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白發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個人資料
正文

大陸對台政策的幾個基本策略及分析

(2009-08-24 12:57:19) 下一個
寫於2003年12月1日
  
  談台海危機有幾個問題應先搞清楚:台灣是否曾經是一個獨立國家?台灣島的主權究竟屬於誰?台灣當地政權在與祖國大陸分離而且事實上處於獨立狀態五十多年後是否有權宣布為獨立國家?

  首先台灣從來不曾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的土著民族就像北美印第安人雖然千百年來一直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但始終沒有形成國家政權的形式。
 
  因此第二個問題也是很清楚的,即台灣島的領土主權從來都是隸屬於中國大陸政權的,不管大陸政權如何更迭,如何改朝換代,這種隸屬關係沒有改變過,盡管這其間台灣曾經被其它國家占為殖民地但最終仍然以國際上公認的形式歸還給當時的中國大陸政權。

  第三個問題至少到目前為止也是很清楚的,還沒有哪一個國際公約或國際法條款規定一個國家的一部分人生活在該國的一部分領土上多少年以後就有權宣布成立一個新的國家,即便真有類似的國際公約也還要看中國是否是簽約國或中國政府是否願意接受該公約的約束。既然從法理上說這些問題都是清清楚楚的,為什麽台海問題演變成了台海危機?我相信時至今日台海兩岸的絕大多數普通民眾都明白統一的中國能給兩岸的人民帶來更大的利益而且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統一問題,如果中央政府與台灣的政治家們都是像他們口頭上反複宣稱的那樣以人民的利益為執政的宗旨,何時統一,如何統一都隻是時間問題而且都是可以和平解決的問題,之所以本來是內部問題演變成了危機甚至是國際危機以至於到了戰爭甚至有可能是核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步,問題的症結究竟在哪裏?

  首先,台灣獨立的意願和主張由來已久,我以為最初的起因應該追溯到蔣介石敗退台灣前後。蔣先生為了穩固他的政權對當地民眾施行了嚴厲的統治,著名的台灣“二二八”起義就是台灣反抗大陸政權暴政的一次民意的大爆發,國民黨政權的血腥鎮壓觸發了台灣民眾擺脫大陸政權追求獨立的最初的意識,這是以實現台灣獨立為宗旨的民進黨賴以立足和發展的根基。國民黨在台灣喊了幾十年光複大陸,實行了幾十年的戒嚴令,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雖然蔣經國執政後期解除了戒嚴令開始注重發展經濟,注重民生民意,並對被認為是本土政治家的李登輝委以重任,希望挽回國民黨在台灣民眾中的惡劣形象,但國民黨政權是外來政權的意識已經根深蒂固,幾十年的一黨獨裁民心喪盡,加上李登輝的“叛變”,國民黨下台民進黨陳水扁上台就成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有人說蔣介石先生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當然這其中不排除他個人的中國情結,但實際上或更大程度上是為了他一生堅持和夢想要光複大陸這個總原則而必須堅持或者說必須承認的一個前提。而正是蔣介石本人在台灣的統治特別是初期的殘酷鎮壓引發了台獨意識最初的起萌,而且也正是他幾十年完全依賴美國的軍事經濟援助維持先是在大陸後是在台灣的蔣氏家族政權,心甘情願地讓美國利用台灣這個“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實現美國在亞洲及全球的利益,才使得今天美國在台海問題上具有特別重要的發言權,占據著可以從容進退卻又舉足輕重的地位。

  簡而言之,台獨的意識最初確實是產生於台灣民眾之中,而台灣曆屆領導人從蔣介石、蔣經國到李登輝、陳水扁是台獨勢力從萌生、發展、壯大直至掌握政權這一過程中起了反、正兩方麵重要作用的關鍵人物。其中蔣經國(無意中)、李登輝促成了台獨勢力曆史命運的最重要的轉折。

  如果以上的簡要分析大致不錯的話,根據這個基本事實可以對照分析大陸對台政策的幾個主要基本判斷及由此而產生的策略。

  其中之一是:台灣獨立是以李登輝、陳水扁為代表的少數人的主張和要求,台灣大多數民眾長期以來是被台獨分子蒙蔽、欺騙的,所以對台政策的基本方針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實際情況是,不僅台灣獨立的意識正是產生於當地民眾之中,而且具有獨立意識的民眾已經不是少數,這是台獨政治勢力得以存在、發展以至掌握政權的重要社會基礎。因此在沒有與之配合的具有針對性、有力的政策措施的情況下對台政策中反複強調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就基本上成了一廂情願的空洞口號,對被寄予厚望的台灣民眾不可能產生決策者希望產生的政策感召力。應該說明的是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共產黨與國民黨血裏火裏、文鬥武鬥幾十年,最終取得勝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贏得了絕大多數民眾的信任與支持,而且共產黨當年也正是在國民黨幾十年的高壓政策下發展壯大起來的。要想使毛澤東等一代開國元勳當年賴以成功的法寶繼續發揮威力,僅僅口中念念不忘遠遠不夠,而應是充分意識到實際情況的複雜性,要做具體有力的大量工作實實在在地與李登輝陳水扁代表的台獨政治勢力爭奪台灣民眾的支持,這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而既然“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是作為對台政策的基本方針,要做的工作再艱難再繁雜也是不能回避的。要想“不戰而屈人之兵”隻有付出比簡單一“戰”更艱辛的努力才可能達得“善之善”的目標!

