真正的津液虛、血液虛,看看什麽情形之下,在虛寒,這個陰寒證最虛得厲害了,這個時候津液虛,那個生地、麥冬一點也不能動啊,動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複,咱們現在說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總而言之就是健胃。這個胃氣一恢複,自能夠化水穀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這個在後世的醫書裏呀,這一點不談,一看到陰虛就想辦法滋陰,那就錯了。他這個書就是這樣,這所以擱個脈沉遲,脈沉遲雖然說是營氣不足,血少,在他的書上這麽說的,但是也是虛寒,裏邊多少是虛寒,要不這不足之脈怎麽現遲呢,這樣我們就不能夠用解熱滋陰的藥,那個根本就是不對的,所以他用這個,發汗後身疼痛,表不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啊,但是這個脈沉遲,由於發汗,裏頭津虛血少而有些虛寒的反應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參,而且還要加生薑,生薑這味藥是溫中,是一個溫性藥啊。所以這個方子,他叫個新加湯,就是這個意思,還得用桂枝湯,需新加這幾種藥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這個意思。那麽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原方,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在原方裏頭加一味人參,另外呢把芍藥、生薑都增量,我們看這個方子就治桂枝湯的原方證而胃更比較需,加生薑,裏頭也有惡心,張仲景這個書大家都知道的問題一般都不提,其實這應該有嘔,應該有惡心,這裏的人參也不是萬能的藥,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證候,這個書後麵大概有,理中湯我記得就有,什麽時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說得明白,這是人參的一個主要的證候,它治胃虛,胃虛到什麽程度上呢?我們講瀉心湯的時候就有了,胃虛呀,這個邪氣,客熱邪氣,都往胃這塊來,客氣動膈嘛,膈就指著心下胃這塊了,這樣子胃就硬了,無論是水飲或者是邪熱之氣,都跑到胃這了,這就合乎《內經》上說的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哪塊虛,邪就往哪塊去,你用下或者發汗,虛其胃了,那麽這個邪氣就往胃這塊跑,於是胃、脾,脾這塊感覺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著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則死,這陽明篇就有了。那麽我們用人參呢要注意這一點,人參不是萬靈的,當然人參與附子啊都能夠促進機能沉衰(的恢複),拿現在話說就是代謝機能沉衰了,但是用處各有不同的,真正現虛寒的這種證候,你非用幹薑、附子不可。人參這味藥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陰證裏可以用,在陽證裏也可以用。真正虛寒,寒得厲害,真正純陰證,人參不能用,你看複脈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都不用人參。用它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證候,就是心下痞硬,這個病人呐,他說心下痞,按著這塊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的反應,這時候就要用人參。要是沒有這個證候呢,用著是有害無益,用什麽藥都這樣。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第63條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個針對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說的,這個發汗後,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湯,唯獨這一條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湯不是治汗出嘛,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用桂枝湯了,那麽這個喘呢?我們頭前也講了,喘是氣上衝的一種反應,如果有氣上衝的反應當然可以用桂枝湯了,唯獨這個不行的,這個什麽道理呢,咱們好好把它解釋一下。
這個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樸杏仁湯,那麽桂枝湯解表,加厚樸杏仁兼以定喘,這不跟這個意思一樣嘛。其實他這個意思不是,他這個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湯那個汗出啊,這個汗出是這個汗多得很,而且這個汗相當地稠、粘,這純粹是熱,這個喘也是熱壅,這個表不解,表邪也盛,這個熱往上壅得厲害,他這個汗出有陽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氣湯那種情況,我們講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裏頭熱嘛,是蒸汗外出。這個一方麵表未解,一方麵裏頭也有熱,所以這個汗出得相當地甚,而且這個汗臭味也重,咱們聞著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較比稠、粘。這個喘最厲害,麻杏石甘這個喘頂厲害的,一方麵有表證,有麻黃證,一方麵熱往上壅,就是石膏證了,所以假設這個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無大熱我們上頭也講了,既沒有表的淅淅那種熱,也沒有真正到陽明病那種情形蒸蒸發熱,那非用承氣湯不可了,不到那種程度,但是確實也是裏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麽這樣子呀因為邪盛加重麻黃,同時有熱,這就是麻黃湯的一個變方,麻黃湯把桂枝去了,這個裏熱呀桂枝不能用,然後加石膏以解其裏熱,是這麽一個方劑,就是根據麻黃湯一種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這個方子咱們也常用,尤其肺炎都愛用這個方子,其實這個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隻能夠用一次,你不能連續用,假設這個藥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熱沒完全去,這時不要一直擱麻黃,變其他解熱清肺的藥還是好的。這個方子是最常用了,我們一般治這個哮喘也有時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確實裏有熱。他這個方劑後頭,本雲,後頭,黃耳柸,這個大概是錯的。他凡是本雲啊,都說明這個方子原方,大概本雲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這麽一種話。他弄個黃耳柸,這個黃耳柸,有注家說它是個器皿。要是個器皿,這個本雲黃耳柸就沒有意義了,大概是本雲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擱個黃耳柸。這個書的錯誤是有的,你象這個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第64條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那麽前邊兩個全是發汗藥物,這不一定是誤治你可知道,那麽發汗後,這個病重,他當時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湯。那麽看他有些虛象,就是這個津虛血少啊,脈沉遲啊,可以用新加湯。那麽也有病人內熱素盛,雖然表證發過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熱壅,這個麻杏石甘湯證了現這個證,這個也有。這都是不一定是治錯,這種情形也可以發的。
那麽底下這個呢,就是發汗不得法了,這是錯誤的,發汗過多,所以咱們講桂枝湯,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們用麻黃湯也是一樣,不要大捂大蓋,你把人弄得大汗流離,這個病不會好的,而且這個傷人體液太甚。這一段就說明這個發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這個就是單說這的,這就由於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著心下這個部位。
那麽發汗太多啊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養心,心就跳,這是第一。第二呢,我們出汗都是上體部特別多啊,尤其咱們吃藥啊,這個發汗,上體部這個水分呐驟然間喪失太多了,這個上下體的體液失調,下邊的往上來,這是準的,這個就是驟然間發生的高度的氣上衝。那麽他這個叉手自冒心啊,一個是心悸,一個是這個氣衝得厲害,所以按著才舒服點兒。那麽這個呢,當然就用桂枝甘草湯就可以,這個桂枝這個藥啊,它主要就是治氣上衝,同時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這個我們在治心髒病啊,有的時候用(在)這個心悸,你要用個三錢二錢一點不頂事,你看看這個方子用多少,你看看,這個桂枝他用了四兩,甘草用二兩,它是頓服啊,頓服這個量大著了,這個桂枝就頂一兩二,拿到現在度量上,這個甘草是六錢了,這個桂枝我一兩是用過,就是這種心髒病啊,特數的這個特殊心悸,煩悸,那麽這個時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這個藥,最平和不過,咱們現在把它形容得,簡直是了不起的一個大熱藥,簡直動不得,不是這個事,你看這個就看出來了。這隻是一個發汗過多,造成這個心悸,加上心下這氣往上衝,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麽這個時候呢趕緊降衝氣,治心悸。這個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們對這個心髒病常用的法子。你看這甘草大量用,也是擱六錢,它就是急迫,這種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緩的法子,都用這個,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樣的,該多用他真多用。這個主要是氣衝心悸,特別厲害,用這個單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這個發汗過多,這個表還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湯你們看看方後語就有,說如果大汗流離啊,病必不除,他表還不解。那麽這個方子呢倒不能發汗了,沒有(生)薑在裏麵佐之,光一個桂枝,並不出什麽汗,尤其大量擱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這桂枝甘草(湯)也治身疼痛。後來,你象這個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協熱下利,後頭也有。這就是桂枝湯的最簡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這麽大量,這非是氣衝心悸特別厲害,可以用這麽大的量。你們遇到這個心悸,你們試驗試驗,這個桂枝用到六七錢,一點問題沒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條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這個也由於氣上衝,同時這個發汗,他裏頭有停水的話,隻是發汗不行,咱們頭前,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那一條你可以參看。那麽這一段也就是這個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這時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這時候你發汗就是錯的,所以發汗之後,這個病不是不可以發汗的,表病嗎,可是馬上就出來了其人臍下悸者,臍下就是關元膀胱部位了,那麽這個地方跳,這就是水之欲動的一個貌了,一個應證了。欲作奔豚,這就要發作奔豚證了。
這個奔豚是怎麽個情形呢?這是《金匱要略》上的一個病名,他說這種病啊,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發作欲死。它這個往上衝啊,那麽這個人當時就是受不了,發作起來人反倒要死,可是複還止,它一會兒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樣,定名一個奔豚病。那麽由於這一段後頭就給定了明堂了,說這是腎氣往上來,其實也不光是腎氣,哪光是腎氣呢。這個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麽我們後頭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氣上衝,隻是氣上衝,那也是奔豚,攜帶水上衝也是奔豚。這個就由於誤發,虛損人的病,誤汗,那麽這個呢應該利水表自解,就是你這個解表的藥裏頭合用利尿的藥,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這個,就用發汗藥,激動裏飲那是病變百出,這是一個,那麽我們方才講了,由於發汗導致氣上衝,這個氣上衝也能誘導著水往上衝,所以心下悸也是個預兆,這就是水伴著氣要往上來了,所以他擱個“欲作奔豚”,那麽就真正發作奔豚,這個方子也好使的。隻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氣衝,桂枝甘草,這個也是桂枝甘草這個方劑了,另用茯苓、大棗以利水。大棗這個藥也去水呀,你看十棗湯他不擱甘草,擱甘草不行,這個甘藥裏頭唯獨大棗利水,一般甘藥都不利小便,所以這甘草不行。這個桂枝雖然也用 4 兩,甘草也用 2 兩,這個方劑可不同於上個方劑,上個方劑是頓服,這個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這是 3 劑,這個量不大了,這個我們現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錢,這個心的悸動不像上邊那麽厲害。那麽這個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湯證,小便不利,臍下悸,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那麽真正奔豚,臍下悸或者腹攣痛,這個方子也好使,這大棗也治肚子疼,也治攣痛。這個方子煎法用甘瀾水,什麽叫甘瀾水呢,他底下有個注解,“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這是古人的一個看法了,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氣總是用甘瀾水好,其實現在這個藥誰也不這麽做,用不著,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這麽一種(方法)。古人的方劑裏有一些言語習慣吧,認為甘瀾水較比好,它在水的上頭,是泡,使水化氣呀,這個水好,其實不然的。
這一段講的是誤發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發這樣人的汗不行。我們遇到裏頭有水飲,在上頭這類的,你象咱們說這個小青龍湯吧,心下有水氣,表不解。那麽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擱利水藥不可。談到心下有水氣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當然是用半夏、幹薑、細辛這類的溫性藥,不然的化這個病也好不了。這個地方都很好,幫助臨床啊,你象咱們臨床遇到一個感冒,小便不利,這時候發汗白發呀。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那麽他又有個泌尿係感染,他同時也有感冒,這時你別管他感冒,你就給他吃豬苓湯治他泌尿係感染就對了,這個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這振兒要發汗準錯,這個要注意。這泌尿係感染就是撒不出尿來,撒一點一點的,次數挺多,沒有大泡尿,窩臊子挺疼,裏麵也有熱。他水不行,你發汗沒用。
第66條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那麽這個地方啊有幾種原因,一種這個人由來脾胃虛,那麽得了外感了,也得發汗呀,發汗之後常餘留下來這種病。這個腹脹滿是個虛脹、虛滿,所以不用大黃,不是實滿。這個方子治這種病非常地好,這個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他因為原來消化不良,那麽發汗,我們說了這個津液來源於胃,可是你大量喪失津液也影響胃,互相影響,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響胃虛,他本來胃就不好,由於發汗之後,產生虛脹虛滿發生。
那麽這個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參、半夏、生薑、甘草都是行氣健胃,去水飲,另外再加厚樸消脹,是這麽一個方劑。這個方劑呀,這個病也有時候遇到,不是說發汗之後遇到這麽一種虛脹虛滿用這個方子,不是的,在臨床上常有的,就是個虛脹虛滿,這時你按他腹啊沒有腹水,沒有,但是肚子挺大,咱們說這是氣脹。我是遇到這麽一個人,這個人從上海來咱們這來看的,這已經好幾年了,那還有個石家莊白求恩醫院西醫大夫跟著我。那個人是上海人,來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尋思有腹水呢,我讓跟著我實習的人,你看看這個人有腹水嗎,他檢查半天說沒有,就是氣。我就給吃的這個藥。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這個方劑呀是健胃消脹的藥,當然是多少有惡心,你看這生薑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薑,哪有沒惡心的。他是腹脹滿不欲食,有些欲嘔,這個時候用這個方子非常好使。我們方才說了人參是健胃的,這個人參用的量並不大,因為不明顯,在胃的這種證候,這個病呢我遇到的就是,並不怎麽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脹。他吃了 3付藥,他的腰圍下去相當顯著,吃幾付藥就好了,所以我們在臨床上有很多的氣脹當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厲害,這個利尿是不行的。
這個挺多這種病。不必發汗後,發汗後影響這個呢當然也更行了。所以中醫就講辨證嘛,有這種情況就可以這麽用,你象我們方才上麵講這個,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這個藥,也不一定在發汗後,凡是臍下悸,或者是少腹攣痛而有奔豚的這種情況,你用它就好使。這個臨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這個書啊,這些方劑,那麽他講的是傷寒論了,在這個傷寒治療的過程上,有些特殊的情況可以介紹,這是一.二一樣呢這種方劑呀不在這種情況之下,合乎這種方劑的適應證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湯也不一定在發汗後,得病來就是這種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們讀這個書啊不要死於句下。
第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他擱個傷寒,傷寒就是無汗的這種太陽傷寒了,依法當發汗呐,是吧,不能夠吃吐下的藥,“若吐、若下”都屬於誤治。那麽這種誤治,表不解,氣上衝。那麽裏有停水呢?那麽非挾著氣上衝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滿,氣上衝胸”,由於原來是太陽傷寒,你吃瀉藥,他表不解,氣上衝,所以氣上衝胸。那麽攜帶著水,那麽心下,就胃這個地方呀逆滿。
你這個吐下,我方才講了,都傷胃氣呀,胃虛,這水就往胃上來,所以心下這個部位感覺逆滿。這逆滿這兩個字擱得很好啊,滿是滿,逆是從下往上來。“起則頭眩”,一動作腦袋就要暈,這是胃有停水一個主要的證候,胃停水呀頭暈頭冒,脈沉緊,這就是裏有水呀脈沉緊,咱們講《金匱》就有了,說裏有水飲,這個脈大概都沉,脈搏如沉,當責有水,就是進胃裏頭。緊呢?緊也主飲主痰。脈沉緊就是裏有寒飲。本來這個病啊也是裏頭有停水,那麽大夫在傷寒這個階段給吃瀉藥吃吐藥,這全錯誤的,那麽影響氣上衝,水也伴著氣上衝,所以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這個證候。
這個病怎麽治呢?就應該用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就是桂枝甘草降衝氣呀,咱們頭前這個方子。加茯苓、白術呢就是利尿,就治了。“發汗則動經”,這更不能發汗了,你看這個他也照顧這一點,我們方才說了裏有停飲不能發汗,他這個本來是傷寒,他吃了吐藥吃了瀉藥,氣上衝,說明什麽呢?表沒解。表沒解得解表,不是吃發汗藥嘛?可是這個情形啊不能吃發汗藥,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呐就應該後麵這個方子就是苓桂術甘湯,吃這個就對了,哎,這再發汗啊錯上又錯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氣衝,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發汗的話,則動經,使著這個水毒,咱們說水邪了,動悸經脈。這怎麽講呢?我們發汗,也是奪脈管裏的血液,可是呢我們身上內裏頭有水,水借這個機會也滲透到脈管裏去,你要不發汗這個問題不大,咱們講這個調協營衛呀,營衛不和,一發汗使它們符合。那麽假設有停水的話,一發汗,那麽使著水毒啊必乘虛而入到經脈裏頭去,就指著血管說的,所以說發汗則動經,動經就是動悸經脈。
“身為振振搖者”,動悸經脈了,就是身上振振搖,就是戰振而搖擺,“苓桂術甘湯主之”,這怎麽治呢?也得用這個藥,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這個同上麵那個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味而成的,那個加茯苓、大棗,這個加茯苓、白術,那麽這個利尿的作用比上麵那個有力量,因為有白術了。但是治這個悸煩不跟上麵,上麵那個茯苓用量是獨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個茯苓是半斤,這個茯苓才 4 兩。可這個就因為頭眩暈得厲害,胃蓄水多,他們說白術健胃健脾呀,這東西也不能這麽看,胃裏要停水呀用白術非常好,如果這個胃拿現在的話說發炎,有炎性的病變,而且沒有水,這個白術是有害而無益,白術這個藥是溫性藥,據西醫說也是有一種刺激性揮發油,能夠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發炎吃了更壞,所以古人用這個藥,胃停水就是胃虛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術就對了。不是這個健胃藥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這個是胃有停水而氣衝、眩暈,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這種情況,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發汗後,不是吐下後,我們在臨床上一般的頭暈多屬這個方子,尤其心跳,心跳、頭暈,小便有時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顯,那麽這個方子再加上澤瀉挺好。
如果他有貧血的這種情況,貧血還頭暈啊,也有這個方劑的情形,你可以合用當歸芍藥散也行啊,當歸芍藥散合這個方子,尤其女同誌最多,頭眩暈,有些貧血的現象啊,經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合當歸芍藥散。這個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單獨守這個方子用,可以隨便加減,你要是加上澤瀉呢,那麽就是澤瀉湯與苓桂術甘湯的合方,澤瀉湯就是澤瀉和白術兩味藥,我一般不用白術,用蒼術,這我在臨床上有個體會,這個白術不如蒼術,古人不分白術、蒼術,那麽後世給分了,現在在臨床上我覺得蒼術要比白術好,白術好像有點燥似的。這個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的病變,所以古人有句話“怪病當問水”,這個神經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關係多,所以他無故眩暈,嗯……這類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氣上衝,這個多。如果有惡心那就不行了,惡心那就是吳茱萸(湯)的那種情況,不惡心這種頭暈、心跳,大概這個方子都行。
