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9 :中國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刻
有了核武器就能保障國家安全,這是1945年以來戰後國際關係給予許多人啟示,中國的鄰居朝鮮顯然也這樣認為。曾經的中國也這樣認為,但當1960年代中國先後成功試爆原子彈、氫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核國家時,中國卻處於前所未有的危險中,有史以來最危險時刻。
遭受原子彈襲擊後的日本廣島(圖源:VCG)
美國核戰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於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至今仍爭議很大,大體有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說和美國原子彈懾服日本說兩種。然而,不管哪一個才是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所造成的毀滅性後果都震驚了全世界,原子彈為代表的核武器被“封神”。似乎沒有原子彈解決不了問題,一顆解決不了,那就再來一顆。
美國作為當時壟斷核武器的國家,有些躊躇滿誌,也有些茫然,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的核武器數量和研究進度都保持在一個較低水準。麵對核武器的巨大威脅,作為美國對手的蘇聯隻能奮起直追,作為美國盟友、曾經的世界強國英國、法國也並不甘心落後。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1952年英國在美國按幫助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1960年法國成為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0年代,在蘇聯幫助下中國也啟動了自己的核武器研製計劃。
受蘇聯擁有核武器的刺激,美國加速核武器的研發和儲備,美蘇核武器競賽開始。據相關資料披露,1949年蘇聯擁核當年,美國核武器即由上一年的110件增加到235件,到1959年即突破1萬件達到15,468件,10年增長14倍,1960年又突破兩萬。蘇聯在1960年也達到1,060件,美國兩國在1950年代還先後擁有了更具威力的氫彈。
單就核武器數量而言,蘇聯直到1978年才超過美國,就質量而言蘇聯與美國也存在差距。但麵對日趨龐大的核武器庫所具備的恐怖威力,以及核武器的擴散,1950年代美國萌生了與蘇聯談判禁止核試驗的想法。一方麵可以阻止新的有核國家產生,壟斷核武器,另一方麵對於核技術落後於美國的蘇聯也是一種限製。
當然,美國公開宣稱的理由還有防止核試驗對環境的破壞——大氣層內核試驗所產生的放射性塵埃的危害。1954年,美國在南太平洋比基尼環礁舉行代號“堡壘”的氫彈試驗時,就因對爆炸威力估算錯誤,造成附近上百艘漁船約兩萬多人發生嚴重的輻射中毒,引發世界輿論的反核浪潮。
當時尚未擁有核武器的中國和法國,尤其是中國首當其衝,成為被遏製的第一號目標。
美蘇共識:遏製中國擁核
自195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政府內的學者和官員就密切關注中國核武器的發展,並推斷不久的將來中國就會擁有核武器。1961年1月,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裏·唐納德·費耳特(Harry D.Felt)上將在一份提交華盛頓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可能於1962年年底試爆原子彈,到1965年可能擁有少量的核武器。
這份報告令剛剛就任美國第35任總統的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心生寒意,早在1950年代美國就視紅色中國為比蘇聯更加危險的敵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中國隻會更加危險。據時任總統特別事務助理、經濟學家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回憶,肯尼迪認為:“20世紀60年代最大的事件很可能是中國人的核武器試爆。”
當然,由於當時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肯尼迪政府同樣確定,一個即將擁有核武器的中國,不但對於美國是一個威脅,蘇聯也會“心情沉重”。美國冷戰“遏製”政策製定者喬治·凱南(George Frost Kennan)也斷言,“德國和中國將繼美國之後成為蘇聯長期的重大憂慮”,“對蘇聯來說一個重大問題就是這些與原子彈有關的國家,因而,有效地遏製中國共產黨便是蘇聯政府的一個持續任務”。
而據曾擔任蘇聯駐美大使長達25年的多勃雷寧(Anatoly Dobrynin)回憶,時任蘇共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對於美國在禁止核驗、控製核武器擴散以及單純的雙邊衝突等領域合作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戰後美國第一次承認蘇聯全球核大國地位,並且禁止核試驗有助於拉近美蘇核武器技術上的差距。
