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董存瑞血跡的背後——兩次隆化戰鬥始末
(2008-11-23 20:18:01)
下一個
隆化,位於今天河北省北部、遼寧省的西部。在解放戰爭時期,這裏屬於熱河省,是熱河首府承德北部的重要屏障。承德以清帝避暑山莊聞名於世,清代皇家圍獵場在承德北的圍場,從承德出發至圍場,必經隆化。這條道路也是從平北地區通向東北乃至察哈爾的重要通道,有遼西第二走廊之稱。因為地理位置重要,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成為國共兩軍爭奪的一個重要城鎮。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原來活躍在冀熱遼地區的八路軍解放了承德及其附近地區,此地成為陝甘寧通向東北的重要中轉站,許多八路軍部隊經張家口進入熱河,然後進入東北。不久國軍北上,國軍第十三軍一路挺進,先後占領了承德、隆化和圍場,並與活動於這一地區的八路軍部隊交戰。戰爭進行了一年多,雙方各有得失。國軍占領了熱河大部分地區。
一九四七年上半年,中共中央下達命令,組建了冀察熱遼中央分局,統一負責指揮此地區的黨政工作,同時原隸屬晉察冀中央局的熱遼軍區歸屬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統轄。四月,冀察熱遼中央分局在林西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會議上決定在熱遼地區發動夏季攻勢。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也建議冀察熱遼軍區將下屬部隊集中起來,開展大部隊作戰,以牽製國軍第十三軍和九十三軍,不讓其東調,配合東北民主聯軍的夏季攻勢。因此,冀察熱遼軍區成立了以程子華為首的前方作戰指揮部,集中了冀察熱遼軍區第五、十三、十六、十七、十八旅和騎兵旅,開始發動夏季攻勢。五月上旬,散布在冀察熱遼各地正在開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各部隊開始向熱河西部集中。前線指揮部決定首先圍殲在圍場被孤立起來的國軍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團第三營和當地保安隊。到五月十五日,冀察熱遼軍區第十三旅激戰一天後成功殲滅了圍場國軍守軍。在勝利鼓舞下,前方指揮部決定擴大戰果去奪取隆化,這個任務交給了冀察熱遼第十七旅。
第十七旅編製:
旅長:周仁傑、政委:謝鏜忠、副師長:吳瑞山、參謀長:宋映真、政治部主任:李直
第四十九團團長:王星、政委:李濟宗
第五十團團長:王建國、政委:劉雪初
十七旅的前身是八路軍的老部隊。第四十九團的前身是陝甘寧教導二旅的第一團第一營,此前這個團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第一營,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光榮曆史可以一直追尋到井岡山鬥爭時期;第五十團的曆史雖然比第四十九團短,但同樣是一個戰功赫赫的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抗戰時期冀中第十八團。本來十七旅還有一個第五十一團,這個團是剛從地方民兵改編成的部隊,此時隻存在在十七旅的編製上,並未參加第一次隆化戰鬥。