第68條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這個它是一種什麽(病)?就是簡約的說法,這篇文字擱這塊就不成立,發汗之後病不解,還反倒惡寒,那麽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是不對的,這怎麽能對呢。他這個書啊,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給你解釋太陽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應該知道,因為頭前咱們講過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湯不治腳攣急嘛,芍藥有育陰作用,由於津液虛而攣急,同時再惡寒,那麽就是芍藥甘草附子證。這個附子加到芍藥甘草湯裏,他說如果發汗喪失體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惡寒了,不好反倒惡寒。這個反惡寒,反倒增加其惡寒,以前太陽病的惡寒沒有這麽厲害,反倒惡寒加甚,那麽說明這個病是由陽入陰了,那麽現什麽證候呢,就這你不能用這個方劑,他總是現四肢拘急,或者腹攣痛,你才用芍藥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麽能用這個藥啊。
那麽仲景他提到這,他沒詳細解釋這個證候,因為芍藥甘草湯在旁處講的很多,所以在這裏就不那麽詳細分析,主要目的講的這個太陽病,太陽病應該發汗,在發汗的過程上,由於發汗不得法呀,由於濫用發汗藥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當發汗,也許他有些什麽毛病,就講這個,這個當大夫也應該知道。所以這個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們研究治太陽病,是應該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夠詳細。下麵也是,
第69條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這都不象話,他說這個發汗,或者又下,這病還不好,如果煩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湯嗎?這也不對。這個茯苓四逆湯,這個人參,就是胃虛,津液虛。就是四逆湯證有人參證,就是四逆湯證心下痞硬嘛,同時煩悸,這個茯苓治煩是肯定的,治煩治心跳。那麽張仲景也沒這麽說明,總而言之他是發汗,若下之,這人虛極入陰了,而這個煩躁跟上邊那個幹薑附子湯的煩躁是一樣的,陰證的煩躁,那茯苓四逆湯你得分析了,那麽在霍亂篇有這麽一節,他說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人參四逆湯主之。那麽這句話什麽意思呢?他本來講的是霍亂呀,霍亂是上吐下瀉,耗損人的津液是最厲害了,損津液就損血液。那麽後來這個人就是雖然不瀉利了,脈微,惡寒得厲害,說這個病沒好啊,不吐不下了,可是脈微而惡寒,而又複利了。霍亂好了,現在又下利了,完了再補充說了,利止,說是呀霍亂這個利止,那不是真好,那是亡血也,現在的話就是脫水,他沒有可吐可下的了,所以他當時利止,但是病沒好,所以脈微惡寒,霍亂篇裏要詳細講的。那麽這個呢是亡血了,我們方才講了,這種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陰寒呐,惡寒脈微而複利,以前霍亂這個利止呀,那就是無可利而利了,那就是沒有什麽可利,當時是止住了,可是這個病沒好,所以脈也極微,脈微者亡陽也。這個亡陽指著津液。那麽現在又利了,那就是這個病不但有陰寒,而且陰血也虛到家了,所以這個地方你要想法滋陰,滋津液,益血液,隻能健胃,他這不是陰寒證嘛,在四逆湯的基礎上隻是能加人參,那生地、麥冬簡直就是不行啊。
所以這個地方就拿《醫宗金鑒》,《醫宗金鑒》是太醫院那些吃俸祿的人,他們也瞎鬧啊,他們說這不對,他們說附子、幹薑為大熱藥,亡血怎麽能吃這個東西呢。其實他是不明白,這個亡血要看怎麽一個證候,他是陰寒的證候的血少,你吃寒性的滋陰藥啊,那還不讓他死呀,所以就拿《醫宗金鑒》也這麽說,那正是陰寒的津液虛血液虛,同時還得治陰寒不可,回陽啊,還得用四逆湯的基礎,那麽血液哪來呢,即健胃,他胃氣不複嘛,胃氣一複,水穀之氣一行,血液馬上就恢複了,所以他是用四逆湯加人參湯,治陰寒而血如注,他用這個方子。咱們這個呢又加上茯苓了,那麽在這個人參四逆湯證又加上一個煩躁心悸這類的情況,你隻是用人參四逆湯不夠了,還得加茯苓。茯苓這個藥啊,睡覺安眠都用茯苓啊,它治悸煩,心跳,煩,它同茯神差不多。應該有這些問題,那麽他這個書也沒明說。他沒明說這個道理,就是四逆湯,你們看去,四逆加人參,後頭也有,那麽茯苓,這一段都講茯苓呢,都講這個利尿藥呢,他就不明說,這個與一般的四逆湯證的不同點就是煩躁。那照著本文說呢這兩段都要不得,一個病,發汗不好,惡寒,那你就給吃芍藥附子甘草湯,這也不行。這一段也是一樣,發汗,若下之,若煩躁就給吃茯苓四逆湯,也不行。所以他這個內容啊不這麽簡單,文字是一個簡文,可這個非知道不可,要不然的話,我們遇到這個病就根據這個,照這條文來用就錯了。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幹薑一兩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這個在這一點就看明白了,他講這個發汗能造成虛寒的這種情況,頭前講的都是,這是由於虛,虛達到一個相當程度就轉入陰,轉入陰寒證。“不惡寒,但熱者”,一點也不惡寒,但熱,就是反惡熱,這是實,實指著胃家實那個實。雖然這個發汗,能得到兩種問題,一個由於虛極而入陰證,上邊講了,另一個由於喪失津液,胃中幹,那就能轉陽明病,這個底下要講這個。所以主要講的就是為這個,所以這個發汗不可等閑視之,要是不得法,造成這個疾病相當地多,上邊這個虛寒的這種,底下還能夠轉成實熱證。實熱怎麽治呢?就是調和胃氣了,可以與這個調胃承氣湯,這也是一個概要的說法,所以擱個“與”,不說“主之”。那麽但熱者,實也,也有白虎湯證,熱結於裏,也是但熱不寒呐。也有調胃承氣湯,真正實了,有潮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要說大實呢,當然還得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他這個意思呀不是在太陽病、太陽篇裏頭,專講這個調胃承氣湯,不是,和上邊這個芍藥附子甘草湯、茯苓四逆湯一樣,不是專為講這個,因為我們講太陽病依法要發汗,但是發汗你得守規律,該用哪種發汗藥用哪種發汗藥,而且就是該這麽用,也常常地發汗之後,由於他素日身體的關係,也興許有這個那個的後遺症發生了,也有這種情況,也得知道啊。要是錯了,錯了更不行,錯了不為虛,就為實,這個虛寒上麵舉兩個例子,芍藥甘草加附子、茯苓四逆湯就是。那麽實呢,也舉一個例子,調胃承氣湯就是,和胃氣,他是這個意思。主要的意思還是講太陽病為主,那麽調胃承氣湯不能說是這樣子,不惡寒但熱就使調胃承氣湯也不對的,因為後頭還要講的,咱們到陽明篇的時候就要詳細講了。這個發汗,根據頭前那一條啊,汗、吐、下,要是用之不當,也屬於亡血液亡津液,那麽這個結果呢?由於這個津血虛極,必轉為陰寒虛證,所以他要怕冷,頭前講這個就是了,“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和那一條也是,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這全是由於發汗,亡失體液,體液亡失一個相當程度,轉為陰虛證,所以惡寒。那麽也有呢津液喪失太多了,胃中幹,轉成為裏實證,就是陽實證了,那麽這個就是不惡寒但惡熱,“不寒但熱者,實也”,我們後頭講陽明篇就知道了,這是胃家實這個實呀,就變成陽明病了。那個虛寒呐就是屬於太陰病的範疇,這個書上沒明說,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那麽轉向實證怎麽呢?虛證頭前都有了,當和胃氣,那就得調理胃。調理胃的方法也很多呀,那麽他也是舉一個例子而已,“與調胃承氣湯”。那麽隻是不惡寒但熱,也不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所以他說“與”,不擱個“主之”,這就是明證了,還要加以細審啊,當然一般是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多,所以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可以與調胃承氣湯的機會,那麽在什麽情況之下呢?我們後頭是有的,在這都沒明說。那麽在這個書上呢,在《玉函經》上說是小承氣湯,一樣,小承氣湯是以脹滿為主,大黃、枳實、厚樸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去熱的力量差,沒有芒硝啊,這個調胃承氣湯啊偏於去熱,對這個脹滿作用不大,沒有厚樸、枳實。這也就是說我們根據其他的證候,有用小承氣湯的機會,當然也有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就讓人啊臨證細審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那麽一般說呢可以有用的機會,因為我們上次講過,他不是專為調胃承氣湯立論的,他講的是太陽病,那麽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是發汗不合法,可以轉為虛證,也可以轉為實證,主要的意思在這一點。實證就要攻實呀,所以調胃承氣湯是攻實之法。那麽這個方劑呀就是芒硝、甘草、大黃這三味藥,這是一個瀉下,它叫調胃承氣湯,就是調和胃氣呀,其實這個藥呢瀉下力量很重,這個大黃與芒硝合用,根據藥物配伍的關係呀,這個大黃能加強腸子的蠕動,腸子蠕動就使著大便往下走。這個芒硝能稀薄大便,盡是幹便,怎麽蠕動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鹹能軟堅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麽加上大黃這個蠕動就了不得了,大黃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話,說是大黃沒有芒硝,就像快刀不開刃一樣,它這個攻破的力量還是差的,所以擱一起呢瀉下比較重。但是裏麵配伍大量的甘草,這個甘草啊,在病情上緩急迫,可是它也緩弱藥力,所以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的關係,甘草這味藥啊你象我們用瀉下藥啊,有甘草不會有虛弱的情形,所以甘草這味藥也能緩和藥力,所以叫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裏都沒甘草,那就是急攻。那麽這個藥啊就是裏實證,大便不通,發潮熱,這個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沒有瀉下作用,這個芒硝有瀉下作用,這個藥是鹹寒的藥,解熱的作用相當強。也就是說裏實證,發潮熱,熱得厲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調和其胃氣。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那麽這一條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條說的,說太陽病當然可以發汗了,如果發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這個發汗,頭前講了,不要大汗,這與護理也有關係,你不那麽大捂大蓋,不會出大汗的。要不合法,指著大汗出,身上水分喪失太多了,那麽這胃中水分也被奪,外麵舍水分,胃裏頭水分也被奪,所以胃中也就是幹了。幹了,他想喝水,而且胃中幹,胃氣就不和,煩躁不得眠。那麽這個時候啊沒有其他的病,也沒有大便幹等等這些情況,也不譫語煩亂,光是人煩躁而渴,這個時候可以“少少與飲之”,他就是胃缺水。“少少與飲之”這是個重點,不要大,這個胃中幹就是人想水喝,你要不限製他,他猛喝,就壞了,那人非喘不可,因為渴得厲害,喝的水存到胃裏頭,壓迫橫膈膜就要喘的。那麽少少給他,一點一點給他,胃得了滋潤了,胃氣和,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煩躁了。這個我們在臨床上也常遭遇的,那麽發汗後,汗出多了,病是好了,但是呢由於胃中幹,他有這麽一種反應,人是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那麽這個時候不必給他吃藥,少少給他水,胃氣和就好了,這是一個。那麽底下這一節呢,與這個就不一樣了。底下這一節就是誤發裏有停水人的汗,這根據頭前啊,頭前不有嘛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覺著小便不利,水不下行,裏有停水,這個發汗表不解,非得利小便不可。那麽就即便發汗汗出而脈仍浮,“脈若浮,小便不利”,他原來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熱消渴者”,這個表不解,還有微熱。消渴就是隨飲隨渴,叫做消渴。那麽這種渴就與上邊不一樣了,上麵那個渴,喝點水就好了,這個不對。要是小便不利,脈浮微熱這種渴,這是由於小便不利,裏有停水。那麽裏有停水怎麽渴呢?裏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獨這個由於小便不利而裏有停水,非渴不可。這個也很好理解,由於小便不利,我們身上這個廢水呀,應該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麽你再喝水呀也沒法吸收,這個物體呀不可入性啊,你比如我們靜脈裏頭充斥一種廢水,分解到腎髒,到小便那排不出去,那麽達到一個飽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沒法吸收了。可是組織上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反應到人的食欲上麵就渴。這種渴相當地凶,它叫消渴呀,你怎麽喝,這水還在胃腸裏頭,它不吸收,而這個組織還是需要水,所以渴得相當厲害。這五苓散的渴是兩個內因,這是一個,由於小便不利。另一個就是熱不除,有熱,那麽各組織細胞又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同時有熱,他煩渴。這兩個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這個微熱消渴,這是五苓散證。我們用五苓散一方麵是解表,利水解表,那麽就逐其熱了。那麽同時通利小便,就是包括水代謝機能整個恢複了,舊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在後麵注的有幾句話,“即豬苓散”,這個是錯的。豬苓散在《今匱要略》上有,豬苓、茯苓、術這三味藥,就是白術了,這個叫豬苓散。大概也解渴,但不是五苓散。這後頭五個字大概是注錯了,“即豬苓散是”這錯了。你們回頭找一找《今匱要略·u21589X吐噦下利》那一篇裏頭有豬苓散,是嘔吐而渴者,吃豬苓散。他渴想水喝,水停這個地方還是吐,這個惡性循環。那麽這個怎麽辦呢?這個豬苓散利小便,還解渴。他要是不渴,裏頭也不停水了,這個裏頭也不能再有了,你們看看《今匱要略·u21589X吐噦下利篇》。那麽這一節後頭注的這五個字是錯的。這個五苓散啊,茯苓、豬苓、澤瀉、白術,這都是利尿藥,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擱半兩啊。那麽這個方劑,桂枝也治氣上衝,桂枝湯裏是主藥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熱。我們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於氣上衝,所以利尿藥都擱桂枝的多,擱桂枝呢鎮其氣上衝,不讓氣往上來,氣淩於上,往往誘導水往上不往下。那麽另外寄利尿藥的群力,達到小便行於下,利尿。這個在利尿藥裏是相當重的一個方子。那麽這幾味藥雖然都是利尿藥,在臨床上應用是不相同的。豬苓這個藥利尿的作用相當強,同時這個藥利尿之中還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藥,你們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話,都有豬苓。這個澤瀉是甘寒的藥,也是寒性利尿藥,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飲(就用它),這個白術也入胃,白術偏於溫,這個澤瀉偏於寒,那麽假設胃有停水,又不是那麽寒,而且反而有熱,用澤瀉。這個澤瀉,凡是胃有水,都是致頭暈,澤瀉、白術,這個藥都治頭暈,所以也是個利尿藥,它還治頭暈。在臨床上,由於裏頭有停飲而頭暈,那麽我們用一樣利尿藥,小便不利,有頭暈,白術、澤瀉這藥我常用。這個茯苓呢咱們講過了,這個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煩,象肉跳,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啊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藥常用它,尤其咱們現在說神經官能症,關於神經方麵的,由於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藥,酸棗仁湯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擱茯苓都不行的,它對神經官能這方麵的病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所以這幾個藥啊,共同的作用――――――――――――特殊的作用並不一樣,就像方才我說的那個。所以五苓散,少加桂枝,即能解熱,又能利尿,又解渴,當然也治頭暈了。這個利尿藥裏種類用的比較全。我們現在用麵藥的也有,不過常常用湯藥。我們用湯藥,一般說來,頭前這四味藥都可以用 9 克,桂枝可以用 6 克。但是這個水逆,飲水則吐,叫水逆,後頭有。這個還是用麵藥好,湯藥不大適宜,這是通過臨床上的觀察(得的結論)。現在我們常用湯藥,這個分量大致可以這樣,頭前的各 9 克,桂枝擱 6 克。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株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那麽就是方才說的了,凡是小便不利,裏有停水,發汗表不解,那麽這個也重複,這個很要緊啊,在臨床上一個人得感冒了,他小便不利,你給他吃解表藥是決不行的,必須利水。這一段他又重複這麽一段,他說發汗以後,脈仍浮數,這表不解嘛,而現反而煩,渴。也煩,煩就是有熱的煩,也渴,這就是誤發了小便不利、裏有停水人的汗了,那你給五苓散就對了。當然這裏頭可要注意,他應該有個小便不利,因為上一段他說了,這一段他簡略了。假設沒有小便不利,你們看看這個脈證,那不一定得用五苓散了,脈浮數而煩渴,這與白虎湯證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參(湯證),脈浮數,煩渴引飲,那不是白虎加人參湯(證)嘛。他有小便不利,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讓你與白虎湯證做比較。白虎湯證口舌幹燥,煩渴,脈也浮數呀,但是他沒有小便不利。這個五苓散證啊,有小便不利,雖然也煩渴,脈浮數,他有小便不利,那麽這一段應該有個小便不利,因為詳說在頭一條了,那麽這一條就簡略了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這一段更簡了,也是根據前一條說的,本來就是傷寒,無汗的傷寒證,那麽經過發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煩渴的,還是有小便不利,還得用這個,他這個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讓你看頭前,他這個書啊就是這樣。假設要沒有這些話,那麽就是傷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錯的,尤其底下這句話,不渴了,那麽就喝茯苓甘草湯了,就更錯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這一段給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並提出來,讓你鑒別,鑒別的方法就這兩個方劑是渴、不渴的關係。那麽這個五苓散證呢,你得根據頭前這個說法,仍然有脈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麽上證不渴的話,可以給茯苓甘草湯,是這麽個意思。這個茯苓甘草湯啊也是桂枝甘草湯的加減方,加茯苓,加生薑。這個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這個二兩是錯的,在《玉函經》就是三兩,頂少得擱三兩,因為這個方劑在厥陰篇裏頭還有這麽一段,他說的傷寒,厥而心下悸,應該給這個茯苓甘草湯,他說不然的話,水氣入胃,必做利也,這個意思是什麽意思呢?你看這個藥物組織就看出來了,既有桂枝,又有生薑,這個水氣衝逆,水往上合氣衝的氣,逆滿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這塊呀,這個水和氣都往上來,甚至於人就要嘔的,所以他心下悸,那麽這個在這段都沒明說,這個在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的鑒別點就是渴與不渴的問題。我們用這個方劑,隻是不渴就用它,是錯的,主要得心下悸,氣衝、心下悸,或者有嘔逆,這個生薑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們才能用茯苓甘草湯。他不渴,不但沒有豬苓,同時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響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麽這個方劑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湯,一般由於裏有停水失眠啊,這個方劑也挺好使,這個方劑加上這個龍骨、牡蠣,治心悸、失眠,我常用這個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設遇到頑固的失眠證,那麽他有這個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你用這個藥,每每見效。龍骨、牡蠣都可以擱 12 克,一樣擱 12 克,很好使。這個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4 兩就多了,4 兩就是 12 克,還可以加,茯苓關於神經方麵的證候用得相當多。這兩個方劑的比較啊,其他都類似五苓散證,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麽同時五苓散治消渴,這個不渴。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他說“六七日不解而煩”,原起這個人得的是中風證,中風沒有不發熱的,在六七日這麽一個過程,當然是暗中就是說已經服過桂枝湯了,還不解,這個人啊反而煩。不解指著表不解了,“有表裏證”,表證就是上麵說的不解,還是中風發熱那種證,裏證就指著下麵這個水逆,飲水則吐這個水逆。他說“有表裏證”,這也是倒裝句,先把結論擱頭前了,底下詳細解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這五苓散證就渴,渴,喝還渴,這叫消渴嘛,你怎麽樣子喝,也不吸收,這胃停水多了就要嘔吐,所以“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吃東西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下不去,那麽專吐水,可是渴,一喝就吐,那麽這叫作水逆證,當然也用五苓散治之。開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發熱,微熱,那麽這個時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於得水逆,這個時候再延遲,不利小便,一直喝,這個水喝到相當程度,再喝就要吐了,這叫做水逆。這個水逆還是五苓散證的繼續,所以仍然用五苓散。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這是一段,下麵應該是另一段。“未持脈時”,就是這病人來到,還沒診脈呢,看著情形,那麽這個人“叉手自冒心”,交叉著手按著心下的部位,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湯頭前講過了,氣往上衝得厲害,心也跳得厲害,他按著這個地方比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麽我們看著這個病人就看出這種情形了,不用診脈就知道他是發汗太過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養心就心下悸,尤其這個氣上衝也厲害。“師因教試令咳”,他看看這個喪失津液血液這個程度,如果要厲害的時候,他閉耳聾,所以要試驗試驗,“因教試令咳”,你咳嗽咳嗽。他耳朵聾他聽不著啊,他也不咳嗽,從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來發汗太厲害了,不但心還必須得按,耳朵,這津液不能灌於上了,所以血不榮於哪,哪就不好使呀,他兩耳已經聾了。這就是中醫講的望聞問切了,你不用診脈,在這個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這個誤治的結果。這是一節,主要的是由於發汗太過,亡津液亡血液,氣衝、心悸、耳聾,造成這種情況。我遇到這個病,那耳朵聾得一半時好不了,他總得津液恢複之後,逐漸逐漸就好了。底下這是又一條了,“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這就根據那一條,“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就根據那條來的。由於發汗,喪失水分太多,胃裏頭水也被奪,胃中幹,那麽這個時候給他喝水,一點點給他喝,不要大灌,“飲水多,必喘”,這就是根據那條來的。所以他一時猛喝,他渴嘛,可是這個水汪到胃裏頭,一半時不吸收,尤其在病人的胃都不好,那麽在胃裏頭停水,壓迫橫膈膜,他呼吸就困難,他就喘。“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個方法,拿水澆身,這就現在西醫用冰袋是一個方法。他是本來裏頭有停水,就根據五苓散那地方來的了,發汗,表不解,身上發熱。那麽這個去熱的法子,古人用澆水的辦法,拿水灌之,這個也不行。凡是這個表證啊,如果表不解,詳細斟酌所以表不解的道理來,古人有用水灌之之法,一灌之使這個熱不得外出,熱壅於裏一定要喘的。所以這一點都是非法的治療,現在在中醫沒有拿水灌之的了。他這個病在臨床上必須分表裏的,那麽這個病人發熱,他是表證,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從外往裏頭治,越治越壞。我們在臨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風濕這類的病,它也在表,應該由裏吃藥,讓它由外解,所以這個烤電啊,這我可不是隨便反對西醫了,這種治療都是違背治療原則的。你們觀察吧,凡是由外治關節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來治去都是這個病越治越往裏,出來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證啊,這個表證咱們講太陽病,頭一回就講了,這個表證什麽意思,就是這個疾病在人體的良能上,願意由表來解除疾病而發生的病,發生這種證。那麽這個大夫呢應該因勢利導嘛,這個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設法讓它由表解,你要往裏頭捂,越捂越壞,這是違背治療的原則。所以以水灌之這種法子也是不對頭,所以他也喘,他這個熱不得卻於外而壅於裏,他一定要喘的。
