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白發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個人資料
正文

探討GDP的本質含義

(2010-02-07 21:18:35) 下一個

談經濟  張一凡2010/2/5

對於許多經濟學家來說GDP的概念可能是太簡單了,但作為一個外行,為謹慎準確起見還是有必要先明確GDP 的定義。這裏引述的是美國關於GDP的定義,中國對於GDP 的定義和具體統計方法可能會有某些微小的差別,相信基本概念應該是一樣的。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某一年裏一個國家全部商品和服務總的市場價值,等於總的消費、投資和政府開支加上出口值減去進口值。

美國的GDP報告是在每個季度最後一天東部時間上午8:30發布,報告上一個季度的GDP。GDP反映的是關於增長的信息,美國GDP的曆史平均值是每年大約增長2.5-3%伴隨明顯的上下偏差。每一個初始報告在最終數字確定之前有兩次修正:“前期”報告大約一個月之後是“非正式”報告,再過一個月之後是最後報告。前期數字的大幅修正會通過市場引起(經濟)額外波動。GDP數字以兩種形式出現:現值美元和常值美元。現值美元GDP按照當前美元比價計算,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很難進行同期比較。常值美元 GDP采用將現值比價換算成以某個時期的美元(比如1997年美元價)比價為標準,這種轉換剔除了通貨膨脹的影響從而比較容易進行不同時間段GDP的比較。GDP和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有重要區別。GDP隻包括在美國地理邊界以內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不管生產商的國家歸屬。GNP則不包括外國生產廠商在美國境內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但是卻包括在其他國家的美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美國對於GDP數字的統計和發布顯得非常的謹慎甚至有些繁瑣,一個季度總共三個月時間,但是GDP最後報告發布的數字卻要經過兩次、曆時兩個月的修正。這是為什麽呢?筆者認為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小問題。

GDP 定義雖然相當清楚而且簡單,筆者感覺仍然有必要認真研究。

首先,GDP的本質含義究竟是什麽?GDP原本的詞義是“全部商品和服務總的市場價值”。這裏要強調,注意“全部商品”和“總的市場價值”,它是關於一個國家全年的一個重要宏觀經濟指標,用來判斷這個國家總體的經濟規模和增長情況。從字麵意義上理解就是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還有人認為是每年社會生產所創造價值(或稱財富)的增量,這樣的理解卻不夠全麵,因為GDP指標每年的增長比例是它的重要參考價值之一,但並非全部,而同樣或者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包括了所有生產及銷售環節的全部經濟活動的市場價值的總合。筆者認為,準確地說它的本質含義應該是判斷在一個國家地理邊界內一年時間裏全部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的一個宏觀指標。根據GDP 的定義,它還包括了占有相當大比例和具有重要作用的投資和政府開銷。對於商品生產和銷售活動來說這很容易理解,因為這些都是典型的直接的經濟活動。而投資則是為將來的經濟活動做準備,政府開銷則是對經濟活動進行不可或缺的適當形式輔助管理所必要的開支,屬於間接的經濟活動。這裏筆者認為應該強調:GDP是、也僅僅是判斷所有這些直接、間接經濟活動“活躍程度”的指標。為了簡明起見可以舉個通俗的例子,筆者認為,GDP的本質意義相當程度上可以類似於溫度這樣一種宏觀指標,溫度的物理意義是物體內部或大氣中分子運動的總動量(也就是相當於活躍程度)。GDP則是一定空間內、一定時間段內衡量以國家為單位所有的人所從事的(包括以上所說間接的)全部經濟活動總的活躍程度。認為這樣理解GDP的本質含義才是更準確的,以往在談到GDP時僅僅是或者過度地關注於它所顯示的勞動價值、全部商品的市場價值和季度或年度增長比率等數字上的表麵意義,這是一種對GDP理解上的偏差,筆者認為現在需要返璞歸真、正本清源同時也是進一步的深入理解。

