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無邊,有生命。人是動物,也是狼。來自遠方的狼,在想啥呢?
個人資料
大江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對“始俑無後”的初級猜想

(2010-12-12 15:51:34) 下一個

1 ,始,初始,開頭。

2, 作,製作,施行,運作。

3, 後,就不是前,而是後,有前就有後,就是個順序與方位。不一定是指“後人”。或不一定就非得指後代,也不一定非得指人。在近現代,後,經常被指後來人,是後生,是晚輩。革命自有後來人嘛。哈哈。

4, 始俑無後之論,是孟子引述孔子的話。孟子與王對話,討論政治,涉及到人命,人權,獸權,政權,王權,糧食,饑餓,葬儀,禮製,民俗,國運,人性,人心,當時的社會狀態。。。至今,對人們還有啟發之用。孟子其心良善,觀察過社會,也追求民主,渴望人權,關注獸權,想幫助王候改革政治,以救民於水火,使國家強盛。

5,,但是,政治改革是個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條件,也要時機。因此,孟子在勸進國王改革政治時,強調政改的重要性,因為不好的政治,陳舊的政治也會陷民於水火,無異於使用刀刃或梃杖殺人。

6, 王們即希望國家政通人和,國勢強勁,如我所說,國王們國家的老板們大多都是愛國滴。同時,國王治國都希望“多快好省”,但是政改是個很專業的事情,改好了,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改不好就血流成河國將不國了。。。因此,國王們都尋求專業的政治人出主意。所以才有陰陽家縱橫家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孔孟同屬儒家,與道家陰陽家相接近,與法家墨家不忒接近。

7, 孟子教化王們,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就是鼓吹變法,以仁為中心,與民為善,重點關注生命。但是,王們卻並不一定非要以民為本,心情很矛盾,實施政改就很猶豫,因循守舊製是有慣性的,孟子於是就借孔子的經典名言來說服王,促其變革政治。

此言的要義應是:既然可以首創用俑來代替活人殉葬,以後就沒有(變革)了麽?

俑,指葬製,也是禮製,即政治製度。

後,是與始相對,是後來,後續之意,指政治製度的進一步變革,不是指人,或後代,或後人。是時間順序。

乎,是語氣助詞,用於疑問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問號。

孔子為何以俑替活人殉葬來討論改製?是孔子非常遵從禮,或周禮。周禮,是較比人性化的。所以孔子克己複禮。但是,孔子並非墨守成規,而且,周禮也是從以前的夏商時代演變而來的。其中,就包括葬製的演變,也使葬製進一步文明與先進,就是開始以俑替代活人殉葬。孔子認為,即然此種重大的社會典製都可以改變,那為了人民的福祉,很多不人性的典章製度皆可改也。

當然,孔子的出發點還是崇尚周禮,還是以人為本,還是克己複禮為仁。

因此,孔子才有此說。

因此,孟子才引述孔說,以勸進國王改進政治。

後,與所謂後代,後人無關,無後,也非咒語,更非恨恨之言。

孔子是科學家,不信鬼神,也不以迷信咒罵人。不會出此不智之言,這不是孔子的性格。人們如果以此認定孔子其心惡毒,遇事恨恨不平,發此非理智之言論,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輩也許如此,聖人就是聖人。

關於孔子是科學家,以後再發些議論哈。

此為初步猜想,是為記。

補充關於葬製。
中國先人最初是來於自然,回歸於泥土,入土為安。易經所謂:不封不樹,深埋地下,地表不留痕。後來,人們相信天地神靈,生有另界,人不存在死亡,死亡就是去往另界,另界冥冥,在地下。至今,還有地球,月球中空說。大西洋底有世界說。我不置可否,等待科學新發現。
因為,人類先是畏天畏地,後來就想與天地共始終,於是就更加認定人能夠與天地永遠同在。這按照物質不滅定律,倒也大致副和。因為,人由物質組成,精神是物質的最高體現,肉身消散,其物質不滅,隻是轉化成新生命而已。地球物質,最終都回落於地球,除非你帶往火星。
這些思考,帶動催生了陪葬與殉葬製度。因此,人們就修大墓,或者將生前的用物隨葬。而人生存是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的,人所涉及的社會關係極其複雜,與人的關係最大,所以,為了到另界生存,也要將有用的人帶走,於是催生以活人殉葬。
以考古發掘所見,王候死後,多以活人殉葬,平民極少見。這或許與國家的葬製有關,但是,沒人研討此事。
如果,葬製由國家製定,那就是政治製度,也就是禮,或禮製的一部份。
陪葬有器物,生活用具。。。殉葬用活人,或豬馬為多,後來改為俑,就是人體的泥塑,或木質塑形,可能還有芻狗等草紮的動物型像,近現代還有紙紮的各種車馬人形,可謂俑之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