第76條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生薑五兩(切)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這也是一條,以下另一條。這個說的水逆證,本來他是小便不利,那麽裏有停水的這種人,你發汗不行,那是誤治。發汗後,那麽就得五苓散的這種水逆證,微熱、消渴,直門兒喝,他就“水藥不得入口,為逆”,這個所謂逆者就是施治造成的,就是我們治療給造成的逆證、逆治,由於逆治造成的,就是誤發了裏有停水人的(汗)這種病。這樣你再發汗,越發汗表越不解,“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你再發汗,激動這個裏水,這個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瀉不止,所以這個逆證啊隻能用五苓散之類的辦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你要再發汗,這個水上下而為上吐下瀉這種病。在這是給五苓散作總結,五苓散這樣很多了,水逆到這個地方,隻是用五苓散。在有五苓散這個水逆證更不可發汗,發汗能為上吐下瀉這類的惡變,這個當醫者不得不知。
底下這個他又另起爐灶了,另講一個問題了,與上節是不相關的。底下講的是虛煩這類的病。“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他說也有這麽一種病,在汗吐下之後,也發了汗了,也吃過吐藥了,吃過下藥了,那麽這個人呢虛煩不得眠,這個虛煩不得眠不是真正虛了,雖然用過發汗、吐下藥之後,他比原來還發煩,這個發煩不是有實證,也吃過吐藥、下藥,沒有實質的證候,表也沒有象我們說的麻黃湯那種表實證,也沒有,這個虛就是指著這個虛,不是一種實證的虛,可是這個拿著現在話說就是一種炎症,發汗吐下之後遺熱不出,熱在裏頭還有,那麽這個人煩躁不得安眠,這個病很多呀,這種病一般說就是虛煩不得眠,要說厲害的話,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反覆顛倒就是睡不著覺,翻轉不安啊,翻來覆去的,等他厲害的時候就是輾轉反側,不能安臥在床上,而心中懊憹,這個懊憹是煩躁劇烈的一個狀態。這個懊憹,煩惱謂之懊憹,說這個煩躁,人啊不可名狀,叫心中懊憹。那麽這都是這個熱衝擊人的腦子,影響心髒的這種情況,才能發生這一係列的毛病。
這都是熱,在中醫說是熱毒啊,雖然吃過發汗、吐下的藥了,但是這個熱還不盡,拿著現在話說就是裏頭有炎症,那麽這得用梔子豉湯。梔子豉湯這個藥也是很常用的藥,它是以解煩為主,解煩去熱,不是真虛,真虛用不得苦寒藥啊,象咱們說那個虛勞那個虛,用這個藥不行。“若少氣者”,所以這個熱盛啊人氣就短,內經說壯火食氣嘛,那麽這個少氣也是呼吸短嘛,這個是一種急迫狀態,並不是真正的虛,為什麽擱甘草啊,就是這個熱煩陷入急迫狀態,呼吸短促,這個在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緩急迫嘛。同時這個甘草啊,多少都有點補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沒有這麽說的,根據臨床上的應用來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藥都有補益作用,甘藥補脾胃。“若嘔者”,就是上邊那個證候啊,我們還用梔子豉湯,但是要加生薑,生薑治嘔。這個梔子豉湯啊就是梔子、香豉這兩味藥,這個藥雖少,在臨床上應用很多,凡是這個胸中啊說不上來的煩躁,大概都是梔子豉湯證較比多。這個方劑後麵的注解有錯誤,他說是這兩味藥,“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這錯的,這個梔子豉湯我常用,差不多用到這麽大歲數,我一回也沒遇到吐的,沒有這個事,這個藥不吐。這都是這個書注家這麽搞的這個。
瓜蒂散這個藥啊裏麵擱的豆豉,總是看瓜蒂散中有豆豉,梔子豉湯中也有豆豉,就尋思這個是吐藥,不對的。這個豆豉是個什麽東西?它是大豆做的東西了,那個東西不能使著人吐啊,根本也不使著人吐啊。這個瓜蒂散湧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這個就是不經臨床,這個臨床試驗,誰吃梔子豉湯吐啊,沒有一個,哪有這個事呀。而且這一段,文章你們看看,他說發汗吐下後,你還給吃吐藥啊,哪有這個事呀。這個本文,在發汗、吐下之後遺留下來的虛煩不得眠,你再給吃吐藥,哪有這麽治療的?在這個文章上講也不行。那麽在這個方劑本身,通過實踐,它也不吐。所以這個不是吐藥。這個書流傳時間比較長了,但是也沒有給它更正,這個決不通。梔子甘草豉湯,就是梔子豉湯加二兩甘草,也不吐,後麵也是“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也是錯的。後頭這個梔子生薑豉湯更錯,怎麽說呢?梔子生薑豉湯本文明明這麽說的,梔子生薑豉湯它治嘔,好嘛這個方子還吐哇,這不是瞎鬧嘛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啊,講書人怎麽能在這個地方講下去,我就納悶。它治嘔啊,怎麽能吐啊,所以這是錯的。這個我們不要信這句話。那麽方劑好明白,這個梔子和豉全是解煩去熱的藥,消煩,去熱,止煩。這個梔子豉湯是好藥,在臨床上最常用了,別看藥少。後頭的比較重要。
第77條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無論是發汗,或下之,煩熱,胸中窒,胸中就是當間,就是胸部中間,就指著食道說的了,人發煩熱,感覺這個地方啊堵得慌,滯塞,這個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這種情形。我治一個食道憩室,他就是這麽種病,我就給他吃梔子豉湯就好了,西醫也是奇怪,中醫就是辨證,他有這種證候,你用這種藥是準行。我也不知道梔子豉湯還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為憩室發生這種證,他就是心中懊憹,煩熱,這塊覺得滯塞,這個病最多,食道方麵的病啊梔子豉湯證很多很多。這個胸中指著當間這一道啊,不是整個胸,整個胸那是柴胡證了,這個胸中就是指著食道說的,這個很要緊啊。也不吐,我們治食道憩室那個人啊,他吃了梔子豉湯那麽多,有二斤,他也沒吐過,他一天吃兩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後來再拍片就沒有憩室了。可是我們遇到這種病啊,象頭前說這個,“發汗,若下之”之後,一般不會使鬱熱不除而產生這種病。假設不是發汗或下之,也有煩熱,胸中窒,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不必非得發汗或下之之後。那麽就是我們在臨床上,不一定是發汗或下之之後見這種證候,就象方才說那個(患者),沒吃過發汗藥,也沒下過,他就有這種證,你就用這個方子就行的。那麽這個書呢(這個地方)講的是太陽病啊,太陽病當然講發汗。他說發汗之後,又吃過瀉藥,他意思說呀不是實證,不是胃腸裏頭有實,也不是表不解那種實,這種煩熱大致都是咱們說的這種炎性的這種證候,所以擱個虛煩。
第78條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這也是給治錯了,傷寒沒有給吃瀉藥的,五六日表不解,還得解表啊。這個“大下”,下就錯了,大下就更錯了,這時就指著邪陷於裏了,熱邪被陷,所以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這個心中不是指著心下,大概這個可能指著心髒,他這個書啊是指著心中的這個話,都是指著心髒這個部位。“心中結痛”,心中有支結疼痛的感覺。那麽這個病我是沒遇到過,據我的體會呀,可能類似心囊炎的這類的病,由於這個表熱,他吃瀉藥,使邪熱內陷,影響到心囊發炎,可能是這種情況。心中結痛啊,“未欲解也”,說這個不是好病的樣子了,不是要好了,這個可以用梔子豉湯。但是我用梔子豉湯治這個急性心囊炎的時候,我治過,是有效應的,但我不是隻用的梔子豉湯,我配合旁的藥物。那麽根據這段象心囊炎的這種情況,我也不敢說,因為主人沒有明說呀,不過我們這麽研究的。他寫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
第79條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梔子厚樸湯方梔子十四個(擘)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這個病也很多,同是誤下,使著表熱內陷的一種病。“心煩腹滿”,心煩就是上麵虛煩的這種狀態了,厲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脹滿,臥起不安。臥起不安就說明心中懊憹的這麽一種狀態,劇者必反覆顛倒,他不能安臥嘛,起來,爬下,起來,爬下,就這樣。那麽這個用梔子以解煩熱,用厚樸、枳實以去脹滿。這個病也很多,這是這個病在心煩的時候,抑止了腸胃的這種情況。這個就是梔子加上厚樸、枳實這兩味藥,我方才說了梔子去煩躁,臥起不安,厚樸、枳實去脹滿。這個臥起不安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脹的,另一種是熱煩,兩種原因擱到一起更使他臥起不安。
第80條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幹薑湯主之。
梔子幹薑湯方梔子十四個(擘)幹薑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這個大下呀,古人這個大下就是指巴豆劑。這個巴豆劑古人常用的,究其實是個好藥,但是巴豆劑呢是一個下寒的(方劑),它是個熱藥。所以經過大下之後,身熱不去,藥用的不對,不應該用這個熱藥來去熱,熱還是不能去的。
“微煩者”,這擱個微煩,這個煩是梔子證,但是這裏頭擱個“微煩”這兩個字就是暗含著有“幹薑(證)”這種寒證。這個病由於這個大下呀,這也是誤治了,寒熱錯綜,所以既用梔子,又用幹薑。那麽梔子證是煩得最厲害了,他擱個微煩,當然這裏頭有幹薑,由於大下傷中氣了,傷胃了,同時寒也生了,這個方劑裏頭,在這一段裏頭沒明白地說明,恐怕這個人有下利、嘔逆這種情況,要不他擱幹薑幹什麽?所以這個熱煩也不太明顯,但是還有,所以他用梔子、幹薑,寒熱並用,兩個藥,那麽這個方劑呢,既有梔子證,又有幹薑證。這個幹薑證我們知道了,嘔逆呀,胃虛於寒呀,或者有下利,這個幹薑都可以治療的。那麽梔子呢,當然就治煩,煩熱。所以經過誤治之後,寒熱錯綜,那麽這個藥也是寒熱並用,這是不相悖。現在有人說呀你看你既用梔子,又用幹薑,這沒關係的,他隻要有這種證,你這麽用就不會錯誤的。他沒有幹薑證,你當然不能用幹薑,沒有梔子證,你不能用梔子。
這個段落呀都說得太簡單,不夠清楚,那麽這個道理呢,他講的是太陽篇,象這個方劑呀,你象幹薑附子這類的方劑在三陰篇都有詳細的說明的,在這裏就本段,他說梔子是一個苦寒藥,但是要有寒熱錯綜的話呀,也可以與溫性藥配伍,意思不過如此。
第81條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是苦寒去熱的藥,所以用梔子為主藥的這種方劑,這個病人舊微溏,有習慣性的大便溏瀉,這是久寒的病。那麽久寒,這個梔子是萬萬用不得的,尤其這個梔子與黃連,都治煩了,黃芩,它們不同的,這個黃連、黃芩呢能治瀉肚,梔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藥都不用梔子,所以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梔子這味藥啊,它是解煩,同時也去黃,咱們講到黃疸,梔子茵陳蒿湯裏頭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這個黃芩、黃連、黃柏也治煩,但是這些藥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們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藥,在臨床的應用也不一樣,在方劑中的應用我們也知道,如果病人煩躁,當然要用苦寒藥了,大便要是溏薄,當然就不用梔子,可以用黃芩、黃連這類的藥。
第82條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切)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這一節可與苓桂術甘湯那一節互看,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就這一條,這個就是裏頭有停水,所以吐、下,這都是誤治,非利水不可,發汗更不行。上麵那個他說是呀,“心下逆滿,氣上衝胸”,由於停水,表不解,吃瀉藥,或者吐藥,表不解就氣上衝,氣上衝就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嘛。 “脈沉緊”,上麵這個病要是發汗則 “動經”,一發汗,動其經脈,“身為振振搖”,隻是身為振振搖,還可以用苓桂術甘湯。
那麽這一節呢他是重了,你們好好看看,這個是不會發汗來的,“太陽病發汗”,這個是小便不利,裏有停水的這種人,你不利水,隻發汗是不行的,這個就是,所以雖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發熱”,表不解嘛,還發熱。 “心下悸”,就是水逆滿於心下導致心下悸呀。 “頭眩,身瞤動”,這個水氣上衝,腦袋就要暈的。 “身瞤動”,這個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這是虛的現象啊。“振振欲僻地”,上麵那個 “身為振振搖”,隻是站不安穩而已,這個呢,振振,打寒戰,要倒下,這個是不但表未解,水沒去,而反陷於虛極而入了陰寒的證候了。振振就是打顫顫,就是頭前說那個“虛故也” 。那麽這個用苓桂術甘湯不行,得用真武湯。
真武湯也是利小便的一個藥,但是它利於陰虛證,那麽苓桂術甘湯還是陽虛證,陽證之中的虛證,這個是陰證之中的一個虛證。由哪來的呢,都由於小便不利,而裏頭有停水,這是給發汗誤治了。真武湯方藥是這樣的,茯苓、芍藥、生薑、白術、附子,那麽茯苓、術是利尿藥了,咱們頭前都講了。那麽生薑,他這個水往上逆,甚至於人也有惡心,這個生薑的量用的也挺重,3 兩,所以擱生薑,心下悸嘛,我們方才講這個苓桂薑甘湯,就是茯苓甘草湯啊一樣的,那個也擱薑。這個水氣往上衝逆,但是這個不擱桂枝,沒有氣衝,並沒有心下逆滿這種情形,可能有惡心,這一段沒說,我們從方劑中分析可能有惡心。擱芍藥,這個水陷於陰證,恐怕裏頭也有腹痛,這個芍藥治腹痛。另外呢由於陷於陰虛證,得擱附子,有振寒,惡寒得厲害。
那麽真武湯整個看起來,不但能夠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這種情況,也能夠治裏頭有停飲,有下利的機轉,我們看芍藥也是的,而腹痛的情況,那麽這個時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這個真武湯啊共附子湯,這個我們講到三陰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氣,但是這個全是陷於陰虛證,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惡寒得厲害,尤其有這個振振欲僻地,打寒戰,必振寒呐,這個振寒都是陰寒證的一個反映,若是這種的小便不利,頭暈,那麽你用苓桂術甘湯就不行了,苓桂術甘湯沒有陰虛的證候,沒有陰寒的證 候,這個在後麵少陰篇對這個證候還要詳細講的。
所以裏有停飲而發汗,這個變證多端啊,你看這都是的,必須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證上必須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發汗法是絕不行的。這個根據桂枝去芍藥(湯)那篇以下到這,對這個反複來說明,小青龍湯也是的,小青龍湯雖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氣,心下有水氣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劑是不行的,必須一方麵去水,一方麵解表,才能夠達到表解的目的,換個法就不行。這個在咱們研究的太陽病裏頭有這麽一種客觀事實,這是中醫的一種特別發現,那麽小便不利,有表證,在臨床上很容易找到,那麽這個時候就是吃發汗藥啊,吃吐藥、瀉藥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這個方劑呢不是一種,不是隨便哪個利小便藥就行的,這方麵的藥很多了,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這很多。
底下這些是另一個段落,不可發汗的集中到這個地方說明。
第83條
咽喉幹燥者,不可發汗。
這個咽喉幹燥啊,一方麵有熱,咽中幹嘛,燥,就是有熱象,一方麵是缺津液,津液枯燥。這個發汗啊,胃熱不能發汗,表熱才能發汗呢,發汗是個解熱的法子,但是對裏熱、內熱都不行的。
津液虛,不能發汗。那麽這一條呢,既有熱,津液也虛,這麽一種證候,尤其在咽喉。 這一段就說明,咽喉腫痛這類的病,當然也不可發汗了,凡是咽喉腫痛都是有炎性證候的多,但還都咽喉幹燥,所以咱們對咽痛,都擱到少陰篇是有道理的。
開始時都象外感似的,但是呢咽喉幹燥,所以這個是不能發汗的。可是也有這麽一種情況,如果在臨床上我們遇到外感,以外感為主,這個咽痛不可發汗,一般象這個用葛根湯啊加桔梗,也可以的。但是如果隻是一個以咽痛為主的病,那就是有些形似外感也不能發汗,這個要注意啊。小孩子這個病最多,常由感冒,再到咳嗽,嗓子疼,有這個情形,但是不是以嗓子疼為主的,那個嗓子疼也不重,你該用桂枝湯啊,你桂枝湯加桔梗也行,該用葛根湯,葛根湯加桔梗也行。但是確實是以咽痛為主的這種病,那麽大概都不能發汗的,這種我們要注意,所以擱到頭一條。你象這個小孩子病啊,出疹痘,那麽最後餘熱不盡,回到嗓子了,那麽這個時候發汗差不多就能死,非這個發汗封喉啊,所以有一些咽痛之類的病,所謂急喉風這類的,也是嗓子特別幹,這個痰幹巴到嗓子上,疼得特別劇烈,這種病啊都不能發汗,所以這一段擱到頭一條,很有意思。
第84條
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那麽這個淋家也是一種炎症,是亡津於下,那麽再發汗奪其津液,必傷陰血,所以發汗 汗出之後,這個便血不是小便便血。這個淋家,現在這個病少見了,舊社會這個病多得很呐,是前陰發炎,我遇到過這個病,也有淋血的,出血的,總而言之是傷陰啊,就是傷陰血了。他久傷陰血於下,已經陰血就虛,你再竭其津液,那麽陰血受傷,必要便血的。
第85條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所謂瘡家,不是起一個小瘡就不能發汗了,所以說瘡家是頸帶瘡、瘺啊這種惡瘡,這也是喪失人的精血最厲害的,這個瘡沒有不出膿出血的。“雖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的證候了,雖然有身疼痛也不能發汗,汗出則痙,他陰血虛,你再奪其汗,這個肌肉組織更枯燥了,完了就要抽。痙,這是一種病名,就是現在咱們說抽,厲害了就是背弓反張,這都是肌肉不和了。肌肉不和有多種原因,這個就是津液、血液枯燥的這種不和。
第86條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就是鼻子常出血的人。衄家,不是鼻子一次出血,是經常,擱個“家” 了嘛,所以這個不是說鼻子出血就不能發汗,而是經常鼻子出血的人。這個是津液亡於上,與淋家正好相反的,那個是陰亡於下,這個是陰亡於上。再一發汗,他額上這個地方,上麵血平常就傷耗得挺厲害了,那麽你再奪其汗,上部血更少了,額上這個地方沒有血液了,就要塌陷,就是這個肉,也可以說是脈管,也可以的,但是還是指著肉,人的體重啊體液占最大的,在人 身上占最大的部分,哪個地方體液特別的消失,哪個地方特別顯出瘦削的樣子。這個人久衄,再奪其汗,那麽這個地方更消減了,所以額上陷。那麽這個脈呢失去柔韌了,所以要急緊。眼睛失去津液,組織枯燥啊,光能直視而眼球不能動。那麽這個腦袋不動,光拿眼球瞅人,古人叫做動目失視。這個地方是眼球不能活動,因為組織枯燥,血液不足以流散了。由於上麵這個特殊貧血,血液不足以養心就睡不著覺,“不得眠” 。
第87條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亡血家,就是大失血的人。那麽這個虛,頭前有了,所以發虛人之汗,虛厲害了,要寒栗而振,就是打寒戰,就是虛極必要陷陰證的,就是陰寒證。
第88條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禹餘糧丸方(方佚)
汗家,就是平時出汗的人,老盜汗呐,身上老喜出汗。那麽這個不是一般微微有汗,就不能發汗了,不是的。所謂這個汗家,就是久久體虛出汗的人。你再發其汗,那麽奪汗者亡血呀,血不足以養心,所以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這是組織枯燥的表現。 “與禹餘糧丸,這個方劑根本就沒有,你看這幾段都沒有說怎麽治療,是發汗禁忌,舉一種證候不要發汗而已,不是一個治療。那麽這個他特殊提出禹餘糧丸,這個方劑沒有,可能是一個錯誤,這句話不應該有,根據前後的行文,都沒有,單獨這條擱個禹餘糧丸,沒意思。
第89條
病人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發汗,是解熱的一種手段,非熱不能發汗。這個“病人有寒”,尤其內寒、裏寒,象下利清穀就是虛寒在裏了,那就不能夠攻表,本來就有寒,再退其熱,以發汗的法子,那麽如果這個寒在裏,那裏更冷了,就是 “胃中冷”,就有蚘啊,就是蛔蟲,迫於寒而往上跑,所以蚘上入膈,在厥陰篇有這一段,那一定要吐蚘的。蛔蟲由於胃中太涼,迫於這個涼要往上跑。要是入膈了,人就要吐,一吐,這蛔蟲就吐出來了,所以必吐蚘。
那麽以上這幾條啊雖然是舉的各種不同(不可發汗)的情況,概而言之一個就是津液虛、血液虛、有熱、組織枯燥,這都不可發汗,再一個就是淋家、瘡家、亡血家呀,無一不是這種問題。如果熱在裏,那更不可發汗了,隻能用撤熱的法子,發汗不可,當然用寒性藥就可 以了。那麽這幾段,在臨床上,這個病人似有可發汗的樣子,但有這幾種情況就不可發汗了。那麽怎麽治療呢,就要因證而施了,後頭都有的,所以在這他不講治法。咱們在講太陽病,主要是以發汗為法的,表證應該發汗。但是有不可發汗的,不得不知。所以我們治病就是這個樣子,在正麵看這個問題,比如遇到一個病要發汗,這個病人應該發汗,總要考察不可發 汗這些方麵。那麽有不可發汗的,你不能冒冒失失發汗。由於這個汗吐下這三種法子都是攻病的法子,用之得當,那是立竿見影,用之不當呢?危害也相當嚴重。所以我們頭前也講了 很多了,在這他就是集中說了一下。
第90條
本發汗而複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因為這個病啊本來是應該先發汗的病,而不發汗,而反下之,這就是施治之逆了。如果先發汗呢?治之不為逆。這是一個講法,還有一個意思,本來先應該發汗,而先下之,這是施治之逆。如果先發汗了,那麽發汗之後有可下的證候而下之,治不為逆。這麽講也通的。但是底下這一條啊就不行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那麽應該先下的病,而反發其汗,這就是治逆。如果先下之呢,“治不為逆”,這個就不能這麽講了,根據上條說本來應該先下,而反先發汗,這是施治之逆。要是下之後,有發汗的機會再發汗,這是治不為逆,這麽講在理論上是講得通的,但在實際上沒有,沒有一個病啊先可以瀉下的病,象陽明病了,瀉下完了還發汗,沒有那個事。所以根據這一條知道上麵那一條啊,也不能作那個解釋。
