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朵拉的盒子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正文

D300性能指標

(2008-10-28 07:17:20) 下一個

D300的詳細技術指標網上很多,這裏就不再重複。尼康公司聲稱這是目前DX的旗艦,從指標來看確實如此,與旗艦機D3一起推出的MultiCAM 3500自動對焦係統也同時被D300使用,這在尼康曆史上還是第一次,而快門準確度保證也達到了15萬次,與過去的專業旗艦機一樣。

1)DX

與D300一起推出的D3為尼康第一款全幅相機,DX還有市場嗎?從競爭對手Canon的產品線來看非全幅在未來不短的將來還會繼續占領中低端市場,畢竟非全幅的成本有明顯的優勢。D300的價格隻有D3的三分之一,這個價格差別即使對專業用戶也是有很大影響。

我們甚至可以預想未來一些D3用戶也會同時擁有一台D300作為備用機。

尼康這次公布D3和D300已經說的很清楚,未來的專業相機會使用FX(全幅)而非專業相機使用DX。而很多尼康用戶預料到的全幅相機兼容DX鏡頭功能也在D3上成功實現,尼康用戶要關心的是未來是否還應該在DX專業鏡頭上麵投資。對此我個人立場很清楚,我手頭上的DX鏡頭已經減少了一個,S10-20已經和D200送兒子了。

2)感光器

有關D300感光器的官方資料不太多,大家最關心的恐怕就是它的出身。

這次公布D3和D300時尼康提到了LBCAST,在提及D3和D300感光器研發時有一張圖片裏麵出現過LBCAST,可惜我暫時找不到這張圖片。也是在這張圖片裏麵有這麽一句:“自社の新開発CMOSセンサー”,中文意思就是“本公司的新開發CMOS傳感器”。而同一張圖片裏麵D300感光器隻用了“ 新開發的DX感光器”文字。

根據過去尼康專業相機感光器不與其他廠家共用而中低檔相機使用市場公開供應產品,我們可以斷定D300的感光器就是索尼剛推出的IMX021或者其相關產品,而索尼已經上市的A-700數碼單反相機的感光器技術指標與IMX021完全相同,我們可以從A-700的表現看到D300的一些影子。

至於D300在圖像質量(IQ-Image Quality)方麵是否與A-700完全一樣或者有所超越,按照過去尼康的D80與索尼的A-100差別D300應該與A-700有些不同,比如圖像處理算法顯然是各自的技術,而低通濾鏡也不相同。A-700目前被批評的成像過軟應該是低通濾鏡強度太高的緣故,與當年尼康的D200一樣。希望D300上市時尼康會使用比A-700稍微弱一些的低通濾鏡。

索尼的A-700在高感光度表現比原來的A-100有明顯進步,這應該歸功與感光器的行列平行降噪技術,至於在D3上麵使用的無縫微聚鏡技術是否被應用到這個感光器還不清楚。

3)AF(自動對焦)係統

從F4開始尼康每一代專業相機都使用了新的AF係統,F4沿用了AM200但有所改進,F5是Multi-CAM1300,F6是Multi- CAM2000。而數碼專業相機也一樣:D1係列沿用Multi-CAM1300,D2係列采用Multi-CAM2000,D3顯然沒有例外,使用了 Multi-CAM3500。

熟悉尼康自動對焦係統的都知道,那些對焦係統的數字代表了對焦係統裏麵CCD傳感器的像素。沒錯,AF係統裏麵的傳感器是CCD,有關AF係統原理請參考老西的AF係統:透鏡分離相位檢測原理以及相關文章。



AM-200

早期的AF係統隻有兩條線性CCD,這個係統從第一代AF相機一直沿用到F5,提供單對焦區域。後來的版本增加的寬區和點對焦的差別,其實就是選擇傳感器的部分像素對焦而已。真正的對對焦區域要從F5 Multi-CAM 1300開始,這也是網上資料比較多一個係統,包括具體對焦區域分布和弱光強光傳感器的區別。