十七旅接到冀察熱遼軍區攻打隆化的命令後,從軍區前方指揮部轉來的情報中得知,在隆化隻有國軍一個加強營和當地保安隊。既然幾天前第十三旅能在圍場圍殲一個營,那麽十七旅作為冀察熱遼的頭等作戰主力部隊,自然也能完成這個任務。但是十七旅得到的情報並不準確。在隆化,國軍並非隻有一個營,而是有兩個營和一個團指揮部。
一九四六年初國軍以三個軍進入熱河,同年八月二十六日占領承德,三十一日占領隆化。在第一次隆化戰鬥前夕,國軍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團團部帶領下屬兩個營駐守隆化(另一個營在十團副團長帶領下駐守圍場,此時已經被冀察熱遼十三旅圍殲),以屏障承德北部。隆化依山傍水,城西苔山為全城製高點,伊遜河自城西和苔山之間流過;城北、東為山地和丘陵;城南為開闊地;城內無高大建築物,多為磚瓦土坯平房。隆化中學位於隆化城西北,西臨苔山,東靠伊遜河,三麵為開闊地。國軍第四師十團以一個營駐守隆化中學,其餘大部分部隊駐守苔山,城內則為當地保安隊駐守。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九日黃昏時分,冀察熱遼十七旅占領了隆化東南、東北的進攻出發陣地。二十日零點,部隊開始進攻,四十九團迅速占領了東山和城東南守軍前沿陣地,戰至黎明,部隊打垮了國軍保安隊,突入隆化城內,在隨後半天的白晝戰鬥中又奪取了一半城區。
白晝的戰鬥十分艱難,駐守隆化的國軍第四師十團兩個營在夜晚戰鬥打響時,團部即按照預定戰鬥方案分兵駐守隆化中學和苔山主陣地,其中隆化中學駐守一個營的兵力,團部和另一個營配屬團屬迫擊炮連防守苔山主陣地。這兩處防禦要點可以相互配合,苔山國軍炮火可支援隆化中學之堅守;而隆化中學堅固預設防禦工事中的火力則可以阻止地方攻擊苔山主陣地。但是十七旅進攻隆化之前,並不知曉這一情況,仍然將隆化城區作為了首要的攻擊目標。在白天戰鬥中,城區內的部隊遭到苔山國軍炮火的覆蓋殺傷,戰鬥頗為艱難,以致於部隊不敢從城區道路對守軍發起攻擊,隻能進入當地居民房舍中鑽牆打洞,甚至在居民院內挖戰壕。進攻陷入僵局。
十七旅通過俘虜口供很快摸清了事實。此時進攻部隊才明白,欲占領隆化必先占領苔山。但是要奪取山勢陡峭的苔山,困難很大,十七旅配屬的炮兵營隻有幾門日式山炮和平射炮,炮彈僅有三十六發,且在進攻城區的時候已經消耗了十多發,這時候進攻苔山,顯然困難很大。況且進攻苔山陣地,還要徒涉伊遜河,敵前徒涉的後果是什麽,想必每個指揮員心中都很清楚。
十七旅把情況上報給前指,但是前指一時也沒有更多的辦法。二十一日夜,十七旅幾乎占領了全部隆化城區。二十二日上午,十六旅的一個團(四十七團)奉命前來援助十七旅。當天夜晚,十七旅再次發動總攻,三個團同時出擊,不過收效不大,部隊在突擊中遭到守軍炮火殺傷,減員很多,致使十七旅在二十三日一天都無法再組織起像樣的進攻,還不得不再次向前指求助,要求把整個預備隊十六旅都調來參戰。
二十三日,冀察熱遼軍區前指的參謀長黃誌勇趕來察看,最後決定把十六旅的剩下兩個團調來從苔山西側進攻,與十七旅南北夾擊,最後解決苔山守敵。
二十四日淩晨,十七旅第三次總攻,這次進攻十七旅進攻部隊遭到隆化中學和苔山守軍兩麵火力夾擊,傷亡很大,而苔山西麵的十六旅又未準時發起進攻,因而戰鬥再次失利。戰後十七旅旅長周仁傑總結道:“對堅固的設防陣地,沒有攻堡之充分準備和統一指揮,沒有足夠的火炮和炸藥,是難於壓製敵炮火和摧毀碉堡工事的。”
