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無邊,有生命。人是動物,也是狼。來自遠方的狼,在想啥呢?
個人資料
大江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陰陽應象大論(3字經)

(2018-02-20 20:09:01) 下一個

水為陰,火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

氣歸精,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

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大江川 回複 悄悄話 1 數與方向

人類生活,離不開數與方向。
人類隻能生存於地球表麵的某一點。
對於方向而言,假如人類能生存於地心中,或幽暗的深海裏,我無法猜想應當如何確定數與方向。
數是記憶的要素,也是推理的要素,記憶與推理應是人類生存,生活,生命之必需,也是人類與其它動物的區別之一。人類擁有強大的記憶,計算,推理能力。當然,其他動物可能在這些能力的某一點上超過人類,因此,這些不能算人類與動物的最本質區別。
最,就是唯一,不存在“最。。。之一”,那就不是最了。此處,我先賣個關子,不說我自己的想法。當然,人類與其它動物的最大本質區別,其實也與記憶有關,與計算更有關。
我還是討論數與方向。
人類要繁衍,繁衍的個體有多少?這本身就個數。
家族人口,異族人口,視野裏的獵物是1隻?還是2隻?還是3,4,5,6。。。無數隻?
無數隻,就是N隻。
結繩記事,繩就是計算器。
還有比繩更原始更古老的記事方法及計算器。我也有想法,也先賣關子。
人類逐漸對數的要求高級化複雜化。
人類得知數,數就是最重要的信息。
人類要獲得信息,最終要訴諸於數。
已知,人類從外界所獲得的信息,有95%源於視覺係統,所以,人類的數字信息也主要源於看到的,看到的主要是影像,也是數字,或含有數字要素。有時,數與像都是共存的,混雜在一起進入視野,傳輸於腦。腦會分別計算之。
方向對人類的重要性不需贅言。
不確定方向,人類連家都找不到。更不要說到固定的地點去守株待兔了。
我說過,人類隻能生存於地表的一個點上。
地球是球體,是孤懸於茫茫宇宙空間裏。至少在當下,已知宇宙無邊,據說,宇宙自原點開始膨脹,至今還在飛離原點,因此,點與點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我說的點,就是星,或星係。
空間的光袤與無限性,多維性,決定地球人必須思考方向與方位。
其實,空間本沒有方向與方位,因為自已原點可以指向無限的方向。我至今疑惑我自己為何能確定左手與右手。這也許靠一種腦的記憶,當你說出右字,腦就啟動了記憶左右的機製,幫你找到記憶點,再準確地揮起左手或右手。
左右,也是方向或方位。上下左右,東西南北——所要表達的是空間,是多維空間,至少是三維,又是3。
人體自有特殊的裝置用於確定空間方位,使人大致能隨時確定自己的空間感覺,在內耳的半規管,同時還有耳迷路,相當工程測量的水平儀。
空間多維,平麵,是人類生存必涉要素。
人類總是在思考與觀察中。
觀天,觀地,觀人,觀物。。。觀宇宙。
現代有了哈勃望遠鏡,人類也可登月,或造訪火星。。。
人類對宇宙的觀察大有進步,應當歡欣鼓舞。
同時,也不要忘記人類的思維特性與宇宙的總體特性。
通常,人的思維都是線性的(直接,直觀),而宇宙運行的特性是點線麵合一的,高度全方位立體的。
宇宙的運行方式多樣,卻大都采用圓周運動。
宇宙天體多樣,卻大多以粒子形態存在。
圓,圓周,球體,粒子,這些,都是宇宙的存在,是此種存在在人視覺中所構成的最普遍的常規形態,這也與數有關。
凡是以圓,圓周,球體,粒子狀存在之物,必涉及一個普遍的宇宙常數。這常數,我不說,大家都能感知到

2 傷寒與溫病的異同
1 關於疾病的分類與外感病
中國醫學對疾病進行過早期分類。
將疾病分為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兩大類。
外感熱病,也就是外感病,多必伴有發熱。
這種分類,源於對病因的認知。
最著名的應是宋代陳無擇所提出的“三因”說。
所謂三因,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外,是相對於人類自身而言。外部的,不可控的,難控的致病因,是謂外因。
人與自然,或與宇宙,即是相輔相成,共組自然和宇宙大係統。也主觀地順應,能動地改變自然,宇宙。同時也受自然,宇宙所支配。
如果說,宇宙是大係統,人類本身也參與組成宇宙。另外,相對大宇宙,人類自身就是小宇宙。
人類,自然,宇宙是一個係統。
以往,人們都是將自己單獨提出來,論證人類在此大係中的位置,有萬物之靈說,勝天說,回歸自然說。。。
其實,是共組說。
與人類共組宇宙的還應包括最小的生物病毒,與無生命之微塵(岩石)。
如果真能將人置於宇宙之中加以觀察,則人們所看到的生命現象一定很特別。
人們需要此一視角,或許所謂天人合一。。。
當然,人類在自然麵前有時很無力。
係統論有一重要特質,就是整體觀,係統運作的同一性,如果將宇宙大係的同一性提出來,可有若幹特質。。。比如,組成宇宙的物質都具有球體或粒子形狀。物質大都作圓周運動,物質組成及運動具有點線麵特性。。。運動與線性。。。
先不討論這些。
外,所指就是人類自身以外,就是自然界,並廣及宇宙。
自然界,宇宙的運行變化,難以人類意誌所控。 人體的生理機能也隨之擺動,規律運作。當自然之變挑戰人體機能,或重創人體機能,就是致病因,由自然界外部原因所致的疾病,是謂外感病。
外感病的致病因即 風寒暑濕燥火。
在自然之變的意義上,風,顯然是指大氣的移動。寒,暑,火,是指大氣的溫變。濕,燥則是指大氣的濕度。
人類是地球智慧生物,人類的生命現象存在於地球表麵,存在於大氣層之下,存在於生物圈中,存在於食物鏈上。。。
大氣的移動,溫變,濕度應時影響人類生理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最重要最普遍最常見的致病因。
現代人類,對病因學的研討已經細致深入,但是,基本的致病因,本質上沒大改變,而且,連最小的病毒都與自然界變化正相關。
風寒暑濕燥火,是六氣。
氣,在此含義是能量,是動力,於生命物或人類而言,就是生命生發生長的必須外力,即總自然力。
風——能化生萬物之說。風——也是自然力的代表性概括。
當自然之變,風寒暑濕燥火,超出常規,或天候,氣候,超乎尋常,必將挑戰人體生理機能的某些極限。這顯而易見。同時,還必然引發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即生物性致病原的特性,有時,致使某類病毒高度活躍,強致病。前人所觀測的是自然,是宇宙大係,直接越過了細菌與病毒。今天,人們看到了細菌與病毒,卻忘記了大係統。
外因致病,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失其常態,太過而超出人體的生理機能極限。
因此,在此意義上,六氣變成六淫,本來正常的“氣交變”,變成了致病因。

內因,是指人類自身可控的,某些生命形態失控,或失常,而成致病因。
一是飲食。
二是勞倦。
三是精神與情誌。
四是房室。
現代醫學大家,經過最近半個多世紀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提出了醫學模式新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所處環境的改變。導致病因學的革命。
不內外因,是指界乎以上兩類病因之外的病因,如意外傷害,蚊蟲叮咬,蛇犬傷等。。。
我特意將中國古醫學的病因說回顧之,是想特意表達一下我對外感病——這一重要的醫學術語的理解。
因為,傷寒與溫病都屬於外感病。
或許可以說,外感病分為傷寒與溫病兩大類。

2,文獻與學說淵源
傷寒與溫病——最早見於素問。作為醫學術語,也是病名,也是對外感病的分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素問熱論:傷寒,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素問評熱病論:

其次,見於〈傷寒論〉。
〈傷寒論〉直接以傷寒立論,論中很多條文都首先冠以傷寒二字,此其一。
〈傷寒論〉同時也記載了溫病,此其二。
考證傷寒論最初的條文,在第6條就提及了溫病,並首先與傷寒相區別。
原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風溫為病,身熱多眠睡,鼻息必鼾。。。
此條文的重要意義在於:
一是,明文記載了溫病——這種與傷寒並列的另類外感病。
二是,描述了溫病的臨床表現。
三是,提出了溫病還可再分類,記載了風溫的病名。
此條文的重要意義還在於,明確記載了溫病與傷寒的鑒別要點,對臨床實務極有幫助。

由以上文獻及討論可證:
1,對中國醫學體係而言,傷寒與溫病是古病名。
2,做為病名,二者都首先見諸於內經。也因此,傷寒與溫病被文字記載應超過兩千年。
3,同屬於外感病。
4,外感病與自然界的變化密切相關,具體而言,與大氣的溫度,濕度,移動有關。
5,自然界的以上常態為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此非常之變,即成致病的外因,為六淫。
6,《內經—素問—熱論篇》詳細討論了傷寒熱病,並首次將此病按六日,劃分為六個階段,記述了每一病程階段的主要病象。但是,並沒有嚴格區分傷寒與溫病,也沒有記載應對的方藥,隻是提及了針刺。
7,《傷寒論》專論外感熱病,其對傷寒的病程劃分,證的記述,都有素問熱論的影子。但是,傷寒論記載了極其豐富的病象,並推出113個方藥。
同時,《傷寒論》不但專論傷寒,也明確記載提及了溫病。
這表明傷寒與溫病同屬外感病,但是性質與病程,病象,預後,演變規律。。。都有極大不同。
8,《傷寒論》時代,外感病的臨床學就已經能區分傷寒與溫病。
9,六病辨證的方法,適用於辨外感病傷寒類,辨溫病應另有辨證的方法。仲景隻是明確加以區分傷寒與溫病,並沒詳論溫病。猜想《傷寒論》時代,應有溫病的專論專法與專方,惜已亡佚。或仲景另有《溫病論》,也已亡佚。
此猜想的合理性有:一是,傷寒與溫病都是為害最烈的人類疾病,不可能隻能治傷寒,不能治溫病。二是,醫學實務並不一定都能訴諸於成熟的理論。三是,文字載體被時空掩沒,如仲景自序裏所提及的主要文獻,今大多已不可見。
這是傷寒與溫病的曆史延革,或有助於人們較清楚地認知何為傷寒,何為溫病。

寒論研究
1, 易經易理說
2, 傳統陰陽五行說
3, 髒府說
4, 經絡說,六經
5, 病程深淺說,六病
6, 天文地理文史哲生
7, 其他
8, 現代醫學對照說
9, 疾病本質,臨床病象,表現,人體基本生理,解剖參數
10, 疾病譜
11, 病理變化,今古相類,變化不大,可能互參,如同南北坡登珠峰,從衛星上看珠峰,角度,視野,深度,廣度。。。
12, 對病的描述很準確,有超過現代臨床學之處,需要再讀懂。
相對永恒不變的事物,可以當作尺,也可以當成做標係,來度量觀測古今的生命現象與病象。
如體溫血壓脈搏
如發熱,疼痛,出血,昏迷,少尿,脫水,電解質失衡,呼衰,心衰,休克。。。
如對病人的主觀感覺就記載的豐富翔實。
於現代臨床學而言,病人的有些告訴或感覺並不被視為症狀,但是,卻是病象,因為它極大地困擾病人,至少是機能改變,或者是某些嚴重病變的先期臨床表現,或者預示某一器官可能發生病變。
比如某些陰虛發熱,氣虛發熱,氣陰兩虛發熱——此種發熱多半不能以體溫表測知,於是,現代臨床診斷學無法記載,因此無診斷學意義。
比如很多感染的初期症狀,如怕冷怕風(惡寒,惡風),出汗怕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咽喉癢。。。等等也不具重要的診斷學意義。
但是,人類的感覺極其精細,不良感覺是構成病態的要素,於疾病而言,症狀與體征同等重要。多半時候症狀先於體征出現。
由於現代診斷手段的發達進步,人們更多地關注體征,而忽視病人的感覺。似乎人們更加相信數理統計,而完全忽視了個案的意義。
但是,每個病人的基因都是不同的,千人千麵,訴諸於不同的病象,也會訴諸不同的病象表述,這些,對大樣本也許無用,對單個的每一個病人也許意義重大。

3 陰陽學說的第三態
陰陽之思,自2500多年前被中國人提出來,到春秋時代被國人熱議,自稱諸子百家之一大家,並開始用此種哲學解答宇宙,自然,人與生命現象,當然,更會關涉調整自身的生命形態,運用於醫學中,史稱陰陽家。史記漢書呂氏春秋
至此,陰陽學說,已經成為土著中國人的定見,也是一種成熟的哲學之思。
這似乎是西方的蘇格可拉底,亞裏士多德們所不能,於是,陰陽學說的哲學思考,是獨特的,是西方哲學體係所沒有,或沒有重點討論的。但是,此說卻在極大的程度上揭示了宇宙真相。因此,也引且西方人的好奇。老子之說被西方人所珍視研究,就是證明。
翻開《內經》與《傷寒論》,陰陽二字密集出現。
關於陰陽學說,對中國人影響之深,恐怕超出人們所了解。
因此,千百年來,智慧的中國哲人也不斷地闡述此說。
以往的近現代的國學大師或大哲學家的著述,闡述此說有諸多精意,我覺得似有缺失,現再多加討論之。
其一,以往的中國哲學家,都將陰陽學說的主幹要素分為陰與陽兩部分,即陰陽是陰態與陽態所構成,此兩態,即陰陽是對立的,互根的,消長的,轉化的。。。此種思考,有其重大失誤,因為隻是在陰陽兩態上討論其意涵,及哲學意義,這是不全麵的。
其實,陰陽的哲學意義,除了表明宇宙的形態有陰態與陽態,還表明宇宙存在非陰非陽態,如果以黑色代表陰,以白色代表陽,那宇宙的顏色是黑與白兩種顏色外,還有另種顏色,就是非黑非白色,即灰色。
灰色——是宇宙的第三色。
灰色——才是宇宙的常色。
宇宙存在三態——陰態,陽態,非陰陽態。
如果以太極圖表明陰陽,及兩者的關係,人們隻是感覺到黑與白,其實,還應加上灰,不過,要將太極圖轉動之。
其二,宇宙是運動的,常態是灰色的,因此宇宙也是模糊的,不精確的,更是互相滲透,緊密相連的,黑白共組一個灰色的大係統。
人們討論所有問題,往往隻是在黑與白兩層界麵上討論,或者非陰即陽,或者設定兩極,往往使自己的思考偏離宇宙真相,因為,宇宙的常態是灰色的。
設定黑白,是人類所需,並非宇宙之真。
這是我的宇宙三態論。
也是我對中國古哲學陰陽學說的獨特理解。
我以提出此說而自豪。
有史以來,人類發現,製定,描述了諸多的定理,定義,定律。。。劃分出諸多界與線。其實,都是為了討論問題方便,或者製造工具方便。。。有時,卻因此忽略了宇宙的另外一種真相。

