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無邊,有生命。人是動物,也是狼。來自遠方的狼,在想啥呢?
個人資料
大江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 仲景序

(2016-09-18 11:11:51) 下一個
正文字體大小:  

[原創]《傷寒論》張仲景自序為後人偽托

 (2012-01-01 04:54:19)
標簽: 

雜談

 

[原創]傷寒論張仲景自序為後人偽托

 

新西蘭注冊中醫師公會  羅鴻聲

 

要談傷寒論張仲景自序的真偽,我們首先從傷寒論的成書談起,關於張仲景的著作,最早見於陳延之《小品方》序其序雲:“《張仲景辨傷寒並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測定幾卷,今且以目錄為正。《張仲景雜方》有八卷。”其後,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序錄上也隻說: “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隋書•卷三十四•誌第二十九•經籍三• 子》載: “《張仲景方》十五卷 仲景,後漢人。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亡。《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 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時,仍有“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之歎。因而,直到唐初,典籍所載,均無《傷寒論》書名,至唐·王燾撰《外台秘要》(752年)時,始有《張仲景傷寒論》之名。《唐會要》卷八十二醫術亦有如下記載:“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製。自今已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至三年正月十 日。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選人。自今已後。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五代·後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十七•誌第二十七•經籍(下)• 丙部子錄》載:“《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撰”。宋•歐陽修《新唐書•卷六十五•誌第四十九•藝文三• 丙部子錄》載:“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又《傷寒卒病論》十卷”。從以上文獻可知,張仲景的著作王燾之前既無《傷寒論》之也無《傷寒病論》之名,但可以看出張仲景的著作內容基本上沿兩個方向演變的,一是雜病,如《小品方》序:張仲景雜方,《隋書•經籍誌》張仲景方,《張仲景療婦人方》,《新唐書•藝文誌》張仲景藥方,至宋臣校書後,稱《金匱要略》。二是傷寒病,如《小品方》序:張仲景辨傷寒並方,《隋書•經籍誌》張仲景辨傷寒,《外台秘要》張仲景傷寒論,《新唐書•藝文誌》傷寒卒病論,至宋臣校書後,均稱《傷寒論》。宋·李昉太平禦覽·卷七百二十二·方術部三·醫二載:高湛《養論生》曰:“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核遺文,彩摭群論,撰成《脈經》十卷,編次張仲景方論,編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王叔和編次張仲景方論,並未提是什麽書名,王叔和著《脈經》時,書中采用了張仲景遺論,然在其序中並未提及仲景書名,僅曰:“今撰集歧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合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鹹悉載錄。”。

    從上述資料來分析,張仲景並沒有撰《傷寒論》,但他總結了治療疾病的經驗和藥方,由王叔和撰次為張仲景方論,自魏晉南北朝至初唐,其書名並不統一,據記載 有:《張仲景方》、《張仲景辨傷寒並方》、《張仲景雜方》、《黃素藥方》、《張仲景療婦人方》、《張仲景評病要方》等,上書或亡或散,其餘剩者,經唐宋醫 家整理後而演變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張仲景既然沒有撰《傷寒論》,因此,也就不可能寫自序了。

     其次,我們再來看《傷寒論雜病論的書名,可以說,《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已成為中醫界的定論《傷寒雜病論》這一名稱就是來自所謂的“張仲景自序”。如今絕大多數中醫專家和學者仍然堅信《傷寒論自序》為張仲景所作,並在他們的著作中引以為參考,以考證張仲景的生卒年代、推斷一些中醫文獻的史實等這確實是中醫界的悲哀。《新唐書•藝文誌》載《傷寒卒病論》南宋郭雍張仲景自序為據認為《新唐書•藝文誌》所載的《傷寒卒病論》的“卒”乃“雜”之訛,如《傷寒補亡論•卷一•傷寒名例十問》雲:“傷寒何以謂之卒病雍曰無是說也。仲景敘論曰, 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而標其目者, 誤書為卒病。後學因之, 乃謂之七日生死人, 故謂之卒病。此說非也。古之傳書怠惰者, 因於字畫, 多省偏旁。書字或合二字為一。故書雜為□, 或再省為卒。今書卒病, 則雜病字也。漢劉向校書中秘, 有以趙為肖、以齊為立之說, 皆從省文而至於此。與雜病之書卒病無以異。今存《傷寒論》十卷, 雜病論亡矣。”此後,醫家遂以“卒病”為“雜病”,至今研究《傷寒論》者仍沿襲此說。但是《傷寒雜病論》之名於文理上講不通,在“傷寒”之後加一“雜病”,表示傷寒是雜病之意,而《傷寒卒病論》則與仲景之書是名實相符的,“卒”字之意,在古書中,有倉促,急速,突然之意,音為cù ,《墨子•七患》雲:“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史記•仲尼弟字列傳》曰:“慮之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在古醫籍亦有記載,如葛洪《肘後救卒方》六卷,陶弘景有《補肘後救卒備急方》等。故卒病即急病之意。在古代,傷寒病多為急重之病,故用卒病,宋臣校《傷寒論》序亦雲“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續被其選。以為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前麵已分析過,張仲景的著作並非他本人親撰成書,而是後人將其經驗及藥方編集成書,張仲景不可為他死後才成書的《傷寒論》作序的,故郭雍依假序之論是不能成立的。而真正包括張仲景論傷寒和雜病的書應是《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如宋臣孫奇在《金匱要略方論》序雲:“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但已不是張仲景著作的原貌。