由此,遏製中國擁核遂成為美蘇禁止核試驗、防止核武器擴散談判的一個重要議題,並也將成為即將於1961年6月舉行的美蘇領導人維也納會議——肯尼迪與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第一次會談的重要內容。
1958年,赫魯曉夫訪問中國,與毛澤東設宴款待(圖源:Getty)
兩難的蘇聯
盡管蘇聯在遏製中國擁有核武器上與美國擁有共識,但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在政策層麵蘇聯政府卻處於兩難的境地。
在二戰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峙的大背景下,紅色中國的出現分擔了蘇聯在歐洲的壓力,蘇聯與中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兩大支柱。因而,在中共建政後,蘇聯與中共簽署同盟條約,提供各種援助,並為中國核武器研究提供了幫助。19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共攻擊蘇聯為修正主義,以比蘇聯更左的方式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就連與美國改善關係都很糾結,更何況聯合美國遏製中國擁有核武器。
由此,蘇聯的外交政策與他的現實政治需要嚴重脫節。當肯尼迪在維也納談及禁止核試驗、防止核武器擴散,意圖蘇聯出手遏製中國擁有核武器時,赫魯曉夫不但表示拒絕,還聲稱堅決支持中國收回在聯合國的席位和台灣。“顯然,赫魯曉夫不願為中國人指責他正與帝國主義調和提供進一步的證據。”
1963年8月,經過討價還價,美國、蘇聯、英國在莫斯科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除地下核試驗外的一切核試驗。巧合的是,7月禁止核試驗談判正在進行時,時任中共總書記鄧小平率領的中共代表團也在蘇聯訪問,與蘇共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問題進行長達15天的會談。兩個談判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指責美國是在“勸誘蘇聯,反對中國,並毒害中蘇關係”。9月開始,毛澤東主持發表了“九評蘇共”的係列文章,將中蘇兩黨論戰推向頂峰,也使中蘇徹底決裂。
據美國政府一位前任高官披露,1963年7月的美蘇會談中,討論過美蘇聯合突襲中國西部核設施的事宜。其中一個設想是,美蘇各派遣一架轟炸機在羅布泊的核設施上空各投一枚炸彈,其中一枚是實彈。盡管中蘇已經決裂,赫魯曉夫仍不肯表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躋身有核國家行列。幾乎同時,赫魯曉夫下台。
誰是贏家
從效果來看,盡管阻止中國擁有核武器的目標沒能達到,但中蘇的徹底決裂,並最終與美國聯手製衡蘇聯,使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而蘇聯成為最大的輸家。實際上,美國遠東政策的最大戰略目標就是中蘇分裂,遏製中國擁有核武器也要服務於這一目標。
盡管自中共建政美國就將紅色中國視為遠東地區頭號威脅,但早在1954年美國政府檢討遠東政策時,朝鮮戰爭時期曾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李奇微(Matthew Bunker Ridgway)就提出,保存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以阻止蘇聯擴張行動的主張。同年,李奇微在一份給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文件中又提出,美國遠東政策的“一個首要目標”是“將中國共產黨從蘇聯集團中分裂出去”。摧毀中共的武裝力量與美國的長期利益相抵觸,蘇聯將填補中共留下的權力真空。
李奇微的這一主張令國家安全委員會大吃一驚,當時僅副總統尼克鬆(Richard Milhous Nixon)、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表示有限的支持,但此後分裂中蘇實際成為美國對中蘇外交的目標之一。次年,中美通過在日內瓦舉行的首次大使級會談建立直接聯係,並常態化。截至1970年2月20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共進行了136次。
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始終放棄單方麵打擊中國核設施,以免中蘇重新和好。就在距離中國試爆第一顆原子彈不到1個月的1964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與顧問們討論中國核武器問題時,仍將使用武力作為選項之一,但他情願中國擁有核武器也堅決不單方麵打擊中國。
今天的朝鮮核問題與中國的情況類似,有理由相信離間中朝關係是美國的遠東政策的戰略目標之一,而中國正處於蘇聯的兩難位置。而朝鮮之所以能夠擁核成功,同樣是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閃騰挪移
中國可能是當今世界受到核武器威脅、訛詐最多的國家之一。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第一次台海危機以及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美國多次威脅使用核武器,甚至將核武器部署到台灣、朝鮮半島。也就在1950年代,剛剛擁有核武器的英國,也有使用核武器阻止中國收回香港的計劃,但最危險的莫過於1969年。