4 關於中草藥與安慰劑
我沒有請古狗去喂雞詳查啥叫安慰劑。
所以隻能簡要討論之。
在醫學實驗與臨床中常會用到所謂安慰劑。
安慰劑的特征似乎有如下幾點:
其一,由施用者有意設計使用。
其二,對病人保密。
其三,不是藥物(水,澱粉。。。),說成藥物。
其四,可經口服,含服,靜脈點滴,或手術植入。。。
其五,有可能發生效應,甚至重要的治療作用,或重要的對照啟發作用。
其六,在現代醫學臨床,可以被合法合理使用,甚至可能產生特別的療效。
如果深入討論所謂安慰劑,就要涉及“藥物”與“藥效”或效應的定義。
定義,都由人類自己用語言描述,或用文字確定,其意差異很大,也總是在改動中。
恐怕現代醫學對“藥物”的定義也總是在改動。
所以,在治療層麵,或對機體的影響層麵,藥物與安慰劑有時並無法區分,定義藥物與非藥物,隻能聽大師,一群人,權威,或政府的。有時,政府依據某種現實,說某物是藥,就是藥了,說是毒物就是毒物了,說是食物就是食物了。其實,連空氣都應該是藥,酒精更是了——這應該是關於藥物的某種真相。
以水為例,可為藥物,可為非藥物,可為營養物,可為安慰劑。。。
本質上,隻要飲用或靜脈輸入體內,經吸收,如能改善機能,或救人一命,水——就是藥物。如果飲用或輸入過度,影響機能,水就是毒物,或屬於毒副作用。
現代內科也有“水中毒”之病名。
因而,廣義而言,除非你一定要經嚴格程序確定,再遵循嚴格的科學理論應用,否則,所有能對機體發生影響之物質,皆具藥物的性能,都是廣義的藥物。
最常見的也許是水,是大米,是白麵。。。
據我觀察,自然界有人類,人類有生命,自然界中就有提供生命所需的自然之物,人類有病痛,自然界也有應對病痛的自然之物。中國人或所有地球人的藥物均起源於此。開始時都是靠自然之物為藥,來醫治病痛的。並積累經驗,再上升為理論。
人們可以討論醫學理論的不同,或是非,但是,無法否定中草藥物的藥物特性,即,它並非單純的安慰劑,而是具有極其明顯的,明確的,強烈的藥效的。以現代藥理科學,可以很容易證明之。
比如,麻黃發汗,大黃通便,人參補虛,青蒿抗瘧,黃連止痢。。。阿芙蓉的止痛。。。冷水消暑,至於複方配伍,更具藥效了。
因此,中草藥不都是安慰劑,是能治病救人的。當然要靠專業醫師的正確使用。
至於,其作用為何“神奇”,也許要時間不斷地證明之。
時間,不是做出科學結論所需要的一種重要要素麽?何況,還有時空要素尼。
比如,全球人類都以稻麥為主食,食用了幾千年,卻從來沒人懷疑其毒性:其實,這兩種植物也是藥物。隻不過 FDA 之類的政府機構不把它當藥物,而把罌粟堿們當藥物。
但是,焉知何時會拿稻麥當藥物尼?
至少,可以拿澱粉當安慰劑吧?
而對一個極度虛弱快要餓死的人而言,米湯也是藥吧?
人們討論科學也要科學化,也需要將視野放大放遠些。科學是重要的,有用的,要講究的,科學也總是不斷修正錯誤,並由時空不斷驗證的。
科學——也隻能是人類對宇宙與自然的觀察,觀測,思考,總結,再訴諸於語言文字與實證。
換言之,科學,是人腦的產物。
科學,並不等於就是宇宙的真相本身。
在宇宙的終極真相麵前,或生命現象麵前,科學至少是有缺欠的。
——順便提點民科論調,方便朋友們砸砸哈。

6 關於食物,草,藥物
中草藥,或中藥,是通稱,其中有草本,木本植物,有菌類,有礦物類,有動物類。。。還有人工製造的。。。占少部分。如今,青黴素,阿斯匹林也可納入中藥,則較比另類,也未嚐不可,張錫純氏,中醫,作為學術思想,是相當開放的,遠超乎外界之想象。
其中大半是植物,大半是自然界早就存在的,因此,總體具有天然,原始,自然特性。
如今,人類科技已經長足進步,人類的發明創造也出神入化,人們為何還時常追尋某種原始與自然?回答此問,可能又要超出我的能力。
於此,說點愚見。
宇宙-自然——生命——人,是個大係統,具有原始與自然的關聯,係統本身就有其原始自然之屬性,雖然天在變,道亦在變,但是,有些變變的快,有些變變的卻很慢。我不知我這歪理是該歸入董老的哲思,還是應該歸入康老的哲思,先不討論。玄學?神學?科學?唯心?唯物?
事實上,宇宙間的物質有些運作極快,物質的形態也變的極快,有些運作則極慢,形態萬年不咋變。比如,人的身高體重,翅膀?呼吸,血壓,脈搏。。。萬年以來變化不大,也許就是因為這些參數與宇宙大係相關,大宇宙與人體小宇宙是相關聯的,大小相參,存在必然的默契關係,人類的生命常態總體與此相關。中醫經典所謂人與天地相參,四時之法成,或揭示的就是此一道理

自然之理,就是自然現象加上人們的粗放理解

依我愚見,宇宙大係是個整體,每一個點都是組成部分,都有其意義。改變,也要遵從這個大係的變速,不可忒快。
比如,宇宙間有人類,就有食物鏈。已知人類高居食鏈的最頂端。
比如,有人類就有疾病,就有醫治疾病的物質。
——這可能是宇宙的一個奧密,或者就是一個自然之理,人類至今並未覺察,早期的人類一路走來,追尋著食源水源,也追尋著藥源。
如果說,人類對食水的追尋是出於本能,那對藥源的追尋也可能是本能。
人為何有本能?我沒見到大師的解答。
不光人類,動物世界也有此特性或本能。大象家族也會按時由頭象帶領到固定之處,再食取當地的一種土壤,至於為何如此,一是攝取營養物,二是醫治與預防某種疾病,可以肯定的是,食取之物必含有某種特定之物以應生命特定之需。
中國醫學也遵從此種自然之理,或者,醫理應當是天理,也許人們還沒來的及深思其中的道理,而僅僅將其看作是一個現象。有時遵從現象也就是遵從一種科學,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類不一定非得精算每一口麵包牛奶的產熱值,再精算需要邁動幾步才能將此產熱值消耗掉。人類生命所造遇的事物即有亙古難變的,也有非常隨機的。刻意而為,有違常理,常理就是自然之理,就是天道。自然之理與科學,並不等同。自然之理,或稱宇宙真相,是宇宙本就存在的,比如,晝夜之變,四時之變,月亮的圓缺。。。而科學則是人類對自然之變的觀察所得,是自然之萬象在人腦中的倒影,在經過人類用語言文字所描述,並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加以客觀驗證。
科學,並非就是宇宙的全貌及所有真相。科學,也是可以探討與爭論的。科學,也有出錯的時候。科學,在造福人類同時,也在毀滅人類。。。
我這並非反科學,僅僅想表達我對“科學”的二字的一點思考。因而,此種表述本身也是可以討論與爭吵的。

基於此種思考,愚以為,人類賴以維生的所有物質,自然界中都早已存在,人類賴以醫治病痛的所有物質,自然界中也都早已存在。
萬千年來,人類的生存史,已經驗證了此一自然之理。
隻不過,自從人類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加大了對自然界的改變,而人類也獲得些好處,但是,所帶動的醫學科技進步也造成很多負麵影響,有些還是非常驚人的,或者是毀滅性的。
人們也應反思一下,或可考慮放緩科技進步的速度與力度。當然,我也勸不動誰。隻能愚蠢地思考之。
比如,人類沒發明青黴素之前,有很多人類死於嚴重感染,主要的是細菌感染。當然,還有更多的,占大部的,70%的感染,其致病源卻是病毒。
換言之,自從青黴素出現後,理論上,人類的感染隻被控製搞定了少部分,因為,病毒感染占所有感染大部。
人類至今還沒有找到或者合成一種特定物質,注入體內,如同青黴素那樣用以清除殺滅致病毒。
所以,誇大抗生素的發明,也是有欠思考的。
而回顧幾千年的曆史,人類並沒有被細菌或病毒所滅絕。在人群中,有感染的,也有不感染的,還有以自然的草藥治好的。其中道理何在,應當發人深省。
而中國醫學體係對人類度過了此類生存危機,是有其重要的實質性幫助的。其主要的作為,被記載於諸如《黃帝內經》與《傷寒論》《本草綱目》這樣的醫書中幾千年下來,此類文獻浩如煙海。
我敢肯定,中國人的抗病史,一定還有更多的醫學經典會詳加記載,可能多半都已淹滅於萬千年的漫漫曆史長河裏。
時空,將掃平一切,將事物歸回零點。
我不能說,這些古舊的文獻都可靠,或按照現代的,規範的科學研究方法,或最佳的情報學,數理統計學,分析學都有價值。但是,它們必有其價值。
人們有信心有耐心去讀它們?能順利讀懂?
當社會在急劇轉型,人心難以平靜,當人們著眼於眩目的新事物時,多業不屑於故紙堆。但是,垃圾之中卻又厚重的曆史信息,我看過一本美國人寫的書,其中就有垃圾考古學,當然,美國的垃圾主要是最近幾百年所製造的。就是如此,這些垃圾還是另美國的科學人興奮,因為,科學人透過這些“古物”,得到些“遠古”的信息,這也是一種科學探索的精神。但是,連我也對垃圾缺少足夠的興趣。但是,簡單下個結論,不是很簡單的事麽?
人們在享有現代醫學高新科技時,或遭遇另類難解的醫學之迷思時,也應知曉此事。
事實上,就是現存的《傷寒論》113方,已經非常經典。如應用得當,準確辨證,合理使用,依然可能對很多的病痛提供幫助,包括類似肺炎這種重病。即使是按照現代醫學的疾病診斷與治愈標準,中醫對好多病也是可以治愈的。
事實上,對病毒感染,現代醫學很無力。
隨然免疫接種法幫助控製了一大類疾病,但是,現代臨床對諸如感冒這樣的病都“無藥可醫”。
反而,因為人類的醫學科技進步,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造成了極嚴重的負麵效應。
比如,輸血輸液注射穿刺手術的大規模應用,造成大規模的人類感染。
最為常見的就是肝炎病毒假以上的醫學操作,大規模進入人類群體。目前,全球人口有幾千萬體內帶有此類病毒,至於自人類發明侵入性醫學科技以來,到底致使多少人類染病,我也不得而知,也許數以億計。
再比如,由於抗生素的濫用,造成自然界的細菌種群基因大幅改變,因此,抗藥性急劇增強,醫學家不得不一再將更加強力的抗生素注入病體,雖有收效,卻遠遠超出人體重要髒器心腦肺肝腎的代謝能力。
近些年,重大藥害屢見不鮮。
連美國的FDA所公開發布的有關資訊都可能引公眾深思。有興趣者可詳加檢索之。
7 關於防病
也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主題,一個哲學主題,並非單純的醫學主題。
本質上,人類自一出生,就要生病。
人類的生命,就是生命狀態與病態糾結在一起的。
因此,人類疾病難以予防,盡量預防,此其一。
人類疾病包括身心兩部分,而且,心因心理疾患占相當大的比重。談預防,至少也要知道好多人類疾病不需預防,不可能預防,人與自然,所謂“相生相克”,“與天地相參,與四時之法成”。
人是宇宙一分子,生物性致病原,細菌,病毒們更是宇宙一分子。。。共組生物圈,共組自然,共組宇宙。
單是人類與生物性致病原除了有致病關係,還有合諧相處關係,並非總是對立的。已知,人體有正常菌群的存在,有重要作用,人體有否正常病毒群存在?未見大師們深入研究。
所以,某種嚴重為害人群的大疫發生,有時是關乎天地人的,是大宇宙,大係統之變。不可忽略人類活動本身對大疫,或普遍流行的前列首發疾病的影響。
如今,人類靠現代免疫學,公共預防醫學對諸多人類疾病有效。
但是,高發的前幾位人類疾病: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卻主要關乎人自身,與年齡,飲食,睡眠,家庭,性別與性,職業特性,特別嗜好,工作環境,勞動與休閑,起居的規律性。。。所謂生活方式。
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環境與人口的壓力。。。都對人類的原始自然屬性高度挑戰,這是應當高度關注的,也需要時刻警覺預防。其實,大量的社會資源被此類問題所耗費。
至於預防醫學的另一麵,那就是對人類精神—神經—心理—情緒疾病的調控。這是另外一類疾病的本質,同樣耗費大量醫學資源,而且高發。
依我愚見,這一定關乎人類社會,關乎政治經濟學,關乎現代化與科技進步。。。當然更關乎人類自身對物欲,或勢利的無盡追求。
此種人類疾病品類繁多,也許源於人類被物欲埋葬了精神。

強調一點,中國醫學理論關於對病的理解,或防病學說,是一個相當大的主題。
似乎也涵蓋了我如上所討論的諸多主題。要點有:
其一,自然之變是有規律的,有時會劇變,引發某種特定疾病的流行。這是建立在幾千年對天象與自然的觀測基礎上,是一種總體把握,雖然不等同現代氣象學,物候學,細研也有價值。
其二,順應四時之變,調整人類自己的飲食睡眠起居,有很具體的做法。其實,也無非是“冬天不忘穿棉襖,夏天別忘戴草帽”,這也是防病。或者,渴了就喝,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之類,並不神秘,也不複雜。
其三,最重要的防病,就是調整人類自己的身心。這對防後兩類疾患尤其重要。
中國醫學理論,源於土著中國人(早期東亞的黃種人)對天地人的觀察,並於萬千年的生存史中反複實驗。
國人自由其獨特的哲學思考,與西方人的哲學相對應,並無好壞之分,隻是特質不同,先不討論。
而最代表國人之思的哲學,無非儒與道,後來又有釋。
中國醫學理論根與中國土著哲學,主要受到道家學說影響,其次也受到儒家學說影響。
而道家的哲學思想,對現代人類應當還有價值,好多都是警世之言,特別在自然與人,物與精神兩麵,人類如何平衡取舍,達到身心的健康和諧,有很深刻的說詞,並非就是簡單的預防醫學之說。
人類疾病的本質,人類至今還沒厘清。
在人類精神層麵,精神,或微細感覺與疾病的發生有何關係?科學解答的還很初級。而這些關乎人類疾病,關乎防病。

8 關於人相食
人相食,是個政治經濟學的主題,但與醫學也不無關係。
人的自然屬性,也許最初是食肉的,後來才改為草與肉雜食。
人類長有兩對尖齒,或稱為“虎牙”。而獅虎豹狼們也長有此尖齒,因此,這可能是所有肉食動物的標誌,人最初一定是偉大的肉食動物,或者,是猛獸。
在河姆渡遺址裏,出土了大量的獸骨及其它動物的骨骼,也有植物的種籽,或稻種。人們在一隻巨大的陶罐中好像還發現了幼兒的骨骼,與很多魚骨夾雜在一起,據推測,有煮食幼兒之可能。
在其他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中,同樣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與化石。
如今,整個地球已不見一匹野生馬,野生中國虎可能僅存幾隻,卻永遠羞於見人。
人類的生存進化史,也許就是其它動物種群的滅絕史。
隻因為人類居於整個食物鏈的最頂端,人類可以掌握複雜的工具,掌握火的使用,其組織性極強,又具有聰明才智,特別能戰鬥,因此攝食技術極高超。
人的食人特性,或許是隨著動物種群越獵越少,最終動物不敷食用,為了生存繁衍,才不得不“人相食”。也因此,人類也訓化了動物,再進一步向植物類追尋食源,也訓化了植物,就是草。現代人類都普遍以稻麥為主食之一,其實最初就是草的籽粒。
當人類工業化之後,加快了對物種的滅絕,同時全球人口增多,於是
被迫研究生物特性,增加化肥,農藥的投入,更加快了原始物種的基因改造,促使大量轉基因物種出現。
也許再有若幹年,人類必能利用幹細胞,在工廠裏任意製造出自己的組織,器官,再用於販售,甚至複製克隆出整個人類。
如此,醫學也許無事可做——醫院更加像是修車場,醫師就是修車技師,治病就是改換更新零件,人更像是一部汽車,一具木頭。
人類將以生物工程產業化為標誌,最終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
此次工業革命將毫不猶豫地拋棄更多的人類自然屬性,估計婚姻將最終退出人類社會舞台,人類自身的生產實現機械化,做愛電子化,造人試管化。飲食一日三餐可改為針劑注射,一次注射微量,即可保證一周的能量與營養之需。。。
精神呢?人將神歸何處?

