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4)
2010 (190)
2011 (194)
2012 (301)
2013 (349)
2014 (754)
2015 (438)
2017 (308)
2018 (231)
2019 (183)
2022 (1)
5行學說與空間結構
5行,金木水火土。
是5個符號,或字符。
5行,最早是代表或表達物質的存在。
已知,宇宙天地與自然。。。具有物質屬性。
已知,現存元素周期表記載108種元素,也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
已知,物質無限可分,最終是基本粒子。
5行即可表達物質屬性,也表達物質存在,還對物質進行分類,更表達物與物之間的平麵關係,也表達物質之間,或質點與質點之間的空間關係。。。而宇宙空間有N個質點,每個點都獨特,因此,空間的質點之關係,也可以用5行來表達,每個質點與另外的空間質點都存在生克乘侮須5種關係,而且又依據點之間的距離不同而不同。。。
萬有引力,距離,力,能,勢能,位能。。。
DNA與RNA。
點與點的連接。
線性結構。
平行線性結構。
扭轉平行線性結構。
折疊扭轉平行線性結構。
平麵結構。
空間結構。
對於病與生命現象之解答,金木水火土,生克乘侮須,即可平麵解答,更要立體解答。空間解答生命,則必須將人投放於宇宙,必須知道,地球孤懸於浩瀚宇宙空間,而人類生命之是附著於地表的1粒微塵,1個質點。。。而此點與宇宙萬象都有關係,都有萬有引力,不過太微,難以察覺,但是,卻是存在的。
此一思考,可以推動人對生命,物質,病的認知,並表達其相關性。
關於陰陽論
陰陽之論,中國人之論。
也是中國土著人之論。其思想,
1可遠追萬年,其文字可早見於甲骨及竹木金文,
2其論著,可早見於易的經文與爻形符號。
3後來見於儒家經典之作論語,道家經典之作道德經。
4對於西方的哲人而言,中國人的陰陽之論,是很新鮮的人類思考,因此獨具中國特色。
關於為何東方的中國會產生豬入陰陽論的哲思,而西方並未產生出,為合西方的歐洲會產生諸如人本論的哲思,而東方的中國每能產生出?我的回答是,也許東西方,黃白人種大腦的內部結構有不同,而大腦是思考的機器,也是產生思想的機器,機器的結構不同,產生的精神產品也不同,結構限定了製造出的產品特性,這與物質產品的製造有些類同。
我論如何,陰陽論及五行論,是中國人的獨特思考,為西方的知識界與哲人們所好奇與感趣,因其獨特的特性。
近現代的西方人,很癡迷於老子的道豫道德經,概源於此。(引述文獻,人物)。
當代的西方人,也有高度癡迷於中國傳統醫學原理者,蓋源於中醫醫理與道家哲思,與陰陽論,與五行論等關係極密,密不可分。
追溯近現代中國哲人對陰陽五行論的闡釋,其說浩繁,可資借鑒,但是,並不全麵,愚想對陰陽論的哲學內涵,即實用意義作些補充與再認知。
1陰陽之思的起源與人類對天象觀察有關,太陽是人眼中最大的天象,主源於人類肉眼對太陽的觀察。(視覺與信息獲取)。90%。觀象,象隻含義。大象之論。
2陰陽二字的原始涵義。為何以陰陽名此論?
