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
一位在西方哲學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哲學,其形成可以說主要是受了東方的思想。這種說法好象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確是事實。隨著東方哲學在西方傳播的曆史史料的不斷挖掘,對叔本華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漸深入,以及東學西漸的苗頭在其後的一些哲學家那裏表現的愈來愈充分,這使得人們有可能突破過去狹窄的視野和拋棄固執的學術偏見,承認這些東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曆史事實及其價值。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有三個重要的來源:柏拉圖、康德和稱作"遠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學。這三者雖然都是叔本華哲學的生長點,但他們在叔本華哲學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夠從根本上規定叔本華哲學特質,使其具有區別和超出前人並對後世具有開拓性、決定性影響的東西,不是西方哲學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東方思想的影響。這裏所說的"東方思想",不限於印度宗教,還包括中國哲學和西亞的伊斯蘭文明,但以印度宗教為主。叔本華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經》中的中國哲學" ,並且在《自然的意誌》(1836)中,竟專辟一章講"中國學",介紹了中國的道、孔、佛三教 。他的文章還時常觸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隻探討東方思想中對叔本華起著重要影響的印度宗教與叔本華哲學之間的內在關聯。
叔本華是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就融匯、打通東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應予以積極而適當的評價。當海德格爾在台灣學者簫師毅幫助下研譯東方聖書――老子的《道德經》 並向東方尋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關注的時候,叔本華這位現代人本主義的大宗師早已默默無聞地開始了援東入西的工作。所以,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領域裏,叔本華同樣是一位具有開拓影響的偉大人物。
叔本華的哲學受惠於東方思想,而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又影響了中國的兩位國學大師王國維和章炳麟。王和章將叔本華受東方思想熏陶形成的思想重新和東方文化貫通、融合起來。從東方到西方,然後又從西方到東方,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從今天加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觀點看,對這一專題作點研究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