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這部頗受好評的電影,總體感覺很棒。雖然影片後半部分情節有些拖遝,男主人公他哥的思想轉變也過於突兀,但這些小毛病的存在,並不影響我對這個故事的整體評價。以前聽說過“heart wrenching”這個詞,不太明白具體是什麽意思。看著片子裏的孩子們在如此險惡的社會環境中長大,從一個火炕跳到另一個火坑,才對這個詞所描述的感受有了一些親身體會。出於好奇,我打聽了一些和影片有關的曆史背景和新聞片斷,也許同樣喜愛這片子的朋友會感興趣。
1。孟買的貧民窟裏有幾百萬人居住,因為這個城市有些地區的地價能高達數千美金一平米,很多藍領工人都買不起公寓。為了生存,他們隻好在這樣的窩棚裏安家落戶。因為印度憲法規定公民有遷徙的自由,你搬到哪裏,就可以住在這個地方(隻要沒人驅趕);另一方麵,你住在哪裏,就在哪裏登記投票。雖然地產商很想拆除這些“違章建築”,在空出來的地段建造高級公寓和寫字樓,但政客們卻不願意得罪廣大貧民窟業主,因為這是他們選票的重要來源。有人分析,中國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的貧民區,和長期執行的戶籍製度有很大關係。
(以上消息來自新浪。)
2。現在很多旅遊公司開展了“貧民窟另類遊”,“貧民窟一日遊”等活動。這類旨在滿足遊客獵奇心理的遊覽項目非常受西方遊客的歡迎。昨天學了一個新詞,叫Poverty porn,意思是當有些人看到別人在貧困中掙紮時,會產生一種類似於看porn的快感。對這種心理我是真的不太理解。看見有人在垃圾滿地,汙水橫流的棚戶區裏生活,我是肯定不會感到快樂的。至於說對比他們的現狀,遊客們會更加珍惜眼下的幸福,更加感到自己的幸運,這倒是不假。不過憶苦思甜的故事我從小就聽,現如今聽得耳朵都出了繭子,所以就更不會把這樣的地方當成自己旅遊的目標了。
(以上消息來自搜狐。)
3。影片播出後,一個叫Tapeshwar Vishwakarma的人對製片方提出訴訟,控告電影對孟買貧民窟的刻畫充滿了惡意的誹謗和歪曲。這種行為嚴重侵害了住戶們的人權,所以製片方必須對此承擔法律責任。與此同時,有些社會活動家把當地居民組織起來進行示威遊行,抗議影片對窮苦人民的貶低和醜化。一月二十六日,憤怒的遊行群眾撕毀了大幅電影海報,並衝入電影院進行打砸搶活動。他們還聲稱,隻要有一天製片方不把dog這個詞從標題上拿下來,他們就一天不會停止戰鬥。
(以上消息來自Wiki)
你覺得他們很偏激嗎?我想起
4。主人公一家是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母親在宗教仇殺中慘死。以下是一些關於印度教派紛爭的資料,摘自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薑景奎的文章:
“在印度,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衝突由來已久。在印度獨立之前,雙方就發生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暴力衝突。印巴分治期間,雙方衝突的規模更是空前絕後,致使50多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淪為難民,財產損失無數。印度獨立後的前15至20年間,雙方矛盾有所緩和,雖然小的衝突仍時有發生,但大的衝突很少。70年代以後,特別是80年代中後期以來,雙方的矛盾有所加劇,發生了多次令人不安的衝突。1992年的廟寺之爭尤為令人震驚,3000多人死於非命,財產損失巨大。2002年上半年,衝突又有所升級,致使近1000人死亡,印度人民黨領導的聯合政府也因此一度瀕臨倒台。就目前情況看,這類衝突暫時還難以避免,還沒有徹底解決的辦法…
毫無疑問,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有很大的區別,前者是印度的本土宗教,它在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前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之久,已經滲透到了印度社會和印度本土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麵。實際上,印度教不僅是印度本土居民的宗教信仰,也是他們的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對印度人來說,伊斯蘭教是和印度教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宗教。在教義方麵,伊斯蘭教信仰惟一神真主安拉,奉《古蘭經》為聖典;反對各種偶像崇拜,認為任何形象都會損毀真主安拉至高無上的地位,無形才能保持真主的絕對性、至高性和至純性。印度教是以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為三大主神的多神教,教派眾多,以“吠陀”、“奧義書”、“兩大史詩”、“往世書”等為經典;認為隻有那些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具體形象的神才能與人建立起真正的情感;其信徒不僅信仰多神,而且大行偶像崇拜之道,不僅崇拜具體化的人形的神,連動物、植物和大神的陽物也是膜拜的對象。在倫理道德方麵,伊斯蘭教講究人人平等,提倡“穆斯林皆兄弟”的兄弟情誼。印度教擁有同樣持續了兩千多年的種姓製度,講究等級差別。在外在行為方麵,伊斯蘭教有一定的進攻性,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寶劍和《古蘭經》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印度教基本上是一個封閉性的宗教,講究平和穩定,講究業報輪回,講究非暴力,講究出世。在生活習俗方麵,宰牲獻祭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之一,宰牲節是其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所宰殺的畜牲有牛、羊和駱駝等;穆斯林不排斥豬肉以外的絕大多數肉食,牛肉是他們最歡迎的日常食物之一。相反,多數印度教徒崇尚素食,他們對牛特別優待,認為牛是聖物,是神靈,隻可崇拜,不可宰殺,更不能食其肉。在這樣大的信仰差別麵前,絕大多數印度教徒不可能毫無緣由地改宗伊斯蘭教,如果沒有武力強迫或統治者的政策性措施,伊斯蘭教在印度是不可能站穩腳跟的。因此,兩種宗教展開了長期的信仰之爭,具體表現在對信徒的爭奪方麵。”
總而言之:狹隘滋生仇恨,仇恨滋生毀滅,毀滅滋生貧窮,貧窮滋生邪惡。這,就是我對本片的體會了。
俺這輩子是當不了百萬富豪了,嗬嗬。
看不下去,是因為太悲慘了麽?