Multi-CAM 1300對焦區域(窄條對強光感應、寬條對弱光感應)



Multi-CAM 1300對焦區域分布

因為對焦區域增加了,從F5的Multi-CAM開始也增加了一個動態對焦區域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相機會掃描所有對焦區域而選擇合焦的那個。而後來F80 上麵推出的Multi-CAM 900又增加了一個最近距離動態對焦區域選擇模式,就是從裏相機最近的那個對焦區域進行自動對焦。

從下麵這個表可以看到,Multi-CAM 1300後的AF係統基本都是中間一個十字型對焦區域而旁邊或者上下的全是一字型。多十字型對焦區域要到D2/F6的Multi-CAM 2000才出現。


Multi-CAM 2000

在這個係統裏麵共有9個十字對焦區域,最旁邊的兩個是一字型。很顯然十字型對焦係統要比一字型敏感,當年我使用D2H拍攝時裝秀時使用最邊上的對焦區域拍攝從遠方走出來的模特額頭就時常會合不上焦,改用十字就沒有問題。

D2H雖然有一些缺點如暗部噪音和紅外汙染,但它的對焦係統表現之優秀至今我還懷念,甚至還有廉價收購一台二手的想法。

這個想法其實多少跟後來Multi-CAM 2000的簡化版Multi-CAM 1000有關係,在D200上推出的這個係統對焦區域與Multi-CAM 2000一樣也是11個,但十字型對焦區域嚴重縮水到一個,其他10個全部是一字型。



在光線條件好拍攝靜態或者運動速度比較慢的物體時Multi-CAM 1000足以應付,但到了條件苛刻時如時裝秀D200的AF係統就有所欠缺,這個也是我在拍攝時裝秀時發現,可以算D200的一個雞肋。

扯了那麽多曆史的原因讓我們回到D3和D300的Multi-CAM 3500係統。這個係統的對焦區域數量大爆炸,從以前的11個增加到51個,比Canon多年不變的45個多了6個,似乎要開始新一論的AF係統競賽。

大家都已經注意到Multi-CAM 3500裏麵的15個十字型對焦區域全部集中在中間。如果我們關注一下Multi-CAM 2000就會發現其實這個係統由三個模塊組成,很顯然3500也一樣也是三個模塊。因此我推斷所有的十字對焦區域都是在中間模塊。

為何尼康把十字型對焦區域全部集中在中間呢?我實在不理解,以我拍攝時裝秀的經驗相機用豎立構圖時最需要的就是畫麵頂部的對焦區域。前麵我提到即使用 D2H最邊上的一字型對焦區域我也遇到對焦猶豫的情形,但至少我可以用裏麵一點的十字對焦區域。現在D3的十字對焦區域完全集中在畫麵中央,旁邊那些一字型對焦區域是否足夠靈敏來滿足要求呢?這有待於實際使用才能驗證。

從這個官方的演示圖來看動態對焦有三個模式:9對焦點(中央9個十字對焦點),21對焦點(中央15個十字對焦點加旁邊各3個一字對焦點),51對焦點(全部)。主體都是在中央,顯然是為體育攝影設計。

與Multi-CAM 2000和1000相比,Multi-CAM 3500減少了群(組)動態對焦功能,從機身後背看就是這個對焦區域選擇開關從原來的4個選擇變成3個選擇。

雖然不經常用,這個組動態自動對焦模式還是比較懷念的。

在機身後背的對焦區域選擇開關選擇了動態對焦以後,進入後背LCD菜單的CSM a3裏麵還有多個選擇,除了前麵提到的9、21、51對焦點選擇以為,還有一個所謂的“3D-tracking”(3D跟蹤)。在解釋這個功能之前還要學習尼康的另外一個新名詞:Scene Recognition System(場景識別係統)。