二十四日雙方對峙,前指副指揮黃永勝也趕來觀察,不過黃永勝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就離開了。當晚,程子華召集各旅指揮員開會,征求大家的意見,最後決定再調第五旅的十三團參戰,由黃永勝親自指揮攻擊。
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解放軍連續發動了第四、第五次進攻,十六旅對苔山南半部攻擊;十七旅從城區進攻,五旅十三團從城北進攻隆化中學,戰鬥十分激烈。苔山守軍以各種火炮連續炮擊,造成進攻的解放軍傷亡慘重。五旅十三團第一連在二十六日夜晚曾借夜色一度攻進隆化中學內,因為後續部隊不能及時跟進,突破口被守軍封鎖,突入校內的部隊除一部分撤出來外,其餘人員在二十七日白天彈盡糧絕,全部陣亡。
連續數天的戰鬥,解放軍部隊傷亡極大,僅十七旅戰鬥減員就達一千二百多人,周仁傑回憶說:“以輪戰方式逐次增加兵力,部隊傷亡人數與日俱增……部隊傷了元氣,損失很大。”
二十九日夜,解放軍發動了最後一次攻擊,這次進攻再次沒有結果。此時赤峰國軍二十一師準備南撤,冀察熱遼軍區前指令各旅撤除隆化之圍,趕往赤峰截擊赤峰南下國軍,隆化第一次戰鬥遂告結束。
這次戰鬥,據周仁傑回憶,“斃傷敵人五百餘人,俘敵二百餘人”。但由於戰前“偵察了解不夠,沒有攻堅的具體準備,又缺少統一的組織指揮,缺乏火炮彈藥等,抑製造成攻城未克,打援未成,未能實現攻城打援的預定作戰企圖,而且傷亡人數達二千五百餘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此為第一次隆化戰鬥,解放軍失誤有三:戰前偵察不力,在沒有偵察清楚隆化守軍兵力和部署之前倉促發起進攻,此為失誤一,其二、各部隊添油式投入戰鬥,沒能集中兵力,而是分批分次投入;其三,部隊間協同能力太差,十六旅全部調來後,本來與十七旅約定同時在苔山東西兩側同時發起進攻,最後十六旅沒能及時趕到,造成隻有十七旅獨自進攻,此損失實在不應該。
第一次隆化戰鬥後,守軍十三軍四師十團因傷亡慘重調離隆化,接替其防務的是十三軍八十九師二六五團的團部和兩個營。十三軍,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九年的軍閥混戰期間,當時國民革命軍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員為主,組建了幾個團,這些部隊在張治中的帶領下投入到中原大戰中,為南京政府的鞏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這些部隊曆經演變,成為抗戰時期駐守河南的第十三軍。此時十三軍的軍長為石覺,駐守隆化的十三軍八十九師二六五團也並非十三軍的基幹部隊,在半年前,十三軍八十九師增援遼西,曾被東北民主聯軍擊潰,這時的八十九師是經受上次打擊後重新增補的新部隊,戰鬥力遠不如十三軍主力部隊第四師。
一九四八年三月,東北野戰軍在朝陽編成了第十一縱隊,東野十一縱縱隊直屬隊是原冀察熱遼軍區直屬機關和熱遼軍區部分部隊抽調組成的。該縱隊下轄三個師:
第11縱隊司令員:賀晉年、政委:陳仁麒
第31師師長:歐致富、政委:謝鏜忠
第32師師長:李光輝
第33師師長:周仁傑(十一縱副司令員兼任)
