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走天涯路

滄海邊的月光不盡清涼,時光如流水,夢醒私涼,孤獨在回憶裏彷徨,天涯路斷腸, 找不到回去的方向
正文

用詞準確憑調遣 語言嚴密任飛揚

(2010-04-20 16:24:45) 下一個

用詞準確憑調遣,語言嚴密任飛揚

——例談說理文章語言的準確嚴密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 童店初中 朱小明 郵編226400

一篇好的說理文,不僅要做到觀點鮮明,論據充實,論證得當,還要做到語言準確、嚴密、無懈可擊。那麽,說理性文章的語言怎樣做到準確嚴密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恰當使用修飾詞語使文章語言準確。



說理文中的修飾詞語非常重要,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篇文章議論的對象範圍和語言力度。

比如《成功》一文中:“我在這裏隻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這句話中的副詞“隻”和“特別”作為修飾詞語就限製了文章所要論述的對象範圍,即本文的論題——成功之道,而不是“天資”、“勤奮”或者“機遇”。

再如《學問和智慧》一文中:“惟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地從水底上湧。也惟有這種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為精澈,最可寶貴”,這裏的“永遠”、“不斷”以及三個“最”極大程度地強調了有學問的“智慧”的生命力的旺盛,有穿透力。


2、合理使用關聯詞語使文章論證邏輯嚴密。



說理文中關聯詞語的合理運用不僅能增強語句表達的準確性,更能體現說理性文章層次、邏輯的嚴密。

比如《成功》一文中:“就以我自己為例,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這裏用表示假設的關聯詞語“如果……則……”強調了“清華派我去德國留學”這個“機遇”對我“一生”的影響之大,如果刪去這個關聯詞語,雖然表假設的意思還在,但是語意明顯弱了,又何談“準確”呢?

再如《學問和智慧》一文中:“有學問的人,雖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學問一樣,但是智慧卻必須以學問做基礎,才靠得住”,這裏的關聯詞語“雖然……但是……”、“才”等則體現了說明的層次性,使得說理邏輯嚴密,如果刪去就減弱了說理的力量。


3、領悟區別、準確使用近義詞,使文章語言準確。



不少詞語都有近義詞,隻有注意它們之間細微的差別,才能捕捉到字裏行間所隱含的意義,感知作者的態度與主張,明確說理性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

比如《論美》一文中:“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這裏“考究”一詞用得非常準確,“考究”有“推求研究”之意,因為這一自然段在論述什麽是最美:形體之美、顏色之美、還是優雅行為之美的時候,作者的觀點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所以很有分寸地用了帶有推測意思的“考究”一詞,如果改用“研究”一詞(“研究”有“探討研究”之意)就顯得不是十分準確的了。


4、有機地嵌入詩文成語、名言警句,使語言精練準確,讓文采飛揚。



詩文成語、名言警句和說理性文章的語言準確嚴密有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詩文成語、名言警句是語言錘煉的精華,它具有集中、準確、精練、嚴密,概括等特點,而且充滿了濃烈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能鮮明地表現出獨特的個性和情感色彩。


請看下麵兩段文字:



這種人西洋便叫做“有學問的笨伯”,在中國便可稱為“兩腳書櫥”或者“冬烘先生”。反過來說,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有一種人,讀書雖然不多,但他對於人情事理,都很通達,憑借經驗,運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沒有智慧嗎?(《學問和智慧》)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成功》)

這兩段文字,雖是在說理,但沒有使人枯燥乏味的感覺,反而覺得清新爽口。為什麽呢?就是因為作者恰當地嵌入了一些有哲理的、經過無數人認可的、語言準確凝練的成語及古詩文。這樣,整個段落文句語言精練、準確、鮮明,收到了以“少許”勝“多許”的效果。

(該文已發表在《新課程報 語文導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