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38)
2021 (73)
2024 (358)
上海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被很多中國人基於地域和族群“歧視”(我打了引號,說明這種歧視是另有含義)的一批人。
歧視到什麽程度呢,上海人到中國的很多地方,不能說自己是上海人,如果說了,就有可能冒被辱罵,甚至被打的風險(這個故事列在-2)。
上海人去其他地方,如果說話帶上海口音,商店賣貨的售貨員都不賣給他們。
經濟上,上海人一直被盤剝,上海的GDP和給中央繳納的稅款一直在中國遙遙領先,其他的很多大城市不及一個零頭。
為什麽呢,就是傳說中上海人驕傲,看不起外地人,有(地域,“種族”)優越感。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老鄧開放了廣州,但就是不願意開放上海,當時理論界有很多爭論,說長三角地區是工業基礎最好的,特別是工人隊伍是最頂尖的,如果開放,必定會起飛。
但老鄧還是卡了很長時間不開放上海,那個時候的上海,和其他地方相比,城市建設,經濟狀況和生活水準已經顯得有點落後了。
我第一次去上海是80年代中期,上海還沒有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
住了3個月,莫名其妙我就一下子喜歡上了上海。當年的上海,沒有我想象的時髦,沒有我想象的先進,沒有我想象的漂亮,但幾件小事情讓我喜歡。
記得當年上海街頭有婦女穿著一個有很多兜兜的圍裙賣織毛衣的針,各種型號的竹針,質量非常好,我小時候喜歡編製圍脖和帽子,一下子就喜歡得不得了,賣針的阿姨也非常誠實,我一下子買了好幾幅。
第二件事情是公車,記得其他城市的公車到站之後一窩蜂猛擠,車門吊著人,中間的擠上去又擠下來,鬼哭狼嚎,一片混亂。如果想要擠上去,必須有年輕精壯的男人掩護,他一把跳上去趴著車門,女伴在他的掩護下才得以擠上公車,否則即使到了車門,擠上去還會被擠下來,然後等下一輛,在公車等好幾輛才能上車的女孩子不在少數,都能擠哭,氣哭。
上海的公車沒有這種野蠻的擠車現象,大家自願分成慢車道,快車道,比較有秩序的上公車,這一點當年給我的感覺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第三是上海人對我這個“外地人”非常友好,無論是在商場買水果,還是逛街,他們都非常熱情有禮貌。
而且,我喜歡他們的小黃魚,小排,大排,還有清炒的草頭菜。
三個月快結束的時候,我看電視,當年有一個歌唱比賽,上海賽區的女孩子並不占優勢,既不是很漂亮,也不是很時髦,甚至有點土,有點胖。
我當時那個為她加油啊!仿佛自己成為了這個城市的一部分。
我後來的人生沒有加入上海文化圈,而是在中部,北京,上海後來也開放了,繁榮了。
我也漸漸地忘記了。
直到現在,我生活在美國的南方,和所謂的LILLY WHITE的人群在一起。
突然有一天我感受到,美國的地域政治版圖會不會有點像當年的中國。
上海人曾經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我今天把當年的上海人稱為“中國的盎格魯薩克孫人”。
因為這兩者在政治境遇上有相似之處,我的觀感也很相似。。。
不過今年看電視劇“繁花”,我為上海人高興,他們還是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經濟也得以騰飛,上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