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歲月留痕 8. 我的父親母親(上)

(2025-08-26 10:08:47) 下一個

我在以前歲月留痕係列回憶文章中回顧了我們家的一些前輩,唯獨缺了我的父親和母親,一時懶惰就拖了下來。是該補上了。

歲月留痕 8. 我的父親母親(上)

母親第一次見到父親是在北平大學校園裏的一個追悼會上,逝者是父親的前女友,一位湖南長沙籍的女生,患傷寒不治去世。父親在追悼會上哭得非常傷心,這給母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時父親是工學院電機係二年級學生,母親是女子文理學院化學係學生,也是二年級,他們互相並不認識。從這個追悼會後,母親就注意上了父親,特別是母親聽說父親也是山西籍同鄉。

家庭背景

母親山西定襄縣芳蘭村人,(沒錯,就是薄一波老家那個芳蘭村,而且都姓薄。薄一波家後來搬到了鄰近的蔣村)外公年輕時聰慧好學,畢業於保定陸軍軍醫學校第8期,後來官派留學日本學醫多年。外公留日期間,母親與外婆生活拮據,母親給村裏地主家還放過羊。外公回國後服務於閻錫山部隊,編輯出版過《人體解刨及生理學講義緒論》、《化學戰劑病學》、《人體解刨及生理學各論》等著作。任第92後方醫院院長,太原綏靖公署軍醫處處長等職,2035年由南京政府授銜陸軍中將軍醫監。外公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母親自少年時代即在北京讀書,寒暑假來回太原北京之間有衛兵接送。母親先後畢業於北師大女附中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化學係。

父親出身書香門第,我的曾祖父是山西徐溝(現清徐縣) 寧家營人,1902年清朝最後的一次科考中辛醜、壬寅並科舉人。還鄉後,任金河書院、清源書院山長,後公費東渡日本,進東洋大學,入同盟會。返鄉後著力發展現代教育,在山西乃開風氣之先。曾祖父後任山西省谘議局議員,山西大學堂教務長兼講授理化、博物等課目。1914年到北京,先後任內務部和教育部鑒事、參事、代理司長等職,再次赴日考查教育。1930年出任北京《新晨報》主筆,後返鄉在太原平民中學,西北師範學院教授國文,並編寫了50餘萬字的《徐溝縣誌》。詳細內容請看:

歲月留痕 2. 我的曾祖父劉文炳和《徐溝縣誌》(注:不知道是我的計算機或文學城有問題,本文超鏈接需用 Ctrl+右鍵,選在新分頁中開啟連接才能打開)

父親的爸爸(我爺爺)劉同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係,與當時在北大的幾位山西籍同學創辦了後來享譽台海兩岸著名的太原平民中學,爺爺在五名校務委員中任訓育員。後來在抗戰逃難西遷時任代校長,擔負了平中從太原西遷至西安、天水的全程重任。

這裏有一段關於習仲勳夫人齊心姐妹在平中的往事,這裏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網友請移步:

歲月留痕 3. 一生執著於教育救國的爺爺劉同

從北平到漢中

1935年12月,北平發生了一二九運動,是由北平學聯組織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抗日愛國運動。母親在運動期間擔任女子護校隊隊長,在校園裏也很活躍,也引起了父親的注意。母親沒有給我們講過他們是怎麽好上的。不是麽,互相吸引眼球的男女同學之間的自由戀愛是很自然的事情。

父親和母親在大學時代

轉眼來到1937年日寇鐵蹄進犯華北,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3所國立大學和北平研究院遷至陝西西安,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後改名西北聯合大學。父母親都是大四學生,分別跟隨兩家人撤離太原到大後方西安。父親跟隨全家三代一起逃難到西安的過程請看:

歲月留痕 1. 七.七逃難記

戰亂時期大人總是擔心子女的,外公在軍隊裏忙於公事,母親姐妹離開北平跟隨外婆家人逃難,先在臨汾一個大戶人家暫住,這家的女兒後來碰巧成了妹妹的朋友,講述了一些當年她家接待外婆一個大家庭的情形。母親離開北平時把所有不便帶的衣物都留給了閨蜜居詠宜阿姨,居阿姨後來是著名舞蹈家陳愛蓮的婆婆,我太太帶孩子三次去北京美國大使館辦簽證都是住在居阿姨家的。

父母親又在西北聯大見麵了。西北聯大後來又繼續向南搬到漢中城固軲轆壩一帶。父親母親最後在漢中畢業,我在家裏見過母親的大學畢業證,上麵有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範文瀾的毛筆簽名。父母親是領到北平大學畢業證書的最後一屆畢業生,而後的畢業生發的就是西北聯大的了。

曾祖父有5個兒子,舊式中國家庭,大家住在一個大家庭裏,爺爺是老大,要留在家裏照顧曾祖父母,二爺爺則離家留學美國,獲愛荷華大學農學博士,回國後任職燕京大學教授,二爺爺原準備送父親畢業後去美國留學,碰到日軍侵華戰亂無奈放棄了。而後,父親有了一生完全不同的經曆。有關二爺爺家的情況,請看:

