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
簡介
朊是
蛋白質的舊稱,
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是唯一不用DNA,RNA作遺傳物質的病毒。
朊病毒是一類能引起哺乳動物和人的
中樞神經係統病變的傳染性的病變因子,美國生物學家斯垣利·普魯辛納(Prusiner)認為它是一種
蛋白質侵染顆粒。
2病毒研究
用
朊病毒命名
朊粒(prion)不大恰當,朊粒的生物性狀與病毒差異很大,它的發現,提示在傳統的
傳染病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之外,又增加了一種全新類型的病原因子,其生物學位置還未確定。
朊病毒就是
蛋白質病毒,是隻有蛋白質而沒有
核酸的病毒。1997年
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獲得者美國生物學家斯垣利·普魯辛納(S. B. Prusiner)就是由於研究
朊病毒作出卓越貢獻而獲此殊榮的。
朊病毒不僅與人類健康、家畜飼養關係密切,而且可為研究與癡呆有關的其他疾病提供重要信息。就生物理論而言,
朊病毒的複製並非以
核酸為模板,而是以
蛋白質為模板,這必將對探索生命的起源與生命現象的本質產生重大的影響。
朊病毒發現的意義
從理論上講,“
中心法則”認為DNA複製是“
自我複製”,即DNA~DNA,而
朊病毒蛋白是PrP→PrP,是為“自他複製”。這對遺傳學理論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但也有矛盾,即“DNA→
蛋白質”與“蛋白質→蛋白質”之間的矛盾。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會豐富生物學有關領域的內容;對病理學、
分子生物學、分子病毒學、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探索生命起源與生命現象的本質有重要意義。從實踐上講,其對人畜健康;為揭示與癡呆有關的疾病(如老年性癡呆症、
帕金森病)的生物學機製、診斷與防治提供了信息,並為今後的藥物開發和新的治療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5朊病毒研究兩獲殊榮
有關
朊病毒的研究在過去的
諾貝爾獎百年中曾分別於1976年和1997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20世紀50年代初,居住在大洋洲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原的一個叫Fore的部落還處在原始社會,他們一直沿襲著一種宗教性食屍習慣,若幹年後(一般5~30年)食屍者中不少人會出現震顫病最終發展成失語直至完全不能運動,不出一年被染者全部死亡。這種現代醫學所說的震顫病,當地土語稱之為“Kuru”。Fore部落原有160個村落、35000人,疾病流行期間80%的人皆患此病,整個民族陷入危亡。50年代後期,在
世界衛生組織和澳大利亞政府的幹預下禁止了這種人吃人的陋習,發病率逐漸下降。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Gajdusek和Gibbs與澳大利亞Zigas等人合作共同研究這種震顫性疾病,並通過一係列的實驗證實震顫病與羊瘙癢症、人早老性癡呆屬於同一病原感染,Gajdusek由此獲得1976年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之後,各國科學家在震顫病方麵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發現震顫病是一種神經係統慢性退化性疾病,其病理變化與動物的海綿狀腦病很相似,並成功地構建了動物模型。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病學專家StanleyB?Prusiner等提出,
朊病毒是一種傳染性
蛋白質顆粒,不含有
核酸,可自身複製,Prusiner憑借對朊病毒的研究獲得1997年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85年4月,醫學家們在
英國發現了一種新病,專家們對這一世界始發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10年來,這種病迅速蔓延,
英國每年有成千上萬頭牛因患這種病導致神經錯亂、癡呆,不久死亡。
醫學家們發現BSE的病程一般為14~90天,
潛伏期長達4~6年。這種病多發生在4歲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症狀不盡相同,多數病牛