方位,數字,宇宙特性,人與陽光,陽光所含物質,人類自然生理節律。
3教科書對此論之總結。1中醫教科書,2文史哲教科書。中醫每日實用之,其他學科隻是了解之,因此,鮮少哲人深解之。
對立,互根,轉化,消長。
無界,無限,可分,可證。
其意義都存內經文字。
其思考涉及覆蓋數理化文史哲天地生。。。現代科學著學科。很多複雜之論或可以此學說簡而完美解答之。此論之魅力所在。
所有的公式,定理,概念,論斷,都是為解答現象,哲學的意義也在此。當以哲學之論能解答現象,則此論最終有用,並不奇怪,也不高深,我對人們將哲學之思看的過於高深,或故弄高深之狀,並不理解。這學很土氣,很簡單,大道至簡,就是對哲學思想的另外解答。
這學即有高深一麵,也有簡單顯見一麵,也就是一種陰陽之理。這學高深,玄妙,在於人的文字語言有限,而思考無極,腦內的推理與思考風暴高度挑占人類神經生理極限而已。哲學有其簡單的一麵。最終也是公式或定理,以此,當成工具使用,於是訴諸於實物,解答現象,標定現象,度量現象,指出解答問題的方向,可以推演至大至廣之實務,也可以推演訴諸於至微至小的具體實務,端看具體的物又如何。
陰陽論,原與象,原與對象的觀察,因此,或可稱為象思之論。與數思相對,數思是將宇宙萬象訴諸於實證,再以數字表達之,但是,宇宙有實,也有虛。有量,還有變量與極變量,無法觀測與掌控。還有不能訴諸於實證,或稱量度量的物,比如人類的感覺,疼痛等,比如磁力線,磁力,磁場。。。
宇宙也是混沌的,科學也是糾結的,虛與實,有時也是難分的。分清黑白,隻是人類生活的某種需要,黑白卻並不是宇宙的真正真相,宇宙模糊,並非黑白,如一黑白論宇宙,宇宙其實是灰色的。這是陰陽無界,還要細說。
追18
八味腎氣丸
原文: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原始經方:
討論:
1關於血痹與虛勞病。
2男子虛勞於女子虛勞。
3腰痛與性生活,性機能之關係。
4少腹與少腹拘急正解。
5小便不利的兩種不同性質。
6八味腎氣丸中的幹地黃與酒
7我對六味地黃丸的批判
8補腎的曆史
8氏3味地黃丸
桂枝茯苓丸
原文:
原始經方:
討論:
1婦人3篇總議
2妊娠與癥
3宿有癥與癥痼害
4婦科癥瘕與現代婦科病名
5癥可能涉及兩大婦科占位性病變
1子宮肌瘤
2卵巢腫瘤(或卵巢巧克力囊腫)
6方藥的量化與配比
7主要藥物是桂枝與茯苓
8妊娠用藥的精細與慎重
9安胎之法的偉大
10丸劑與兔屎大1丸
11茯苓與桂枝茯苓丸
有孕與無孕
桂枝與茯苓的應用量化
12桂枝茯苓丸與大黃蜇蟲丸
炙甘草湯
原文
原始經方
討論
1傷寒
2心動悸,脈結代
3生地黃
4清酒,白酒,水
關於地黃,無疑是經典的草藥,其藥用價值極大,因此打造了千古經方。
內經未見載有地黃,至傷寒雜病論,多方用到地黃,搜索地黃。。。
其最為重要的兩個方子,就是炙甘草湯,與八味腎氣丸,腎氣丸,看來是補腎氣的。
追索地黃的藥用形態與分類,有4種:
A生地黃(炙甘草湯)。
B幹地黃(八味)。
C熟地黃()。
D鮮生地,或鮮生地黃汁(溫病條辨,葉天士醫案)。
這4種藥名,以生地黃,幹生地黃最為原始,首見於傷寒雜病論。
生地黃與幹地黃到底有何區別?
這要追索修治,炮炙地黃的古法,本草綱目。
大腦的兩種控製係統
1手動係統。
2自動係統。
不受手動操控,難以手動操控。
科學也需要邏輯來證偽。科學-邏輯-實證3位1體,不可分割。將數學與物理,化學相割裂,其觀念,其作法本身有違科學精神。
科學可分,可分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人文科學,也含有自然科學之成分,也含有數理化,也同樣是
訴諸於邏輯與實證。
科學其要素:邏輯與實證。
不能實證的學說與學科主題,不屬科學主題。
宗教的主題,不是科學的主題。其餘的主題,都與科學相關
(2)
這個,高血壓,是西醫病名,是特定的係統
語言符號。。。而阿膠是藥物,是中藥,也是中醫的特定語言與符號。
係統,係統語言與符號都是特定的,特定的係統語言,不兼容,混用不同的係統語言,可能摧毀係統,同時,係統也不工作。
如果,使不同的係統互相兼容,就要解碼,然後換算。
但是,人類普遍缺少包容與信任。
胞宮 女子胞。。。。
臨床醫學 理論醫學
形,解剖學架構,硬件
神,程序控製,軟件
大係
小係
特別係
係統語言
符號
兩張圖
大體解剖
現當代解剖
自動程序
手動程序
程序特別性
中醫學思想,發端,口耳相傳,訴諸文字固定,傳承
西醫學,延深,瓶頸
美初高大女生月經病發率半數
全球人口數
婦科源起
中國人對婦科兒可珍視
母係
玄牝
老子
文藝複興
兩次工革
當代4次
醫學前途
辯證論治