9 關於藥理與醫理
先討論一下藥物。
中國人對醫學的探索與發現,也是先從生存必需開始的,對藥草的發現也經曆隨機海選的過程,然後由少漸多,逐漸積累經驗,再訴諸於文字,上升到理論,如此反複。
因此,在《傷寒論》( 1700 多年前)中隻記載了 80 餘種藥物,《神農本經》裏隻記載了 365 種藥物。
因此,傷寒論的方子都很少藥物, 113 個方子,多是兩,三種,三,四種藥物組成。但是,正確辨證使用,臨床療效很好。至今還很經典,也被稱為經方。
其實,使用較少的藥物組成複方,也是中醫的重要特點,更需要對醫理的把握與臨床經驗。
因而,醫界的著名大家都很善用經方。
是藥三分毒,藥就是毒,這也是一條重要的中醫理論。
以最小的身體打擊,獲取對身體的最大支持幫助,應是中醫治病的思維特色。
因此,中醫高度關注毒物,用藥極其講究。經典裏都有記載。
一味單味藥,因其是生藥,草本,木本含有生命物,其成分比化學製劑複雜很多。所以,即是單味藥,能同時具備幾種藥效,本質上也是複方。因此,醫師要重視單味藥的準確使用,也應熟知經方。
比如桂枝甘草湯,勺藥甘草湯,麻黃湯,桂枝湯,三承氣湯之類,總共就三四味藥。現代的中醫師為何普遍習用大方,我沒詳加考證。
分析研究中藥方也要從經方,或單味藥做起。
現代的研究者,也必須關注單味中藥的複方特點。
再強調一下,麻黃不等於麻黃素,大黃不等於大黃醌,木通也如此。。。
青蒿也並非就是青蒿素。中醫對這些藥物的認知很全麵,也很清醒,並有實證經驗。

再說藥物的使用
中草藥或中藥方劑的正確使用,必遵循中醫所特有的理論。
中醫的理論架構是個非常龐大的體係,所含基本理論與細部。
因為,中國醫學源於土著的中國先人 。
中醫很古老,很傳統,因此理論很陳舊。
陳舊,也許另有價值。
現代科學發展速度驚人,每當一種新發現,必很快地被運用於醫學。於是,人們對於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臨床實務的恒定少變化表示不解。道理在於:
1,中醫理論與實踐已經曆幾千年時空考驗,多被經驗所驗證,不需大動。
經驗是啥?就是將某物質直接投放於人體,得出某種效應,比如,大黃通便,澤瀉利尿,黃連治痢,青蒿治瘧,鴉片止痛。。。及其它更為複雜之效應。比如西瓜解暑,冬瓜利濕,冷水解渴清熱。。。
2,與其它學科相比,醫學的對象是人本身,而人類曆史以萬年,十數萬年計,人類的基本生理參數,比如體溫,呼吸,血壓,脈搏,心率,身高,體重,血樣,尿樣的參數變遷極小,極緩慢。

理論是思想,思想是工具。
在科學上,人們確定很多理論,發現總結出很多定義,定理,定義。。。大多都可驗證,似乎都反映出宇宙的某種真相。
但是,某種思想,或理論被確立,其實用價值,就是可以將其當成工具,再去合理地,客觀地解答現實,才有實用價值。中醫的所有理論,大多有此價值,就是可以用來當作工具,再具體地判定人類疾病的性質,具體地指導用藥。
如果說中醫的臨床實務是條木製古船,那中醫的有關理論就是專用於度量這船的尺,或稱重的稱,及其表達,維護,修理這船的特有工具。
中醫理論對中醫實務是專門的器具。
這對於度量病情深淺,指導用藥更為重要。用中藥用的正確,理想,完美也必須遵從中醫醫理。其中道理,引人深思。
我先討論一二。
其一,中醫的用藥理論及說詞,源於幾千年的臨證,臨證經驗——這些,換成現代醫學術語,是臨床實驗。而主導用藥的理論,主要是八綱辨證法則。證,就是一組臨床表現:即一組症狀及體征。中醫要依據一組證,加上對這組證的全麵思考來決定配方用藥。有時,一組相對固定的證,其實就是臨床實驗的一種原始記錄。
這種特征,在中醫經典《傷寒論》中更為明顯。
比如,“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這條文字就是記錄了用炙甘草湯可能治愈一種嚴重的心律失常。
當然,在《傷寒》論時代,不可能有現代意義上的醫學實驗。
也正因為如此,麵對極為密集的,大規模的,急重的患者群,醫學即無法提前進行科研設計,也無法用果蠅,白鼠們進行藥理,生理,毒理實驗,更難從容地進行所謂一期,二期,三期,四期臨床實驗。而隻能在所能及的範圍內,隨機地對藥物進行海選,以自然生藥直接應用於病患。其實,就是直接以病人做為醫學實驗的對象,求得有價值的參數,得出藥效結論,再推廣於臨床應用。
其參與“實驗”的病人分布在廣大的自然空間,是自然的,隨機的,海選的。實驗的原始記錄,就是一組病證的描述,實驗的最終結論,就是推出了一種有效的“新藥”——某種經典方藥。
這也許是經方治大病,或一種草根樹皮所具有的“神奇”之真相。
以自然草木果真幫助國人應對諸多空前大疫,或幫助一點,或幫助一些,或幫助一半,或救人一命。。。就算一種安慰,也是其價值,更在於中草藥是自然的生藥,更多的就是人類日常所取食之物。
中國醫學在理論上對於藥物及毒性認知,恐怕超出所有人的理解。
對中醫而言,所有的藥物皆是毒。
換言之,如果你將某物當成藥物,配方使用,或單獨使用,即使是涼水,或雞蛋,在理論上都是一種毒物。
在《黃帝內經》中,論藥物,少用藥字,多用毒字,毒,就是藥。並有大毒攻邪,小毒攻邪之句。
人們確實應該再深切地讀懂中醫理論,無論是中西醫師,還是其它的關注者,外界人士。
中藥即然是藥物,進入人體,受諸多因素影響,肯定是具有一定的藥效的。因此,中草藥物肯定不能統歸屬所謂安慰劑,安慰劑之說肯定是可笑的。依安慰劑之說,來使用中藥也是愚蠢的,此說並不科學。不管說者有意還是無意。而安慰劑,對西醫而言,也是含有特定定義的,而所有的定義,都由人類自己根據需要來下,根據固有的程序來確定,而程序也由人類自己來確定。
事實上,現代的醫學研究與實驗,常以自然的水,自然的空氣,或自然的澱粉,甚至某種語言或顏色來做為安慰劑,與某藥物對照。
本質上,自然界所有物質進入人體,皆可對機體產生影響,都是藥物。
因此,現代醫學有的處方藥是當初就是安慰劑,或比實驗藥物更有藥效,也因此,人們才安慰劑效應來治病。
有的安慰劑,其效應肯定而確切,是精神(心理)因素影響與物質(藥)影響同時作用的,二者在一起共同作用於一個個體生命。人們並沒深入子細研究。
那麽,中藥的毒副作用到底如何?
評估一種藥物,或一味草藥,或一種自然礦物,甚至一種食物,一種穀物到底有否毒性,對機體有否傷害。是個很大的科學主題,或專業主題。
因為,它關涉多學科多因素。
我隻想概述之。
我覺得可以將中藥與西藥相比較。
也要與常識或經驗相對照。
更可以訴諸於大規模的實驗。
還可以將某種藥物禁絕。
但是,最重要的卻是,必須訴諸於專業的使用。
由於中藥取材來源方便,更因為很多都是食物類,而且,很多藥物藥效不顯著。。。這些都是造成濫用的,最終發生毒副作用傷人的原因。
其罪不在中醫中藥或中醫理論本身,而在濫用者。
其實,依幾千年的曆史經驗,中藥的合理配伍專業使用,是極為安全有效的,
對使用中草藥物而言,即使是使用水,以水治病,也必先知水的四氣五味,甚至歸經,甚至經典之作對水的使用範例。而水,看似簡單,卻足可用以治病,或救人一命,也可被誤用。
水,其實是被中西醫師使用最為普遍的藥物,隻是依純淨度及其標準,被人為確定為藥物,再經靜脈點滴,或飲用,最終對機體所產生的效應,都是水所具有的效應。現代內科也有水中毒的病象。
即然水被錯誤醫用,或濫用都足可以致病,或致命,那諸如麻黃,木通被誤用與濫用,其結果也是嚴重的,這不難理解。
關於麻黃與木通,是近年西方人因誤解中國傳統醫學,自身濫用中草藥物所致,應對中醫多些專業性的了解與研討。
使用中藥必須知中醫。
專業地使用與民眾自己取用,這是兩個概念。藥物,被專業地使用,就是藥物,不被專業使用,則等同食物。原因在於,中藥是自然草本木本,或自然的生物體,在食物與法定藥物之間,更高度接近普通的食物。正因為如此,很多中藥作用溫和,藥效並不顯著。但是,人類疾病對藥效的需求千差萬別,而作用溫和,相對於作用強烈,也是重要的藥效。
中藥與中醫的醫理密不可分,自成一體。理論上,要存共存,要廢同廢。不存在廢醫存藥,或廢藥存針之說。

因為大多數藥物都是自然生藥,其成分複雜,藥效也溫和,一旦起效也較為持久。最常用的,大麵積地被臨床使用的,經典的藥物也就幾十種。
應當指出的是:生藥,是動植物類,動植物是生命體,是細胞,或準細胞。因其成分複雜,具有生物活性。如以單一成分論,大都可能檢測出某種特成份,或主要成份,或有毒成份,但是更應高度關注所含全部自然成份的總體藥效。而且,即使有毒成分,其毒性作用,也就是藥效。正確使用在於方法與分量。
另外,配伍能減緩毒性,使作用更為微妙。
這些都是大分子化學製劑難盡替帶的物質特性。
或許是草根樹皮們的神奇特性。
訴諸於專業的使用,中草藥物總體上極為安全有效。

而中草藥物業被專業使用幾千年,其安全有效,也被時空所驗證。
中醫給人開方子,先是望聞問切

其二,中醫臨床學的精髓是辨證論治。
中醫師用藥或施針前,先是望聞問切,然後必須訴諸於辨證論治。
中醫師的本色是會辨證,懂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學的精髓,是中醫的特質。
辨證,是中醫臨床學家的最重要功力,也高度體現中醫臨床學的特點。
中醫不辨證,就不是中醫師。
辨證錯誤,就是誤診。
這有別於西醫學。也涉及診斷。

關於診斷

診斷,是臨床學的重要實務。經過診法檢查,最終要給病人一個結論,訴諸一個病名。
中醫使用傳統的“病證”診斷法,不同於現代的“病名”診斷法。


關於中醫臨床學的證與病

證,是單個的病象,相當於現代臨床學的臨床表現:症狀與體征。
病,是對一組證的命名,但也可能是一個證。
病名,相當現代臨床學的診斷。
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或結論,即病名,有的就是單個證,也有的要依據一組證。
病與證的概念,最初由經典之作《傷寒論》確立。
比如,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病是診斷,證是組成病的元素,病由一組證所組成。
比如,單個證的病名:頭痛,腰痛,汗證,水腫,黃疸,發熱。。。
比如,含有多個證的病名:感冒,中風,霍亂,及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等,或風溫,濕溫,暑溫等。
無論如何,對中醫臨床家而言,細致觀察病象,再準確地把握疾病的發生,演變,進退,所依據要素就是證。
臨床家要高度關注,細致識別,準確歸類證。
隻有熟知醫學理論,知道啥叫辨證,自覺應用選取辨證這把尺,才能認證,識證。才能把握變化萬千的,紛繁的,或單個的病象。最終正確合理地處方用藥。
辨證,是中醫人的一境。隻有掌握辨證論治這一真諦,才是真正的中醫人。


經典文獻總是強調辨證。
如何辨證?怎樣辨證?
醫師所麵對,所遭遇的臨床病象紛紜複雜,變化萬千,難於把握。需要醫師們要去偽存真,最終找出關鍵的所在。這就要首先梳理四診所見,就要以一把“尺”來度量病象,以區分疾病的基本性質。這尺,就是辨證方法,因此,所謂辨證方法,也就是工具,就是器。
在對疾病的判斷,分析方麵西醫另有一套,講求的是進入機體的致病因子,病毒細菌等感染,病程階段,找到某物質注入機體限定或消出致病源,現代已對細菌感染取得長足進步,對病毒感染還未突破瓶頸,可見中西醫臨床學的思路與方向之特點。
中醫臨床的辨證方法,被曆代醫家所首創,有很多種,適於各種不同類型的臨床疾病。
中醫的辨證方法有如下諸多種類:
1,八綱辨證
2,髒腑辨證
3,經絡辨證
4,氣血津液辨證
5,六經辨證
6,衛氣營血辨證
7,三焦辨證
8,其他。
臨床所見,千差萬別,千人千麵,時空轉換,變化萬千,病象轉化,急劇改變,常以時分秒計,或以半日,一日計,更不要說時空已換年月計,或病人病況隨時變。
因此,當四診合參後,先要迅速辨證,就要快速選取一種最合適的辨證方法。更準確又力地度量所見的臨床病象。
通常而言,病分外感病與內傷雜病。
而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適於外感病,髒腑經絡氣血津液諸辨證方法適於內傷雜病。
但是,八綱辨證,應是所有辨證方法的總綱總法。
也因此,臨床家麵對病人首先要能夠分清疾病的陰陽,寒熱,表裏,虛實之屬性。這是極為重要的。
因為,這每個字的後麵都有重要的臨床學內涵,此種內涵,又直接與臨床學應對,即治則相連,而治則又與處方相連。
辨證,直接關乎臨床出方用藥,是很具體的硬性的實物,不可不慎,不可不察,不可不精。
寒證就要溫之,就要用藥性溫熱的藥物,比如附子,幹薑,肉桂,甚至巴豆,硫磺。
熱證就要寒之,就要用藥性寒涼的藥物,比如石膏,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大黃,或者冰水,西瓜。
反之,寒證用寒藥,就是雪上加霜,熱證用熱藥,就是火上加油,其結果可想而知。
表證,就要解表,解表,就要用到麻黃湯,桂枝湯之類,或桑菊飲,銀翹散之類。
病非表證,用此種方劑,非但無用,反而會延誤時機,加重病情,或所謂引病邪入裏化熱化寒。
裏證,就要溫裏,清裏,補氣,行氣,滋陰,清熱,消食,化痰。。。等法。
因此,辨證決定處方用藥的方向。
自然的草本,木本藥物,或礦物,動物生物藥物,都具有藥效,絕非安慰劑。甚至水都具有藥效。
隻有在區分與辨別清楚病象,及疾病的性質時,才能被恰當合理地使用,也才會發揮理想的藥效。
更因此,處方用藥不辨證,等於盲人騎瞎馬,臨床大忌,專業中醫人不可不知。
深解辨證的重要,盡量精準地辨證,於中醫人,於病人幸甚!
現代醫學的全麵進步,及其高精尖的科技杯普遍應用,人們習慣以西醫學的思維審視疾病。

比如,人們經常問中醫如何治高血壓病,如何治糖尿病?
隻能回答:辨證論治。
比如,人們治高血壓,常用鎮肝潛陽法,用天麻鉤藤飲,但認為高血壓就是肝陽上亢,就沒知解辨證論治的基本道理。
因為,高血壓的病人千人千麵,每個個體都不同,涉及陰陽,表裏,寒熱,虛實,陰陽有憂心陽,肝陽,腎陽,脾陽,心肝脾肺腎陰。。。諸多不同,寒熱有可分諸多不同。。。因此,一方不可能非常理想地盡治所有的高血壓病,甚至,對A高血壓病人極有幫助的方劑,對B高血壓病人卻無助,甚至發生負麵影響。

其三,自然,人類的自然屬性,自然之物,應當是同屬一個大係統。
因此,必須將人類投放於自然之中看疾病。
人有何自然屬性?
1,人士形神兼具的生命體。
2,人類自降生,就與疾病相糾結,生命的常態與病態其界線並不清。
3,人類對自然之變很敏感。
3,人類自身的免疫力足以對抗自然之變。
5,自然永恒,人類生命卻有始終。
6,人類要從自然界中攝取營養物,自然界中含有人所需個種營養物。
7,應對人類主要病痛的藥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存在於草木岩石與生命物體內。
8,人類的基本生命常數雖宇宙變化而變化,但是,宇宙之變太過緩慢,大周期以千萬年,或億年計。人類的主要生理參數也是萬年很少變化。
9,人類生命程序即極其精細也非常嚴整。
臨床家必須關注人類的生命特性及其自然屬性。
盡量以自然之法,自然之物調控生命,醫治疾病,所謂順勢,所謂自然,所謂替代。。。
這都現代西方醫學的新思維。
而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幾千年實務。

10 關於防病A
也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主題,一個哲學主題,並非單純的醫學主題。
本質上,人類自出生,就要生病。
人類的生命狀態,就是生命常態與病態糾結在一起的,一點病沒有,不可能。生命就是過程,過程有始終。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已將此問題說到底了。
因此,好多人類疾病難以予防,隻能盡量預防,此其一。
人類疾病包括身心兩部分,而且,心因心理疾病占相當大的比重,此其二。
談預防,至少也要知道好多人類疾病並不需預防,也不可能預防,更要關注身心疾病。

