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無邊,有生命。人是動物,也是狼。來自遠方的狼,在想啥呢?
個人資料
大江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內經同學(10)關於中醫,關於神

(2013-05-03 14:09:32) 下一個
1, 中醫,其學說,其學科,其理論,是個係統。
2 ,係統,是人類思想的表述,思想將存在的事物歸類,使之易於再思想,易於理解自然與生命,易於生存的實務,即易於生產與創造,這是人們討論係統這回事,研究係統,研究係統論的原因,而係統論的思想,具有重要價值,也在於,係統普遍存在於人類的頭腦運作思維中,還確確實實地存在於宏觀與微觀的宇宙之中。
係統,無限可分。也符合中式哲學的陰陽的原理。
3 ,係統論,也是現代學人應當熟知的重要的,關於科學的理論,也涉及現代工程學的諸領域,比如電腦科學,而各種工程學,也都是係統學,工程,其設計,其實施。。。也就是設計,建造係統。
係統由局部組合,係統無限可分。。。
4 ,係統論,也是數學所涵蓋的分支理論,數論與密碼程序的編著,也是係統論的實際運用。
5 ,構建係統,設定係統,必然使係統具備 3 要素: 1 )係統語言。 2 )表達係統語言的符號(即文字)。 3 )特定與相關邏輯。
6 ,係統語言與符號,因其特定,為表達邏輯準確與精密,也表達係統的某種純潔性,以不被另外的係統所摧毀,使其獨立存在,發揮特定的思考之用,也發揮特定的實用價值,因此,係統,也是工具,主要是思想於思考的工具。。。工具,比如木工的規矩,比如畫家的畫筆,也比如思想家與數學家的數論,微分與拓撲,甚至乘法 99 表,甚至開方根表。。。而人類思考與創造,即需要以腦內看不見的規矩畫方圓,還要以手把握規矩來畫方圓。
7 ,所以,係統語言與符號主要用來進行思考。。。思考需要規與距,需要思路清晰,邏輯嚴密, 1 以慣之,環環相扣。。。因此,係統就成為 1 個整體。 係統,是整體。
8 ,人腦用於記憶,推理的規矩很多,所要運用的係統很多,但是,要有 1 種最廣大最普遍最常用的規矩,此種思維的工具,或器具就是所謂哲學。哲學,是思考的工具,是腦內存在,是看不見的軟性的係統,是以腦細胞為載體的存在,人們的腦內都存有此類係統,換言之,人腦都擁有哲思與哲學,不過此類工具用於思考,因工具不同,所以所思所為所決策都不同。
9 ,正常的人類都是哲學人類,因此,所言行都帶有極其嚴密的邏輯與合理性。。。這是因為,單個人所思再獨特,因為共存於 1 個自然與生態係統,所以,就要最終與此大係統保持同 1 性,不然,此係統摧毀個人,或者,個人重創此係統。因此,人與自然是陰陽,人與社會也是陰陽。。。陰陽,也是係統的終極表達式,是整體,是平衡,是。。。。
10 ,因此,哲學也就變得透明了,隨然,哲學思考深存腦海中,隨時通過言行與創造力加以表達,但是,每個人的生命形態,都具備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而此種力量被群被人們所感知,常常與此人的外觀形態另類,其力度,可能震撼,難以思議,具有某種難知,難解,不可解,但是,確是人類身上體現出來,是生命本身所展現,此即神密的由來,此即不可知論的本原。
11 ,人類思維的空間巨大,但是,人類對宇宙認知的漸近性,及宇周的無限性,決定了人類思維也具有不可知性,此種不可知,使人產生神密感,而神之所居,在腦細胞內,腦細胞可見,但是,腦細胞的運作,采電,磁,電化學,光化學,光傳導,電傳導,光電傳導。。。等物理化學態,而這也是宇宙的常態。。。這是神,或精神的真相。 神,即精神,是生命的形態,神之所居,在腦內,在所有細胞內,在人類的生命全體內。 形,可肉眼直視,是人類的軀體,是頭頸胸腹軀幹四肢毛發皮色。。。是 5 髒 6 腑,氣血經脈。。。 神,難以觀測與衡量。觀,是肉眼所見,測,是訴諸於數字精確表達。衡,是稱重,量,是度量。神與電磁,磁力線有關係,磁力線不可能被抓取,磁力線也難以稱重。。。神是光,光具有粒子形態,還具有非粒子態,即波,波與粒子的 2 相性,使光難以稱重於抓取。。。 這些,最終表達了人類的精神難以琢磨,用於表達此類不確定性,不可測性,不可盡知性的最終極的語言與符號,就是神。 神在道家學說中,神在儒家學說中,所表達的係統含意,是 1 致的。 而中國傳統醫學肯定主源與中國人的生命所思所見,則土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道家與儒家思想。 中醫學的醫學係統架構,強烈地受到道家思想所影響,而儒家思想高度追道,所以,中醫學的學說係統,其整體係統架構,所用的係統語言與符號,也主源與道家,參如儒家。神,也是最初的中國土著哲學家早期所創造的語言與符號。後規屬道與儒家之說。 1 文王拘而演周易,易理有神。 2 孔子厄而作春秋,春秋與論語裏邊有神。 3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著道德經 3000 言,道德經中有神。 4 漢存醫方 17 家, 17 家僅存內經,內經裏邊有神。 哲學家,醫學家所論之神,按現代科學對係統(學科)的分類,是科學之神。 宗教家所論之神,則是宗教之神。
宗教之神是造物主,是天父,是宇宙原始第1 推動力,是宇宙的主宰。。。
宗教之神,是不可以討論的,你知道了,盡管崇拜之。
科學之神,深存於每個人類的腦海裏,各有不同,它是生命的光,它是生命的熱,它是生命的情,它是生命的1部分。它是波,在跳動著震蕩著活躍變幻著 ,它是電,在變幻著,它是磁場,與另外的神相生相斥相須相侮相乘。。。這種場,無可稱量不可微觀。。。但是,它是場,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們所命名的場?它們遵從著宇稱定律?還是?
可見的場,是運動場,是廣場。。。不可見的這種場,難道就是氣場?
有誰給氣場與地氣下定義麽?
下了也白下,不下白不下——因為它是氣,它是場,討論這些,會讓人類自己很生氣,於是,隻好離場了。當是,場不會因此而收場,場,可能還是1種永恒的存在。
注:
1磁。
2電,切割磁力線。
3磁場。
4粒子。
5光子。
6光折射。
7光纖維與傳導。
8波與震蕩。
9光與波。
10波與粒子。
11波粒二相性。
12場。
13統一場。
14宇稱守恒。
15陰陽。有無。