本先溫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溫之,治不為逆。先溫,後再解表是可以的,這後頭都有的。但是這個下,是沒有這個例子的。我們在臨床上也沒有這種實際的病的反應,也沒有這個樣子的。所以這段講還根據頭前那個講對,就是病啊有宜汗的,有宜下的,那麽古人說了,陽盛陰虛,汗之則死;陽虛陰盛,下之則亡。所以該下的發汗了,或者該發汗的下了,都是逆治。別看剛才說的是後世的說法,其實是內經上的。這個地方陰陽啊,陽就指著熱,陰就指著津液。陽盛陰虛,就是津液虧,他還去傷津液,這個津液不能讓它虧。這個書不這麽講,這個書這個陰陽啊與內經上所講的陰陽是不同的,他這個陽常指著津液,咱們頭前有很多條文了,回頭看看。他說這個陽盛就是熱盛,陰虛就是津液虛,這個不能發汗。熱不盛,而津液特別充分,可以發汗,他這麽說的。這個是有語病的,我們講這條可以的。能真正陽虛,真正沒有熱,也不能發汗,你可知道啊,所以這句話有語病,所以甚至於說”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都指著熱盛。其實桂枝湯治的病哪一種沒有熱?都有熱,那個熱是表熱,不是說是有熱就不能用桂枝,這是錯的。表有熱,還是非用不可。所以拿內經來注解傷寒論,有的地方就注得不通。
底下就承著這一條,說這個汗下先後的問題。
第91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呀沒有下之法,所以他上麵說本應汗之,而複下之,此為逆也。看起來是傷寒,法當發汗,而下之,這是錯誤的,因而造成底下這種情況,
續得下利清穀不止就繼下藥之後沒完了,繼續下利,同時呢排泄物是清穀不止,清,我們解釋過,如廁叫做清,清穀就是排泄的大便完穀不化,清穀的“清”在這塊是個動詞,就是排便,排的都是完穀,而不是(正常大便)。那麽本來這裏頭沒有病,這就是誅罰無辜了,由於瀉藥,裏邊虛,裏為熱,由於這個誤治,反而為虛寒下利清穀之病了。那麽這個時候表還不解,“身疼痛者”,那麽這個要是裏虛寒,而有表證,應該舍表救裏,這是定法,頭前也講了,我們在臨床上也是這樣的,他不是由於這個誤治,那麽這個人既有表證又有裏證,而裏證需要溫補,你就要舍表救裏。如果裏證需要攻伐,象太陽陽明這種並病,那你得先解表後攻裏。這是定法,是我們要知道的。
“後身疼痛”,然後再治身疼痛。“清便自調者”,雖然誤下,但是清便自調,清便自調就是大便正常了,沒有續得下利而清穀不止,沒有這種情況,這個身疼痛還是表沒解呀,那你還得解表,別管裏了,他裏沒有問題嘛,這是一個解釋法。這還可以這麽解釋,那麽續得下利清穀不止,經過救裏而清便自調之後,這時候你再解表,也講得通。這一段啊也有兩個看法,一個說的雖然誤下,沒有上邊的情形而清便自調,那要有身疼痛,急當救表,這個講法也行;另一個呢,就是已經有續得下利清穀不止,急當救裏,裏救之後,已經清便自調了,這陣你再救其表,都講得通。對於這段文字,這兩種說法都有理的。究其實作者著重哪一點,也不得而知。
據我看呢,還有我們頭前講的那個對,一個是應該發汗而誤下,誤下不一定就得下利清穀啊,不一定的,要是下利清穀呢,這就是虛寒了,這裏的定法就是先救裏後解表,否則,沒有這個情形,身疼痛還是表沒解,該解表還得救表。那麽救裏呢一般用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為什麽用桂枝湯?這頭前也講得很多了,桂枝湯的應用啊,都是根據體液有喪失之後了,發汗後,下之後,頭前有嘛,亡血,亡津液,這個時候表不解不能用麻黃湯,這 個在臨床上很重要啊,這也是定法了。在臨床上,無論他吃了其他的發汗藥,或者吃了瀉藥,這個表沒解,雖然是不汗出,也不能使麻黃湯,要使桂枝湯。所以這個地方他說救表宜桂枝湯,非常地肯定了,這要注意。那麽開始得病就沒有汗,那你當然用麻黃湯,在傷寒這個階段。
第92條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
應該“宜四逆湯”,應該有個“宜” 字。在成無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湯” 。應該有個“宜” 字,不是“四逆湯方” 。這是前後沒有回文,不銜接了。”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 很含蓄啊,這個咱們可以看看少陰篇,這就是從少陰篇這節來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我看看多少節,哦,301,你們看看,少陰篇301這一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它是根據這條來的,少陰病也在表嘛,他開始得的時候,這個少陰病啊,以不發熱為常的,脈也不沉,所以這個少陰病,在太陽篇頭前就有,“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就指著發於太陽病,發於陰就指著說的發於少陰病,所以這個一般(感冒?)也有的,所以在臨床上 要注意,它就來了,不過這個少陰病少見,身體素虛或者是老年人,他開始得病就是少陰病,這個體溫呢,病人不覺得發熱,你要試聞,體溫也挺高的,所以這個發病開始,不發熱,隻 惡寒,所以大概有少陰病。那麽這個呢就是,少陰病始得之,反倒發熱,本來以不發熱為常,而反發熱,脈一般也不沉,而脈反沉,這說明什麽問題呢?這就是表證內有停飲。
這個沉啊,《金匱要略》上有,脈得諸沉,當責之於水,裏有水,脈就現沉。那麽少陰病這個病啊,又裏有水,這個少陰病為之在表的期間最短,就是兩三天,他如果裏頭有水一傳裏,非傳到太陰不可,所以這個時候啊趕緊去飲,他擱細辛嘛,細辛也是主水飲的一個藥,所以小青龍湯裏頭也擱細辛嘛,我們這一段就是接著這來說的,“病發熱頭痛,脈反沉,” 就指著這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就指著這段。”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黃附子細辛湯,而病還不好,”身體疼痛”,身體疼痛還可以有表證啊,可是有表證,已經吃過麻黃附子細辛湯,而脈沉,不愈呀,那麽說明不能再發汗了,少陰病更不像這個太陽病,那麽這也得趕緊救裏了,溫其裏以去其 × 中。由於這個少陰病要轉入太陰,這個死亡率相當地高啊,所以近來,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這個要得少陰病這種感冒,傳裏而並發太陰病的時候,死亡率相當地多。所以這個時候,得了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而脈沉,還主為裏,雖然有表證,這個裏頭陰寒太盛了,趕緊舍表救裏,或者是個當救其裏呀,這根據上一條啊,當然也有四逆湯,這個地方都很好。不過這個一般注家都搞錯了,他沒前後看,他覺得若不差,你看這個書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隨便擱這麽兩個字,隨便擱兩個就沒意思了,象這個頭痛發熱,脈反沉,他擱個若不差,什麽意思啊?若不好,在這就講不通了,就是根據那一條(301),他說“病發熱頭痛,脈反沉”,不應該脈沉,它是表證啊,由於裏頭有停水,裏頭停水有時候胃虛才停水,也就是虛寒,一方麵要解表,依法呀,根據那一條,同時要用細辛去其寒飲。那麽吃這個藥還不行,這個陰寒太深,得趕緊舍表救裏,它是這麽一個。所以這一段根據字麵講,講不通。
那麽四逆湯頭前講過了,就是甘草、幹薑、附子,甘草幹薑湯加附子,這是溫裏最有力 量的藥了,後頭說的溫裏回陽啊,其實就是溫裏。
第93條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複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複下之。
這個太陽病,法當汗解呀。這都根據這頭一條,就是“本發汗,而複下之”,“本先下之,而複發汗”,就根據這一條,所以呢這個治誤就是逆治。太陽病依法當汗解,當發汗,那麽先下,那病不會好的,“而不愈”,一看,不好,又給人發汗,這是錯誤的。那麽太陽病誤下,表不解,也不能再發汗,隻能用桂枝湯,所以桂枝湯要特別記住桂枝本為解肌,我們方才也講了,汗下之後表不解,隻能用桂枝湯。他說多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那麽這個大夫就亂來 了,先吃瀉藥就錯了,而表不解應該用桂枝湯以解肌,不應該用麻黃湯以發汗。”因複發汗”,他又用麻黃湯來複發汗了,一誤再誤,這個下之虛其裏,發汗呢虛其表,以使表裏都虛,表也虛了,裏也虛了。”其人因致冒”,這頭前不有嘛,”發汗,若吐、若下,” 這都能夠亡津液 亡血液。這個就是由於表裏俱虛,人喪失了大量的體液,就是貧血了,這個”冒”,就是昏冒,就是現在咱們說腦貧血,這是一時的,不是素日貧血了,由於治療的關係,一時他腦貧血而昏冒。”冒家汗出自愈”,那麽沒有其他的毛病,他一時的現象,津液恢複就好了。津液恢複,表和了就要出汗,這個就是自愈的現象。冒家汗出自愈,不是讓你發汗,這個汗出說明津液已和了,營衛已調了,恢複了,津液恢複,血液也不貧了,這冒就好了。那麽底下這有個解釋,為什麽呢?就是”汗出表和故也” 。這個汗出啊,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一時津液血液都虛,一時地眩冒發作。那麽如果他要是出汗了,津液已恢複了,表和了,表和了,津液也恢複了,他這個冒就自然好了嘛,就這麽個道理。如果這時候你看還沒和,喪失體液太多了,那麽大便也幹,那麽你再”然後複下之”,再和其胃,底下這一段都是接著這一段講的。
第94條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這個就是接著那一段,本來是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複發汗,這個太陽病還未解,這個未解也不是隨便擱個未解呀,本來就是太陽病,“脈陰陽俱停” 下來就完了唄,擱個“未解” 幹什麽呢?他要澄清這麽個道理,就是汗下失法而太陽病還未解。那麽這時候看他的脈,“脈陰陽俱停”,陰陽啊就是外以候陽,裏以候陰,脈陰陽,咱們在太陽中風頭一條就講了,“陽浮而陰弱”,浮取這個脈就是候其陽,沉取其脈就是候其陰,那麽浮沉這個脈“俱停”,咱們說這個停停當當地,停停當當,就是沒有什麽偏差,就是脈無論浮取,無論沉取,脈都停當,也可以說都挺寧靜,這就是陰陽自和了,那麽這個“發汗吐下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就是表裏內外沒有什麽特殊的情形,這個脈也陰陽自調,這個停不是停水那個停,有的給解釋錯了,說有停水,那是怎麽成自愈呀。這個古人有這麽一個講法,停停當當。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那麽這個暗含著也有這個“冒” 啊,就是頭前這個,這個我們看看《金匱要略》就有這個,所以亡失體液太多就那麽病。那麽這個病還是沒好,但是這個脈呢陰陽自調,”必先振栗汗出”,這是什麽意思?就是津液恢複了要自汗出,但是必先振栗汗出,振栗汗出就是咱們說的戰汗,那都是冥眩狀態。所以有病或者是誤治之病,這個人虛了,如果要是治愈的話呀,要發作冥眩,他恢複的時候,本來津液恢複要出汗的,但是這個出汗以前要顫抖,戰汗,打寒戰,振栗,打戰戰,然後複以大汗,好了,這是說這個脈陰陽俱停。
“ 但陽脈微者”,這個微也不是脈微欲絕這個微,這個微當作弱字講,陽脈微者就是浮弱的脈,浮緩浮弱的脈。浮緩浮弱還是在表嘛,就是桂枝湯證。但是這個脈不象有毛病了,它是脈浮但是弱,這不是太陽中風脈嘛,桂枝湯證了,”先汗出而解”,這個不是自愈的樣,得讓人再出汗,用什麽法子?用桂枝湯。這是在言外用桂枝湯了,書上沒有寫,但是我們要理解。
“ 但陰脈微者”,浮取沒問題,脈沉而緩弱。那麽仲景這個脈呀,浮緩為中風,沉緩為亡血呀。咱們開始講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陰弱,你死勁按,脈內不禁按,那血少。這個血少那是裏不和呀,這個書這是簡略,那麽怎麽個裏不和呀?就是胃中幹,胃有熱,喪失人的陰分,所以按著緩。但是在臨床上我們不能根據這一條,你總是要問的,這個人口幹啊,大便秘結不通啊。他的書可都沒提,但是我們在臨床上也不能光憑脈,必須脈證結合起來看。那麽一般上說,根據這一條,汗下失法而造成這個病不解,有可能脈浮緩,這是個表證;脈沉緩沉弱,這是裏不和,病在裏,一般說是宜調胃承氣湯。但是我們在臨床上呢不能說是遇到一個沉緩的脈,不問證候就給開調胃承氣湯,那是不行的,你必須要證與脈對照起來,頭前這個也是,脈浮緩,也得有證候,他這個沒詳細說,這是個略筆,這一段接著前一段。
第95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這本來是太陽中風重出了,他主要是讓你認識脈的陰陽候愈的問題。“發熱汗出者”,太陽中風證,太陽病,發熱汗出,這是太陽中風證。他擱個“此為榮弱衛強”,你們看看頭前那個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陰就指著榮,陽就指著衛,那個是陽浮陰弱,這個擱個榮弱衛強,這是互詞,他是特意讓你在這明白,我們說的陽浮陰弱,也是衛氣向外,他在底下解釋好了,”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這個營之所以弱,由於汗出,或者汗出於營啊。那麽這個 衛不共營協調往外跑,所以它強,脈也浮,這個就告訴你陰陽,所以在《金匱要略》上有的,他說是”浮緩之為中風”,我們輕取脈浮,這是中風脈,沉緩則為亡血,就是浮而緩弱,就是太陽中風的脈。那麽就這兩個分開呢,外以候衛,內以候營。就是脈的陰陽,要不擱這一節沒有用啊。擱這一節就告訴你,營衛診法就是陰陽,就是輕取沉取而已。
那麽這是太陽中風證,那麽這一節也是說上麵一節”脈陰陽俱停” 那個陰陽的問題。在這他又重申陰陽以候營衛的問題,要不然的話,擱這一節就一點意思沒有,就是重複太陽中風證嘛,發熱惡寒,陽浮陰弱。
第96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 半斤 黃芩 三兩 人參 三兩 半夏 半升(洗) 甘草(炙) 生薑 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 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岑,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幹薑二兩。
這個頭前講了,也有病的轉變,都是一個誤治。那麽太陽傷寒也好,中風也好,在五六天的時候,這個病一般地說要由表傳入半表半裏,他說“傷寒五六日,中風”,不是太陽傷寒五六日了又中風的,不是的,五六日呢有個逗點,他說傷寒五六日,或者中風五六日,他這個口氣呀就是無論傷寒和中風,在五六日的時候,一般這個病要由表傳入半表半裏,這一般是這樣的。
“往來寒熱”,這個太陽病啊是發熱惡寒,尤其惡寒為“必惡寒” 嘛,發熱與惡寒同時發作。 這個陽明病在裏頭,是不惡寒但發熱。這個半表半裏呢,是寒熱交替出現,“往來寒熱者” 就是寒往熱來,熱往寒來,交替出現。那麽這個道理呢,後麵要講的,現在先不說這個所以然。那麽就這個寒熱來分析呀,表與半表半裏有這麽些不同,發熱惡寒太陽病,不惡寒但發熱這是陽明病,往來寒熱,這個熱型啊也不一樣,根據熱型啊也能辨太陽、陽明、少陽。
“胸脅苦滿”,胸、脅,這個半表半裏的部位呀,就在胸腹的兩個腔間,胸腔、腹腔,就在這個大部位裏,那麽外接近表,內接近裏,胃腸也在胸腹腔間啊。那麽這個地方有邪氣結之,所以胸脅苦滿,就是胸脅這個部位,苦滿,就是以滿為苦,當作苦,勞苦,意思就是苦 於勞動。
“ 默默不欲飲食”,“默默”,在這個地方就是昏昏然而不願意吃東西,這塊有熱,這個熱鬱於胸腹腔間,頭昏昏然而不願意吃東西。
“心煩喜嘔”,凡是熱都往上炎,這個火往上來,所以這個胸腹腔間有熱呀,這個熱也是容易波及到心髒,心煩。那麽這個熱呢,也能夠激動胃腸的,胃腸啊尤其這個胃,是水穀之 海了,那麽激動這個裏水裏飲,他要嘔。
那麽這四個“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這是柴胡四證,這是柴胡湯應用的四個主要的證候。那麽底下有些或然的證候,這說明什麽意思呢?就是半表半裏的部位,是諸髒器的所在,如果這個地方,這個邪熱鬱結在這個部位,能夠影響很多髒器,失去常度的,就是失去正常而有證候的反應,所以這個相當複雜。”或胸中煩而不嘔”,一般是要心煩喜嘔,如果這個熱不太重,隻胸中覺煩熱,心中不煩,也不激動裏飲,所以不嘔,這個是較比輕,這個邪熱輕,也或者是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渴,咱們都知道了,渴屬陽明呀,那麽這個熱移到胃上,那就要渴。“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胃以下腸子,涉及到腸子了,那肚子疼。“或脅下痞硬”,這個脅下就是兩側了。痞,有痞塊謂之痞了,痞是不通了,痞塊也是的,硬,從這個硬上說是有痞塊了,有腫結的地方,這就是肝和脾了。那麽涉及到肝脾而脅下要痞硬,所以這個小柴胡湯,柴胡劑,我們治肝病常用的。這個人的胃有停水嘛,他又不渴,但是身上有微熱,這頭前他都講了,所以小便不利,內有停飲,表不解,表熱不除。”或咳者”,或及於肺,那他就要咳嗽,總而言之,隻要四證俱在,這些或然的證候無論有或無,都用小柴胡湯主治之。
那麽這個方後呀弄這些加減都是錯的,這都要不得,所以這個書啊可以說是,誰出的咱們也不知道,但這裏頭絕對是不對的。那麽這個方劑呀咱們看一看,柴胡這味藥在《神農本草經》上隻是說它味苦平,苦不大苦,平,不是象黃連那個苦法。微寒,它是一個寒性解熱的藥,苦味、寒性解熱的藥。那麽它主治什麽 呢?《神農本草經》上說是主治心、腹、腸胃間結氣、積聚,就是心到腹,腸胃之間的結氣,或者是有積聚。結氣,無形的東西才能結滯,那麽有形的就是積聚,成痞塊的東西,寒熱邪氣它也治,它能解熱嘛。推陳至新。在《神農本草經》上就這麽幾句話。那麽結氣也好,積聚也好,都是在心腹這個空間,所以它治胸脅苦滿,那麽在仲景這個書上看是治胸脅苦滿。那麽根據《神農本草經》上的證侯分析呀,也是絕對有胸脅苦滿。那麽柴胡與黃芩為伍,黃芩治煩呀,那麽這兩味藥都是解熱,去煩。
底下這一係列的藥都是健胃的藥,這個半夏、生薑,這是小半夏湯,能夠逐飲止嘔的,柴胡證裏頭常有嘔的,這個嘔因為什麽呢?因為胃虛呀,擱人參、甘草、大棗,補中健胃,所以這個方,小柴胡湯既是一個健胃止嘔的藥,也是一個解煩去熱的藥,那麽據論還有一個說法,小柴胡湯妙就妙在人參,這也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麽這個病要傳到半表半裏呢?這個我們得回頭研究那個太陽病。這個太陽病階段啊,人的這個機體,就是人體呀,打算由表來解除疾病,所以類型,我們開始講的時候就介紹了,邪氣交爭於骨肉呀,外邪、人的精氣在骨肉這個地方交戰,到四五天的時候,沒有機會從體表解除疾病,那麽怎麽沒有機會了呢?就是正氣不足以驅邪了,主要的是由於裏虛,就是胃虛呀,那麽這個時候柴胡、黃芩是能夠解熱驅邪的的,但是裏虛呀,這個病隻能由半表半裏再往裏來,所以必須要加強正氣,所以這個時候用人參是對的,徐靈胎老先生還是看得挺清楚的,小柴胡湯妙就妙在人參,這個時候不能夠在第一道防線,退到第二道防線了。退到第二道防線,你正的力量沒有增強行不行,還是不行的,所以這個時候擱人參,健胃,咱們說是補中益氣了,這就是補中益氣,那麽這個時候才能發揮柴胡、黃芩的力量,才能去邪呢,主要是這麽個問題。那麽下麵這一條,就說明這個問題。
第97條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這一節非常的好。“血弱氣盡”,這就是開始的時候,太陽病,講麻黃湯(時,講的)“陽氣重故也”,脈浮緊,那麽表證的時候呀,人體以大量的精氣往體表來輸送,就是津液,那麽這種東西哪來的呢,它來自於胃了。那麽這個時候沒得汗出而解除疾病,而且這個身體呀越來越不能支持了,人這個身體同疾病是永遠鬥爭的,要不然的話人活不了,外界害人身體的病菌病毒有的是呀,這個是個自然的。這個時候在機體,要防裏了,一防裏,外邊這個體表血弱氣盡,不像在表證的時候,咱們都得過感冒,血管非常充漲,那不是血弱氣盡,正是體液充實在外,那麽在半表半裏的時候就不是了,在表血弱氣盡,這麽個血弱氣盡,不是無故地這個人就虛起來了,不是的,他把這個力量都撤到裏頭去了,在裏頭抵抗疾病。往裏頭撤這個體液津液,“腠理開”,皮膚謂之腠,理者肌肉紋理嘛,這個地方都疏鬆了,人體血氣充斥這個地方,它非常致密,津液往裏一撤,這個地方就虛了,虛了這個病就往裏頭來了,“邪氣因入”,邪氣趁機往裏頭去了。到哪去了呢?“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這個正氣呀在裏頭預備另一道防線,集中力量在脅下這個地方,胸腹腔間中間這個地方,就是募原這個地方,與正氣相搏,邪還要往裏頭進,但是機體不答應它了,在這個地方啊,相拒於這個地方,結於脅下。
“正邪紛爭,往來寒熱”,這個地方都好得很,那麽正邪作戰場的地方,就是脅下這個地方,紛爭,就是交爭,那麽正往前進,這個邪退,邪進於表了,就要怕冷,這個太陽病必惡寒啊,那麽有的時候正氣弱了,邪氣進了,邪進於裏則惡熱,不惡寒,所以這個往來寒熱是這麽來的,時而進表,時而進裏,就是正邪紛爭造成的,紛爭的時候往來寒熱,一陣兒冷,一陣兒熱。有的時候不老這麽爭啊,不爭的時候也可以休止,所以“休作有時”,爭的時候,一陣兒冷一陣兒熱,不爭的時候就不見往來寒熱。
“默默不欲飲食”,你想在胸腹腔間這個地方,正邪紛爭到這麽個地步,所以這個人,少陽病是個熱病,人昏昏然不願意吃東西啊,這個熱,這個脅下,胸脅這個地方,就是膈這個部位,一定要礙於食欲的。“髒腑相連,其痛必下”,半表半裏這個部位呀髒腑相連,一切的髒器呀都在這塊兒,上有心肺,再往下就是肝脾,再往下胃腸,腎,子宮,都在這呢,髒腑相連啊,雖然結於脅下這個部位,這個熱沒有不波及到胃腸的。波及到胃腸,胃腸是水穀之海了,激動裏邊水,其痛必下,胃腸這個部位一定要疼的。“邪高痛下,”邪在胸脅這個地方,高啊,而疼在肚子,在下邊這個地方。上邊有熱,底下有水氣被激動的腹痛,這人要嘔了,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主要這個嘔還是激動裏飲,熱激動裏飲,它往上撞。“小柴胡湯主之”。這一段就解釋上邊一切的證候,這個很好啊,那麽是不是吃柴胡湯,這個病就整個好呢?也不一定,就看這個病,一般說是能好的,這個病是由表傳半表半裏,如果這個病是相當的厲害,它還往裏頭傳,但是無論在表也好,在半表半裏也好,如果治療得當,都使著病逐步減輕,但是不一定在這時候好,尤其真正傷寒病,它還要往裏傳,大概都在白虎湯這個階段,渴者屬陽明。吃完小柴胡湯,那麽這一切的證沒有了,但是它轉成渴了,渴就是胃有熱了,這就變成陽明病了,這個陽明病就是所謂白虎湯證了。在臨床上這個時候常常就是小柴胡加石膏證最多,也是渴,同時柴胡證不罷,我們就用小柴胡加石膏就行了,這個方子是經常用的,所以這個時候啊的確是一個,最實在,這是通過實踐來的東西。
第98條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麵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這一段啊很不好懂,就這本文,這裏頭意義含著太多。一般的太陽病,五六天,六七天,都是內傳少陽的時候。“脈遲浮弱”,遲和弱脈見浮,這就是氣血不足於外了,這與上條“血弱氣盡”是一個意思。那麽這個病要傳少陽啊,體表氣血就不足了,所以遲和弱都見於浮,脈遲浮弱就是脈浮而遲弱,那麽六七天見這個脈,這個病就有內傳少陽的一種情況。
“惡風寒”,這是表證還沒罷,表證還存在。“手足溫”,手足溫是與四肢厥冷相對待的,四肢厥冷是裏虛有寒,四肢逆冷,厥冷啊,那麽這個手足溫呢就是內有熱,裏有熱,手足溫。但是這個手足溫呢在本書裏講的都是“係在太陰”,那麽這是什麽意思呢?這個陽明病不光手足溫,身也熱而出汗,甚至於手足也是濈然汗出,這是陽明病。這個手足溫當然是裏熱,那屬於陽明病了,他說“係在太陰”,這個熱呀不是身熱,隻是手足溫而已,那麽說明裏麵不是光有熱,還有濕,就是有水呀。那麽這一個病位呀,就是同時裏位有兩種不同的病,一個就是胃實熱,就是咱們說胃家實那一類的,胃實,熱結於裏,有實,也熱,這就陽明病。這個太陰病什麽樣子呢?太陰病與這個正相反的,也在裏位,也就在這個胃腸之裏呀,它是一個裏頭停水,胃虛停水,正與陽明病相反,而且這個水還沒有力量收拾,所以吐瀉,它是這麽一種病,所謂係在太陰,本來是陽明病,可是裏頭還存在著濕,所以叫係在太陰。在這個書裏頭啊共有兩段“係在太陰”,你們看看這個陽明病裏頭,187,你們看看這一段,來理解係在太陰這個問題,要不不容易理解,“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係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你看這說明什麽呢,是在這個裏位上開始有熱,這個水火這兩個東西它不並立的,熱盛了,小便數,汗自出,裏頭馬上就是水分盡去而變成熱實。那麽這個太陰病呢,是水盛,火就要消失,那麽這個在裏證,表證傳裏的時候,那麽這個水火是互相進退的,如果陽明病,這個熱越重越實,這個水分越喪失,如果陰寒的方麵盛,那麽飲就重,那麽要腹痛下利的,這就叫做太陰病。那麽這個太陰病,沒有熱是沒有問題的,有熱同時存在的時候是陽明病而有濕,所以他說係在太陰,這個係,咱們拴東西謂之係,與這個太陰病有聯係,說明這個陽明病啊,咱們這一段講的是陽明病了,我們介紹這一段,陽明病要有濕,他說這與太陰病有關係,係在太陰,有濕嘛,這時候水火是互相進退的,如果濕盛,小便也不利,一定要發黃的,這是古人一種看法,關於發黃我一會兒再給講。
那麽小便要是利呢?這個熱盛啊,就把津液盡量往外排出,不但小便利,而且汗也出,那大便就要硬了,那就變成陽明病,所以在病初傳於裏的時候,又有熱又有濕,也可以為陽明病,也可以為太陰病,在這個階段就叫做係在太陰,陽明病沒完成,但是裏頭有停濕,所以他擱個係在太陰,裏頭有與太陰有關係的問題,他擱個係在太陰,我們方才這一節就是的,這個病六七天啊,由表傳入半表半裏,而又傳於裏,傳於裏呀雖然手足溫,這個裏有熱了,但是它是係在太陰,裏頭也有濕。