隻要回到本質意義上的GDP,就可以發現它的具體數值並不是越高越好,或者增長越快越好,實際上人們從經驗教訓中已經認識到了過高的或者增長過快的GDP肯定是不正常的,即通常所說的“經濟過熱”。如果不能深入理解GDP的本質含義也就無法進一步確定究竟GDP應該多高或者應該增長多快才是正常的,就隻能永遠“摸著石頭過河”。同時,實際上GDP持續大幅增長的時間也並不是越長越好。本文想在這裏討論的關鍵問題是,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高隻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是社會經濟係統運轉良好的表現之一,但卻並不能說明、更不能保證經濟體係的運轉一定是健康的、有效的、有序的。同時筆者認為也隻有進一步分析、思考並理解GDP的本質含義,才有可能有針對性地回答究竟在不同的條件下GDP應該多高才是正常的?或者增長率應該保持在什麽水平才是正常的?再有,GDP的長期增長率應該隨著什麽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等等,從而逐步減少經濟宏觀調控的盲目性。隻有明確了這些基本概念才能進一步探討並嚐試並有的放矢地解決更多的問題。

第二,以上明確了GDP的本質含義僅僅是反應經濟活動活躍程度的宏觀指標,也就是說它是、也僅僅應該被看做是全部真實的經濟活動的一個被動、客觀的統計數字,而不應該作為經濟活動主觀要達到的目的,或者說不應該以追求GDP的總量和增長百分比作為目標人為地有意增加(或降低)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比如說為了達到某個GDP指標以各種名目有意加大投資力度,有意擴充政府開銷,反複投資低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將剛剛達到設計使用壽命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年限的建築項目炸毀重建等等。相對於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和質量來說提高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實現GDP的高指標———要容易得多,各種形式也更是可以五花八門。在一個比較徹底實現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下,從理論上說,人類的幾乎所有活動都可以與市場價值存在直接或間接的聯係,都可以有一個市場定價。而且在多種多樣可能的經濟活動中總可以找到許多更省力、更快捷的方式,比如像土地和房產價格的炒作就是一個現成的實例。甚至像毒品武器走私、販賣人口等等,這些都能很快在GDP統計數字上顯示出“成效”,甚至僅僅是統計方法上的一些“技巧”都能輕易地達到所希望的GDP指標。但是這樣的GDP數字雖然從統計學的定義上可能仍然是正確的也可以很“準確”,然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數字所反映的經濟活動卻完全可能是病態的,在令人皆大歡喜的GDP增長數據背後可能是大量低效或無效甚至負效(純粹的浪費)的經濟活動。如果GDP統計數字所反應的經濟的活躍程度是由這樣一些經濟活動為實際內容,那麽GDP數值越高或增長越快隻能說明社會和經濟體係內部的無序和混亂越嚴重。這樣的經濟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不可能帶來健康、有序、持久的更新、發展。如果以這樣的GDP增長數字作為保持甚至鼓舞信心的來源或者基礎隻能用一個很貼切的詞匯:自欺欺人,來形容,而是否自欺欺人反應的正是人的“認知自覺”的成熟程度。

也可以再舉溫度作為例子,不用說誰都知道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溫度都是越高越好,不同的環境自然要求有一個適當的溫度。為了達到一個適當的溫度,當然需要溫度的測量和調控。而任何情況下為了實際測量某個空間或大氣自然環境真實的溫度,溫度傳感器應該是盡量不受人為幹擾地反應物體或空間環境自然的實際溫度,而不能為了使溫度計顯示某個數字而人為地在局部加溫或製冷。再具體些,比如說冬天調節整個房間內的平均溫度保持在攝氏二十度的時候人在其中感覺舒適,溫度計就應該放在距離加熱設備適當遠的位置,這時顯示的數值才能比較準確地反應整個房間內的實際溫度。如果僅僅為了讓溫度計顯示二十度的數字而人為地近距離對溫度傳感器局部加熱,雖然這樣一定會更簡單快捷地達到希望的數值,但是並不能反映整個房間內的實際平均溫度。如果有什麽人用這種方式很快地“調節”溫度到一個看起來適當的數值,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明智的做法。特別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溫度“測量”和“控製”下房間裏的人不會感到真正的舒適,因為歸根到底測量和控製溫度不是為了控製而控製,不是為了顯示控製能力而控製。可是在經濟領域,卻經常會發生人為地根據“經驗”,實際上是相當盲目地,或者甚至為了某種經濟活動以外的目的規定一個GDP的百分比用來作為主觀追求、調控宏觀經濟活動的“指標”,而且還經常會為“實現”了某個指標而歡欣鼓舞甚至標榜為可以炫耀的政績。雖然這與日常生活中溫度控製的簡單道理相類似,但人們卻很少對此提出疑問,不僅不覺得可笑、愚蠢反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趨之若鶩,甚至年複一年樂此不疲。