___________
zT

宇稱守恒

 

簡單說, 宇稱 就是一種空間的左右對稱。在 物理學 中,這種“ 對稱性 ”就是指物理規律在某種變化下的不變性。例如,在實驗室做某一實驗,你無論是今天做還是明天做,無論是今年做,還是10年以後做,隻要實驗條件沒有改變,所得的實驗結果都應是一樣的。同樣,同一個物理實驗,你無論放到哪一個實驗室去做,都應該得出一樣的實驗結果。總之,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會改變物理規律的形式和結果。

在量子力學裏, 宇稱 ,是表征微觀粒子運動特性的物理量。 宇稱 守恒定律是關於微觀粒子體係的運動或變化規律具有左右對稱性的定律。即微觀粒子體係在發生某種變化過程(如核反應、基本粒子的產生和衰變等)前的總 宇稱 (其值為+1或-1)必須等於變化過程後的總宇稱。其 物理意義 是, 粒子 體係和它的“鏡像粒子”體係都遵從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

宇稱 守恒定律與許多實驗結果相符合,原本是物理學界一致相信的原理之一,曾為人們所公認。盡管由於 θ 與 τ 粒子在實驗中所顯現出的矛盾現象,引起了人們對 宇稱 守恒定律的懷疑,但要推倒這棵大樹簡直太難了,大多數人都望而卻步。直到1956年, 李政道 楊振寧 根據對實驗事實的分析,首先從理論上指出,並由 吳健雄 等人在實驗中證實,至少在 基本粒子 弱相互作用 的領域內, 宇稱 並不守恒。從而證明, 宇稱 守恒定律並不普遍適用。

