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48)
中央研究員第一次院士會議合影(五排右三為傅斯年)
純金製作的院士證章
1947年10月13日,在北平的胡適、陳垣等中研院評議員到達南京。翌日史語所為歡迎胡、陳等人的到來,由夏鼐主持,專門舉辦了一個由全體人員參加的茶話會。會上,夏鼐機智得體的表現,給胡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在當天的日記中以讚美的語氣寫道:“史語所中很有人才。孟真確是一個好導師。” 10月15日,由評議員組成的院士選舉籌備委員會正式開幕,在朱家驊、薩本棟的特許下,僅為副研究員職稱的夏鼐以代理史語所所長的資格出席了會議。會上,眾評議員對被提名的510位候選人進行資格初步審查,審查的主要內容是看被提名人是否在抗戰期間淪陷區的偽大學等學術、教育機構任職。審查中,著名化學家趙承嘏、薩本鐵等人被從名單上刪除。當審查到郭沫若時,有評議員認為郭是站在共產黨一邊的人,其罪過遠遠大於趙、薩二人,前者不可留,後者更該殺。夏鼐聽罷,認為此等言論明顯有違胡、傅二人的意圖,在胡適不便出麵的情況下,夏鼐不顧自己作為列席者不能參加討論的身份和規矩,當場起身為郭沫若,也是為胡、傅二人的推薦理由辯護,並說:“Member of Academia Sinica”(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學術之貢獻為標準,此外隻有自絕於國人之漢奸,應取消資格。至於政黨關係,不應以反政府而加以刪除。”
夏鼐的鬥膽進言得到了李濟等部分與會者的支持,李濟進而講道:“郭是一個多學科有才華的學者,在考古學與古文字學領域造詣很高,雖其人沒有直接參加田野考古發掘,也不屬於中研院各所,但作為體製外的人士,我們應該給他保留一個位子。”李濟的辯護並沒有讓反對派放棄自己的觀點,關於郭沫若是保留還是“哢嚓”一下砍掉的問題,頓時成為爭論的焦點。在一片勢如蛙塘的吵吵嚷嚷與相互指責、怒斥聲中,不厭其煩的中間派人士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爭論雙方都閉上嘴巴,由人文組正反雙方各自拿起筆來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表決,等結果一出,是砍是留自見分曉,眾人皆以為然。最後,郭沫若以13票對8票的差額,被決定保留在候選人名單之內。當這個結果拍板定案後,胡適、李濟、夏鼐等人都禁不住長噓了一口氣。
經過此次審查,被推薦者由最早的510人減至402名,一下砍掉108人。經過初步選舉,總人數再次減至150人。按原定計劃,最終隻有100人當選。有了這個既定數字,最後的角逐就顯得異乎尋常起來。
當時正在美國講學的董作賓聞訊,於1948年2月2日由芝加哥致信胡適,特意談到了他對此次選舉的關注與態度,信中說:“春間中研院選院士,您必出席,關於考古學方麵,希望您選(梁)思永或(郭)沫若,我願放棄。因為思永在病中,應給他一點安慰,沫若是外人,以昭大公,這是早想托您的。” 此時的董作賓對郭沫若仍一往情深,“高宜”與“卓識”猶在耳邊回響,為了郭的緣故,自己可舍身相讓,敢落下風。不知同樣的信是否還寄給傅斯年,但從胡與傅推薦的名單看,郭沫若一直在二人的推薦名單之中,後來梁思永也得以被提名推薦。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央研究院代院長兼評議會議長朱家驊在南京主持召開了最後一輪院士選舉會。經過與會者五輪無記名投票,原定要選出的100名院士,因許多名流在投票中紛紛落馬,導致69人票數未能過半,最後隻有81人被通過。按既定規矩,凡通過者即正式成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名單如下:
數理組(28人)
薑立夫、許寶、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吳大猷、 吳有訓、李書華、葉企孫、趙忠堯、嚴濟慈、饒毓泰、吳憲、吳學周、莊長恭、曾昭掄、朱家驊、李四光、翁文灝、黃汲清、楊鍾健、謝家榮、竺可楨、周仁、侯德榜、茅以升、淩鴻勳、薩本棟
生物組(25人)
王家楫、伍獻文、貝時章、秉誌、陳楨、童第周、胡先、殷宏章、張景鉞、錢崇澍、戴芳瀾、羅宗洛、李宗恩、袁貽瑾、張孝騫、陳克恢、吳定良、汪敬熙、林可勝、湯佩鬆、馮德培、蔡翹、李先聞、俞大紱、鄧叔群
人文組(28人)
吳敬恒、金嶽霖、湯用彤、馮友蘭、餘嘉錫、胡適、 張元濟、楊樹達、柳詒徵、陳垣、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李方桂、趙元任、李濟、梁思永、郭沫若、董作賓、梁思成、王世傑、王寵惠、周鯁生、錢端升、蕭公權、馬寅初、陳達、陶孟和
1948年9月23日至24日,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暨紀念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大會在南京北極閣舉行。為表示對科學與知識分子的尊重,蔣介石曾撇下十萬火急的前線戰事,親自出席會議並作了講話。
1949年,這批中國科研學界的翹楚和精英,名震天下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們,共同麵臨改朝換代的曆史關頭,其中赴台赴美24人,餘大部都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有關留在大陸的院士們的悲劇和命運,則是另外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