十一縱司令員賀晉年是原東野七縱司令員,賀晉年指揮作戰聲名顯赫並非在野戰中,而是於三江地區剿滅謝文忠、李華堂等中央胡子出名。十一縱的主力部隊是第三十一師,三十一師的前身為冀察熱遼獨立一師,也就是一九四七年五月第一次隆化戰鬥中的第十七旅,三十二師為原冀察熱遼獨立二師,前身是活動於平北地區的地方基幹部隊,三十三師是冀察熱遼獨立三師,前身是熱遼軍區獨立第5旅及地方基幹部隊合編而成。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六日,十一縱進逼承德,取得象鼻子山戰鬥勝利後,在冀察熱遼炮兵旅配合下於十八日包圍隆化。冀察熱遼炮兵旅有山炮二十一門,榴彈炮七門。為了配合十一縱圍攻隆化,冀察熱遼獨立第六師奉命阻擊承德來援的國軍。
隆化守敵是八十九師二六五團(缺第三營)及師工兵一個連,有部分炮兵,配備戰防炮三門,約二千多人。分布在苔山和隆化城內。城西的苔山為防禦重點二六五團團長湯池帶領團部、第三營、戰防炮連(戰防炮四門)和迫擊炮連駐守苔山主陣地;第二營駐守隆化中學,是隆化城內核心據點;工兵連和保安團在隆化城區東南碉堡群,為一線防守兵力。隆化城北構築有四十多個半永久碉堡,周圍密布鹿砦、鐵絲網、地雷、陷阱、梅花樁、外壕。
十一縱的戰鬥企圖是:以三十一師配屬軍區炮兵旅,奪取苔山;以三十三師一部配屬三十二師炮兵營(山炮四門),從城東突破,然後協同三十二師圍殲隆化中學的守敵。三十二師留兩個團為縱隊預備隊,餘部佯攻第外圍工事,迅速圍殲隆化中學守敵。
二十四日準備工作完成,二十五日一點,部隊進入陣地,四點二十分,炮火準備三十分鍾,五點部隊開始進攻。在苔山的三十一師吸取了第一次隆化戰鬥的教訓,前鋒尖刀兩個連在進攻前乘夜色悄悄攀上苔山北坡的峭壁潛伏下來,炮火準備完畢後突然發起進攻,迅速肅清敵碉堡,總攻發起後三十五分鍾控製了苔山製高點,守敵在團長湯池帶領下被壓縮在苔山南端的幾個碉堡內。
但攻擊城區的部隊出現了紕漏。在炮火準備時期,炮火摧毀了守軍的前沿部分工事,在炮火還在進行中,三十三師九十八團第一營竟然擅自發起衝擊,結果遭到自己炮火的誤傷。緊急情況下,二十二師指揮所被迫改變原定計劃,急忙命令炮兵延伸射擊。這時九十八團一營第一連已經連續進行了兩次爆破,破壞了鐵絲網。在繼續爆破外壕的時候,守軍開始火力封鎖,爆破手犧牲,連隊遭到重大傷亡,曆盡千辛萬苦才炸開一個缺口,尖刀連此時隻剩下不到四十人,依然迅猛發起進攻,迅速突入城區,在該營第二梯隊配合下開始了巷戰。
最麻煩的是三十二師方向。三十二師從隆化東北開始進攻,這裏是守軍防禦工事最稠密的地區,而恰恰是這個地區,竟然沒有任何炮火支援,突擊部隊隻能靠人工爆破摧毀守軍工事。在其他地區炮火準備期間,三十二師九十六團經過二十分鍾爆破,炸毀碉堡三座。總攻開始後,殘存的守軍碉堡密集的火力封鎖了部隊進攻道路。盡管該師九十四團從三十三師突破口迂回到敵人側翼支援,也沒能完全清除所有的守軍工事。這些殘餘碉堡又處於炮火射程之外。到中午,十一縱縱指被迫下令暫停攻擊。
下午三點,十一縱經過三個小時的準備,再次對隆化守軍發動猛烈攻勢。實際上這時候守軍隻剩下兩個據點,一個是團指揮所,在苔山南端;另一個在隆化中學。苔山南端的守軍再次頂住了十一縱三十一師兩個團的進攻。
三十二師的攻擊目標隆化中學最棘手。中學東側緊靠護城河,北側還有一條旱溝。旱溝上有一座橋,就是那個著名的橋型暗堡了。這個暗堡嚴密封鎖著學校東側的護城河和北側的旱溝。三十二師九十六團六連六班在逼近這個暗堡時,遭到守軍一個班的兵力數次反衝鋒,雙方激戰不已。
