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無邊,有生命。人是動物,也是狼。來自遠方的狼,在想啥呢?
個人資料
大江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文革(123)要科學地實行專製與集權

(2012-07-02 18:08:32) 下一個

蔣黨與毛共互稱為匪。

蔣黨是我國民國時代的執政黨,掌控強大的政府資源,也掌控話語權,更擁有強大的武力。。。

做為一個政權,當時的蔣黨政府麵對兩大挑戰與政治主題,1,驅走列強。2,安定幾億農民,而安定農民就要有效地組織農民,或統治農民,使農民自耕自立自足。。。其它的政治主題都在其次。

但是,蔣黨卻拋棄了農民,重蹈清政府末期掌控統治農民無力無權威無專而不製,專而無心農民的施政之誤,最終導致中國未能有效地抵禦外敵,更未能有效地高度組織農民,也使農民流離失所,失去土地,而地主富農成為蔣政權所依靠的精英,但是地富資產雖然掌握新文化,也掌握金錢與土地,但是,在民族大抵抗大組織,自沉淪中試圖自立崛起的過程中,即不願舍財,更不情願舍命。。。致使最廣大的農民死傷甚眾。。。最終,毛共完全掌控了對幾億農民的組織與主導權,竟然擊敗蔣黨,奪取了中國大陸的執政權。

作為一個合法政府,其責任是,既要掌控內政之能力,也要有對抗外敵之能力,對民國時代的中國而言,就是反列強,專製集權,組織農民,而農民大半都很貧窮,內憂外患死亡普遍發生,政府當務之急,集權專製之急,就是強力均貧富,開倉放糧,將國庫銀錢,大戶富人的錢強製逼迫富人,專製集權壓榨富人為首要。。。但是,蔣政權,麵對民族大危機,非但不對富人專政,反而高度代表富人利益,高度壓榨農民,而農民無可壓榨,於是人心難聚,空談全麵有效地抵抗,也最終釀成蔣政權垮台,當今,蔣黨們隻是追索執政失誤丟失政權的皮毛之因,卻不肯反思農民之政的錯誤,是為撼事。

倒是蔣先生到台灣痛定思痛,知解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有些反思。

毛蔣之爭,也爭在農民,毛蔣後來貌似有些默契,或可交流之,卻先後離世。

毛澤東執掌政權,其成功無非是審時度勢,認知了農民的重要,也認知了集權專製的重要,還高度成功地具體施行之,如此而已。

專製與集權,是政治的手段或專業技術,現代的學人精英隻是將其表麵化,虛擬化,文明化,精英化。。。對一國政治,專製與集權,是與民主自由相對的政治技術,對一國政治,因其社會發育成長曆程不同,在遭遇外部入侵與強力介入,加上本身的原因,若想進步,首先要自立自強。。。中國百年遭遇重創,如果自立不翻船,無牌可出,隻有高度組織幾億農民,或有一線生機,而中國高度組織農民,首先要專製集權,不是首先對農民專製集權,而是要先對富人精英們專製與集權,即強令暴政用武力逼迫地富資們將錢吐出給農民以救民水火均貧富。。。蔣黨有此武力與政治強權,可惜,蔣黨被精英們掌控,農民們無話語權,也無可救藥。。。

蔣政權最終也因此對農民之亂無法控製,使中國史上多次農民造反再獲成功,而毛共的成功,也使中國農民造反反政府的成功提升新一個層級,引進了西方的政治新思想,還高度強調了趴踢人與理想主義,更有極其嚴密嚴謹而科學的組織與紀律。。。可惜至今被視為土共,貌似與西方人的政治科學格格不入流,但是,政治流最終要被實證,就是有利於中國獨立,中國人自己決定中國事,中國大一統,立足,立穩,站立,崛起,自成3極世界之一極,中國貌似還有很長路要走,但是,毛鄧中國沒翻船,貌似有些立足漸穩之象,其所謂成功,有專製與集權的科學運用。

毛中國,是從蔣中國走來的,毛執掌大陸,還是集權與專製,對地富資,對精英高度看管,鬆緊互動,對農民也是專製集權,鬆緊互動,這就是先分地,再互助組,再收回土地組成公社。。。

因為,中國還不可能不集權不專製,1國家還在戰爭中,2國家還在內戰中,3中國離和平常態還有很大距離,中國還要以很少的錢先打造大殺武器,中國幾億農民還在困境裏。。。

毛中國餓死很多人,我估計3年最甚時,死於饑荒,直接餓斃於間結餓斃者,或許有25000萬,或許有30000萬,或許有半個億,取個中間值,3000萬+—。

人們爭論數字化,有些用處,最大之用,無非政爭。

但是,做為一個大國政府,如果1不能抵禦外敵,2不能製止內亂,則政府與領袖已經失其存在意義,蔣黨如此。

而對一個大國政府與最高領袖而言,餓死1人,也是罪責,餓死多人還是大罪,但是,中國處與特別曆史,特別非常曆史,既是毛共有責,則先由蔣黨執政不力失其政治功能所致,而毛共當時理論上應引咎引罪下台,我相信,不過是政爭無謂之論,因為,即使當今,我也相信,中國沒有一個大黨或任何趴踢或天才領袖可以橫空出世取帶共黨而成功掌控現代中國,再使中國短期走上和平民主自由之路,而翻船則是大可能,最終還是農民們死得最多,遭遇更大的不平與慘禍。

當然,這事草民也說不算,不過,反思一下其中道理,已經是超政治的了。

是為討論,也是供批判用,嗬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