人與自然,也是“相生相克”的關係,是“與天地相參,以四時之法成”。人是宇宙一分子,生物性致病原,細菌,病毒們更是宇宙一分子。。。共組生物圈,共組自然,共組宇宙。
細菌病毒與人,有致病關係,還有合諧相處關係,並非總是對立的。
已知,人體有正常菌群的存在,有重要作用,同理,人體是否有“正常病毒群”存在?尚未見大師們深入研究。
所以,某種嚴重的大疫發生,有時是關乎天地人的,是大宇宙,大係統之變。也不可忽略人類活動本身對疫情的影響。
如今,人類靠現代免疫學,公共預防醫學對諸多人類疾病有效。
但是,對於防病這一主題而言,高發的前幾位人類疾病:A心腦血管病,B腫瘤,C糖尿病等,卻主要關乎人自身。與年齡,飲食,睡眠,家庭,性別與性,職業特性,特別嗜好,工作環境,勞動與休閑,起居的規律性。。。所謂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生活方式,環境與人口的壓力。。。都對人類的原始自然屬性有強烈挑戰,這倒是最應當高度關注的,也是需要時刻警覺預防的。此類醫學問題,也耗費了很多資源。
醫學用於防病,最重要的主題就是:對人類精神—神經—心理—情緒疾病的調控。這是一大類疾病,同樣耗費大量醫學資源,而且高發。
依我愚見,這一定關乎人類社會,關乎政治經濟學,關乎現代化與科技進步。。。當然更關乎人類自身對物欲,或勢利的無盡追求。
此種人類疾病品類繁多,也許源於人類被物欲埋葬了精神。
強調一點,中國醫學理論關於對病的理解,或防病學說,是一個相當大的主題。
似乎也涵蓋了我如上所討論的諸多主題。
要點有:
其一,自然之變是有規律的,有時會劇變,引發某種特定疾病的流行,並有大量文獻記錄。這建立在國人對天象與自然現象的觀測基礎上,有幾千年曆史,是一種總體把握。雖然不等同現代氣象學,物候學,細研也有價值。
其二,順應四時之變,調整人類自己的飲食睡眠起居。。。有很具體的做法。
其意義,也無非是“冬天不忘穿棉襖,夏天別忘戴草帽”。或者,渴了就喝,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之類,並不神秘,也不複雜。都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默契關係。
其三,最重要的防病,就是調整人類自己的身心。這對防治身心疾病尤其重要。
中國醫學理論,源於土著中國人(早期東亞的黃種人)對天地人的觀察,並於生存史中反複實驗,曆經萬千年時空。
國人自由其獨特的哲學思考,與西方人的哲學相對應,並無好壞之分,隻是特質不同,暫不討論。
而最代表國人之思的哲學,無非是儒與道,後來傳入佛教。
中國醫學理論源於中國土著哲學,主要受道家學說影響,其次也受到儒家學說影響。
而道家的哲學思想,對現代人類應當還有價值,有好多警世之言之理,對於自然與人,物與精神兩麵,人類如何平衡取舍,達到身心的健康和諧,都有很深刻的道理,並非就是簡單的預防醫學之說。
人類疾病的本質,人類至今還沒厘清。
在人類精神層麵,精神,或微細感覺與疾病的發生有何關係?科學解答的還很初級。而這些關乎人類疾病,關乎防病。


11 陰陽之思源頭
中國醫學的原理

一種理論,或哲學思考被表述出來,再被具體運用,並解答實際問題,驗之於某種實證,必引發人們好奇。那就要追溯此種人類之思的心路曆程,這會幫助人們對理論的知解。
關於陰陽學說,迄今,前賢大師們的論著及教科書,對其哲學意義,或理論價值已有諸多闡述。
比如,認定這是哲學思考,其表達的哲學意義,是事物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運動。。。及相互關係等等。
我所提出的問題是:以此表達來一種宇宙運作的終極真相,或事物的關聯,為何非要用“陰陽”二字?而且,陽還分出太陽,陽明,少陽;陰又分出太陰,少陰,厥陰。
能表達以上哲學內涵的字與詞極多,比如:黑白,內外,大小,寒熱,男女,上下,左右。。。等等。為何非要訴諸於陰陽二字?先人們到底想說啥?
我認為,單是陰陽這兩個文字,其蘊含的信息絕非單純。
中國人發明了一種獨特的人類文字,是現今漢語言文字的基礎,或也可稱為象形文字。
現存的漢字,原於此種古老的文字,每個字都有其特別含義。
漢字,不同於拉丁文字,漢字的單個字具有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功能。。。也因此,漢字的每個單字,都含有更為密集的信息,這卻常常被現代人所忽略。

《說文解字》對陽字的解說

這是現存最完善最早期的中國字典,著於公元100年。
對漢末以前的古文字首次大規模總結,可以幫助人們考證其原始字意。
在陽字條下,解說:山之南為陽。
在我看來,這種解說,表明“陽”字可能含有以下信息:
1,山。
2,方向。
3,太陽。
4,地表。
5,宇宙。
6,光。
7,影像。
8,物體。
9,人。
10,視覺。
11,感知。
12,物。
13,界。
陽,這個字,當初是用來表達方向的,是指“山之南”。
方向,或方位,對人類,或所有較高級動物的生命與存在極其重要。
但是,因為宇宙的無限性,加上地球與其它天體的球體特性,或圓周運動特性,人類要確定方位就必須有所參照。參照點必須相對固定不變,具有永恒特性。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對於方向的確定是成功的。
但我至今不知,一個人是如何判定自己的左右手的。
這涉及腦的記憶原理,涉及語言,文字與記憶。其複雜性比任何數學題都高深。
無論如何,人類成功地確定了方位,山之南為陽。這實際上是以太陽為參照物的,而太陽是關於人類的最大最鮮著的天象。太陽自東而出,從西而落,亙古不變。山,是地球表麵一個固定之點,也同樣具有亙古難變之特點。一個地表的點,在陽光的照耀下,永遠有一麵朝向太陽,太陽也給此物體分出界麵,從而賦予此物以陰陽的屬性。以此類推,凡是人類視覺感知,都可分界,都具陰陽之屬性。而人的視覺信息感知占95%。其餘的小部分信息感知,將與視覺感知相類比分類,皆分陰陽,隻使層級不同而已。


太陽與陰陽
日,
1,人類對宇宙信息的感知,超過95%源於視覺。
2,沒有光,就沒有以上視覺感知。
3,人類的感知主要源於太陽可見光。
4,人類自出生,所感受最大天象為太陽。
5,自然界所有之物,或一個點,一粒微塵,在陽光下都分界麵,都分陰陽,如此,也才能被人所感知。
6,所有地球人都關注太陽,都有太陽崇拜,火,光,熱是生命之源,其次,就是水。水崇拜。
7,火與水,是生命最重要要素,就是陰與陽。
8,由對宇宙觀察,具體是太陽與陽光下的自然萬物觀察,確立了陰陽的終極大思考,再推而廣之,可達更遠大之宇宙,可達更微小之宇宙。。。
納米,科學,鋅原子100排列,電荷,
太極圖如何畫到球麵上?再以數學解答之。

陰陽的多層次
陰陽與係統論

宇宙的陰陽屬性

物質的陰陽屬性

時間的陰陽
人體硬件的陰陽
是人感知到的外界存在最終極大屬性,主要由視覺所感知到,少部分由其他感覺所感知。





生命的常態,病態。
生命的形態,由常態與病態互相糾結而成。沒有病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WHO至今沒能給健康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我記得,當時,人們共提出近十條標準,其中有所謂頭發光滑柔順,沒有頭皮,還有大便通暢。
常態與病態是相對的,互根的,轉化的。。。也是一對陰陽。
人類自一出生,就開始發病。這是免疫過程,以後還會不斷免疫,發病,肉體的病,精神的病。現代社會更多精神的病。
本質上,所有人類疾病都無藥可醫。
本質上,所有刻意攝取進入人體的物質,都可稱為藥物。
藥物與食物難以截然分開。
陽光,空氣,水也是藥物。
藥物,有廣義與狹義。端看人類自己如何定義之。所有的定義,都是人自己來下。所有的定義,也都是人刻意來確定,隻是為了某種需要。定義都是有條件的。
以水為例,本是生命之必需,也是組成人體生命硬件的主要物質。水占人體體重的60—70%。
人體缺水,就是病態,嚴重者稱為脫水,是嚴重病態。
人體一旦缺水,立即就會口渴,口渴,是一種感覺。或許伴有其他病象,或許隻限於感覺,無法客觀化測定。當人體內缺水時,口渴想飲水,甚至急切找水喝,這就是病象。水,就是藥物。
在現代臨床學,沒把口渴當病象,也沒把喝進的水當藥物,更沒把喝水當治療。因為,病,自有其定義,或所謂診斷標準。水,隻有經過靜脈輸液等醫學操作進人體,才定義為藥物,而且,一般都混有另外特定物質(藥物)並不是純水。而喝水,那要在醫師的特別指導下也許算治療,不然,也不算治療。
——這就是定義。定義,是必須的,為了秩序與規範。但是,人類的生命現象,還有其自然的真相,並非都能依據人自己所確定的秩序而運作。
人類自從西方的兩次工業革命起,科學飛速發展,人們也發現大量的宇宙規律,在醫學領域放棄固有思考與傳統,也發明了數不清的化學藥劑,現代醫學200年,人類發現,淘汰了數不清的藥物。人們對藥物的思考越來越圓融,甚至有大師清醒地看到,很多藥劑,與其說是藥,不如說是毒。因其正麵作用,遠遠被負麵作用所抵消。有大師指出,現存化學藥物,隻有青黴素與阿斯匹林克稱為藥物。因為經時空驗證,療效確切,很少毒性。


現代科學諸學科,或可找到陰陽原理的影子。
1,工程係統論。
2,電腦科學。
3,分子生物學。
4,工程控製,自動化理論。。。
宇宙是陰陽的。道。天地人道自然。


12 知解陰陽學說

最早記載陰陽學說這回事的,是漢書,此書分為傳,誌等類別。其中,有藝文誌,就是記載收錄當時代的各種論文,或許相當於現今的人文與自然課學文獻。藝文誌記載了學說十家,還有醫經十家。
因此,

陰陽——是特有的術語。
最早應見於《易經》及後來的《易傳》。
其次,見於老子《道德經》,及《論語》的孔子說。
《易經》,《道德經》,《論語》,都是些最早期的中國古典文獻。
其文字存世,應跨越2500至3000年左右的時空。
這些文獻所記述的思想則應該更早,或許超過萬年以上。
人類的文明信息傳世,至少采取三種形態:
A語言,以口耳相傳。
B文字,以載體傳世(岩石,陶,磚,竹,木,皮,骨,棉,帛,紙,磁,電子。。。)。
C實物,如建築物,器物等本身就可傳達直觀,立體的文明信息。
口耳相傳應也是基本的形式,以後我還會提到。
D基因,人類的文明信息,可能還通過基因,以某種形態沉澱傳承之,可惜,人們研討不多。
陰陽——作為術語,它所要表達的意涵,肯定是土著中國人的哲學之思。
而所謂哲學之思,必然是源於:一,人類的本能好奇,固有之思。二,再加上對天地人的觀察。
哲學,在此意義上,一點都不神秘,連小孩子都在進行哲學思考。人類從生下來,就開始接受宇宙信息,並開始觀察宇宙。全球人類自幼開始的所思,所想,所猜,所探索的基本問題,都相似。
但是,東西方人類對宇宙的觀察結果有不同,腦中所思想也不同,訴諸於語言文字的表達必有差異。
而陰陽學說,首先源於土著中國人的固有之思,又參入對宇宙的觀察,再經過大腦運作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思想。
是土著中國人對宇宙,自然,生命的高度概括,是終極的表達。
我特別提出土著中國人這一術語,就是想強調此種哲學思考的特別意義。
何謂土著中國人?是指遠古就生息於歐亞大陸東麵廣闊地理區域,或以長江,黃河,遼河流域為主要生息地的,黑眼黑發黃皮膚的中國人,也是現代中國人的先人。
現存最古老,年代最久遠的華夏古文明遺存於此地域最為密集。
以陰陽二字,表達宇宙的終極道理,即是國人所獨創,也極為接近宇宙之真相,是一種偉大的人類哲學之思。
陰陽,做為一種哲學思考,或學說,應當成熟於周朝。
至春秋戰國時代已經被廣為人知,並被廣加研究討論,蔚為時尚。當時,談論陰陽學說,在今天,或許如同談論愛氏的相對論,霍氏的宇宙原點論。
古代的陰陽學說被運用於當時的生產生活實際,具體解答解決問題,是一種常用的理論工具,就如同現代人類運用數理化,文史哲,天地生。。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造福人類一樣。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互為關聯,更加具體。
如今,人們討論具體問題,都遵循科學的原理,不再引述陰陽學說的哲學道理,但是,中國醫學卻仍然時時以此學說,具體地劃分,測量,評估,預測,推斷生命形態之變,具體地製定應對疾病的辦法,具體地指導藥物的實施使用。如此廣博,空泛的哲學之思辨,用於調控生命現象與疾病,能被具體地加以運用,還能達至某種理想與完美。這確實神秘,難以理解。
陰陽學說,自源於土著中國人的原始思考,原始觀察起,到被《易經》《道德經》《論語》以文字記載始,再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班超記載於《漢書》,更被中國人研討應用幾千年。如今,竟然還被中醫人每天自覺地,不自覺地用於臨證思考中,也算奇事,常被新新人類所不解,也算正常現象。
近現代偉大,著名的中國學人哲人們,也都無法跨越陰陽學說,比如王觀堂,胡適,郭沫若,魯迅,傅斯年,陳寅恪,熊十力,任繼愈,馮友蘭。。。
大師們對陰陽學說的古老思辯,有諸多深刻的思考與解答,可為遵從。我卻好奇此說,對此有些另類思考,或許言前人所未言,權且為一家言。
而作為一種萬千年的思辯,蘊含與承載太多的文明信息,愚試知解其一二。
陰與陽,就是兩個很常見的漢字,土著的中國人為何要以此二字來標定某種宇宙之理?何況這理似乎滲透於天地人宏觀世界,又似乎也可用於表達原子電子量子所代表的微觀世界微觀世界。
假如,現代科學的極致,或難解之謎如同愛因斯坦氏所說,最終也許就是哲學的表達,或就是哲學,那陰陽學說就是所有人類哲學的最完美,最終極之表達。
這樣說,也許不為過!
粗略考察一下古代埃及,希臘,印度,巴比倫文明。。。或西方之思辯,隻有土著的中國人才提出了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也隻能源與土著中國人的特殊之腦。
文明沒有對錯高低貴賤之分,隻有獨特與否,都是對宇宙真相的合理表達,存在,就是合理。
陰陽的哲學思考,道理何在?