望聞問切
探測器,MRI CT 超聲,聽診器。。。電顯
人體本身是探測器
史前母係
史記 秦越人,倉公,秦禦醫救秦王
醫學經曆
108
5
39雙胎
7流
3包藥,3年不孕
7年
6年
兩次省隨貧地現場
急診
婦科急診
產科急診
高熱
感染
休克
呼衰
心衰
腎衰
支持與救治
1內經
2傷寒論血室
3金匱要略3篇
4千金要方
5景嶽全書,左歸右歸
6丹溪心法
7傅青主女科
8慈禧
9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
資源,可分為3種:1)人力資源,人之力,即是精神與智力,還是生產力,創造力,想像力。2)生物資源,動植物品類,原始種的自然態與分部。3)非生物資源,煤,天然氣,石油,金屬礦藏之類,地理態勢。。。海洋空域。。。態勢。
在衛汗之可也”一句,出自《溫熱論》第8條。《溫熱論》由葉天士口述,其門人顧景文整理,原文為“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人營尤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長期以來,該條文對溫病不同階段的治療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對“在衛汗之可也”,溫病學派爭議卻頗多,筆者通過對該條文的解讀後發現,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內容,反映了葉氏對研究溫病之透徹、立法之精當、用心之良苦。
“衛”非等同表證
《溫熱論》雲:“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雲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其中所論“在表初用辛涼輕劑”的“在表”,也是後世普遍認為就是“溫病表證”(衛分證),其實是有誤的。從其上下文來看,此處所說的“在表”,是指溫邪熱變在表,隻有出現“挾風”或“挾濕”兼證時,才是“表證”,故而“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或“加蘆根、滑石之流”予辛涼散風解表。
葉氏“肺主氣,其合皮毛,故雲在表”的論述,反映出來的病位是在“肺”,而不是在“表”。“在衛汗之可也”之“在衛”的意義,當是指溫熱病中,衛氣營血4個階段中的1個階段而已。為此,葉氏隻有“在衛”和“在表”之說,而從未有“表證”之言,所謂“溫病表證”的提法,在當時是不存在的。
後世溫病學派把感受溫熱之邪而出現的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一係列肺衛鬱熱病變稱為“衛分證”,即所謂“溫熱表證”,與葉氏所說的“在表”、“在衛”仍是有區別的。葉氏所謂的“在衛”,除此之外還應包括“濕與溫合,蒸鬱而蒙蔽於上,清竅為之壅塞”的發熱、惡寒、頭痛沉重、無汗等“濕熱表證”及外感暑濕之邪,複為寒涼鬱閉的身熱頭暈、惡寒、無汗、惡心欲吐、胸脘滿悶、舌白膩、脈濡滑之“暑濕表證”。
汗之非等同發汗
葉氏認為,“衛氣營血”是反映溫熱病中,淺深輕重的4個不同階段。溫熱邪氣“在衛”,正氣尚強,正邪交爭於“衛”,病勢輕,病位淺,“汗之可也”;此處的“汗之”,並非等同於表證發汗。眾所周知,明清以前,表證發汗都遵從《黃帝內經》“發表不遠熱”的宗旨,代表人物張仲景,其做法為辛溫藥加溫覆,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至劉河間善用辛涼,其著《素問玄機原病式》,所提出“辛涼”主要還是針對當時醫者濫用辛甘熱藥治療熱性病而設,並非用於表證階段,更非用於溫熱病之“在衛”階段。葉氏根據溫邪的致病特點,故在《溫熱論》中提出:“辨衛氣營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溫邪犯人,由口鼻而人,始於手太陰,病位在肺。由於“肺主氣屬衛”,肺、衛氣、皮毛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奠定了其互為影響的基礎。在生理情況下,肺主宣發,衛氣布散於體表,以發揮溫分肉、肥腠理、充皮膚、司開合、衛體表、禦外邪之功能;《靈樞?本藏》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肥腠理,充皮膚,司開闔者也”。其中司開闔,強調的是衛氣對皮膚、汗孔、毫毛的調控作用,即衛氣具有調節體溫,控製汗液排泄的作用。
