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此次發射火箭類型:可以確定是大浦洞二號,理論推測估計射程可能達到 6000 公裏;
火箭搭載物:( 1 )可以肯定不是導彈彈頭;( 2 )一種可能是簡單功能的衛星;( 3 )第二種可能是模擬導彈彈頭重量的假載荷(即非星非彈);
火箭發射過程:成功點火、啟動並離開發射架;火箭第一級成功脫離,但是推力不夠,火箭飛行距離比設計值短了約 150 公裏;火箭第二級成功點火工作但是同樣推力不夠,燃料耗盡時沒有達到預定速度和高度,與第三級火箭和搭載倉未能實現成功脫離,據目前為止的公開信息,搭載倉連同二級、三級火箭一起墜落到太平洋;
火箭發射是否成功:按照中、美、俄標準應該判定為失敗;
此次發射對朝鮮的意義:應該分為技術和政治兩個方麵來分析,火箭技術比較大浦洞二號 2006 年首次發射有所進步,上次是離開發射架後四十秒一級火箭爆炸,這次一級、二級火箭都點火工作,且一級火箭成功分離;如果目的是發射衛星則比較 1998 年用大浦洞一號火箭搭載光明星一號衛星的發射卻有所退步,上次是二級、三級火箭工作正常但星箭未能成功分離而導致搭載倉未能進入軌道,這次則是二級火箭工作就不正常,而且與三級火箭未能成功分離,二、三級火箭連同搭載倉全部墜落;
朝鮮此次發射的真實意圖: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判定真實意圖是以發展民用通信衛星的名義試驗遠程火箭技術,最終目的是形成實際的遠程戰略彈道導彈威懾能力,以提高朝鮮的國際地位和影響。應該說這種意圖相當巧妙,因為聯合國 1718 號決議並沒有也不可能明確規定朝鮮不能從事民用衛星技術的開發和發射試驗,也隻是規定暫停( 2006 年 10 月)開發與彈道導彈相關的技術,因此美、日、韓、英等國現在希望援引 1718 號決議對朝鮮加以製裁是缺乏依據的。
政治意義又應該分為對內對外兩部分,對朝鮮內部政治意義相對比較單純、明確而且幾次發射都具有類似的作用,即宣揚技術進步、鼓舞全國士氣、渲染外來威脅、轉移內部矛盾達到最終目的穩定國內政局,進一步樹立鞏固金正日個人威望。略有不同的是這次金正日身患重病的情況已經公開,朝鮮麵臨政權交接的重要時期,所以這次的火箭發射對內具有更重要更迫切的意義和作用。
對外政治意義要複雜的多,因為涉及到所有相關國家各方麵的利益,相關各國都有各自的動機、目的、現實和長遠利益的考慮。這裏僅僅討論一下朝鮮這次半成功衛星發射的利弊得失。
2009-04-08
朝鮮看上去似乎是贏了不少,首先,事前美日韓甚至俄羅斯(中國先是暗中鼓勵後又暗中勸告)都反複以各種軟硬不同的方式希望朝鮮放棄火箭發射,但是朝鮮頂著各方壓力還是進行了發射;二,臨近發射前美國轉變態度立場緩和,日本也由不管發射什麽都要攔截轉為如果火箭墜落可能對日本造成損害才會攔截,其間朝鮮實際上一度也有態度緩和的表示,由隻要攔截就會軍事報複轉為隻要攔截就將退出六方會談,但是各種心理戰加上虛虛實實的相互威脅都沒能阻止朝鮮最終還是進行了火箭發射;以上兩點自然可以被看作是金正日和朝鮮人民決心與意誌的勝利;三,發射前日方出現攔截係統誤報而虛驚一場,顯示了日方投入巨資建立的導彈攔截係統效能並不可靠,發射後韓方的宙斯盾驅逐艦位於最接近朝鮮的位置卻不是最先報告火箭已經發射,暴露了韓方宙斯盾係統的工作效能也是存在問題的。以上有人認為既然是對手方的“失”就可以看作是朝鮮的“得”;四,火箭第二級最終飛行了三千公裏左右,有人說與朝鮮目前擁有的其他型號火箭相比射程增加了一倍,因此是重要的進展,姑且如此吧,這是隻能讓人報以苦笑的“成果”;五,由於第一級和第二級火箭這次都順利點火工作,火箭飛行距離遠遠超出了朝鮮自己的監測監視能力範圍,對內可以比較更有把握地宣稱發射成功,通過嚴密有效的消息封鎖和宣傳操作,政治上確實起到了鼓舞人心凝聚國內士氣的作用,這可能是這次朝鮮火箭發射最值得一提的得分。從以上幾點,可以讓許多人認為朝鮮基本上達到了目的贏得了最多的得分。