那麽這個情況,表證不可下,少陽證不可下,裏有濕,更不可下,所以他才說“醫二三下之”,這是一個錯誤啊,這個大夫由於手足溫,認為裏頭是有熱了,而二三下之,就是接二連三地給吃瀉藥,這是錯的。那麽傷了裏,當然就不能吃東西了,傷了胃氣了,那麽同時這個少陽病也很明顯,這個傷了胃呀,胃氣一虛,邪熱,客氣都往胃這塊兒來,當然是半表半裏的熱,表熱都往胃這塊兒聚,那麽濕呢,這個水氣也往這塊兒聚,所以“脅下滿痛”,脅下,連心下這個部分都有了,胸脅滿,脅下滿,這就是胸脅苦滿的少陽病的那個證候,由於邪熱、客氣都往這塊兒聚,所以他也疼。
“麵目及身黃”,那麽又有熱又有濕,非發黃不可。那麽古人認為這個黃啊,這是由濕熱,鬱熱在裏造成的,由於這個係在太陰說身必發黃,古人這麽個看法,這是個錯誤,古人認為脾屬土,土色黃,那麽這個它是個錯誤,現在黃疸都是膽道受了障礙,一般這樣的多了,這是很清楚個事情,不在乎脾土色黃,這是膽汁的色。可是雖然這麽說,古人這種治療所掌握的規律是對的,你象咱們用這個茵陳蒿湯,或者是茵陳五苓這類的藥啊,去濕去熱,那麽這個治療呢,永遠也是對的,古人隻是掌握這種規律,那麽這個脾的關係是沒有的,古人沒法那麽認識,不知道有這個物理的障礙而使著人發黃,他不懂得這個,所以古人一看到這個黃啊都是屬太陰,因為太陰是運濕呀,太陰有病不能運濕了,再要有熱,他一定發黃的。古人這麽個看法,這個規律是對的,古人說鬱熱在裏,那麽治療的方劑這都是非常正確的,現在我們這麽用還是有效嘛,所以我們研究古人的東西呀,我們要掌握這種規律方法,那麽至於這個古人這種說法,咱們現在這個辨證,尤其拿髒腑辨證,很成問題的,因為他搞不清,古人限於科學水平啊可要知道,你比如這個書吧,也就是一千好幾百年,兩千年了,那個時候科學還是沒有這麽樣的進步發展,沒法來認識,疾病的這個問題,它都關於生理病理呀,這是一種基礎科學的問題,那個時候沒有,沒有怎麽辦呢?人他也想解釋,他就是讓腦子想,或者就是拿現象當本質,這個土色是黃的,這個黃就是,咱們根據五行來說,脾屬土,土色黃,就這麽樣來看。盡管看的錯誤,那麽這個規律是一點不錯,尤其發病的這種情況,比方底下他說“小便難”,那麽在這個太陰病,我們方才講那節也是,如果小便利,這個濕熱能夠外躍,他不發黃,我們現在臨床上也是這樣的,大概的黃疸病啊都是小便不好,那麽我們治療呢也是去利小便,去熱,濕熱,那麽這一類的治療的手段,多咱都是對的,這是規律,古人對這個規律的這種認識法可是不對的。“與柴胡湯,後必下重”,這種內裏頭有濕熱,那麽柴胡這個藥啊有點疏泄作用,同時它去熱,解熱劑嘛,你再撤其熱,你再加以疏泄,這個濕熱下注,“脅下滿痛”,“頸項強”,這個頸項強,頸就是兩側,項就是後頭,人這個脖子兩側謂之頸,兩側頸屬少陽,項,後麵呢屬太陽,由於這個病,太陽也沒罷,少陽病也發生,所以他頸項強,根據這個脅下滿痛,頸項強,可以用小柴胡湯,這個證候啊頗象小柴胡湯證。
但是這個情形之下,什麽情形?“本渴,飲水而嘔者”,這個是水逆證候,本渴,可是一喝水就要吐,這就是我們上麵講的五苓散證,水逆。這個水逆裏頭這個水相當地多呀,而且這個水衝逆於上,那麽這個時候使柴胡是不行的,非用這個五苓散治這個水逆才行的,他這個就是茵陳五苓(散)來利水去黃,這就對了,這個柴胡湯不能用,要是用的話,不但後必下重,而且食穀則噦,這個水停得非常地多呀,水往上衝逆,你咽東西咽不下去,要噦逆的。這是個倒裝句,他說與柴胡湯後必下重,盡指著這個本渴欲飲而嘔者,上麵說這個不能食,裏頭就有個嘔啊,而且飲水也嘔,上麵沒說這個證候,底下說清楚了。根據上麵這個證候,他就柴胡湯了,也治黃啊,在這個《金匱要略》裏頭,黃疸篇就有,他說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那麽這裏也嘔,尤其這個證候正是柴胡證,脅下滿微痛,頸項強,這可以用小柴胡湯。但是他是注重在底下這一句話,是個倒裝句,他說是本渴飲水而嘔者,這麽個嘔,水逆,本來他渴,想喝水,一喝水就吐,這不就是水逆證嘛。要有水逆這類的黃疸,雖然有柴胡證,不能用柴胡湯。假設要用的話,就有後重和食穀則噦,因為這個柴胡湯啊不能治水逆,同時有疏泄胸脅的作用,去心腹間結氣、積聚,有疏泄的這麽一種作用,同時一撤熱,水勢更泛了,所以食穀要噦逆的。
這段書包含的意思非常地廣,那麽我們離開這個本文,這倒好理解這一段,根據上邊五六日,無論傷寒或中風,全要傳入少陽,這麽一個時期,那麽六七天更是了,五六天、六七天嘛。而且這個脈呢,已經有內傳少陽的一種征象,脈遲浮弱,不但傳少陽,而且表證也沒罷,還惡風寒,雖有裏熱,手足溫,手足自溫,但是裏熱不重的,還係在太陰,隻手足溫而已嘛,裏頭還是有濕。那麽這一係列的情形,少陽病不可吐下,後頭有的,我們講到少陽篇就知道了,表不解,更不能用下藥,那麽裏頭有停濕,不是有實熱,也不能用下藥,所以以上的這種情況,一概不能用下藥,而這個大夫反接二連三下之,這都錯誤,所以少陽證就該明顯了,脅下滿且痛,因為表證還有嘛,表證有,用藥不對頭,一定導致氣上衝的,表也不能解,所以不但頸強,項也強,頭項強痛那個項,所以太陽病也沒罷。那麽由於氣衝,水往上不往下,所以小便不利。那麽既有熱,小便又不利,非發黃不可,所以麵目及身黃,本文的意思就這個。可是這個時候呢,這個水往上逆得厲害,同時人渴,但是飲水則吐,這是水逆證,這種發黃,應該用茵陳五苓就對了,就是五苓散加茵陳,一方麵治水逆,一方麵去黃,而柴胡湯是不能用的,不能與。要是與的話,下利後重,而且食穀則噦。所以這個水逆證,雖有柴胡湯證,不能用。這還是論述小柴胡湯的應用。這段相當地大,內容相當地複雜,那麽古人啊對表、裏、半表半裏,古人通過對疾病的觀察呀,發現疾病萬變,在病位的反應啊,不出三個,一個是表,一個是裏,一個是半表半裏。可是每一個病位的反應,都有兩種證候,或陰或陽,陽有熱實,陰有虛寒,所以表有陰陽,裏有陰陽,半表半裏有陰陽,咱們開始講太陽病,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所以在一個表位上,也有兩種,一個太陽,一個少陰。裏證,根據我方才講這個,在裏位上也有兩種,一種陽明,一種太陰,所以在陽明病裏頭常有係在太陰的關係。所以這一段啊,不這麽詳細說不好理解
第99條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你看看這一段同上麵那一段證候差不多,那麽傷寒也好,中風也好,到四五天,五六天,六七天這個時候,一般都是多傳少陽病,在臨床上也是,這個感冒一過去,頭兩天,到三四天,四五天,它就傳少陽。“身熱惡風”,這個身熱不光傳少陽,裏頭也有熱,就是身熱,都是發熱了。惡風,表還沒罷。“頸項強”,你看他也擱個頸項強,兩側謂之頸,後麵謂之項,這就是既有太陽病,也有少陽病,所以頸項俱強。“脅下滿”,這就是胸脅苦滿了,這是有少陽柴胡證了。“手足溫而渴”,手足溫又渴,裏有熱,但是也不到整個陽明病的情況。在這個情形,所以是三陽並病的樣子,就是由表證傳入半表半裏,又係於裏了,裏頭也有熱了。
這個三陽並病啊,也應該取少陽治之,所以他用小柴胡湯,這是個定法。怎麽講呢?表證是可汗,少陽病不能發汗。裏實證,裏有熱可下,少陽病不能下,我們講到少陽篇裏都有,所以這個三陽並病,既有少陽病存在,又不能汗,又不能下,隻能夠取少陽治之,這是定法,在臨床上也是必要的。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這種情形,表證過去了,表證還存在,也還怕冷,怕風,可是呢少陽病相當地明顯,尤其胸脅苦滿,這是少陽病的部位,那麽他又渴,手足也熱,或者身熱,這裏頭也熱了,裏盛也有了,那麽這時候我們要用啊,就用小柴胡加石膏最好了,這一段也是的,不光他沒說,就說個小柴胡湯主之,我們在臨床上呢一般都用小柴胡加石膏,這個可以說是百發百中,這個在臨床上常遇到這種情況。
那麽這個同上麵不同的在哪,你們看一看,就是一個渴飲水而嘔,這個沒有,他渴,不是飲水而嘔,不是水逆,所以這個可以用小柴胡湯。那麽這個他沒說發黃,就即使發黃,有小便不利,也可以用小柴胡湯,沒問題的。那麽就是上麵那個隻用小柴胡湯不行,我們通過實踐,用小柴胡湯合用茵陳五苓,我認為是最好了,這是上麵那個,“柴胡不中與也”那個,那個用小柴胡湯與茵陳五苓合用最好了,因為什麽?因為柴胡證還很清楚嘛,但是隻用小柴胡可不行。那麽這一段呢,就是小柴胡湯證,所以就用小柴胡湯就行了。所以這個他就怕你上麵不明白,他在這裏又附這麽一節,99條就這樣了。那個“柴胡不中與也”,不是根據上邊的柴胡證而不得與柴胡湯,是因為有個“渴飲水而嘔”,這是水逆證,小柴胡湯不能夠用的,指著這一條來講是不行的。在這裏,這一節就證明前一條為什麽不能用小柴胡湯的意思。
第100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陽脈澀”就是脈浮澀,謂之陽脈澀。陽就指著外麵,浮取脈澀,但是按著呢脈弦,上下弦直有力,那麽這類的脈呀就是裏寒,外血不足,就是中虛有寒,那麽營衛不足於外了,所以陽脈澀陰脈弦,那麽這個是小建中湯的脈,中氣虛嘛,虛者生寒嘛。那麽中氣一虛,不能消化水穀,所以外麵營衛氣虛,陽脈澀,澀是血不足啊,津液不足脈也澀,這是一個說法。那麽根據這個,“依法當腹痛”,但是這個弦脈呀也為少陽脈,陽脈澀,真正少陽病,尤其到柴胡證這個階段,氣血也不足於外,血弱氣盡嘛,咱們頭前也講了,陽脈也是澀,那麽按著脈弦,這是少陽病,那麽小柴胡湯證呢也是腹痛,所以這類的脈,“法當腹中急痛”,這種脈依法應該腹中發急痛,這個急痛啊也可以說是拘攣痛,拘急痛,現於小建中湯。那麽根據這個脈呢,小建中湯脈是這樣的,裏有寒,弦主寒,也主疼,拘急痛啊脈也弦。根據裏虛寒而營衛不足於外,這是小建中湯證,那麽這個脈同時都存在。這個柴胡證腹痛也有這種脈,為什麽先與小建中湯?這個我們講很多了,裏要是需要溫補的,必須先救裏,這個是先裏後外,這個少陽在半表半裏,裏之外呀。這也是定法,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湯。那麽根據這個脈,既有小建中湯證,也有柴胡證,所以他先與小建中湯,也是先救裏而後外的意思。“不差者”,不差者不是一點沒好,總是這個疼沒完全好。沒完全好,那就是柴胡證的問題了,所以“小柴胡湯主之”。
這一段在臨床上也容易遭遇的,因為這個脈,小建中湯也是這個脈,柴胡證的脈也現這種脈。那麽根據這種脈,這個病人的肚子疼,這種脈應該肚子疼,所以“依法腹中當急痛”。那麽既可能是建中證,也可能是柴胡證,得先怎麽治呀?得先溫裏。這個裏需溫需補都得從裏治,這個裏需攻需下,那就先從外治,這是定法,我們頭前講很多了,這一段也是這樣。那麽也就是說是陽脈澀陰脈弦,根本這個脈呀既有建中證,也有柴胡證,在這個治療的結果上來看,所以先與小建中湯,這也是一定的治療的步驟,要是沒完全好,再用小柴胡湯主之,絕對能好的。
小建中湯這個藥啊,就是桂枝湯增量芍藥,原來芍藥是3兩,現在是6兩,這個芍藥就治拘攣痛,腹發拘攣痛。但是芍藥微寒,裏虛有寒,光用芍藥是不行的,得擱飴糖,大量飴糖,他擱1升啊,這個1升啊拿現在說是1碗,就那個茶杯呀1杯,我們平時開藥都擱1兩半,這個飴糖甜,是甜都能補痛,飴糖配合芍藥治腹急痛相當有力的,為什麽叫小建中湯呢,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桂枝湯是解表的,那麽這個方子就是治桂枝湯證,在桂枝湯的基礎上,中虛有寒而腹急痛,它是這麽一個用法。那麽這個方子也解表,有很多的裏虛而表不解,腹痛,這個方子也非常好使。咱們說甘溫除熱呀,這個方子也是甘溫除熱一個代表方劑了。腸結核腹痛發燒,我用這個方子治過,挺好使的。所以小建中湯還解表呢,不是整個建中,所以叫做小,不像大建中,大建中整個是溫裏補裏。
第101條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證而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這是一段,下麵應該還另有一節。凡柴胡湯證而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這是兩段。無論傷寒或中風,如果發現柴胡證,但見其中主證中一證,就可以用柴胡湯。這個主證是什麽呢?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這是柴胡四證。那麽不是說柴胡證這四個都具備,他意思是這個,其間有一個主證,就有機會用小柴胡湯。他這個話我們要活看,這一證也需要結合其他的脈證而來觀察,後頭有例子。並不是說非得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具備才用柴胡湯,不是的,不要這麽樣子看,而這四個主要症狀其中有一個,再觀察脈證可以用小柴胡湯的一樣可以用,不必都具。這是一節。
“凡柴胡湯證而下之”,這個柴胡湯證不應該下,如果誤下,那麽這個柴胡湯證幸而未因下而罷,柴胡湯證還存在,那麽這個時候還可以用柴胡湯治。“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這句話呀給後世造成很大的問題,這就說柴胡湯是發汗,它哪發汗呀,這個“蒸蒸而振”,蒸蒸是熱象,那麽服完柴胡湯之後,先蒸蒸然人感覺發燒,蒸蒸然,繼而打戰戰,“而振”,振就是就是振戰,打寒戰,然後發熱汗出,病就好了。這不是出汗嘛?其實這是冥眩狀態,哪有這麽出汗的。這是什麽道理呢?一個病,邪盛正虛的時候,我們吃藥要中病啊,常常發生冥眩狀態。冥眩狀態,古人有這麽一句話,咱們頭前也講了,就是“若要不冥眩,厥疾不療”,這是《尚書》上一句話。所以服了藥之後,有一種特殊的反應,不正常的反應,很嚇人的,你看這個也很嚇人的,折騰人啊,蒸蒸而振,這個蒸蒸不是個好發熱的樣子,這個人感覺裏頭啊其熱蒸蒸的,然後打寒戰,完了出一身大汗。可是這樣,這叫冥眩,這就是藥中病發冥眩。不是說服柴胡湯都這樣的,下之後,這個要注意的。那麽這個病誤給下了,挫傷人的正氣,體力虛衰了,可這個病還存在,這個時候與柴胡湯常發生這種情形,所以我們在臨床上要注意這一點,假設這個病人原起就是柴胡湯證,已經吃了瀉藥了,柴胡湯證還存在,給柴胡湯常發生冥眩,這時候你得告訴病人,不告訴他,非上急診不可。
蒸蒸而振,出一身大汗,他就嚇壞了。你告訴他這是冥眩,有這個情形這個病馬上就好。這個不是柴胡湯能發汗,柴胡湯不能發汗的,這是冥眩狀態,冥眩狀態常有這種情形。這個柴胡湯啊有這麽一個問題,常有這種反應。人要不虛,沒有這種反應,或者久不治,再者就是給吃錯藥了,傷人體力了,那麽這個時候柴胡湯證還存在,當然得與柴胡湯,可這個時候就常常地發生冥眩狀態。這個要告訴病人的,所以這個時候要給他吃這個藥,說你加小心,吃這藥有這種反應,可有這種反應非常地好,這個病馬上就好了。也有時候不發生這種反應,你身體不那麽虛,就不發生這種反應。發生反應不要害怕。它不是發汗藥,這個一般注家呀就根據這句話,說柴胡啊升散,把柴胡也弄個發汗藥,不是的,他就講柴胡湯有這麽種情形,如果下之後柴胡證不罷,可以與柴胡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這麽一個問題,發生冥眩狀態,蒸蒸而振,然後發熱汗出,但是病馬上就好。
第102條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那麽小建中湯也不光治肚子疼,那麽傷寒二三日,表還不解呀,但是中虛,血也少,血不足養心,心才悸,心中悸,悸就是跳。這個血少不足以養心而心中悸。表不解這就補充上邊這個小建中湯,不是光治肚子疼,小建中湯治腹痛那是如神,那非常好使。那麽無論是虛寒性的胃潰瘍,或者其他一般的腹痛,小建中湯都好使。但是小建中湯是由桂枝湯證而來的,它也解表,如果中虛有寒,血氣不足,這種表不解可以用它。那麽證候呢就是心中悸而煩,一般表證心都不悸。
第103條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太陽病已經十來天了,“十餘日”,他也就暗示已經傳入少陽而為柴胡證了。“反二三下之”,那麽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湯,而反一再吃瀉藥,“二三下之”嘛,到四五天的時候了,就是瀉下兩三天,接著不就是四五天嘛,“柴胡證仍在者”,這個仍在者,可見經過十餘日的時候柴胡湯證就發現了,所以他這個文章都這樣子。那麽經過十餘日,我方才講,已經傳到少陽,怎麽知道的呢?這句話就知道了,“柴胡證仍在者”。那麽也就是說太陽病在十餘日的時候,已經傳入少陽而發生柴胡證了,那麽這個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湯,他反二三下之。那麽下後了,到第四天、第五天了,柴胡證還不差,沒因下而罷,還仍然存在,那麽這個時候呢先與小柴胡湯,還是柴胡證嘛。但是由於這個誤下,把半表半裏的邪呀,大部分都引入到裏去了,他病於裏了,所以表有邪,你吃瀉藥,虛其裏,中醫講這句話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裏虛了,這表邪也趁裏虛而入裏。半表半裏少陽病,在半表半裏,沒到胃腸裏頭呢,吃瀉藥,也虛其裏,半表半裏之邪也陷於裏,這個就是的。
雖然柴胡證仍在,但是已經病於裏了。先與小柴胡湯,嘔還不止,心下急,這個心下就是胃這塊,胃這塊兒實得厲害,心下堅痛,又硬又疼,甚至於不可觸按,那是胃實得厲害。心下急就是覺得這塊痞塞不通,痞塞,急。急這個字,急是緊啊,裏頭沒有地方,感覺外邊急,心下這個部位不是。所以注家對這個集解是很多了,李東垣說是心下急就是那塊兒不寬綽,不寬快,這也通,反正。這個急呀就是不通,覺著這個地方小,不寬快,就像挺肥個人穿個小衣裳,緊,不寬綽,所以叫做心下急,也就是裏實較比輕微的,不到大承氣湯那個心下硬還疼,不到那個程度,隻是心下急而已。“鬱鬱微煩”,也不像陽明病那個煩躁得厲害,鬱鬱也就是默然,煩得不太重,說明這個病陷於裏,裏不是那麽個實法,所以他不用承氣湯。“為未解”,雖然與小柴胡湯,旁的證都解了,“嘔不止,心下急”還存在,這個病還是沒好呢,應該與大柴胡湯,下之就好了。半病於裏也,這就是由半表半裏由於吃瀉藥,而又病於裏,就是少陽陽明並病。
那麽為什麽吃小柴胡湯而嘔不止呢?大柴胡湯這個嘔比小柴胡湯這個嘔原因更複雜,小柴胡湯這個嘔隻是胃裏頭有停飲而已,有熱激動胃裏頭的停水,所以往上逆嘔。大柴胡湯兩個問題,一個與小柴胡湯這個原因同時存在,另一個關鍵是大便下不去,氣不得下行,都往上攻,所以心下急呢,這個嘔隻是用半夏、生薑是不行的,你還得想辦法通大便,導這個氣下行,這個嘔才能除。所以大柴胡湯與小柴胡湯都有嘔,但是大柴胡湯這個嘔用小柴胡湯不行,嘔不止,因為什麽?心下急解決不了,非用枳實、大黃不行。本來是小柴胡湯證,由於大夫誤治,二三下之,把這個邪又引到裏頭去了,那麽小柴胡湯證還存在,但是大柴胡湯證已經就有了,所以吃小柴胡湯那是對的,不是錯誤,但是由於嘔不止,心下急,這還有一半沒治,還得吃大柴胡湯瀉下就好了。
大柴胡湯與小柴胡湯的藥物組成是不同的,沒有人參了,大柴胡湯把人參去了。由於嘔得厲害,生薑加量了,你看生薑是 5 兩呀。由於心下急,他擱枳實、芍藥,芍藥也有點緩下的作用。那麽另外呢應該有大黃,這個書上大黃沒擱,不對,有大黃,大黃2兩,應該有,方後注的有,他說“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他說還有一個方子是有大黃的,“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這是林億他們在後頭注的。所以這本書有些錯誤,那麽緣起這個本不是一樣的,有的本沒大黃,有的本就有大黃。這個本就沒有了,其實應該有的。你看看小柴胡湯不擱人參,為什麽?在小柴胡湯這個階段啊,這個病由表往裏傳,就因為裏虛,血弱氣盡,所以加人參。加人參兩種意思,一個由於裏虛嘛,加人參使著病不能再往裏傳,同時也扶助正氣驅邪。這個大柴胡湯就不然了,這病已經進到裏頭去了,裏實了,裏實是病實了,那麽這個時候你再補裏不行了,你補裏了,就像咱們現在比方就是關門抓賊,你得想法去病了,病在那塊你補那塊就不行了,所以這塊兒非去病不可,這個人參反倒礙事了,不能擱。他擱枳實、大黃、芍藥,這是必要的。所以那個地方虛,邪沒到那你要補,邪已經來了,邪在那成實了,你非驅邪不可,那你還補什麽,補了,越補病越實,那就壞了。所以大小柴胡湯的藥物不同,主證則各異。頭一個,小柴胡湯這個階段,胃裏頭一點病沒有,邪沒進到胃裏頭去,那麽加強胃氣,使得邪不往裏頭波及,而且扶正以去邪,那是對的。邪已入於裏了,你再補裏就壞了,補裏也是補邪了,所以這陣兒非去邪不可。邪去了,邪一去,病治了。所以這個用藥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臨床上也是這樣的。所以這個表證,表實的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補藥,這個我親身遇到過,這也是年頭很多了,也是個挺有名的名醫呢,遇到一個咱們現在說就是溫病啊,那熱得很,他給人吃的就是銀翹散這類的藥,同時給加鮮生地。北京早先有個陋習,愛用鮮生地這個藥,說解熱。那個不行,它是補藥啊,是強壯性的一種寒性解熱藥,那當時這個表實證的時候你擱上就不行,所以這個人啊後來這個病用得相當得重,就這個生地,他用得相當的重,用了 8 錢吧,我記得,後來我給看的。所以這個表實,你攻表,補藥是用不得的。裏實,病實於裏,也不能夠補,所以裏實證這個實都是這麽實的,我跟你說說。病實人虛了,這就壞了。你是補,這個病不受補了。攻病,人受不了了,這要死人,我們講陽明病的時候就有了。陽明病的死呀,他這個本病的病實,一攻就好,所怕在哪呢?怕人虛,人虛得厲害了,那你動不得手了,所以這個陽明病有急下證嘛。這個病來得非常的猛勁,非及時攻下不可,稍一延誤,這個人體力虛衰得厲害,這個病來得非常的猛,這就是不能救治了,你再攻人受不了,這後頭講的。
在這我們講的大小柴胡湯的問題,大柴胡湯為什麽,病傳進去,當然人也虛了,為什麽不擱人參呢?擱不得。這個賊進屋子了,你把賊得攆出去,關上門子還行嘛?關上門好,它和你拚了。這是用藥的一種規則呀,你看古人這個方劑就明白了。
第104條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雲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下之以不得利”,這個以是錯的,應該是而,把以改成而字對。本來是太陽傷寒,已經十三天了而不解,當然這個病是傳入半表半裏,而又係於裏了。“胸脅滿而嘔”,這是柴胡證,傳入少陽,所以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這是陽明病。日晡所就是日將暮的時候,古人說就是申酉時了。這個胃裏頭要是實,熱結於裏,常在日暮所的時候特別發熱。這個潮熱啊也有兩種解釋,古人把潮熱解釋成什麽呢,解釋一個定時,日晡所嘛,在這個定時來熱叫潮熱,不對的。這個潮熱就是其熱如潮啊,潮熱它厲害,其勢來得洶湧,陽明病就是這樣子,這個熱,其熱如潮。它要日晡所發熱謂之潮熱,那它就不叫日晡所發潮熱了,所以兩種說法還是我後頭說這個對的,潮熱就是其熱洶湧,所以陽明病蒸蒸發熱,蒸蒸,這個熱從裏頭往外蒸,蒸蒸發熱。“胸脅滿而嘔”,說明病已傳入少陽而為柴胡證。“日晡所發潮熱”呢,病由半表半裏又傳於裏了,而有陽明病的這種情況了,所以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已而兩個字也是多的。日晡所發潮熱,微利,在《玉函經》上大概都是微利,沒有已而。已而就是然後,就是日晡所發潮熱之後下利,這麽講也行,不是不行的。但是這個意思呀,就是既有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微利。這個微利也是陽明病啊,它是熱利呀,可是在這地方還不知道是熱利,底下有解釋,這個是吃錯藥的關係。那麽根據上麵那個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這就是少陽陽明並病,就是我們方才講那個,既有少陽病,又有陽明病,就是少陽陽明並病,也就是大柴胡湯證。這個微利一會兒再講,現在先不要(講)。“此本柴胡證”,那麽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這是少陽陽明並病,就是少陽病沒完,陽明病就發生了,所以日晡所發潮熱,那麽這是大柴胡湯證了,這個“此本柴胡證”就指著大柴胡湯證說的。而用大柴胡湯下之不會得利的,下之而不得利,這個下之就指著用大柴胡湯。“今反利者”,那麽現在微利是為什麽呢?在這提到微利了,“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這是由於這個微利不是這個本病應該有的,就是既便吃了大柴胡湯也不會微利的,這是醫以丸藥下之,是非法的治療。這個丸藥下之指著溫性瀉藥,指著巴豆,古人常有這個巴豆下劑。這個巴豆是熱,本來是個熱病嘛,吃巴豆哪行,所以非其治也,但是巴豆的瀉下非常地劇烈,所以藥後啊,這個丸藥一半時是不完的,這個人還是有微利,它是這麽來的,這是非法的治療的結果。
那麽現在這個病人還潮熱,說明還是裏實,那麽當然還是有胸脅滿而嘔了,他既有柴胡證又有裏實證,還是少陽陽明並病了,可是他吃過巴豆了,裏虛了,他微利,那麽這時候大柴胡湯不大怎麽適宜了,要緩一緩,“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先治這個胸脅滿而嘔,這個少陽共裏來說,少陽在外,陽明在裏,這個外不是解表了,這是指著少陽與陽明這個位置上來說的。“後以柴胡加芒硝湯”,那麽然後用小柴胡湯加芒硝去潮熱。這個胃家實呀隻是實、滿、脹,不用芒硝,隻用小承氣湯就行。有潮熱,你非用芒硝不可。這個芒硝共這個石膏都是大寒藥,解熱,那麽這個大黃呢也不能說不去熱,但是解熱的力量照芒硝差得多,所以他不用大柴胡湯,這個時候就因為瀉下之後,人虛了,還以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上芒硝,通其大便,解其潮熱就行了。這個柴胡加芒硝湯也是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就因為吃完瀉藥之後的關係,不然的話就是用大柴胡湯就可以,那麽如果熱甚,可以加石膏。那麽這個方子就是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半夏、大棗,這不就是小柴胡湯嘛,另外加上芒硝。
這個份量啊,你們看這個份量與原方不同了,古人是這麽用的,把小柴胡湯煎出來了,吃一煎,吃二煎,最好那一煎,古人一煎三劑,他吃了兩次,最後那次加上芒硝,就是這個份量。就是柴胡證啊取三分之一加芒硝,先用小柴胡湯。我們現在用呢,就是小柴胡湯裏頭加芒硝。可是應該先吃小柴胡湯,先服小柴胡湯,你先不要加芒硝,小柴胡湯吃完了,你再另開一個加芒硝的。古人這個方劑的藥量啊不是把這個量縮小了,他那個一煎三劑,一劑是分三次吃,吃了兩次,最後一次,一回吃一碗啊,一升嘛,把那一碗藥留著,後來他擱 2 兩芒硝,再拿鍋溫溫,他是這麽一個辦法。所以這個方子就治小柴胡湯證,大便不通發潮熱,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你看後頭寫的,這八味藥,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把渣子去了,然後擱芒硝,是芒硝都要這樣,芒硝不要煎,可是擱裏頭不化呀,再上鍋溫溫讓它開就行了。