“印度在某種程度上很像中國”
--沒錯。不過印度的民主程度要更高一些。
看了,都很好。那副對聯能拋磚引玉,我很開心的說。
其實印度在某種程度上很像中國:)
“生在素食者的家庭裏,小孩子們從小就沒有接觸非素食的機會。”
--那倒是。不知道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朋友們吃肉的時候,會有什麽感覺。
貓貓呀,你就不要再自責了,大家都明白你的心。
這句話呢,也不是到哪裏都適用的,嗬嗬。
也許說“貪婪滋生邪惡”更加準確一些。貪婪和貧窮共存的時候,人往往會對他人作出可怕的事來。
對於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我跟你有類似的看法。在特別嚴峻的生活環境中,人們會對和自己患難與共的人產生特別強烈的感情。我覺得Latika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Jamal的精神寄托。對他來說,這個漂亮的女孩,代表了他未來生活中的溫情,美好和希望。
至於兄弟倆的個性差異,我覺得跟他們的家庭角色有關。有可能大哥從小就需要保護弟弟,所以在成為孤兒之後,他直麵現實和冷酷無情的一麵就表現的特別明顯。相比之下,弟弟還是有一些理想主義的。
看看就好了,一切盡在不言中,嗬嗬。
大家要引以為戒啊!阿貓多麽地語重心長。。。
嗬嗬。謝謝誇獎,我小打小鬧而已。
常來玩兒 :-)
你的總結真好!就是因為人性的閃光在黑暗的背景下格外的明亮,這部電影才這麽吸引人呢。
謝謝你的紅茶。當然,我更喜歡你的清蒸魚 :-)
有人說這是一部勵誌片,大概想表達的意思就是逆境中的人們“對生的渴望和生命的頑強”,還有主人公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對於這裏麵的孩子,包括Jamel的哥哥,我實在很難責怪他們。如果當大哥的不在殺掉那個惡棍之後,當機立斷的投靠黑社會老大,三個孩子的未來又會怎樣呢?
現在賞梅,過幾天就能看茶花了 :-)
東拚西湊了一下,你喜歡就好 :-)
我也覺得這是個問題。很多素食者的蛋白質來源是豆製品,可是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如果他們也吃奶酪,喝牛奶,也許會好一些。
那就去看吧,這片子亮點還是很多的。
另,警長怎麽換了這麽淑女的一個題圖?:-)
對“貧窮滋生邪惡”我有些不同看法,有時富裕中的“貪婪”也滋生邪惡,邪惡是人性黑暗一麵,好像和貧富關係不大。貧窮人中其實也能看到很多親情秩序的維係,不一定是滋生邪惡的土壤。比如一個相對封閉的原始部落,他們貧窮但不邪惡。:)
喜歡紅茶的深刻思考,這個電影獲獎更是一種社會現象,遠比電影本身對人啟發更大一些。:)
很多時候,偏激乃虛弱的表現,而憤怒的核心是自卑。--非常精辟!
zt
片裏的小毛病挺多的,有些西方人看世界的感覺。。不過,整體來說,是一部很用心拍的電影。當時,坐在電影院裏,最感慨的是兄弟倆的差別。同樣的經曆,成就完全不一樣的結局。性格命運,到底是誰在掌管?
pp, 關於男女主人公間的愛情,我的看法和你有些不同。對於這些沒有父母的孩子,生活裏點滴的溫情,都是那麽重要。那個女孩,對於小時候的Jamal, 就象姐妹或者母親。長大後,見麵再發酵,也挺自然的。。。:)))
看紅茶寫的又長見識了 :)) -zt
其它同學趕快去看電影吧. :)
這部電影雖然暴露了好多印度的貧窮落後的一麵,但自始至終穿插著美好的情感,母親對孩子的感情,兄弟之間的感情,男女之間的愛情,在貧窮甚至邪惡的生存環境中,尤其顯得美好。
謝謝紅茶的資料和背景介紹,辛苦了,紅茶一杯 :)
老史,讓我再躺會兒吧,大腿軟乎乎的.:)
剛剛看了這部片子, 和紅茶一樣,整體感覺不錯, 但對一些細節不太滿意.
對影片中描述的貧民窟惡劣的景象和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中困苦求存的人們的生活,是非常震撼的。理解了,很多的罪惡和扭曲的人格的形成其實是出於環境所就,迫於生存。
孩子們在種族仇殺,流離失所的情況下,為了活命,必需偷,食物,衣服。。。(而偷必定會成為慣性。。。)
從某種意義來講,也代表人們對生的渴望和生命的頑強。
對於主人公之間的愛情,反而覺得牽強。在幼年相處時友情,沒有經過青年的發酵就產生了如此深刻的愛情有些不解。
哈哈。 我是很不浪漫滴。 打PP :))
親耐的,老史被你壓麻了大腿,跑不動了,所以一時半時來不了了:)
跟俺賞梅去吧,別老躺著了,小心增肥:)
接著坐老史又扁又麻的大腿. 老史呢? :))
學習了。我的鄰居是一家印度人,純素食,所有的肉類包括雞鴨魚肉和雞蛋都不吃。說實話,我覺得對小孩子來說有點營養不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