 

   最後我們從《傷寒論》張仲景自序的內容來分析,對於《傷寒論》張仲景自序,曆來有學者進行質疑,如元代吳澄曰“序中所引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護藥錄等書, 質之於論中, 未嚐有一本於此者‘又所謂五行, 經絡之說, 三部九候、明堂、闊庭之診, 論中未嚐說, 序乃說之, 何其說之矛盾乎!……鑿鑿乎是證後人之手痕。此序亦與衛宏詩序同出於後人, 假托無疑矣”近人廖平說“ 自序一篇, 唐本所無,《千金》兩書、《外台》、《脈經》皆不載。其末尾‘天布五行’一段, 係《千金》首卷, 治病暑例文之首段,其序之首段, 係出《備急千金要方》敘言末段。”現在我們可將此序分成三段來分析:

   第一段從“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至“危若冰穀,至於是也”。在此段中,從“怪當今居世之士”至“蠢若遊魂”的文字與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所引張仲景之語大致相同,不知孫序所引張仲景語出於何處?但絕不是引自《傷寒論》張仲景自序因為,孫思邈寫《備急千金要方》時,未能見到《傷寒論》而有“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之歎,因此,這段話不可能引自《傷寒論自序》。此外,序的開頭即犯東漢光武帝之諱。

   第二段從“餘宗族素多”至“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從“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之語即可知非仲景所寫,在上麵的分析已說過王叔和編次張仲景方論並無書名,假若仲景寫有此序,亦有《傷寒雜病論》書名,為何王叔和、陳延之、葛洪、陶弘景在他們的著作中未加以引用,且宋以前史書亦未載此書名。此外,《傷寒論自序》第二段有仿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之嫌,《備急千金要方》序雲:“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采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傷寒論自序》則曰“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關於“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之語,中西維忠“自序辨”曰:“而今仲景氏之自序於卷首者何耶?竊尋其文意脈理不屬,且其言曰‘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 》。乃今質諸終篇,未嚐有本於此者,或似於此,固無足信者矣。至他,如‘五藏府俞、經絡陰陽、及人迎趺陽、三部九候、明堂闕庭’等之言,皆不與本論相愜(合)也。而其不出於仲景氏之乎矣,是必後之黠者不推仲景氏之本旨,偽擬以欺人者耳。” 

   第三段從“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到“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其中“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文字見於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一•諸論•論治病略例第三》,孫思邈未說明是仲景之語,通常來說,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引錄仲景之語,往往冠以“張仲景曰”,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一•諸論•論診候第四》雲:“張仲景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髒六腑,開通諸脈,治道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而在“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這段文字前未有“張仲景曰”字樣。此外,孫思邈寫《備急千金要方》時,尚未見到《傷寒論》,不可能將所謂《傷寒論自序》的文字抄進《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故此段文字亦不是出自仲景之手,而是《傷寒論自序》的作偽者抄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一•諸論•論治病略例第三》之文。“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這段文字亦有仿《備急千金要方》序之嫌,《備急千金要方》序雲:“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從“觀今之醫”到“實為難矣。”亦是抄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一•諸論•論治病略例第三》之文。對於其中“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一段文字,王聘賢認為與《傷寒論》內容不符,他在“《傷寒論》自序考評”一文中說“自序說:‘人迎、趺陽, 三部不參’。人迎與趺陽業並見, 隻序中言之。《傷寒論》中, 無人迎之明文。有人解頸側動脈是人迎, 足背部前脛動脈是跌陽。然論中又有診寸口及少陰、腎脈太溪之明文, 照自序所言, 人迎趺陽, 再加上寸口少陰是四部, 自序明說‘三部不參’,而忽又弄成四部, 論中又無人迎之診。《傷寒論》內容與自序相矛盾。”(王聘賢,《傷寒論》自序考評)

      通過對《傷寒論》自序的分析,可知此序並非張仲景所寫。而王叔和所編次的張仲景方論有沒有序呢?據《太平禦覽·卷七百二十二·方術部三·醫二》載:“張仲景方序曰:‘衛泛好醫術,少師仲景,有才識,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藏經》《小兒顱囟方》三卷,皆行於世。’”說明張仲景方有序,但不是仲景寫的,也不是今存《傷寒論》的張仲景自序,張仲景自序乃唐人仿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雜以《備急千金要方》序中所引張仲景之語而成。既然此序非仲景所作,而出自唐人之手,那麽張仲景的著作也就無所謂的《傷寒雜病論》之名,《新唐書•藝文誌》所載的《傷寒卒病論》的“卒”也就不是“雜”之訛。也不存在《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之說。更無所謂的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