汗為津液所化生,《素問?陰陽別論》雲:“陽加於陰謂之汗”,可見汗是衛陽蒸發津液的結果,出汗是津液排泄的途徑之―,也是機體散熱的一種方式;在病理情況下,溫熱之邪犯肺,由肺及衛,肺衛氣鬱,不能向上、向表宣發,從而出現肺失宣發,衛氣開闔不得,體表調節功能失常,體溫、汗出失調等病理反應。
因此,葉氏提出“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的“汗之”方法,以解溫熱“在衛”之證。“辛涼輕劑”,並非是直接發汗劑,其實質是通過辛能宣鬱,涼可清熱,以清解肺衛熱邪。另從古漢語語法上分析,“汗之”之“汗”,為名詞使動用法,即“使之自然微微汗出”的意思。葉氏又用“可也”2字,進一步強調了,隻要通過“辛涼輕劑”對“在衛”階段的溫熱之邪的治療,“使之自然微微汗出”就可以了。葉氏為了避免後者對其論點的誤解,用古漢語語法進行修飾,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汗之”具體運用
對於“在衛”的治療,葉氏認為:“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又說:“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可以看出,“汗之”即辛涼開肺、宣透鬱熱,以達到肺衛開達,氣機暢通,鬱熱透散,溫熱之邪隨汗而解的“清熱透表”法。
具體運用如下:溫熱“在衛”表證,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方用銀翹散加減,取其辛散、宣肺退熱,“透風於熱外”。濕熱“在衛”表證,症見:身熱不揚,午後熱甚,惡寒身重肢倦,頭痛沉重,少汗,口不渴,耳聾,鼻塞,舌苔白膩或苔薄黃而滑,脈濡。方用三仁湯,藿香正氣散加減,宣化上焦,苦泄中焦,通利下焦,“滲濕於熱下”。暑濕“在衛”表證,身熱頭暈,惡寒,無汗,惡心欲吐,胸脘滿悶,舌白膩,脈濡滑。方用新加香薷飲加減;辛香宣透,“不與熱相搏”。若遇初秋,天氣偏熱或久晴無雨,天氣偏燥而感受溫熱之邪時,尚需用清燥救肺湯加減,潤燥疏化。
“在衛汗之可也”給臨床的啟示
葉氏勤奮好學,虛心求師,10年之內先後從師17位老師學醫,一生從事臨床實踐。從其流傳下來的名句可以看出,葉氏對溫病研究相當深刻,才有精練的口授語言,僅僅隻用了“可也”、“才可”、“尤可”、“直須”4個詞匯,就把衛氣營血不同的4個階段的治療法度,刻畫的淋漓盡致。
葉氏留傳下來的5598個病案,其用仲景方化裁者達70%左右。近代名醫程門雪評價說:“天士用藥,遍采諸家之長,不偏不倚,而於仲景之法,用之尤熟”。顯然,仲景是運用辛溫解表之典範,但觀《傷寒雜病論》在使用麻黃湯、桂枝湯等辛溫解表方藥時,仲景也表現出了極為謹慎的思想。用辛溫解表方藥治療表證時,隻提到“當解表”、“當發汗”,從不提“當散寒”、“當辛溫”;還嚴立禁忌證和適應症,法度森嚴;如治陰虛血傷、酒客陽虛諸證,在忌用發汗之外,還囑以少量多次服用;服藥後要溫覆取汗,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而不肯多用熱藥,並示意“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盡劑,恐傷陽耗陰變生它證等等。葉氏學習仲景謹慎的治學態度,但不拘泥於仲景對“表證”的治療方法。
可以看出,葉氏用“可也”、“才可”、“尤可”、“直須”4個詞匯對溫病不同的4個階段的運用,有其獨特的臨床經驗,非對溫病研究之深刻,非遍采諸家之長,非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是不可能提得出來的。
通過對“在衛汗之可也”的解讀,我們能否再換個角度思考一下。①當溫邪“在衛”時,應該采取辛涼開肺、宣透鬱熱的治療方法,以達到肺衛開達,氣機暢通,鬱熱透散,但未必一定要見“大汗”。若見“微汗”或未見“汗出”而鬱熱已解,也是符合葉氏“可也”之宗旨的。②溫病在衛,應正確使用“汗之”的方法,當機立斷,避免出現誤治,延誤病情。d4
鏈接
葉天士,名桂(1666-1746年),字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出生於江蘇吳縣。懸壺濟世50載,名揚大江南北。葉天士的著作,均由其門人顧景文手錄成章。現所傳本大多出於華岫雲、唐大烈等人之手,有《溫熱論》、《臨證指南》、《溫證論治》等。
拜讀了!感謝分享學習!
