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白發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個人資料
正文

《孔子》片段觀後及文化複興雜感

(2010-02-02 12:30:40) 下一個

顯然,這部號稱電影史詩的編劇和導演深受何新的一些曆史觀念的影響,包括對孔子的他自認為是新的理解和想象,要還原一個何新心目中“真實”的孔子。自然,不管是作為研究曆史還是研究中國文化和思想史,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作為文學藝術工作者如何將這些認識和觀點用熒幕形象表現出來也是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表現手法,無論如何表現原則上都是無可非議的。

但問題的根本在於如何理解曆史、如何理解文化現象、如何理解人,這個問題一直是中國文化傳統和思想傳統中一個致命的弱點。正是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何新的觀點並沒有突破傳統觀念的框架,並沒有獲得任何真正的重新認識和深入!這種束縛不僅僅體現在曆史學家和思想家的觀念中,也深深地滲透到從事這部電影創作的人們的潛意識而反映在電影表現技巧和手法中,所以從《孔子》電影中的僅僅幾個片段中(筆者還沒有機會也不想特意去欣賞這部史詩大作)就可以明顯看出,大量的都是以現代人的理解和審美觀念想象、塑造兩千五百年前的社會場景和人物形象,當然客觀地說,要準確表現兩千五百年前的社會氛圍和人物形象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任務。這部電影通俗地說就是“整舊如新”,最好的也不過是“整舊如舊”,然而這樣的“還原”卻無助於重新認識孔子、重新認識中國曆史。

用行政手段強行將這種“還原”向今天的社會大眾灌輸則更是一大敗筆,這已經從實際效果上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反應。其實社會大眾對於究竟該如何認識孔子和中國曆史大多數是沒有認真考慮的,這肯定不是大多數人的興趣所在,但他們的實際感受——被“灌輸”——已經造成了與編導者和資助、倡導者預期完全相反的效果!

何新的曆史觀念、試圖“還原”孔子的願望和研究考證,以及在《孔子》這部影片中通過編導和演員的艱辛勞動完成的體現,其實與中國大概近千年曆朝曆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並投入巨大人力和時間的努力——修史,本質上並沒有根本的區別,即,通過修史來證明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掌控政權的合法性。正是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中國文化和曆史觀念數千年不變的強大束縛,這種修史通常都是以符合當時統治者實際政治利益為最高標準。如此經過一代又一代文人們殫精竭慮的“修史”,中國曆史很大程度上成了一部文學史,其中摻雜了大量的主觀想象、修飾甚至編造,許多史書早已是麵目全非,與真實曆史往往大相徑庭。何新則是希望更徹底的“修”,從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開始修,不僅文字上修,更要借助於現代聲、光、電技術手段。何新與《孔子》的編導者更幸運的是得以借助於當今最高層在文化複興的旗號下、以強大金融財力為後盾大力推廣文化產業的“雄心大誌”,要努力塑造一個新的裏程碑,要成就一番宏圖大業!於是,近年來五千萬元拍攝一部政論片,五千萬元參加一個國際書展,三千萬元建立一個孔子學院網站,一百多億興建一個中央電視台,五六十億興建國家大劇院,數百上千億興建覆蓋全國的電視網,一億五千萬拍攝一部《孔子》電影,可能更有準備耗資數千億建立覆蓋全球的數字化網絡計劃,等等等等。而另一方麵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二三十、高達數億的社會群體人均日生活費用甚至還不足兩美元、人均產值和生產效率、全國醫療和社會保障體係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還排在世界 100 位之後,等等,這就叫文化複興?

2010/2/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