  基本策略之二是: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的理念,勸說、甚至可能聯合國民黨或至少利用台灣島內不同黨派之間的矛盾可以遏製台獨勢力。

  實際情況是如前所述,蔣介石的一個中國原則除了其中的中國情結外是附屬於他光複大陸總原則的,而蔣介石以後的國民黨的一個中國理念基本上是維係於黨內元老的中國情結,而從黨的施政綱領上說在實際上拋棄了光複大陸的總目標後一個中國就不再是必須或不得不堅持的原則了。而且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中國甚至是國民黨必須修正甚至放棄的原則,近幾年台灣政局的演變和國民黨政治態度的變化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蔣經國取消國民黨在台灣實行了幾十年的戒嚴令一方麵是他比老蔣要開明,反省了老蔣在大陸失敗的教訓,但也許更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之舉。眼看幾十年光複大陸的夢想不可能實現,老蔣幾十年的嚴厲統治又人心喪盡,國民黨的執政地位如何能靠一紙戒嚴令長久維持?!如果繼續老蔣的既定方針則十有八九國民黨在台灣要重蹈在大陸失敗的覆轍。這一人所共知的事實說明國民黨在台灣從來不代表大多數民眾的意願,在台灣民眾心目中國民黨從來都是以軍隊和金錢為資本強加於民眾頭上的外來政權。盡管蔣經國執政期間的作為對國民黨在民眾中的形象有所改善,但幾十年的統治造成的惡果積重難返,出現李登輝這種特殊時期的特殊“人物”也許正是偶然中的必然。

  對台政策的基本策略實際上對國民黨寄予了相當大的希望,前幾年甚至有人提到所謂第三次國共合作,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這種希望基本上又是完全脫離實際的一廂情願,而且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與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基本方針是自相矛盾的。以國民黨在台灣民眾中的形象和影響,加上國民黨幾十年來出於意識形態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嚴密封鎖大陸消息,對共產黨極盡醜化汙蔑。而大陸改革開放後兩岸剛開始有些人員和信息的交流,共產黨就要與國民黨“攜手”完成統一大業,這對擺脫一黨獨裁沒有太久,已經享受到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的台灣民眾來說不締是惡夢重溫,而這又正是國民黨在台灣的主要政治對手——代表台獨勢力的民近黨所希望看到的,這不僅可以在台灣本土範圍內政治上擊敗國民黨又可以借台灣民眾的意願抗拒大陸統一台灣的壓力。下麵就該說到大陸對台政策中另一個基本策略的運用失當對民進黨掌握台灣政權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

  台灣是一個緊鄰祖國大陸四麵環海的島嶼,沒有戰略縱深,對外經濟交流和重要資源全靠海上運輸,一旦遭到封鎖不用多久必然陷入崩潰。由此大陸的對台政策一個重要基點就是:力爭和平統一,和平手段不成功則武力收複。本來以戰爭方式作為統一台灣的最後手段是一個主權國家處理內部矛盾完全有權采用的方式,但在對台政策的實際執行過程中是以軍事戰略優勢為後盾逼迫對方選擇和平統一,過早地、不合時宜地擺出攤牌的架式,以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顯示並非能一舉製勝的力量,而李登輝、陳水扁正好借此威脅將台灣民眾對國民黨一黨獨裁的強烈不滿和抵觸成功地轉嫁給了在民眾心目中同是外來政權的共產黨,因此96年的軍事演習引發了適得其反的效果。不放棄武力統一變成了實際效果是以台灣民眾的生命財產和台灣多年的經濟成果為“人質”,脅迫政治對手就範。

  此舉引起的惡果不僅使當時還沒有放棄一個中國理念的國民黨進一步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將許多對大陸不太理解的民眾驅趕到了台獨勢力一邊,更為嚴重的是引起了一係列具有深遠影響的反麵效果。首先是反複強調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一基本方針更加難以得到被寄予希望的台灣大多數民眾的理解,而且大陸的負麵形象一旦形成要想挽回則不得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時間上的代價。其次是給了美國以台灣保護人的角色出麵幹涉、加強對台軍售的絕好借口,多年前埋下的“伏筆”——“與台灣關係法”這時產生了成倍放大的效果,美國不僅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輕易地從雙方獲取“漁翁之利”,而且隨著大陸一方的步步被動,美國在台海危機中簡直就成了法官,發號施令一樣限定海峽兩岸處於某種對美國最有利的狀態。