並於1957年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稱性反映不同物質形態在運動中的共性,而對稱性的破壞才使它們顯示出各自的特性。如同圖案一樣,隻有對稱沒有它的破壞,看上去雖然很規則,但同時顯得單調和呆板。隻有基本上對稱而又不完全對稱才構成美的建築和圖案。大自然正是這樣的建築師。當大自然構造像DNA這樣的大分子時,總是遵循複製的原則,將分子按照對稱的 螺旋結構 聯接在一起,而構成螺旋形結構的空間排列是全同的。但是在複製過程中,對精確對稱性的細微的偏離就會在大分子單位的排列次序上產生新的可能性,從而使得那些更便於複製的樣式更快地發展,形成了發育的過程

 

楊振寧(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50 年前, 1957 年 1 月,吳健雄宣布她的實驗證實了在 β 衰變中宇稱不守恒(圖 1 )。

一個月以後的 2 月 2 日,美國物理學會在紐約客旅館舉行周年大會。事後對於那天大會的情形有這樣一個報道:最大的演講廳擠滿了人,有人幾乎從大廳中央懸燈的鐵纜上爬下來。
在這次會議上作報告的焦點人物,除了吳健雄和兩位低溫物理學家之外,還有時年 35 歲的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他在會上宣讀的與李政道合作的那篇論文,給國際物理學界帶來了一場威力不亞於原子彈爆炸的衝擊。為什麽這篇論文的影響如此巨大?這要從他們所進行的粒子物理研究說起。
楊振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物理實驗都是小規模的,一個最好的例子是 1897 年 J.J. 湯姆森的儀器。 J.J. 湯姆森是一個英國人,他用一個很小的儀器,通過一個實驗,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本粒子——電子(圖 2 )。

今天我們知道,每一個人的身上,任何一顆小東西裏頭都有億萬個電子,電子是最常見的基本粒子。人類第一次知道有這麽一種基本粒子,就是湯姆森用這個小儀器發現的。這個儀器當然有曆史價值,今天它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裏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核物理成為非常熱門的研究領域,製造了越來越大的加速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第一個最大的加速器,叫作宇宙線級加速器。你看它的左下角,還有一個人站在那兒,你就可以知道它有多麽大(圖 3 )。

當時它是世界最大的,可以達到三個 GeV 的能量。今天世界最大的加速器實驗室,在瑞士日內瓦,是一個國際的實驗室,有幾千個工作人員在裏麵工作(圖 4 )。

實驗室所在的地方,地下差不多一百米深的地方有兩個隧道,基本粒子就在這些隧道裏頭被加速碰撞,然後物理學家研究這些碰撞出來的碎片,這就是今天實驗的情形。這個機器所能達到的能量是宇宙線級加速器能量的好幾千倍。
構成世界的最小微粒究竟是什麽?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一直以為應該是原子;到 20 世紀初,科學家們在原子中發現了質子、中子和電子,當時很多人以為,這些粒子已經不可拆分了;然而基本粒子的發現卻顛覆了這一觀念。隨著科學儀器的不斷更新,興奮的物理學家們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將更小的微粒剝離出來。
楊振寧:有了當時這些加速器,再加上宇宙射線,很多從前不為人知的基本粒子都被發現了。這些粒子是料想不到的,所以被稱為奇異粒子, strange particles 。第一個發現的新的基本粒子,也叫奇異粒子,叫作 π 。它從上邊下來,在拐彎的地方衰變成兩個粒子, π 變成了一個 μ 跟一個問號,問號是沒有電荷的,中文叫中微子(圖 5 ),走到左邊去的。這個技術是膠片,是一種特別靈敏的膠片,它是上世紀 40 年代英國依爾福德公司所發展的新技術,這個新的技術對於物理學當時的研究起了重大的作用。