第三,進一步討論,前麵已經提到,經濟活躍程度高隻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是經濟係統運轉良好的表現之一。這個一定條件就是一個關鍵的大前提,而且如何確定這個一定條件至關重要,那麽這個大前提應該是什麽呢?筆者認為這個大前提、也是根本的前提,或者也可以說是全部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就像溫度調節控製的目的是為了人的日常生活感到舒適一樣,所有經濟活動以及社會的發展必須是有利於人和社會的健康有序的發展和演化,有利於人的覺悟(認知)能力和體質健康程度的不斷提高,有利於人類社會的有序更新。實際上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活動和發展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是為了人的精神意識和生理軀體的健康、生命活力的旺盛,是為了社會結構的合理、社會經濟活動的公平、公正、有序、有效,而不僅僅是更多的高樓大廈、更多的高速公路、鐵路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表麵物質成果。離開了這個根本前提,任何令人眼花繚亂的經濟成就都是脆弱的、暫時的,甚至可能是誤入了歧途。因為很可能所有這些物質成果帶來的是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汙染,反而成了健康生活的障礙,或造成精神意識的迷茫、混亂,這與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最原始動機和目的恰恰背道而馳。而滿足這個大前提的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GDP),就像溫度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越高越好一樣,當然也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快速增長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好,而一定是適度的。

如何把握這個“適度”,筆者認為,如果明確並能夠切實把握這個根本性的前提,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就應該也必須依照人以及社會的健康有序的演化為目標,而人的發展和進化以及社會的發展和進化在大多數時間裏都是漸進的,因此決定了作為人類經濟活動活躍程度被動的客觀指標——GDP與這種進化的過程應該大致同步,不應該是奇高奇低或忽高忽低。在實際的把握中首先的問題就是不能把某個GDP指標數據作為經濟宏觀調控主觀追求的目標,而是嚴格地把它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被動、客觀的反應,這時它才能體現出本來的參考價值,才可以用來決定采用何種手段獲得人以及社會總體上持續有效、有序的更新發展。也就是說,衡量經濟活動的最終標準絕不應該是某個GDP指標而必須是嚴格針對“人”的發展,而GDP的數值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參考值。那麽,自然接下來就要問:人和社會的發展進化如何衡量呢?實際上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總結出了很多測量判斷人的精神意識和生理軀體健康程度的指標和方法,以及社會結構是否合理、社會公平公正的程度等等。雖然不能說這些都已經十全十美,但其中很多都是經過反複實踐、總結、歸納、被證明的有效方法,當然也還在不斷總結、完善。由於深入探討這些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健康有序的衡量標準是一個涉及更廣泛內容的大題目,不是本文的內容,就不在此更多討論了。