1957年11月,赫魯曉夫發表“秘密報告”後,毛澤東中共代表團訪問蘇聯,中蘇分歧公開化並決裂就始於這次訪問(圖源:Getty)
中蘇對峙
1962年中蘇決裂後,中蘇關係不斷惡化。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1966年文革爆發後,中蘇雖沒有斷交,但除了允許蘇聯經中國向北越運輸援助物資外,兩國關係徹底凍結。1967年,紅衛兵攻擊了蘇聯在北京的大使館。1968年,蘇聯向中國新疆附近邊境地區增兵,從1961年的12個不滿編師、200架飛機猛增到25個師、1,200架飛機。同年,蘇聯與蒙古達成協議,蘇軍進駐中蒙邊境。
也就在1968年,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扼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布拉格之春”改革,開了武力幹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內政的惡劣先例。蘇共最高領導人勃烈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在撲滅捷共改革後,還提出了合法幹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內政的“有限主權論”,聲稱“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應受到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利益的限製,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顯然,如將這一理論推而廣之,中國很難說不是蘇聯下一個目標。
為應對蘇聯的威脅,1964年毛澤東下令開始“三線建設”,將東部地區的企業有計劃有步驟地遷往中西部“大三線”地區,東部各省內部又建設了“小三線”。1965年,中共軍事防禦重點由東南沿海向華北、東北、西北地區轉移,以防禦蘇聯進攻。1966年3月28日,毛澤東指示:“要準備蘇聯來打我們,打進滿州,打進新疆,中央突破從外蒙古(蒙古國)打進北京。”1968年,中共組建了12個生產建設兵團和3個農墾師戍邊。每個兵團約10萬人,儲備有輕武器和軍事物資,平時為農,戰時為兵。
到1969年,美國深陷越南泥潭,通過勃烈日列夫上台後的瘋狂擴充軍備,蘇聯在軍事力量上已經與美國並駕齊驅。蘇聯的洲際、中遠程彈道導彈射程覆蓋中國全境,並都可攜帶核彈頭;蘇聯空軍的遠程航空兵作戰半徑覆蓋中國長江以北,同樣可以攜帶核武器。駐蒙古蘇軍的“鋼鐵洪流”僅需數天時間就可以從中蒙邊境突擊到北京城下,蘇軍太平洋艦隊可以對中國整個東部沿海地區實施封鎖和登陸作戰。中國周邊環境更加險惡,中蘇邊境局勢日趨緊張,直至擦槍走火。
擦槍走火
1969年3月,經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準,由時任沈陽軍區司令員、開國上將陳錫聯策劃,中國邊防軍在中國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烏蘇裏江中與蘇聯存在爭議的珍寶島伏擊蘇聯邊防軍,史稱“珍寶島事件”。
中國29人陣亡、1人失蹤、62人受傷,蘇軍58人陣亡、94人受傷,一輛當時蘇軍最為先進的T-62坦克也落入中國手中,戰後中國完全控製珍寶島。從結果、傷亡來看,中國以有心算無心,取得了勝利。
珍寶島的失利,使蘇聯丟盡臉麵,試圖尋找機會找回麵子。在此後6月10日新疆塔城地區塔斯提河畔發生的“塔斯提事件”,以及7月8日中國黑龍江同江市八岔鄉西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國一側的八岔島發生的“八岔島事件”中,蘇軍都沒能占到便宜,損失略大。最終,蘇軍將找回麵子的反擊行動選擇在了鐵列克提。
珍寶島作戰中中國繳獲的蘇軍T-62坦克(圖源:VCG)
鐵列克提位於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在衝突發生前,新疆軍區就接到了蘇軍準備報複的情報,這一地區的邊境巡邏一度暫停。但不知什麽緣故,1969年8月13日這一天巡邏重啟,從戰後披露的有記者同行來看,很可能是要取證“揭露”蘇聯在邊境地區的作為。為防止意外,在幾十人的巡邏隊背後,還有一直幾十人組成的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總兵力約1個連。
然而,當中國邊防軍巡邏到鐵列克提時,遭遇的卻是裝備有裝甲車、武裝直升機以及大口徑火炮的優勢蘇軍的團營級進攻,而新疆軍區最近的可與之匹敵的援軍在幾百公裏外。激戰5個多小時,主陣地被圍的25名士兵、3名隨軍記者除1人被俘外全部陣亡,支援部隊也有6人陣亡,數人受傷。蘇聯終於挽回了顏麵,事後表彰參戰人員,共頒出列寧勳章1枚、紅旗勳章5枚、紅星勳章6枚、3等光榮勳章2枚、勇氣勳章10枚、軍事榮譽獎章11枚,可謂慷慨。
在邊境衝突的同時,蘇聯還曾通過與克格勃有關的一位英國《倫敦晚報》記者與台灣國民黨政權聯係,聲稱支持台灣反攻大陸。並承諾,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當台灣在中國大陸登陸時,蘇聯將在中蘇邊境製造事端。出於對共產主義蘇聯的警惕,蔣介石拒絕了。