共有0人喜歡 共0條評論
登錄社區
在衛汗之可也”一句,出自《溫熱論》第8條。《溫熱論》由葉天士口述,其門人顧景文整理,原文為“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人營尤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長期以來,該條文對溫病不同階段的治療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對“在衛汗之可也”,溫病學派爭議卻頗多,筆者通過對該條文的解讀後發現,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內容,反映了葉氏對研究溫病之透徹、立法之精當、用心之良苦。
“衛”非等同表證
《溫熱論》雲:“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雲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其中所論“在表初用辛涼輕劑”的“在表”,也是後世普遍認為就是“溫病表證”(衛分證),其實是有誤的。從其上下文來看,此處所說的“在表”,是指溫邪熱變在表,隻有出現“挾風”或“挾濕”兼證時,才是“表證”,故而“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或“加蘆根、滑石之流”予辛涼散風解表。
葉氏“肺主氣,其合皮毛,故雲在表”的論述,反映出來的病位是在“肺”,而不是在“表”。“在衛汗之可也”之“在衛”的意義,當是指溫熱病中,衛氣營血4個階段中的1個階段而已。為此,葉氏隻有“在衛”和“在表”之說,而從未有“表證”之言,所謂“溫病表證”的提法,在當時是不存在的。
後世溫病學派把感受溫熱之邪而出現的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一係列肺衛鬱熱病變稱為“衛分證”,即所謂“溫熱表證”,與葉氏所說的“在表”、“在衛”仍是有區別的。葉氏所謂的“在衛”,除此之外還應包括“濕與溫合,蒸鬱而蒙蔽於上,清竅為之壅塞”的發熱、惡寒、頭痛沉重、無汗等“濕熱表證”及外感暑濕之邪,複為寒涼鬱閉的身熱頭暈、惡寒、無汗、惡心欲吐、胸脘滿悶、舌白膩、脈濡滑之“暑濕表證”。
汗之非等同發汗
葉氏認為,“衛氣營血”是反映溫熱病中,淺深輕重的4個不同階段。溫熱邪氣“在衛”,正氣尚強,正邪交爭於“衛”,病勢輕,病位淺,“汗之可也”;此處的“汗之”,並非等同於表證發汗。眾所周知,明清以前,表證發汗都遵從《黃帝內經》“發表不遠熱”的宗旨,代表人物張仲景,其做法為辛溫藥加溫覆,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至劉河間善用辛涼,其著《素問玄機原病式》,所提出“辛涼”主要還是針對當時醫者濫用辛甘熱藥治療熱性病而設,並非用於表證階段,更非用於溫熱病之“在衛”階段。葉氏根據溫邪的致病特點,故在《溫熱論》中提出:“辨衛氣營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溫邪犯人,由口鼻而人,始於手太陰,病位在肺。由於“肺主氣屬衛”,肺、衛氣、皮毛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奠定了其互為影響的基礎。在生理情況下,肺主宣發,衛氣布散於體表,以發揮溫分肉、肥腠理、充皮膚、司開合、衛體表、禦外邪之功能;《靈樞?本藏》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肥腠理,充皮膚,司開闔者也”。其中司開闔,強調的是衛氣對皮膚、汗孔、毫毛的調控作用,即衛氣具有調節體溫,控製汗液排泄的作用。
汗為津液所化生,《素問?陰陽別論》雲:“陽加於陰謂之汗”,可見汗是衛陽蒸發津液的結果,出汗是津液排泄的途徑之―,也是機體散熱的一種方式;在病理情況下,溫熱之邪犯肺,由肺及衛,肺衛氣鬱,不能向上、向表宣發,從而出現肺失宣發,衛氣開闔不得,體表調節功能失常,體溫、汗出失調等病理反應。