第105條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這裏的丸藥就指著巴豆劑了。不但少陽陽明並病,吃那種丸藥不行,真正的裏實證吃那種丸藥也不行,那個是下寒的。“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已經傳入於裏叫過經,發譫語了,發譫語了就是裏頭有熱了,以有熱也,就是胃中有熱,熱結於裏就發譫語嘛,胃不和。“當以湯下之”,應該用承氣湯就對了。“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那麽看這個病人現在呀小便自利,小便自利就是小便多,小便多呢這個水份從前陰奪去了,這個大便當硬,大便應該幹。“而反下利”,這個病人這個挺奇怪,他反倒下利,這值得研究了,就是我方才講那個,陽明病初起的階段,大便不幹的時候,熱越來越亢盛,人的體液越來越喪失,一方麵汗出,一方麵小便數,所以他辨證為陽明病。那麽這個呢,譫語說明是胃有熱,而且小便也多,大便應該幹才對,而反下利,看看他脈吧,“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這個脈不會調和的,後麵講三陰篇裏也有,如果真正的陰寒下利,譫語是相當危險的病,那個譫語不是隻是說胡話了,屬於躁擾不安,那是陰陽絕離的跡象了,病要那種情況脈一定微絕(厥)的,微細而且四肢厥冷。那麽現在這個人脈調和,所以不是陰寒自下利,這是大夫給吃錯藥造成的結果,裏頭並沒有虛寒,所以脈調和。下利還脈調和,說明不是虛寒的自下利。那麽現在這個譫語,脈調和,說明還是實,不是虛寒的問題,“調胃承氣湯主之”,這個還得給吃承氣湯,他隻是譫語,胃氣不和而已,吃調胃承氣湯就行了,他沒有大實大滿大痛的那種情況,所以不要吃大承氣湯了。
那麽這個是接著上麵講的,所以這個丸藥,是非法的治療,所以中醫用藥不是光讓他通大便,咱們現在大便不通了,讓他通通大便,那麽你灌灌腸也行啊,不是那樣,得去病,他是熱結於裏,你非得用寒性的瀉下劑不可,尤其用承氣湯這個湯劑。那麽裏頭有寒實,那可以用巴豆劑,它是溫下藥,所以不隻是通大便為目的,那就錯了。所以這個熱結於裏得用寒性的瀉下劑,巴豆這種丸藥是吃不得的。這個是接著上邊,他說不但少陽陽明並病吃這個藥不行,就是真正的裏實,承氣湯證,你吃這個藥也是不行。而且這個脈上呢,如果不吃這個瀉藥,脈也不是調和呀,脈絕對大,陽明三日,其脈要大,而且大實有力,不會調和的。由於吃瀉藥了,這個脈才調和。那麽虛寒下利呢,脈也不會調和的,要微絕(厥)。他既不微絕(厥),說明他不是自下利,陰寒下利,不是的。他是由於誤下,誤下脈還調和,所以說不是誤下,脈決不會調和,是實的,實而有力的脈,大。那麽“今反和者”,說明裏頭還是實,所以他用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在頭前有了。
第106條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在這個階段上,不好,就是不愈、不解,那個有的時候,一般說傳裏了,這個病有表傳到半表半裏到裏,到裏,它就無所不傳了,一般是傳裏而發生陽明病的,但是也有熱結膀胱這個部位的瘀血證,熱結膀胱不是熱結到膀胱裏頭了,而是部位,古人說關元、膀胱,冷結關元等,它隻是部位說的,這個瘀血證常在少腹這個地方,因為人它是一個站立的液體的東西都向下尤其咱們現在說這個瘀血,那西醫所說血栓這一類的,這一類的東西最常結在腹骶,所以這個腹骶盆腔這個地方,你看這個結構生理缺陷就有,靜脈網血絲就那一點,當然女人指子宮了,男人也就指那個地方,也就是說膀胱與大腸夾的那個那個地方,所以,打架小肚子不是全是血,為什麽呢?就是膽內出血那個地方的靜脈網呀,血液相當的多,因為血性就下,那個地方老存血,由於血液常在那個地方,所以熱結膀胱呀!不是膀胱裏麵有,這個病呀,不是那個事,咱們也說這個東西,病太陽之腑,這是錯的,膀胱一點都沒病,哪裏是那個事呀,太陽之腑有病了簡直就是瞎胡扯,其人如狂,就是這個有瘀血證呀!與這個腦係上大有關係,這個我們在臨床上,我也曾經用這個法治很多,所以精神病呀!它常常都是有瘀血造成的。瘀血他這個東西,隨著血液循環呀,這裏頭有這個,古人管瘀血叫惡血,晦惡之氣呀他最容易衝擊大腦了,所以其人如狂,甚者發狂。真正的精神病有瘀血,用這個方子也較好使也很多,血自下,下者愈,也有這樣的,有了瘀血他自己就下,如果瘀血下去,這個病也必好。如果血不是下,雖下而也沒完全下,下得不夠,這個病也不能好的。那個也得用藥下,用藥下總的來說桃核承氣湯,可是一樣,它講的是表證呀!太陽病呀,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它和陽明病一樣,陽明病也是其外不解尚未可攻,這個它不在胃在少腹,那麽如果有外證呢,你先解外,那麽解外就用桂枝湯了,如果有麻黃湯證你可以用麻黃湯,沒問題。外解已,沒有表證了,但少腹急結者,其人如狂,而少腹的地方又急,急就方才講那個急,就這個地方覺得撐的慌,為急,我們常講的心下急,一樣,同時也結,拿手按著有抵感,乃可攻之,這個時候隻是少腹這個地方有毛病,可以用桃核承氣湯。
這個方子是調胃承氣湯,還是攻裏呀!裏有熱加上桂枝桃核桃仁,這個桃仁這個藥是祛瘀血相當有力量的藥,我們最常用了,因為桂枝,又其人如狂了,他這個晦惡之氣往上衝,這個桂枝,降衝氣的。不然的話腦袋好不了他以調胃承氣湯加上治上衝的桂枝祛瘀血的桃仁所以這個方子,他在調胃承氣湯的基礎上,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呢,有承氣湯證,就是調胃承氣湯證,氣上衝內有瘀血其人如狂者,回到少腹急結,這都是調胃承氣湯的證侯,就是調胃承氣湯證、氣上衝,少腹急結,其人如狂者,就是這樣子就可以用了,這個其人如狂呀,在這個瘀血證裏頭,尤其是急性發作的最多,那麽我們再討論討論這個病是不是這個瘀血就是在這個太陽病的這個階段上呢?造成的呢,不一定,這個瘀血呀都是在人體裏麵有潛伏,這個多種原因的。但是熱病的時候也能夠使之有,裏頭有瘀血,就是內出血了,傷寒論由內出血的情景,但是呢,不能用他桃核承氣湯當時這個出血不是瘀血,他不如狂,他隻是便血,腸傷寒有便血的咱們用桃花湯那種方子,後頭在少陰病裏有的用桃核承氣湯的機會沒有,這個瘀血呀都是人們內平時有所潛伏,那麽在這個傷寒也好,一般外感也好,也能夠誘發瘀血瘀熱的發作,所以這個古人呢,說這個熱結膀胱,尤其這個書也有這個話說太陽隨經瘀熱在裏,這些話是古人一種測度的說法也都靠不住了,是不是這個瘀血治療不對?那是對的,這種規律就是其人如狂,少腹急結,你用桃核承氣湯都會用都對,這種規律方法是毫沒問題的,古人從經驗裏得出來的。是不是由於太陽隨經瘀熱在膀胱啊?這值得研究,有的是不得太陽病,瘀血證也發作,也有這種情況,那你怎麽說呀?不是,現在咱們居然間把這段他說是太陽腑證,太陽腑證就是膀胱病呀,你看看這個是膀胱病嗎?與膀胱一點沒關係呀,不是膀胱病。
第107條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這又一個柴胡劑,那麽傷寒八九天,全是五六天之後了,言外的意思就是傳入到半表半裏,而為柴胡證的怎麽一個階段。那麽這個少陽病尤其柴胡證不能吃瀉藥,下之胸滿煩驚,這個你的看少陽篇,少陽篇有這麽一段: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這個少陽病在胸腑腔間,熱邪在這裏,你要吃吐藥或者瀉藥啊,我剛才講了:虛其裏,裏麵沒有病,那麽這個熱啊盡往裏邊去,不但熱往裏去,若裏麵夾著飲,這個飲也要往上攻,胃虛嘛,都往那邊湊。那麽這個就是由這個胸滿煩驚知道以前是柴胡證。誤下了,這個少陽病所以胸滿,就是胸脅苦滿而不去,而且煩而且驚,這個驚呀都是熱攻衝頭腦的一種情況。胃虛了,那麽邪熱客氣都往胃上麵跑,所以這個水也能上不下,小便不利,譫語,熱到裏頭了所以就說胡話了,所以胃中燥則譫語,胃氣不和了,一身盡重,這個水往上,不往下走,一身都沉,而不可轉側,轉側相當困難。這就是給治壞的病,本來他是個柴胡證,吃了瀉藥又引邪入裏,而且裏飲邪熱之氣跑到胃這塊來了。小便不利,身上停水,精神雖不是如狂也是驚恐,這都是一種精神官能症,和腦係有關係。這就是熱,他往上攻,所以他用了柴胡加龍骨和牡蠣來治療。
那麽這個方子呀是小柴胡湯加的是龍骨牡蠣,鉛丹,桂枝,大黃這些藥,那麽還是用這個柴胡劑,還是這個胸滿而煩的,這個驚的用鎮靜藥,龍骨牡蠣鉛丹都是這個,龍骨牡蠣治這個精神失常呀、神經官能症用龍骨牡蠣機會最多,尤其人這個煩驚呀,胸腹跳呀,用的機會最多了,這個鉛丹與龍牡一樣也有鎮靜的作用。這個鉛丹我不常用,這個鉛丹是有毒的,你用這個藥分量你要注意,其實不擱鉛丹一樣有效,我就常不擱,他由於有譫語,有熱所以用大黃,那麽氣上衝呢就擱桂枝,那麽這個就治小柴胡湯證,氣上衝,有煩驚這種情況就可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在一般精神病裏頭也有用的機會。不純粹是瘀血證,也有精神失常,用柴胡劑,柴胡劑這類的藥與腦係就有關係,你看看小柴胡湯證,默默不欲飲食,這個默默就是渾渾然,所以用小柴胡加味我們對神經官能病呀,尤其加龍骨牡蠣大黃之類的藥。用大柴胡湯加這個和小柴胡湯加這個都行。也看情形了,這個是小柴胡湯加這個藥,這個鉛丹呢但能不用可以不用,用他普通開3克也毫無問題,你要大量開容易中毒的。
今天咱們就講到這了,在我們的應用中幾率,柴胡劑應用比較少,我們治神經官能病呀假設這個驚,心悸,驚懼有用的機會。
第108條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這一條和下一條都有問題的,那麽就這個證候呀,腹滿譫語,是陽明病,胃不和者譫語嘛,腹滿他裏實,開始得的是太陽傷寒,腹滿譫語就是傳裏了,傳裏發生陽明病了,但寸口脈呀還浮而緊,太陽傷寒表還沒撤呀,還沒罷,那麽說明是太陽陽明並病,就是說太陽傷寒傳裏已經發生腹滿譫語了,但脈還是表證沒罷的脈,仍脈浮緊,那證侯來分析呀,這是太陽陽明並病,那麽這麽鬧的肝乘脾這就不知道了,所以這不可理解的,名曰縱。刺期門。那麽這一段呀在《醫宗金鑒》中說這個一定有錯誤,我認為也有錯誤,前後語言不通俗,那麽刺期門穴就好理解了,去胸隔的邪熱,那麽這一段沒有胸隔的症呀,他有胸脅苦滿可以勉強說,隻是腹滿譫語這是陽明病,脈浮而緊是太陽傷寒脈,那麽隻能說是太陽陽明並病,下麵的話有錯,有遺誤,這個《醫宗金鑒》就這麽說,那麽各家說法也有不一的,不一的也說不出道理來,這我也都看過。
第109條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太陽傷寒,發熱,表證呀,嗇嗇惡寒病在表,咱頭前講過了,傷寒發熱惡寒嘛,嗇嗇惡寒就是表證的就是然嗇嗇惡寒,表證一個名字,大渴,裏有熱才大渴,本來太陽傷寒他要大渴也是病於裏,渴而欲飲水所以其腹必滿,他是大渴欲飲嘛,飲的多肚子就滿,那麽由底下這些症狀,自汗出,這個傷寒是沒汗的,自汗出當然這個表就自解了,小便利,這個水也有出處了,雖然有渴飲,一時腹滿,但是小便利,水有去路了,這個滿也自能消的,這樣子其病欲解,這個是沒什麽大問題的,底下弄個肝乘肺也不可理解,這與肺也沒關係,名曰橫。也刺期門。
這倆段你們回去看看《醫宗金鑒》就有,他說這裏頭絕對有遺誤,各家也沒說出個子醜寅來,所以這個書錯誤也是有的,而且擱到太陽篇裏有沒有意思,以後也沒提到肝乘脾、肝乘肺的證治。這倆段根本都是太陽陽明並病,太陽病沒罷,陽明病顯了,隻能看到這個,那麽說這個縱與橫,都是肝移熱於脾,移熱於肺,有問題的。
第110條
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以前的書也談到火攻的危害,以下這些段落呀都講的這個火攻對治療的危害。“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這句話是個倒插句,接著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這一段呢主要內容是火逼取大汗,傷津液。太陽病,二日反躁這頭前咱們講過,發病一日,太陽受之嘛,脈若靜者為不傳也,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一般說太陽病在一二天的時候並不傳,那麽這個在二日反躁,這個躁,就是胃不和者躁,煩躁,那麽這個說明什麽呢?說明表多熱,所以傳裏迅速,在第二天的時候就有傳裏的這麽一個預兆,人就是煩躁,那麽這說明裏頭有熱了,裏頭有熱更不能用火攻,而反熨其背,所以擱個煩躁,他不經常,經常這個太陽病呀在一二天裏不這樣,他不傳裏,也有特殊,這一段就是說這個胃傷多熱的人,所以說二日就有這種情形了,既裏頭有熱更不能用火攻,而已凡熨其背,古人有這麽一個用磚和瓦,把他燒熱,那布把他包了,也有擱醋的也有不擱醋的,在人身上熨,用熱的力量使人出汗,這是古人的一個……就是說胃中幹啊,胃中幹而不和,一定要躁煩,而發譫語,所以躁煩,必發譫語。原來就躁,那麽由於這個火熱入胃,胃中幹,那麽這個躁更加重,以至於說胡話,譫語就是說胡話。底下這句話,他說這個病的預後,那麽到十餘天的時候,這個病主要由於胃中幹,喪失津液太多了,大汗出;那麽津液恢複了,那麽這個病自然就能夠好。
等到十餘天之後,如果這個津液恢複,可是仍要這個發生冥眩狀態,振慄,就是打寒顫,戰栗。自下利,那麽津液達到下麵,所以,它就胃幹,胃氣不能布於,尤其不能往下布。那麽要是胃氣恢複了,津液也恢複了,那麽氣由上注於下,發生振慄,而自下利,這個病就好了。這是一個倒裝句,這句應該擱在後頭。“顧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這是接著上麵,躁煩,必譫語,這說明胃中幹,而且有熱,火熱入胃,胃中水竭,所以汗,底下沒有,隻能夠從腰以下不得汗,隻能上頭有汗,他由於津液枯竭,不足以利下。欲小便,不得,老想要小便,但是小便沒有。“反嘔,欲失溲”,這個反嘔有兩個問題,一個它是熱往上湧,一個是由於下麵還是有一種水飲、飲是飲,津液是津液,津液是由胃所生的,就是穀氣,那麽人的身上的水分是相當的多了,人身上的重量以水分為最多了,由於熱往上,激動人身上的水氣也往上逆反,所以也嘔。那麽衝著這段的治療,哦,這個沒有作出治療,這段後頭有。凡是嘔啊,都是有水往上逆。所以這個嘔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熱湧,一個由於這個熱激動裏水而嘔逆。“欲失溲”,水火這兩樣東西是不並存的,熱上,那麽排出一定的水分,所以汗多。所以陽明病就有了,陽明病發過汗,小便也數。
那麽,欲失溲,其實沒有多少,欲失溲者,這有兩種問題,一個是穀氣不能下,不能布於下,下麵虛,那麽小便失於溲者,它要小便不解的,但是又沒有津液,所以欲失溲,老象要失溲,但是而無溲可失,就是沒有尿。足下惡風,那麽人身上的體液不到哪兒個地方,哪兒就虛啊,所以津液不布於下,所以足下虛而惡風。大便硬,這也由於胃中水結啊,而大便是硬的,大便硬的醫法,小便當數,這是定然的,常常說水穀不別,腸子裏有水,大便溏,小便不利。反過來,大便幹大概要小便頻數的,按一般的前後二便的規律,那麽這個情況不是,小便不但不數,而量也不多,欲失溲就是從這句話,既不多,那為什麽呢?就是穀氣不得下流。大便已,就照了這句話,十餘日,振慄,自下利,此為欲解也。這句話它放到頭前了,就接著十餘日,十餘日,發生振慄這個人同時他下利,在這以後,頭卓然而痛。頭卓然而痛,驟然間,卓然,突然也,也是很明顯,就是這個人到這個時候,津液恢複了,胃氣扶正的時候,振慄,自下利,頭卓然而痛,這是一句話,一起的文字,分成了兩份,前後倒插句。其人足心必熱,這時候這個人啊,底下不惡寒了,而還感覺足下熱,其下必寒冷而足心有熱。穀氣下流故也,所以這個病就好了。這時候胃的津液恢複了,穀氣也下流了,病就痊愈了。這一段主要是說明這麽個問題,他有表證,如果裏有熱,更不能用火攻,如果用火攻的話,亦助其熱,實際上表還未解,那麽由於熱迫使大汗出,喪失津液,裏麵的水分更枯竭了,尤其是胃,這時候這人胃氣不和了,一定要躁煩,譫語。由於津液虧損,他的汗隻能在上半身,腰以下沒有汗,我們人身上的一切的機能全仗津液與血液(內經上的話),胃氣嘛,脾為胃行其津液,津液到哪,哪能行,所以到手,手能握,到足,足能行。這個津液不能到下麵,所以小便也失禁,但是沒有尿,欲失溲,不是真正的失溲,足下也寒,津液達不到那,這是這個病理的前後的情況,可是這種病看看,但是沒有特殊,沒有什麽特殊的險惡證侯,他是一時的大汗出,裏有熱,津液虛。這種病能夠治好的,自己好的。如果自己好的話,也不是三天兩天能恢複,十餘日的時候,津液恢複了,胃氣和了,穀氣也能下顧了,可是他要發生明顯。凡是虛證,我們先前說了他自愈的時候,用藥對頭了,好了,都要發生冥旋,冥旋?是病欲愈的一種反應。這個病症愈冥旋的樣子是振慄,自下利,頭卓然而痛,這個病也就好了。這段主要講這個,火攻啊,使內熱加甚,胃中水幹,而為上麵所述的一係列證侯。
第111條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撚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這條關乎生死的問題。太陽中風,太陽病有兩種,一種是傷寒,無汗的;一種是中風,有汗的。太陽中風這種證候啊,他是津虛多熱,所以桂枝湯所主證侯沒有不發熱的。假若以火劫發汗,不得了,用麻黃湯肉桂心以火劫發汗迫使大汗出。邪風,就是風邪了。風邪這句話,有語病,等將完了在談,外邪使人發熱,他本身也是熱,再被火熱,又加以被火,用火開始迫使發汗了,其勢如焚,本來就熱,續之以火,邪熱因火而盛,加重火熱,所以血氣流溢,血氣流溢這四個字也挺複雜,它是血流散,而氣溢出。血流散於脈內,血在血管裏頭,古人認為血管裏頭就是血,血流散於脈內,氣呢,血管外頭的這種液體就是氣,而氣逸失於脈外,逸失於脈外就是汗了,所以血氣流溢,溢者,溢出也。失其常度,人的氣血在一定的時候是有常度的,這種物質,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兩陽,外邪為熱,用火攻,火也是熱,熱者為陽,所以兩陽相熏灼。
本來有風邪,又被以火攻,這就是兩陽。兩陽熏灼人的什麽地方呢?就是肌肉啊,筋骨肌肉。其身發黃,這個發黃不是黃疸,火熏的呀,我們通常講溫病,用火攻之,其身如薰黃,像火熏的發黃。陽盛則欲衄,熱往上亢,陽熱亢於上,人一定要出血。陰虛小便難,水竭於下,那麽小便就艱難了,欲小便而不得。和上麵的一樣。陰陽俱虛竭,這個陰陽,它指氣血來說的,那麽氣血就是血管外血管內液體全虛而且少。俱虛竭,身體則枯燥。我們講竹葉石膏湯,身體羸瘦,喪失體液太多,人馬上就瘦下來了,就像衄家不可發汗,發汗額上陷。都一個。津液喪失,喪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體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熱。但頭汗出,劑頸而還,熱當中,熱氣往上攻尤其津液虛,他身上不出汗,隻是腦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沒汗,以上有汗。劑頸而汗。腹滿,微喘,熱往上湧,同時裏頭也幹了,胃裏頭有燥結了,燥結列於腹,壓迫腹膜,就腹滿,微喘。口幹咽爛,就是熱太甚,熱壅於上,口幹,嗓子也燒壞了。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幹,大便硬,陽明內結,一定要說胡話,甚者至噦,這個津液再虛到家,胃氣也就要敗了。至噦,這是虛極影響髒器機能,尤其胃到了這種極其危險程度了。手足躁擾,那麽這時候人體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腳躁擾,沒處擱,沒處放,但人是不知道的,所以緊接著講撚衣摸床,這是最險惡證侯,撚衣襟邊,摸床沿,人要死的時候,是有這種情況,這是病實證虛了,人身上的機能虛到家了,他沒意識的舉動,所以撚衣摸床,什麽也不知道這是危乎殆的。如果津液要是恢複,小便利了,其人可治,否則就不行了。那麽這一段與上麵不同,比上麵嚴重。尤其虛,津液虛而有熱,更不能用火攻。頭一段隻是裏有熱,並不虛。如果是太陽中風,要是用火劫排汗,更危險,這段主要是這個問題。
第112條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這段說的是太陽傷寒了,上麵說的是太陽中風。太陽傷寒,他不虛,表實證。傷寒,沒有汗的太陽傷寒的這種類型,如果以火迫劫之,劫之,就是劫汗,劫使大汗出。亡陽,必驚狂。如果是大汗,汗出太多就亡陽,亡陽,就是亡失津液,那人一定要驚狂。為什麽要驚狂呢?這裏頭過一會兒再討論。方才的風邪我要說還沒有說呢。由於大汗出,桂枝加甘草湯的“心下悸,欲得按”,大汗出,傷津液就亡失血液,津液喪失血液中的液體也喪失了。血不足以養心,心氣虛,他就微驚微悸,這是一。第二呢,他本來就是傷寒,而以火攻迫出大汗,邪熱返助,火熱返助邪熱,熱更加重,又由於大汗出而導致氣上衝,上下體液驟然間失調,下邊的體液就往上,衝氣、邪熱攻於腦,也發於驚狂,所以這個驚狂不僅屬於心髒,腦係也有,所以亡陽必發狂,亡陽兩字用得相當的好。由於火熱,不到亡陽的這種程度,未必驚狂。如果達到這種程度,一定要驚狂。第一個,血不足以養心,心怯則驚。另一個導致氣上衝,氣上衝,不斷熱往上衝,也導致水也往上來,影響腦係,也使得驚。驚狂已經達到臥起不安,這個要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就這個方子來看,我們知道驚狂也與水有關係,因為它用的是蜀漆,蜀漆就是常山苗,它能夠去水飲,治內裏頭有痰結;也是一個安神藥和龍骨牡蠣差不多,都能治胸腹動悸、發驚發慌,就是現在說的神經官能症,有鎮靜作用。這個方子是以桂枝去芍藥湯為基礎,可見這個胸滿,張仲景講這個桂枝去芍藥湯“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那麽這個用桂枝去芍藥湯的基礎絕對不是胸滿,它這個胸滿就我方才說是汗出太多,導致氣上衝,下邊的水也伴隨氣往上衝,胸滿動悸而臥起不安。它這個表未解,以火排泄大汗,所有呢,仍然用桂枝湯,傷寒原本是無汗的,一定是大汗出,到亡陽的階段了,這時候表雖然未解但不能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它由於氣上衝的厲害,上邊衝下邊虛,所有去芍藥。用桂枝去芍藥湯還是治胸滿表不解,另外有些神經症狀,他加安神鎮靜藥,裏麵用蜀漆、龍骨牡蠣。也就是說這個方劑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精神失常,有驚狂而臥起不安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子。這是根據這個方劑來分析這個證侯。
上麵我說的風邪的問題,作個討論。可見仲景這個書啊,它也說邪風在人身上似的。所以也是錯的。這在中醫的理論上,中風傷寒,我講了,不要以為真有什麽風中到我們人體了、有寒在人體了。中醫啊,這句話有語病,其後是很多的不科學的說法吧。說桂枝是祛風的藥,麻黃是散寒的藥,其實是不是由風帶來的,由寒帶來的啊,沒有。即可是我們這個病由於受風而發作,它不過是個誘因而已。這個風是誘因,這個風不能呆在人身上,就像我們觸了電,觸了電有什麽證侯你就治吧,不能說電還在你身上啊。沒那個事。所有研究中醫,它的規律對不對,仍然是對的,到現在也是。我們對這個太陽病,兩個類型。一個類型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古人叫中風,我們現在叫中風也可以啊。還一個類型,就是發熱無汗,身體疼痛,甚至於不汗出而喘,這種情況,這個就叫傷寒。就這兩個類型。現在人在臨床上這個類型還存在,這個規律是古人通過實踐發現的一個客觀存在,多年也不會變。我們治療也不會變,桂枝湯的確就是治發熱惡風汗出脈緩這一類的表證。是不是有祛風的,這個值得研究。所以我們研究中醫,這些個地方要注意的很。那麽這些理論站不住腳,站不住就不要這麽來認識它,我們現在應該重新認識。我認為研究中醫應該這樣,要不然,就是不好的,明明是不科學,咱們還是說那就是風,就是風邪在身上,這個藥還是驅風的。這個東西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他無法認識它。惡風,中風病它是惡風,惡風就是風,風邪在身上的,傷寒的惡風和惡寒差不多,沒有汗的,古人就認為是寒。後世的溫病說夏天的酷熱也跑到身體上來了,藥治療也是祛溫祛熱。這個也值得考慮,不能說發病這東西,而且這也不是主因。現在知道的傷寒是有病菌的,身上潛伏病菌了,因風因寒而誘發,僅僅是誘因而已,主要還是傷寒杆菌。這個地方研究中醫,古人錯了就是錯了,認為風邪,後世多了,風為陽邪,甚至腦溢血,也認為是風,也得祛風。醫學上很出了一些個偏差。這個地方,我們研究中醫呢,古人掌握的規律是對的,多少年也是對的。通過實踐,通過對規律的認識,那時候限於科學水平,他滿腦子在想,在從現象到本質,我們說的中風傷寒就是拿現象當了本質了。中風由於出汗而怕風,他就說這為風邪他就起名叫中風。傷寒就是惡寒。古人的這種說法當作術語來看呢還行,真就認為風在這呢、寒在這呢是值得研究的。我不那麽認為,證侯是自然存在的,風邪的說法是值得研究的。
第113條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
形作傷寒,他的病形像沒有汗的傷寒,也發熱惡寒,但是脈呢,它不弦緊,傷寒是表實,脈浮緊,弦緊這個脈是很不好分的。弦,從上下繃之叫弦,繃直力非常強,脈管緊數有力叫做緊,這兩個脈,脈緊無弦,這個脈不很好分的。跟這個緩弱一樣,弦對這的這個脈就是弱,就像琴,才上的弦,用手彈弦,琴弦非常的直而有力,日久而不上弦,弦就軟了,用手一按就弱了。緩是對緊說的煙卷卷的鬆一按就是緩,卷的緊按就緊,就。緊和緩,弦和弱,是對著的。但是緩與弱是不好分的,所以書上太陽中風有時候是緩,有時候是弱,在理論上是存在,在指下上很難分清。不弦緊而弱說明什麽問題呢?津液虛,很好理解啊,脈管裏充血脈管就緊,血少,鬆,脈就弱。這個我們講過,大家想一想,用什麽治法?頭前有這麽一句還記得不記得?“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有這一節吧。這裏是脈弱,脈弱說明沒有津液,它不是陽氣重於表,就是體表津液不舒。所以發汗是不能的,更不能用火攻。所以津液虛,人要渴的。所以脈像前後看就知道了。熱多寒少津液虛可以治。被火必譫語,所以津液虛以前就有了,這時候用火攻,那一定火邪入胃,胃中水結,發熱,一定要譫語。弱者怎麽治呢?弱者要是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解之,不是要你大汗,這跟我們那節一樣,“此無陽也,不可發汗,解之”,用小量藥清肅內外,解之就可以了。你們看看桂枝二越婢一湯,那個藥量非常輕,石膏多少?此無陽也,陽不是熱。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這個此無陽也不是沒有熱,無陽也就是津液沒有。麻黃湯解之於表也是津液失於表。