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中蘇邊境一係列的衝突,尤其是珍寶島事件激怒了蘇聯。以國防部長格列奇科(Andrei Grechko)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力主使用在遠東地區部署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其間的決策如何,不得而知,但據已經公開的資料,1969年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緊急約見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向蘇聯通報了準備核打擊中國的意圖,並征求美方意見來看,到1969年8月核打擊中國已經成為蘇聯的一個選項。
在美蘇對峙的大背景下,曾經的美國不願意單方麵打擊中國核設施,而是要拉上蘇聯一起幹,以免將中國重新推向蘇聯。蘇聯也不傻,同樣不願意單方麵核打擊中國,以免中國倒向美國,這才有了多勃雷寧征求美國意見。
盡管美國也曾想核打擊中國,但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Richard Milhous Nixon)認為,西方國家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一個強大中國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而且,蘇聯對中國的核打擊,必然會招致中國的全麵報複。屆時,核汙染將直接威脅駐亞洲25萬美軍的安全。更可怕的是,一旦讓蘇聯人打開核打擊這個潘多拉盒子,整個世界就會跪倒在北極熊麵前。
經過磋商,美國決定反對蘇聯核打擊中國計劃。一方麵,通過一家名為《華盛頓明星報》的小報將蘇聯核打擊中國的消息披露出去:“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長春、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請一時間世界輿論嘩然,中國開始進行戰爭準備。毛澤東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全國進入“要準備打仗”的臨戰態勢,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國民經濟開始轉向臨戰狀態,大批工廠轉向交通閉塞的山區,實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開挖地下工事。部分國家領導也被疏散到全國各地,如朱德就被疏散到了廣州從化。
另一方麵,基辛格代表美國政府向多勃雷寧明確表示,尼克鬆總統認為中國利益同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他們將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他們將首先參戰。基辛格還透露,尼克鬆已簽署了一份準備對蘇聯130多個城市和軍事基地進行核報複的密令。一旦蘇聯有一枚中程導彈離開發射架,他們的報複計劃開始。
無奈的勃烈日涅夫在憤怒地高喊“美國人出賣了我們”後,取消了核打擊中國計劃,中國麵臨的最為凶險的核危機隨之結束。
盡管蘇聯取消了核打擊中國的計劃,並在1969年10月恢複與中國的邊界談判,中蘇緊張關係開始緩和,但卻永遠失去了中國。1971年基辛格訪華,1972年尼克鬆訪華,中美關係解凍,中美開始聯手對付蘇聯。
? 1個黨,黨章可以改變。但是,隻要這個黨還沒被打倒,就要堅持,理想堅決不能變。真正的趴踢人類,隻能為理想而戰! - 大江川 - ♂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大江川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3 reads) 09/25/2017 09:40:57
? 人類工業革命300年以來,資本主義製度已經走到盡頭,資本高度被專製,社會難以快速進步,自然遭遇快速滅絕。 - 大江川 - ♂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大江川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1 reads) 09/25/2017 09:48:01
? 社會資本主義剛剛大放光明。。。中國人應當認知到世界大勢,馬可思的政治經濟學價值將再現。 - 大江川 - ♂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大江川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0 reads) 09/25/2017 09:50:16
? 嗬嗬!黨章也要與時俱進的麽!要適應新的形勢,黨章是穿在黨身上的衣裳。不穿,多難為情啊! - 老商 - ♂ 給 老商 發送悄悄話 老商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3 reads) 09/25/2017 09:49:52
? 黨章,由文字組成,文字也是1種圖騰,圖騰表達意誌,黨人如果沒有意誌,將墮入裸蟲類。 - 大江川 - ♂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大江川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1 reads) 09/25/2017 09:53:33