因此,葉氏提出“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的“汗之”方法,以解溫熱“在衛”之證。“辛涼輕劑”,並非是直接發汗劑,其實質是通過辛能宣鬱,涼可清熱,以清解肺衛熱邪。另從古漢語語法上分析,“汗之”之“汗”,為名詞使動用法,即“使之自然微微汗出”的意思。葉氏又用“可也”2字,進一步強調了,隻要通過“辛涼輕劑”對“在衛”階段的溫熱之邪的治療,“使之自然微微汗出”就可以了。葉氏為了避免後者對其論點的誤解,用古漢語語法進行修飾,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汗之”具體運用
對於“在衛”的治療,葉氏認為:“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又說:“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可以看出,“汗之”即辛涼開肺、宣透鬱熱,以達到肺衛開達,氣機暢通,鬱熱透散,溫熱之邪隨汗而解的“清熱透表”法。
具體運用如下:溫熱“在衛”表證,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方用銀翹散加減,取其辛散、宣肺退熱,“透風於熱外”。濕熱“在衛”表證,症見:身熱不揚,午後熱甚,惡寒身重肢倦,頭痛沉重,少汗,口不渴,耳聾,鼻塞,舌苔白膩或苔薄黃而滑,脈濡。方用三仁湯,藿香正氣散加減,宣化上焦,苦泄中焦,通利下焦,“滲濕於熱下”。暑濕“在衛”表證,身熱頭暈,惡寒,無汗,惡心欲吐,胸脘滿悶,舌白膩,脈濡滑。方用新加香薷飲加減;辛香宣透,“不與熱相搏”。若遇初秋,天氣偏熱或久晴無雨,天氣偏燥而感受溫熱之邪時,尚需用清燥救肺湯加減,潤燥疏化。
“在衛汗之可也”給臨床的啟示
葉氏勤奮好學,虛心求師,10年之內先後從師17位老師學醫,一生從事臨床實踐。從其流傳下來的名句可以看出,葉氏對溫病研究相當深刻,才有精練的口授語言,僅僅隻用了“可也”、“才可”、“尤可”、“直須”4個詞匯,就把衛氣營血不同的4個階段的治療法度,刻畫的淋漓盡致。
葉氏留傳下來的5598個病案,其用仲景方化裁者達70%左右。近代名醫程門雪評價說:“天士用藥,遍采諸家之長,不偏不倚,而於仲景之法,用之尤熟”。顯然,仲景是運用辛溫解表之典範,但觀《傷寒雜病論》在使用麻黃湯、桂枝湯等辛溫解表方藥時,仲景也表現出了極為謹慎的思想。用辛溫解表方藥治療表證時,隻提到“當解表”、“當發汗”,從不提“當散寒”、“當辛溫”;還嚴立禁忌證和適應症,法度森嚴;如治陰虛血傷、酒客陽虛諸證,在忌用發汗之外,還囑以少量多次服用;服藥後要溫覆取汗,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而不肯多用熱藥,並示意“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盡劑,恐傷陽耗陰變生它證等等。葉氏學習仲景謹慎的治學態度,但不拘泥於仲景對“表證”的治療方法。
可以看出,葉氏用“可也”、“才可”、“尤可”、“直須”4個詞匯對溫病不同的4個階段的運用,有其獨特的臨床經驗,非對溫病研究之深刻,非遍采諸家之長,非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是不可能提得出來的。
通過對“在衛汗之可也”的解讀,我們能否再換個角度思考一下。①當溫邪“在衛”時,應該采取辛涼開肺、宣透鬱熱的治療方法,以達到肺衛開達,氣機暢通,鬱熱透散,但未必一定要見“大汗”。若見“微汗”或未見“汗出”而鬱熱已解,也是符合葉氏“可也”之宗旨的。②溫病在衛,應正確使用“汗之”的方法,當機立斷,避免出現誤治,延誤病情。d4
鏈接
葉天士,名桂(1666-1746年),字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出生於江蘇吳縣。懸壺濟世50載,名揚大江南北。葉天士的著作,均由其門人顧景文手錄成章。現所傳本大多出於華岫雲、唐大烈等人之手,有《溫熱論》、《臨證指南》、《溫證論治》等。
拜讀了!感謝分享學習!
