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
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2 四氣調神大論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3 生氣通天論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4 金匱真言論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5 陰陽應象大論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腑中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6 陰陽離合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chēn)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7陰陽別論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8 靈蘭秘典論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厘,毫厘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製。
9 六節髒象論
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髒。
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10 五髒生成篇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11五髒別論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12異法方宜論
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地勢使然也。
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髒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13移精變氣論
閉戶塞牖,係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14湯液醪醴論
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15玉版論要篇
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16診要精終論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
17脈要精微論
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18平人氣象論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19玉機真藏論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20三部九候論
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21經脈別論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22髒氣法時論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23宣明五氣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24血氣形誌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手之陰陽也。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
25寶命全形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26八正神明論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
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27離合真邪論
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28通平虛實論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29太陽陽明論
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30陽明脈解篇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31熱論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32刺熱篇
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
33評熱病論
34逆調論
胃不和則臥不安。
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35瘧論
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36刺瘧論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37氣絕論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38咳論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39舉痛論
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40腹中論
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複以何術?
岐伯曰:以四烏骨一藘茹二物並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41刺腰痛篇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郤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左取右,右取左。
42風論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43痹論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44萎論
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穀,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45厥論
厥之寒熱者何也?
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46病能論
肺者藏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恒陰陽》中。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47奇病論
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48大奇論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49脈解篇
太陽所謂腫腰(月隹)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月隹)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50刺要論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藏,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51刺奇論
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52刺禁論
願聞禁數。
岐伯對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裏,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53刺誌論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54針解篇
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55長刺節論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56皮部論
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57經絡論
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58氣穴論
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59氣府論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60骨空論
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麵入目。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61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62調經論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五藏者,故得六府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63謬刺論
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64四時刺逆從論
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藏。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65標本病傳論
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66天元紀大論
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餘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67五運行大論
天地動靜,五行遷複,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巳,猶不能遍明。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馮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68六微旨大論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麵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69氣交變大論
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複,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頃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並,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70五常政大論
黃帝問曰:太虛寥廓,五運逥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過何謂?
岐伯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
71六元正紀大論
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
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
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帝曰:善。鬱之甚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
黃帝問曰:六化六變,勝複淫治,甘苦辛鹹酸淡先後,餘知之矣。夫五運之化,或從天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餘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運宣行,勿乖其政,調之正味,從逆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此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聖帝孰能窮其至理歟!臣雖不敏,請陳其道,令終不滅,久而不易。
72刺法論
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梁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氣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複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幹。氣出於腦,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將入於疫室。。。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陰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可刺手太陰之源。肝者,將軍之官,謀虛出焉,可刺足厥陰之源。膽者,中正不官,決斷出焉,可刺足少陽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可刺心包絡所流。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可刺大腸之源。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腸之源。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腎之源。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
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雖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複入本元,命曰歸宗。
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製,用火二十斤煆了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幹也。
73本病論
帝曰:升降不前,願聞其故,氣交有變,何以明知?
岐伯曰:昭乎哉問,明乎道矣?氣交有變,是謂天地機,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運太過,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運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運抑之。於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別,即氣交之變。變之有異,常各各不同,災有微甚者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74至真要大論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餘己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痛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75著至教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
76示從容論
帝曰:子別試通五藏之過,六府之所不和,針石所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
77疏五過篇
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藏六府,雌雄表裏,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78徵四失論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裏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79陰陽類論
陰陽之類,經脈之道。
80方盛衰論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並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81解精微論
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