? 本王以上所言,致所有民主黨,共和黨,自民黨,民進黨,國民黨,國大黨,綠黨,紅黨,工黨,鄉黨,共黨。。。此令... - 大江川 - ♂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大江川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2 reads) 09/25/2017 09:56:17
? 那新婚之夜幹嘛要抄黨章啊? - Tepper - ♂ 給 Tepper 發送悄悄話 Tepper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2 reads) 09/25/2017 09:54:23
? 管好您自己的新婚之夜,勿操心別人的新婚之夜,此令! - 大江川 - ♂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大江川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0 reads) 09/25/2017 09:57:17
? 黨章裏麵有沒有打倒劉少奇,四人邦,黨章裏麵林彪是當然接班人,這黨章不改行嗎?這一點要向郭沫若同誌學習,與時俱進... - 老商 - ♂ 給 老商 發送悄悄話 老商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3 reads) 09/25/2017 09:57:24
? 將接班人寫入黨章,是1種創舉,比血雨腥風,軍閥混戰爭權好多了。哼。 - 大江川 - ♂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大江川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2 reads) 09/25/2017 10:00:20
? 修正主義就是這樣產生的。 - 走石飛沙 - ♂ 給 走石飛沙 發送悄悄話 走石飛沙 的博客首頁 走石飛沙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0 reads) 0
來源: gapac 於 2017-09-24 12:39:53 [檔案]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33 次 (39027 bytes)
字體:調大/重置/調小 | 加入書簽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貼 | 當前最熱討論主題
公元1969 :中國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刻
來源:綜合新聞
有了核武器就能保障國家安全,這是1945年以來戰後國際關係給予許多人啟示,中國的鄰居朝鮮顯然也這樣認為。曾經的中國也這樣認為,但當1960年代中國先後成功試爆原子彈、氫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核國家時,中國卻處於前所未有的危險中,有史以來最危險時刻。
遭受原子彈襲擊後的日本廣島(圖源:VCG)
美國核戰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於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至今仍爭議很大,大體有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說和美國原子彈懾服日本說兩種。然而,不管哪一個才是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所造成的毀滅性後果都震驚了全世界,原子彈為代表的核武器被“封神”。似乎沒有原子彈解決不了問題,一顆解決不了,那就再來一顆。
美國作為當時壟斷核武器的國家,有些躊躇滿誌,也有些茫然,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的核武器數量和研究進度都保持在一個較低水準。麵對核武器的巨大威脅,作為美國對手的蘇聯隻能奮起直追,作為美國盟友、曾經的世界強國英國、法國也並不甘心落後。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1952年英國在美國按幫助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1960年法國成為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0年代,在蘇聯幫助下中國也啟動了自己的核武器研製計劃。
受蘇聯擁有核武器的刺激,美國加速核武器的研發和儲備,美蘇核武器競賽開始。據相關資料披露,1949年蘇聯擁核當年,美國核武器即由上一年的110件增加到235件,到1959年即突破1萬件達到15,468件,10年增長14倍,1960年又突破兩萬。蘇聯在1960年也達到1,060件,美國兩國在1950年代還先後擁有了更具威力的氫彈。
單就核武器數量而言,蘇聯直到1978年才超過美國,就質量而言蘇聯與美國也存在差距。但麵對日趨龐大的核武器庫所具備的恐怖威力,以及核武器的擴散,1950年代美國萌生了與蘇聯談判禁止核試驗的想法。一方麵可以阻止新的有核國家產生,壟斷核武器,另一方麵對於核技術落後於美國的蘇聯也是一種限製。
當然,美國公開宣稱的理由還有防止核試驗對環境的破壞——大氣層內核試驗所產生的放射性塵埃的危害。1954年,美國在南太平洋比基尼環礁舉行代號“堡壘”的氫彈試驗時,就因對爆炸威力估算錯誤,造成附近上百艘漁船約兩萬多人發生嚴重的輻射中毒,引發世界輿論的反核浪潮。
當時尚未擁有核武器的中國和法國,尤其是中國首當其衝,成為被遏製的第一號目標。
美蘇共識:遏製中國擁核