1950 年~ 1965 年之間,鑒定奇異粒子及研究它們的性質,成為基本物理學的主流研究。要研究這些基本粒子是不是帶電的,是正電還是負電,還是中性的,它們的質量是什麽,它們是怎樣衰變,等等,這些都是當時需要研究的題目。
20 世紀 50 年代,人們先後發現了兩個神秘的粒子, θ 和 τ ,它們的基本特征十分相似,衰變方式卻大相徑庭,這讓科學家們大惑不解。 θ 和 τ 究竟是什麽關係?是近親?是孿生兄弟?還是根本就是同一個粒子呢?
楊振寧: 1954 年到 1957 年間最激烈的辯論就是這個 θ - τ 之謎。從膠片裏頭 , 或者用氣泡室看, θ 跟 τ 是完全不一樣的。可是越來越多準確的實驗指出 θ 跟 τ 有相同的質量,而且這個質量測量越來越準確。兩個粒子,通常它的質量是差得很多的,差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麽樣接近的是很少有的;而且 θ 跟 τ 的壽命又是一樣的。所以呢,它們似乎其實是一個粒子。一個基本粒子可以變成各種不同的衰變的形式,這個是司空見慣的, θ 跟 τ 似乎是正在向那個方向走。另外一方麵是每一個粒子都有一個特點、特性,叫作宇稱,並有一個基本定律,這個基本定律叫作宇稱守恒。什麽叫宇稱守恒呢?就是說在衰變之中,原來的宇稱跟後來的宇稱必須是一樣的,這就叫宇稱守恒。
宇稱是一個專門的物理概念,用來表達左右對稱或者不對稱的性質。 π 的宇稱是 -1 ,如果宇稱守恒的話, θ 衰變成兩個 π ,它的宇稱應該是 -1 的平方, +1 ;而 τ 衰變成三個 π ,它的宇稱就等於 -1 的三次方, -1 。這樣的話, θ 跟 τ 的宇稱就是不一樣的。
楊振寧:這裏頭有一個麻煩的地方,就是在 τ 這個情形之下另外還有一種宇稱,叫作軌道宇稱。所以第一步先要解決在 τ 裏有沒有軌道宇稱,這是當時熱衷的題目。這就引出來了一個方法,叫達利茲的圖。達利茲是英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物理學家,他發明了一個圖,你每看見一個 τ ,就可以在這個圖裏找出來、畫出來一點,所以從這個圖的跡象可以看見有沒有軌道宇稱(圖 6 )。

1956 年 4 月 3 日到 6 日,在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達利茲總結了他前兩年的工作,指出幾百個 τ 衰變的研究在達利茲圖裏形成了一個均勻的分布。均勻的分布就是說沒有軌道宇稱, τ 根據宇稱守恒,沒有軌道宇稱,它的宇稱就應該是 -1 的三次方,是 -1 ,跟 θ 的宇稱是不一樣的,所以 θ 跟 τ 不是同一個粒子。
要想證明 θ 和 τ 是同一個粒子,除非推翻“宇稱守恒”這條定律。然而在當時的世界物理學界,“宇稱不守恒”是絕對不可思議的事情。
楊振寧: 在這個情形之下就會有人問了,說是不是宇稱可以不守恒呢?任何一個人隻要一提這個問題,就立刻會被大家攻擊,攻擊得體無完膚,所以大家不敢講這句話。為什麽不敢講這句話呢?因為人們相信宇稱守恒有三個主要的原因:一、宇稱守恒的意思就是說物理世界是左右對稱的,物理世界左右對稱與牛頓定律、麥克斯韋爾定律是完全符合的;二、左右對稱有很大的直覺和審美的感召力,大家都願意多有一點對稱,不要有不對稱的現象;三、 1920 年到 1930 年以後,量子力學指出:宇稱非常準確地在原子物理中守恒。
20 世紀物理學的一個非常重大的革命性的發展,就是在頭 30 年間的量子力學的發展。這個量子力學的發展,不隻是對於物理學,對於今天我們的人生都有極大的影響。所以有手提電話,因為裏頭有一個芯片;所以有芯片,因為有半導體;所以有半導體,就是因為有量子力學的革命。而量子力學裏說宇稱是非常準確地守恒,而且宇稱在理論跟實驗研究上都已經成為很有力量的一個工具。這個工具在原子、分子物理裏頭非常有用處,接著在核子衰變的物理裏頭非常有用處,以後在核子反應的實驗裏頭也非常有用處。有這麽多的用處,所以大家就覺得宇稱絕對是守恒的。
宇稱守恒定律的牢固地位使關於 θ - τ 之謎的爭論陷入僵局,很多試圖解謎的科學家都紛紛敗下陣來。 然而在 1956 年的夏天,兩位年輕的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卻聚到了一起,開始聯手向它發起挑戰。
楊振寧:所有人都知道物理世界有四種力量,叫作強力、電磁力、弱力、引力。強力者,就是把原子核合在一起的力量,它非常之強,所以反應堆有很大的能可以釋放出來,原子彈可以有很大的能爆炸出來,這叫強力。電磁力就是電跟磁的力,電磁力是化學的基礎。弱力呢,是 20 世紀才發現的,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它的放射性,這個力量比起強力跟電磁力都要弱很多,所以叫弱力。還有第四種就是萬有引力。這四種力,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已經變得很清楚了。
楊振寧和李政道大膽地猜測,或許宇稱守恒對絕大多數的力量而言是正確的,但在弱力作用下未必如此。於是他們對弱力,尤其是 β 衰變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這使他們有了一個十分驚人的發現(圖 7 )。