希望再次強調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準確理解GDP的本質含義以及如何在實踐中準確把握。將GDP視作主觀規定、主觀追求的目標還是作為客觀現實的參考,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或稱對經濟活動宏觀調控的實踐中這種區別往往僅僅是一念之差,而這一念之差卻可能帶來社會經濟活動的大起大落,或者社會發展的有序或無序甚至停滯、倒退以至崩潰。現實生活中,實際上發生過許許多多各種形式的所謂“經濟過熱”的現象,都是在遭受了巨大損失之後才痛定思痛,知道了任何形式的“經濟過熱”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害的。一方麵,局部的過熱或不平衡可能造成全局的混亂,即便是無意識的、被動的局部過熱也遲早會遭受由此引發的全局混亂的損失,如資本主義經濟製度自由競爭的“過熱”導致周期性危機,以及導致全球性危機甚至戰爭,近年來以美國為源頭、由於嚴重的失衡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正好又提供了最新的實例。另一方麵,盲目追求經濟指標的情況往往更多地發生在傾向於主動調控經濟活動的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因為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曾經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使得無產階級第一次成為了“自為”的階級,第一次能夠主動地改造世界,甚至“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可以創造政治經濟學規律”(斯大林語),以至於許多悲劇性的教訓在半個多世紀過後至今仍然記憶猶新。而曾經給人們帶來無限希望的社會主義陣營盡管激發了十幾億人為理想社會的目標努力奮鬥了幾十年,卻最終落得一個悲劇性的結局,而認知能力滯後幾十年又自我封閉的朝鮮今天則還在可笑笨拙地在模仿半個多世紀前的做法。“高指標、大躍進”的鬧劇加悲劇今天以及今後是不太可能重演了,然而看來遺憾的是這種“吃一塹長一智”仍然還是比較膚淺。為什麽經濟不能“過熱”?什麽樣的發展才是真實的、健康的、有序的、能持續的發展?僅僅嚴格控製GDP指標就能達到健康有序發展的目標嗎?實際上隻要是主觀規定、主觀追求的GDP指標不管是高或是低都是虛假的,都是或多或少自欺欺人的假象。認為隻要嚴格控製GDP的增長率穩定在某個百分比就能防止經濟“過熱”、或“過冷”,就能保持經濟發展健康有序的觀點,盡管可能已經足以避免頭腦發熱盲目冒進,但仍然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明確了GDP僅僅是衡量全部經濟活動活躍程度的一個宏觀、被動、客觀的指標,首先同時就意味著它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就是這個指標的存在依據和真正價值,失掉客觀性和真實性GDP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經濟發達國家因為在市場經濟發展方麵經曆過更多的教訓、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也由於實證科學思維方式的傳統,對於GDP統計指標的客觀性、真實性都有更自覺的把握。因此如本文前邊引述的美國對於GDP的統計和發布過程規定了非常嚴謹甚至顯得繁瑣的程序,這不僅僅是因為對於一個規模相當龐大,經濟活動相當活躍的經濟體,要做出準確的統計本身就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為了盡可能地保證它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而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總數超出美國好幾倍,近年來經濟活動異常活躍的更龐大的經濟體,可以想見GDP的統計工作自然更複雜。可惜由於包括認知能力在內的各種原因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各級官員把GDP統計數字當作最重要的政績,弄虛作假、添油加醋幾乎是家常便飯,這樣的統計數據其真實性客觀性完全無從談起,卻還要以這樣的統計指標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最重要依據,年複一年當作首要追求的目標,由此引發的盲目、混亂、無序究竟到什麽程度則更是無法想象了。至於思考並回答究竟什麽是發展?經濟活動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麽?如何才能達到這些目的?等等深入一步的問題就更是遙不可及了。

附: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total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 country in a given year, equal to total consumer,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plus the value of exports, minus the value of imports. The GDP report is released at 8:30 am EST on the last day of each quarter and reflects the previous quarter. Growth in GDP is what matters, and the U.S. GDP growth has historically averaged about 2.5-3% per year but with substantial deviations. Each initial GDP report will be revised twice before the final figure is settled upon: the "advance" report is followed by the "preliminary" report about a month later and a final report a month after that. Significant revisions to the advance number can cause additional ripples through the markets. The GDP numbers are reported in two forms: current dollar and constant dollar. Current dollar GDP is calculated using today's dollars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time period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inflation. Constant dollar GDP solves this problem by converting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into some standard era dollar, such as 1997 dollars. This process factors out the effects of inflation and allows easy comparisons between periods. It is important to differentiat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from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GDP includes only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the geographic boundaries of the U.S., regardless of the producer's nationality. GNP doesn't include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by foreign producers, but does include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by U.S. firms operat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說說也罷 回複 悄悄話 本想刪掉此文,但還是留著吧,可以證明早在9年前本人就實名在網上發表了探討GDP本質含義的文章,那是隻有200次點擊,今年再次在網上貼出此文,已經有2600次點擊了,希望此文能引起更多的關注。

非常感謝文學城網管的細致、認真和敬業,本人十多年前的文章居然全部都在,盡管這期間有近7年之久的中斷,原以為本人在文學城的博客早就不存在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