所以這一段,注家都注錯了,尤其是《醫宗金鑒》就說這個弱者錯了。弱者不能發熱啊。其實是沒有看到頭上的那一節。這本書啊,熟讀一遍是不行的。我19歲開始念傷寒,我今年80多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個改變。你要不整個看下去,沒個明白。這一段就是,我一說那一段,你們回頭看看就明白。前後一看,原來是這麽回事。像這段,形作傷寒,文字就前後不一致。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這個形作傷寒,也是沒有汗,脈不弦緊而弱。其實是一個東西,兩種說法。讀書呢要前後對照,單看一段,越看越糊塗。你們看各家的注都注錯了。這就是說有表熱,津液虛,脈就弱。甚至於微,這發汗就不行了,用麻黃湯都不行。用火攻更不行。那怎麽辦呢?脈弱的,解之,當使汗出。不能發汗。微微解之就可以了,稍微出點汗,病非常輕。
第114條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以火熏之也是一個取汗的一個方法。古人把那個地燒的很熱很熱的,然後在熱地上躺下,熏而出汗。這叫火熏的方法。咱們用熱炕多燒火也可以達到這種目的。以火熏之,不出汗的很少。但是如果津液虧,津液虛,他就沒有汗。他這個不得汗就是指津液素虛,以火熏之,不得汗,但痞是太陽病,不得汗而邪出不去,而火熱攻於裏,其人必燥。燥,就是煩躁了。亂者為之燥,煩者為之熱。熱煩燥擾,燥比煩厲害。太陽病自愈的話都是七天,前麵有啊。太陽病,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在表的病自愈都在六七天。到時候不愈,而且外邪火熱壅然不解,久之必傷陰。所以必清血,熱不得外越,表證好的不好的,傷於陰血,一定要便血的,這種便血不是因為其他的問題,是火攻造成的,所以叫火邪。可見這個血用一般的止血法不行,應該去火熱為要緊的,但這裏沒有說治法,有表不解,還得解表。表要是解了,像竹葉石膏都可以。但他不講治法,這個火攻,沒有提具體的證型,有的隻是提及危害,不提證治,隻提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隨證治之。
第115條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脈浮,熱甚,這也是太陽病了,太陽病,脈浮,熱越厲害,應該用清涼解表的,解表藥裏頭也要用石膏了。而反灸之,火攻了,這個灸,就是我們常用的灸法了,這裏不利於熱實,脈浮,熱甚表實證了。實以虛治,熱實之證而以虛寒的方法來治療,灸就是來治療虛寒的方法,因火而動,必然要吐血,本來就熱甚,繼之以灸火,反助其熱,熱因火動,必咽燥,吐血。凡是熱都往上湧。尤其在表證的時候。嗓子幹,甚至吐血。這個熱病不必用灸。有些熱病,你用熱藥也可以使人吐血。治病,火攻與用藥也有關係,所以必須知道寒熱虛實,必須掌握這個。熱要用寒治。熱要是用熱攻,必造成誤治。
第116條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脈浮,故知汗出解。
微數,脈微而數。微者,血不足。數是有熱。這就是虛熱的一種病,津液虛而有熱。慎不可灸,火也是邪,熱邪,火與原來的證侯之熱,火更助其熱,一定要煩逆。逆,也是多種,渴逆,嘔逆。熱要往上,熱逆於上,追虛逐實,本來這個病是虛,因灸火的關係,越灸越虛,本來熱實,繼以灸火,更助其實。微數之脈,一方麵是正虛,津液虛;數者,熱,一方麵是熱實。這兩個問題,津血越少,血散脈中,火氣雖微,灸火之氣,看著不怎麽的,但是對虛熱之證內攻相當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正因為血熱傷陰,這個血很難恢複。這在《金匱要略》痙濕遏裏麵有這麽一段“痙病,由灸傳者難治。”這是什麽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津液枯燥,肌肉不和,發痙攣。津液恢複,痙攣就好,由灸傳,就是太陽病的時候,虛熱的證候,灸者,血氣難複,痙就難好。他和這一段是有關係的。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火逆也。脈浮,病在表,太陽病,無汗的用麻黃湯,有汗的用桂枝湯,都是以汗解。如果用火灸之,用火來灸,邪無從出,這個邪,本來汗從表解。因為灸,邪不得從表而出。灸不能發汗,反而因火而盛,外邪因火反倒更熱。剛講了,麻黃湯證,體表充斥津液不得汗,熱不能解,津液也不得出,熱上亢,人身上的體液也不得汗,濕邪下注,所以這個病變成腰以下必重而痹,重,沉重,痹,痹而不仁,也可以疼,這是濕,這個濕哪兒來的?本來表證的時候體液大量壅於體表,太陽病的時候講,機體讓大量體液壅於體表以發汗解除疾病,用火攻不得出汗,熱不能解,體表的濕,體表的水分隻能到那兒去呢?隻能注入下半身,為痹。這是因火而造成痹證。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脈浮,故知汗出解。這個病可以自己好,這個也是一時的情況,不能出汗,先前講過:陰陽自調者,必自愈也。表裏沒有什麽大問題,僅僅是腰以下重而痹,沒有其他的問題,如果津液恢複了,自然出汗就好了,所以欲自解者,必當先煩。這也是凡是誤治之後,身體要好過來多少要發冥眩狀態,這個煩也是冥眩狀態的反映。煩乃有汗,煩躁之後出身汗就好了。何以知之,為什麽知道是這麽出汗而好呢?脈浮,故知汗出解。由於火灸之後表不解,脈浮,病還在外,所以它要自解,總得要自汗而解。如果不自解還要治,也得解表。據我看還用桂枝湯。如果吃完桂枝湯,熱解了,腰以下還重而痹,那你得想法治這個,大概得用苓薑術甘湯。苓薑術甘湯治所謂腎著湯,主要治腰以下沉和痛。這段脈還浮,表未解,邪無從出,當時就有這種情況,如果自愈得話,也得出汗。煩躁,出身汗就好了。如果不自解,那得治,怎麽治呢?解表,也得出汗。不然的話,身上的水氣去不了。原文沒有說治療,但是治療也在其中。
第117條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枝二兩也。
燒針令其汗,這是從表證說的。針處被寒,這個針處被寒是什麽意思呢,它不是針處被風寒了,這就是感染,拿到現在的話說就是感染。核起而赤者,這個被針炙的地方腫了,核起,腫的意思,其腫如核,色為赤。那麽這個必發奔豚,這個奔豚呢。通常地講,這個奔豚就是劇烈的一個氣上衝,在《金匱要略》這樣講:“氣從上腹,上衝胸咽,發作欲死,複還止。”發作的時候人受不了,但是過去了就好了。這個病叫奔豚。這就是一個神經症狀,氣上衝,病人感覺氣上衝,那也是個神經,我們頭前講的氣上衝也是指這,感覺有氣上衝,其實就是一個自覺的一種神經為上走性的這麽一種證侯。
這怎麽必發奔豚呢,這就得根據《金匱要略》奔豚那一章了。奔豚那一章說的奔豚病呀,皆從驚恐得之。這個驚恐得之,並不是指外來的可驚可恐的事刺激發作奔豚,這個不是,這個就是在機體的身上,它有這個驚恐證侯的基礎上,那根據這一段最好講。這個用燒針還使大汗出,這個人神經受劇烈的刺激,要發驚,發驚狂。那先頭說的,加溫針必驚狂,後麵還有一段,它說亡陽,必驚狂,大汗出,這個燒針呢就是一個發驚那麽假如說表未解有氣上衝,上麵汗出得多,氣上衝也劇烈,那麽在驚恐的基礎上,尤其是在針處被寒,核起而赤,這又給病人一個嚴重的刺激,再有氣上衝必發奔豚。那麽就在這個驚恐的基礎上,這個神經症狀再高漲,就容易發生奔豚。這一段說明,燒針令其汗,所謂亡陽,上麵那個出汗太多,這個氣,趁上也虛,底下這個水和氣都往上衝,如果再針處被寒,給神經更為嚴重的刺激,那麽一定更是因驚而發生奔豚證。那奔豚證是什麽樣的呢,氣從少腹,上衝心者,就是這個。感覺有氣呀從少腹上衝胸心,這個我在臨床上遇到好象兩次吧,不多,但也有的。而且這個方子也相當好。“炙其核上各一壯”,就是治這個感染,治針處感染,那一塊紅腫的,炙之。“與桂枝加桂湯”來治奔豚。
我們由這一段上,可以知道桂枝是治氣上衝的。桂枝湯的原方加桂枝,就治氣上衝了。所以桂枝治氣上衝在這一條裏頭看得是非常清楚了。“更加桂二兩也”,就是原方它是三兩桂枝,更加桂,再加二兩。也有人解釋,這個桂是肉桂,這是錯的。這個我用過,我知道。這個還是桂枝湯原方再加二兩桂枝,現在就是十五克了。趙紹琴遇到過這個問題,他問過我,我說用用這個,他用過後就好了。他這個呢,桂枝湯的原方他就是桂枝湯的。桂枝湯也治氣上衝呀,頭前有“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桂枝湯也治氣上衝,這個氣上衝達到一定高度,就是奔豚。達到一定程度的高度,所以感覺“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發作欲死”,到那個情形。它還是個桂枝證,另外還有脈浮,還有發燒,還有惡寒,桂枝湯的……所以用桂枝湯原方加桂。如果沒有桂枝證呢,象頭前講的苓桂芍甘湯,臍下悸,那個是以水為主了,這個是以氣為主。這個氣也不是深呼呼氣的氣,感覺,感覺有氣上衝。這就是桂枝湯原方,把桂枝原先三兩變成五兩。
第118條
火逆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火逆,就指頭前那個“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這個病就叫火逆。這個火逆呀,跟頭前說,解之當汗出,哦不不,是欲自愈者它一定汗出。還脈浮呀,還是病在外,所以這個火逆病,還是應該解表不應該下,所以下之屬逆治,更不能再燒針。下之,又用燒針,這個人反而煩躁。他起先不煩的,它就是腰重而痹,那麽這時這個人為什麽煩躁呢?煩躁就是胃氣不安那種情況。他還是表不解啊,它還是用桂枝,桂枝甘草湯加上龍骨牡蠣。這個桂枝湯的變化,在這個書裏頭呀主要有三個變化:一個是桂枝去芍藥,一個是桂枝甘草,一個是桂枝湯。也起桂枝湯的作用,但是解表作用不如原桂枝湯,但是也身疼,也解表,也是辛甘合用,桂枝辛甘草甘,龍骨牡蠣就不用解釋了。它就是這個狂、恐懼、精神失常、心腹動悸,龍骨牡蠣都好使,神經官能這方麵的都好使。就是桂枝甘草湯證而現煩躁不安的,或者如狂等,加上龍骨牡蠣。
這一段呀,火逆下之,根據頭前,也有把火逆單獨說是因火而逆之病,這是錯的。要不它哪來的表證呢。它就是根據那一個,脈浮本應汗解,用火者它不出汗,它的表還沒解,因而造成表熱不出而發生腰以下痹重而痹的火逆證,它是根據這個來的。不是說另外因火逆之症下之用燒針,它一錯再錯。火逆就是因火而造成身重痹這一個病。可病還在表,又用下,
又用燒針,一誤再誤,造成這個。這個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與我們上麵講的桂枝去芍藥加蜀膝牡蠣龍骨湯差不多,上麵那個呢解表的力量同是桂枝湯比桂枝湯稍有力一點。因為它那有薑,薑也是解表藥。但這個方子桂枝用的相當少,你們看這方子,桂枝隻有一兩,說明這個表呀,它用下,這個表比較少了,那麽隻是煩躁不安表現突出,所以桂枝也少了,用得相當少。從我們臨床上呢,如果表證還突出,氣上衝還比較厲害,那桂枝可以多用,可以還擱三兩。這幾個方子,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桂枝甘草加龍骨牡蠣、桂枝湯加龍骨牡蠣,都是差不多。今天就講到這。
第119條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與112條個一樣,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傷寒脈浮表不解,和這個一樣。幾是無汗的傷寒的那種證侯,就是太陽傷寒。這上(如果)要用溫針,溫針就是燒針,燒針迫使大汗出得厲害,汗多就是亡陽,亡陽就是亡津液,那一定要發驚狂。這個驚狂,上次講到兩個意思,一個是多津液就多血液,血虛不能養心,心虛則驚。但是這裏還不隻是一個血液在心髒的問題,這是由於大汗出氣上衝得厲害,氣上衝表不解,這個衝氣挾熱影響腦係,這是為什麽呢,回頭看一看就知道了。你看太陽中風,用火針不驚狂。太陽中風它本來就津液虛,隻能夠造成焦枯傷津血氣來複這種情況,它不造成驚狂。頭前也有一條: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就是111條,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這個能致人死,最後說了,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原本小便不利津液虛到家了,這人有可以死亡的不能治療了。前後觀察起來呀,傷寒用溫針亡陽而造成驚狂,心髒它不能說沒影響,主要它是腦係,要是血液受傷之大而影響心髒,而太陽中風影響的更加厲害,你看太陽中風各節沒有這個情況,都不說驚狂。所以隻說太陽傷寒,因為太陽傷寒表實,實以虛治,用溫針的治法,一方麵使大汗亡陽,氣上衝得厲害。所以容易使得這個頭腦--總之這方麵的問題多,與心髒也有關係,血脈通心嘛。血液虛影響心氣。
這些節呀,給這個火攻作個總結。太陽病本來是依法當發汗,猶其是熱病,古人對這個傷寒哪皆屬熱病。熱病更不能用溫針治療,所以火攻根本就是錯誤的。頭前的有的用酒,這都是火攻了,以火熨其背,以火熏之等。這都是造成火攻逆治的情況。到這裏這個火攻就說完了。主要意思這些節,全是在太陽病這個熱病,猶其是實證,虛證不可攻,實證更不可攻。所以表實證更不可攻。他為後頭做了個鋪墊。
第120條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隻能汗不可以吐下。這本書從側麵來說的情況相當多。太陽病,吐,也可造成很多問題,這個最常見是下麵兩條。太陽病,當惡寒發熱,由於誤用了吐藥,虛其胃而邪陷於裏,那麽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陽明病的外症呀就是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這個呢,自汗出不惡寒而發熱,就是說有陽明病胃不和的現象。一般的陽明病都脈大。關上的部位呀侯心下,候胃。它關上的脈細而數。細者虛,由於吐傷了胃氣,所以細。但有熱,未能從表解而陷於胃,有熱所以數。這個清楚了,這不是真正的表證傳裏發生陽明病。要是真正的陽明病,關上的脈不會細數。細數者是胃氣因吐而虛,同時有熱,這是因吐之過了,這是當大夫在太陽病時誤用吐藥所致的情況。我們看看,如果要是吐的話,一二日吐之者,靠這一劑,剛吐完,這個人一定老是溫溫欲吐,這個胃氣不下降反而上逆。他一吐後是有這個情景,他的胃氣就要往上來。藥力沒過,一二日,它還是心裏溫溫欲吐。由於吐而裏邊空虛胃中空虛,所以腹中饑,裏邊空虛,沒有東西,都吐完了嘛,想吃但口不能吃,一吃就想吐。要是三四日吐之者,就時間久一點,久一點雖然沒有溫溫欲吐之形,但是吃熱的東西還不行。它胃不和呀還有熱呀,不喜糜粥,熱粥呀還不能吃,願意吃冷東西。要是熱的言外還是要吐。就是願意吃冷食,它的胃氣還是往上,沒恢複,也要朝食暮吐,早上吃進去,晚上還得往外吐,
胃氣還是不納。這是以醫吐之所致也,不吐就不會形成這樣了。此為小逆。這是太陽病吐之為逆。但是這個隻是胃氣微有不和,有虛熱而已,為小逆,造成的問題不大,過兩天可以好,吃點調胃承氣湯也就行了。底下這個就不是了。
第121條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這個陷底下熱比較嚴重。那麽太陽病,宜發汗不宜吐,而醫誤吐者。太陽病在表哇,它應該發熱同時惡寒,現在反不惡寒。所以這個太陽病一罷不惡寒,這個病全陷裏了。而且這個病人不欲近衣,熱得厲害,煩熱得厲害,此為吐之內煩也。這全是因為吐,造成邪熱陷入裏而為內煩。這個內煩,不等於上麵的小逆了,比那個厲害。c這就說明,本來裏邊沒有病,因為吃吐藥,虛其胃氣,外邊的邪熱趁胃虛而入於裏了,入裏就變成陽明病。
第122條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這個脈數,數主熱,一般這個脈的證侯是如此的。那麽熱能化食,當消穀引食呀,它裏頭有熱,能吃。所以如中消症呀,就是裏頭熱盛,能吃。但是這個不然,“而反吐者”,它不但不能吃東西,一吃就吐,這是什麽原因呢,這底下就解釋了。這是因為發汗發得太過,令陽氣微,陽氣虛於外,就是津液外虛,津液外微。而膈氣裏虛。膈氣就是指胃氣說的。那個津液哪來的呢,生於胃,化生於胃,胃為水穀之海嘛。由於發汗奪其外圍的津液,發得太過,也影響胃氣,所以奪其內氣。這個數脈,也不光主熱,也主虛,所以脈乃數也。數呢是客熱。由於胃氣虛,膈氣虛,外邪趁膈氣虛而動膈了。這句話很重要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於發汗太多,外邊喪失的體液太多了,影響到膈氣虛,就是胃氣虛。外邪,邪熱也趁胃虛而內入於胃。這個脈所以數,這個脈數是由於胃虛,邪熱客之造成的。所以它不是胃裏真有熱,並不是胃氣強,它並不能夠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這是什麽道理呢,就由於胃中虛,而寒飲乘之。這個胃中虛冷這句話呀這個冷當飲來看待。由於胃中虛,邪熱往裏跑,同時內飲也往裏跑,所以胃虛再有飲,它非吐不可。所以“故吐也”。根據上麵那個,它吃吐藥……膈氣虛,這時候呢客邪、水趁胃氣虛而進入胃,也能造成人的吐證,主要的意思就在這。那麽後邊有這個例子,你象咱們講的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都是由於胃氣虛,不但邪熱往那去,水飲也往那去,所以心下這個地方非常的硬,那就是人參證呀,所以這個時候都要用人參的。後邊有,現在屬於概論了,它沒講證治。這個虛冷呀,不是咱們講的那個太陰病胃虛寒,它是胃虛寒飲乘之,所以說胃中虛冷,而致吐。
第123條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這個極吐下,就是大吐下,用猛峻的藥吐、下的意思。由於這個病本來是太陽病,在十餘日的時候病有陷於裏之勢,所以說過經,就是離開太陽病了,這個病由於極吐,吃了峻烈的吐藥,所以心下老是溫溫欲吐,吐得厲害了胸中也疼,鬱鬱微煩,全是頭前那個吃了吐藥之後的那種情況,內煩哪。這個病一定入內了,這全是由於極吐所致。之所以溫溫欲吐,這個胃逆而不降。它不應該大便溏,所以擱個“大便反溏”;腹微滿,這個大便溏的腹大概也不滿嘛。要是腹微滿,大便反溏,這是極下所致,就是吃了峻烈的下藥而造成這種情況。一問病人,果然是“先此時自極吐下者”,在得這個病之前,病人自己極吐極下,就是吃了峻烈的吐下藥,這個大概就是巴豆。巴豆這個藥呀,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下,而且吐下都是相當猛峻。如果這樣的話,可與調謂承氣湯。這個吐後,胃不和,大概都用調胃承氣湯。為什麽用調胃承氣呢,本來吐後呀,胃氣上逆得厲害,老溫溫欲吐,吃了調胃承氣湯就好。可是不要多吃,這也算是個定法了。一般這個吐下之後呀,全要吃調胃承氣湯,才能納食,要不然是不行的。如果“不爾者”,如果不是極吐下而成的上麵那個證侯呀,這可是柴胡證了,它應該
過經了,它是由表傳於半表半裏的情況,那“不可與”調胃承氣湯。就這節來看,“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這都是柴胡證,為什麽咱們不說是柴胡證而說“非柴胡證”呢,就有這一點。所以說臨床辯證很重要。這個病人老是溫溫欲吐,柴胡證呢是心煩喜嘔,它不是溫溫,這個溫溫,是慍慍,就是煩惱,難過得老想吐。小柴胡湯證沒有這種情況。由於病人老有溫溫欲吐的情況,參考腹微滿大便溏,所以才知是極吐下所致而不是柴胡湯證。一問果然,那就是與調胃承氣湯。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臨床問病呀得祥細點。如果病人說唉呀我老要吐,又有胸中痛,這都是柴胡證,那馬上用柴胡湯,那不對,得仔細。它這個心煩喜嘔是柴胡證,喜嘔就是好嘔,嘔得頻繁的意思。那麽它不是溫溫欲吐的情況。所以這個證侯呀,古人的文字也有個障礙,咱們掌握得不好也不行。溫溫欲吐呀,煩惱得很,什麽也不能吃,所以這個我們吃吐藥.那是什麽也不能吃就象頭前講的,“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好一點,但是也不能吃熱東西,“欲吃冷食”,可是早上吃,晚上也會吐,它三四日,藥力過去了點。吃吐藥都有這個情況。怎樣治療呢,“與調胃承氣湯”。調理這個胃氣,胃逆而不下,調胃承氣湯呢一方麵去熱,一方麵使胃氣不上逆。
第124條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擋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這是要傳裏了。四五日,它要傳半表半裏,六七日它要傳裏了。可這個時候呢表證還有,這個表證是指表熱說的,還有外熱。可是脈微而沉。表脈應該浮呀。脈微而沉者,沉為在裏,微,血液有所阻礙,裏有所結,結實很深了,所以脈沉微。裏頭實呢,它的脈沉,不會有微。脈微而沉,所以結的程度相當深了。後頭有,結胸脈,結胸就是裏實得很厲害的病了。結胸脈是寸脈促,關脈沉。那麽這個結實如此之深,依法應該結胸,而反不結胸,它沒結在上頭。“其人發狂者”,這個與頭前講的桃核承氣湯都是瘀血證不一樣,那個是如狂,這是發狂,比那個厲害,幹脆就是發狂,就是現在精神病人樣子了。這是什麽道理呢,這不隻是熱結的問題,這是血結的問題了。“以熱在下焦”,就是熱和血結於下焦。結於下焦的部位呢,“少腹當硬滿”,小肚應該硬滿,它結在那個地方了嘛。小腹硬滿有兩種情況,一種小便不利,影響到膀胱的蓄水,所以小腹硬滿。如果是小便自利,那與水沒關係,純粹是血瘀的問題了,所以“下血乃愈”。這是“瘀熱結於下”。“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這句話有問題了。古人看問題未必真。這個瘀血哪來的呀,古人認為下邊的血受點邪熱就結在那個地方,這是有問題的。這個瘀血證,我們在臨床上的觀察呀,大概總是這樣的多,這個病人平時就有瘀血,舊有瘀血,在少腹的地方最多了,拿現在的話來說呢,就是靜脈有所瘀滯。因人老是站著坐著,液體它往下,我們可以看看解剖生理學,在盆腔這個部位,膀胱、大腸這裏有很多的靜脈血管。打架呀怕傷小肚子,傷了就會出血不止。所以古人叫這個地方為血室,這是指男人,女人就是指子宮了。瘀血呀沉澱在少腹的情形最容易最多了。它平時就有,但是沒有誘因它也不發作,偶而趕上外感了,發生太陽病的時候要傳裏的時候,這才可能瘀血證發作起來,人就發狂,這時候用桃仁承氣湯或者抵擋湯,就得看情形了。如果是病比較重,瘀血難解,用抵擋湯的機會多。如果這個人病不那麽嚴重,象桃核承氣湯,其人如狂,少腹急結,也不是硬滿,這個少腹硬滿,結的東西也堅固,那個急結而已。桃核承氣湯,其人如狂,它有時還下血,這個絕不下血,所以這個瘀血證比較頑固,隻是用桃核一味是不行了,所以它給水蛭虻蟲。同時它也不用甘草,甘草這個藥緩哪,它能緩藥力。所以大黃芒硝瀉得厲害,你加上甘草就叫調胃承氣湯,你看它們兩個挺厲害,加上甘草這個東西呀它能緩這個藥力。想用大力的驅瘀下血,甘草它不合適,所以把甘草去掉。熱不象桃核承氣湯,所以芒硝也去掉。擱水蛭虻蟲桃仁大黃,水蛭虻蟲這兩個藥,作用差不多,都是驅瘀之中兼有解凝的作用,所謂解凝就是解那個結實。它對這個能起作用。我們對它的醫療作用呢就是頑固陳久的瘀血,我們是要用水蛭虻蟲的了。象幹漆庶蟲,都是這個作用,要比桃核、丹皮有力量。所以叫抵擋湯,抵擋湯的就是非它不足以抵擋的意思,重一點的瘀血呀,得用這個來驅逐。
第125條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擋湯主之。
那麽這個辯的是血瘀水瘀之辯。太陽病身黃,這是黃疸證,有一種這個血瘀性黃疸,這在臨床上也是遇得到的,你不去瘀血,這黃也是去不了的,它這個不是一般的黃疸。脈沉結,沉者為在裏,結,就是結代的結,由於裏有所阻礙,所以脈沉而結。少腹硬,跟我們前麵的少腹硬滿也是一樣,就是裏有所結了,在下麵。“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如果小便不利,膀胱蓄水也會使得少腹硬,那你盡管利小便就行嘍。小便自利,所以這個少腹硬有這麽兩種情況,瘀血症,輕者急結甚者硬滿,這是瘀血病了,小便可自利。小便要是不利是水。所以這一段哪,是蓄水瘀血的辯證。如果小便自利,其人如狂,這個發狂,所以這個瘀血證呀,十有八九影響腦係。這在臨床上要注意了,有很多特殊的頭痛、癲狂、女性癲癇,屬淤血證的都不少,所以淤血證最容易影響頭腦。其人如狂,血證諦也,這是清清楚楚的是瘀血證。那它是要用抵擋湯。這就是深入的來說明這個少腹硬滿與蓄水鑒別的方法。這個很重要,要是蓄水證當瘀血證來治,那就壞了。
第126條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擋丸。
這個也很重要。傷寒有熱,不是表不解而有熱,有兩個問題,以前咱們講了,裏有停水,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傷寒有熱,你非利尿去水氣,才能見效。那有瘀血的也影響熱不解,它的道理是一樣的,裏有所結,它的裏氣不通暢,影響內外的條達。這是互相影響的。古人有句話的意思是:北邊你不打開,南邊的風就進不來。這個人體是個密閉的東西。它還裏氣不通呀,表氣也閉上,所以發汗沒用,傷寒有熱,這不白擱了。後麵還有一節,說是病發熱,十餘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有那麽一條,咱們也講完了,利用這個傷寒有熱呀能體會到這個問題。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它說病人就是發熱,雖然脈浮數,雖不是表證者可以下。它假如說下後,脈數還不解,說明這個熱還不退,那你要用抵擋湯,那是瘀血。熱得消穀善饑,這個瘀血呀瘀熱,這個人也“嗜睡”,所以咱們治那個“嗜睡”證呀,有用抵擋湯的機會。也有用那個桃核承氣湯的機會。把這個搞清楚,在臨床上才能夠聯想到一切,不然的話是不行的,這一段呀有這麽個問題,所以表證不解,熱不退,有蓄水和瘀血,有這麽兩種問題。蓄水就是小便不利,或者裏麵有停飲,這在頭前講很多了。這一段呢就是裏頭要是有瘀血證,也有一樣的情況,少腹滿,影響小便不利。這個小肚子滿,如果蓄水的話,應該小便不利,所以傷寒熱不解。既然利了,那就不是有水的問題了,“為有血也”,為有血也影響傷寒有熱而不解,它是這個意思。所以文字非常的簡,你如果不注意還看不出來。“當下之,不可餘藥”。不可餘藥,大家的解釋有些是一點藥也不要剩,那是錯的。不可用其他的藥。它主要的問題是什麽呢,就是傷寒有熱。無汗傷寒而熱不退,你再發汗,或其他治療,那是錯的。不要用其它的藥,你得著眼在“為有血也,當下之”。它不用抵擋湯而用抵擋丸的道理,它這證侯呀,不那麽急沒那麽劇烈,這個人也沒有如狂也沒有發狂,隻是熱不解而已,所以不要大下。它用抵擋丸,這個丸藥跟湯藥這藥物是一樣的。份量少,雖然是丸,它也是用煎法。跟湯藥是一樣的,你們看看後麵就知道了。上麵那個水蛭、虻蟲各三十個,這二十個,用量少了,桃仁稍多二十五個,那二十個,大黃一樣。可是每次服的少多了,那個分三次服,這分四次,藥量少,次數多。你看看底下這個說明就行了,“右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有的注家說什麽那是重證,不可餘藥連渣吃,那是胡說八道。它就是傷寒有熱一句話摜在這裏,用其他解熱藥還不行哪,隻能夠下瘀血。由於病不那麽峻烈急迫,所以用丸藥,用的量非常的少。所以病有輕有重,用藥也有大有小這個量。“卒時,當下血”,卒時就是一周。古人是十二時辰現在是二十四小時,你頭天晚上吃,第二天當下血。如果不下,再吃第二丸。