在六班與暗堡守軍激戰的同時,三十二師九十四團從學校的東南角突入校內,但也被校內守軍的核心工事火力擋住。戰鬥打成了消耗戰。情急之中,三十二師師部緊急命令九十六團二營六連,必須在下午三點三十分摧毀這個橋型暗堡,並從隆化中學東北角攻入學校解決守軍。命令下達後,六班班長董存瑞非常焦急,他對全班進行簡短布置後,親自拿起炸藥包衝向暗堡,用自己的生命掃除了這個障礙。暗堡炸毀後,九十六團部隊突入學校,與九十四團會師,將守軍全部殲滅。
苔山方麵的守軍一直堅持到入夜,在白天的戰鬥中,三十一師主力團九十一團(原十七旅四十九團)在三十一師副師長兼九十一團團長李榮順的指揮下奪取了苔山主峰,按原先的計劃,後續部隊九十二團應沿苔山西坡進攻苔山南山。但是蝟集在南山的守軍以密集火力封鎖西坡,九十二團突擊部隊被壓製在山脊上動彈不得。就在隆化中學戰鬥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也就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前後,李榮順為支援九十二團進攻,指揮九十一團兩個連從苔山主峰向南山發起進攻,經過激戰奪取了守軍碉堡群中的一個。李榮順與九十一團副團長王星隨即帶領指揮人員抵達,正當李榮順通過電話向三十一師師長歐致富報告敵情和戰場情況的時候,對麵守軍機槍射來子彈,穿過碉堡觀察口擊中李榮順頭部,遂當場陣亡。憤怒的三十一師集中炮火猛轟南山,但激戰數小時仍未太大建樹。入夜時分,隆化守軍被三十二師全部殲滅,南山守軍見大勢已去遂試圖向南突圍,遭三十三師九十九團部隊阻擊後,隻有二十多人(包括團長湯池,但根據十三軍八十九師副師長的回憶,湯池在此戰中陣亡)逃出。至此,隆化戰鬥全部結束。
這次戰鬥解放軍傷亡很嚴重,不但出現了一個董存瑞,還犧牲了一個三十一師副師長李榮順。此外苔山守軍之頑強也頗令人吃驚,在三十二師進攻隆化中學的時候,其他部隊忙著收繳國軍的空投物資,正在這時,突然苔山南側的守軍突然開炮,九十四團四連連長高興貴以下三十多名戰士當場犧牲,苔山守軍之頑固可見一斑。
隆化戰鬥之所以打的辛苦,竊以為主要有幾個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十一縱的戰術協作欠火候。盡管部隊士氣高昂,但對步炮協同作戰明顯缺乏必要的默契,甚至有火力準備未結束尖刀連就衝鋒的教訓。其次,炮兵戰鬥技能有待提高。二次隆化戰鬥,冀察熱遼軍區炮兵旅參戰,應該說炮兵火力較強,炮彈也應該比第一次隆化戰鬥要多(第一次隆化戰鬥隻有三十六發炮彈),首發射擊精度也尚可(首發命中苔山頂峰塔狀碉堡),但是炮火指揮的偵察和調度欠佳。苔山守軍的四門戰防炮隱蔽在苔山山腰,竟然能躲過十一縱的火力準備,這是最大的遺漏,這個遺漏直接造成了攻擊城區的三十三師一個連的傷亡,教訓十分深刻;另外在隆化中學戰鬥準備階段,為什麽不支援三十二師幾門火炮以配合其突擊?因而讓董存瑞去舍身炸碉堡!是炮彈短缺?還是火炮不能及時移位?這裏存疑。
再次是解放軍戰鬥總結不完善。第一次隆化戰鬥與第二次隆化戰鬥如同雙胞胎,一模一樣!第一次戰鬥時,也是在隆化中學和苔山被守軍頑強阻擊,戰鬥打成膠著狀態——苔山堅守,同時能火力側擊掩護隆化中學。第二次戰鬥的戰局同樣。那麽為什麽十一縱在進行第二次戰鬥時,不吸取第一次傷亡二千五百人且不能占領隆化的教訓呢?看看十一縱當時的戰鬥布置吧。守軍的堅固陣地明顯在隆化中學和苔山。對於苔山,十一縱指派了戰鬥力最強的三十一師配屬炮兵旅進攻,這是正確的。對於隆化城區,配屬了部分炮兵和三十三師,外加三十二師一個團。按道理來說,揀軟柿子捏,這樣配屬也屬合理。不過大嘴以為一個三十三師就足以完成任務,為什麽還要調三十二師的九十五團去支援呢?