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城古跡

(2009-04-25 10:34:09) 下一個
北京,處處都有文物古跡.網上閑逛找到不少我知之甚少的久負盛名的古跡,有些隻在電視劇聽到過.


      
孔廟------安定門內向南400米路東

       初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樂、嘉靖、萬曆,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因孔子被尊稱為聖人,明代以後享有同皇帝相等的待遇,故孔廟大門外東、西約十幾米處各立有一座下馬碑””,碑身分別用滿、漢、蒙、回、托忒、藏等六種文字刻寫官員人等到此下馬

  永樂十四年(1416年)丙申科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118座石碑上麵記載了各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以及清代大書法家張照的草書。

  

        國子監------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首都圖書館)

  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所在地。古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在漢代叫太學,晉代稱國學,唐代後稱國子監。初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作為國子監啟用。

  國子監所在的這條街以前叫成賢街,因孔廟和國子監得名,國子監街是俗稱。

  

  升平署戲樓------西長安街南長街南口路西。

  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構,稱南府,始於康熙年間。南府隸屬內務府,曾收羅民間藝人,教習年輕太監和藝人子弟以為宮廷應承演出。乾隆時,南府規模較前擴大,直到宣統三年(1911),曆時162年。升平署珍藏的劇本、檔案、戲衣、道具、劇照等,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升平署舊址包括今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校舍。升平署戲樓院是保存較好的一組建築物,建築麵積約200平方米,這座戲樓院是一組四合院,內有北向戲樓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軒。

  

       貢院------東城建國門大街路北,現貢院東、西街之間。

  明、清兩代的考場。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坐北朝南。院內有高大圍牆,大門五楹、七懸、三木匾,中為天井文運,東為明經取士,西為為國求賢,院內建有明遠樓,後為至公堂,考官閱卷的會經堂和十八房,以及56排九千多間考棚。明、清兩代規定,每隔三年要在此會試一次,會試共考三場,每場考三天,共考九天,考生吃、住都在考棚內解決,不得隨意進出。

  

  西四轉角街樓------西四工商銀行、西四新華書店。

  明代統治者在西四設有西帥府、燕山前衛(親兵衛)和西城兵馬司衙署,並將刑場布置在西四牌樓下,規定斬刑、淩遲(剮刑)分別在西、東側牌樓下執行。處決人犯由大興縣、宛平縣合署承辦。大興縣在西四東轉角街樓、宛平縣在西四西轉角街樓。犯人被處決後,大興縣領屍身投漏澤園,宛平縣領首級貯庫。明天順元年(1457)保衛北京有功的於謙即被複辟的明英宗殺害於西四。明末傑出軍事統帥熊廷弼遭宦官魏忠賢陷害被綁赴西四處斬。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因皇太極的反間計被處磔刑(肢裂)慘死在西四。

  

  大明門------天安門向南

  原來天安門往南有座磚石結構的大門,名曰大明門,清代又改為大清門,民國時期又更名為中華門。在今長安街外當時還有長安右門、長安左門,修紀念堂時均拆除。

        大明門最南端是正陽門,俗稱前門,現存城樓及箭樓,始建於明代,正統四年工畢各門製始完備,將麗正門改稱正陽門。清乾隆、道光年間曾兩度失火,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箭樓、城樓陸續被大火焚毀。現存的城樓是由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的,箭樓的兩側增添了西洋圖案花飾。

  正陽門為全城九門中最高大的。當年八國聯軍退出北京,正陽門樓已經被大火焚毀,為迎接老佛爺慈禧回京,內務府竟在原地搭建了巨大的紙城樓,成為當時一景。

    

  明清順天府大堂------東城鼓樓東大街內東公街

        明清兩代京師以及附近州縣定為順天府,所管轄地方有大興(交道口南)、宛平和22個近京州縣,主要掌管京府之政令、負有宣化和人,勸農問俗、均貢賦、節征徭、謹祭祀、閱實戶口、糾治豪猖、賑恤窮困、清錄罪囚的職責。

  要想找到遺址,得到現在教育學院院內,現存原順天府大堂。雖說其他建築都走了板兒了,但是大堂仍留著明清建築風格,不是一般建築可比的。

  