第127條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
它還承上條那蓄水說的。那小便利者,裏頭也能停水,“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因為飲水多,胃裏停水,胃停水,就心下悸。這在《金匱要略》裏有,說病人飲水多,心下有留飲,甚者則悸,危者短氣。為什麽太陽病第17講……小便少者,如果小便少,那樣的膀胱蓄水一定苦裏急,這個裏急就是少腹裏急,就是我們上麵講的少腹滿,那麽這就是說裏有蓄水,有這麽兩種征候,那麽就不是由於飲水多,心下悸,那也是停飲,胃有蓄水,如果膀胱蓄水,一定少腹滿而裏急,它是這樣的.裏頭停飲,太陽病有影響的,前麵講很多了,那麽在辯證上這也是挺重要的,)他要是胃蓄水絕對xx的心下悸,甚至說要短氣,這個前麵也都有了,那麽要是由於小便不利造成下焦蓄水呢,就是膀胱蓄水了,他一定少腹裏急,小腹發硬滿。
第三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28條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這是一個以問答的口氣來解釋這個結胸證,他說,病有結胸,結胸者,實質是結於心下,而上及於胸膛,是這麽一個病,什麽結啊,水與熱結,(後頭有的)。那什麽叫做藏結呢,就是髒器本身而有邪結,邪結於髒,就是結於內髒,謂之藏結。他說,病有這麽兩種,有結胸,有藏結,那是什麽樣子呢?他說,按則痛,按則痛指的心下,寸脈浮,關脈沉,他主要結在胸膈這個地方,尤其是心下部位,還是胃的部位,他在這塊解釋了,格陽在上,所以寸脈浮,我們人體大氣都來源於胸鷹,心肺所主的地方,這個上下的阻隔,所以這個陽氣不得交於下,所以寸脈浮,關以下,所以沉,氣不得往下走。我們前麵講的促脈,所以下之後脈浮者,不結胸者,此為鬱結也,不是有那麽一條麽。這個促脈,就是寸脈浮,關以下沉,就是這個脈,這就叫結胸,這種脈加上按之痛,結胸證痛得相當厲害,要是重病不按也痛。
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
(沉緊,不是沉結,我說錯了。)舌上白胎滑者,難治。這個藏結,跟結胸狀差不多,也是拒按,按著也疼,但是它呢,藏結多陰證,少陽證,時時下利,這就是陰寒下利,寸脈浮,也是這樣子,中有所結嘛,寸脈是浮,而關脈不但沉而且小細緊,小細言極虛,緊者言其寒所以關脈也指胃,就是說也影響到中氣的虛衰,所以關脈小細沉緊。中氣虛衰而且有寒,那麽這個呢,叫做藏結,內髒發生問題了,邪結於藏,在這本書裏,這個藏結大家都不能知道,據我的體會,恐怕說的是肝癌這一類的,我們課本後麵就有。
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這種藏結,大概都是有寒有熱之象,白胎滑,這個苔啊,舌有苔都是熱象,但是滑,它是一個濕,那麽,總是多濕多寒,而夾雜著有熱,所以是白胎滑。那麽這種是藏結也好,結胸也好,都得攻,那麽如果是有虛,再有寒濕夾雜不能攻呢,所以一定是難治的。
第129條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這個藏結無陽證,全是陰證,不往來寒熱要活看,他在底下還有亦雲寒而不熱,它不是發熱惡寒,但也沒有往來寒熱,就是隻寒而無熱的意思,不往來寒熱,它是偏於陰證,其人反靜,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陰證都靜,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他在這解釋了,藏結屬於實,就是不可攻,胎滑就是多濕之象,就是不可攻。
第130條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發於陽,就說的是太陽病,病發於陽,應該散解,而反下之,這是誤治,那麽虛其裏,熱趁虛而入,所以常常造成結胸證。病發於陰,而反下之,陰證沒有下,所以病發於陰,陰證大概都用溫補的時候多了,沒有用下法了,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這個痞,不是咱們講心下痞那個痞,他用這幾段都論的結胸、藏結,這個痞是痞塊兒,就是藏結。
我們後頭這個太陰篇就有了,太陰篇,腹滿而吐,時腹自痛,前麵有,下之是痞下結硬,胸下,瀉下結硬,有那麽一個,所以那個也是一個,這個痞大概就指的這些說的。(273條),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所以陰證不能下,下之傷及髒器要促成硬塊,痞塊。這個痞,不是心下痞,因為什麽呢,沒有一個陰證下的而為心下痞的,所以書啊,要前後看,要有依據可以那麽解釋,那麽注解這個地方,這麽說的,傷寒,太陽傷寒下之即作痞,這是不對的,有好多傷寒下也成結胸的,有很多中風下之,也有結胸,也有痞,所以,這個不是指的傷寒中風說得,陰證根本沒有下法,所以下之而促成,大概這個痞就指藏結。那麽這個,本來藏結是不能治,他這個書啊,這一段是以說結胸為主的,所以底下把這個藏結就撇開了,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那麽這個病該下應該下,所以成結胸,就是表證未罷,下之太早的緣故。那麽至於這個陰證下而為痞,陰證就幹脆無下法,不論早晚,不論遲早,那麽陰證下之,什麽時候也不可下,沒有早晚之說。這個陽證在表就下,那是早,已經陷於陽明,陷於裏了,那下的就對了,在這解釋的是這句話,第一個說治療的,所以與這一段不是一起的。
第131條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他說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這個柔痙,這個書啊,都是用的這個病字旁和一個至字,應該是這個痙,《玉函經》都是這個痙,就是痙攣的痙,《難經》也是痙,趙開美本,一個至字,有問題這個字,可是大家都管它念痙,那麽這個柔痙,這也是柔痙、剛痙,這是《金匱要略》痙濕也病那一篇裏頭的,這個痙,就是肌肉骨骼發痙,甚則背弓反張,就是咱們見的抽,在表證就這麽兩種,有剛痙,有柔痙,以傷寒沒有汗這種證型出現的叫做剛痙,就是用葛根湯治,葛根湯,就是項背強幾幾,幾幾的樣子,如果項背強達到高度,他就要抽,就要背弓反張了,叫做痙,沒有汗的那種痙那就是葛根湯證,用葛根湯主治,要是自汗出的那種痙,叫做柔痙,就是形如桂枝湯了,形如桂枝湯證用桂枝湯加瓜簍根,桂枝湯本身不能治痙,桂枝湯那個痙,就是組織枯燥,津液喪失多,組織枯燥,肌肉失和,就發痙,那個痙攣很輕,所以身體殊殊然而已,覺得全身發緊,那個不象剛痙。那麽這個結胸,這個麵擴展的大了,也覺得沿襲到太關上了,這個結胸證呢,主要是水和熱,那麽也能使這個象柔痙那樣身上發強直,他說項背也強,就像柔痙的那種情況,這個,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這個大陷胸湯、大陷胸丸這個藥相當的厲害,但是這個丸藥還是比較緩滯,他這個隻是強而已,但是結胸按著當然也疼,不象陷胸湯那麽湧峻,來的暴烈,所以他用丸藥不用湯,那麽這個藥,他是這個,主要用的甘遂,他這個方子大黃、葶藶子、芒硝、杏仁,那麽大黃、芒硝都是攻裏的,他這個主要還是有熱結於裏,同時也有水,葶藶子、杏仁都是祛水的,那麽另外呢,他用甘遂,甘遂呢,這是個毒藥,但祛水的力量相當的有力量,看看底下這個,這個甘遂末是另擱的,又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就是大黃、葶藶子這兩味搗篩了,然後把杏仁、芒硝擱到裏頭,合研如脂,杏仁,這個東西和我們講的桃仁是一樣的,它一研如脂,和散,把那兩個藥麵也擱裏頭,取如彈丸一枚,這個彈丸,就咱們指那個彈弓子那麽大,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他這個藥用的很輕,上麵那四味隻彈丸那麽大,那麽加上甘遂末也非常地少,一錢匕,這個一錢匕,這是古人的一個,這個匕是一個勺的意思,它是一個,古人舀這個藥用的一個器皿,一錢匕,它是指古時候一錢,一勺則是一錢,古時候一錢合現在很少了,他一兩合現在三錢,他一錢合現在三分,量很少很少了,然後加上蜜,那麽這個蜜,我們剛才說的是甜的都緩,它也緩疼,也緩藥力,煮取一升,把甘遂末和那個丸藥擱一起煮,煮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所以這個藥用的量輕,你看大黃、芒硝又加上甘遂,但是他用的輕,所以,一宿乃下。如不下,可以更服,取下為效。這個大黃、芒硝這個藥啊,隻能夠攻下、祛熱,它配上什麽它起什麽作用,你象前麵那個講瘀血,它配桃核、水蛭、蟒蟲、丹皮這類藥物,它就下血,它配上黃連、黃芩這類藥物,它就下熱、解煩,它配上祛水的藥就下水,那麽這個呢,它既下濕祛熱又下水,所以,對這個結胸證,在這個用藥就看出來了,它不但有熱濕,而且有水,就是水熱結合到一起的這麽一種病。這在臨床上,這個病很少見,但我是確實見到過,這個病凶的很,我們講這條,大陷胸丸這個證侯並不重,底下講的很多重的,重的不得了,我見過一個病人,但是一定要住在醫院,我到醫院人就死了,我不必說哪個醫院了,他醫院給診斷錯了,所以結胸證容易死人的,他一看那樣子疼啊,從心下到肚臍,臍硬如石,他裏頭有東西了,這是在解放以前了,解放以前舊社會,小醫院,給人家剖腹,一剖完人就撩下了,所以結胸這個病啊,後頭有,後頭講大陷胸湯的時候有的是,我再講兩個小段。
第132條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這個結胸病,脈浮,浮者是有外證,表證,有表證,不可下。大者,結未實才大,大者為虛嘛,所以脈浮且大的時候,不可下,下之則死。可見這個結胸證也不能下的太早了。
第133條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但是你要給耽擱了也死,第二一段就是根據這個說的,結胸證悉具者,那是很深入了,就像我說的那種情景,按之如石硬,疼得不得了,那個時候,你還不給陷胸湯,那麽待其煩躁,那也非死不可,這個煩躁,光煩不至於,這個躁者,就是亂,所以煩隻是熱而已,要是煩躁並存,那也必死。咱們今天就講到這,這個結胸呢,現在我這麽說也不容易理解,到後頭咱們講講才行的。
第134條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這節啊,就承著前邊,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就接著那段陳述其證治,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這是說這個太陽表證的時候,脈浮,病在表,脈浮嘛,動,也是一個脈,動啊,王叔和說它這個關脈如豆遙遙謂之動,其實這個是有問題的,所謂的這個動,就是脈跳撲搖擺,這就叫做動,也就是滑的厲害,這個脈啊,跳撲搖擺,不論在哪一個部位上,都象在動,不一定得限於關上。數就是快了,底下這幾句話就解釋這幾個脈經常所主的那個病證,浮則為風,脈浮在表,這是風邪的意思,數則為熱,脈數就是有熱,動則為痛,這個脈要是動,就是搖擺跳撲這種脈都是疼,主痛。數則為虛,數主熱,熱盛傷及陰液,也主虛,那麽這個在肺結核的末期,這個脈都細數無度,那就是數在那時候主虛,所以數脈又主熱,又主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那麽病在表者,頭痛,發燒,微盜汗出,這個症侯和這個脈正相應。浮則為風,所以這個病也象外表的證侯,頭痛,發熱。數則為熱,這個數也是熱,頭痛,也就是動則為痛,微盜汗出就是虛了,那麽根據這個證侯與這個脈是正相應的,大概這幾句話,不擱也挺好,就是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本來就是這樣的,中間擱這麽一段,注家有說是王叔和搞的,我認為也是,解釋這幾句話也沒什麽大意思,那麽也就是說,與這個證侯相應,那麽什麽證侯呢,就是太陽病在表,而還未解呢,表還未解,他仍然惡寒嘛,那麽太陽病在表未解,依法當汗解,大夫而反下之,動數變遲,下虛其裏了,那麽虛其胃氣,所以這個動數(無聲音),正邪紛爭,這個拒痛就是正與邪相爭而疼痛,在哪呢,在膈內,膈內就指胃,胸膈的膈,就指胃說的,底下就相應解釋了,這就由於誤下胃中空虛,這個客氣就指邪氣,趁胃中空虛而動於膈,也就是說這個表邪,熱邪乘著下後胃中虛,邪內陷而動膈,這個意思,那麽邪到裏頭了,所以心中懊惱,煩躁的意思,煩躁焦慮,甚至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硬,這個結胸證隻是熱它不結胸,同時由於陽氣內陷,在表證的時候,陽氣是重於表,那麽由於吃瀉藥,這個邪氣乘虛內陷,外邊的體液、水分,陽氣就是水分,就是咱們說的精氣了,就是人的體液,我們講太陽病開始的時候講了,表證的時候盡量把體液往體表輸送,那麽由於這個病入裏了,體表的精液也往裏麵撤,所以陽氣內陷,那麽既有邪熱,又有水分,所以心下因硬,就是水與熱結,就為結胸。心下裏邊硬痛,大陷胸湯主之,那麽這就屬於大陷胸湯證了。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假若雖然熱內陷,陽氣也內陷,也有不結胸的,如果不結胸的話,但頭汗出,這個熱是從裏麵往上攻了,光頭汗出,隻是頭汗出,這個熱不得外越,身上沒汗,餘處無汗,那麽從脖子以下全沒汗,齊頸而還,如果再小便不利,這個濕熱,咱們說陽氣內陷,水分也到裏頭去了,這個濕又不得外泄,那麽這個濕與熱相鬱於裏,身上要發黃的,他擱這段幹什麽呢,就說明這個結胸證也是水與熱的問題,這個發黃,就是黃疸,也是濕與熱的問題,如果濕熱結於上,結於胸膈,那就結胸,如果濕與熱鬱於裏而不結胸那就要黃疸,用的黃疸的說明,是作為一客,借客以明主,用這個說明這個結胸證也是濕熱的關係,他不是在這講黃疸,那麽這兩個病統統是濕與熱、就是水與熱,水熱相結,結於胸叫結胸,濕與熱相鬱於裏而不結胸者那就要發黃,結胸的時候要用大陷胸湯,發黃,這個裏麵沒講發黃的治療,後頭有的,這個大陷胸湯這個藥啊,就是一個猛峻的藥,比大承氣湯還凶,大黃、芒硝用的量都特別重,大黃是六兩,這個去皮有的書上沒有,芒硝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甘遂一錢匕,甘遂這個藥不能多用,這是個毒藥,這三味藥,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這個芒硝不要多煮,內甘遂末,然後把這個一錢匕甘遂末擱到這個藥裏頭,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那麽這個藥大概吃都是得快利,他就瀉下相當的厲害,不要讓人連著吃,這個結胸這個病是個大病,這個病是重病,這個大陷胸湯也是個峻藥,所以前麵有那麽兩段,由於這個病是個重病,治療得抓緊得及時,可是藥太猛峻,用之不當能造成這個禍害,所以132、133這兩條,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就是說用這個大陷胸湯,那如果結的不到那個程度,而脈還浮大或浮滑,那都不能用這個大陷胸湯,可是結實之後,人體又發生煩躁不寧,那再吃這個藥也不行了,晚了,所以也死,雖下之,也死,所以這個,這種病是少見的,但是我們要是遇到這種病的話,機遇要掌握好的。(這個西醫的肝硬變見到,這哪是肝硬變,不是,肝癌啊,恩,肝癌,肝癌哪是肝硬變?不是,我說肝癌見到這種症狀,奧,相當於這種症狀?奧。)底下還有相應的解釋。
第135條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那麽這個結胸證不僅是下多少的關係,也有自發的,底下這兩段全是,這個傷寒六七日的時候,就是由表傳半表半裏傳裏的這麽一個時間,那麽人體內根本就有水氣,同時邪熱內傳的時候,也容易發生結胸證,這段就說明這個,結胸熱實,既結胸有熱實於裏,脈沉而緊,沉,病在裏就脈沉,沉以候裏嘛,緊者,實,這個緊脈這都是有鬱的脈了,所以病實脈也緊,你看表證,這個表虛證就是桂枝湯證,脈浮緩、脈浮弱,這個麻黃湯證就是表實,脈浮緊,那麽內實這個脈也緊,但是限製於沉不限製於浮,心下痛,心下就是胃的部位,痛,這個痛是自覺症狀的痛,按更不行了,也就是說又硬滿也疼,按之石硬者,你按就像石頭似的那麽硬,大陷胸湯主之。那麽這個就是說結胸,外邊水與熱結,裏頭還是真正的實,他這個前後兩段是相互反映的,這段他說的熱實,底下這段就不是了。
第136條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複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他說,傷寒十餘天的時候,一般說的都已經傳裏了,已經熱結在裏,複往來寒熱者,但反而還有往來寒熱,一陣冷一陣熱,這說明少陽陽明並病,雖然熱結於裏了,但還有半表半裏證,這就是少陽陽明並病,陽明病已經發現了,少陽病還存在,所以他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那麽,但結胸,結胸他這個熱結於裏,外麵他不現什麽往來寒熱了,無大熱這句話啊,那麽有兩種看法,一種無大熱就是外無大熱,就是無表熱的意思,往來寒熱仍然外有熱,但結胸,這個整個結於裏,外不現大熱,但是並不是不熱,不象表證的那個大熱,半表半裏、往來寒熱的那個熱,不是不能說沒有熱。此為水結在胸脅也,為什麽他這個熱外麵不現呢?他胸脅有水結在那個地方,他氣不得旁達,所以隻是腦袋微微出汗,這個熱從裏往上衝,他不能往旁邊散,他水結在胸脅,那麽這是結胸證的必然的一個證侯了,所以也得用大陷胸湯主治,這個注家呢,他這個說是水結在胸脅,上邊是結胸熱實,所以分開了,上一條說的是熱結胸,這一條說的是水結胸,他是錯了,這兩段是相互反映的,頭一段說是熱結於裏,結胸熱實,結胸沒有不熱實的,不熱實怎麽能用大黃、芒硝那麽大的量呢,那麽這段呢,特別提出水來,那個熱實也結胸,也是水結在胸下,那麽這一段水結胸下,也是熱結於裏,一樣的,用這兩條把這個結胸證說得非常清楚了,不是說這個是水結胸,那個是熱結胸,那是錯的,那是片麵看問題了,不對。大柴胡湯方,這個前麵有了,應該有大黃,他這個沒有大黃,錯了,他這個方後也說了,他說,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大柴胡湯主要有大黃,這個沒擱,那麽這一段呢,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大柴胡湯與大陷胸湯一個鑒別點,大柴胡湯是必有柴胡證,那麽這個結胸呢,結胸是外邊沒有往來寒熱,同時沒有柴胡證,結胸與胸脅苦滿是絕對不同的,後麵還要講的,這個柴胡證呢,胸脅苦滿,兩脅特別的清楚,這個結胸證呢,是中間,心下硬滿,甚至及於腹,當然胸也滿,他必陷於胸下,所以在上一節按之石硬,這與大柴胡湯證都不一樣,可是把這兩條同時擱到這個地方,不但病的出入有關係,也讓你容易鑒別,你別拿大陷胸湯證當大柴胡湯證,也不要拿大柴胡湯證當結胸證,那錯了是不行的,大柴胡湯證前麵講的很清楚,也有心下急,心下急不等於心下痛,他不痛,而且也沒有石硬,那個急,咱們講過了,就覺得這個地方發窄,就是不寬大,它與這個心下石硬是不同的,臨床上要注意,錯了是不行的,大陷胸湯證當成大柴胡湯證那問題不大,要是大柴胡湯證當作大陷胸湯證就不行了,那就治壞了。
第137條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本來是病在表,傷寒也不能重發汗,這個重發汗也是發錯了,比方說,是桂枝湯證用了麻黃湯了,或者用大青龍湯這都錯了,重發汗,那麽重發汗這個病常常不解,所以太陽病應該微微似汗出才能好,假設大汗流離,病必不解,病不解,是桂枝湯證用桂枝湯不能用瀉藥,而複下之,這也說明是個錯誤,一再治療上是有問題的,那由於津液亡失,尤其這個複下,表證複下,病必陷於裏,亡失津液,胃中的水分也被奪,所以不大便五六日,胃中的水分也被奪,他大便就要幹,五六天不大便,那麽舌上燥而渴,津液虛了,所以舌上燥而且渴,那麽不大便五六天,舌上燥而渴,這說明是陷入陽明病了,陽明病應該發燒,他僅僅日甫所小有潮熱,稍稍有一點,什麽道理呢,就上麵這個結胸證,水結在胸脅,外麵不會大熱的,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實是相當實了,從心下到小腹這個地方統統硬滿,不可觸近,你稍稍的手接近,他就疼的不得了,那麽這樣的實,一定是大發潮熱的,唯獨在結胸證不,小有潮熱而已,所以這個也肯定是結胸證,大陷胸湯主之,這個是個重症的,他這個結的麵太大了,從心下到少腹全硬滿而痛不可近,疼得也劇烈,結的麵也相當大,那麽到這個地方,這個大結胸證差不多就是從各方麵都了了說明了。
第138條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那麽還有一種小結胸,這個小結胸病正在心下,也痛,這個《玉函經》是,小結胸者,這個者也行,病也行,沒什麽大問題,那麽這個小結胸與大結胸就不一樣了,他這個麵結的非常的小,正在心下,就在這個胃部一點點,不象大結胸麵積大,這個結的也不那麽深,不那麽重,所以按之才痛,你不按他不痛,脈浮滑者,你看這個有個浮,他這個病結的比較淺,所以脈還浮而且滑,那麽前麵講了,脈浮大者,下之死,就是小,就是有結胸也是小結胸,小結胸用大陷胸湯那是不行的,那有下利不止而死亡的可能。那麽這個病既輕這個藥也不能重用,所以他用小陷胸湯,小陷胸湯和大陷胸湯是截然不一樣的,我們看這個藥,黃連、半夏、瓜簍實,這個瓜簍實這個藥,它是一個大量用也多少有點解凝寬下,但是它這個不是大下,所以這個量也特別重,這個半夏呢,是祛水的,這個瓜簍實啊,那麽後來有的變成瓜簍仁錯了,這個實是果實的實,就是整個的,就是咱們現在用的全瓜簍,他用一個,一個量很大了,這個大瓜簍一個啊,那起碼也有好幾兩,這個黃連與瓜簍都是苦寒,祛熱,解凝祛熱,半夏祛水,這個大陷胸湯也是用苦寒瀉熱,用甘遂祛水,可是半夏不等於甘遂,半夏沒那麽大毒,也是個毒藥,但是它這個常用的藥不是那麽毒,而這個黃連、瓜簍實隻是能解凝潤下而已,不是那麽一個大瀉下的,所以這個藥輕得很,也祛熱逐水,但是比大陷胸湯,這個力量是不同了,這個小陷胸湯的藥也常用,所以咱們治這個咳喘有時候寬胸祛痰可以用,但是也得有熱,沒有熱是不能用的,這個藥都是常用的藥,很好,但是瓜簍要注意,不要用幾錢是一點用都沒有,我們經常用的,我常用的都是一兩,就是四十五克,少用效率不大。這個小結胸病,結的麵小,病邪也較輕,結的程度也比較淺,所以用的藥也是輕藥,隻是祛熱逐水而已。
第139條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複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四日複下之,《醫宗金鑒》改作複下利,我認為這是對的,複下之也當下利講也可以的,不是再吃瀉藥,沒有這種大夫,下利不止還給吃瀉藥,太陽病在二三日的時候,一般說不傳裏,那麽這個人,不能臥,但欲起,不能臥,但欲起大概都是氣短,喘,那麽小青龍湯證就是那樣的,咳逆以息不得臥,靠著東西坐著,他裏頭要是有停水他是怎樣的,水就下,你要是坐著,這個水往底下去,沉於下,一躺下就往上壓橫膈膜要喘、短氣,那這個病人呢,他是不能臥,但欲起,這肯定要兩種問題,一個說心下有所結,陽明病裏實也能壓得喘,要不咱們現在治喘,每每用下藥,他裏實,使橫膈膜上下運動發生障礙,他也要喘的,以腹滿而喘,凡是不能臥,但欲起者,他心下一定有東西,為結,有東西是兩個問題了,一個是實,一個是有水,那這要看他脈吧,要是實,脈沉緊,或者是沉滑沉大那種的,他脈微弱,不是那麽實,實在的實,可見就是水,所以他說,此本有寒分也,那麽在心下部這個地方啊,他是有水的成分在,所以他的脈不那麽實、不那麽大,而微弱,反下之,這個有水飲的不能吃瀉藥的,若利止,假設說吃瀉藥之後不利了,那就說明他不但有水,也是有熱了,必作結胸。未止者,這個下利不止,二三日吃的瀉藥到第四天還繼續下利,此作協熱利也,不能結胸了,水協同瀉藥而為下利,協熱利是古人對熱利的一種名稱,協熱也叫夾熱,就是表的熱協同下利起而為利,叫協熱利,也叫夾熱利,這種利夾熱,沒有熱,這種利就好了,頭前的葛根芩連湯就是這樣,去熱下利就止。反複說了,裏頭隻是熱沒有水,不會結胸,又有熱又有水容易結胸,不結胸,水由於瀉藥的關係,加上協熱利不止,叫協熱利,這個協熱利提出來與上麵提出黃疸是一樣的,都是借這個說明結胸證是由於熱造成的。
第140條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下邊這個要不得,此為欲解也,就完了,以下都是以脈定證,這個是不可靠的,如下者脈浮,就結胸沒那事,頭前講了,脈浮者,此為在外,用桂枝湯,怎以叫必結胸?所以底下可能王叔和加的,脈浮必結胸,結胸脈浮也是寸脈浮關脈沉,頭前有,脈緊也不一定咽痛,
當然是邪盛容易咽痛,但是不一定必咽痛,所以以脈定證靠不住,故底下的不管它。
太陽病宜汗不宜下,下為誤治,其脈促,促脈就是寸浮,關以下沉,是結胸證的脈,此寸浮關沉一樣的。有此脈而不結胸,說明促脈在這還是表不解。前麵的葛根芩連湯就是,下之後脈促者表不解也,要結胸,促脈是結胸證的脈,如果不結胸,隻是表不解而已,病沒因瀉下而變成壞病,所以不要緊,“此為欲解也”。下麵的是以脈定證了,下後的各種變證可以為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