這項研究是在感染寄生蟲弓形蟲小鼠中進行的。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寄生於細胞內,隨血液流動,可到達全身各部位,破壞大腦、心髒、眼底,致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弓形蟲這種病原體是人類和動物感染的常見原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可能有過大腦中存在的弓形蟲,處於休眠狀態的感染形式。然而,這種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的個體中,例如艾滋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者,可以產生嚴重的後果,包括發生腦炎,甚至死亡。而免疫係統中,T細胞是防止由弓形蟲引起的疾病的主要的免疫細胞類型。
免疫學界普遍認為,免疫細胞的運動一部分是由叫做趨化因子的信號蛋白控製的。研究發現,弓形蟲感染小鼠的大腦中大量產生一個特定的趨化因子CXCL10和它的受體。 CXCL10被阻斷時,老鼠的的T細胞很少,寄生蟲再生過程激活,寄生蟲負荷量增加。
采用多光子成像技術(multi-photon imaging),可觀察活組織中的實時三維影像。研究人員使用這種方法試圖找出在弓形蟲感染小鼠組織中的T細胞的確切運動模式。研究發現,CXCL10似乎在T細胞能夠尋找和控製感染的速度方麵發揮了作用。
免疫學家大多認為T細胞去發現感染細胞的運動模式,是一個“直接撲向獵物”,高度直接定向的移動方式。但是,觀察數據分析顯示與他們預想的那樣不同,T細胞沒有表現出定向運動的模式。
這些數據所反映的最貼切的T細胞運動模式與萊維行走 (Lévy walk) 模式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萊維行走模式是對一種捕食者在以前根本不了解獵物分布情況條件下,最佳行動捕食策略所做出的數學模式的預測,覓食的捕食者采取一種隨機行走的方式,其特點是通常邁出很多小的步子,偶爾邁出大步,從而使之在近乎自然的獵物分布條件下與獵物相遇的機會達到最大。
T細胞運動方式和典型萊維行走模式並不完全一致,觀察發現,T細胞在“小步”和“大步”運動過程之間會有運動的暫停。就像細胞運動一樣,這種暫停通常時間短暫,但偶爾也會很長 。 通過對廣義上的萊維行走模式和其他行走模式的對比分析證明,萊維行走模式是一種更加有效發現罕見目標的策略。 這對T細胞的運動來說具有意義,因為它們也必須在大多數正常組織的“海洋”裏中找出稀疏分布的寄生蟲。就好像一個人在房間裏要,找到放錯地方的鑰匙,你要在一個地方找一段時間,然後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在那裏再去找一段時間。
有趣的是, 不僅僅是T細胞利用萊維行走的策略來尋找它們的目標。一些動物捕食者也是按照類似萊維行走的方式來找到它們的獵物的。這在海洋動物捕食者中尤為常見,例如:金槍魚、鯊魚、浮遊動物、海龜和企鵝等,而諸如蜘蛛猿和蜜蜂之類的陸地動物可能也是利用同樣的方法來找到稀有的捕獵資源的。
在進化曆程中,獵物學會了躲避捕獵者的搜尋,類比寄生蟲,也有同樣的現象。許多病原體知道如何隱藏,使T細胞無法直接移動至這些目標。實際上T細胞需要先進入一個區域,然後看看那裏有什麽應該攻擊的目標。了解T細胞的這種運動模式,對於癌症和其他免疫介導的疾病也有關係,因為T細胞除了搜尋寄生蟲外,也能搜尋癌細胞。通過了解有關掌控T細胞如何運動的因素,你就有可能設計使T細胞更有效發現這些靶細胞的策略和方法。
單就物理學而言, 萊維行走模型並不是新的理論, 然而,T細胞在“小步”和“快跑”運動過程之間的暫停現象,是人們以前從沒有認識到的運動行為。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 T細胞這種行進與暫停的方式是一種新的運動模型,這些生物學現象也能夠詮釋一些我們從其他方麵沒有想到過的運動模式。(Nature March 2012)
寒溫二字密集見於素問各篇章,而素問是醫學經典。
於是,探討追溯寒與溫,或傷寒與溫病的本意可從素問始。
集中記載論述外感熱病,寒與溫,傷寒與溫病的篇章是:
生氣通天論第三篇
熱論第三十一篇
刺熱論第三十二篇
評熱病論第三十二篇
其它,還廣見於七篇大論諸篇。
讀生理學。。。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