時間
空間
方位
變化
轉變
量變
質變
速度

能量
熱量
數量
層次
係統
運動
物質
精神
存在
虛無

黑暗



大江川 回複 悄悄話 脾與“人相食”

按照現代營養學的教義,按照現代營養學的教義,自然界中的食物,其成分結構越是與人類 -自身接近,越有其營養價值,所以人奶的營養價值超過牛奶,而人肉的營養價值超過牛肉們。
但是,人權的價值超過人肉的價值。所以,人類已經不在明目張膽地食人了。人吃人,叫做“人相食”。

雖然人類不可能終生隻靠母乳喂養,甚至現代人類的人之初即已拋棄了母親,改換牛媽媽喂養長大成人,據說這也是一種現代化,而現代化是全人類的偉大追求,偉大化,我自己也不敢不化。
當然,現代化也是對人類自然本性的一種醜惡化。
脾,在現代解剖學,生理學是一種淋巴器,脾,作為一種髒器,主要是參與淋巴液及血液的生成與代謝,與肝膽胃並沒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學連係。
但是,脾字,卻是中醫學最常提出與討論的字與詞,也是專門術語。
根據中醫學的教義:
1脾為後天之本。
2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2脾運化水穀精微。
3脾統血。
4脾與思考相聯。
5脾與肌肉。
6脾與口唇。
7脾與土。
縱觀千古醫經濟現代中醫學的教義,都說脾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與人的精神體力,能量熱量關係最密,卻並與淋巴係由何關係,而淋巴係的脾在現代解剖學所見,更與肝膽為不相連屬。
因此給現代的中醫人,西醫學仁都造成巨大疑惑及困擾,並由此衍生諸多學術困惑,甚至誤解與誤導。

3忘記素問。。。脾與胃以。。。。
大江川 回複 悄悄話


《傷寒論》經方原理新發現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所載之方,被醫家稱為經方。
其中,《傷寒論》載方 113 首,因其是治外感熱病的經典方,又可用於內傷雜病,於現代的中醫臨床應用甚廣,獨具價值,更被臨床家所珍視。
研討《傷寒論》經方者,或習用經方的經方派,經方家,自《傷寒論》出 1800 年來,名家輩出,成就極大。
但是,因其年代久遠,時空跨度極大,能讀懂經論與經方,再精準辨證,臨證取得完美療效,並不容易。
而真正讀懂原文,深解其中的醫理,方可解密經方組方之奧妙。
經方背後有其廣闊的臨床學時空舞台,也是空前絕後的臨床學實驗原始記錄,所留下的經典方藥,富含科學信息,至今並未能完全被現代人所解讀。
其中,經方源於臨床學,作者的心路曆程與創製經方的原理值得深思。
現以五苓散與麻杏石甘湯為例,提出我對經方原理的新發現,並討論之。
關於五苓散
傷寒論的研究,稱為傷寒學。
因其強烈有效的臨床實證,現代醫學與醫師,無分中西,皆無法否認或擊毀,也暫難全麵破解之,故傷寒論研究及經方實證,是橫亙在當代中西醫學學人麵前的1座共同的學術高峰,所含有的人文與自然科學的信息極其密集,所含有的醫學與生命信息及其密集。。。因為它經曆了1800來年的時空,並被中國的醫師,主要是中醫師反複不斷地,持續地訴諸於臨床學的實證,也已經1800來年,現今的中國與全球的中醫師們,還在繼續大麵積地,每天都還在運用著。。。
當代及以往,研討,運用傷寒論的學者輩出,大師輩出,我所知:
1嶽美中,蒲輔周。。。們。
2劉渡舟,胡希恕。。。們。
3柯雪帆,郝萬山。。。們。
4劉力紅,或倪海夏們。
我高度遵崇嶽,蒲,劉,胡。。。們,因他們是臨床家,他們親臨疾病發生的第1現場,將傷寒論經方訴諸過萬千的密集的病人的救治。。。是傷寒論經方的偉大實證者,及其經方之密的發現者,也是某些經方之謎的解密者,而經方的臨床學價值,是傷寒論的終極價值之1,也因此,經方之謎之秘的解答即艱難,也偉大,應當是當代中西醫學人要摘取的醫學明珠。而傷寒論源於治病救人的臨床學實際,所以,最終要訴諸於臨床實證,方能以現代科學知識解答其大部,從而將其學說體係升華,以推進現代醫學的進步,或突破現代醫學臨床學的某些難點與瓶頸,造福於更多的人類。
關於現今台麵上的傷寒論權威學者,我多有了解,我對他們5/5開。他們的學術觀點,1半都需要批判,因為存在太多的扭曲與誤讀,同時因其不用功,過於追物,追勢利,難以熟讀,全神,全身心地寧靜讀書與臨證,所以,也就難得盡睹千年醫經之真相。。。所論,多為文字之戲,於傷寒學推進無益。
所以,推進傷寒論研究進步,首先必須在臨床學運用上下密集的功夫,首先要有數以萬計,千計的密集的臨床病例積累。。。還要精熟掌握傷寒論原文,而原文並不多,共40餘萬字,金貴要略也不多。
現今的台麵權威,臨床經驗甚少,所以,也隻能文字之戲,所言花哨,所論圖表,歸納總結,貌似合理,其實,連原文的1些基本證,基本病的臨床學含意,甚至連寒字的含義,為何寒可傷人,為何作傷寒論。。。等基本的學術學說主題或關鍵詞都沒能搞懂,其它,則可謂胡說,以我所見,慘不忍睹也,哈哈。
不過,如今也有認真執著之人,對傷寒論學說發生興趣,令我刮目相看哈。
我喜愛傷寒論,我的觀點曾重挫過我老師,讀書與臨證,是我的生活方式,生命之內容,哈哈。所以,我即是傷寒學的研讀者,還是個經方實證的熱愛者,更是個批判家。
所以,我曆幾十年臨證讀傷寒,也不斷地批判我的老師與同行,更批判權威與大師。
你的可貴,在於能以平常之心讀傷寒論,看傷寒論,所以,你的眼中是自然,而天地有大美,美的是自然,自然的目光少成見,成見裏邊有勢利,勢利之眼,是無法用來讀傷寒論的,因為,千古醫經傷寒論太真實了,真實,自有其價值!
討論至此,我想起了柳宗元。。。夫夷而以近,。。。險而遠,瑰麗之奇觀。。。


中醫博大精深,因其時空跨度太大,深含生命信息太密集,加上文字有限,古文字經時空掩埋,消痕,演變,留傳至今已極難,有經過傳抄,內經與傷寒論文字已經有所扭曲,何況即使未扭曲,今人望文生困倦,生岐意。。。讀下去已經很難了,哈哈。
在1個現代化時代,知識爆炸,信息時代,聲光電。。。色彩紛繁,眩目,眼花繚亂,難使人類片刻安寧。。。則早已沒有幾人能夠癡迷於千年的古文字,何況,這些文字是中國人的生存曆史之精煉。
但是,已知傷寒論文字是原於中國人抗病之實際,是生命鋪就,打造而成的理論與方法。
所以,讀此文字,能讀下去,已經很難也。你果有興趣,必將先從讀原文開始,盡量多讀,甚至熟讀,邊讀邊思考,在參照你已經所具有的中西醫學學識,不斷地可提出些新問題出來,我願跟你討論。。。
當然,以我所見,教與學,肯定是互動的,所以,我對韓愈的教育思想有不滿,因為,他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貌似很完美之說,其實,還應加上提問,教者與學者,都要提問,並試著共同找到解答。。。此過程,就是不端地研讀。。。運用資料,找到支點,解決問題。
我對現存的權威解答已經很不滿意,也厭煩了,我試圖重建1個新體係,以解傷寒論之謎。
當然,因其思路與體係全新,又是我自己的臨床學實證,因此,建構還需全力,討論是必須的。。。
無論如何,做為1個醫者,或學者,也是學著。。。哈哈,學習肯定是有其樂趣的,願與你共同尋找些讀書研討,解決問題之樂。
傷寒論,中醫學,有太多謎題未解。
知皮毛易,撼傷寒論難。
祝好!
文字,還是最大的關口。。。傷寒論文字,沒有風花雪月,沒有勢利相關,沒有眩目的高科技,甚至沒有感情,甚至沒有幾個字,甚至惜字如金,很少解答。。。但是,文字默默,它直麵你,平實地,無言地看著你,它所描述,是真實,是客觀,是1幕慘烈的抗病圖。。。因為,它由萬千的生命所鋪墊,所成就。。。它是臨床學的原始記錄,是1冊急診手冊,字字珠璣,是活命書。
原文已經很好玩,用廣東話讀,更好玩,普通話,要注意斷句。

原因還在於,中國是胃癌較高發國,而美國人很少發生胃癌,或肝病。美國,是腸癌高發國。其原因,是另外主題。

臨床醫學,奇怪在:必須要直麵密集的病人,才有可能找到醫師的感覺,才可能憑感覺觸發某種靈感,最終,在萬千的病象之中,終於找到1種完美的醫治方法與最佳的研究思路——病人啟思,密集的病人密集地啟發思考,而無論多麽偉大的醫學家,大牌醫師,其最重要的價值,就是麵對萬千的鮮活病象,能夠快速地尋到1種真相,並順勢應對,在萬千的治法之中找到1種最接近疾病真相的方藥,最大限度地幫到病人。
每個病例都是唯1的。
臨床學,必須經驗,有了經驗,不讀書不思考,經驗還是死經驗