自195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政府內的學者和官員就密切關注中國核武器的發展,並推斷不久的將來中國就會擁有核武器。1961年1月,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裏·唐納德·費耳特(Harry D.Felt)上將在一份提交華盛頓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可能於1962年年底試爆原子彈,到1965年可能擁有少量的核武器。
這份報告令剛剛就任美國第35任總統的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心生寒意,早在1950年代美國就視紅色中國為比蘇聯更加危險的敵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中國隻會更加危險。據時任總統特別事務助理、經濟學家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回憶,肯尼迪認為:“20世紀60年代最大的事件很可能是中國人的核武器試爆。”
當然,由於當時中蘇關係已經惡化,肯尼迪政府同樣確定,一個即將擁有核武器的中國,不但對於美國是一個威脅,蘇聯也會“心情沉重”。美國冷戰“遏製”政策製定者喬治·凱南(George Frost Kennan)也斷言,“德國和中國將繼美國之後成為蘇聯長期的重大憂慮”,“對蘇聯來說一個重大問題就是這些與原子彈有關的國家,因而,有效地遏製中國共產黨便是蘇聯政府的一個持續任務”。
而據曾擔任蘇聯駐美大使長達25年的多勃雷寧(Anatoly Dobrynin)回憶,時任蘇共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對於美國在禁止核驗、控製核武器擴散以及單純的雙邊衝突等領域合作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戰後美國第一次承認蘇聯全球核大國地位,並且禁止核試驗有助於拉近美蘇核武器技術上的差距。
由此,遏製中國擁核遂成為美蘇禁止核試驗、防止核武器擴散談判的一個重要議題,並也將成為即將於1961年6月舉行的美蘇領導人維也納會議——肯尼迪與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第一次會談的重要內容。
1958年,赫魯曉夫訪問中國,與毛澤東設宴款待(圖源:Getty)
兩難的蘇聯
盡管蘇聯在遏製中國擁有核武器上與美國擁有共識,但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在政策層麵蘇聯政府卻處於兩難的境地。
在二戰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峙的大背景下,紅色中國的出現分擔了蘇聯在歐洲的壓力,蘇聯與中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兩大支柱。因而,在中共建政後,蘇聯與中共簽署同盟條約,提供各種援助,並為中國核武器研究提供了幫助。19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共攻擊蘇聯為修正主義,以比蘇聯更左的方式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就連與美國改善關係都很糾結,更何況聯合美國遏製中國擁有核武器。
由此,蘇聯的外交政策與他的現實政治需要嚴重脫節。當肯尼迪在維也納談及禁止核試驗、防止核武器擴散,意圖蘇聯出手遏製中國擁有核武器時,赫魯曉夫不但表示拒絕,還聲稱堅決支持中國收回在聯合國的席位和台灣。“顯然,赫魯曉夫不願為中國人指責他正與帝國主義調和提供進一步的證據。”
1963年8月,經過討價還價,美國、蘇聯、英國在莫斯科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除地下核試驗外的一切核試驗。巧合的是,7月禁止核試驗談判正在進行時,時任中共總書記鄧小平率領的中共代表團也在蘇聯訪問,與蘇共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問題進行長達15天的會談。兩個談判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指責美國是在“勸誘蘇聯,反對中國,並毒害中蘇關係”。9月開始,毛澤東主持發表了“九評蘇共”的係列文章,將中蘇兩黨論戰推向頂峰,也使中蘇徹底決裂。
據美國政府一位前任高官披露,1963年7月的美蘇會談中,討論過美蘇聯合突襲中國西部核設施的事宜。其中一個設想是,美蘇各派遣一架轟炸機在羅布泊的核設施上空各投一枚炸彈,其中一枚是實彈。盡管中蘇已經決裂,赫魯曉夫仍不肯表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躋身有核國家行列。幾乎同時,赫魯曉夫下台。
誰是贏家
從效果來看,盡管阻止中國擁有核武器的目標沒能達到,但中蘇的徹底決裂,並最終與美國聯手製衡蘇聯,使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而蘇聯成為最大的輸家。實際上,美國遠東政策的最大戰略目標就是中蘇分裂,遏製中國擁有核武器也要服務於這一目標。
