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白發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個人資料
正文

什麽是人性?(讀毛澤東批語劉少奇給續範亭信)

(2009-05-07 09:02:44) 下一個

什麽是人性?

張一凡 2009/4/30

什麽是人性?為什麽要思考人性的問題?

因為,認識、分析、理解人類社會中所發生的一切社會現象和規律的源頭和基礎在於如何認識和理解“人”,這是人類自我認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範疇。筆者認為,人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對立統一,是存在和意識也即是物質和精神的對立統一。

曾經占據壓倒地位的觀點這樣描述人性:“當作人的特點、特性、特征,隻是一個人的社會性 —— 人是社會的動物,自然性、動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 …... 既說人,它隻有一種基本特性 —— 社會性,不應該說它有兩種基本特性:一是動物性,一是社會性,這樣說就不好了,就是二元論,實際就是唯心論。”

對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理解存在片麵性,甚至把人的先天稟賦等都看作是社會屬性的表現,這是由於對進化論缺乏更深入理解的緣故。筆者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是第一位的,社會屬性是第二位的。因為人之所以需要組成團體組成社會其最根本的、最初始的原因還是為了生存,是為了人這種生命現象的維持和延續,即首先是有生命的存在然後才有組成生命的群體。這兩者是統一的,是相互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條件的統一體,就像意識和存在的關係一樣,也和存在與意識的關係一樣有一個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問題,這是在正確方向上更深入了一步的曆史唯物主義。有些觀點雖然承認人的自然屬性,卻沒有意識到人的自然屬性也處在進化當中,人類與地球自然環境中的任何生命現象一樣是大自然演化的結果,而這個演化並沒有終結也永遠不會有終結,今天的人類仍然處於這個演化之中,人性對立統一的具體內容也處於演化之中。但是由於中國文化傳統數千年一貫的重“人”輕“天”(重人類社會輕自然萬物)的思維傾向,一直是更多地強調人的社會屬性,甚至為了強調人的社會屬性而刻意否定人的自然屬性,例如所謂“存天理,滅人欲”。到了現代,在分析人類社會現象時雖然看起來是堅持了曆史唯物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強調的過多,卻沒有意識到首先應該是存在決定意識,然後才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即不可能離開人的自然屬性談人的社會存在。人性的本質就在於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對立統一,不承認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缺一不可的本質特性,割裂了人與動物的聯係就是割裂了人與自然的聯係,也就是割裂了物質與意識的聯係,這才是二元論。

比如曾經占據壓倒地位的觀點就是這樣認為的:“自從人脫離猴子那一天起,一切都是社會的,體質、聰明、本能一概是社會的,”這裏先不說“自從人脫離猴子那一天起”的這個時間點如何確定,其實人在沒有“脫離猴子”以前也具有社會性。不用說人類和比較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就是蜜蜂、螞蟻等許多昆蟲類、鳥類和許多其他哺乳類動物等等都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一樣,這是所有這些生命現象維持生命和延續生命的必須!與人類社會不同的僅僅是其它種屬的生命現象其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以及組成社會的方式、結構和機製。而且即便是“自從人類脫離猴子那一天”之後,人也不可能與自然屬性徹底決裂。甚至中國古代哲學對此也是意識到的,比如孟子說:“食色性也”,王陽明也強調“好好色,惡惡嗅”的“人性”。可是到了現代卻成了:“人的食色是社會的,與動物的食色根本區別。”其實這並不是什麽根本區別,不同的仍然是形式,人類同樣經曆過茹毛飲血的時期,到了後來人的“食”才是經過人類行為處理(烹調)過的,“食”的內容和儀式也才逐漸被賦予越來越多的社會意義。人類同樣經曆過雜居、群交的時期,也是到了後來人的“性”才是受到人類自己的社會輿論、道德標準或行為規範限製的。過分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否定人的自然屬性,這種思維傾向的發展結果就是一切以人類社會為中心而否定了人與自然界的本質聯係,這樣既阻礙了人類的自我認知,也阻礙了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認知,結果隻能是極大地束縛社會的發展。中國社會文化傳統數千年一貫的重“人”輕“天”發展到極端就是自我掘斷自然的根基,人為地造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為是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自我欣賞越來越精致高雅的文化形式,卻最終不得不尷尬地麵臨“三千年從未有之變局”,也總是對為什麽“野蠻”“落後”的民族會戰勝“文明”“先進”的民族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說哪些社會、什麽樣的文化傳統有利於促進人類的自我認知和對於自然界的認知,這些人類社會群體或這些文化傳統就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展,這樣的民族或社會群體就具備更有利的競爭優勢,“一切競爭都是文化的競爭”這才是這句話準確的根本含義所在。

再進一步,過分強調人的社會屬性的源頭在於如何看待人與動物的區別,在論及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時,占據主流地位的觀點一直都是認為關鍵在於人能使用和製造工具。應該說這是一種時代造成的認知上的局限,其實現在看來把這種觀點絕對化阻礙了人的自我認知的深化。能使用、製造工具並不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標誌,許多動物也會使用工具製造工具,這已經有大量的觀察事實。隻是人類由於進化過程中偶然的突變因素在這些方麵進化的更早、更複雜或更充分。依據觀察事實和現象可以判斷,人類早期使用、製造工具的萌芽狀態與今天觀察到的許多動物表現出來的狀態和能力應該是類似的。但是這並不等於說現在觀察到的能使用、製造工具的動物隻要假以時日終有一天也能達到今天人類的水平,因為進化在本質上是隨機的,在漫長的過程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從已經更成熟完善的進化論的觀點,人類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大腦和生理結構,能更聰明、更有效地使用和製造工具完全是生物演化中的突變加上千百萬年的勞動和繁衍造成的,完全是演化的隨機性的結果。或者這樣說,如果能夠重複大自然漫長的演化過程,是否可能產生具有今天我們這樣生理特征的人類是完全不能確定的。也就是說不能以是否會使用工具和製造工具來割裂人與動物進而人與自然的本質聯係,不能以此來否定人的自然屬性。

嚴格地說是否承認人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並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首先是一個人類自我認知的實踐問題,任何理論都不應該脫離對於實際生活的認知,而且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是終極真理永遠不需要更新發展,“理論永遠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對於人性的自我認知的片麵和偏差必然導致經驗和理論的錯誤,依據這樣的經驗和理論再來指導實踐自然會在實踐中遭受挫折,把人的基本特性完全歸結為社會屬性實際上已經在實踐中經曆了足夠嚴重的教訓。

2009/4/3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