  英文名稱:typhoid fever;腸熱病;enteric fever
  傷寒(typhoid fever)是由傷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持續菌血症,網狀內皮係統受累,回腸遠端微小膿腫及潰瘍形成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持續高熱,腹部不適,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對緩脈。本病又稱為腸熱病(enteric fever)。但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係病原經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並非腸道局部病變所引起。
病原學
  本病的病原是傷寒杆菌,屬沙門菌屬D族(組),革蘭染色陰性,呈短杆狀,長1~3.5μm,寬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動,不產生芽胞,無莢膜。在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在含有膽汁的培養基中生長較好。
  傷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較強,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糞便中能維持1~2月,在牛奶中不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溫,在冰凍環境中可持續數月,但對光、熱,幹燥及消毒劑的抵抗力較弱,日光直射數小時即死,加熱至60℃經30分鍾或煮沸後立即死亡,在3%石炭酸中5分鍾即被殺死,消毒飲水餘氯達0.2~0.4mg/L可迅速致死。
  傷寒杆菌隻感染人類,在自然條件下不感染動物。此菌在菌體裂解時可釋放強烈的內毒素,對本病的發生和發展起著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內毒素注射於人或家兔靜脈內,可引起寒戰,發熱,不適和白細胞減少,這些現象和傷寒病人的表現極相類似。傷寒杆菌的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麵(“Vi”)抗原均能產生相應的抗體,但這些並非保護性抗體。由於“O”及“H”抗原性較強,故常用於血清凝集試驗(肥達反應)以輔助臨床診斷,亦可用以製做傷寒菌苗供預防接種。“Vi”抗原見於新分離(特別是從病人血液分離)的菌株,能幹擾血清中的殺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決定傷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強,所產生的“Vi”抗體的凝集效價一般較低且為時甚短;當病原菌從人體中清除後,“Vi”抗體滴度迅速下降。“Vi”抗體的檢出雖對本病的診斷無多大幫助,但卻有助於發現帶菌者。含有“Vi”抗原的傷寒杆菌可被特異的噬菌體裂解。利用“Vi”Ⅱ型噬菌體可將傷寒杆菌分為約100個噬菌體型,對追蹤傳染源有幫助。
發病機理
  傷寒杆菌隨汙染的水或食物進入消化道後,一般可被胃酸殺滅,若入侵病菌數量較多,或胃酸缺乏時,致病菌可進入小腸,侵入腸粘膜,此時部分病菌即被巨噬細胞吞噬並在其胞漿內繁殖,部分則經淋巴管進入回腸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係膜淋巴結中生長繁殖,然後再由胸導管進入血流而引起短暫的菌血症,即原發菌血症期,此階段病人並無症狀,相當於臨床上的潛伏期。
  傷寒杆菌隨血流進入肝,脾,膽囊,腎和骨髓後繼續大量繁殖,再次進入血流,引起第二次嚴重菌血症並釋放強烈的內毒素,產生發熱,全身不適等臨床症狀,出現皮膚玫瑰疹和肝,脾腫大等,此時相當於病程的第1~2周,毒血症狀逐漸加重,血培養常為陽性,骨髓中傷寒杆菌最多,持續時間較長,故培養陽性率最高。病程第2~3周,傷寒杆菌繼續隨血流散播至全身各髒器與皮膚等處,經膽管進入腸道隨糞便排出,經腎髒隨尿液排出,此時糞便,尿液培養可獲陽性。經膽管進入腸道的傷寒杆菌,部分穿過小腸粘膜再度侵入腸壁淋巴組織,在原已致敏的腸壁淋巴組織中產生嚴重的炎症反應和單核細胞浸潤,引起壞死,脫落而形成潰瘍,若波及病變部位血管可引起出血,若侵及肌層與漿膜層則可引起腸穿孔,此外,傷寒杆菌也可在其他組織引起化膿性炎症如骨髓炎、腎膿腫、膽囊炎、腦膜炎、心包炎等。
  病程第4周開始,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漸次加強,表現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增強,吞噬細胞作用加強等,傷寒杆菌從血流與髒器中逐漸消失,腸壁潰瘍漸趨愈後,疾病最終獲得痊愈。少數病例可能由於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潛伏在體內的傷寒杆菌可再度繁殖並侵入血流引起複發。
病理改變
  傷寒的主要病理特點是全身網狀內皮係統中大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增生性反應,以腸道為最顯著。病程第7~10天,腸道淋巴組織增生腫脹呈鈕扣樣突起,尤以回腸末段的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結最為顯著,少數病例的結腸起始段亦有同樣變化。腸係膜淋巴結也顯著增生與腫大。其他部位的淋巴結,脾髒,骨髓,肝竇星形細胞亦呈增生。繼而腸道淋巴組織的病變加劇,使局部發生營養障礙而出現壞死,形成黃色結痂。病程第3周,結痂脫落形成潰瘍,若波及病變部血管可引起出血,若侵入肌層與漿膜層可引起腸穿孔。因回腸末段的淋巴結較大且多,病變最嚴重,故穿孔多見於此部位。潰瘍常呈橢圓形或圓形,沿腸縱軸排列,周圍腸粘膜充血。病程第4~5周,潰瘍愈合,不留疤痕,也不引起腸道狹窄。腸道病變不一定與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成正比,伴有嚴重毒血症者,尤其是嬰兒,其腸道病變可能不明顯,反之,毒血症狀輕微或缺如的病人卻可突然發生腸出血與腸穿孔。
  鏡下檢查,上述病變的顯著特征是炎症細胞的浸潤以巨噬細胞為主而無中性粒細胞,此種巨噬細胞可大量見於小腸潰瘍的底部及周圍,具有強大的吞噬能力,胞質內含被吞噬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杆菌及壞死組織碎屑,是本病的相對特征性病變,故又稱“傷寒細胞”。若傷寒細胞聚集成團,則稱為傷寒肉芽腫或傷寒小結。
  其他髒器中,脾和肝的病變最為顯著。脾腫大,常重達500g以上,有充血,網狀內皮細胞增生及傷寒肉芽腫形成。肝的最常見病變是肝細胞局灶性壞死伴有單核細胞浸潤。有人認為此種病變屬於“非特異性反應性肝炎”,也可見於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及腸阿米巴病等患者。
  膽囊可呈輕度炎症,急性炎症少見,心肌及腎呈混濁,是毒血症的一種表現。極少發生心內膜炎和心包炎。偶見血栓性靜脈炎,多發生於左股靜脈。膀胱炎和腎盂炎並不常見。睾丸炎罕見。骨膜炎及骨髓炎(脛骨多見)及脊椎炎偶可發生。神經係統無特殊病變,傷寒杆菌腦膜炎僅偶見。呼吸係統以支氣管炎為常見,但亦有繼發的支氣管肺炎和大葉性肺炎。斑丘狀皮疹即玫瑰疹的鏡下檢查顯示單核細胞浸潤及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可見傷寒杆菌。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為病人及帶菌者。病人從潛伏期開始可從糞便排菌,從病程第1周末開始從尿排菌,故整個病程中均有傳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內傳染性最大。
  慢性帶菌者以膽囊、膽管帶菌居多,主要見於40歲以上的婦女;泌尿係帶菌者罕見。原有慢性肝膽管疾患(如膽囊炎,膽石症,後睾吸蟲病),或泌尿係疾患(如腎盂炎,膀胱炎)的傷寒病人則易成為慢性帶菌者。
  (二)傳播途徑 傷寒杆菌隨病人或帶菌者的糞、尿排出後,通過汙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蟬螂等媒介而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傷寒普遍易感。病後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極少。
  (四)流行特征 本病終年可見,但以夏秋季最多。發病高峰在北方地區常較南方遲1~2個月才出現。近年來,我國各地發病率降低,其流行高峰已較為平坦。本病以兒童和青壯年居多,在成人病例中20~40歲者約占60%~80%,40~50歲以上者少見。近年來,兒童及幼兒發病有相對增多的趨勢,15歲以下的病人可占總例數的35%~60%。
臨床表現
  潛伏期10天左右,其長短與感染菌量有關,食物型暴發流行可短至48小時,而水源性暴發流行時間可長達30天。
  典型傷寒
  典型的傷寒自然病程為時約4周,可分為4期:
  (一)初期 相當於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75%~90%),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咽痛與咳嗽等。病情逐漸加重,本溫呈階梯形上升,於5~7天內達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戰,退熱時出汗不顯著。
  (二)極期 相當於病程第2~3周,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有助於診斷。
  1.高熱 高熱持續不退,多數(50%~75%)呈稽留熱型,少數呈弛張熱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約10~14天。
  2.消化係統症狀 食欲不振較前更為明顯,舌尖與舌緣的舌質紅,苔厚膩(即所謂傷寒舌),腹部不適,腹脹,多有便秘,少數則以腹瀉為主。由於腸道病多在回腸末段與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輕度壓痛。
  3.神經係統症狀 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是由於傷寒杆菌內毒素作用中樞神經係統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昏迷或出現腦膜刺激征(虛性腦膜炎)。此等神經係統症狀多隨體溫下降至逐漸恢複。
  4.循環係統症狀 常有相對緩脈(20%~73%)或有時出現重脈是本病的臨床特征之一,但並發中毒性心肌炎時,相對緩脈不明顯。
  5.脾腫大 病程第6天開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觸及腺腫大(60%~80%),質軟或伴壓痛。少數患者肝髒亦可腫大(30%~40%),質軟或伴壓痛,重者出現黃疸,肝功能有明顯異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 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膚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2~4mm,壓之退色,為數在12個以下,分批出現,主要分布於胸,腹,也可見於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內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稱白痱)也不少見,多發生於出汗較多者。
  (三)緩解期 相當於病程第3~4周,人體對傷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漸增強,體溫出現波動並開始下降,食欲逐漸好轉,腹脹逐漸消失,脾腫開始回縮。但本期內有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危險,需特別提高警惕。
  (四)恢複期 相當於病程第4周末開始。體溫恢複正常,食欲好轉,一般在1個月左右完全恢複健康。
  其它臨床類型
  除上述典型傷寒外,根據發病年齡,人體免疫狀態,致病菌的毒力與數量,病程初期不規則應用抗菌藥物以及有無加雜症等因素,傷寒又可分為下列各種類型。
  (一)輕型 全身毒血症狀輕,病程短,1~2周內痊愈。多見於發病前曾接受傷寒菌苗注射或發病初期已應用過有效抗菌藥物治療者,在兒童病例中亦非少見。由於病情輕,症狀不典型,易致漏診或誤診。
  (二)暴發型 起病急,毒血症狀嚴重,有畏寒,高熱,腹痛,腹瀉,中毒性腦病,心肌炎,肝炎,腸麻痹,休克等表現。常有顯著皮疹,也可並發DIC。
  (三)遷延型 起病與典型傷寒相似,由於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發熱持續不退,可達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蟲病的傷寒患者常屬此型。
  傷寒合並血吸蟲病時,起病多急,發熱常為弛張型或間歇型,肝脾腫大較著,嗜酸粒細胞在發熱期及極期顯著減少或消失,熱退後回升,常超過正常值,熱程可遷延1~2月。
  (四)小兒傷寒 一般年齡越大,臨床表現越似於成人,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
  學齡期兒童症狀與成人相似,但多屬輕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續發熱,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煩躁鼻衄,舌苔厚,腹脹及肝脾腫大等,而緩脈及玫瑰疹少見,白細胞計數常不減少。病程較短,有時僅2~3周即自然痊愈。由於腸道病變輕,故腸出血,腸穿孔等並發症也較少。
  嬰幼兒傷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輕重。起病急,伴有嘔吐,驚厥,不規則高熱,脈快,腹脹,腹瀉等。玫瑰疹少見,白細胞計數常增多,並發支氣管炎或肺炎頗為常見。
  (五)老年傷寒 體溫多不高,症狀多不典型,虛弱現象明顯;易並發支氣管肺炎與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續的腸功能紊亂和記憶力減退,病程遷延,恢複不易,病死率較高。
  複發與再燃:症狀消失後1~2周,臨床表現與初次發作相似,血培養陽轉為複發,複發的症狀較輕,病程較短,與膽囊或網狀內皮係統中潛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環有關;療程不足,機體抵抗力低下時易見。偶可複發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體溫於逐漸下降的過程中又重升高,5~7天後方正常,血培養常陽性,機理與初發相似。
並發症
  近年來國內傷寒的並發症已顯著減少,但國外報道傷寒並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有增加趨勢,並發DIC者也不在少數,應引起警惕。
  1.腸出血 為常見並發症,發生率約2.4%~15%多見於病程第2~3周可從大便隱血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無症狀或僅有輕度頭暈,脈快;大量出血時熱度驟降,脈搏細速,體溫與脈搏曲線呈交叉現象,並有頭暈,麵色蒼白,煩躁,冷汗,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有腹瀉者並發腸出血機會較多。病程中隨意起床活動,飲食中含固體及纖維渣滓較多,過量飲食,排便時用力過度以及治療性灌腸等均可為腸出血誘因。
  2.腸穿孔 為最嚴重的並發症,發生率約1.4%~4%,多見於病程第2~3周。腸穿孔常發生於回腸末段,但亦可見於結腸或其他腸段;穿孔數目大多為1個,少數2~3個,也有報告多達13個者。腸穿孔的表現為突然右下腹劇痛,伴有惡心,嘔吐,冷汗,脈細數,呼吸促,體溫與血壓下降(休克期),經1~2小時後腹痛及其他症狀暫時緩解(平靜靜)。不久體溫又迅速上升並出現腹膜炎征象,表現為腹脹,持續性腹痛,腹壁緊張,廣泛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減弱至消失,腹腔內有遊離液體,X線檢查膈下有遊離氣體,白細胞數較原先增高伴核左移(腹膜炎期)。腸穿孔的誘因大致與腸出血相同,有的病例並發腸出血的同時發生腸穿孔。
  3.中毒性心肌炎 發生率3.5%~5%,常見於病程第2~3周伴有嚴重毒血症者。臨床特征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減弱,心律不齊,期前收縮,舒張期奔馬律,血壓偏低,心電圖顯示P-R間期延長,T波改變,S-T段偏移等。這些症狀,體征及心電圖改變隨著病情好轉而恢複正常,但有報告 傷寒痊愈1年仍遺留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並曾一度發生阿-斯綜合征者。
  4.中毒性肝炎 發生率約12.8%~60%,常見於病程第1~2周。主要特征為肝腫大,可伴有壓痛,少數(0.4%~26.6%)出現輕度黃疸,轉氨酸活性輕度升高,絮狀反應及濁度試驗一般正常。臨床容易與病毒性肝炎或阿米巴肝炎相混淆。隨著病情好轉,肝腫大及肝功能可於2~3周恢複正常,僅個別病例可因深度黃疸並發肝性腦病而危及生命。
  5.溶血性尿毒綜合征 近年來國外報道的發病數有增加趨勢,達12.5%~13.9%,國內亦有零星報道。一般見於病程第1~3周,約半數發生於第1周。主要表現為溶血性貧血和腎功能衰竭,並有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血小板減少及紅細胞碎裂現象。此征的發生與傷寒病情輕重,患者紅細胞G-6PD有否缺陷以及氯黴素應用無關,可能由於傷寒杆菌內毒素誘使腎小球微血管內凝血所致。
  除上述並發症外,傷寒杆菌所致肺部感染,急性膽囊炎,溶血性貧血,DIC等也可見到。
輔助檢查
  (一)常規檢查 血白細胞大多為3×109/L~4×109/L,伴中性粒細胞減少和嗜酸粒細胞消失,後者隨病情的好轉逐漸回升。極期嗜酸粒細胞>2%,絕對計數超過4×108/L者可基本除外傷寒。高熱時可有輕度蛋白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二)細菌學檢查 ①血培養是確診的論據,病程早期即可陽性,第7~10病日陽性率可達90%,第三周降為30%~40%,第四周時常陰性;②骨髓培養陽性率較血培養高,尤適合於已用抗菌素藥物治療,血培養陰性者;③糞便培養,從潛伏期起便可獲陽性,第3~4周可高達80%,病後6周陽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過一年;④尿培養:病程後期陽性率可達25%,但應避免糞便汙染;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檢切片也可獲陽性培養。
(三)免疫學檢查
傷寒2
《傷寒論》經方原理新發現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所載之方,被醫家稱為經方。
其中,《傷寒論》載方 113 首,因其是治外感熱病的經典方,又可用於內傷雜病,於現代的中醫臨床應用甚廣,獨具價值,更被臨床家所珍視。
研討《傷寒論》經方者,或習用經方的經方派,經方家,自《傷寒論》出 1800 年來,名家輩出,成就極大。
但是,因其年代久遠,時空跨度極大,能讀懂經論與經方,再精準辨證,臨證取得完美療效,並不容易。
而真正讀懂原文,深解其中的醫理,方可解密經方組方之奧妙。
經方背後有其廣闊的臨床學時空舞台,也是空前絕後的臨床學實驗原始記錄,所留下的經典方藥,富含科學信息,至今並未能完全被現代人所解讀。
其中,經方源於臨床學,作者的心路曆程與創製經方的原理值得深思。
現以五苓散與麻杏石甘湯為例,對經方原理,及新發現提出並討論之。
關於五苓散
此方見於傷寒論太陽病篇。
最初見於條文第71條。
原文: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全文50字。
原方:
豬苓 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 十八銖
茯苓 十八銖
桂枝 半兩
原服法: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以法將息。
五苓散,是重要的傷寒論經方,至今,習用此散的經方家,臨床家眾多。
五苓散的臨床應用範圍極廣,日本的中醫學家或經方家對五苓散研討極多。
古今學者對此條文有諸多解讀,並依此條文,提出太陽病膀胱蓄水證之說,再斷定此方具有溫陽,化氣,行水之臨床功用,因而可用於此膀胱蓄水證。
(中國大陸新版教科書)
但是,如果認真研讀傷寒論原文,再深入分析研討此方論,我們可以有些嶄新的發現,以解此經方給人們所帶來的千古之謎,更展示出傷寒論經方原理之精妙,促使臨床家臨證深思。
如此經方如果都沒能被人讀懂,則可謂千古奇冤五苓散。
其一,五苓散證,是缺水證,而非蓄水證。
研討傷寒論經方,必以經典的原文為依據。
於傷寒學而言,學者們創造了諸多研究方法,也提出很多術語,比如六經辨證,比如太陽病膀胱蓄水證,諸如此類。
但是,原文本身並未見此類文字。
蓄水證,也是古今學者所創,再訴諸於對五苓散證的醫理,及五苓散方的原理解讀。
但是,讀此一條文,蓄水之說難以成立,於是,我敢問水在何方?
水,是生命硬件的主要組成元素,如果軟件是神,硬件就是形,素問所謂形與神俱。
已知,水占整個人體體重的60—70%。細胞內外液,血液。。。之中大量存在水。
因此,古今的臨床家必高度重視水液代謝,尤其是對外感熱病而言,無論是高熱傷津傷陰,還是以汗法發汗太過,皆可導致大量水液缺失。是為失水或脫水。輕者造成脫水之象,重者就是加重高熱,使水域電解質嚴重失衡,再重則可能造成少尿。而少尿是現代內科臨床學的急症,如果每日的尿量少於500毫升,是謂少尿,必引發腎功能障礙,甚至腎衰,尿毒症。
本條文,在傷寒論398條條文中,敘述病象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應當很好讀懂。
此條文共分兩段:
其1,:
太陽病
發汗後
大汗出
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此段文字,清除地將五苓散證的時空關係,即疾病演變的前因後果明確表達之。所用無一廢字。
太陽病,必用汗法以發汗解表。汗法也成中醫應對外感初起表證的大法。
但是,汗法的掌控很細致也很難,其中最容易發汗過多,即過汗傷陰。
五苓散證就是一種太陽表證初起,過度發汗所造成的壞病。
汗液與排汗濕人體重要生理機能。所以利用排汗以散發熱量,是汗法治發熱或高熱的原理。
汗液中99%是水,其他是些電解質。
五苓散證本於太陽病過汗致缺水,原文無疑意。
失水,陰液不足,胃中幹,胃不和臥不安,必致煩躁不安而口渴,口渴也必煩躁不安,難以入睡,此為常理。
口渴之象,在論中被多次記載於論及。其實,也是一個重要的病象,更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感覺,對機體的保護作用就是快速攝取水,以解其機體水液缺失。
人類的所有感覺,其設定,都是對機體保護作用。口渴當如此。
人類口渴,本身也是一種病相,如果在病中又過汗,顯然是缺水所導致。
水的補充與應用,是古今臨床家的重要實務,與現代內科而言,好多病都要以水為要務,而最自然的補充水之法,無疑是飲水。因而,在傷寒論時代沒有靜脈輸液技術,給病人飲水,使一種最為恰當之治療。
當然,也是應對缺水的病人,因而足可以醫治此種缺水,或可稱為太陽病汗後缺水之輕證。
其2:

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
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此段文字,承接前段文字,描述記載的是另外一種嚴重的缺水之病相。是為臨床學急證。、
脈浮,表明雖經發汗或大汗出,但是,太陽病表邪仍未解。
小便不利,表明因為缺水,以致於小便總量嚴重減少。
關於小便不利,是傷寒學的重要術語,在傷寒論條文中出現21次,在金貴要略中也多次出現。
追尋小便不利的原始意涵,一是小便量少,二是小便極難排出,三是小便排出不暢。而此三者,無論那種情況為主,必與尿量不足有關。
關於第二種小便不利,將在對八味腎氣丸的討論提及。
在五苓散證中,小便不利應是最為要緊之證,其臨床學意義極其重要,因為,與少尿有關,表明機體極度缺水,以致尿量嚴重不足,使重症,也是危證,會造成急性的心腦腎機能失常,是極其嚴重的太陽病大汗過汗極度傷陰之象,也是極度缺水失水之象。
五苓散證原於太陽病過用汗法,致使機體缺水,輕者少少飲水即可為治。
而重者卻因機體極度缺水,導致尿量不足,從而使病人極度口渴,大渴引飲,欲索水而自救。除此之外,病人表邪不解,依然有表熱。
總觀全文,五苓散證原於缺水,全證均為缺水失水之象,並無一絲蓄水之理,也無一絲蓄水之象。因此,膀胱蓄水之說為誤讀,此誤,成千古之冤。



其二,五苓散是重要的利水之方,用法獨特

即然不存在膀胱蓄水,但是,總觀五苓散原方卻以利水為用,其理何在?
這就要深入地追尋研討傷寒論經方的原理。
醫學史生命科學,臨床見證極其複雜,都是個案。
治法與方藥如能起效,必有其原理。而臨床學用藥製方的原理,比遵循人體生命的機理。
五苓散證,顯然是機體極度缺水之證,已入如上述。
缺水即應補水,應給水,但是,五苓散用藥卻是利水之藥。
此方重用澤瀉。
澤瀉,本經載: 是一味重要的利水之品。於藥效應而言,澤瀉的重要藥理效應是促使尿量增多。
我曾教學生親身實驗,多數都說顯著尿量增多。
現代藥理:

而豬苓也有利水之功,茯苓,白術健脾利濕,雖然對水液代謝力量作用力稍緩,但與澤瀉,豬苓相互為用,可疊加全方的利水之用。
關於桂枝,學者們多認為也是利水之用。
對此,我認為此說並非原始創意,其原理更是為了解表發汗。
桂枝,本經 傷寒論有桂枝湯,而成一類,是為桂枝類。
桂枝本為解肌之說 並未提及利水,多用於解表發汗,是最常用的汗方汗法,傷寒論全論用桂枝類幾十次。
有意個細節問題,也是重要問題,因為要探索原理,就要重視每個字研討。
這就是,桂枝去皮。
已知,桂枝與桂皮同是桂樹一體。但枝與皮藥用功能極不同。
桂枝辛溫解表,有發汗,或稍許利水之用。桂皮,即肉桂則有溫陽溫裏之功,入裏而不具解表發汗之功,但可溫補腎陽,桂枝卻不入裏,也不具強烈的溫補腎陽之功。
因此,枝與皮部可混用,但是桂樹的嫩枝葉還是長有皮,此皮耶是桂皮,因此,論中凡用桂枝,皆注明去皮。
這表明傷寒論用藥嚴謹炮炙精良,更表明原創者的良苦用心,這是原理。
五苓散的桂枝之用,其意在解表,還是為了解表發汗,應對表熱。
此方如按原始藥量比例,最佳利水作用,已無疑意。
如此,五苓散證之功能,可表述為,解表發汗利水,用治太陽病過汗口渴表不解之膀胱缺水證。
這就要解讀五苓散的特殊用法。
其實,傷寒全論,113方,多是煎劑,散劑很少。
關於散劑的特點,最主要這是克能提前製備,以應急需,此也適用於五苓散證。
用散,就要用水。而對水的使用,卻是五苓散的最為獨特之處。
知解此點,才能最終解讀五苓散這一千古經方的終極原理。
如前所述,五苓散是用於嚴重的缺水失水證的,但是,還必須要用較強的利水方,似乎有悖常理,但是,細讀原文,論中詳細地注明五苓散的使用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多飲暖水,汗出愈,以法將息。
此文共11字,卻可一解經方五苓散原創者製方原理。
已知五苓散證是缺水,缺水失水就少尿,少尿就可能傷及心腦腎,由其對腎功能危害極大,或可導致急性腎衰,因此,必須大力迅速利水,解除少尿,但是,機體極度失水,利水無源,於是,必須在使用五苓散時,多喝暖水,此法一補汗源以利發汗解表,一補充水源才可能有尿可排,其組方原理可謂科學而巧妙。