楊振寧: 我們做了研究後,就發現以前所有的 β 衰變實驗,原來都跟宇稱守恒沒有關係。這是一個使得我們非常驚訝的發現。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發現宇稱守恒一直到那天從來沒有在 β 衰變中被測試過。 所以第三個,我們就提出來用幾個實驗,來測試 β 衰變跟其它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 我們所提出的實驗都比以前的實驗要稍微複雜一點,需要加一點花樣,通過加的這些花樣才可以辨別在 β 衰變裏左右是不是對稱的。 我們就寫了一篇文章,當時它的題目:《宇稱在弱相互作用裏頭是不是守恒》,最後用了一個問號。結果幾個月之後,這個文章登出來的時候,題目改了,叫作《在弱相互作用之下宇稱守恒的問題》。為什麽變成這樣呢? 當時的編輯叫做戈特斯密特,是一個有名的物理學家,他說題目裏不可以有問號,我自己一直覺得原來有問號那個題目比這個題目其實更傳神一點。
一石激起千層浪。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這篇論文迅速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了轟動。 反對的聲音如潮水一般鋪天蓋地向這兩個年輕人湧來,而在質疑者中,不乏一些當時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
楊振寧:我們這個預印本發出去以後,反應是什麽呢?大家都不相信。可畏的泡利就寫道:“我不相信上帝是一個弱的左撇子,我準備投注一筆很大的金額,實驗將會得出一個對稱的分布。”實驗得出來對稱的分布就是代表宇稱是守恒的。 泡利是一個胖胖矮矮的人,一個大物理學家(圖 8 ),為什麽我說他是可畏的呢?因為我們這些年輕人都有點怕他,他對年輕人講話非常不客氣,所以我們通常不去跟他糾纏任何問題。

費曼,一位大理論物理學家,當年是 38 歲,他完全不相信宇稱可以不守恒 ,所以他說他可以 50 對 1 來賭宇稱一定守恒。等到宇稱發現可以不守恒了,他乖乖地寫了一張支票, 50 元錢。不過他寫給的那個人沒有把錢取出來,而將支票裝在一個鏡框裏掛在辦公室裏。 菲利克斯·布洛赫,因為磁共振得到了諾貝爾獎,而這個技術後來引導出來 MRI (核磁共振)。當時他也說他不相信宇稱可以不守恒,他說如果宇稱不守恒,他會把他自己的帽子吃掉。
來自四麵八方的質疑給楊振寧和李政道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們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在實驗中得到證實。而此時,一位擅長實驗的華裔物理學家站了出來,她就是有“核子物理學女王”之稱的吳健雄。
楊振寧: 吳健雄有更深入的戰略性的眼光,她也不認為宇稱可以是不守恒的,因為,一方麵她是泡利的朋友,非常崇拜泡利,他們之間經常有一些電話、信件的往來,泡利當然告訴吳健雄說宇稱絕對是守恒的,可是 吳健雄覺得一個基本的自然定律必須要用實驗來驗證 ,不管別人怎麽覺得非是這樣不可。她認為這是她的最基本的戰略性的眼光,後來我曾經說她是獨具慧眼。
吳健雄召集了四位低溫物理學家和她一起進行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鈷 60 衰變實驗。從 1956 年夏天到 1957 年年初的 5 個月時間裏,她幾乎每周都要從紐約趕到華盛頓去做實驗,除了奔波勞累之外,她還要麵對很多技術上的困難(圖 9 )。