但是,朝鮮的失誤和代價更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事前事後種種事態的發展暴露了朝鮮在總體戰略指導思想上長期存在的巨大誤區和策略技術上的明顯缺陷。朝鮮長期以來的整體戰略可以用“主體”思想和“先軍”戰略來概括,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朝鮮能夠保持政權穩定的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也是所有其它社會、經濟政策賴以存在的主導條件。“主體思想”其實就是強調朝鮮民族的獨立和自尊,就是民族主義的一種表達形式,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樹立民族信心凝聚民眾士氣都需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形式和方法。這種總體戰略的首創者金日成在提出它的時候無疑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這是朝鮮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擺脫數百年時間裏作為各個周邊列強附屬國地位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但是這種精神因素的確立和存在是有條件的,而正是這些條件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朝鮮卻因為種種人為因素並沒有隨之對總體戰略指導思想和社會經濟政策作相應的變化和調整。應該指出的是,種種人為因素中金日成以及金正日個人和家族的權力訴求和朝鮮社會長期的封建文化傳統(其中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各種條件的變化簡單概括主要是:( 1 )同屬一個民族的韓國近在咫尺,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和國際地位發生了很大的的變化,對比之下使得長期宣傳的北朝鮮獨有的“主體思想”的合理性、先進性發生了動搖,開始逐漸失去了以往的效力。近年來種種公開的跡象表明這種政治戰略在緩慢發生變化。然而很長時間裏由於為了突出強調“主體”思想的獨創性和正統性,朝鮮排斥甚至可能批判了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內的所有外來的非“主體”概念,而且一定伴隨著嚴厲的組織手段,由於走到了極端使得用什麽新的概念能夠比較平緩地實現這種總體戰略思想的轉變就成了相當棘手的難題,近一兩年內有明顯跡象表明朝鮮對中國的“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表現出了相當大的興趣,估計認為這是一種能夠在總體政治戰略上逐步替代“主體”思想實現承前啟後的最適當的形式和提法。( 2 )所謂“先軍”戰略則很大程度上是五十年代朝鮮戰爭的遺產,雖然 1953 年達成的隻是一個停戰而不是和平協定,理論上朝鮮南北雙方仍然處於戰爭狀態。但是戰爭早已結束了五十多年卻是一個明顯無可爭議的事實,國際上曾經壁壘分明的東西方陣營也早就不複存在了,冷戰時期劍拔弩張的歐洲前線國家德國也早就實現了統一,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緊張對峙不管是意識形態還是軍事對抗都已經失去了國際大背景。特別是隨著美國新總統奧巴馬上台對朝政策將發生顯著改變,雖然還沒有具體成型但意識形態色彩肯定將進一步淡化,朝鮮半島在能源和經濟上對美國也沒有重要的實際價值,美國又麵臨嚴重的經濟危機需要全麵的戰略收縮;半島南北雙方實際上也都很清楚不可能憑借武力征服對方而實現統一,相反和平統一的呼聲卻日漸高漲。“先軍”戰略的存在價值和意義越來越顯示出主要是針對朝鮮社會內部,針對金正日權力地位的穩定性。( 3 )由於半個多世紀全力貫徹“先軍”戰略,造成國民經濟被長期忽略以致嚴重滯後,農業和民用工業生產遠遠落後於韓國和中國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長期發揮到極端的“主體”思想和“先軍”戰略對內忽略了社會的大多數,對外人為隔絕封鎖信息和物質的交流,造成內外差距越拉越大,差距的不斷加大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交流的障礙。有人說朝鮮是當今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封閉很難得到更多的詳細數據,但是從總體上和外在表現上看,與其說朝鮮的許多社會福利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不如說那是全社會貫徹軍事化管理的副產品或衍生物更準確。