傷寒(Typhoid Fever,又稱Salmonella typhi),清末時譯為腸熱症,後受日本影響,音譯為腸窒扶斯,又被稱為濕溫傷寒、腸傷寒、傷寒熱,它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在世界各地都曾發生,通常起源於食物或飲用水遭到帶原者糞便所汙染,很快造成大流行。它是由傷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的急性腸胃道傳染病,傷寒杆菌會破壞小腸壁,造成高燒及內出血。
另一種由副傷寒杆菌引起,與傷寒特征類似的傳染病,稱為副傷寒(Paratyphoid fever)。
症狀
傷寒的症狀包括長期緩慢的發燒,可達39°至40 °C(103°至104 °F),其他症狀有出汗、腹痛、腸胃炎、嚴重腹瀉、頭痛。有部份的人,身體會出現玫瑰色斑(rose spot)。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並發症。
傷寒杆菌會隨著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透過蒼蠅、蟑螂等媒介傳染給健康人,傳染力很高。
[編輯] 病源
傷寒杆菌和副傷寒杆菌,均為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ecies)屬。
[編輯] 治療
治療上,現代醫學采取的抗生素有氨芐青黴素(ampicill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類如ciprofloxacin。
病原治療為關鍵,患者應避免接觸傳染源,藥物治療以氟喹諾酮類為首選,如氧氟沙星和環丙沙星,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可用頭孢類藥物,如有過敏者可選用氯黴素,但注意其指征與副作用。腸出血者應禁食,大量出血者應輸血,並發腸穿孔時宜及早手術治療。[1]
[編輯] 曆史
因為它跟斑疹傷寒同樣會造成身體出現玫瑰色斑(rose spot),古代醫生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疾病。
[編輯] 病名來源
主條目:傷寒 (中醫)
傷寒這個病名在中國起源很早,但是這與西方醫學所說的 Typhoid Fever 不同,它指的是所有外感熱病[2]。
在清朝,西醫將這個病名傳入中國,初期曾經譯為“肚腸熱症”、“小腸熱症”、“泰斐士熱”等。1908年,博醫會名詞委員會出版《醫學辭匯》,將其譯為“症症”、“腸熱症”,希望作為官方名稱,但是使用不廣。
腸窒扶斯(腸チフス)則是來自日本的譯名,緒方鬱藏於1855年刊行的《療疫新法》最早使用這個譯名來稱呼 Typhoid 這個病名,並取代了傳統的中醫的病名。隨著留日學生的增加,這個病名被帶回中國。
1908年,丁福保將宮本叔、橋本節齋、寺尾國平所著的《新傷寒論》漢譯出版,首次將窒扶斯杆菌與腸窒扶斯這個病名介紹至中國[3]。丁福保認為,腸窒扶斯這個病症造成的發熱證狀,與中醫所謂的傷寒相近。腸窒扶斯之輕症,即中醫所謂“太陽病”;其熱偏於稽留或間歇者則為“少陽病”;若病重持續發熱則為“陽明病”。因此認為它即是中醫所謂的傷寒。這個說法也被當時許多學者所接受[4]。
章太炎認為腸窒扶斯相當於太陽病中的“抵當湯證”[5],但是傷寒的範圍較大,而腸窒扶斯的範圍較小。何佩瑜也有類似的看法[6]。徐仁甫則提出《傷寒論》的傷寒病即是窒扶斯杆菌侵入太陽經造成[7]。在他們的推動之下,腸窒扶斯慢慢被稱為“傷寒”。
但是這個說法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的。1912年,浙江發生傳染病,經浙江紹興醫學會會員調查,認為這是腸窒扶斯,但是它對應的中醫病名應該是濕溫時疫[8]。民國初年的餘岩認為腸窒扶斯應該譯為溫邪或濕溫[9]。
1955 年丁甘仁的門徒陳純仁出版《傷寒手冊》,整合了前人的說法,認為這個病證,應該稱為濕溫傷寒。根據陳存仁的說法,“傷寒”有三重意義:“第一是所有熱病的集合名詞,泛指一切發熱病;較狹義的可能就是指《傷寒論》中的麻黃湯證,一種是新的,即專指濕溫傷寒症(腸熱證),故糾纏最多。”[10]。
[編輯] 病例
1907年,廚師瑪莉·馬龍開始爆發的傷寒瑪莉(Typhoid Mary)事件,可說是醫學史上有名的案例,另一位帶菌者托尼·拉貝爾(Tony Labella)感染了122人,其中有5人死亡。1914年塞爾維亞因傷寒傳染,半年內奪走15萬人的生命。1934年和1937年,西藏先後爆發兩次傷寒大流行,死亡數千人。1972年,墨西哥的傷寒大流行,有14000人死亡。
[編輯] 注釋
^ http://www.chp.gov.hk/tc/content/9/24/48.html
^ 《素問》:“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 宮本叔原著,丁福保譯,《新傷寒論》,序:“東西各國之言傷寒症也,日本為腸窒扶斯,譯其意為小腸發熱潰爛之謂,故從前教會醫院譯作小腸壞熱症。”
^ 章太炎《章太炎醫論》:“西人治中土疾病,往往不效,而傷寒溫病尤甚,蓋其術至拙矣。有名腸窒扶斯者,以四七日為期,初七日發熱不甚,二七日發熱最高,三七日發熱亦高,四七日發熱漸下,或遂得解,二七三七日中,熱甚者多發狂,若熱犯心即死,彼謂腸中結熱,生瘡化膿,未成膿則熱甚,已成膿則熱衰,東土譯者,見《傷寒論》有七日愈六日愈,及傷寒再經諸文,遂譯腸窒扶斯為傷寒。”
^ 章太炎《章太炎醫論》〈五、論陽明病即溫熱病〉
^ 何佩瑜《醫界春秋》〈腸窒扶斯與傷寒〉:“西洋發明之“腸窒扶斯”,言熱病在腸,中國發明之“傷寒”謂傷於寒氣,此名固不同,所指亦異,故有謂兩證不同者。有謂腸窒扶斯即傷寒之一部者,而日本亦以腸窒扶斯為‘腸傷寒’,是亦主張一部份之相同矣。其實腸熱病,雖另有其飲食不節、消化不良,種種原因,而多由於外傷於寒所誘起。傷寒,雖不即變為腸熱,而遷延誤治,實有侵腸變熱之可能。傷寒為腸窒扶斯之起因,腸窒扶斯為傷寒之結果,此事實相同者也。”
^ 徐仁甫《實用醫學講義》:“病邪從太陽寒水之經而入,能遞傳陽明少陽及三陰者,名為傷寒症。今用顯微鏡檢之,實一種傳染之菌,古人未有此器發明,多以‘邪’字名之。當今醫學,日新月異,必須將中西今昔症名參對方有進步,即使仲景複生,亦當為之,慎無食古不化,使我中醫醫術,日形退化也。”
^ 何廉臣、陳樾喬《濕溫時疫治療法》:“西醫名曰:小腸壞熱病。東醫名曰:腸窒扶斯(譯即小腸發炎爛潰之謂)。中醫名曰:濕溫時疫。”
^ 餘岩《醫學革命論選》〈溫熱發揮〉:“於鬻醫滬上十有餘年,凡遇舊醫方案定為溫邪者,取其血驗之,多是腸窒扶斯。”“薛氏《濕溫病》第十三條雲:‘舌根白,舌尖紅,此腸窒扶斯之三角舌也。’其第二十三條雲:‘溫熱病十餘日,腹時痛,時圊血。’此腸窒扶斯之腸出血也。”“溫熱之為病,風溫之外,又有濕熱,亦名濕溫,證象複雜,包含多種之病,斷非一種病名所能籠絡,以今日證候學智識勘之,其所述多為腸窒扶斯之類。”
^ 陳存仁《中醫師手冊》〈古今病名統一對照表(一)〉
來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傷寒&oldid=26270026”
傷寒2010—12

臨床表現

1發熱
或未發熱或已發熱必惡寒體痛,名為傷寒。

傷寒發熱,呈階梯型,即處起熱勢不高,隨病程進展逐漸增高。
此文“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表明此種發熱的特色。
一般而言,外感表證分風寒與風熱,風寒表證發熱較輕,風熱表證發熱較重。是現代中醫理論所表達,與傷寒論所論有區別。

2全身不適,出汗不多
身痛腰痛骨節疼痛無汗惡風

3腹脹便秘

4腹瀉

5表情淡漠

6聽力減退

7譫妄
8昏迷
9緩脈
10黃疸
11腸出血,便血
12腸穿孔,急性泛發性腹膜炎,休克
13支氣管炎,肺炎
14中毒性肝炎
15中毒性心肌炎
16腦病,腎病,尿毒症。。。

病程階段

潛伏期7—23日
或10—14日。
病程3—4周。
初期第一周,自5—7日加重。
極期第2—3周。
1—2
2—3
3—4
5—6
6—7
7—8
8—9
9—10
10—11
12—13
13

古今“傷寒”二字辨

1指病因
2是病名
3古病名的涵意
4現代病名的涵意
5古傷與今傷的關係
6傷寒與傷寒論的關係
7傷寒與中風的關係
8傷寒論,太陽病,傷寒,中風



素問關於脾

脾的解剖

太陽陽明論
厥論
奇病論 脾癉

脾的生理
脾的病象

素問之中,好多文字其實是解剖學的記述。
但是,至今不被人們關注,沒當成解剖學加以解讀。
最明顯的例子,比如,心肝脾肺腎,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骨髓脈膽腦女子胞——即五髒六腑,奇恒之腑。
因為,上述文字,都是標定的藏器,都深藏於體腔之內,不剖開體表,再細加分解,就難以察看。
但是,素問對以上單個髒器的解剖學記載,主要偏重此髒器於與脈,或經脈,經絡,絡的連係與交通。更詳盡的大體解剖所見,描述較少。
猜想,人們也許將單個心髒剖開過,也會發現心室,心房,或瓣膜等結構,卻未能留下文字。不過,甲骨文字,篆字卻有將心寫成很純粹的,很象形的樣子,?細觀此心字,與其說是文字,不如說是對心髒的解剖學描畫。
追溯素問對解剖學的記述,還可舉出很多至今被人們忽略未知之處:
比如肺為心之蓋
膝為筋之府
肺朝百脈
腦為髓之海
甚至三焦
氣街
而我最想討論的卻是脾,或脾與胃。
在經典與現代的中國醫學體係,脾屬於藏腑學說,是五髒之一。
關於五髒,即心肝脾肺腎,都是人體最重要的髒器,雖然中西醫學有極大差異,但是也有大體相類之處。單就此五髒而言,素問所指的實際解剖器,與現代解剖學等同,中西醫人均無大疑意。但是,我對脾這一重要的解剖器官所指疑意頗大,現討論如下。
脾,並非現代解剖學所指的脾髒,而是現代解剖學所指的胰髒。

其證據在於
脾字最早見於說文解字,記載收入了140多個字,都是關於人體解剖架構的,諸如心肝脾肺腎,肩頸腕踝肘等,單是在肉月部首下,就收入了140餘字,多與人體解剖部位相關。但是,說文解字沒有胰字。表明,脾字在內經時代,或東漢以前隻能用以命名一個髒器。如果當時有脾字與胰字並存,則可能所指髒器有不確定性。
或者說,脾字,在內經時代,隻能命名一格髒器,或者是現代解剖學的脾,或者是胰。如果是脾,就不可能是胰,如果是胰,就不是脾。

現代解剖學源於西方,最初被介紹到中國時近代。
這必然要涉及解剖學名詞的轉換,即將相同的解剖學髒器名詞由外國文字轉換為中文,這也是造成混亂的原因。
脾,按照現代解剖學,歸屬於淋巴係統,使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
其解剖
生理

胰,卻歸屬於內分泌係統,是人體次大的消化腺。
其解剖
生理

脾與胰,無論是解剖學觀點,還是生理學觀點,其差別極大,是顯而易見的。
而當初人們將西方的解剖學傳入中國時,用脾字標定來體內最大淋巴器,卻沒有深解中國醫學經典,存在極大的隨意性。而後來,人們又以此認定中國醫學所載的脾,就是現代解剖學所指的淋巴器,至使中西醫人同陷一學術誤區,至今仍困惑不解。
其實,學術無小事。
此看似簡單,其實,涵蓋了中西醫人都對經典存有極大研究誤區,表現在行動上是缺少足夠的耐力,與耐心去認真思考之。
那末,內經是如何記載脾的?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為胃行其津液。
太陰陽明篇
此篇文字,以太陰陽明名篇,太陰指脾,陽明指胃。專論脾與胃,是我們知解脾與胃的重要文獻。
其一,此文字明示,脾與胃是相連的,這是解剖學的描述。
在素問文字,常常將以髒器間所連屬關係記述。但是,將兩大藏器明確加以連屬描述,對於脾胃卻是很不尋常的。
已知,現代解剖學胃屬消化道,消化道膨大部,整條消化道長9——10米,有兩大消化腺與其相連通,一是肝髒,產生膽汁,貯存於膽囊,再通過膽總管注入與十二指腸,一是胰髒,產生胰液,同過胰管也注入十二指腸。也就是說,與胃相連的主要髒器,就是1,肝,2膽,3胰。與脾在解剖學上並不直接連屬,解剖學關係不大,生理學關係更是分屬於兩個大係統。
其二,此文字還在於,指出了脾的重要生理學意義,那就是“為胃行其津液”,而且,“津液在脾”。明確指出,脾能產生一種物質,就是津液,此津液可傳輸與胃,對胃的生理機能產生重要影響。這應當是指胰髒分泌胰液,對營養物的消化吸收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其三,這些文字還表明,脾的生理功能是參與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與胃相連——為胃行其津液——津液在脾,這活畫出胃十二指與胰髒的解剖生理學關係。



素問關於脾

脾的解剖

太陽陽明論
厥論
奇病論

脾的生理
脾的病象

素問之中,好多文字其實是解剖學的記述。
但是,至今不被人們關注,沒當成解剖學加以解讀。
最明顯的例子,比如,心肝脾肺腎,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骨髓脈膽腦女子胞——即五髒六腑,奇恒之腑。
因為,上述文字,都是標定的藏器,都深藏於體腔之內,不剖開體表,再細加分解,就難以察看。
但是,素問對以上單個髒器的解剖學記載,主要偏重此髒器於與脈,或經脈,經絡,絡的連係與交通。更詳盡的大體解剖所見,描述較少。
猜想,人們也許將單個心髒剖開過,也會發現心室,心房,或瓣膜等結構,卻未能留下文字。不過,甲骨文字,篆字卻有將心寫成很純粹的,很象形的樣子,?細觀此心字,與其說是文字,不如說是對心髒的解剖學描畫。
追溯素問對解剖學的記述,還可舉出很多至今被人們忽略未知之處:
比如肺為心之蓋
膝為筋之府
肺朝百脈
腦為髓之海
甚至三焦
氣街
而我最想討論的卻是脾,或脾與胃。
在經典與現代的中國醫學體係,脾屬於藏腑學說,是五髒之一。
關於五髒,即心肝脾肺腎,都是人體最重要的髒器,雖然中西醫學有極大差異,但是也有大體相類之處。單就此五髒而言,素問所指的實際解剖器,與現代解剖學等同,中西醫人均無大疑意。但是,我對脾這一重要的解剖器官所指疑意頗大,現討論如下。
(1) 脾,並非現代解剖學所指的脾髒,而是現代解剖學所指的胰髒。

其證據在於
脾字最早見於說文解字,記載收入了140多個字,都是關於人體解剖架構的,諸如心肝脾肺腎,肩頸腕踝肘等,單是在肉月部首下,就收入了140餘字,多與人體解剖部位相關。但是,說文解字沒有胰字。表明,脾字在內經時代,或東漢以前隻能用以命名一個髒器。
如果當時有脾字與胰字並存,則可能所指髒器有不確定性。
因此,脾字,隻能指脾髒,或隻能指胰髒。
或者說,脾字,在內經時代,隻能命名一個髒器,或者是現代解剖學的脾,或者是胰。
如果是脾,就不可能是胰,如果是胰,就不是脾。

現代解剖學源於西方,最初被介紹到中國時近代。
這必然要涉及解剖學名詞的轉換,即將相同的解剖學髒器名詞由外國文字轉換為中文,這也是造成混亂的原因。
脾,按照現代解剖學,歸屬於淋巴係統,使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
其解剖
生理