仔細研究其實就是尼康把原來的1005像素的CCD擴充。從F5開始使用的這個1005像素CCD過去一直都用在自動測光,而且由於具有色彩信息這個測光係統比傳統色盲的測光係統更加準確,可以大大減少用戶測光手動補償。有關這個彩色測光係統可以參考洋仙的NIKON F5/F100/F90X的軟件介紹

從這個圖可以看到場景識別係統就是把1005像素CCD獲取的信息不僅提供給AE(自動測光)係統而且還提供給AF(自動對焦)係統和AWB(自動白平衡)係統。

當應用到3D跟蹤係統時51個對焦點與1005像素CCD提供的色彩信息結合起來,讓對焦係統更加容易把主體和背景區別開來。如果這個係統確實有效,也許可以補償我懷念的組動態對焦功能,因為使用那個功能的用戶主要目的是讓相機更加準確地跟蹤主體目標。

上麵這個示意圖似乎在暗示一個類似於小DC上的臉部辨認係統的簡化版,因為按照過去的最近距離動態自動對焦功能對焦點會選擇在手持的花束上而不是臉部。這個3D跟蹤係統是否真的這麽厲害還有待實際測試。

4) 機身

D300的連拍指標為每秒6張,但如果使用14位文件是這個連拍速度下降到每秒2.5張。什麽原因一直沒有官方答複,我的猜測為:

1)D300的圖像處理器與D3不同(慢些);

2)D300的CMOS信號輸出隻有12位,使用14位圖像處理還要經過額外轉換;

3)廠家故意把D300的14位處理速度減慢以拉開與頂級機距離。

5)手柄、電池

D300的手柄和以前D100、D200等手柄不同,這個MB-D10不僅提供了額外電池的功能,還可以提高連拍速度到每秒8張。但這個每秒8張是有條件的,隻能與EN-EL4或者EN-EL4a配合才能有這個速度。EN-EL4(a)是專業相機D2係列和D3上的電池,電壓為11.1伏。而D300原配電池EN-EL3a或者EN-EL3的電壓隻有7.4V伏。也許提高連拍速度需要更高的電壓才能驅動反光板馬達,看來連拍速度不僅是手柄而且也是電池的功勞。

MB-D10除了可以容納EN-EL4/EL4a和EN-EL3/EN-EL3a以外還可以安裝八節5號電池,使用這些電池是否也可以提供連拍速度還無法確認。八節充電池的電壓應該有9.6V, 估計也能提高連拍速度。

6)其他

拿到D300一個多星期,總共隻拍了兩次,不過加起來有上千張片子,其中一次1000多張是一次百名模特表演大賽,照片還在整理中。

本來還準備今天有一次專門的AF測試活動,臨時取消了,等回北京去動物園拍飛鳥再測試。

因此現在來發表正式感想還有點早,隻能簡單總結一下目前的體會。

因為我曾經用D200一年多,把D300與D200做對比應該比較合適。簡單地說,D300全麵超過D200,無論是操控、性能還是畫質。唯一不太爽恐怕是目前的價格,今天在深圳一家新開器材店看見他們居然標出14800的價格,也許是這家店的原因,他們也給D3標出39500的價格。

從畫質來說D300比較細膩,白平衡也更加準確,成像風格也許更加靠近Canon而被一些Nikon老用戶批評,我認為這些都可以在Picture Control裏麵設定。

提起Picture Control(優化校準),這顯然是Nikon在它的DSLR曆史中的一次重大轉變,我們再也不用操心什麽色彩模式I、IIa、II、III、IIIa 等尼康給我們設定好的選擇。總共有5個參數可以調整:銳利化、對比度、亮度、飽和度、色相,然後可分別存進9個用戶設定,加上廠家提供的4個設定,還有從電腦導入的設定,我都沒來得及數總共有多少個設定可以使用,反正足夠我用了。