盡管自中共建政美國就將紅色中國視為遠東地區頭號威脅,但早在1954年美國政府檢討遠東政策時,朝鮮戰爭時期曾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李奇微(Matthew Bunker Ridgway)就提出,保存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以阻止蘇聯擴張行動的主張。同年,李奇微在一份給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文件中又提出,美國遠東政策的“一個首要目標”是“將中國共產黨從蘇聯集團中分裂出去”。摧毀中共的武裝力量與美國的長期利益相抵觸,蘇聯將填補中共留下的權力真空。
李奇微的這一主張令國家安全委員會大吃一驚,當時僅副總統尼克鬆(Richard Milhous Nixon)、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表示有限的支持,但此後分裂中蘇實際成為美國對中蘇外交的目標之一。次年,中美通過在日內瓦舉行的首次大使級會談建立直接聯係,並常態化。截至1970年2月20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共進行了136次。
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始終放棄單方麵打擊中國核設施,以免中蘇重新和好。就在距離中國試爆第一顆原子彈不到1個月的1964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與顧問們討論中國核武器問題時,仍將使用武力作為選項之一,但他情願中國擁有核武器也堅決不單方麵打擊中國。
今天的朝鮮核問題與中國的情況類似,有理由相信離間中朝關係是美國的遠東政策的戰略目標之一,而中國正處於蘇聯的兩難位置。而朝鮮之所以能夠擁核成功,同樣是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閃騰挪移
中國可能是當今世界受到核武器威脅、訛詐最多的國家之一。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第一次台海危機以及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美國多次威脅使用核武器,甚至將核武器部署到台灣、朝鮮半島。也就在1950年代,剛剛擁有核武器的英國,也有使用核武器阻止中國收回香港的計劃,但最危險的莫過於1969年。
1957年11月,赫魯曉夫發表“秘密報告”後,毛澤東中共代表團訪問蘇聯,中蘇分歧公開化並決裂就始於這次訪問(圖源:Getty)
中蘇對峙
1962年中蘇決裂後,中蘇關係不斷惡化。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1966年文革爆發後,中蘇雖沒有斷交,但除了允許蘇聯經中國向北越運輸援助物資外,兩國關係徹底凍結。1967年,紅衛兵攻擊了蘇聯在北京的大使館。1968年,蘇聯向中國新疆附近邊境地區增兵,從1961年的12個不滿編師、200架飛機猛增到25個師、1,200架飛機。同年,蘇聯與蒙古達成協議,蘇軍進駐中蒙邊境。
也就在1968年,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扼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布拉格之春”改革,開了武力幹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內政的惡劣先例。蘇共最高領導人勃烈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在撲滅捷共改革後,還提出了合法幹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內政的“有限主權論”,聲稱“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應受到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利益的限製,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顯然,如將這一理論推而廣之,中國很難說不是蘇聯下一個目標。
為應對蘇聯的威脅,1964年毛澤東下令開始“三線建設”,將東部地區的企業有計劃有步驟地遷往中西部“大三線”地區,東部各省內部又建設了“小三線”。1965年,中共軍事防禦重點由東南沿海向華北、東北、西北地區轉移,以防禦蘇聯進攻。1966年3月28日,毛澤東指示:“要準備蘇聯來打我們,打進滿州,打進新疆,中央突破從外蒙古(蒙古國)打進北京。”1968年,中共組建了12個生產建設兵團和3個農墾師戍邊。每個兵團約10萬人,儲備有輕武器和軍事物資,平時為農,戰時為兵。
到1969年,美國深陷越南泥潭,通過勃烈日列夫上台後的瘋狂擴充軍備,蘇聯在軍事力量上已經與美國並駕齊驅。蘇聯的洲際、中遠程彈道導彈射程覆蓋中國全境,並都可攜帶核彈頭;蘇聯空軍的遠程航空兵作戰半徑覆蓋中國長江以北,同樣可以攜帶核武器。駐蒙古蘇軍的“鋼鐵洪流”僅需數天時間就可以從中蒙邊境突擊到北京城下,蘇軍太平洋艦隊可以對中國整個東部沿海地區實施封鎖和登陸作戰。中國周邊環境更加險惡,中蘇邊境局勢日趨緊張,直至擦槍走火。
擦槍走火
1969年3月,經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準,由時任沈陽軍區司令員、開國上將陳錫聯策劃,中國邊防軍在中國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烏蘇裏江中與蘇聯存在爭議的珍寶島伏擊蘇聯邊防軍,史稱“珍寶島事件”。
中國29人陣亡、1人失蹤、62人受傷,蘇軍58人陣亡、94人受傷,一輛當時蘇軍最為先進的T-62坦克也落入中國手中,戰後中國完全控製珍寶島。從結果、傷亡來看,中國以有心算無心,取得了勝利。
