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心情

世情險惡,人情淡薄。雨送黃昏,花謝易落。曾幾何時,昨非今是。雨後黃昏,博客行樂。
個人資料
正文

六十年代思想

(2009-02-17 04:04:55) 下一個
2月9日晚20時27分,北京中央電視台新址在建的附屬文化中心大樓發生火災,熊熊大火在三個半小時之後得到控製。火災造成1死6傷。

中國太大,人太多,重大事故和災害報道不斷見諸媒體,洪水、地震、幹旱、大雪……。國人就是在與災害的持續不斷的抗爭中書寫著民族的曆史。聽到失火這樣的事故後,除了一聲歎息以外,往往不會再去想它。

但是,這一次的火有些不同,一則出在首都北京,二則中央電視台吸引眼球,三則發生在元宵節,四則立即在互聯網上看到了現場的相片,特引起人們的關注。讀跟蹤報道的時候,突發奇想:如果用五、六十年代我們腦子裏的“主流”思想——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事故,會導出何種結論?

顯然,不能簡單地把事故說成是壞事,要說它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自然“壞事是好事之爹”,所以,必須充分肯定事故產生的“積極意義”:

首先,通過事故可以總結出經驗和教訓,“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沒有事故,哪兒來的經驗教訓?沒有經驗教訓,以後做事怎麽可能順利?“據北京市消防局新聞發言人駱X介紹,9日晚,中央電視台雇用了湖南某煙花公司,擅自在失火大樓西南角空地燃放了數百枚禮花彈,這些禮花彈屬於A類煙花,燃放必須經過北京市政府批準。”這說明,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經過“北京市政府批準”,若經過“北京市政府批準”,就不會發生火災!

其次,事故造就英雄。“要革命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激勵人們學習英烈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精神。這幾十年來,哪一個英雄不與事故伴生?這一次也不例外,搶救無效死亡的消防武警即被追認為烈士,成了公眾學習的榜樣。沒有事故,哪來英雄?沒有英雄,大家向誰學習?

第三,從事故中,大家看到了領導幹部戰鬥在第一線的作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增強了對領導的信任。這一次就很及時地報道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中央電視台台長趙化勇等在火災發生後迅速趕赴現場指揮撲救。”

第四,當前正處於金融危機關頭,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是當務之急。從這件事中我們看到:燃放了數百枚禮花彈,使製作工人拿到工資、廠主和銷售商獲得利潤、煙花燃放公司得了服務費;救火車開動,用掉了汽油,讓石油、石化、加油站等一係列產業鏈獲益;“火災的過火麵積10餘萬平方米,樓內十幾層的中庭已經坍塌,位於樓內南側演播大廳的數字機房被燒毀”,在重修過程中,勢必使建材、加工、建築等等一係列從業人員和業主獲利;有傷員進醫院,拉動了對醫藥製造、銷售之類的需求;給所有媒體提供新聞,幫了造紙定、印刷業、記者、編輯、賣報者的忙,而提高了網絡的點擊率,也幫了IT產業的忙;……;總之隻會使GDP增長而不會使它下降,因而有利於拉動內需、促進就業。

這火災,究竟是件壞事還是件好事?
幸好五、六十年代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

求索
2009年2月17日上午10時25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