另外一個亮點就是AF微調。自從我用D200後我也加入了跑焦俱樂部,我的D200送去尼康調整了三次,還是與AF-S VR 200/2配合時有輕微跑後。拿到D300後我簡單做了一些測試,發現配合200/2也有跑後,而且連AF-S VR 70-200/2.8G也有。簡單地在D300用AF微調功能調整後拍出來的結果讓我重新找到對小胖子的喜愛,這些AF微調可以存進12個位置,相機可以判別鏡頭而自動選取,當然如果你有兩支相同型號的鏡頭而它們跑焦程度不同就比較麻煩,相信這是非常極端的特例。

值得一提的是Picture Control應該是模仿Canon的Picture Style,不過用戶選擇更加多一些。AF微調也是Canon首先在1D Mk III推出,Nikon很快就跟上,這值得讚揚,我現在完全不用擔心跑焦了。

有泡菜提到D300對焦比D200慢,因為手頭上沒有D200因此無法直接量性比較,直覺並沒有差別。而且使用邊緣非十字對焦區域我感覺D300更加堅決,幾乎沒有什麽猶豫。

一個用戶手冊上沒有提及而且也不容易發現的功能是群對焦區域可以移動,我在主貼裏麵曾經對此有所擔心:

引用:
與Multi-CAM 2000和1000相比,Multi-CAM 3500減少了群(組)動態對焦功能

實際上D300有群動態對焦功能,但表現模式不同。首先用戶必須選擇使用9還是21個對焦區域的群(CSM a3),然後這個群可以用後背的多方向撥盤移動。最好的顯示方法是按下後背LCD信息顯示(info/?/鑰匙按鈕),然後用撥盤移動,這樣可以看到整個群的移動。但機頂LCD隻顯示9/21/51對焦區域在中央位置。

3D跟蹤對焦也有點意思,不過我在有限的拍攝場合裏沒有發現有多少用途,還需要更多實踐。提到這麽複雜的對焦功能選擇,要靠進入後背菜單選擇顯然不方便。 D300除了讓我們設定FUNC按鈕以外,還把景深預顯按鈕也變成可設定,選擇如同FUNC按鈕。我目前把DOF(景深預顯)按鈕設定為選擇AF群模式,按下這個按鈕後撥動主指令盤就可以在9/21/51/51 3D動態對焦區域之間選擇,太方便了!

今天下午花了40元買了一根HDMI線和一個HDMI-DVI轉接口,這樣家裏的LCD顯示器就可以直接連接到相機上顯示,不過平板電視的直接顯示還沒弄出來,也許是那台平板電視比較老的緣故,明天繼續弄。

到目前為止對D300的遺憾就是連拍速度,更準確地說是連拍緩存速度。我用RiData 150X 8GB卡連拍時,隻能在Jpeg Fine Medium時才沒有限製,Jpeg Fine Large在拍滿緩存(52張)後要等數秒鍾後才能繼續拍攝。因為手頭沒有更高速度的卡,目前還不清楚是卡還是機器的瓶頸。

另外從以前機器遺留下來的連拍張數100張的限製還存在,即使在D3上麵也是,這個限製顯然不合理。

電池的巡航能力好像比D200有明顯改進,我曾經拍了1000多張而且中間還有很多後背LCD瀏覽都沒耗盡一塊電池。

Active D-Lighting似乎有用途,但副作用就是把暗部噪點提升。

高感光度表現其他用戶已經比較過多次,對我個人來說D300應該比D200改進了一檔,ISO 1600完全可以用,ISO 2000是我的上限,ISO 3200需要準確曝光和縮小圖片尺寸。

先寫這麽多,有更多使用體會再繼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潘朵拉 回複 悄悄話 是收藏的。我也是菜鳥一個。
希望以後能用它拍出好片片:)
ytwadk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我也有台D300 外加Nikon 17-35 mm 鏡頭.用這個拍夜景就能顯示出其獨特的性能。我很喜歡用它拍夜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