中樞神經係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發病初期無上述症狀,後期出現強直性
痙攣,糞便堅硬,兩耳對稱性活動困難,心搏緩慢(平均50次/分),呼吸頻率增快,體重下降,極度消瘦,以至死亡。經解剖發現,病牛
中樞神經係統的
腦灰質部分形成海綿狀空泡,
腦幹灰質兩側呈對稱性病變,
神經纖維網有中等數量的不連續的卵形和球形空洞,
神經細胞腫脹成氣球狀,細胞質變窄。另外,還有明顯的
神經細胞變性及壞死。
醫學家研究證實,牛患BSE,是
癢病傳到牛身上所致。
癢病是
綿羊所患的一種致命的慢性神經性機能病。其實
癢病的發生已有兩百餘年的曆史。不過,醫學界至今未能找到導致
癢病的根源,因此,瘋牛病的病原也就難以確定。
[1]BSE於1986年最早發現於
英國,隨後由於英國BSE感染牛或肉骨粉的出口,將該病傳給其他國家。至2001年1月,已有
英國、愛爾蘭、葡萄牙、瑞士、法國、
比利時、丹麥、德國、盧森堡、荷蘭、西班牙、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15個國家發生過BSE。阿曼、福克蘭群島等國家僅在進口牛中發生過BSE。
易感動物為牛科動物,包括家牛、非洲林羚、大羚羊以及瞪羚、白羚、金牛羚、彎月角羚和美歐野牛等。易感性與品種、性別、遺傳等因素無關。發病以4~6歲牛多見,2歲以下的病牛罕見,6歲以上牛發病率明顯減少。奶牛因飼養時間比肉牛長,且肉骨粉用量大而發病率高。家貓、虎、豹、獅等貓科動物也易感。
飼喂含染疫反芻動物肉骨粉的飼料可引發BSE。BSE發生流行需以下兩個要素:①本國存在大量
綿羊且有
癢病流行或從國外進口了被TSEs(
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汙染的動物產品;②用反芻動物肉骨粉喂牛。
根據臨床症狀隻能做出疑似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病原檢查:目前尚無BSE病原的分離方法。生物學方法(即用感染牛或其他動物的腦組織通過非胃腸道途徑接種小鼠,是目前檢測感染性的惟一方法。但因
潛伏期至少在300天以上,而使該方法無實際診斷意義)。
腦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病牛腦幹核的神經元空泡化和海綿狀變化的出現為檢查依據。在組織切片效果較好時,確診率可達90%。本法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但需在牛死後才能確診,且檢查需要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豐富的神經病理學觀察經驗。
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查腦部的迷走神經核群及周圍灰質區的特異性PrP的蓄積,本法特異性高,成本低。
免疫轉印技術:檢測新鮮或冷凍腦組織(未經固定)抽提物中特異性PrP異構體,本法特異性高,時間短,但成本較高。
樣品采集:組織病理學檢查,在病畜死後立即取整個大腦以及腦幹或延腦,經10%福爾馬林鹽水固定後送檢。5.3鑒別診斷
應與以下疾病做鑒別:
有機磷農藥中毒(有明顯的中毒史,發病突然,病情短);
低鎂血症、神經性酮病(可通過血液生化檢查和治療性診斷確診);
李氏杆菌感染引起的腦病(病程短,有季節性,冬春多發,腦組織大量單核
細胞浸潤);
狂犬病(有狂犬咬傷史,病程短、腦組織有內基氏小體);
偽狂犬病(通過抗體檢查即可確診);
腦灰質軟化或腦皮質壞死、腦內腫瘤、腦內寄生蟲病等(通過腦部大體解剖即可區別)。
多年來,
英國的專家宣稱,有10例新發現的克——雅二氏病患者,據說是吃了患瘋牛病的牛肉引起的,由此引起了全球對瘋牛病的恐慌。克——雅二氏病簡稱CJD,是一種罕見的致命性
海綿狀腦病,據專家們統計,每年在100萬人中隻有一個會得CJD。
食用被瘋牛病汙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
羅伊茨費爾德—
雅各布氏症(簡稱克-雅氏症),其典型臨床症狀為出現癡呆或神經錯亂,視覺模糊,平衡障礙,
肌肉收縮等。病人最終因
精神錯亂而死亡。
醫學界對克-雅氏症的發病機理還沒有定論,也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該病首發於某島土著人食用死者內髒後,由於該島土著人有食用死者遺體內髒的習俗,故該病高發。後由於歐美各國紛紛用“牛肉骨粉”飼養菜牛,牛發生相同症狀並導致大麵積播散,故克-雅氏症便以“瘋牛病”為人群所知。其致病原稱“
朊毒體”、“
朊病毒”,朊病毒是小團的
蛋白質。利用正常
細胞中氨基酸排列順序一致的蛋白進行複製,其過程尚不十分清楚。它是不同於細菌和病毒的生物形式,沒有(不利用)DNA或RNA進行複製,目前並無針對性治療。由於其結構簡單之特性,
朊毒體的複製傳播都較細菌、病毒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