正是由於政治、軍事、經濟上這種不合理性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近年來朝鮮已經在悄悄地試圖實現轉變。但是這種轉變意識的出現已經有點晚了,長期的高壓政策造成很多非常嚴酷的現實,與“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口號仍然差距太大。由於沒有緩衝時間要讓全社會大多數人忽視這種差距幾乎是不可能的,短時期內又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與外界的巨大反差,因此領袖的威望仍然是維持社會穩定從而實現盡可能平穩轉換交接的關鍵因素。這正是金正日堅定不移地頂著各方麵的壓力一定要發射火箭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這樣一來給“主體”思想和“先軍”戰略的轉變以及權力的順利交接又增加了新的難度和變數。
由此可以看出朝鮮的總體戰略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權力平穩交接、戰略思想的轉換和經濟發展的補課需要外部的和平環境,對外關係的緩和卻會凸現內部多年積累的社會矛盾,而社會的穩定又離不開金正日的個人威望和勞動黨“精英”階層的管理或統治,但這種體製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要建立在外來威脅迫在眉睫的氛圍和基礎之上。所以近年來表麵上看起來金正日幾乎是隨心所欲地調動著所有相關國家甚至全世界的注意力,每一個動作都牽動各方緊張的神經,而實際上他在國際舞台上大顯身手的同時也把他自己逐漸變成了各種內外矛盾的焦點。可以說他一次又一次閃轉騰挪的得意之作也在使自己的活動餘地一點點縮小,時隔不久的前後動作已經逐漸顯露出自相矛盾的窘境,經常是為了一些緊急的眼前利益不得不采取權宜之計,最終很可能會把自己逼到牆角上。
不僅在戰略上,在技術和策略的運用上同樣是麵臨兩難境地,僅這次發射火箭據公開的報道就是三億美元的開銷,此前進行的衛星和遠程火箭的發射都以失敗告終,幾年來取得了一些技術進步但付出的代價驚人地不成比例,發展這些耗資巨大的空間技術對朝鮮這樣一個小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此外還要常年維持一支與實際需要極不相稱的龐大軍隊,這些政策和實際作為很難和“以人為本”之間找出必然的聯係。急需外界的援助卻要以核武器和遠程彈道導彈的威脅作為交換條件,維護自身的尊嚴與合理的正當權利應該理直氣壯,必要時也應該毫不猶豫地顯示決心和勇氣,但是出於過分敏感的自尊(其實也許更多是自卑)以強硬甚至戰爭相要挾卻是另一回事,特別是以不成熟的技術和捉襟見肘的經濟實力要挾更強大的對手更是令人不可思議。
綜上所述,朝鮮這次拚盡全力發射遠程火箭是一次非常得不償失的舉動,從當前事態的進一步發展來看,至少公開場合,金正日似乎並沒有改換一下思路,而是很快又回到堅持了五十多年的習慣思維和做法上,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如果照這樣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到無路可走時很難說會發生什麽意外,或者他本人得到一個悲劇性的結局,或者在周邊尋找一個最“薄弱”的環節鋌而走險,總之目前來看前景不敢樂觀。
以上分析全部根據公開報道的消息和數據。
2009-04-09