不解!那麽在隆化中學方向,明知道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卻隻放了三十二師兩個團在此監視,注意是監視!因為三十二師的這兩個團在戰鬥開始的時候是當作十一縱預備隊使用的。到了隆化城區被占領,苔山守軍被壓縮到南端的時候,十一縱認為時機成熟了,就讓這個師開始啃骨頭。可是啃骨頭你也要給它尖利的牙齒呀!就那麽讓士兵去手工爆破,進攻不受阻才怪!問題還沒有完,中午十一縱見打的艱難,下令停止進攻,又準備了三個小時,到下午三點又發起進攻。從資料上看,我看不出來十一縱在這三個小時準備了什麽。打苔山還是三十一師,三十三師占領了隆化城後還是在休息。打隆化中學的還是三十二師的那兩個團。你準備了什麽?難道就隻是讓士兵們停下來喝喝水,吃吃飯,然後再去廝殺嗎?你為什麽不把三十三師打隆化城的那個炮兵營調給三十二師去攻隆化中學?
十一縱二次打隆化,兵力不可謂不強,三個師外加一個炮兵旅。還有一個獨三師負責打援。火力不可謂不猛,除了有一個炮兵旅,還有各師的獨立炮兵營參戰。士氣不可謂不高,全縱隊都要報一年前第一次隆化戰鬥失利的仇。但是這樣懸殊的差別竟然打了一整天,三個師一個旅對一個團,而且這個團還缺一個營,最後還讓人家團長帶了20多人跑了。這仗打的,真窩火。
冀察熱遼的部隊成分複雜,在艱苦的環境中能生存下來本已不易。解放軍的將領都是在“戰爭”大學畢業,其學費就是千萬解放軍戰士的鮮血和生命。如果說第一次隆化戰鬥是因為熱遼軍區部隊協調和戰前偵察失誤,那麽到第二次隆化戰鬥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步炮協同和攻堅技能的缺陷。遺憾的是這個問題到戰爭結束前夕,十一縱也未能完全解決。第二次隆化戰鬥後不久,十一縱奉命攻擊昌黎,炮火準備正在進行,縱隊指揮所就電話命令三十一師立即發起進攻。此時昌黎城牆雖然已經被炸出了豁口,但是豁口處的碎石坡仍然太陡,三十一師師長歐致富請求按原計劃再炮擊10分鍾,然後再發起進攻,但是縱隊指揮所嚴厲地說:“現在是打仗,不是打嘴巴仗”。這樣盲目衝鋒的結果就是前鋒連被守軍壓製在豁口斜坡下無法入城,接連發起幾次突擊均告失利,部隊傷亡相當慘重,無奈隻的撤下來休整。這時候,縱隊政委陳仁麒打來電話檢討說:“我們指揮所位置太高,從我們這裏看似乎可以進攻了,現在看我們錯了,還按你們原來計劃的打吧。”這是瞎指揮的一個絕好例子,殊不知這輕鬆的一句話是三十一師前鋒連幾十或者上百人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按道理說,董存瑞壯烈犧牲的壯烈場麵猶在眼前,這種錯誤在第二次隆化戰鬥後應該不會再出現了,令人遺憾的是教訓並未吸取,以後還將繼續犯類似的錯誤。遼沈戰役結束後,十一縱先期入關,此時的十一縱兵強馬壯,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占了。他們奉命攻打的第一個城市是密雲。炮火準備還在進行,縱隊指揮所就吹響了衝鋒號,三十一師師長歐致富急忙電話聯係縱隊指揮所,指揮所說:“友軍已經衝進密雲城內,但是後續部隊進不去,進城的部隊被敵人包了餃子,你們趕快衝吧。”歐致富氣的要發瘋,抓起駁殼槍就要上一線,幸虧政委謝鏜忠攔住了他。三十一師的部隊就在敵我雙方密集的炮火中向密雲城發起了進攻,一路上鮮血淋漓,前鋒連被炮彈炸起的碎石掩埋,戰士們從廢墟中爬出來繼續衝鋒。解放軍之戰鬥精神委實令人讚歎。密雲守軍雖然被解放軍殲滅,但是代價也不小。同時暴露出戰鬥指揮員對戰場各部隊協調和統轄不力的弱點。這些不應該犯的錯誤造成了多少不應當出現的傷亡,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對英雄的光輝形象致以深深敬意的同時,不應當忘記造成英雄奮不顧身的背景。