歲月留痕 4. 宗教繪畫藝術家--- 劉河北

從畢業到結婚

母親畢業後留在西北聯大作教務和校務工作,處於大後方,沒有多少可說的。先來看看父親畢業後的一段經曆。

1938-1939年,國民政府為了疏通中國抗戰大後方最重要的國際物資運輸供應保,加急修通了滇緬公路,這條抗戰生命線從緬甸交通樞紐節點臘戌到中國雲南瑞麗。中國政府采購的以及盟軍支持中國戰場的大量各種物資,包括槍械彈藥、兵工器材、汽車部件、醫藥等等,在緬甸仰光卸船後,經鐵路運輸至臘戌,然後在臘戌通過滇緬公路運輸至中國抗戰大後方昆明。

此時,國民政府交通部在臘戌建立了一個車身廠,把運來的汽車部件組裝成車,然後把各種戰略物資裝車,連車帶貨沿滇緬公路源源不斷運回國內。政府交通部在國內募集汽車組裝技術人員,父親和幾個青年同學為抗日應征,經越南海防、緬甸仰光千裏迢迢去了臘戌車身廠。根據政府要求,全部集體入伍並加入國民黨,這後來在文革中都成了證實的罪證。這些剛畢業不久的工科青年在車身廠日夜加班加點,兢兢業業,,努力把抗戰急需的物資盡快運往前線,為祖國抗戰貢獻力量。後來父親的職務升到中校課(不是科)長。1942年,結合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蔣介石來到臘戌,和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史迪威在臘戌會晤,也視察了車身廠。

1942年初,父親接到一紙委任狀,任命他為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秘書,可是這時母親正在辦理來緬甸結婚的過程中,父親謝辭了委任。上麵於是改派了另外一個同學,此人後來在台灣當了交通部部長。

母親在西南聯大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跳槽去了山西大學當助教。一個年輕女性常常有人來介紹對象,煩不勝煩。還有一位從法國留學回來的教授死皮賴臉的要跟母親交朋友,有時晚上還有嚇人的敲窗聲。母親決定辭職去緬甸完婚,一個嫁給了外交部副部長的中學女同學幫母親弄到一張飛仰光的飛機票,1942年初母親飛往緬甸準備結婚。

1942年2月,日軍自仰光登陸北上,英國依照《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求助中國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對日作戰。也是為了保護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計9個師10萬餘人入緬,戴安瀾的第5軍200師最早趕至臘戌,第一次入緬作戰正式打響。

正直緬甸戰事緊張之際來到東南亞抗戰前沿,哪裏還有心事辦婚禮。在遠征軍和日軍浴血奮戰各損失數萬兵力後,日本大量增兵,遠征軍不敵,主力往東撤往國內。日軍為了阻斷中緬國際援華交通線,緊追其後。車身廠隨遠征軍緊急往國內撤退,滇緬路上各種車輛,人畜,軍人與百姓,擁擠不堪,一副逃命的場麵。

父親有責任在身,要前後照看車身廠人員的撤退情況,父親把母親交給了前麵的一個司機,自己卻常常在隊伍的尾部。到怒江惠通橋時,日軍追得太緊,而且發現已有偽裝的日軍混進了逃難人群,用炸毀花園口黃河大堤阻擋日軍同樣的方式,按事先的部署,立即緊急炸橋阻斷日軍。這時母親已經撤到了怒江東岸的山坡上,回望山下橋麵上的車馬人群,不知道父親在哪裏,心都提到嗓子口了。隨著幾聲巨響,這座滇緬公路上的怒江惠通橋轟然倒塌,橋麵上擁擠的車輛人畜應聲墜入怒江激流。母親親眼目睹了這場無比悲壯的場麵。上帝保佑父親, 在炸橋之前趕到了東岸。

讓ChatGPT生成了一副母親目睹炸毀怒江惠通橋阻斷日軍追擊的畫麵,增加一點畫麵感: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了,但是,遠征軍以數萬血肉之軀掩護了英軍撤退,消耗了日軍數萬兵力,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為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怒江天險以西贏得了時間。炸毀惠通橋,擋住了日軍進攻昆明,保住了陪都重慶的安全,改寫了抗戰曆史,足以載入史冊。

過了怒江,滇緬路上仍然危險不斷,日軍飛機不斷沿著滇緬路轟炸,妄圖徹底毀掉這條國際援華交通線。父親他們白天躲進樹林,天黑後趕路,路上沒有吃的了,一桶葡萄幹吃了一個星期。由於路麵破毀嚴重,父親幾人開的吉普車翻入路邊深溝,一個同事一條胳膊斷掉,隻剩筋皮連著,胳膊甩來甩去,看著好慘。

到了昆明,父母親舉行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婚禮。姐姐出生在了貴州貴陽。

父親母親的結婚照

謝謝到訪!請繼續閱讀下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