珍寶島的失利,使蘇聯丟盡臉麵,試圖尋找機會找回麵子。在此後6月10日新疆塔城地區塔斯提河畔發生的“塔斯提事件”,以及7月8日中國黑龍江同江市八岔鄉西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國一側的八岔島發生的“八岔島事件”中,蘇軍都沒能占到便宜,損失略大。最終,蘇軍將找回麵子的反擊行動選擇在了鐵列克提。
珍寶島作戰中中國繳獲的蘇軍T-62坦克(圖源:VCG)
鐵列克提位於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在衝突發生前,新疆軍區就接到了蘇軍準備報複的情報,這一地區的邊境巡邏一度暫停。但不知什麽緣故,1969年8月13日這一天巡邏重啟,從戰後披露的有記者同行來看,很可能是要取證“揭露”蘇聯在邊境地區的作為。為防止意外,在幾十人的巡邏隊背後,還有一直幾十人組成的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總兵力約1個連。
然而,當中國邊防軍巡邏到鐵列克提時,遭遇的卻是裝備有裝甲車、武裝直升機以及大口徑火炮的優勢蘇軍的團營級進攻,而新疆軍區最近的可與之匹敵的援軍在幾百公裏外。激戰5個多小時,主陣地被圍的25名士兵、3名隨軍記者除1人被俘外全部陣亡,支援部隊也有6人陣亡,數人受傷。蘇聯終於挽回了顏麵,事後表彰參戰人員,共頒出列寧勳章1枚、紅旗勳章5枚、紅星勳章6枚、3等光榮勳章2枚、勇氣勳章10枚、軍事榮譽獎章11枚,可謂慷慨。
在邊境衝突的同時,蘇聯還曾通過與克格勃有關的一位英國《倫敦晚報》記者與台灣國民黨政權聯係,聲稱支持台灣反攻大陸。並承諾,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當台灣在中國大陸登陸時,蘇聯將在中蘇邊境製造事端。出於對共產主義蘇聯的警惕,蔣介石拒絕了。
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中蘇邊境一係列的衝突,尤其是珍寶島事件激怒了蘇聯。以國防部長格列奇科(Andrei Grechko)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力主使用在遠東地區部署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其間的決策如何,不得而知,但據已經公開的資料,1969年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緊急約見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向蘇聯通報了準備核打擊中國的意圖,並征求美方意見來看,到1969年8月核打擊中國已經成為蘇聯的一個選項。
在美蘇對峙的大背景下,曾經的美國不願意單方麵打擊中國核設施,而是要拉上蘇聯一起幹,以免將中國重新推向蘇聯。蘇聯也不傻,同樣不願意單方麵核打擊中國,以免中國倒向美國,這才有了多勃雷寧征求美國意見。
盡管美國也曾想核打擊中國,但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Richard Milhous Nixon)認為,西方國家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一個強大中國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而且,蘇聯對中國的核打擊,必然會招致中國的全麵報複。屆時,核汙染將直接威脅駐亞洲25萬美軍的安全。更可怕的是,一旦讓蘇聯人打開核打擊這個潘多拉盒子,整個世界就會跪倒在北極熊麵前。
經過磋商,美國決定反對蘇聯核打擊中國計劃。一方麵,通過一家名為《華盛頓明星報》的小報將蘇聯核打擊中國的消息披露出去:“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長春、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請一時間世界輿論嘩然,中國開始進行戰爭準備。毛澤東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全國進入“要準備打仗”的臨戰態勢,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國民經濟開始轉向臨戰狀態,大批工廠轉向交通閉塞的山區,實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開挖地下工事。部分國家領導也被疏散到全國各地,如朱德就被疏散到了廣州從化。
另一方麵,基辛格代表美國政府向多勃雷寧明確表示,尼克鬆總統認為中國利益同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他們將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他們將首先參戰。基辛格還透露,尼克鬆已簽署了一份準備對蘇聯130多個城市和軍事基地進行核報複的密令。一旦蘇聯有一枚中程導彈離開發射架,他們的報複計劃開始。
無奈的勃烈日涅夫在憤怒地高喊“美國人出賣了我們”後,取消了核打擊中國計劃,中國麵臨的最為凶險的核危機隨之結束。
盡管蘇聯取消了核打擊中國的計劃,並在1969年10月恢複與中國的邊界談判,中蘇緊張關係開始緩和,但卻永遠失去了中國。1971年基辛格訪華,1972年尼克鬆訪華,中美關係解凍,中美開始聯手對付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