  一著不慎雖然還沒有到滿盤皆輸的程度,但大陸一方越來越深地陷入了難以擺脫的被動局麵,到如今已經麵臨基本上無路可退的境地。

  最近的事態演變,雖然美國似乎是傾向於大陸,第一次明確表示“反對”台灣獨立,但歸根到底美國是不會協助中國統一台灣的,絕對不能對美國再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要擺脫目前的被動局麵可以選擇的餘地已經很有限,按照多年來對台政策的習慣思路走下去看來就隻有不惜一戰了,雖然戰爭的結局按照大陸目前的軍事準備完全有能力取勝,但軍事上的勝利很可能並非台海危機的最後結局,不僅戰爭將使雙方都遭受不可避免的人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而且戰後的局麵可能更複雜。看看美國與伊拉克戰爭,在雙方軍事實力相差如此懸殊、美國占據了幾乎所有的有利條件、動用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的情況下尚且不能將伊拉克的抵抗力量徹底消滅,而且還造成了大量的平民百姓的傷亡。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優勢遠不能與美伊戰爭相比,台灣的麵積、人口遠大於伊拉克,武器裝備和戰爭準備遠勝於伊拉克,地形則更是複雜的多,再加上美國可能的幹涉,對台戰爭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此輕言戰爭絕對不是負責任的態度。

  因此,首先戰爭方式隻能是作為迫不得已的最後手段,不應該再用來作為威脅手段,任何官方或半官方的言論在可能涉及戰爭時都應該慎之又慎。而且必須看到由於多年來政治上的被動所帶來的後果大大增加了未來可能不得不采取的軍事行動的難度。不輕易談論戰爭並不等於不做準備,相反戰爭準備應加快步伐,設想最困難的局麵,製定盡可能完善的作戰方案,力爭在不得不打時不僅要確保勝利而且應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其次,在政治上不能消極等待,認定時間對大陸有利而采取“拖”的手段。任何有利局麵和主動地位都不可能是靠消極等待就能等來的。但政治上的主動並不等於盛氣淩人,擺開居高臨下的架子以中央政府對內陸省份的態度看待台灣的地方領導人。應該看到台灣幾十年來實際上是處於獨立的狀態,具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應該具備的行政、管理、經濟、外交等等方麵完善的機構和運行機製,而且這個地方政權的管理效能和取得的經濟成果比許多主權國家要好得多,要使這樣一個遠離大陸的地方政權服從中央政府的管轄即便是在他承認一個中國的情況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實大陸對台灣的政治優勢比軍事優勢要大的多,可以說政治上是全方位的優勢,加上文化、經濟、地理、血緣等各個方麵天然的聯係,大陸的政治家們有足夠的空間施展才華。

  在目前的情況下政治上應該改變一下對台獨勢力代表人物的態度,以前的策略是寄希望於國民黨,不與台獨政治勢力直接對話以孤立“少數”台獨分子。這一策略實際上是失敗的,民近黨已經是執政黨,等待台灣政局再發生變化,等待台灣出現有利於大陸的政治局麵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消極態度,因為即使國民黨或親民黨可能掌權他們對統獨問題的態度完全可能不是大陸所希望的,甚至有可能為了掌權為了拉選票而放棄原來似乎對大陸有利的立場。因此大陸應該主動承認台灣的大選結果,不管是誰掌權都看作是台灣合法的地方領導人,中央政府的主要負責人以平等待人的態度直接與台灣領導人對話,先不管對話的具體內容,隻要對話就是政治上的進展就是爭取主動有力的一步。用羅斯福的話來說就是“說話要和氣,但手中要有大棒”。為了和平統一的大目標“說話和氣”這裏不應該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

  第三,既然“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就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時時事事看美國人的眼色,美國之所以能在台灣問題上占據如此有利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大陸太過於顧慮美國是否會幹涉、如何幹涉,在對台灣當局束手無策的同時不切實際地希望能通過美國人對台獨勢力施加影響,結果形成了像是中國“請”美國人來做仲裁。多年來的事實清楚地說明美國絕對是從他自己的利益出發來看待台灣問題的,希望美國“壓”台獨隻能是飲鳩止渴,隻能是被美國玩弄於股掌之上。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具備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不具備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的情況下,處理內部事務如此軟弱無力,被動怯懦實屬世所罕見。其實大陸對美國的態度同時直接影響著台灣對大陸的態度,大陸對美國顧慮越多台獨勢力對大陸就越肆無忌憚、有恃無恐。因此絕不應該對美國抱有幻想,要想利用美國對台灣施加有利於大陸的影響,單靠讓步、妥協隻能永遠被動,路越走越窄。相反抓住美國的一些弱點,甚至有意給他製造一些麻煩,在有理、有利的關鍵問題上敢於針鋒相對才能使美國意識到中國大陸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才能迫使他在台海問題上做出有利於大陸的舉措。

  總而言之,簡而言之,在無所作為和被迫動武這兩個極端之間,處理台海危機並非隻能口頭上表示譴責、強烈反對等空洞單調的外交詞令,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各個領域中國大陸的有利條件及其組合運用可以有足夠的空間和方式顯示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決心、意誌和手段。
2003-12-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