楊振寧:因為 β 衰變跟低溫兩者都是新的科技,從來沒有人把它們放在同一個實驗裏,所以有很多戰術上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因為低溫的需要,他們要製造一粒很大的晶體,去保持鈷 60 的樣本。吳健雄就到哥倫比亞大學化學係圖書館,去找做晶體的書,找著了一本很厚的書,上麵滿是灰,她把書拿到實驗室,仔細研究。經過三個星期的艱苦奮鬥,吳健雄和她的學生終於成功製造出了一顆直徑約有 1 厘米的晶體。這裏頭還有個故事,其中她的一個女研究生,一天晚上回家的時候把有那個溶液的一個燒杯帶回家,第二天早上她一看,出了大的晶體。後來一想才知道,是因為她那天晚上回去以後,把燒杯放在了廚房的爐子旁邊,那個地方比較暖和,暖和了以後就可以出大晶體,這一來他們皆大歡喜,所以就做越來越大的晶體。最後做出來一個大的晶體,像一顆鑽石一樣漂亮。吳健雄說:“那天當我把晶體帶去華盛頓,我知道我是全世界最快樂和最驕傲的人。”
通過實驗,吳健雄成功地證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推測,宇稱守恒這條物理學界遵循多年的金科玉律被動搖了,這個消息頓時傳遍了世界 (圖 10 )。

楊振寧: 堤壩被攻破了,物理學家都趕緊去測試在各種弱相互作用下宇稱是否守恒,很多實驗室都去做這一類的實驗。所以在接下來的 5 年裏進行了幾百個類似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恒是弱相互作用下的一個一般的特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可是為什麽在弱相互作用裏不守恒,到現在卻還是不解之謎。 很奇怪的。這也是泡利講的,他不相信上帝是一個左撇子,為什麽在三種重要的力量裏宇稱是絕對守恒的,而在這種弱相互作用裏是都不守恒的,這裏頭一定有更深的道理。這個更深的道理,也許今天在座的哪一位,過 20 年、 40 年可以發現出來。
就在這一年,宇稱不守恒現象的發現為 35 歲的楊振寧和 31 歲的李政道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 年 12 月 10 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麵孔(圖 11 )。 而吳健雄的實驗則給物理學領域帶來了意義深遠的影響,人們從此將對稱觀念提升為基本理論的一個中心概念,對所謂離散對稱性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她的實驗也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了中微子的性質,由此導致了三個新的諾貝爾獎。
楊振寧:可是吳健雄始終沒有獲得她應該得到的諾貝爾獎。塞爾瑞也是一個得過諾貝爾獎的實驗物理學家,他是吳健雄在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的導師(圖 12 )
他在上世紀70年代寫了一本書,用通俗的語言描述了20世紀物理學的許多發展,其中有這麽一段話:他說“這三位中國物理學家顯示了下麵的預測,曆史上中國曾扮演世界文化領袖的角色,當中國從她目前的浴血革命時代走出,重新擔任她的曆史角色以後,她對未來世界物理學將會有多麽大的貢獻”

場效應(field effect)
電場對半導體的影響。在電場作用下半導體自由電子和自由空穴的平衡遭到破壞。如MOS結構在不同的電場作用下,由於電場對半導體內載流子的吸引或排斥作用而在半導體表麵附近產生載流子的積累或耗盡,通常把這種半導體表麵電導受垂直電場調製的效應稱為場效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