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心情

世情險惡,人情淡薄。雨送黃昏,花謝易落。曾幾何時,昨非今是。雨後黃昏,博客行樂。
個人資料
正文

現代台灣-六十年發展曆程

(2009-09-30 08:12:20) 下一個
作者:陳蘇

194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年頭,也是國民黨從大陸撤退到台灣的第一個年頭。60年後,台灣已經從一個人均收入不足兩百美元的貧窮小島,發展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評估的全球第26大經濟體和一個具有普世價值觀的民主社會。台灣在東亞的獨特地位以及它60年的發展成就令人矚目。

60年前,兩岸同時邁出了曆史的一步。來到台灣的國民政府掀開了自己的新篇章。

台灣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說,蔣介石來到台灣後,首先要立足。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解決了國民黨在台灣島生存下去的問題。然而,南方朔說,蔣介石仍然需要鞏固其政治統治,因此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他在台灣實行嚴厲的威權主義。

他說:“白色恐怖程度是很嚴重的,抓了很多人,特別是從大陸來的,稍微有一點點交代不清楚的,就會難免被抓去,關多久,厲害的還被判死刑。”

*蔣介石痛定思痛*

台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瞿宛文教授對美國之音說,蔣介石來台初期,他在清除親共勢力的同時,也在思考國民政府失去大陸的根源所在。

瞿宛文說,蔣介石在總結了國民黨戰敗、共產黨成功的經驗之後,認定是中共的土地改革讓共產黨得了天下,因此,蔣介石開始在台灣實行他在大陸期間一直有意實行,但卻因為國民黨跟大陸大地主階級千絲萬縷的聯係而無法實行的土地改革。

*均田地均貧富--土地改革開啟台灣變革大門*

瞿宛文教授說;“在大陸時期,國民黨雖然也有談土地改革,但是就沒有這個力量、能力、意願去把它做好。當他到了台灣,各種力量比較配合,尤其他有這個決心,因為他覺得共產黨成功就是因為土地改革。”

台灣的土地改革對日後的發展影響極大。瞿宛文教授解釋說,在台灣均田地後,台灣精英投資土地,當地主、收地租的路已經走不通,必須找到新的發展道路,新的投資渠道,這就推動台灣從一個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

*最精彩的20年--台灣政經發展比翼齊飛*

台灣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認為,台灣發展最精彩的時期是1960到80年代經濟起飛的蔣經國時代。他說,當時的台灣政府對台灣的治理很有見地,啟用了一批有能力、有遠見的人,予以他們很大的施展空間,台灣得以很早起步,發展石化工業、電子工業和高科技產業,走在亞洲的前列。

中央研究院的瞿宛文教授說,台灣政府啟用的一批有能力、有動力的領導人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推出、調整政策。他們先是成功地把農業剩餘轉入工業發展,後又推出各種務實的經濟政策,包括50年代的進口替代,主要是紡織業和民生輕工業,60年代國內市場飽和,又推出出口導向,工業產業升級政策,70年代推出高科技產業發展政策,不斷深化台灣的經濟成長。與此同時,台灣政府以各種政策保障,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人民均富,國民所得相對平均。

*台灣民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認為,台灣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社會的變化,催化了人民對政治權利的期望:“在經濟好景,人民期望增加的情況之下,政治民主改革的要求越來越快,促使了蔣經國後期的解嚴,開放報禁、開放黨禁,民進黨在好的時間點得以快速成長,2000年取得政權。”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童振源曾經在2006年擔任過民進黨政府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副主委。他對美國之音說,台灣的經驗是,民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老百姓爭取來的。

童振源認為,蔣經國的開放是迫於內外壓力,這些壓力包括:美台斷交後,台灣需要自身價值與國家認同,而這就是有別於中國大陸一黨專製的民主體製;美國給台灣施加了巨大政治與經濟壓力,要求台灣實行政治改革;台灣本島反對派人士幾十年來不懼打壓、不怕坐牢的抗爭,才促進蔣經國在1987年解除戒嚴。

童振源說:“所以台灣執政當局1980年代初期之後,麵對外在的壓力,內部的挑戰,反對黨、反對人士的衝撞,所以它才能慢慢地順應民意,能夠去做出調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上海滬家律師所是黑店 回複 悄悄話

台灣的經驗是,民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老百姓爭取來的。
無忌哥哥 回複 悄悄話 經濟好了,大家就更重視政治訴求了。也就是說西式民主還是吃飽了才玩得起的遊戲,對能不能吃飽不起關鍵作用。
sunjkl 回複 悄悄話 文學城難得的鮮有的好文。蔣經國政改的氣魄不亞於鄧小平的撥亂反正,但他仿照美國民主模式,培養了對手民進黨,是當今台灣走進了“表麵民主、實質互相拆台”的僵局。台灣已經氣數已盡,除了跟定美國,就是投降大陸。台灣何處去,不是馬英九這個政治白癡可以解答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