胰,卻歸屬於內分泌係統,是人體次大的消化腺。


胰,卻歸屬於內分泌係統,是人體次大的消化腺。
其解剖
生理

脾與胰,無論是解剖學觀點,還是生理學觀點,其差別極大,是顯而易見的。
而當初人們將西方的解剖學傳入中國時,用脾字標定來體內最大淋巴器,卻沒有深解中國醫學經典,存在極大的隨意性。而後來,人們又以此認定中國醫學所載的脾,就是現代解剖學所指的淋巴器,至使中西醫人同陷一學術誤區,至今仍困惑不解。
其實,學術無小事。
此看似簡單,其實,涵蓋了中西醫人都對經典存有極大研究誤區,表現在行動上是缺少足夠的耐力,與耐心去認真思考之。
那末,內經是如何記載脾的?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為胃行其津液。
太陰陽明篇
此篇文字,以太陰陽明名篇,太陰指脾,陽明指胃。專論脾與胃,是我們知解脾與胃的重要文獻。
其一,此文字明示,脾與胃是相連的,這是解剖學的描述。
在素問文字,常常將以髒器間所連屬關係記述。但是,將兩大藏器明確加以連屬描述,對於脾胃卻是很不尋常的。
已知,現代解剖學胃屬消化道,消化道膨大部,整條消化道長9——10米,有兩大消化腺與其相連通,一是肝髒,產生膽汁,貯存於膽囊,再通過膽總管注入與十二指腸,一是胰髒,產生胰液,同過胰管也注入十二指腸。也就是說,與胃相連的主要髒器,就是1,肝,2膽,3胰。與脾在解剖學上並不直接連屬,解剖學關係不大,生理學關係更是分屬於兩個大係統。
其二,此文字還在於,指出了脾的重要生理學意義,那就是“為胃行其津液”,而且,“津液在脾”。明確指出,脾能產生一種物質,就是津液,此津液可傳輸與胃,對胃的生理機能產生重要影響。這應當是指胰髒分泌胰液,對營養物的消化吸收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其三,這些文字還表明,脾的生理功能是參與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與胃相連——為胃行其津液——津液在脾,這活畫出胃十二指與胰髒的解剖生理學關係。
1, 中醫經典文字。
2, 經典意義的脾之功能。
3, 經典對脾的解剖學描述。
4, 現代解剖學關於脾與胰的認知與解讀。
5, 中醫經典所記述的脾,應是現代解剖學的胰腺,不是脾。
一是

6, 造成經典脾被誤讀的原因

一是,西方解剖學傳入之時,醫人沒能精細解讀經典,有極大的隨意性。
二是,中西醫人都沒能深思經典的解剖學記述。
三是,對中國古文字的獨特性理解不深。脾是很早期的古文字,專指一髒,而胰字的出現很晚,造成誤用脾字標定胰。
四是,中醫經典解剖學還很粗放,或者由於時空淹沒,詳細文字大多已失傳,失真。
7, 關於脾胰辨誤的再思考。
脾胰之辨

脾是中醫學五髒之一。

但是,經典所述的脾,不是現代解剖學所指的脾髒(/),而是胰腺(/)。
文獻
內經素問與靈樞
素問 太陰陽明論篇
素問 厥論篇
素問 大奇論篇

這些早期的關於脾的文字,即描述了脾與其它髒器(胃)的解剖學關係,也指出了脾的生理學意義。
其一,經典所述的脾與胃,在解剖學架構上,是相連屬的。
內經文字,在描述人體髒府,經絡,脈相連屬時,常常使用係字。但是,關於脾與胃,是兩個重要的較大髒器,直言脾與胃相連,並設專篇單獨討論脾與胃的關係,在內經文字中還是較為罕見。
一般而言,內經文字在討論解剖與生理關係密切的髒器時,常常使用“相表裏”之文字。
而關於脾與胃,直言:“脾與胃以膜相連”,此種文字描述,是經典解剖學所見。
其二,現代解剖學已知,消化係統由消化道與消化腺所組成。整條消化道長9—10米,胃是消化道的膨大部,與胃下端的十二指腸相連的是:1肝膽,膽總管開口於胃下端的十二指腸。2胰(/),胰管也開口於此。而與脾(/)沒有此種相連屬的解剖學關係。
其三,現代生理學已知,肝是最大消化腺,產生膽汁,貯存於膽囊,再注入消化道,而胰腺是次大的消化腺,產生胰液及胰島素,與膽汁共同注入消化消化道。也與脾無關。
脾即沒有如同肝膽胰那樣,在解剖學上,與胃腸道有如此密切的關聯,在生理學上也不參與消化與吸收,而是單獨屬於淋巴係統,使人體最大淋巴器
因此,說脾與胃解剖學關係密切相連,並且生理學關係密切互動,令人困惑。




脾胰之辨

脾是中醫學五髒之一。

但是,經典所述的脾,不是現代解剖學所指的脾髒(/),而是胰腺(/)。
文獻
內經素問與靈樞
素問 太陰陽明論篇
素問 厥論篇
素問 大奇論篇

這些早期的關於脾的文字,即描述了脾與其它髒器(胃)的解剖學關係,也指出了脾的生理學意義。
其一,經典所述的脾與胃,在解剖學架構上,是相連屬的。
內經文字,在描述人體髒府,經絡,脈相連屬時,常常使用係字。但是,關於脾與胃,是兩個重要的較大髒器,直言脾與胃相連,並設專篇單獨討論脾與胃的關係,在內經文字中還是較為罕見。
一般而言,內經文字在討論解剖與生理關係密切的髒器時,常常使用“相表裏”之文字。
而關於脾與胃,直言:“脾與胃以膜相連”,此種文字描述,是經典解剖學所見。
其二,現代解剖學已知,消化係統由消化道與消化腺所組成。整條消化道長9—10米,胃是消化道的膨大部,與胃下端的十二指腸相連的是:1肝膽,膽總管開口於胃下端的十二指腸。2胰(/),胰管也開口於此。而與脾(/)沒有此種相連屬的解剖學關係。
其三,現代生理學已知,肝是最大消化腺,產生膽汁,貯存於膽囊,再注入消化道,而胰腺是次大的消化腺,產生胰液及胰島素,與膽汁共同注入消化消化道。也與脾無關。
脾即沒有如同肝膽胰那樣,在解剖學上,與胃腸道有如此密切的關聯,在生理學上也不參與消化與吸收,而是單獨屬於淋巴係統,使人體最大淋巴器
因此,說脾與胃解剖學關係密切相連,並且生理學關係密切互動,令人困惑。



胰,人體重要消化腺。
人若傷殘缺失1腎,或全腎,或肢體缺失,或可設法存活。。。但是,不可缺失胰腺。
胰腺主控消化分解蛋白質,脂肪,糖這3大營養素,胰髒,即產生胰蛋白酶,也產生胰脂肪酶,還產生胰島素。。。
人類的消化道,總長9米之多,肝膽與胰所產生的消化液1同注入12指腸。
1肌肉



大江川 回複 悄悄話 1據韓非子五蠹篇,人類茹毛飲血,不懼腥臊惡臭。。。與禽獸居,再害禽獸。
2據中國杭州灣河姆渡早期人類文明遺址,出土大量獸骨雞魚骨,甚至將幼兒與魚共煮食的陶甕,表明早期的人相食。
3據禮記大同書所記載,中國貌似存在天下大同之時代。
4後來黃帝炎帝與蚩尤們隻戰,蚩尤敗而被殺,由此開始階級與鬥爭,有了政治有了專製。
5夏商周,是王國,一國之主是國王。又分諸侯王,等級森嚴,王與民,王令民死民必死,王死,以民活人以重器殉葬,專製由地上到地下世界。
6埃及金字台葬埃及國王,有6,7000年,少有活人殉葬者,貌似,埃及法老不專製?謎也。
7一改活人殉葬,起於秦。
8前221年,秦帝國立,秦始皇登大位為王之時,就先修墳,秦皇陵規模巨大,卻根除了大量活人殉葬製,考現今的秦陵兵馬俑,入土之俑以萬計,至今未見活人活牲。。。
9秦人生,即為耕與戰,秦法極其嚴苛,但是,高度尊重人權與人的尊嚴,講求平等,黔首罪犯如果上戰場或耕造有功,可立獲進階,貴族與平民之身份可依法轉化之,此種專製也算是令類專製,專製也有可愛之處也!
10人類與人力人口對於一國之特別價值,其實表現在耕造於戰爭上,當代,人類的根本生命與生存主題並未根本解決,所耕造(工農業)與戰爭(軍事與軍力)還是秦始皇時代的大勢。
11秦帝國應是中國最強勢之時,因為歐亞之西克與秦帝國對峙者,西方強國隻是羅馬帝國,但是如果詳較兩大史上東西超強,則秦帝國貌似遠超羅馬帝國,惜當時代兩大東西超強並未相遇,原因在於當時沒有空間通訊技術互聯網,也沒有高速公路與內燃機動力坦克戰車。。。不然,兩大帝國之師遭遇,則秦帝國百萬雄師必打敗羅馬軍團,則歐亞一統,整個世界客能都姓秦了。
12曆史已去,當今時代,西風烈,但隨即,中國人在反專製,追民主時,卻貌似多有悖論,民則民也,民則主也,自主之命運,貌似合情,但不合理,其因如下:
1)2戰結束,全球貌似歌舞升平,但是,大戰隨時可法,中戰一直未停,國人豈可掩耳乎?主,運,獨。。。者宜深思再自捫心,因為民必依國,民為億民萬民,中國船載億萬萬,船覆則全落水,不過沒親曆動亂與戰爭者並不理會也不體會。。。則好奇之心看民主,好奇之意看專製。
2)中國的內戰,一定是在列強強力侵入下高度被激發,使得中國內戰不同於美國的內戰,史家與學人都忘記這回事,貌似當今的胡馬們也淡化這回事,當然,我相信他們心知肚明,尼克鬆有過評價。。。我腳著,尼毛兩人對此心領神會之,後來的老布希耶心知這回事。
3)中國近現代的內戰,最終成兩黨政治與中國分治。
4)中國內戰至今未息,成近現代大國或世界史上最大最烈內戰,我腳著,史學大師們,或如同李敖,即台灣當代文化部長們應首先完成一部當代中國的內戰史。
5)中國內戰分裂中,所以,中國的民主或專製,應在中國內戰先平息後方可談,道理在於:123。
6)欲求中國貌似美國成民主,去專製,則美國必先從環太3島鏈撤軍,收縮其軍力,此與美於中於世界於3極世界的均衡穩定多和平時間,使根本舉措,如此,則中國國共兩大集團,兩大趴踢人類則可能有坐下來握手言歡,再共商國是之可能,中國可能真正邁向成民主,去專製之途也。
此間人們高度痛斥中國的黨爭於政治的腐敗,也提倡美式3權分立,多黨政治,放言民選總統之類,其實,使悖論,焉知中國要民選總統,可以拋棄台灣選民?如不拋棄台灣,則必須國共民。。。諸黨共襄參選盛舉,則必須將台灣國民黨人請回大陸參選,但是,人家國民黨人願意參選否,尚成問題,而民進黨人與土著台灣人或農民是否願意接受參選,也是問題。。。因此,中國民主路漫漫。。。其修遠兮。
不過,無妨,曆史是進步的,是與時俱進的,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也就是爭也。
現今的國共分治,造就了兩岸的政治格局,大陸一方是專製,台灣已方也是準專製,雖然貌似民主,但是難以無視兩岸兩黨戰爭對峙之態勢,兩岸實際是在戰爭時期,各自擁兵武力超強,談談打打,打打談談,中國還在分治中,中國還在分爭中,中國還處在戰爭時,而戰爭時非常時期,必先以戰爭總動員為基本國策,而戰爭動員與組織是專製的,強製的,必須的!
當年的德意日都是如此,後來的美俄應戰鬥是以高度組織動員所有國家軍力人力經濟力以赴戰的,沒神馬民主可言,戰時就是戰時,非常政治就是非常專製,而權力的高度集中,則是戰時所必需。一個最高統帥如果難以指揮其部下的元帥與將軍,則最高統帥已失其真,則最高統帥已失其存在意義。(1)






比較恰當地把握機會,順應曆史大潮,比如毛澤東與尼克鬆的交往。。。
中國,因其博大,又是曆史上2戰的導火索,或最早的源起,所以戰後,歐美能快速從戰爭陣痛與沉淪中蘇醒,中國卻因此陷入新一輪的更加複雜之境,1是美俄冷戰,中國必須決擇其自身所何從。2是國共內戰為結束,兩岸各自擁兵對峙。3是美日韓澳高度圍困中國,對中國內部事務施加巨大影響。。。。這一切所表達的,無疑是,全球人類並不樂見一個安定,平和,強勢,富足的中國出現,因為,中國強,則西方受損,則別國受製於中國,何況全球人類貌似都與中國有利益糾結,甚至領土糾結,國家利益不共戴天,中國人討論中國事,文化人,公知討論中國事,其政治理想歸屬派不論,則此種事實應先提出擺在桌麵上,不然,永遠是本胡圖帳,拿本胡塗帳麵,來討論政治版圖及藍圖,豈不癡人說夢?

1康德Immanuel Kant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2馬克思
3尼采 Friedrich W. Nietzsche
4黑格爾Lvilhelm Friedrich Hegel
5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6萊布尼茨
7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存在主義哲學 技術哲學的創始人
8雅斯培爾斯=卡爾-雅斯貝斯=雅斯貝爾斯=雅斯貝爾 Karl Jaspers !!!!!!教育問題 存在主義哲學
9維特根施坦 !!! 分析哲學
10哈貝馬斯=哈貝瑪斯 Habermas !!!!!法蘭克福學派
11阿多爾諾=阿多諾 Theodor W. Adorno !!!!!法蘭克福學派 哲學家、音樂理論家、社會學家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德國哲學家之一
12謝林!!!!! 精神哲學
13胡塞爾 !!!!!!創立現象學
14狄爾泰 Wilhelm Dilthey !!!詮釋學
15費希特 Johann G. Fichte !!!!! 行動

16卡西爾=恩斯特·卡西爾=卡西勤 符號形式哲學 名著《人論》!!!!
17伽達默爾 !!!! 節日
18馬爾庫塞 !!! 法蘭克福學派
19華特.班雅明=本傑明=本雅明=沃爾特·本傑明 Walter Benjamin !!! 文化/藝術作品
20費爾巴哈!!!
21鮑姆嘉=亞曆山大·鮑姆嘉滕=鮑姆加登=鮑姆伽通!! 哲學家、教育家 美學之父
22斯賓格勒=斯本格勒=施賓格勒 《西方的沒落》!! 哲學家、史學家
23萊辛=勒辛!! 提出教育上亦有和諧原則
24約瑟夫.狄茲根=約瑟·狄慈根!! 《論邏輯書簡》
25威爾什=沃夫岡·韋爾施! "審美人"
26霍克海默爾=霍克海默 M. Max Horkheimer !法蘭克福學派創始人之一
27彼得?斯勞特戴克 !!Peter Sloterdijk 在德國公眾的眼中,是目前僅次於哈貝馬斯的德國哲學家
28西美爾=息默爾=齊美爾 Simmel !!
29施普蘭格=斯普蘭格=!!!將社會的價值總結為六大類
30馬克斯-舍勒 !!!
31文德爾班!!
32恩斯特·布洛赫!
33施萊爾馬赫=施萊艾爾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 ! 詮釋學 哲學家和神學家
34塞巴斯蒂安.弗蘭克!

卡爾·克勞斯
弗雷格 分析哲學的先驅
阿芬那留斯 Avenarius 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布倫塔諾(1838~1917)Brentano,Franz 哲學家,心理學家 意動心理學的創始人
卡爾納普
邁因策爾 Klaus Mainzer 哲學家、係統科學家
諾瓦利斯
鮑威爾(1809~1882)Bauer,Bruno
亨利希·奧伯斯
愛克哈特 Eckhart,Meister Johannes 神秘主義哲學家,神學家
曼海姆 (1893-1947)哲學家和社會學家 創知識社會學
沃爾夫 《理性心理學》 提出本體論這一概念
拉察魯斯 創民族心理學
納特爾
魯道爾夫·歐肯 得諾貝爾獎 人生哲學
赫爾德
包爾生 《倫理學原理》
魯道夫斯坦納 Rudolf Steiner 創Anthroposophy(人智學)
席勒 提出美育概念
保爾遜
岡斯·蘭科
伊曼紐爾
歐根·卡爾·杜林
馬克斯·韋伯

哲學家兼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
馮特(W.wundt) 哲學家,生理學,心理學家 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
弗洛姆 哲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 《愛的藝術》!!
赫爾巴特 He'erbate 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 !!!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