        北京現存明城牆------崇文門往東路北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1267年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部建築新城,當時城垣周長六十裏,設城門11座。解放以後,城牆全部拆除,僅留存了從崇文門到東南角樓約500米明代修建的城牆。

  明代城牆有典型的馬麵,俗稱凸垛。現在這些東西隻有西安或山西平遙還有,但沒法跟北京的比。

  北京城東南角樓------從建國門往南

  現如今滿北京能找到的城門樓子不過三處,一處在德勝門,一處在西便門,第三處就是全城東南角的角樓。

  樓沿城外緣轉角建起,平麵是曲尺形,樓內有20根金柱支撐梁架。另外,該地設有畫廊,定期展示各流派畫作。

    

  皇史宬------東城南池子大街

  明、清兩代皇家藏寶訓、實錄之處,又名表章庫,初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皇史宬大殿又名石室無梁殿,殿牆厚達6米,殿內放置152個鎏金銅皮樟木櫃,此外珍藏過明成祖時編輯的《永樂大典》,以及有關皇帝登基、立儲、殿試的試卷及大、小金榜的皇家檔案。

  

  明太醫院------紀念堂往東路口曆史博物館南側

        明太醫院在承年門(今天安門)南麵,千步廊以東,也就是東交民巷西口路北一帶。原太醫院占地麵積很大,有供奉神農和曆代皇帝的大殿。中國古代名醫李時珍曾在此行醫。

  

        清寶泉局------東四北大街錢糧胡同

        明、清兩代負責全國錢幣的鑄造和發行的衙門叫寶泉局。這裏曾是孔子第64代孫,時任明朝監鑄官的孔尚任在京辦公地,馳名中外的《桃花扇》即誕生在此。

  

        翰林院------東長安街路南公安部院內

  明代正統七年(1442年)建翰林院,清初將翰林院並入內三院,康熙年間定為正三品衙門,是國家重要的儲才機關。辛醜條約後,翰林院連同南邊毗鄰的淳親王府一並劃入英國使館,翰林院從此全部消失了,隻留下一座大臥碑。

  

        義和團第一個壇口遺址------東單南麵西裱褙胡同

  1899年第一個出現在市區的義和團的活動壇口。到這裏的人不知能否從看到的頭包黃巾、褲腳裹黃色布帶的義和團遺物,聯想到義和團的神拳意境。

  

  京師圖書館------東城安定門內方家胡同

  1909年由張之洞奏議開辦,1915年從西城廣化寺遷館到方家胡同。京師圖書館是在繼承了宋、元、明、清四代皇家部分藏書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1928年底圖書館遷至居仁堂後,該地改為蒙藏學校、五小學、十七小學,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任小學校長,現為方家胡同小學。京師圖書館石刻門額已拆下,保留在小學內。

  
    京師大學堂
------景山公園東沙灘後街人民教育出版社

  1898年,清朝京師大學成立。1911年改為北京大學(紅樓)。

  

  大清郵政總局------東城區崇文門大街路東小報房胡同西口

      從崇文門內大街進入這條胡同的西口,迎麵就是一排很不起眼兒的平房,很難想像,1905-1907這裏是大清郵政總局的所在地。1907年,郵政總局遷往東長安街,這裏便成了分局,當時胡同口還立著一個牌坊,上書大清郵政分局一排大字,看上去威風得很呢!郵局俗稱報房,小報房胡同由此得名。

  

糧倉(祿米倉)------東四十條西南角

  曆史上的糧倉一般分為義倉常平倉官倉三種。義倉是農民儲備餘糧,以備荒年自賑;常平倉則為官府貯糧;官倉就是供應王室文武百官的俸給軍隊糧餉的祿倉。

  清代實行南糧北調,南方的糧食經由明永樂曆時九年疏浚了的南起杭州、北抵通州的運河航道,再運到朝陽門(齊化門)內沿牆而建的倉廒內。

  糧倉由巨大的城磚砌成,高7-8米。牆體厚重,上下通風,聽說多少年來倉內從沒見過蟲鳥出入。

  

  炮局------雍和宮南側往東,

        原為清朝存放軍器及廢炮的場所。從雍和宮南側往東,七拐八彎地就能找著,民間也叫八道彎。現為公安分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