附:中國軍旅作家王彥(王彥是《周仁傑回憶錄》的作者)讀後感
“兩次隆化戰鬥始末”讀後感 (王彥)
隆化攻堅戰是解放戰爭中冀察熱遼軍區的兩次攻堅戰鬥,因指揮失誤和協同不力,打了消耗戰(一般說來消耗戰即敗仗),但是由於第二次隆化戰役出現董存瑞英烈舍身炸敵堡而聞名。又因電影的渲染,使這次戰鬥吸引了不少觀眾,作者大嘴所寫的戰鬥背景與全過程,是一篇真實的戰史,值得一讀。
在解放戰爭的第二年——一九四七年五月,西北戰場正在發起蟠龍戰役,華東戰場發起孟良崮戰役,東北戰場正在實施夏季攻勢,為了牽製國民黨第十三軍東調,冀察熱遼軍區發起了圍場、隆化戰鬥,前者僅殲滅一個營,後者打了個消耗仗,付出很大的代價。
第二次攻打隆化城,是一九四八年五月,這時華東戰場攻克滎陽、登峰和許昌等城,殲敵一萬二千餘人;晉察冀野戰軍於正太路以北地區,殲滅閻錫山部第三十四軍之暫編第四十九師兩個團一部,俘中將副軍長兼師長等人;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出擊北寧路。但東野第十一縱隊三個師和一個旅攻擊隆化城,再次打了消耗仗,僅殲敵一個營。對整個戰局無什影響。
作者闡述了兩次攻打隆化的慘重教訓,其主要原因是指揮不力、協同不好。尖銳地提出了對隆化中學和苔山作戰的失誤,是非常確切的。我曾隨周仁傑將軍登上苔山,瞰視了隆化戰場,深有體會。當時,參戰部隊指揮員還停留在解放戰爭初期的指揮水平,不善於打攻堅戰,不善於組織步炮協同,不善於將火力、爆破、突擊三者密切結合起來,其戰術素質不能適應實戰的需要。縱隊司令員賀晉年,擅長打遊擊以騎兵剿匪,但不善於打攻堅戰,各師師長、團長也是如此,這與當時華野東線兵團打“魯東堡壘”——濰縣城攻堅戰相比,實是差距太大。
同時,也要充分地看到國民黨第十三軍,是經過抗戰與日軍打過硬仗的部隊,它的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協同密切,二個營竟堅守了隆化城那麽久,其戰鬥力是不容低估的。作者客觀地分析、研究了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明確了兩次攻打隆化城的慘重教訓,是難能可貴的。
一位未親身參戰的作者,以廣度和深度的洞察力,站在戰役的視角上,寫了這樣全麵的文稿,是應當為之讚揚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當代研究戰史者必須遵守的信條。
“三軍易得,良將難求”。我們在研究每一個戰史時,不應忽略對戰役指揮員的研討,對他的作戰部署、指揮特點,關鍵時刻的決策,以及指揮風格、戰鬥作風,均應予以客觀的評價。
兩次攻打隆化城的失利,歸根結底是戰役指揮員的失誤,是他缺乏智謀、疏於韜略,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一再打消耗仗。古人說:“一將功成萬骨枯”,正是那些不明智的將軍,愚蠢的瞎指揮,造成成千上萬人的傷亡,烈士的鮮血被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